实修点滴------学佛漫谈(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0:43

实修点滴------学佛漫谈(一)

 2008-12-13 09:27:00  

 

                  万丈高楼平地起

最近,常有同修问及实修事宜,可见一个真心学佛之人,的确应该重视解行并重。我出家日浅(十五年),虽一直致力于研经讲法、领众实修,但成就低微,惭愧不已。今日略谈实修,实属供养,并非好为人师,只为抛砖引玉,切盼明眼大德醍醐灌顶。

凡夫学佛之初大都有信仰不纯、目的不明、下手不清、解行无门、读书无序、仪轨无知等现象产生,即使学佛很长时间的人,也有很多依然迷茫。这太正常不过,应知佛陀示现遍修九十六种外道,六年无益苦行,正是学佛之初皆存盲目之表法。这时太需要善知识的引导,缩短迷茫的时间,早日走上正道。所以,皈依成为学佛之首选,他是学佛至始至终的精髓,不可忽视。正信皈依,实为学佛之必须,由此既可明了学佛的意义,又为找到善知识提供条件。依师学法,是学佛免走弯路的最佳途径,但选师既要依缘份,又须靠智慧,否则贻害无穷。尊重戒律是学佛之初就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严持戒律对初学佛者是奢谈,忽视戒律则是轻狂,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戒律即学佛之堤。明白佛理乃学佛之重点,否则难以入门,何况提升。尝试修行即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寻找适机之法,最终走上正途。

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世出世间法得以成就的根本保证,而“正信皈依、依师学法、尊重戒律、明白佛理、尝试修行”则是打好学佛基础的有效途径。当前,佛教徒学佛普遍存在忽视基础,好高骛远,次第混乱,导致效果不显,利益难得,成就虚妄。下面针对上述筑基之五点进行具体介绍,此乃我学佛之心路历程,不昧浅陋以此供养。

一、正信皈依:皈指回归,依指依止,皈依则是由迷惑颠倒之身(行为)、口(语言)、意(思维)回归,依止至善圆满之佛法(真理),达至重新确立觉悟清净之身口意之理念与行为。

皈依分为迷信皈依和正信皈依。迷信皈依指未明皈依意义,企图以此求得现世福报,热衷外求是其表现形式,虽于种植善根有所利益,但于学佛究竟利益相去甚远。正信皈依又称如法皈依,乃符合佛教义理,真正回归,切实依止,着力于内求,能得学佛圆满究竟利益。具体就皈依三宝(佛、法、僧)而言,必须清楚皈依佛,是指觉而不迷,即通达真理,了解实相,破迷开悟;归依法,是指正而不邪,即于诸法建立正知正见,消除妄想分别、假相执着,转邪为正;皈依僧,是指净而不染,即修正错误的身口意,超凡入圣。皈依乃真心、真诚、真实学佛之表法,贯穿学佛的始终,是入门之根本。很多佛教徒皆因违背皈依,难以成就。

二、依师学法:佛门重视传承,即师生相授,授受有源。唐韩愈《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言不虚,暗合佛教中师之功能。传道,即宣说佛理;授业,则指点实证;解惑,乃负责释疑。佛门中师尊的选择非常重要,事关法身慧命,岂可轻视!虽然择师重在缘份,但亦需如理如法,这就强调了智慧在择师中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佛门择师应把握以下五点:

(一)、观其持戒是否精严,“以戒为师”乃佛陀遗训,亦是学佛、修行最为关键之基础,亦是择师第一要素。

(二)、观其佛学素养,即佛理之通达圆融程度。佛学是理智之学,不通晓佛理,难以成就。为师之道应引导弟子明白佛理。

(三)、观其对待实证的态度,凡“执理废事”或“执事废理”皆不如法,须重视“解行并重”、“理事圆融”者方称善知识。

(四)、观其教导众生是否具善巧方便。众生皆存善根不一、熏陶有别、业力参差、智慧深浅,故需依众生心应所知量,“应病与药”,方可契理契机成就众生。

(五)、观师生缘份亦为必要。见师则心生欢喜是为善缘,时常可亲近师尊是为善缘,师尊教诲契理契机是为善缘,遵师教导身体力行是为善缘,师生教学相长是为善缘。

三、尊重戒律:持戒在学佛过程中至关重要。凡夫学佛之初往往视戒律为束缚,实不明佛制戒真意。佛从大圆满清净性海中智慧流出佛法,非妄想分别,执着假相而生,戒律是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间万法皆产生于因果法则,除此无他。而戒律之功能在于防非止恶、庄严自身、饶益有情,即行善因、修净心、利众生,从因下手,防微杜渐,故古德云:“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此外依戒得定,因定生慧,又是佛门修行之唯一途径,无戒,则定慧难得。当前,弘扬佛法之书籍与讲演很多,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遵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防止法污染。从古至今,修行人士大都由经教、律仪入手,配合修定之法,循序渐进,经有为入无为,得以解脱成就。更有达摩大师首立禅法,至六祖慧能终成气候,以“空、无相、无作”之三解脱门为宗旨,形成中国特色之修行法门,有人据此废弃持戒,实为大谬!须知禅宗之无相戒,是以断烦恼、超因果、转境界、利众生、了生死之无上大戒,岂能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视之。

严持戒律,并非易事,须有禅定功夫配合方至圆满。所以初学佛之人首应尊重戒律,随“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尽、妄消、真显”(夏莲居居士语)之次第逐步进步后,才能做到严持。如学佛伊始即受“狂禅”影响,妄谈万法空相,我即是佛佛即是我(理体如是),奢言“淫怒痴即戒定慧”(理体不二),实为魔行。

四、明白佛理:学佛不求明理则成迷信,明理非正则成邪信,明理不能圆融则成偏信。理是万事万物之指南,方向不清,行路则至南辕北辙。明理的最佳途径为遵师所学,这样免走弯路,事半功倍。目前,许多佛教徒排斥师承,贡高我慢,耻于问学,终至盲修瞎练,事倍功半,学法无益。学佛之初应不耻下问,诚心求学,拜师问道。在此供养一点我的经验:

(一)、拜师应诚心,求学宜谦虚。拜师无论地域远近,只论问学方便,现世科技手段能弥补古时诸多不便。诚心指真实学佛、愿望不虚;谦虚指放下自身,抛弃成见。

(二)、师生应互动,应机方有效。师生互动是指师之教诲,学生之理解应时常沟通,且双方皆须以如理如法检验教学内容,避免知见不正,误人误己;应机则是须根据根机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应具善巧方便,学生亦要实事求是,切忌好高骛远,欲速不达。

(三)、次第应清晰,循序则稳进。师指导学生明理或实修皆要次第清晰,初学者应先于佛教历史,佛学概论有大致的了解,再通过一部佛经的深入学习明了佛学的指归,然后由约而博,由浅入深,圆融佛法。循序是指一步一个脚印,稳进则指健康可持续的提升。

(四)、体系应建立,左右皆逢源。每人都应建立自身特有的佛学体系,即是对佛法完整的认识,此即“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所谓建立自身独特体系并非违背佛陀言教标新立异,而是依据经律形成自身的佛教思想。如慧能大师之《六祖坛经》则是他自身佛学体系的体现,印光大师之文钞亦是大师之体系,类此不胜枚举。建立体系的过程就是深入经藏之过程,亦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之过程。如果自无体系,必将人云亦云,六神无主,左右为难。左右逢源是指圆融无碍,须至此方可称为理悟,才可依此达至行悟。

五、尝试修行:学佛修行是一个漫长过程,须有长时间、无间断之心理准备。现世部分佛教徒将佛菩萨一些示现、表法列为常态,如:佛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日,夜睹明星悟道;六祖慧能一字不识,闻《金刚经》未竟,言下大悟;诸多禅宗大德,听声挨打压手竖指,当下开悟;由此轻视用功修行办道之人,忽视筑基,形成“文字禅”,言理头头是道,烦恼处处皆有。须知此皆是佛菩萨应机示现,智慧表法,非具缚凡夫能为。欲修行有成就,需要如下条件:

(一)、遇善知识指导:此条件可遇不可求,如不往昔修福慧,很难顺利遇见善知识,须真心切愿方能感应如理如法之善知识给予指导。

(二)、依止如法道场:此言道场非专指寺院,凡修行之处皆可称道场。末法时期,因缘恶劣,处处污染,觅良好修行处所甚难。须看破放下,则能在尘离尘,感应如法道场得以成就。

(三)、广增福报智慧:福报不够,违缘不断;智慧不深,世俗纠缠。因此,须老实布施,严格持戒,广修忍辱,则福报增加;读诵经典,勤修禅定,则智慧提升。

(四)、选择应机法门:选择修行法门是修行的重要环节,是修行成败之关键,须认真对待。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应病与药,如《金刚经》所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所选之法,是否适合,即应机与否,非常重要。我的经验是“三要三不要”:首先,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其次,要独立自主,不要随波逐流;再次,要自得其乐,不要浪得虚名。法门选择不当,只成熏陶之功,成就了不可得,于此应慎重。

(五)、善友真心护持:古德云:“未成佛道,先结善缘”,说明修行过程中善缘的重要性。欲得善友真心护持,自身必须扩大心量,发菩提心,慈心作善,利益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义理甚深,同体指法身,无缘指一心,以此发心,则是慈悲圆满具足。一人成就,众人护持,于现代社会更是显而易见。

起初修行,因缘具足不易,故提出“尝试修行”一词,意在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任重道远,还需逐步完善。

以上根据自身体会略述学佛筑基之法,欢迎批评指正! 来自陶农的博客 :    http://19771979ggg.blog.163.com/blog/static/97358202010224344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