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为疯狂信贷扩张“还债”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0:40
 FT中文网编辑:读了马光远先生的《评论:是该加息的时候了》,我认为,金融危机之后政府近似疯狂的货币扩张和财政刺激短期内让经济实现了V型复苏,但一连串漂亮的季度数据却让人隐隐担心,因为这样貌似和谐的强劲势头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 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尚低,货币政策手段还很原始,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也很稚嫩。在没有大风大浪时还凑活,一旦市场起了波澜,经济就会在崎岖的山路前不知所措。为了拉抬经济走势,政府首先想到的“良药”是增加货币供给,而且这个药一用就是大剂量——2009年全年新增信贷近十万亿,同比增长31.74%。这些仓促洒下的钱中有多少会成为坏账姑且不论,但如此大的货币扩张对于物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缺乏新的增长热点的情况下,经济活动并不活跃,信贷回收和超额货币供给将挑战中国经济脆弱的复苏。? 正如马光远所说,政府一向把短期目标放在首位,考虑短期的面子远远多过长远的实在,为了维持所谓的经济增长奇迹,可谓“不择手段”。通胀问题的确不能单单归咎于季节性因素和翘尾因素,特别是反映生活必需品价格的CPI。政府大印钞票,获得了可观的铸币税,最终只能由辛勤劳作的人民为其买单。一再的逃避和掩饰已经越发显得无力,通胀之势在过去一年多的扩张背景下已经在所难免。此次公布的3.5%的涨幅创造了22个月来的新高,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重演两年多之前的恶性通胀。 决策者不会没有经验,面对现在的局面他们应该很容易想到加息。加息自然是收缩的一种手段,但对经济的副作用也是不言而喻。政府也许正是考虑保护和维持复苏的势头,才迟迟没有加息,还不停辟谣消除加息预期。到现在,当通货膨胀不期而至的时候,市场上积攒的加息预期也很可能会一下子迸发出来,对经济景气造成更大的打击,也对国际收支的短期稳定形成严峻的挑战。总体来说,决策层还是应该更果断,拖延和掩饰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在时间的积累下进一步的发酵发臭。读者:blackart1988 2010年09月14日 16:13 PM
----------------------------------------------------- Lex专栏:中国经济数据靠谱吗?
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中国数据的异常之处。自2009年1月以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年均25%的幅度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2%,第二季度的增幅则略高于10%。与此同时,上月官方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3.5%。 物价飞涨是上世纪40年代末国民党垮台的原因之一。现政府会不会为了避免这种命运,而在数据上做手脚呢?当然,国家统计局的CPI篮子看上去就有这种嫌疑。比如,把诸如休闲娱乐和教育这样的项目和“文化用品及服务”捆在了一起。而总体指标往往与实际生活中的证据——比如快速上涨的足底按摩的价格或肯德基(KFC)的价格——不相符。 不过,尽管货币供应的增速远快于GDP,这些官方数据或许也不是那么离谱,部分原因在于超低的基准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自2008年12月以来一直保持在2.25%,自今年2月份以来一直低于CPI。正如驻北京的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所指出的那样:低利率会把净储蓄者(中国家庭)的收入,转移给净资本使用者(大型国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只要家庭继续提供这份“补贴”,M2快速扩张的通胀效应就可以得到控制。但这种金融抑制作用有其隐患:会引发资产泡沫、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等问题。难怪8月份的数据有这样的表现:CPI保持温和,而固定资产投资依然高歌猛进,同比增长25%。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译者/何黎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