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对自然的进攻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47:02
作者:罗志田
过年前后,媒体带动很多人想起了汶川一带的大地震。的确,上十万生命的瞬间逝去,不应仅仅触动我们的情绪,还可以认真思考一些更基本的问题。
鲁迅曾说:“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他自己就是在“死了许多性命之后”,才认识到人的“眼光不可不放大,但不可放的太大”。故希望人们“不要只注意在近身的问题,或地球以外的问题”,个人以外、地球之上的实际社会问题,“也要注意些才好”。
去年5月以来,我常想起鲁迅这句话。
当救灾之时,属于起而行的时段,生死在须臾之间,不能不要求立竿见影。如梁启超所言:那些“身入于惊涛骇浪以应事变”者,与“坐于广厦细旃以谈名理”者,其所思所言之道,皆“不得不绝异”。胡汉民在北伐时形象地说:“当着整万人的演说场,除却不断不续的喊出许多口号之外,想讲几句有条理较为子细的话,恐怕也没有人要听罢?”
至重建之日,则渐能有坐而言的余地,或不妨讲几句“较有条理的话”。保持较长远的思虑,本是读书人的社会分工,恐怕也是其存在的一项主要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死了许多性命之后”,我们要能真正获得点“历史的教训”。
近年世界各地天灾频繁,类似的大灾也已有好几次。在往昔所谓“封建社会”,如果出现这样的天灾,天子就要引咎自责。如今我们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需要我们自己有所反省,多关注“个人以外、地球之上”的实际问题。当长江这样的巨流都已被污染到变质,太湖这样的广阔水面都可以变色时,其实已经非常可怕;我们虽有所反应,但认识还不够充分,努力还不够及时。
过年返乡,承朋友好意,带我去了下乡时的地方。农村的物质生活状况可见明显的改善:磨米磨面的机器几乎自备,看卫星天线的电视,以摩托车代步,用手机的人不少,有些人甚至不喂猪而买肉吃。在朋友家里也看见纯净水的饮水机器,后得知那是只给小孩子喝的。价钱太贵,成人依旧喝井水。在几十年的新式农业之后,地下水中的农药含量可能已到缓慢杀人的程度。我下乡的那个村,几年间患癌症弃世的青壮年竟然有七八个!农民不仅需要温饱,给每个乡建一座自来水厂,让每个村有一个水龙头(一个而已),应该在目前各级政府财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我们这些城里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吃反季节、远距离的蔬菜水果,越来越提倡假日外出活动以代替“休息”,同时又越来越愿意生活在不受四季影响而冬暖夏凉的室内……所有这些大都是最近十多年才“形成”的生活习惯,虽然违背自然常规,的确更为方便舒适。问题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够普及,以及可以持续多久?
人多远虑,然后可以少近忧。石油价格在几年间涨落达六七倍,显然并不完全反映供求关系。这其中确有许多人为的操控,提示着市场经济的世界体制还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也揭示出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地球给人类准备了那么多资源吗?
现在各国都在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已经现代化的还想更上层楼,尚未现代化的正努力赶超。我有个外国朋友就在忧虑,地球的资源是否能让60亿人都过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所过的生活?就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人口还在与日俱增,地球迟早会不堪重负;若人口增长超过我们开发太空资源的速度,人类总要面临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的难题。
人定胜天的精神曾给人类带来很多正面的回馈,但也已形成某种“迷思”,导致了一些“战胜自然”的过分举动。我们也许在“与天奋斗”的路上已经走得够远了。
我总觉得河里的水流向下游终至大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循环,享受其施与的整个流域,当共同承担维护的责任。为维护流域的环境,上游的人或须减少开发;而更多享受河流施与的下游人,则应承担相应的维护费用。反过来,不能因为下游的人对此不作贡献,上游的人就都把水拦起来发电。更要紧的是,不仅上下游的人要和谐相处,一个和谐社会的胸怀应该可以更开放,也包括自然。
我们恐怕不能不比从前更敬天,适当收敛对自然的进攻精神,与天和谐共处,庶几获致天人的双赢。
(作者为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