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大撤退”争论的根源何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48:44
 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

  其实,这种关于教材的删改的是是非非的争论,已经不是第一次,可能也不是最后一次。而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谁也说服不了谁。“鲁迅大撤退”究竟为何总是引起争论?争论的根源又何在?
  
  其实,任何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进进出出”,都应该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们的教材垄断体制和应试教育体制。这种垄断,不但是指教材发行中的垄断暴利,更重要的是教材的高度权威和唯一正确性。
  
  教材,尤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是青少年时代的“圣经”,是“标准答案”,是惟一正确的“读物”。通过死记硬背这一“教材”,就可以取得高分,可以考取好的学校,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教材上说的,教材上的答案,教材上对鲁迅作品的解读、答案、意义,都是唯一正确的。
  
  实际上,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无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都只有工具理性,而无价值意义。
  
  有人说,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一千个学生的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那就是教材中的哈姆雷特。再经典的作品,到了绝对正确的“教材”之中,也只是应试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在这里,只有绝对的唯一标准答案,而没有文学的美感,没有学生心目中想象的自由。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
  
  很多人都在追问,其实,看看我们大一统的教材就知道了,一两篇经典课文的进进出出,每次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论,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僵化到何种程度,一看便知。只要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不变,那么教材的绝对统一、绝对权威、绝对垄断性,就不会变。这些不变,不管是“鲁迅大撤退”,还是教材的大变脸,都会掀起一番波澜。
  
  因为,这种“进进出出”,牵涉的不是教材本身,也不是鲁迅或其他任何人的作品,牵动的,是广大考生的“利益”和广大家长的心神。因为,教材内容一变,考试内容就会变,标准答案也会变,学生应试能力也必须跟着变。否则,就考不出好成绩,考不上“名牌”。
  
  教材不怕删,怕的是垄断。我们大可不必担心,鲁迅的作品会因为在教材中的“大撤退”而不再经典。我们怕的,是应试教育,是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教材大一统。只要有应试教育,学校就必然选择应试教育范围下最权威、有着“标准答案”的教材,学校和学生就必然失去了自由选择教材——自由选择是鲁迅,是余华,是梁实秋,甚至是周杰伦的自由和权利。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教材内容有任何的删改,也必然会引起一番口水战。
  
  只有彻底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还给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教材和课程内容的自由和权利,教材不再是权威,是绝对正确,是惟一答案,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是多元、丰富、活泼,生动,那么教材就会脱离工具属性,而回归价值意义。
  
  由此,多元化教材的删删改改、进进出出,也将不再那么扣人心弦、受人关注,而会成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