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提倡世界主义?-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4:09
中国为什么要提倡世界主义?作者:许锡良来源:作者博客来源日期:2010-9-17本站发布时间:2010-9-17 19:52:17阅读量:45次  记得胡适先生当年曾经针对中国的复古主义倾向提出过充分世界化的发展方向,今天看来,其意义仍然是不可低估的。今天说的与国际接轨,其实就是世界主义的另一种说法。

  在科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多种领域里,其实不存在什么“中国特色”,真正优秀的东西,都是世界的共同遗产,可以说越是世界的,才可能越是优秀的。过去那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提法,可能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是站得住脚的,就是在不涉及核心价值观与制度层面的时候,才是有道理的。比如,一个地方不违背普适价值的,不涉及践踏人权与侮辱人格的那些宗教信仰、传统艺术、文学、衣着、饮食、礼仪以及其他风俗习惯之类的东西,是可以保留地方特色。科学是世界性的。民主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权的维护,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些都是世界性的,不会因为民族特色不同而有什么不同。制度安排不当,无一例外要产生腐败、低效,甚至血腥残忍的社会现象。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人类世界所共同的追求。经济制度也是如此。前苏联搞计划经济,搞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中国人学着搞计划经济,也同样搞得民不聊生,饥寒交迫,今天不肯放弃计划体制的北朝鲜,仍然如此。倘若有一天美国也搞这种计划体制,也照样逃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命运。人类有些核心的东西,存在总是共同的,并不会因为你的人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就会变得不同。

  中国人特别喜欢说“中国特色”,今天看来,许多“中国特色”正是需要变革的对象,特别是涉及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更是如此。在这些领域,越是有中国特色,问题就越多。世界清明的政治无一例外地都是民主法治健全的制度,而不是别的制度,这绝不是偶然的。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市场经济完善的国家,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在某些细节上也许会有一些差别,但是,现代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制度是完全一样的。英国的一流大学与美国的一流大学,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瑞士等等国家的一流大学,在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上并无根本的差别。比如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主,这些特征在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惯例,没有一间世界一流大学可以例外。这里充分反映了世界与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的普适性。因此,在这里提倡“中国特色”,不如提倡充分世界化。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没有好的东西,而是检验这个是否好,是否有生命力,不是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而是要打开国门,走出去,接受其他人类优秀文明的挑战与检验。就像一个运动员是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自己关起门来说了不算,还得参加世界性高端水平的比赛。能够胜出才能够算数。不是说凡有“中国特色”的就一定不好,而是不能够把“中国特色”当成骄傲的资本,甚至当成建设的目标。相反,“中国特色”究竟好不好,要接受世界一切优秀文明的挑战与检验。你说“中国特色”的政治好,就得有克服腐败的能力,同时做到清廉高效正义。你说中国经济模式好,就得有经济繁荣富强的同时,还得低碳、缩小贫富差距、尊重富人、保护穷人,让大家活在安全和谐富足的环境里,能够安居乐业,长治久安。如果做不到,甚至连有所改善都无能为力,那么还是免谈什么“中国特色”。今天是深入反思“中国特色”的时候了,同时也是反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时候了。相反,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即使难以改变的个人饮食习惯,也要接受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检验,中国传统饮食中有许多残忍的、也非常不卫生、不营养的饮食习惯。比如传统川菜中有一道叫“活吃仙猴脑”就是非常残忍的,同时就卫生与营养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应该是世界的共同财产,不应该去排斥。

  就变革“中国特色”中陈腐的东西来说,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毫无办法的,因此,开放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唯一途径,只要开放,不同的文化自然碰撞,人们自由选择,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就能够不断地得到新鲜血液,能够不断地保持生命活力,因此,中国现在要考虑就是尽量并且尽快地融入到世界的怀抱中去,而不是用“中国特色”把自己与世界分离,变成一个政治、文化、教育的孤岛。这样的孤岛也许能够保持一些神秘感,但是不可能保持生命活力,不可能保持清廉高效富裕和谐与人性化社会。在这里,仅仅有经济上的接轨,贸易上的开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上去。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开阔国民视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在外力竞争力下,那种把门关起来,企图把狼挡在外面的做法是短视浅见的做法,只会越来越把自己弄得脆弱胆怯。必须与狼共舞,融入世界,善于学习与创造才能够生存,甚至自己也变成力量强劲的狼,才是民族的生存之道。

  中华文明的蕴育、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后的产物。有许多东西,时间久了以为这些东西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其实不是的。二胡、琵琶、古筝等等这些乐器现在称为民族乐器,其实仔细考察一下,都不是汉人乐器,而是小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国人现在频繁使用的“干部”、“干事”、“党委”、“党支部”、“书记”、“委员会”其实都是外来词,是从日本汉字中借鉴来的。今天日文中有许多单词发音已经借鉴了英语。在过去不同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已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今天信息化、全球化,世界的开放与平坦时代的到来,反而要强调“中国特色”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中国传统非常强调身份,比如中国特别喜欢强调民族大团结之类。把那些民族人为地划分出来,然后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策,人为地制造隔膜。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美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这些民族因为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法律与政策,包括就业政策与生育政策。同一个国家适用同一部法律,使用同样的政策,任何人,任何民族在法律与政策面前一视同仁,这就是普适价值中对人权的尊重。

  应该承认中国传统深厚既是一种特别的优势,也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劣势。就优势来说,中国人艰难生存数千年而不绝,这是因为有传统。但是,作为一种无可救药的势力数千年来的生存是痛苦艰难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了。因此,必须借助外来力量,借鉴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让自己走出困境。

  一个令中国人十分窘迫,也十分尴尬的事实就是,中国目前治理得比较好的地方,都是外来文明影响深远的地方。香港、台湾、澳门是中国治理的首善之区,可是不幸的是,这些地方都是长期受到外来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深厚的地方。特别是香港,离开了英国的政治文明理念,社会问题就不容易解决。这不是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

  为什么中国人依照自己的理念就治不好呢?这是中国文化的死结与短板决定的。满清覆灭的时候,慈西太后面对列强入侵说过: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里充分反映了中国人血脉中的毒素。中国人在长期的官本位文化价值观念的浸淫之下,特别是身份等级观念下,家产赠予友邦还是有面子的事情,而给原来自己的家奴,心理就极难平衡。其实这样的心态在中国目前仍然是十分普遍的。香港如果让中国人来治理,那么中国人就互相不服气,搞窝里斗,互相拆台。最后无不乌七八糟而收场。一个单位争一个职位,常常也是争持不下,最后只有外调解决。中国人现在还保留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传统。中国人在一起时,难以平和相处,精诚团结,共谋事业,那种对规则的不尊重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只要洋人一介入,大家就心平气和了。中国农村的传统农民常常对自己邻居的稻田长得比自己的好都难以接受,却可以接受公社书记拿高薪、享清福、逍遥自在。中国人对自己身边的人发达起来总是难以接受,却从来不会忌妒美国的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这都是长期封闭、狭隘的思想观念在作怪。开放之重要,就在于一个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越是世界的,就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越是世界的,心胸就越开阔,只有等到中国人成为能够走向世界的公民的时候,中国才是真正崛起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犯方向性的错误,那是没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