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生命力及民主的引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0:23:09
[制度演化分析(顾自安专栏)] [原创]制度的生命力及民主的引进
生命力, 制度, 民主, 引进, 原创 相关词条:生命力, 制度, 民主, 引进, 原创 
题注:本文为原创,请各位读者、专家批评指正。
一项制度的明文确立往往是通过对公众意愿取交集,或者将当权者的意愿归纳而成。确立一项制度源于对以往现实的满意或不满,满意的要规范下来,不满意的据以改正。无论如何,制度大多是为了给相关群体创造一种关于未来的稳定预期。但是,正如没有一个人能青春永驻一样,历史长河中也没有一项制度会亘古不变。一项制度要保持长久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丢弃旧的不合理方面,引入新的信息元素,顺应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项新制度在确立之初,或许只是推行一种理念,具体内容也仅是一些框架性的规定,不可能详尽到每个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未曾预料的情况需逐步添加进去,另立附件或修订原文,这类似于用更完全的契约替代不完全的契约。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总是不断增加的,对待先前的知识、风俗、习惯或制度,总是废除落伍的,精简繁琐的,不足的进行补充,没有的考虑新设。历史就这样在线性和非线性的演变中成为今天的模样。
如果一项制度在确立时即考虑得非常周详,那么一般情况下可在较长时间内有效,也即生命力较强。相反,若新设的一项制度非常粗线条化,不够具体,那么该制度往往很快即会被补充或修订,即生命力不够强。如果一项制度既非对未来考虑得很周详,又不给以后预留完善空间,那么该制度无疑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会很快被历史淘汰。有些制度在新设时就需要非常具体,比如创立一家公司的条件;有些制度在新设时却需要保持一定的自由量裁空间,留做以后完善,比如各国对太空的开发和利用。
多数时候,一项刚设立的制度只是概略性的陈述,随着现实的发展,逐步对内容进行扩充。随着附加其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该制度的负荷便越来越大,包容性越来越小,制度的改进空间越来越有限,生命力便出现衰微。此时,历史呼唤新的制度替代落后的制度。正如一台电脑,刚购回时运转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进,硬盘里装的资料越来越多,程序中的软件越来越多,系统负荷越来越大,碎屑越来越多,运转速度就慢下来。为节约空间,我们会经常删除硬盘里的多余资料,同时,为提高系统运转速度,我们会进行系统优化、碎片清理,或卸载一些软件。如果这样处理速度还是很慢,最好的选择是重装系统。如果电脑用得久了,硬盘空间不够用或出现老化,我们即需要外加硬盘,或换成新的硬盘。制度运转与电脑运转有相通之处,新制度吸纳信息的能力强,一段时间过后慢慢变难。随着原有制度的包容性越来越小,为了使新的制度元素有容身之地,我们要么调整原有元素的位置,要么丢弃一些原有元素。
一项制度的变迁过程如此,一个制度体系更是如此,这正如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的历史循环。一个王朝建立后,在新设一系列制度的同时,会保留原有制度的一些做法,随着新制度体系的负荷越来越大,到改革阻力也越来越大的时候,这个制度体系便面临崩溃的命运。历史上有些朝代(如唐、宋、元、明、清)能几百年经久不衰,而有的朝代仅几十年(如三国、五代、十国)便山河破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新王朝建立后,能否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并适时更新完善,包括废除旧的不合理的制度,补充现有制度,及时引进新制度等等,实现制度的新陈代谢。若君主及当权阶层思想开明,则对制度的新陈代谢持包容态度,否则制度便好景不长,越来越僵化,活力逐渐减退。纵观古今中外,好的制度体系有个共同点,即适时吸收新的信息元素,同时终结不合发展前景的旧信息元素。正是不停地有新信息进入和旧信息退出,才保证当前的制度一直焕发活力。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制度体系也在适时地做必要调整。除了原则性的内容一直保持,如四项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操作层面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均在进行着制度的适时更新,如废除原有的一些制度,完善现有制度,引进西方先进制度等,不过有些方面更新得快,有些方面更新稍慢。由于一套制度体系发挥作用需要互相协调,我们的制度改革也需统筹兼顾进行。
近年来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慢于经济制度改革,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政治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即推广实行民主制。笔者认为,民主制在西方存在已久不假,但对中国来说,民主是件舶来品,其最早源于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我们在引入这种制度元素时要考虑如何跟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对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皇权统治,君权为天授,皇帝对任何人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百姓几乎不能参政议政。往上看,官员的任命由上级决定,故对上级惟命是从;往下看,只有上级官员对下级百姓的治理,少有百姓对官员的约束。这些都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习俗,其中几乎看不到民主的影子。虽然新文化运动后民主符号已植入了中国人的理念,但民主政治在中国的推广仍非常有限。中国自秦始皇以来就一直是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路径依赖性使民主这一元素近百年来只是生根发芽,而长为参天大树则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因此,从制度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引进民主这一在西方运行较成熟的政治运行体制,通过这一新的信息元素的引入,使中国制度体系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从与中国的对接来看,中国历史、文化及政治传统中一直缺乏民主的基因,新文化运行至今与民主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公众对民主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共识。盲目地谈论民主,不考虑如何有阶段地过渡及推广,则容易陷入空洞式宣传,无益于改革的实质性推进。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制度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79174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