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就业+供房+娶妻+养子+医保=被动地走进坟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43:06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体经济情况从宏观面来看,确乎是提高了不少,老百姓吃穿住行都上了个台阶,短缺经济年代好像一去不复返了。然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真的是一个客观存在,能用简单的gdp再或是吃穿住行的数量和空间多少上面来衡量吗?
        记得政治经济学里马克思说明劳动创造价值,细说剩余价值的由来,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前期必须通过一部分人剥削另外一部分人从而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提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马克思是明智的,早期的资本主义在西方社会可以说已经消失了,现在的西方国家俨然成为了老百姓拥有众多福利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一再强调劳动创造价值,无非是说在收入分配上劳动所得应该占主导地位,而不是资本所得或其他;无非是希望老百姓真正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平地分配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如今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吃穿住行的改善皆是劳动创造而来,为了满足继续提供劳动的生活资料也随之增加的结果,但我们似乎真正应该考虑的是那更大部分的剩余价值到哪里去了?
       还记得西方经济学里老师所讲的萨缪尔森关于幸福的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观感受,物质上的改善并不一定更加幸福。即使就物质来说,对于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文革,经历过计划经济年代的那一部分人群他们能感受到物质生活的改善;但对于新一代的80后,90后呢,他们感受到或许更多的是不公平的竞争所带来的生活压力和无奈吧。改革开放之初物质虽然贫乏,但是人们之间贫富差距不大,人与人之间距离也不远,大家同一起跑线,所以追求幸福来的要快一些;30年后的今天,就算你想努力,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幸福似乎离我们很远。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幸福公式的分母不断变大,而分子却有缩小的趋势,因此幸福开始远离越来越多的人。
        再来看看题目给出的并不是很严谨的公式(高考+英语+就业+供房+娶妻+养子+医保+社保=被动地走进坟墓),那些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大多需要走过的道路。每一个路口都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每一个路口都淘汰出一部分的人群,并且即使过了每一道路口后边还有更艰难的路口等待着。因此无论你是被淘汰的,还是勉强过关的,你都必须艰难地前行着。也许你有家庭的支持,也许你独自一人寂寞地苦行,不过前途似乎很渺茫,所以你走路的步伐看起来总是很疲惫。或许隐含着你已经知道,其实这条路走到最后其实等待的只有坟墓了。以前的人们有着三座大山,现在的人们翻越着的似乎远不止三座,不光是高山还有那望不到边的汪洋。
        高考奴役着中小学生;英语变成新的政治课让大学生无暇顾及其他课外知识(几乎占到一半的学习时间);就业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名词成了很多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无比烦恼和痛苦的问题;供房和还贷成了工作着的人透支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目标(一个不可能快乐的目标);娶妻是男人有了房子才可以完成的任务;生子要考虑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收入;养子成了供房以外最大的开支和负担(本来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医保社保养老保几乎快成为了私人任务。不公平的竞争从孩子一生出来就已经开始,并且随着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不断地加剧。有钱人家的孩子早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他们已经另辟蹊径,只有穷人的孩子还在痛苦的前行,这条路最终被动地走进坟墓。在坟墓的墓志铭上刻着鲜明的大字“我的未来不是梦”。
        每一个关卡,每一个目标,看起来都不能成为年轻人能快乐为之奋斗的梦想。看起来这些东西是普通到本来人人都应该拥有的,而不是为之而奋斗的目标。年轻人为了这些东西活着,怎么去憧憬未来,怎么去满怀希望,怎么去拼搏一生。他们只能苟延残喘地活着,浮躁着,迷茫着,失去钱学森所提倡的创新精神,失去年轻人应有的勇气,失去年轻人应有的朝气蓬勃。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我们的希望,但不幸的是我们却似乎在打消着年轻人的梦想。在经济数据gdp乐观的背后,看到更多的是当下社会风气和现象所展示的悲哀。
        作为一个二类高校的经济学教书匠(大学扩招背景下扩招为师教着扩招出来的大学生),我经常思考到底要交给大学生什么?教给他们乐观向上,可社会是现实悲观的;教给他们经济学的道理,可很多道理在中国不适用甚至相反;教给他们与人为善,但社会竞争是残酷无情的。(偶尔与学生聊天,发现学生远比我想象的复杂和世俗,于是开始怀疑他们是否需要我教,有可能在他们看来我反而单纯得幼稚可笑)。
        我个人并非完全悲观的,其实我的意思很简单,与其被动走进坟墓,不如想办法摆脱现状。从每个人做起,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逻辑思维体系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用乐观向上的理念和信仰武装自己。或许我们应该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平台,让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但都希望并追求改变的人能够在一起学会共同思考,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交流,可以争论,可以互动,可以分享,但必须都无私的付出,通过融合思想,融合力量,融合资源搭建一个在校的和离校的大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当然这条路很难也很漫长,但如果无法开始,那么分散的力量终归会迷茫和消失。人大论坛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但似乎还不够。)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29431&page=1&fromuid=215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