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竹滩的前世今生 “黄金价值”还复在?(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55:50

黄氏大宗祠掩映在群山碧水间。

左滩的见龙桥,其后是龙田水闸,当年近百纤夫就从这里开始拉船出甘竹滩口。


策划:翁晓鹏 朱雯芳
统筹:邓柱峰 伦少斌
图/文:记者 曾毅、王丽平、陈枫
核心提示:
自西向东而去的西江水,突然在江门鹤山、佛山南海、顺德三地交界处,出现了一个让人惊叹的小拐点——其中一条支流直穿入顺德的杏坛、龙江方向,这一拐点就是闻名于外的甘竹滩。在明清时代,甘竹滩口有两米的江水落差,因为地处三江交汇之处,此处商船云集,滩墟繁盛。从西江进顺德的大船可以直接跃过两米的落差进入富饶的桑蚕之乡,而从顺德而出的商船则需要近百名强壮纤夫的拉引,越过这两米的天险,从而驶向珠江出海口,开始一段黄金般的海上丝绸之路。
也就是从明朝中叶起,甘竹滩口一江两岸繁荣的左滩、右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成功龙江、杏坛商人,以致当时全国盛传“两龙不认顺”(成功的龙江、龙山商人不需要称自己是“顺德人”),勤劳成功的“两龙”商人缔造了辉煌的滩墟文化,巅峰滩墟创造的经济奇迹又让当地人大兴教育,直到今天还能看到不少古时的私塾、书院,顺德的第一位状元黄士俊就是繁荣的滩墟文化所培养出的杰出代表。
现在,昔日繁荣一时的甘竹滩已建起了水电站,两米的落差也不复存在;甘竹滩边的左滩、右滩墟市也早已随着岁月而消逝,只能以古渡口来凭吊当日的繁华,但左右滩滩墟培养起的顺德集贸经济,一直创造着商业奇迹,龙江现在闻名世界的家具产业,就是当年丝墟、鱼墟、猪墟、竹木墟等等的延伸与扩展;在如今市场经济中奋力拼搏,长袖善舞的顺德人,依然可以发现当年左右滩人挥洒汗水挖基养桑,起早贪黑趁墟集贸的辛勤身影。
走访:旧墟已毁“新墟”又起
走进顺德杏坛的右滩,59岁的右滩村民胡正良忽然问了记者一句:“怎么样?这里的空气如何?河水清澈吗?”记者才发现,在杏坛这个满布现代工业的地区,右滩是少有的清新优美之所。“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的墟市。”胡正良说着,将记者带入临近江边一个街角,一如顺德典型的村庄,这里的村道比较狭窄,周围都是握手楼,但这里却是右滩持续了数百年的旧墟遗址。
“以往这个旧墟什么东西都有得卖,甚至连棺材铺的生意都非常好。”胡正良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就是右滩的商业中心,以致旁边的新街全是豪宅,因为在旧墟做生意的发了达,在新街全部建起了豪华的高宅大院。
“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将旧墟一把火烧了。”胡正良说,顽强的右滩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江边另一条街道建起了新墟,“新墟现在没有什么东西卖了,但商店一直没有撤走。附近的街道都不建工厂,因为这里的墟市曾经是顺德最繁华的,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甘竹滩墟市!”
一江之隔的左滩,也有让当地人惦记的墟市,“我们叫坑墟,当年非常繁华,不要说这里的小商贩,就是在附近码头等待雇主的纤夫,都有得赚!”60多岁的老人何坤说,坑墟的繁华,引来了恶意的妒忌,光绪三十年,土匪在争夺利益时,其中一派由于力量悬殊退出坑墟后心有不甘,引入外地土匪放火烧墟。
“当时旁边有清政府开的税所,但士兵只是开了几枪,就纷纷逃命了。大火烧了一天,全部商铺都被烧毁了。”何坤说道,坑墟成为了灰烬,但左滩人却一直惦挂着它,“因此村里集资,在坑墟尾重新竖起了一个神龟雕像。”
这只神龟现在又重新竖在已是沧海桑田的坑墟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辉煌巅峰的滩墟贸易,也提醒人们顺德经济奇迹的源头,就在这神奇的江水岸边。
以丝成墟
“左滩右滩,鱼米之乡”
“左滩右滩,鱼米之乡”,是当地人非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左滩右滩当年的丰厚出产为桑蚕、鱼与甘蔗三大“拳头产品”,张顺球的母亲是右滩人,他向记者讲述说,“当年洪水起时,村民在江岸边排起几十人的长队,拿着渔网往江水里捞鱼。但每人只能捞一下,因为一下就能捞起几十斤的鱼。”
丰厚的鱼产,造就了左右滩质量上佳的桑蚕产品,“早在宋代,左右滩人就创造了先进的桑基鱼塘。”顺德民俗学研究工作者张永锡介绍说。
据《广州志》记载,“粤缎之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金凌、苏、杭皆不及也。”“这里的‘粤缎’,就是顺德出品,在左右滩贸易的绸缎。”张永锡说。因为“顺德丝”的闻名,加上左右滩三江汇集的天然地理优势,这里出现了众多滩墟,发展到后面,不止是丝墟,甚至是米墟、猪墟、竹木墟、鱼墟等等也成行成市,巅峰期间一江两岸聚集了上百户商铺。
以墟促商
出口、内销两繁荣
墟市大发展后,左右滩出现了不少成功的商人, 到了明末清初,甘竹滩生产的丝织品闻名中外,“玉阶、柳叶”成了朝廷的贡品后,声名鹊起,外省不少商人也纷至沓来,使墟市的丝市和稠庄呈现出口、内销两旺的繁荣局面。
“特别是开通海上丝绸之路后,出口欧洲的丝绸大受欢迎,顺德商人的成功操作,更使得丝绸的价格疯长至原来的10倍左右”。据张永锡介绍,由于甘竹滩是两广的交通要道,也是广州洋货“进口”和广西山货“出口”的中转市场,最繁荣的时候,在龙田水闸附近,可以看到有近100个“纤夫”在拉一条船。
“九江不认南,两龙不认顺。”这一著名的民谚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流传全国,张永锡说,甘竹滩墟市,为顺德龙江和龙山人赢得了外界的认可。
据说在明末清初,在中国很多农村还处于耕作手段落后,农民温饱还未解决的状况下,而顺德两龙却名躁四乡。
当时在社会交往和商业往来中,一些外乡人往往只自呼是龙江或龙山人,对方就知道是顺德的两龙了。而且有些人也慢慢地养成了习惯,以至于有些人在书写地址的时候也把顺德两个字省去了,于是有人取笑地说“顺德的两龙人把自己的县也不承认了。”
以商养学
明清已有“义务教育”
经济兴而文风盛。远在明清朝代,顺德就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张永锡告诉记者,在左右滩,教育很受重视,明清时已有私塾、书院遍地开花的盛况。当地大宗族们拿出财产成立专门的“教育基金”,用来建私塾、支付老师工资以及奖励“优秀学生”,规定只要是同宗后代,无论男女都可以享受免费上学的待遇。如上京赶考,“路费”可报销,考上了功名还有“奖金”。
以商养学,让甘竹滩人才辈出。张永锡说,龙江自清朝以来,考上进士的有83人之多。而在右滩状元祠左侧,陈列了上百个“旗杆石”,石上均刻有右滩举人的姓名,中举时间和名次。在所有状元和进士中,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出自右滩的明朝状元黄士俊。
本期话题:
黄金江岸还有“黄金价值”吗?
研究顺德历史的著名学者张永锡说:“甘竹滩口的左滩与右滩,曾是顺德经济中心之一,也是顺德黄金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据张永锡的考证,15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大量廉价收购中国商品,顺德生丝、丝织品就是其中的抢手货,经甘竹滩滩墟贸易出去的货船,将顺德货物一度运到了西欧。
滩墟贸易达到巅峰时,曾令顺德丝绸产品价格增长了10倍!可以说,左滩、右滩就是顺德当年的黄金江岸。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年极盛一时的水上贸易,早已被陆路、铁路甚至航空运输代替。黄金江岸就要消沉了吗?
这里依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顺德区内保留最好的江水之一,还有黄氏大宗祠,甘竹滩发电站、左滩沿岸极具时代特色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遗迹。
熟悉当地历史地貌的冯顺球说道:“虽然已不是商贸的黄金江岸,但依然可以做旅游的黄金江岸。”
不过,从甘竹滩出发,沿江一路而下,除左右滩外,大多是工厂,不少沿岸的古渡口也逐渐消逝,这里还有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