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22:06

  近年来,鲁迅作品与中学教材的关系问题每每引起舆论的关注。今年9月初,关于鲁迅作品从中学教材里“大撤退”的消息再一次引起热议。有人说早该如此,也有不少人深情谈起鲁迅给予自己的感动,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能体会鲁迅的深刻。有关方面很快出来澄清说所谓“大撤退”其实是误解,有所变化的只是数量、篇目与所在位置的局部调整。

  鲁迅的《故乡》早在1923年就被选入中华书局版沈一星编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作品进入同一教材的现代作家不下于20人,但迄今为止,进入中学教材的现当代作家中鲁迅当首屈一指,各类作品不下30篇。时过境迁,为什么鲁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呢?这并非依靠哪一种行政力量或习惯力量,而是来源于鲁迅自身的魅力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中学阶段,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年轻人心智也处于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急需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丰富营养。因而,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材上通常注重的是:叙述历史切近真实,品味人生彰显人道,评人论事符合逻辑,生活趣味追求雅正,文章富有艺术价值。而鲁迅作品恰恰堪当此任。虽然有些杂文纯属论战的产物,有时间和情绪的局限,但更多的是犀利思想与醇厚艺术水乳交融的佳作。鲁迅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从中可以认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场景、文化氛围与人物性格,而且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麻木与盲动相交织的阿Q影像在晃动,还有多少无聊而冷漠的围观在复现,还有多少涓生在悔恨中度日,甚至《白光》里为科考落第而发狂坠湖的悲剧也未绝迹。

  鲁迅作品富于创造性,其丰富而深邃的意义常常蕴涵在奇异而精致的艺术形式之中。从美学风格来看,有轻快戏谑的诙谐,有冷峻峭拔的幽默,有辛辣犀利的讥刺,有机智俏皮的反讽,有沉痛抑郁的悲剧;从感情色调来看,有的苍凉阴郁如同一幅高原冬日图,有的幽雅婉转好似一支江南小夜曲,有的跌宕顿挫仿佛荒山野路,有的气势汹涌恰似暴风骤雨。由于环境所迫,难于直说,有些篇章文字较为晦涩,心境的幽曲深邃,愈增表现的含蓄曲折,加之鲁迅生活于正值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文学殿堂升帐挂帅的转折期,作品中难免留有文白夹杂的痕迹,这些确实给现在的中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突破障碍并非难事,而一旦进入其中,自会感受到不尽的韵味。

  毋庸置疑,阅读鲁迅作品,有益于中学生独立个性的健全、创造精神的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提高。事实上,需要鲁迅的何止于中学生。在一个欲望高度膨胀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理性的洗礼;在一个被时髦追赶得气喘吁吁的时代,我们格外需要静下心来咀嚼经典的滋味。鲁迅著作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当代人宝贵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