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评山西博物院大型陈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0:21
铸魂
—散评山西博物院大型陈列《晋魂》

赵春贵(天津博物馆)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     
左手一指太行山     
右手一指是吕梁     
站在高山望上一望     
你看汾河的水啊     
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     
……
  尽管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歌,我还是抄录在前面,它是当代人对山西的歌咏。
  其实,谛听一下历史的回音,就能发现,这块古老的土地沉淀着说不完的神奇,这里的人民延续着割不断的文化传承。
  有人说,历史是一串串脚印,留在文物里,刻在遗迹里。
  我们不妨链接历史,看看三晋大地古老文明的史实和物证。捷径,走进《晋魂》。
  将180万年前作为切入点,那时,祖先就在这黄土地上点燃了人类最早的圣火,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先民在这里渔猎耕作;尧舜在这里开疆拓土;晋国用大笔书写春秋;还是在这里,佛风西来,中西文化得以沟通交流;多民族实现相互融合;戏曲土壤培育出金调元曲;明清晋商越关出境,打造五百年海内豪商。岁月流逝,天地沧桑,晋人创造的无数瑰宝,今天依然蕴藏在山西大地上。这些遗存,地域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无穷,托举着山西,桥连着古今。
  聚四千件家珍,展示五千年文明。讲的是晋地、晋物、晋人、晋事,目的是挖掘其精神内涵,张扬“晋魂”,也即“华夏之魂”。耗时三年,五易其稿,一万平方米展出面积,投入数千万元,集中二十六个月时间设计、制作、修正、布展,最终围绕一个主题,两个系列,十二个专题陈列。新建的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好风光中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晋魂》这个建院的基本陈列立意高远,形式壮美、酣畅淋漓,韵味弥深,整体风格如同山西淳朴的民风一样——敦厚不华。
  山西博物院是在“铸魂”!
  其志可敬,其情可叹,其成果可品读,其得失可鉴来者!
  我国博物馆陈列重视内容编写是有良好传统的。这与博物馆和文物局文件强调“陈列工作是一个馆的中心环节”相一致。但是近些年却缺少了对陈列研究的热忱:一方面,众口所指陈列形式滞后,另一方面,程式化的充斥各地,绝少新意,以至今天有些博物馆尽然再无专业研究人员能执笔文本的编写,迫使这项研究工作走出博物馆、走向社会化已露出端倪,岂不知是悲是喜!
  《晋魂》文本的策划编写由山西博物院一批中青年研究人员担纲,走的是一条扎扎实实地有后续潜力的建馆之路。在整体策划、内容设计上,有几点给我们以启示。
  一、创新陈列理念 
  《晋魂》没有选择通常的编年史的格局,或物质文明史陈列样式,而是采取了一种新的陈列体例,即在展示精美文物、发达灿烂的文明时,着力揭示文物背后的社会历史面貌与背景,形成一种新的集群式表现一个文化主题的体例。另外,在陈列内容结构上,不去面面俱到地表现山西历史文化,而是撷取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七个闪光点或重点去突出表现,并以历史发展脉络贯通为一体,形成一种外断内联、散点透视反映山西灿烂历史文化的新的陈列风格。
  这七个重点虽内涵相联,但又可看作七个独立专题。《文明摇篮》以考古成果为构架,以西侯度起始,展示了这方远古圣土,陶唐古国更证实了山西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华夏民族的直根之一。《夏商踪迹》告诉人们晋南旧事夏文化的焦点地区,也是最早的“中国”——天下之首的冀州之地,商城遗址和众多的方国文化遗物证实:山西也是商王朝的经略之地。
  《晋国霸业》集中展示了晋国伟业和九位晋侯的风采。山西曾是春秋时的一片热土,晋和三晋引领了一个时代。
  山西的地理位置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特别是汉魏南北朝时期,这里是各民族文化碰撞、交往、融合的中心舞台。《民族熔炉》展示出马背文明和黄土文明融为一体的历史。
  山西尽管襟山带河,关隘棋布,但能胸怀敞开,吸纳西来的佛风,创拥着五台、云冈多处佛光圣地。     
  中国戏曲北宋末形成,宋金元杂剧产生发展的故里就在晋南,戏台遗址、戏曲壁画、戏曲名家以及戏曲文物的种类和数量,山西冠于全国,这里有资格称为《戏曲故乡》。
  明清晋商,五百年间纵横天下,在中国和世界商业史、金融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明清晋商》可看到先贤们开拓发展走过的艰辛道路。     
  另为一个系列的五个艺术专题分别是《山川精英》、《土木华章》、《翰墨丹青》、《瓷苑艺葩》、《方圆世界》,以提供审美为主,兼及历史和工艺特征等有关知识传播。
  讲山西历史,长可达五千年,短可至三千年,它与华夏文明契合在一起。十二个专题只是撷取历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文案的编创不但深入把握了各个专题的微观方面,重要的是立足于宏观角度,对全部历史进行分析提炼,理出主梗、剔除枝蔓、廓清主流、显现真魂,选点虽然不多,可谓简约,但给人的感受都是全面、翔实、典型、生动。这就奠定了成功的第一层基石。
  国内博物馆陈列体例和陈列结构处理现在处于新的探索阶段,最早打破中国通史陈列体例的是八十年代后期南京博物院《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继之是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古代文明》以及后来的《河南古代文明之光》和《武汉古代历史陈列》。《晋魂》吸取了前例各家长处,把这一类型的陈列做到了极致,是一篇铺陈大作。我们期望各地综合馆能更新理念,探索新路,推出有个性特色的新的精品。
  二、依据研究成果
   博物馆陈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艺术的精神产品。它讲历史,应当以“真实”作为最起码的要求;它摆文物,应当让人们除了看见物的形态,还应当看见物的内涵。历史、文物,都应当立足于研究基础上。一个陈列的水准和给人印象中的客观份量体现的是办展人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底蕴。今天来看,它和文物在陈列中的重要性难分伯仲。
  透过《晋魂》,我们能看到研究的成果往陈列项目成功的转化。它是建立在考古发掘研究、史料整理研究、物质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以及其他专项专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这就使陈列有着深刻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可以说这是《晋魂》走向成功铺就的第二层基石。更应指出的一点是:他们不但在史学和文物研究上厚积薄发,而且能在陈列方法和陈列语言研究上下功夫把握,文本的思路立足点高,形象化提示是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立意创作。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都有着“诗外”的“功夫”。


  “桐叶封弟”作为一段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分封古唐国及其弟叔虞一事,它为观众了解唐晋关系,了解晋国由来,为《晋国霸业》雄阔、纵深展开作了引子。  在《明清晋商》专题中,可以看出研究的路径。陈列是建立在山西乃至全国对晋商这一社科专题研究基础上的,绝不是简单的文物组织罗列。如果以实物为主素构建陈列,列入这一专题的文物是账簿、钱摺、汇单、票帖、印章、信件、执照等一系列不吸引人的小件展品。晋商雄风如何展示?怎么展示?陈列研究的落脚点应当揭示雄风的情状和来龙去脉,如晋商状况;晋商形成的历史机缘;晋商形成的地利条件;晋商的衰落和留给 历史的思考,这些内容也正是观众想真正了解的东西。需要办展人对晋商的系统研究。不是蜻蜓点水、以物带史那种专题陈列所能奏效的,那样会给观众浮光掠影式的东西,浅显并不易懂。在文献的佐证下,在图表、沙盘、统计数据的辅助陈列中,我们能形象地见证晋商北行九边、南寓扬州、驰骋四海、行商天下、创立票号、汇同全国的宏图大业。在图片中、场景复原中,我们能感受到晋商会馆、大院深处留着历史的记忆,留着晋商明星们的辉煌,也深深烙印着晋商眷恋故里的几多深情。这些,没有对晋商的整体研究和实质性的把握是难以靠文物支撑这个大题目的(图一)。    
  三、立足山西文物
  沿黄河长江流域,我国有几个文物大省,山西名列其中。与其他省相比,山西除去丰富的地下文物,还拥有众多的地上文物,星罗棋布的古建筑、古遗址就是一个大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深藏民间有待发掘。这是历史的厚爱、祖先的恩泽,雄厚的文物基础是《晋魂》成功的第三层基石。据统计,十二个专题陈列共择选文物展品四千多件。就数量而言,这在我国同类陈列中已属领先。文物来自原山西省博物馆、地县文物单位和省考古所及下属工作站。全省的富藏汇至新馆,山西文物自《晋魂》始,启封了历史的尘埃,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流光溢彩。     
  在《晋国霸业》“河汾骄子”单元,依据考古队墓葬器物的排比,排出了九组墓葬的顺序,对九位晋侯逐个陈列展示,所选重点文物:尊鼎宝彝,编钟列磬,就超过80件(组),这足以组织成一个专题的文物精品展,而这仅仅是晋侯墓地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极少部分——不足百分之一。     
  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书5000余件,有文字可辨识者650余件,陈列展出70多件,这些圭形玉石片上,或朱笔或墨书盟誓清楚地传递出晋国晚期“六卿倾轧”下的强族政治。     
  《晋魂》编创人员并没有彰显文物富藏,而是紧扣主题遴选,语文案内容相协调。小文物也许揭示着重大历史。为了展示晋的雄强,引领了一个充满创造和神奇的时代,陈列选择了两种看似极普通的文物:一陶范。它刻录着晋国大型铸铜业的盛况,这是当时面积达5万平米,中国最大的铸铜基地,只选数万块出土陶范中的极少数,晋国经济强大由此可见一斑。二晋式铜器以灵巧多变替代了狞厉浑厚的造型艺术风格,传递着变革的信息,见证着奴隶制的瓦解,封建制的到来。这些铜器、陶范印证着一个霸主之国的实力和先进。不难理解,一个成熟的文本,应在纷繁的历史线索中找出标到主体的最佳切入点,文物的择选与组织也应该是能够本质地揭示佐证历史因果关系,对主题内容来说它要适合,对形式构成来说它要形象。  
  博物馆陈列展览作为综合艺术,今天在专业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而且越来越多的实例完善着这方面的理论。各种艺术手段和科技成果引进陈列展览中,处理手段愈来愈丰富多彩。艺术不可规范,但设计应有原则。在《博物馆陈列艺术》一书中,对陈列艺术设计的原则要求概括为三十个字:把握陈列主题;创造完美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对陈列艺术设计有普遍指导意义。      
  四、营造个性氛围    

     
  今天的观众进入博物馆,不只观赏文物,还要用心感悟文物承载着的历史故事和地域个性下的人文精神。陈列艺术就是准确地传递这些信息,重要的是把握历史氛围和地域特征,要将文字性的叙述和零散的文物有机组合成视觉的综合艺术。它要求艺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科学考证基础上的。当代陈列中场景复原和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是人们乐此不疲的一种手法。客观讲,这不是什么新的形式,但这种贯用的手法有助于博物馆历史陈列的表现,成败不在于使用与否,而是谁能将这种手法发挥到极致,少留遗憾。艺术创作与科学考证完美结合在这里体现的最充分。历史氛围和地域特征的准确把握和营造技能有助于传达主题内容,也能凸显出陈列的个性风格和基调。符号往往带有标识性,它只起说明作用,最多引起一种联想,而缺乏感动人的作用。陈列氛围是一种综合效果。
  距今4500万年的“世纪曙猿”化石出土于垣曲,考古把它看作是人类和一切灵长类的共同祖先。山西拥有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文化的一系列遗迹,《晋魂》《文明摇篮》就是这幅原始社会画卷的展现。陈列中不同构图场景分别展示了180万年前西侯度人为生存和生活使用着多种类石器;距今12万年前的丁村人生活在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的汾河中下游地带,依赖自然的恩赐过着渔猎兼采集的生活(图二);距今10万 年前生活在桑干河流域的许家窑人使用“飞石索”这种进步的狩猎工具;距今3万年前的峙峪人佩带着穿孔的装饰品,弯弓猎马,有着“猎马人”的美称。这些设计,严格按考古为依据,对现场做考察和合理想象而完成,传达的信息具有典型的原始氛围,与观众有时空上的距离感,是审美所需要的。 
  “城濮之战”是陈列中唯一的战争场景。近景塑型,中远景绘画用写实手法描绘都很到位,丘陵状的战场地形、残毁的战车、疾风中的劲草残败不堪,以晋文公为主体的联军声威势猛,形象地传达出晋国的胜利和霸悍之气。这一场景对于深化并烘托“晋侯风采”,对于形象展示“邦国遗珍”,解读“春秋五霸晋为先”作了颇有份量的铺垫和渲染。      
  寺庙、洞窟是典型的宗教建筑,其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总是给人有几分神秘和敬畏。山西自汉魏佛风西来,汾河流经的土地上,曾是佛风普照、莲花盛开、佛教文物异彩纷呈。为了集中展示山西历史上这一文化,980平方米展厅空间整体构建为洞窟与寺庙内空间,这种模拟下的一项空间是一种大胆的设计,将各种质地文物,巨型或微型的佛造像、谢经卷、贝壳等佛教艺术品齐聚一堂,观众与这些展品同处洞窟与寺庙檐下,现代人与古代人凿出的神进行着对话,置身其中,感受中西文化的交流,体悟人身的交融,那种难以名状的氛围感是另一种审美享受(图三)。  
  五、重建文化坐标      
  辅助展品以及辅助陈列的出现事博物馆教育功能出现后现代陈列进程中的产物。他也是根据陈列形象化要求,以及烘托渲染陈列主题内容应运而生的。在《博物馆陈列艺术》一书中,将其归纳为美术作品和科技制品两类。复制的展品可以弥补实物的不足,可连接历史缺环,通过造型艺术等辅助手法,恢复原状环境则能“为实物重新建立已消失的文化坐标”,在信息传播中实现形象、直观、通俗展示目的。 

       
  但是在不同的博物馆学观念争论中,曾一度出现“靠文物说话”,而排斥辅助展品的呼声。这一观念针对陈列中忽视文物的现象有合理的一面,但客观讲,孤零零的文物能说出什 么话呢?我认为,还是坚持“博物馆的陈列要以它特有的语言向观众说话”,或者概括为“陈列艺术语言”,即陈列表现手法,“其基本要素是:实物(原件)展品,辅助陈列品,以及与陈列内容和实物展品相适应的各式各样的陈列设备与道具。这些要素——材料原本是分散的,孤立的,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把它们串缀起来,组成能够表情达意的形象符号,则需要运用造型艺术手段中的构图、光线、色彩、空间尺度、比例等诸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博物馆陈列艺术》)有人把陈列概括为“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的知识传播体系”。     
  “晋魂”陈列中丰富的文物展品唱主角,制作精美的辅助展品为整体增色不少。《山川精英》是玉器陈列,在听中央原建筑四根大驻外侧面,设计为8个斜坡面,用硬木雕刻8幅琢玉工艺流程土,即装饰了空间环境,又形象的深化了陈列内容,其照明取暗,并不抢夺壁龛展柜中精美玉器的光彩,而是更增添了玉器展厅中的整体氛围。     
  作为古建筑,人称凝固的音乐。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依附于古建筑中的彩塑、壁画、琉璃,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也独步华夏。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全国共有146座,山西保存有106座,占全国的72%以上。元明清的古建,在山西则数不胜数。4座唐代木结构建筑,3座五代时期建筑,宋代晋祠圣母殿和鱼藻飞梁,应县辽代佛宫寺释迦塔,元代永乐宫的仲裁壁画,中国保存完整的平遥县城池,横山的悬空寺,五台山的佛教建筑群,都凝聚了数千年古代文明的精华,甚至包括史前人穴居—半地穴—分室建筑的沿革过程在山西都经过考古发掘找出了遗址理清了线索。对于这样有份量的展出项目是山西的又一长处,不作出文章会有遗憾。但建筑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搬不进陈列厅,也是遗憾。不遗憾的就是,山西博物院运用辅助展品的思路,全面地大手笔地做足了《土木华章》这一专题。通过政体建筑模型、小型场景、古建结构科学剖视模型、配合图表、复制壁画画廊式展示等种种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创建于三晋大地上的优秀建筑样式和建筑现象作了充分展示。其丰富性、典型性、唯一性毋庸置疑,自然交给观众一个“古建筑艺术宝库”的山西。我想,观众不会因为不能在展厅看见原物而有怨,相反,辅助陈列的展示会激发人们踏上旅途、去寻踪觅迹步入山西全境这个大展厅去感受民风淳朴的大院、庄严的寺刹、工巧的造像、艳丽的壁画以及千年不绝的琉璃和多样的原始居所(图四)。 
  六、形势变化统一     
  统一变化是艺术形式法则,陈列设计尤为重视。这是陈列艺术综合性特征所决定的。它与一幅画、一本书、一部舞台戏相比较,其构成因素和制约因素复杂得多。陈列占据的实体空间大、采光照明要求高、展线延伸的长、观众路线变化多、实物展品种类不同、辅助展品各具形态、处理手法繁复多样、陈列设备要求系列成组…… 
  设计尽管可以通过空间布局、造型、色彩以及材料和工艺选择外在形式去处理,但内在形式,即陈列艺术的风格语言、整体基调是更需要把握的。变化是形式上的丰富多样,统一是形式上的和谐一致,如果说统一是为了整体风格效果,变化就是给予局部的自由度,局部之间如果能够关照到相互协调,整体的统一就会水到渠成。“既经艺术家赋予形式之后,内容与形式混化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克罗齐《美学原理》)这里所说的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光有形式的和谐还不够,如果说内容是显性的,那么形式则是隐性的。因为对于观众来说,它只能直觉的感到和谐、匀称带来的心灵满足,指不出形式的所在。可以认为优秀的陈列艺术设计就是能在刑事处理上把统一变化这一法则结合主题内容灵活驾轻就熟。
  《晋魂》由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共同构成,12个专题各具特色,都统一在一个主题下:“山西,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生生不息的三晋儿女在泱泱五千年中创造了华夏直根的文明时,陈列仅是亮点的凝聚,掬捧着祖先的心魂,展示着人类精神的风采”。以专业眼光衡量,这个陈列整体基调都在总体把控之下,达到和谐一致,十二个专题,如同十二个乐章,浑然天成,构成一部史诗般的交响乐。
  就陈列规律来看,多内容,多主题,拼盘式罗列项目式的展览比较容易,摊位式博览会就是如此,各个内容是散点式的,可以无所照应更无所必然的联系。但是主题性陈列,不只要求内容需要有一条主线串联,形式也与之统一,有一个基调,它引导着形式设计的方方面面变而不乱,化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晋魂》对12个专题的序厅都统一重点进行了设计。他们着眼于小空间的经营;或是地域文化符号的撷选;或是造型体的创作;或是题目文字的设计,经过综合创意,再三推敲,各个有别,都各有韵味。
  《文明摇篮》方形空间用直线块面分割立面,拙重的木结构造型与粗犷的剁斧石装饰,配合打制石器般的巨石上刻前言,传达给观众的是空旷、悠远。
  《晋国霸业》序厅空间设计为八角形平面,充满张力和稳重感,地面黑色石材,边刻花饰,正面创作晋侯出巡主题浮雕,光影交错,凸现出晋国长久伟业。
  《明清晋商》则以明清建筑中豪商大院门楼为序厅的造型符号,这寓意着晋商“故土为根”的传统生活理念。两侧大幅壁画创作,描绘了晋商沉浮的艰辛历程。
  《翰墨丹青》是书画陈列专题。晶莹纯白色机理效果的山水画背景,点缀着四个墨酣笔畅的大字(集傅山草书)简约中透露出自然的真纯和浓浓的书卷气。
  单就各序厅来说都是各具特色的艺术空间,形虚而意实,能点明主题,让观众留步,都是陈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似文物,胜似文物,统一中求变化——陈列的形式魅力在这里得到尽情发挥。 
  七、语言平实朴素  
  据史载,宋人谢宗评为“地高气爽,土厚水清,其民醇且厚。”明万历《潞安府志》说“民满勤俭而力农,士俗气节而务学。”纯朴的民风是晋人精神传承中最可贵的特征。《晋魂》整体风格就是以朴素的陈列语言而铸成,这给探索中的我国陈列提供了务实的方向,近来,我们有些地方在建设陈列中片面追求高投入,大制作,求豪华,追时尚,缺乏很专业的设计和科学深入的论证,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些责任,多头指挥,方向不明,似乎大把花钱,盲目地引进就能堆砌出一个超一流的精品馆。殊不知文化艺术产品的性价比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看创造中注入的感情浓度和思想深度。有思想,有感情,朴素的语言照旧打动人心。
  山西博物院总投资3亿多,它完成5万平米馆舍建筑及168亩馆区环境建设,其中用于1万平米陈列项目的经费投入没超过3500万元。但却是成功的。
  陈列语言体现在构筑陈列的所有元素和方法中。空间光照、材料工艺、造型色彩等,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组合关系和综合效果。
  《晋魂》的空间分割依据给定的建筑空间依次分别为展示空间进行设计。七个历史文化专题断续相间,各专题内部曲折有变。既艺术地分割了室内又安排了内容,方便观众循序前进,创造方便。在审美和功能上关注观众在展厅空间中的精神体验。在已定建筑空间中做陈列设计属于二次空间设计,能否合理利用原有条件是成功的又一个难题。山西博物院是一座全新的建筑,顶层局部有采光天窗,《山川精英》和《土木华章》展厅都遇到上述天窗结构。涉及采取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结合的光照方案,运用建筑中菱形斗井结构方式,调整顶部采光口面积,可控制地引入自然光,调解了展厅中单一的照明氛围,对重点展项——应县木塔模型陈列形成很好的空间光照效果,更显生动。
  《晋魂》设计施工中对于材料和工艺的选择也是合适的。历史专题陈列厅选用拉丝重色石材地面,浅灰黄色立面背景、地材、塑材都质朴无华,隐而退,不夺目,突出的是展品内容。只在专题转换处作了点缀调和,精致但不事豪华。在艺术专题陈列厅,主体选用木材和多种工艺,它传达出传统的文化情绪,能确切地表达历史和文物主题,如书法绘画厅用红木体系的材料,工艺、质地温润厚实,朴实中显现品位。
  《瓷苑艺葩》陈列中有一处场景。它没有简单地复原一个窑址,而是将采石、淘泥、镟坯、画坯、吹釉、满窑、烧窑全部工艺流程整合安置在一个场景中,通过空间构图关系平衡多组工序,将60多分别为30公分高的人物,几百件道具作了形象地组合安排。泥塑写实的人物是民间传统手法,朴实怡人。就这样一个10米弧度的微缩景观,营造出生动形象有趣味的北方窑址全部制瓷活动。陈列语言丰富而携永,雅俗共赏,观众评价:好看、耐看、看得懂、有看头。
  现代科学的进步,也给博物馆陈列方式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持。着眼高科技应当考察其成熟程度,更要权衡其能否适应表现的主题内容,不能盲目追求声光电。《晋魂》在《戏曲故乡》陈列中,选用了近年热衷的“自控移动虚拟场景”(即通称的幻影成像技术),它将舞台剧移于展厅,音像动态演示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感,比制作舞台场景模型展示优越、生动,这一技术显然很适合这一题材。上海历史博物馆最早的“弄堂之声”也是同样道理,即适合表现情节性的题材内容,但是战争场景就不是强项技术了。《晋魂》陈列中在观象台的表现也采用了隐形的高科技手法,走出了声光电的简单处理误区。
  在《土木华章》专题中,有两处技术手段运用得体。一是展示恒山悬空寺,通过高浮雕式的微缩场景,将世所罕见的这处高挂在垂直于地面90度峭壁间的寺庙建筑置于观众面前,真切地展现出原建筑像蟠龙般贴服于崖壁间。陈列设计构想精巧,表现得体。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与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给与知识普及,陈列中选取唐代建筑一例,将明间断面结构以大型实木模型剖示,注明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这就将一个复杂的单体建筑结构体系切开来让观众去看,无疑能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并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类传统经典式的陈列处理手法也是一些普通而实用的技术手段,一样能丰富主体内容的表现,效果会事半功倍,形成展览中的亮点。
  走出《晋魂》,掩上山西博物院大门,迎着阳光,我感觉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还是用主人的话来结束这篇稿子吧“泱泱五千年,辉煌文明史。《晋魂》大型陈列,仅是其中亮点的凝聚,虽为沧海遗珍,却流金溢彩,描绘的是一幅历史的长卷,辉映着华夏文明的光芒,掬捧的是一颗祖先的心魂,展示着人类精神的风采。” 
  《晋魂》,一曲雄浑壮美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