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效用、主观稀缺性与价值的新经济学公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2:07
章星球
商品的价格只产生于交换,如果交换行为没有发生,主体仅是主观感受某物值多少钱的话,这时主观感受并不能决定价格,而应该是决定了价值。因此我梳理主观感受、主观意志与价格、价值的关系如下:
个人观点:价值是人对商品价格的心理预期,实际上是商品价格的一种可能性,价格则产生于交换,是交换双方主观意志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感受决定商品的价值,而交换者主观意志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价格。没有交换,就没有价格,没有对交换的心理预期,就没有价值。举例,一件衣服摆在橱窗里,标价500元,那并不是价格,而是卖方对商品价值的心理预期,只是他用文字标出来而已,买衣服的人看了,心里琢磨,值300元吧,这是买方对衣服的价值预期,买卖若成,或300或500或折衷,便是价格,所以一种价格一定是两种以上价值均衡的结果。由于价值是买卖双方对商品价格的心理预期,所以可分为最基本的两种,买方价值和卖方价值。一切价格都是买方价值和卖方价值平衡的结果――“价格价格,从字面义就象价值格斗的结果”。在我理想中的价值论模型中,为避免概念混淆逻辑混乱,价值仅分为买方价值与卖方价值,价格仅指交换中的价格,不需要任何其它五花八门的价值价格概念如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主观价值、客观价值等等。
但是,并不是每一种主观感受都会产生价值心理,主观感受只有具体到对物品产生估价心理,才开始决定物品的价值。比方说,我们享受阳光,主观感受很舒服,但并不会想到要花钱买阳光,价值是一种心理预期,没有作价购买阳光的心理,也就不会令阳光产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使用价值如果只是一种效用,这名字就起得词不达意,如果是“价值”中的一种就更没有意义,一个东西不能让你产生购买意图,怎么使用也不会产生价值。
接下来,是物品的什么属性导致人们产生价值心理呢?
流行的理论是说物品的稀缺性和效用共同构成价值之源,缺一不可,并列出了公式:
价值=效用性×稀缺性
这个公式是否成立?如果依照流行理论的定义,效用是一种心理现象、稀缺性也取决于主观感受,由于主观意识的不可捉摸性,导致这个等式适用范围极窄,很容易失灵,随便举个例子:例如妇人为了提高自己在男人心目中的价值,按照上面的等式,可以增加效用,也可以增加稀缺性,增加效用如勤做家务体贴入微让男人心满意足,增加稀缺性如扩大卖方自由总让男人觉得存在竞争威胁、或反过限制买方自由对男人搞妻管严――垄断,如果既增加稀缺性又增加效用,就可以让自己的价值在乘数效应下变得更大。这等式似乎是成立的。
但问题是如果男人的主观感受某一日突然发生变化,女人在他心目中的价值下降甚至为负,由于流行理论规定稀缺性和效用都是心理现象,也就意味着都可以随主观感受转变出现正值、负值、或零值的情况,男人可以凭主观感受觉得妇人毫无用处甚至碍事――效用为负,也可以因为心中另有其主或其它原因觉得妇人不再“稀缺”,甚至是一个多余的人――稀缺性为负。如果男人主观感受中女人对他而言效用和稀缺性都为负,负负得正,女人的价值岂不随着男人对她的反感成正比例增加?显然这个公式无法解释这一悖论
所以有必要在稀缺性或效用之间确定一个客观因素。先简述主客两种稀缺性和效用。
客观稀缺性:你的感觉这个东西很罕有,只不过是你少见多怪。客观稀缺性是不以个人主观感受为转移的,如钻石的稀缺性是因为它在自然界确实稀少。
主观稀缺性:主观稀缺性其实是主体感受能力作用于客观稀缺性的结果。主观稀缺性会导致对客观稀缺性的扭曲和变异,是永远有缺陷的,它蕴含着人性的欠缺与理性的不足。我的感觉这个东西很罕有,它就罕有,我所爱的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它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主观稀缺性就是由主观决定,它可以是正常的理性,也可以是心理变态、错觉、幻想、愚昧、疯狂、偏见、可以与自私狭窄为伴,也可以与爱和宽容共舞。总之人有多少种心理现象,就可能引发多少种主观稀缺性。
客观效用:客观效用由物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与主体对它的感受能力无关,如空气对人是有客观效用的,无论你是否感觉到它存在它都现实地存在着。用到爱情经济学上。不管你怎么想,衣服是她洗的,孩子是她带的,香喷喷的饭菜是她做的,无论你怎么认为她没用,她对你也是有用的。就象空气和阳光,主观上你可能没感受它们的存在,但它们恰恰是对你最有用的。
主观效用:主观效用是主体对物品客观效用的心理感受或认识,是主体感受能力作用于客观效用的结果,它同样会导致对客观效用的扭曲和变异,同主观稀缺性一样可以是错觉、幻想、疯狂、愚昧、偏见。还拿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来说,男人主观感受到女人对他的效用,便觉得她有用,觉得没用,就没用。
价值=效用×稀缺性这一公式由于内涵太大,导致其外延不足,在解释很多价格或价值现象时会失灵。我把这一公式细分为四种如下。
一、价值=主观效用×主观稀缺性
二、价值=客观效用×客观稀缺性
三、价值=主观效用×客观稀缺性
四、价值=客观效用×主观稀缺性
一个经济学公式的可用性取决于其解释能力的大小,让我们分别考量以上四个公式的解释能力。
第一个公式由于当效用为负、稀缺性为负时会产生负负得正现象,前面已经论证,必然产生悖论,有太多价格现象无法解释。
第二个公式导致产生的价值成为一个客观价值,而根据本文的定义,价值是对价格的一种心理预期,其本质属性就是主观的,客观价值没有意义,其本质上仍然等于效用,公式的作用只是改变了效用的“量”而不是“质”。而根据本文的定义价值必须表现为数字,物品从效用到数字离不开主观对它的考量,不纳入主观因素就不会有价值产生,正因为如此,由于价值一词本身是主观意识的结果,再分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也就毫无意义(一些朋友认为我的观点与主观价值论雷同,其实是错的,因为我根本不承认客观价值,也就同样不会承认主观价值,而是直接强调价值本身的主观性)。
第三个公式可以消除第一个公式中的悖论因而理论上能够成立,但应用起来却引发很多问题。关键在于效用以主观感受来判断很容易失灵,例如你身体内的某种微量元量对你的效用非常大,但你如果只靠主观感受而不靠客观科学手段却根本无法察觉它的存在,更无从估量它的效用。再如一种药物,它对你的效用非常之大甚至事关生死,但你的主观感受却可能完全惘然无知。而稀缺性作为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用客观方法也不容易衡量。以女人和男人为例,男人想提高自己在女人心目中的价值,如果认为自己的效用反正自己作不了主,要由女人主观决定,那他就更乐于去提高自己的稀缺性在外面找女人让自己家女人感受竞争以提高自己价值,或者他会产生垄断意识,限制女人的自由、防止其它男人接触老婆,同时却忽视自身素质和效用提高――如运动、健美、服伟哥、多干家务活、多赚钱。
还是第四个公式最好用:价值=客观效用×主观稀缺性。这一公式可以产生强大的解释能力,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价格现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公式,它实质上已经包含客观稀缺性和主观效用的影响在内。试推理如下,客观效用×客观稀缺性,前面已经说明这种乘法只改变客观效用的量而未改变其质,因此结果仍然是客观效用。这好比一斤白米的效用增加1000倍时,客观稀缺性的变化实际上只改变客观效用的量。反过来主观效用仅是一种心理幻象,当一个推销员向顾客吹嘘某商品的功能如何如何时,商品的客观效用并不变化,但顾客可能越听越觉得“稀罕”,于是主观稀缺性大大增加。所以主观效用×主观稀缺性仍然等于主观稀缺性,不过有趣的是,在这里改变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因为在价格公式中,主观稀缺性就相当于一个转换开关,有好多个档,主观稀缺性变化无常,完全可以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例如推销员使劲吹嘘商品的功能,通过增强顾客的主观效用不断提高主观稀缺性,但有可能顾客听着听着突然反感了,结果主观稀缺性直线下降甚至突然变为负值。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一个很有解释力的理论,但之所以仍然碰到很多悖论,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其研究的主观效用这一范畴完全可以合并到主观稀缺性中。
这个公式可能为计量经济学提供一个新的逻辑前提,原因在于价值在这里已经具化为数字,而不是“重要性”这种形容词,导致物品从客观效用变成数字价值的原因便在于主观稀缺性,正是主观意识对物品稀缺性和效用的感受使主体对物品作出了价格预期从而产生了价值。这里用深圳一位经济学硕士郑云天先生在与我对话时举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原文:我们可以设想,一只野兔从一群人面前跑过,这只兔子的稀缺性是显然的,但不能说有价值,因为你掏钱也买不到。于是所有人都去追这只兔子,结果某人因为跑得最快,或者运气最好,抓到了这只兔子,到此这次“设立产权”的活动才算结束了,兔子马上就有了价值--谁想要,拿钱来!
用我们的新公式结合有关买方价值和卖方价值的定义,我们可以对这个兔子的故事解释如下:
免子具有“客观效用性”,它跑出来,被人发现了,人通过主观感受立即产生“主观稀缺性”,于是免子在人心中具有了初始价值--若干体力。然后人付出了劳力,抓到免子,消耗的体力等于一只免子。众人前来购买,抓到兔子的为卖方,兔子在他心目中具有“卖方价值”,这个卖方价值可以公式套用如下:兔子的价值=客观效用X卖兔人的主观稀缺性,这个价值的数字由抓兔人主观产生,比如20元,但此时仅为卖方价值。想买兔的人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买方价值”,也可以套用公式如下:兔子的价值=兔子的客观效用X买兔人的主观稀缺性,买免人的主观意识为免子产生一个心理预期价,比如10元。同样的客观效用遇到买方和卖方两种不同的主观稀缺性,便产生了买方价值和卖方价值,两种价值相均衡,成交,价格形成,比如折衷为15元。
一部手机的效用如何,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科学鉴定的,一粒钻石的真假也可以用技术手段检测。世界上很多商品的效用都是现实地存在着――而不管你对它们的认知如何。而要检测这些物品的效用,你的主观感受能力也远非客观科学手段可比。
由于效用是客观的,所谓天生某材必有用,其效用一定为正值。而稀缺性是主观的,随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这样,价值=客观效用×主观稀缺性这一公式就产生了强大的经济解释能力。一张沙发的效用是客观的,由它的属性决定――如破损程度,如果你作为买方感觉得它值一百块,买方价值就是一百块;如果卖主觉得它值120块,卖方价值就是120块,在市场上你们相遇,买方价值与卖方价值碰撞的结果产生价格,比如110块。你把它买回来用了三年,破了,但还能将就着用,你可能觉得它还值10块钱,这时它新的卖方价值降为10元,哪天你觉得它占地方了,效用不变但是它多余,于是主观稀缺性为负值,客观效用乘主观稀缺性后价值也随着变为负值――你将乐意花钱请人把它搬垃圾场去。
再用到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上,女人如果把自己当做男人的一个物品,想提高自己在男人心目中的价值,根据价值=客观效用性×主观稀缺性的公式,由于客观效用一定为正数,女人何苦去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她会把精力放在精心打扮自己,苦炼健美、瑜珈、保养皮肤和身体、提高文艺水平、修身养性,通过不断巩固已有效用和增加新的效用来影响男人的主观稀缺性。这样她不必在乎男人那不可捉摸的主观稀缺性,男人的主观稀缺性为正值,那好,自己的高客观效用与之相乘,价值就大大提高,男人更爱我。男人的主观稀缺性为负值,自己在他心目中的价值为负值,那也没办法,反正我的高效用是客观存在的,大不了换主儿,给另一个男人享受去。
有了这个公式,爱情或婚姻经营的基本原则也呼之欲出了。爱的双方都应该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客观效用――如自我素质、爱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在彼此心目中保证让主观稀缺性为正值并不断增加―――在婚姻爱情经营中,主观稀缺性还将取决于对爱的“信”,在个人效用增加终有穷尽之时的前提下,没有对爱的纯主观信仰,爱情必会褪色甚至转而为负值。
把这个新公式应用于工商业经营上,则可以推出与我上一篇文章完全相反的结论。
在《主观感受决定价格》一文中,由于我对价值的分析不象本文一样清晰,不自觉地套用了西方经济学主观效用论的逻辑,推出了如下结论:工商业者如果认识到了主观感受决定价格这一规律,他的经商法则一定是把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属性、技术含量等等,如果有捷径能直通消费者的主观感受,那他一般会选择捷径,如果假冒伪劣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我为什么要提高商品的质量呢?如果有精明的商人不选择捷径,那他一定是有更深的考量,但最终还是以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为标尺,只是他不以消费者暂时的主观感受而是以将后为标尺,不是重消费者短期的主观感受而是重消费者长期的感受。商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做法,或以骗为本或以信为本,归根结底是以消费者主观感受为核心。
如果我们按新公式来推演,理想的工商经营之道将是:一要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客观效用,通过技术变革和服务管理创新增加新的效用来诱发消费者新的主观稀缺性――虽然消费者的主观稀缺性变化无常,但其中仍有概率意义上的规律可循。二是要把“信”字放在重要位置,以争取更多消费者的“主观稀缺性”。
由于“信”对主观稀缺性的重要性,因此健康的市场经济社会,应该致力于“信”的建设,道德、文化宗教的作用十分重要,“信”的建设其目的就是引导消费文化和消费理性,使消费者的“主观稀缺性”较少受疯狂、偏见、愚昧、幻觉和变态心理影响,更多理性和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