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集:拷问李连杰壹基金“生死门”(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57:54

 

天津网:壹基金困境暴露了什么

李国惠 评论作者

“一加一加一等于几?”

这个问题,恐怕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给出答案——三。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算术问题。

记得2007年“功夫皇帝”、同时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大使”李连杰,在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时,给出这样一个全新的算法: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家就是一家人,每一个人每一个月拿出一块钱来,自己人帮自己人,一加一加一等于一,每个人每个月一块钱,大家是一家人。

三年来,我们从零散的报道中得以知道,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理念不时活跃在大灾大难的第一线,及某些公益活动、影片的发布会现场。由于强大的明显效应与李连杰不遗余力的宣传,壹基金早已成为民间慈善的标杆。

可就是这样一个慈善标杆,有这样一个巨星做招牌,却因为像其他民间慈善团体一样没有“合法身份”,而不得不面临着 “夭折”的风险,这也是12日晚上,李连杰做客央视《面对面》栏目时,首次对媒体倾诉困境。

据央视报道,中国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无权向公众募捐。中国没有民办公募慈善基金会的先例。壹基金计划就是与中国红十字签订一个三年合约计划,它虽然暂时挂靠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下,可以向公众募款,但是没有独立的账户和公章,所以壹基金潜力巨大的手机平台的捐款,因为账户的不独立,而在操作上存在严重的不便。再加上三年合约即将期满,这个“没有身份证”的基金将何去何从尚未可知。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给壹基金指明了一个“方向”:要么继续打擦边球,要么把它升级为公募基金会。为什么给方向加了引号?因为邓主任自己也表示“在现行的法律法规里,要实现很难。”民间机构要成为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很多业务主管部门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和风险。因为主管部门会顾忌到它的“民间性”,怕出现政治上的风险,也怕万一出现贪污腐败,容易激起公愤。

坦白说,虽然中国人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传统,但是在眼下慈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慈善组织公信力匮乏的现实语境下,出现上述顾虑不难理解。

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民间慈善组织也同样如此,虽然我们的民间慈善事业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这也如同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总得迈出第一步,总得有人在背后扶持着、引导着,才能越走越好、越走越顺。

在此不禁想到一个问题,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遭遇尴尬后,由于其社会影响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那么,其他诸如王连杰、张连杰等和他们那些没有名人光环笼罩的民间慈善力量,又会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呢?

诚如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所言,良好的民间慈善需要有三个层面的土壤:法律、道德和文化。最近几年,我们共同见证了民间慈善力量的成长,既然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么,为了让其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加专业化、制度化,就迫切需要完善我们已经滞后的慈善立法,同时也需要政府进行税收政策的扶持。惟其如此,民间慈善的困境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欣闻湖南已提请审议《湖南省募捐条例(草案)》,如若通过,该条例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募捐立法的不足,而且可以为国家立法提供实践经验。

希望如此。

长江日报:壹基金永远是一个特例?

李琼

在国人心目中逐渐成为理想NGO的榜样和先锋的时候,壹基金的创立者、著名电影明星李连杰日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采访时透露,该慈善计划目前正面临严重的危机,壹基金存在中断的可能。

壹基金的生存危机,不是来源于善款的募集,而是来源于身份的合法性和生存的环境。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因为在中国,只有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没有这样的权力。于是壹基金与中国红十字会签下三年合约,作为私募基金的壹基金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名下,借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向社会公开募捐,做公募基金会的项目。媒体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国内首次尝试的一种公益模式”,但我们知道,这种模式与其说是创造性和尝试新的做法,不如说是无奈之下的变通或者屈服。

按照李连杰的话说,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身份和法律结构模糊,这在和他人的合作中会带来很多问题。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固然不能说壹基金就是中国最为理想的民间慈善组织模式,甚至不能说它是一种正常的模式。但是,从它的发展轨迹和命运为窗口,能够明显看到中国民间慈善发展困境。壹基金面临的发展危机也就是在说明,哪怕你能够以夹缝中求生存的方式突破起步时的藩篱,也无法正常地长大、长结实,进入良性的自我运转轨道。

同中国其他的草根NGO相比,壹基金在中国算得上是一个特例。一方面,极具号召力的公众明星、公开透明的资金管理,严格的行事流程、高效运转的职业化团队,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慈善理念,为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另一方面,它以民间与官方合作的探索者方式出现,被社会寄予民间慈善突破性发展的强烈期望。而如今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所代表的官方和民间的严格区分面前,这两者都显得极其脆弱,随时可能戛然而止。

因此,在这个基础之上,壹基金无论中断与否,它都永远是一个特例。即便它的外表看起来已经与西方国家相对成熟运作相差无几,但骨子里更像是“网开一面”的特事特办,即便是它已经对中国的慈善环境有了非常现实主义的认知和行动,也无法完全打开民间公益组织独立成长的空间。因为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制度环境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壹基金的声名鹊起而有实质性的进步。只要它们还要被时时纳入官方轨道,成为官方组织的附属,民间公益组织生存和发展问题就不可能有技术化的解决方案,也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

我们并不是要否认官方公益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是慈善两种样式的生长,任何一个有意于慈善的公民都应当有选择的权利。它意味着,社会需要通过这样的选择,在捐赠者与公益机构之间建立一个有着良好信誉且便利的善款循环网络。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民间能量的释放就永远是随机的、冲动的,既没有牢固的理念作支撑,也无法脱离现实的利益考量。近一段时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晚宴在中国富豪群体中的别样遭遇,其实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