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评 以评促教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9:18:09

综合测评 以评促教

 学生品德测评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德育迫切需要科学的品德测评理论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品德测评的实践中有大量的经验和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或总结。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品德测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

品德一般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一个人的品德,无论是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还是其所表现的形式与内容,都是十分复杂的。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品德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掩饰性。在学生品德结构中,各种因素的内在统一与文过饰非、弄虚作假并存。特别是在受到功利因素(如升学、就业、评优等)影响时,品德测评的真实性往往令人怀疑。测评者的主观局限性和测评方法的局限性也对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有着重大影响。

(二)发展性问题

品德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经常的、自觉的、稳定的倾向。同时,品德又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个体心理特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但是,当前所用的各种测评方法往往忽略品德的发展性,只满足于给学生品德一个定性或定量的结论,有时甚至是“一评定终身”。其结果是,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品德的历史和现状,也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三)个性化问题

品德作为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其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深刻的时代性和鲜明的个别性。但是,当前所用的各种测评方案及其指标、内容往往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测评结果常常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操作性问题

当前品德测评的操作复杂,测评者负担过重,实践中往往导致走形式,走过场。有的测评方案片面理解品德结构,照搬、照抄思想品德课大纲和德育大纲的要求,知、情、意、行面面俱到,指标多达数十项,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有的方案为量化而量化,加分、减分、权重、换算,方法十分繁琐,给实际运用增加了许多困难,不利于大面积普及推广。

(五)教育性问题

某些研究或方案只是把品德测评的着眼点放在评语、评分、评等或择优选拔上,结果忽略或淡化了品德测评的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激励功能,致使品德测评与教育脱节,例行公事,流于形式。

品德测评的模式和目的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必须在学生品德测评中采用综合测评的模式,坚持以评促教的目的。

(一)综合刚评

学生品德的复杂性、发展性、个体性和学生品德测评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单一的测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品德的特性,也不适应品德测评的实践和新时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学生品德测评应该而且必须走综合测评的路子。

1.品德测评内容上的综合

学生品德测评应该以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学校德育大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等为主要依据,借鉴国内外品德测评的有关内容和指标体系,根据测评对象的特点,综合、概括、归纳出最能反映学生道德面貌的、基本的、典型的、具体的行为,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测评指标序列和测评方法。每一品德行为水平的高低优劣,可以根据该行为发生的频率和自觉程度加以区分,分成若干等次。每个学生当前的品德水平,可以根据所测评的全部行为指标水平综合得到,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予以反映。每个学生品德表现的特色或个性用写实的方法给出。

这样做的根据在于:(1)学校品德课教学大纲、学校德育次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等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以及当前我国德育目标对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2)尽管品德具有隐蔽性和掩饰性,不容易直接测量,但是,品德行为的外显性和直观性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由于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自觉性,因此,品德行为的自觉程度和发生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而写实方法则能较为生动、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人品德的特色或个性。(3)人的行为很多,但是,只有那些最基本的、人类社会普遍遵从的、教育目标要求的、与被测者的利益紧密相关的典型行为,才能最有效地揭示出人的真实品德。

2.品德测评方法上的综合

当前,品德测评的方法很多,且各有长短,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但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品德测评方法应力求做到指标明确,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为此,在制订方案时,必须注意做到:(1)要控制指标数量,力求使每一指标相对应的基本要求都具有可测性和规范性,使测评者容易掌握,便于操作。(2)要根据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对学生道德认识的测评放在思想品德课的考核中进行,并使之客观量化。同时,把品德行为测评分为形成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两部分,前者的结果用于日常品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后者的结果用于学年末给学生写操行评语。(3)在测评方式上,要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结合起来,使测评更全面、更客观。这样,通过测评,也就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了。(4)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评,以促进测评手段的现代化,从而减轻测评者的负担。(5)综合运用教育测评、心理测评、社会测评与数理统计理论的研究成果,逐步完善学生品德测评方法。

3.发挥品德测评的综合功能

学生品德测评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教育评价活动。为测评而测评不利于其多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学校德育中,品德测评是实现以德育人、育人之德目的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品德测评要注意充分发挥以下4种功能:(l)提供品德信息的功能。品德测评应为学校德育提供有关学生品德过去和现在的信息,为教育者和测评者预测学生品德发展趋势、评定或甄别学生品德的优劣、研究德育的方向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2)德育导向的功能。品德测评的内容或指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德育的目标。由于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品德测评活动,其内容或指标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从而使之成为他们品德行为的导向。(3)德育的反馈功能。通过品德测评,可以使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及时改进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指出努力方向。(4)德育的管理功能。品德测评还可以反映出学校或班级整体的德育状况,有助于学校或班级改进和加强德育管理。此外,品德测评的评优选拔功能也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一些同志提出,要尽快把品德测评结果与学生升学就业、择优选拔挂钩。但是,品德测评毕竟不是选拔性测评,特别是在当前品德测评的指标和方法尚不完善、信度和效度尚缺乏切实保证的情况下,更不宜简单地把品德测评结果同学生升学、就业直接挂钩,否则,很有可能带来许多负作用。

(二)以评促教

品德测评实质上包括测量与评价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品德测评应该始终把着眼点放在“育”字上,也就是说,要把品德测评作为手段,坚持评教结合、以评促教,切实抓好德育工作。

1.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品德测评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测评指标在促进学生品德形成中的导向作用和调控作用。

在小学,要突出养成教育,测评中要着重解决“如何达到指标要求和是否达到指标要求”的问题;在中学,则要加强品德认识教育,着重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同时,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年级,可以提出不同要求,以解决“特殊性”的问题。

2.强化形成性测评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不是一跳而就的。从育人的目的出发,品德测评就必须强化形成性测评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教育者或测评者应该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形成性的品德测评。形成性测评可以使用专门编制的《学生品德记载手册》,定期测评、记录。测评时间可以根据年级的高低,一周一次、半月一次或一月一次。《学生品德测评记录手册》还可以作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工具。

强化形成性测评的关键在于发挥测评的反馈、调节功能,着重抓好德育导向、教育示范、训练巩固、互帮互助、表扬激励等环节。测评中要把一般要求与重点要求结合起来,把行为养成与提高认识、陶冶情感结合起来。测评者或教育者还要积极创造各种生动活泼、愉快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测评形式,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审慎处理总结性测评

这里所说的总结性测评是指学年末或毕业前的操行评定。测评的重点是要体现学生的品德个性,因此,应着眼学生的发展变化,充分肯定成绩和进步,指出缺点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提出具体要求。对于两极学生(即最优生和最差生)要结合写实测评给出结果。在方法上,应采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基础,班主任老师测评为主的综合测评,家长不宜参与,以避免功利性因素的干扰。由于当前测评枝术上的局限,也不宜把测评结果同学生升学、就业直接挂钩。

4.品德测评与德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相结合

品德测评不是目的,只是德育的一种手段。把品德测评与德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品德测评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促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原载:《中小学管理》199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