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流行“疲劳” - 毛嘉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04:14
全世界流行“疲劳”
2010-09-14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争取获得更大的生存价值,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每时每刻都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以迎接生存竞争的挑战。高速变化的生活节奏,无形中加大了人们精神的紧张和心理压力;社会的信息化在带给人们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人的思想感情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波动、迷茫和矛盾;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有序化、劳动的单调重复化,也给人们增加了更多的疲乏、孤独、脆弱和忧郁,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罪魁祸首”……这些就是引发现代社会人们“疲劳”症状、“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重要背景。
据有关资料分析,全世界约有35%以上的人处于不同的疲劳状态。
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14%的男性、29%的女性被疲劳所困,其数量约有400~500万人。约有86%的企业经理、63%的教师、60%的秘书、54%的生产流水线工人有不同程度的疲劳表现。国际劳工组织说,在5个美国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受到严重精神病的影响,估计有大约8000万人有心理缺陷。以上数字是否十分准确,虽然我们难以求证,但这些不同渠道反映出来的信息,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疲劳在高科技发达的工业化文明程度非常高的美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健康问题。
芬兰超过50%的劳动队伍已经出现一些与压力有关的症状,另外7%体力严重透支,导致他们疲倦、愤世嫉俗和睡眠失调。德国的抑郁性失调症患者占了提前退休者的将近7%,因抑郁症而失去工作能力的时间比因其他疾病而失去工作能力的时间多出1.5倍。
日本有60%的人感到“非常疲劳”,其中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就占了44%。1995年一年内日本就有包括全日航空、精工企业、川崎钢铁等10多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相继去世,他们年龄都在50~60岁之间,这引起了人们的惊讶。据分析,这与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下,进行超负荷工作引起的疲劳致疾有很大关系。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也有类似的发现。
有调查结果表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发病率已达10%~20%,在科技、新闻、广告、公务人员、演艺、出租车司机等行业中更高。经常使用电脑的不少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他们长期感到疲倦、精力减退、发低烧、视觉和记忆障碍。
在发生疲劳的人群中,知识分子、学生、白领等用脑人员的发生率最高,城市比农村的人更容易表现出疲劳,女性比男性多,受教育程度高的多,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的多。有调查报道,在国内上班族中,有60%的人一踏进办公室就感到疲劳,还有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够。
最近在上海、深圳等地对1197位中年人进行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失眠、多梦者占66%,经常腰酸背痛者占62%,记忆力明显衰退者占57%,脾气暴躁、焦虑者占48%。
据报道,广州有近69.5%的青少年正时刻承受着来自日常工作和学习的巨大压力,大约有73.2%的青少年经常出现疲倦、睡眠不好或失眠、腰酸背痛等。
北京某中学对毕业班学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96.57%的人在下午经常打瞌睡、打不起精神,81.23%的人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还有一个调查,最近五年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余岁,而中科院在职科学家平均寿命只有52~53岁。我国平均寿命约为68岁,北京地区约为73岁。
我国知识分子群体有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这就是他们多数人都十分敬业,做任何事情喜欢追求完美,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投入和专注,但往往忽视劳逸结合,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练和休养调整,尤其在工作任务紧迫的情况下,不仅要完成繁杂的工作,而且还要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因为有很多科研工作都是探索性的,很难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经常要面对研究失败的结局,这种性质的工作,能没有压力吗?因此,这样长期超负荷并在承受一定压力下进行工作,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疲劳,久而久之,积劳成疾,最终必将引发出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我国英年早逝的优秀知识分子:
数学家:张广厚、洪崇光
电子学家:罗健夫
物理学家:崔长庚、陈杨
力学家:卓克聪
光学家:蒋筑英
气象专家:曾再顺
电力专家:陈安乐
船舶专家:华怡
语言学家:廖秋思、杨顺安
梵语学家:赵国安
世界宗教学家:张跃
音乐家:施光南
小说家:路遥、周克芹、王小波、莫应有、余树森
演员: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