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正面抗日战场(3):北大营为什么会被轻易攻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17:06

重走正面抗日战场(3):北大营为什么会被轻易攻克 

实地日记 2010-09-13 11:29:18 阅读66121 评论86   字号: 订阅

 

离开柳条湖,前往北大营。

路上有人忽然提出一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愿意在这里和大家先探讨一下。
不是说进攻北大营的不过是105个日本铁路守备队吗,他们是如何攻破北大营的呢,要知道,当时北大营有王以哲的第七旅,1万多人,全是精锐啊。

当然,我们可以把教科书搬出来,上面明确写明,是东北军执行了不抵抗命令,所以才撤退的。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当事人的史料,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一般人都以为,王以哲的第七旅是东北军的精锐,但其实不然。

如果按驻守地域分,关外东北军大致可以分成三支部队:辽宁军、吉林军、黑龙江军,其中最强的实际是黑龙江军。早在中苏之战时,黑龙江军便显现出了峥嵘,虽然战役最后失败了,但韩光第、梁忠甲这些勇将都给苏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韩光第一个旅,包括他本人在内,全部打到光。梁忠甲则在满洲里攻坚战中,让苏军损失了700多人,创造了中俄战史的纪录。后来马占山的出现,其实绝非偶然。如果光凭马占山一个人,没有坚强善战的黑龙江军部队作为后盾,江桥之战是打不出,也不敢打的。

与黑龙江军比,辽宁军只是表面光鲜,实际战斗力并不如我们想像中那么强。像王以哲的第七旅就是如此。和第七旅有些类似的,还有张廷枢的第十二旅。

王以哲是少帅张学良一手提拨的少壮派骨干,而张廷枢则是“辅帅”张作相的公子。两人的部队都可称得上是御林军,武器很好,据《九一八事变亲历记》中记载,第七旅里,每连有捷克式步枪120支,捷克式机枪12挺,此外还都有相当的富余枪支。

但也正因为这两支部队一直充当亲兵卫队的角色,平时真刀真枪拉出来开练的机会很少。大多是检阅的时候,把他们拉出来充面子。结果,三军仪仗队那套花活倒是玩得漂亮了,实际作战经验却是一片空白。这些部队,口气很大,脾气很大,架子很大,但你要问他有没有什么真本事,实在是欠奉,所以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做:少爷师。

赵镇藩是当时第七旅的参谋长,他在《日军进攻北大营和我军的撤退》中明确记述,东北军中有纪律规定,官兵是不准归宿的,但是身为旅长的王以哲却经常不在军中,九一八那天晚上,打了一夜,王以哲始终未回军中,也未来电话指示部队如何抵抗。倒是部队已经脱出重围到东陵的时候,他才让人传来命令,说是要部队将枪都放在库房里去。

当时部队由赵镇藩带,他也觉得这个旅长真是糊涂之至,因为日军那时候还在后面追着呢,所以根本没执行这个命令。

其他军官呢,一个团长当晚回家未归,另一个团长王铁汉则是事发后临时赶回的,还指挥得乱七八糟。

据赵镇藩记述,在部队突围时,有部分军官被打懵了,站着不动,竟然是由士兵硬架着才突围出去的,要不然都得被日军俘虏。

看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其实不能只看武器和人数,平时的训练水平、军官素质和指挥能力都很重要。以九一八时第七旅的表现,你能看出它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吗?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不是王以哲的第七旅,而是马占山的第三旅,情形可能会完全不同。

除了“精锐”名不符实外,由于守备队发动的是夜袭,东北军并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或者有多少实力,未战自己先慌了。

由于其他军官主官都不在,赵镇藩只得临时出来负责,但参谋长的权威还没团长大,他指挥不了部队。

赵镇藩包括后来回来的团长王铁汉为什么要向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请示呢,因为自己感觉顶不住, 希望荣臻能赶紧出面交涉,让日军退兵,要是知道外面只有这一百个毛人,几挺机枪一扫就完蛋,他们要请示什么请示。

不要说军队有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处置权,就说九一八后一直口口声声放在嘴边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吧,怎么听怎么觉得好笑。听上去好象东北军是一支纪律多么严明的部队,事实呢,东北军的老底子是胡子,军纪最差,常有不遵上令的情况发生。我们只要看一下九一八事变的导因——中村事件就知道了。在“中村事件”中,关玉衡不过是一个团长,他就敢不向上级请示,擅自作主,把中村等日本人给处死。现在日军直接端着剌刀冲过来了,你说还得请示,上级如果说不打,就大家就站着等死,这话谁信。

其实当时进攻北大营的日军是很心虚的,他们一开始都用剌刀,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弹药不足。

担任连长的姜明文在《九一八事变亲历记》中回忆,日军发射的炮弹,虽然落在北大营的很多,却都没有爆炸,实际上炮弹头上是没有引信的,全是哑弹,而日军的枪弹一听便知,多是“空包”。所谓“空包”,就是平时演习时用的子弹,打不死人的。
时机就这么错过去了。据姜明文说,到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日军才开始实弹射击。然后枪声稀落下来,当时北大营的东北军还一高兴,以为是交涉成功了,其实是日军运动到土围子外面去,要包围北大营守军了。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的四点,他们才意识到要突围,往土围子北面突。这时日军已经包围住那里了,但东北军一打,仍然可以压住对方火力,转而冲出来,可见日军火力真的不咋的。

在北大营一役中,临阵跑路的不比伤亡的少。姜明文一个连,突围出来后一点,缺了十几个,他估计都不是战死的,都是半途逃走的。当时,就连有的连排长都吓破了胆,脱离部队走了。

赵镇藩是到锦州后才遇到王以哲的。后面这位老兄一见到他,就行了个九十度的鞠躬礼,不为别的,就因为赵镇藩把部队给他带了出来,旅长的乌纱帽总算是保住了。

这样的部队,这样的主官,北大营能保住就奇了怪了。

 


           在九一八纪念馆里拍到的,珍贵啊,原来从没看到过

 

 


 
   “士气灰心丧气,个个都像放了泡的气球一样”——姜明文《九一八事变亲历记》(照片当然也是在九一八纪念馆里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