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古建筑里的火锅(中国青年报 2007-3-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54:22
拍案惊奇
古建筑里的火锅
2007-03-21
本报记者 杨芳
吴秀松呆呆地站着,吐出几个字:“什么都没有了。”
红漆柱子、杉木大殿、三国壁画,甚至门前悬挂的红灯笼……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川主宫,如今只剩下满地焦土,以及黑糊糊的木材,七零八落地躺着,滋滋冒烟。
两周前的上午,望着化为灰烬的心血,这位70岁老人“难过得再说不出什么来”。
起码,12年前接手的时候,还有个大概的骨架吧!当时,作为贵州省铜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吴秀松深知这所不起眼的老房子是当地现存最早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明代的川主宫,曾经是四川同乡会馆,供奉着蜀太守李冰神像。
只是,屡遭破坏,它早已面目全非。不仅神像和后殿等建筑不复存在,还挤着汽车配件厂职工等17户人家。平日里仅仅是烧火做饭,对于这一全木结构的建筑,就能构成致命威胁。
老吴向上级申请下20万元,修缮这处文物。为此,他整整忙活了3年。仅为迁走住户,就花费一年时间和7万元钱。
1998年,川主宫修缮一新。虽然没有百分之百地恢复原貌,但正殿、戏楼、厢房等基本结构都重新搭建。墙壁绘上桃园结义、七擒孟获等三国故事,院子里栽下松柏、君子兰等花草。
这一年,老吴也到了退休的年龄。临走之前,他提出建立历史博物馆和规划消防通道的想法,却因“不符合市场规律”而不了了之。
“我们当时很穷。”一位已退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文化单位嘛,向来不富裕。”据说,有4名员工的管理办公室,每月经费不足200元。由于不收门票,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收入。
因此,当2000年一位历史教师提出承包川主宫建茶楼时,管理处并没有拒绝。贵州省文化厅文物处的答复是,允许开办第三产业。不过那位退休工作人员透露,答复并非红头文件,而是一纸信函。
不管怎样,变了味的古建文物还算安全。茶室无论是烧水还是员工就餐,都在外面的食堂。每年数万元的承包费,使川主宫文物管理办公室多次得到上级表彰,并作为“以文养文”的典型予以推广。
不过,就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茶室的具体情况。当时,川主宫的所有房屋都腾给承包商,办公室搬到了外面。
偶尔传来琵琶声声,工作人员大概明白,抓茶、泡茶、品茶等茶艺表演开始了。茶室主营铁观音等高档茶叶,消费不低,“不是一般人能掏得起的”。
但渐渐地,似乎不止是茶了。2004年,承包商易人,虽然打的招牌还是茶室,但吴秀松开始听到关于火锅店的传闻。有人亲眼看到,数百平方米的大殿里烟雾缭绕,摆着吃火锅的炉子和打麻将的桌子,还有人围着铁炉取暖。
“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老吴很是担心,“但我一个退休的,说话管什么用呢?”
果然,今年3月7日凌晨,由于消防车无法进入,川主宫在一场“蹿得有几层楼高”的大火中消失殆尽,前后不过两个小时。前来勘查现场的国家文物局官员感叹,过火面积达800余平方米,是近年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最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
“根本没有人吃火锅。”贵州省文物局局长坚决否认了传闻。他引用消防部门的鉴定,解释失火原因是“包房内电设备未断电”。至于其他信息,他建议记者直接找当地,“因为他们最清楚”。
可是当记者拨通铜仁地区文化局的电话时,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冷冰冰扔下一句“完全不清楚,你找别人问吧”,便直接挂断。
目前,包括管理处工作人员和承包商在内的当事人均已被拘留,记者无法核实川主宫内是否曾火锅飘香。
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邓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地区文物部门没有上报经营饮食业的行为属于失职,对此次火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他还透露近期将对全省文物单位着手进行普查,“川主宫焚毁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但对吴秀松来说,“怎么补也无济于事了”。事发当天上午9点,还在被窝里的他一接到电话,立即赶往现场。这几天,如果不是“处理小组”的邀请,他并不想乘坐公交1路车,从市中心赶来看这堆废墟,“每看一眼都心痛得厉害”。
“烧得一干二净啊!”老吴沉默了一阵,“就算重建,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