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究,取胜于中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2:18:43
史林探究,取胜于中考——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关注史料之我见 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南江初级中学 卜卜 【内容摘要】历史学习需要关注史料,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要认清史料研究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消除学生对史料的惧怕心理;教给学生方法,授之以渔,让史料助学生成功。 【关键字】 史料探究  阅读    分析   引导【正文】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2008年历史学科首次成为佛山市中考的科目,这是适应高考需要的新改革。虽然历史只有40分的分值,但是一夜之间它有了自己新的江湖地位,历史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初三学生中考备战增加了历史这一阵线。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对其他地方历史学科中考的一些分析,谈谈初中历史学科备战中考应关注史料的一些看法,谨作抛砖引玉之努力。一、史料研究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明天向何处去”,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今后我们还要面临很多的新挑战。纵观历史那些伟人无不是精通历史。我们今天的很多政策措施其实在历史上也有一些相似的影子,但是我们更加完善了。而今天,我们的身份是“继承者”,也是“思考者”和“规划者”……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就需要从学习史料开始着手。学习史料可以让我们知道过去,了解发生在每一个时代的大事小事,可以让我们从历史中找出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人类的发展方向,乃至于个人未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去定位,如何才能更好的向前走,都能从史料中找到答案!另一方面,从更好地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并赢得中考的成功角度来看。环顾近几年各地的中考,我们发现主要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型,而这也是今年我们中考的题型。在这两类题型中都出现了很多的史料需要学生读懂、理解和分析才能解题,尤其是按照08年中考佛山卷中选择题占24分左右,非选择题占16分,其中非选择题没有严格的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的界限,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史料的分析在整场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并且很好地抢占这一高地,那么我们有机会力图重围,取胜于中考。二、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主要包括古迹、遗址和文物、文字记录。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史料和一些图片等。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把握好史料是学好历史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共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同感:史料,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可能是在初一时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中国古代史,历史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很多学生会有新鲜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地就要碰到很多史料,尤其还有不少是文言文,往往历史老师对初中学生所学历史非常熟悉,对其中涉及到的史料往往烂熟于胸,认为学生也能够读懂接触到的史料,因此就对此缺少关注,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是缠着老师一追到底,而是不懂就算。这样就形成了读不懂史料,无法做题,就乱做甚至不做,以后见到史料就头脑发胀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习惯养成后到了初二、初三虽然接触的是现代文为主的史料,但是很多人对它已经敬而远之,不愿意去读史料,更不可能很好地分析和作答,这就学生觉得历史难学、不好考的主要原因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史料,学生有困惑、有害怕的心理是正常的,但是我们需要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克服遇到的困难。比如我们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一些材料:材料一: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呜呼!欧罗巴铁骑,入汝室矣;将高卧白云何处也?吾愿青年之为孔墨,而不愿其为巢由;吾愿青年之为托尔斯泰与达噶尔(R.Tagore印度隐遁诗人),不若其为哥伦布与安重根!
                                                        ——陈独秀《敬告青年》
    从这则材料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世界潮流和对社会的要求,学生一方面通过阅读了解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从另一方面了解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敬告青年》发表在《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敲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为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再如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很多同学看到这段材料,就觉得难以理解,不想也不愿意去阅读和理解,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克服惧怕的心里,抓住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个关键词,并且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能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人思想的转变,从而为思想的解放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也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这段材料选自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在小说的结尾,鲁迅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借狂人之口,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国民的注意。非常形象地展现了积贫积弱的中国和先进中国人苦苦追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努力,给学生心灵很大震撼!通过以上的材料,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运动兴起在20世纪初兴起,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授之以渔,让史料助学生成功如在学习如何评价隋朝的大运河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史料: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隋亡是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问题可以这样出: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是谁在位时开通的?2、简要说说胡曾和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    要答好这类的题目关键要把握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千里长河、隋、涿郡等等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词语,结合我们所了解到的大运河概况、开通的影响、对它的评价等知识才能很好地解题,否则如第2题就不知所措了,而在答第3小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能简单、准确地回答的情况。又如,在2006年海南中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材料一:未经议会的同意,(英国)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的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材料二: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件,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请回答:1、从材料一分析断定,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2、材料二体现了当时中国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与英国相比,两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要解好这一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好材料一中“议会限制王权”这一关键,从而准确地判断出这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断定这一制度是君主立宪制。这才能为解决第2问主要区别奠定基础。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很好地读懂材料才能为分析、作答作准备。因此,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努力:1、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多学习多分析多做练习可以取得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中考或者其他试题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出自书本中的,也包括了不少的新材料、新情景,其实看似繁杂的史料中隐含着很多的历史信息,丰富了学习并且为解题提供了很多帮助。反复地引导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暗示,让学生充满读懂史料解好题的信心。2、教会学生一些解答的方法和技巧,如:关键词法、带着问题读材料法、推敲法、反证法、排除法等。通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的学生拿到材料已经不是措手不及,而是懂得写写划划并从中分析。3、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提点学生,引领他们一步步了解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品尝成功的滋味。4、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学会归纳解题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更需要努力和掌握方法,那么,就要我们一起史林探究,运用史料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门打好中考这一胜仗,凯胜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