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行业取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9:16:56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

 

如果巴菲特把赚来的钱持续投入到纺织业,那么巴菲特永远也不会成为世界首富。1965年,巴菲特购买了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但勉强达到两位数的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结果令人失望。1985年,巴菲特承认这是他投资事业的一项重大失败。1967年初,巴菲特用纺织业务产生的现金收购国家赔偿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而进入保险业,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明智的,否则,他将疲于应付美国之外,尤其是要承受不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持续的竞争压力

 

巴菲特曾以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伯林顿工业公司(Burlington Industries)为例来说明呆在纺织业里的后果。1964年伯林顿的销售额是12亿美元,1985年的销售额达到了约28亿美元。但按实际美元计算伯林顿的销售额是下降的,而且其1985年的销售回报和净资产回报也比1965年时的低。经过1965年2比1拆股后,伯林顿1985年的股价是34美元——按拆股前的价格计,仅比1964年的60美元略高一些。与此同时,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涨了二倍多。因此,每股大约仅有1964年底三分之一的购买力。尽管公司经常分红,但红利的购买力也已经大大缩水。这种对股东来说毁灭性的结局,说明了大量脑力和精力投入在错误的前提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①

 

幸运的是,巴菲特在1967年吞并国家赔偿公司之后,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吞并了奥马哈太阳报公司,以及罗克福德的伊利诺斯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1973年,购入了《华盛顿邮报》10%的股份,1977年又收购了《布法罗新闻晚报》,1985年又用5亿美元参与了大都会购并ABC(美国广播公司)的购并案,1987年买入所罗门公司,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1989年购入吉列公司,1991年购入英国著名的酒类生产企业吉尼斯公司与美国运通公司。

循着巴菲特购并公司的足迹,从保险、报业、银行、传媒,到饮料、日用品、酒类,运输,他切入的领域始终在金融、非耐用消费品、消费服务与运输四个行业中,其中三分之二的投资集中在金融和周期性的消费产业上。在美国1964年到1996年的32年当中(GDP中占有率提高最多的有四个行业,即;高新技术类行业占有率由5.5%提高到12%;金融业占有率由2%提高到14.6%;保健类行业占有率由2.3%提高到10.7%;非耐用消费类行业占有率由9%提高到12.8%),四个成长最快的行业中巴菲特就涉足了两个,巴菲特另外重点投资的消费服务与运输两个行业占GDP的比重则变化不大,下降最多的耐用消费品行业、能源、纺织与原材料等行业,除去1965年购入的伯克希尔·哈萨维纺织公司是属于行业占有率下降较多的行业外,巴菲特的一生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70年—1990年美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黄金时期,而且他非常有效率地选择了那些拥有特许经营权,或者在行业内占据绝对领先市场份额具有垄断性竞争优势,或者拥有显赫声名品牌的企业。

巴菲特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各个行业都有好股票也有坏股票,但相对而言,增长最快行业中的好股票要比趋向萎缩行业中的好股票有更好的收益。从行业整体策略的角度,曼哈顿资本集团提出过四种行业壁垒的分类以及固定壁垒与移动壁垒的形象比喻:一,高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二,进入壁垒不高,退出很高;三,进入壁垒低,退出也低;四,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也高。从生意的角度,最好的买卖当然是“高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企业受专利保护,或者有政府专营权,这是固定壁垒,就好象修一座城堡,把护城河挖得很深,让竞争者进不来。中国政府主控下的金融、保险、邮电、传媒等行业都具有政府专营权的特点。

 

如果企业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创利能力,其它企业还在做第一代产品,你的企业已经推出第二代产品;其它企业刚刚开始生产第二代产品,你的第二代产品已开始全面降价,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具有移动壁垒的优势,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型科技公司就具有上述特点。如果某类上市公司拥有这样的资源,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对象,次之是“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也高”,再次之是“进入壁垒低,退出也低”,最要命的是“进入壁垒不高,退出很高”的行业,像彩电与家电等行业进入容易退出难往往亏钱还要生产,而且这些行业中的公司常常充当价格战的炮盔,这个过程中最有优势的是“武器弹药型” 企业以及“消耗型”企业。因此,从行业选择的角度,我们的投资取向价值链条中的成长最迅猛的部分并始终着眼于企业的资金整合、品牌整合、技术整合与体制整合,将有助于投资业绩的提升。

 

当然,不带任何偏见的信念对我们也很重要,我们看的行业与企业越多,我们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股票的机率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