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曾派密使赴大陆商讨统一后人事安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6:17
2010年09月06日 11:40 凤凰网专稿 【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2条
',1)">
核心提示:蒋介石退守台湾后台海两岸曾建立了持续四十多年的密使制度,李次白,曹聚仁,沈诚,这些密使的名字都被铭刻在了两岸秘密交往的历史中。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李登辉的上台,党禁报禁的解除,台湾政局风云突变。面对新形势,台海两岸只有建立更加正式的渠道才能使两岸沟通谈判继续进行下去。1956年10月7日会谈内容被披露,双方一致认为认为“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陈诚若进入中央,官职不应在傅作义之下”,大陆方面表示:“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为了应付美国人,可以说反共的话,这我们完全理解,我们劝他们约束一下,不要派人来搞破坏活动,否则不好向人民交代。”
凤凰卫视9月4日《皇牌大放送》,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95年4月18日,位于台北中山南路的立法院大厦又是一片混乱。立法委员郁慕明突然发难,提出质询。他手中的一份文件,在台湾政坛引发轩然大波。
郁慕明(新党主席):X先生,换句话说有不知名的人,找个机会走过我身边把一个袋子给我,打开以后一看,乖乖,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解说:密使,一个两岸几十年来,秘而不宣的词语被公然抛出,时任“行政院”文建会主委郑淑敏和“总统府”秘书室主任苏志诚,被卷入这场两岸有史以来最高调的密使案,而郁慕明的矛头实际直指台湾当时最高领导人李登辉。
王铭义(《中国时报》记者):李登辉从1988年接掌这个地位,到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两岸关系完全是一个起伏不定的,为什么必须要这个管道?我想大家有控制到清楚说哪些是底线,哪些是不得不必须要有一些相互的立场和表态。
苏起爆料:民进党高层人员与大陆长期保持密使交往
梁文道:回想陈水扁还在台上的时候,那时候两岸之间的关系真的是糟得不得了,但是那个时候陈水扁原来已经有一个秘密沟通渠道可以直达大陆,这大家能够相信吗?就在2010年5月刚刚卸任才三个月的前台湾安全会议秘书长苏起,对台湾媒体爆了一条猛料,他说何止陈水扁有这样的沟通渠道,就连吕秀莲、就连谢长廷、陈菊都有,这话一出来民进党人就说,你苏起明显就是在摸黑,为什么?因为很多民进党人一向对台湾民众标榜,他们跟共产党的关系是非常疏离的,不会搞什么暗自里的一些交往,但事实上越是在一个对立的情况下,有可能越需要这些密使的存在,想想看当年蒋介石还在的时候,那时候两岸是互信称“匪”,但是他们还是会有很多的管道、很多的人员,在两岸之间搭起一个桥梁。
解说:在法国巴黎的郊区平静地生活着一个华人家庭,母亲许念婉和她的五个孩子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陆续从台湾移民来法国的。1978年一封从中国四川寄来的信刺痛了这个家不为人知的创伤,对于小女儿李文瑛来说,它唤起的是一个从不曾叫出口的称呼——父亲。
李文瑛(李次白的小女儿):几乎有三四天的时间,我想起来就哭想起来就哭,几十年以来我们一个家庭受了多少的委屈。因为我们没有父亲,我们真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解说:李文瑛的父亲名叫李次白,本不是一个会被载入史册的人物,只因家中的一门姻亲在中国面临改天换地的关口,李次白被历史、被命运选中,这一段经历直到1991年,李次白去世四年后才在一本大陆出版的书籍上首次得到公开承认。这本书不厚,薄薄一页纸的篇幅记载了李家坎坷命运的开端。1950年5月初的一天,在台湾高雄市凯歌归饭店,老板李次白接待了三位不速之客,他们都是“国防部、政治部”主任蒋经国的心腹,为首的是蒋经国属下的庭长胡伟克。
许念婉(李次白夫人):胡伟克是他同期同学到饭店来找次白。国家有难,你是黄埔六期的,你应该出来担当一点,你跟陈毅是姻亲,你到大陆去。
解说:1950年的台湾正处风雨飘摇之中,共产党已夺取中国大部分领土,蒋介石败走台湾。这一年的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表示美国将不会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台湾局势,也不愿卷入中国的内战,美国不会向在中国的台湾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顾问。这一声明被看作是美国对台湾的“袖手旁观”政策,国民党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蒋介石会在此时兴起与中共求和的念头吗?
李次白因与陈毅亲戚关系被派往大陆进行秘密和谈
1994年也就是李次白去世七年后,一本由原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时任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主编的《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在大陆出版,厚厚的三大本两千多页,其中也有一页记载了李次白的经历。胡伟克开门见山讲起了形势,目前党国处境非常困难,经国主任既北依长城,当然更加深感不安。次白兄,令妹是陈毅的大嫂子,这就是请你和共产党对话的资本,你如能出山到大陆走一趟,就等于救了我们的性命,不,应该说是整个党国的命运。
而在台湾李次白的密使身份直到1998年才得以首次披露,当时李次白已去世11年,李夫人许念婉在台湾前驻意大利经济专员万更年的协助下,于台湾《传记文学》上发表了一篇回忆录。
先夫与戴笠将军为同期同学,毕业后一直在戴笠将军麾下工作,出生入死、奋不顾身,戴笠将军在南京郊区飞机失事后,先夫毅然脱离军籍,于台湾光复后举家来台,蒋主任为什么要派先夫李次白去大陆试探和平?最重要的是陈毅的哥哥陈孟熙是次白的七妹婿,他早年与陈毅也有来往。
李文谷(李次白二子):当时由胡伟克出面,还有蒋经国到胡伟克家,我妈妈陪着我爸爸一起到胡伟克家,当然三个人谈细节的时候,妈妈是没有在旁边听,整个过程都是在私下进行。
解说:但也正是这次蒋经国的接见,让李次白对这项任务产生了疑虑,两本大陆出版的风云录都有回忆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蒋经国对李次白说,现在谈国共合作我看希望不大,共产党席卷大陆踌躇满志,你和陈毅是至亲我看可以深谈,最低限度希望不进攻台湾。李次白应允之后,蒋经国又说,这次请你出马,并非我的意思,而是胡伟克他们三位的设计,以后诸事均直接与胡联系。李次白听了心中有些犯堵,蒋经国既要国共接触,又不敢承担责任,不过他没有将不满表露出来。
局面变得越发复杂、危险,当时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是解放军攻台作战的决策人之一,而台湾此时戒严已一年多,正以“匪谍”“通共”等罪名在岛内大肆搜捕亲共人士,现如今还未出发蒋经国已是要推脱责任,此番密使之行不但大陆上吉凶难料,回来台湾怕也是会被扣上“通敌”的罪名。
朝鲜战端初起,国共和谈被搁置
1950年6月1日,李次白还是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并于几天后抵达上海,对于这次决定李次白在1982年的一封家信中说过这样几句话,多年来同学胡伟克、蒋经国害我,叫我把陈搞过来,许我以财政部,官迷心窍、冒险前往,到而今我落到妻离子散。
许念婉:一个月给我六百块生活费,到胡伟克家里去拿钱,有一次到他家去拿钱,正好碰到蒋经国来了嘛,他就给我介绍这个就是某某人。
李文吉(李次白小儿子):我母亲经常抱着我去找胡伟克要钱,后面还拖了四个,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们开始的时候是坐黄包车去的去胡伟克家,后来没有钱了就开始走路去了。
解说:很快许念婉就收到了李次白从上海寄来的信,信中依事先拟定的暗号以“表妹的婚事已成”指代他已见到了陈毅,与陈毅的会面改变了李次白的一生,但其过程却十分简单,当时陪同的还有李次白的妹夫,也就是陈毅的大哥陈孟熙,对于国共和谈陈毅说了这样一番话:
国共合作的话题现在先不提,现在提为时尚早,孟熙兄和李次白需要立即进革命大学学习,明天就去,你们的亲友们都去,你们把名单开来,我明天就告诉市委统战部,至于台湾让它烂下去。
虽然和谈的计划碰了一鼻子灰,但密使任务至此本应功成身退。只是历史戏剧性的转折却将李次白推入了命运的深渊。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迅速进驻台湾海峡,台湾重新获得了美国的援助,借助第三次世界大战反攻大陆的梦想似乎又指日可待,胡伟克连忙向李次白发出急信,指示他“国共合作之事不必说了”,并让他留守上海相机行事,此时距李次白在基隆登船离港尚不足一个月,这一月之差致使李家三十多年来分隔天涯。
李次白一去大陆再未回到台湾
李文驹(李次白长子):我以为我父亲是在大陆被害的,那么我就17岁我就从军了,我想到最前线去,后来我们才知道我父亲是被共产党在青海劳改了。
解说:李次白从此断了音讯,许念婉靠着每个月从胡伟克那里领来的500元台币支撑着全家,但是一年后这仅有的经济来源也没了着落,五个孩子被先后送去救济院和孤儿院,一个原本殷实富有的家庭从此流离失所。
许念婉:一句话,你先生靠拢了,这钱我没办法给你了,那我,我一时呆住了,我就哭出来了,我说我那我们一家六口怎么办啊?你讲嘛,那我一个土包子从来没有到社会上经历过。
李文瑛:我七岁那年,我妈妈送我到孤儿院去,她很伤心她一直在哭,我怕我妈妈难过我就不敢哭,我每天晚上从学校到的操场,看到人家家里的灯光我就会流眼泪。
解说:李次白其后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他先是以“特务”的罪名被关押在青海的监狱里,四年后刑满释放被送回四川老家,借助在陈毅三弟陈季让的家中,直到1978年才得以离开大陆来到香港,并与妻儿取得联系。此时的李次白已年过七旬,垂垂老矣,只希望能回台湾安度晚年,但他这最后的请求却被台湾拒之门外。
李文谷:有的跟我们说请你能不能拿出来当时被派出的什么证明,一个被派出去做密使的怎么可能开出证明,这种要求是非常荒谬的,我们一家的幸福成为两党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解说:1987年李次白在香港去世,终其一生都未能回到台湾。
蒋家父子秘密派遣曹聚仁赴北京
梁文道:有很多人自称是两岸之间的密使,但大家不愿意相信,也有些人坚决否认自己是两岸密使,但大家都说他是,有这么一个人呢,似乎是非常透明、非常公开的密使,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着名的无党籍人士章士钊。他在1956年春天的时候来到了香港,手上带着一封信,是中共中央写的信,要转交到台湾去,这信里面写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告诉蒋介石将来祖国要是统一了,你们的地方军政大权仍归你们管,外交上交到中央就行了,除此之外如果你们地方建设有什么资金不足的,我们中央也绝对可以补贴的。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蒋介石你老家奉化那个祖坟好好的草木无损,你看看这番话它的整个格调基本上,就是一个站在中央王朝的立场,就像过去中央王朝一样向地方的一些败军喊话的这么一个格局,你认为这样的一番话对当时的蒋介石来讲管用吗?
解说:日月潭湖畔的涵碧楼曾经是蒋介石的行馆,这里三面环湖、依山矗立,眺望着烟波浩渺也聆听着历史变迁。行馆的旧建筑在“9.21”大地震中被摧毁,如今只剩下路边的这座纪念馆还在细数从前。近些年馆中的一些记录引起了人们注意,当种提到了一个名字曹聚仁。民国54年7月20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在涵碧楼听取曹密访北京报告,形成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草案,当时称为“六项条件”。
曹雷(曹聚仁长女):我父亲这件事情的起始应该说是从台湾那边先过来的,台湾方面想回答章士钊先生转去的信,那边就选中我父亲来做这个转达他的意思。
解说:曹聚仁本是中央通讯社的记者,抗战时因报道台儿庄大捷和皖南事变一举成名。1941年,蒋经国主政江西赣南,力邀曹聚仁改版《新赣南报》,并担任总编辑。当时为避战乱暂居江西的曹家刚刚生下长女曹雷。
曹雷:听说我生下来了,他(蒋经国)就让勤务兵挑着什么鸡啊、鸡蛋就来拜访我父亲,我父亲看他这样也礼贤下士,也就欣然答应了。我父亲有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可以直言相劝的朋友,建立了两个人私人当中的一些信任。
解说:尽管与蒋经国有着知遇之交,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时曹聚仁还是留在了上海,事实上曹聚仁与共产党也颇有交情,抗战时经常往来新四军驻地,不仅采访过周恩来、陈毅,更是第一个公开报道“皖南事变”的记者。
曹雷:我父亲工作的那个报纸要我父亲一起到台湾去,飞机票都放在面前了他不去,因为他觉得国民党是没有前途的,当时他是这么认为的,他在上海迎接了解放,但是解放以后出现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是他原来工作的报纸已经没有了,他原来教书的那些学校也关掉了。
解说:迫于生计,曹聚仁在1950年7月只身去了香港,为新加坡《南洋商报》担任驻港记者,他把妻儿和父母在上海安顿好,每月寄回生活费,孤身海外的日子一晃就是六年。
曹雷:1956年,我妈妈曾经接到一封我父亲的信,信里面附了一封给邵力子先生的信,大意说为了两党的和好、祖国的统一愿做桥梁前去北京,请邵老向中央转呈此意。不久邵老回复一简函,大意是欢迎他回来。
解说:人们都相信,1956年的这次北上正是曹聚仁秘密沟通两岸的开端,而对于曹家来说这也是分别六年后的第一次亲人团聚。
曹雷:北京方面就通知上海,把我妈妈,那时候还带了景行小弟一起到北京去团聚,六年过去了以后他分不清哪个是大弟弟、哪个是小弟弟,他看着小弟弟他以为是大弟弟,他回来的时候小弟9岁了。
解说:曹聚仁抵达北京时,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刚刚开过,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和平解放台湾,7月13日到19日的一周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三次接见曹聚仁,其中7月16日夜晚周恩来、陈毅在颐和园宴请曹聚仁的情形被以《颐和园一夕谈》为名,发表在一个月后的《南洋商报》上,并于多年编入了曹聚仁的文集《北行小语》。
曹聚仁再赴北京曾与周恩来商讨统一后台湾方面的人事安排
席上,记者便问到“和平解放”的票面票里的实际价值,周氏说“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合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实。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这被视为中共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报道在海外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华人世界震动,虽然至今没有正式文件公开蒋介石对此事的态度,但从中央文献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周恩来年谱》可以看出,此后不到三个月曹聚仁又再次领命北上,而这一次谈话的核心内容已是台湾回归后的人事安排。这次会面发生在1956年10月7日,当时在场的还有张治中、邵力子和董小鹏等人。
蒋介石当然不要做地方长官,将来总要在中央安排,台湾还是他们管,如辞修(陈诚)愿意做台湾地方长官,经国只好让一下,辞修如愿到中央,职位当不在傅宜生(傅作义)之下,经国也可以到中央,为了应付美国人,可以说反共的话,这我们完全理解,我们劝他们约束一下,不要派人来搞破坏活动,去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弄得名声很不好,今天又想来搞“八大”,这样不得人心,将来不好向人民交代,我们不破坏他们,希望他们内部团结,他们的一切困难都可以提出,我们是诚意的我们可以等待。
梁文道:密使这个工作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为什么呢?首先你必须要有派遣的人对你的信任,然后呢接待你的那方也要对你有所了解,如果说双方都不信任的话,那这个密使的工作就干不成了,比方说1957年4月的时候,蒋介石终于挑了一个人想代表他去大陆谈一谈,这人是谁呢?就叫做宋宜山,宋宜山是他以前在黄埔军校时的学生,而他的弟弟宋希濂更是当年国民党国军的抗日名将,好,然后派这个人到北京去,谈一谈回来之后看看带了什么消息回来,没想到这个宋宜山回来告诉蒋介石说,哎呀北京我现在发现那边挺好啊,中国大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多不错是不是,蒋介石一听哪受得住,你哪能说这番话呢,于是他就叫这个宋宜山,你以后就待在香港算了别来台湾,这就是个干不好的密使的下场,那么当然很多干的好的密使,也后来还是住在香港。
蒋介石曾托人给周恩来希望大陆攻打金门
梁文道:我们知道1958年的金门炮战在两岸关系史上是一个转捩点,当年那场仗打得可是非常激烈。但是现在有些资料告诉我们,一个很奇怪的消息,什么消息呢,原来在打完那场仗之后,就是1959年毛泽东曾经跟当时苏联驻中国的大使说了这么一番话,他说在1957年的时候蒋介石曾经托人带话给周恩来,希望我们能好好地把金门炸一炸、打一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哪个密使带去这样一个消息呢?为什么蒋介石会盼望共产党这边去打金门呢?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蒋介石希望透过这样一个战争,向美国显示你看金门多重要,可不能丢呀,而且你要好好保住我台湾呀。那么对共产党这边来讲又为什么需要有这种默契去配合呢?理由也是很简单,因为他们了解美国里面有一些人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台湾彻底退出金门、马祖,那么以后就能够制造一个两岸分治的既定局面,如此一来这统一又从何谈起呢?就是在这样的前提底下,两岸是有默契的。
解说:1957年的夏天,中国大地上涌动着一种不安的气氛,7月1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他批评一些民主党派在两个月前的百家争鸣中有计划、有组织、有路线地反共反社会主义,这篇社论使得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进一步升级。有人说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因为事先告诉了敌人,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他们,毒草只有让他们出土才便于除掉。
反右运动的消息传到台北,蒋介石大呼“反攻复国”的时机已到,当年的“双十节文告”中,他还号召,“大陆的右派分子要参加反共阵营”,此后的几个月一度和缓的台湾海峡再度战云密布,先有美军第七舰队在台湾南部海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一个月后国民党军也出动11万人,进行了退守台湾后最大规模的军演,并迅速向金门、马祖等外岛增兵,多年来密使行动的成果付诸东流。
1957年夏天过后,曹聚仁一直都没有北上,直到转年间的8月他才再次被召唤去北京,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在回忆录中曾简单提到过此事,说是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曹聚仁,并要他将“炮击金门”的行动转告台湾。
曹雷:当时我父亲没有更多的渠道,不可能马上就,因为他不回到香港,他很难从北京直接(把消息)捅过去。8月23日炮战是正午12点突然开始的,这天早上出版的新加坡《南洋商报》报道了这个消息。
解说:本报驻香港记者郭宗羲21日专讯,据此间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北京20日中止停火是针对杜力斯东来的一种表示,据云此前之宣布停火命令,及20日的终止停火命令,虽用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颁发,但均是出自毛泽东之手笔,其主要用意是在暗示台湾海峡问题,由北京与台湾自己处理,可能产生和平有效的结果,任何外人的干预将使局势陷于僵持。
曹雷:用了本名人家就要说了,曹聚仁你怎么有这样的(途径),你一直通到北京的中央里边去了,他马上身份就暴露了嘛。
解说:曹聚仁把炮战的消息抢先发表在报纸上,本是犯了密使的大忌,只是中共对此也无异议,然而一个多月后曹聚仁再度如法炮制,却惹恼了主导密使工作的周恩来,根据《周恩来年谱》的记录,1958年9月8日、10日,周恩来曾两次接见曹聚仁,当时炮击金门的战斗已进入第19天,为促使蒋介石摆脱对美军的依赖,中共打算停战一周。
9月10日接见曹聚仁,托曹明日返香港后以最快办法转告台方,为了宽大并给予蒋方面子,我们准备以七天的期限、准其在此间由蒋军舰运送粮食、弹药和药品至金门、马祖,但前提条件是决不能由美国飞机和军舰护航,否则我们一定要向蒋军舰只开炮,内政问题应该由自己来谈判解决,美国可以公开同我们谈,为什么国共两党不能来一次公开谈判呢?
曹聚仁把大陆将停攻金门的消息透露给媒体受到周恩来批评
然而,就在10月5日,也就是中共原定停火日的前一天,曹聚仁再次化名郭宗羲将中共计划停止炮击金门的消息刊登在了《南洋商报》上,起初中共并没有要责怪曹聚仁的意思,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中还记录了10月13日,也就是停火报道刊登后的第八天,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接见了曹聚仁,并让他向台湾转述“只要蒋介石不同美国搞在一起,台、澎、金、马都可以由蒋管”的意思,甚至毛泽东还曾一度起草了一份《再告台湾同胞书》,其中就提到了《南洋商报》的报道,虽然这篇文章最终没有发表,但却收录进了多年后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好几个星期以前,我们的方针就告诉你们的领导人了,7天为期6日开始,你们看见十月五日的《南洋商报》吗?行人有新闻观点,早一天露出去,那也没有什么要紧,政策早定,坚决实行,有什么诡计,有什么大的呢。
曹雷:可是总理从国家保密这点,他这方面是比较强的,它就说怎么可以这样子来,把它捅出去。
解说:1959年10月24日,也就是炮击金门后一年,周恩来在北京接见曹聚仁,批评他“不应将解放军停轰金门、马祖的新闻卖给《南洋商报》”。这也是曹聚仁的名字最后一次在《周恩来年谱》里出现,至于曹聚仁为什么要将密使消息公布在报纸上,也许可以从多年后他写给好友费彝民的信中,猜得一二。
曹雷:弟在蒋家,只能算是亲而不信的人,在老人眼中,老人就是蒋介石了,弟只是他的子侄辈,肯和我畅谈,已经是纡尊了,老人目前已经表示,在他生前,要他做李后主是不可能的了,且看最近这一幕如何演下去。
解说:此后13年,曹聚仁的名字似乎和两岸和谈已经脱离了关系,曹雷也从此再也没能得见父亲一面,1972年7月曹聚仁在澳门病危。曹家姐弟在周恩来安排下赶往澳门,却终未能如愿,天人两隔,为两岸统一痴等了一辈子的曹聚仁,就这样客死异乡。然而曹聚仁担任密使一事,在6年后,又起波澜。1978年4月香港的《七十年代》杂志刊文,《记一次中国统一的秘密谈判》,作者自称是曹聚仁的故旧,听得他生前透露。1965年两岸曾达成过六项和谈条件,当时蒋经国在极其神秘的情况下,派了条小船来向香港接曹聚仁,一行人在左营靠岸后,又搭直升机前往日月潭,在蒋介石官邸涵碧楼里,曹聚仁力劝蒋氏父子,“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最终达成了一个与中共关系和平统一中国的谈判条款,“9.21大地震”后,修建的涵碧楼纪念馆也有一段文字,与这篇文章相呼应,并且将此次密会时间准确到了1965年的7月20日,然而国民党的“侍卫日志”却清楚记录着蒋介石当晚并不在日月潭,而是在桃园的大溪行馆,一时间曹聚仁的密使身份备受质疑。
时间曹聚仁的密使身份备受质疑
王铭义:我就问你这些纪念馆的文史的材料,从哪里来的,或者说参考什么文件,他说当时找一个学者来帮忙整理那些东西,他说那位学者好像从那里挖一些资料,剪剪贴贴,弄出来的,所以他就没有一个很权威的说法。我后来问国民党的党史会的人,他也说,那一段应该是网上道听途说,剪贴出来的。
曹雷:(曹聚仁)去世之前,他跟我母亲谈到,他去过台湾,在日月潭,他见过蒋经国,跟蒋经国聊过天,还各自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他曾经给我的舅舅,在美国的写过一封信。他说我的中心决意转在澳门,因为我到台湾去,既不能坐飞机,又不能坐轮船,只好坐渔船到左营,从左营飞日月潭,见了面就回来,不能让香港当局知道的,一切以住澳门为便,你看。
解说:蒋氏父子在日月潭密会曹聚仁一事,至今没有权威,确凿的证据可以推翻,或是支持,真相也许还要等待时日,又或许永远不得而知。《七十年代》杂志所披露的六项和谈条件,据称其基础正是中共所提出的“一纲四目”。第一,蒋介石携旧部回到大陆,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仍任国民党总裁,北京建议拨出江西、庐山地区为蒋介石居住与办公的汤沐邑。第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台湾除交出外交与军事外,北京只坚持农业方面必须“耕者有其田”。第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持数额照拨补助。第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陆军缩编为四个师,其中一个师驻厦门和金门地区,三个师驻台湾。第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该市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此师长由台湾征求北京同意后任命,其资格应为陆军中将,政治上为北京所接受。第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无论是否真有“六项条件”,两岸密使这一轮的沟通也终难逃失败的命运,1965年,大陆上发起文化大革命,国共和谈再次没了下文。每每重读父亲的家书,曹雷心中都有无限的哀伤。
曹雷:他说时事在巨变,有的事可能一夜之间成熟,我是一个灯枱守,就是守灯塔的人,只在孤岛上看风云变幻的世态,处处无家,处处家,只能痴汉等婆娘似的,等他们送媚眼来,只不知何日好事能成双。
梁文道:1962年的12月7日、8日,周恩来到了广东一趟,陪同他的,还有陈毅,还有张治中,他们说来干嘛呢,是来看看珠江口的防卫,但是看珠江口的防卫,这么大阵仗,而且这个组合也都有点奇怪,于是现在有人就说,他们当时到广东是为了见一个人,这个人叫张稚群,这张稚群到底是谁呢,很多人就说它其实是一个化名,因为你怎么找,都找不到这个人,他应该是台湾那边派过来的一个密使要来跟他们秘密相见,那这个密使会是谁呢,你想想看,这方有周恩来、有陈毅,有张治中,那一方总不能是个等级太低的人吧。终于,有人就说,说不定他就是蒋经国,这个传闻曾经流行过一阵子,很多人说,蒋经国是回过大陆,见周恩来指的就是这一趟,到底是真是假,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确认,不过呢,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趟密会之后,没有多久,当再过几年,文革开始,我们过去熟悉的那一套,两岸密使往来,就要因为形势的变化,而暂告终结了。
解说:1973年5月25日,92岁高龄的章士钊带着一群警卫、护士和家人,从北京飞抵香港,海外的华文媒体立时活跃起来,人们意识到,这位老者出现在香港,将撬动两岸和谈的新动向,不幸的是章士钊出师为捷身先死。1973年7月1日,章士钊在香港病逝,新一轮密使行动戛然而止,两岸需要寻找新的密使人选。
曹雷:我爸爸曾经物色过杨振宁,我妈妈就说,她说,我一直很注意杨振宁的行动,1972年聚仁在医院中自知病情严重,恐将不起,他向我说,我已写信给杨振宁,希望他出来担任我的工作,他是杜聿明的女婿,很适合的人选。
画外音: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
解说:1979年的元旦,大陆军方宣布停止炮击金门,新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但也就是在这一天,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台湾失去了最后一位重要的盟友。过去几年,两岸局势随着世界格局翻云覆雨,继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后,西方各主要大国先后与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坚守“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黯然退出了联合国,并与友邦一一断交。席卷台湾的历史悲情在台美断交后,达至顶峰,面对大陆释出的善意,蒋经国也只能回报以“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该如何破局,北京注视着台海,等待时机。
1981年8月,久居香港的沈诚,突然收到一家国货公司送来的请柬,邀请他去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沈诚平素与北京并无往来,虽说出身黄埔军校,是个追随了蒋经国几十年的青年军干部,对外说是可以直达“天厅”的退役少将。但自从20年前被调配来香港,就已是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闲人了。
宋小瑞:他之所以能够做这件事,和贾亦斌的推荐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最后能够选中他,差不多经过了6年的考验时间,当时有很多人想做这件事情比较来讲就是他和陈香梅和杨振宁来比就是说,他没有美国护照,这也是中共对他的一个(信任)。
台湾密使沈诚曾为香港回归做出贡献
解说:推荐沈诚的贾亦斌,本也是蒋经国的旧部,1946年贾亦斌进入青年军,后跟随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得以与沈诚相识。1949年4月,贾亦斌在嘉兴率部起义,加入国民党左派创建的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对台湾事务。沈诚在拿到请柬后的第三天去了趟台北,面见蒋经国。十多年后,他为这段密使经历着书立传。回忆了这次与蒋经国的会面“经国先生对我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他说:按政策,你去大陆是违法的,所以他不鼓励我“违法”,但依你目前的身份,能去看看,也是未始不可,他又嘱咐我,以党员身份到中央党部“陆工会”向白万祥主任报备一下。临别时,经国却例外地交代了我一个私人任务。便是希望我抽空能去一趟“溪口”望望那边情形,最好能拍摄一些现场片等。”
得到蒋经国批准,北上赴会的沈诚,在北京受到了中共高层的关注,叶剑英特意找到沈诚询问蒋经国对台海政策的看法,并安排专人陪同他去溪口访问。随后几年,沈诚多次在中、港、台之间穿梭,他当时的公开身份是港商。这在1978年后,已开始改革开放的大陆,倒也不太惹眼,中央政府里负责对台工作的官员从邓小平、叶剑英、到邓颖超、廖承志,他都曾一一拜会。
宋小瑞:他就跟邓小平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就说,我是国民党党员,而且我是国民党的中央,它也有一个顾问的委员会,还是那儿的委员,完了他就讲,他说我是反共的,完了邓先生,他说抽了一口烟,而且停了能有几十秒,邓小平就是用非常浓的四川话,就讲,反共不要紧,只要不反华就行。讲得特别浓重的话,所以沈老,他认为邓先生这个人特别伟大,而且他的思想,最后邓先生跟他说,无论你用什么国号,用什么国旗、国歌、这个都是可以考虑。
解说:1982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中英关于香港前途的谈判拉开序幕,本是为台湾量身订作的“一国两制”成为这场谈判的亮点,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签署,香港回归成为定局,中国在统一之路上迈出重要步伐。沈诚对于中共也经历着从防范到信任的变化。
宋小瑞:沈先生在爱国这一方面,他还是挺看重的,把那个香港割让给英国的条约,因为是蒋介石带到台湾去了,就是大陆没有,是透过他上台北的那个中央图书馆完了把复印件拿过来,邓先生才看到复印件,他认为现在国家只要是强大了,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只要你能让人民得到实惠,得到利益,这就是说,你国民党要面对现实,要承认自己败了。
解说:1987年的春天,沈诚再次来到北京,一天上午10点多,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来到他的住所,经过六年的沟通、互动,中央政府终于决定,写一封密函,请沈诚转交蒋经国。密函由蒋经国在莫斯科时期的同窗,杨尚昆具名签署,临行前,杨尚昆在钓鱼台为沈诚设宴践行“经国先生大鉴:近闻先生身体健朗,不甚欣慰,沈君数次来访,道及先生于国家统一之设想,昆等印象良深,我党主张通过两党平等谈判而谋其实现,为早日实现双方领导人的直接谈判计,昆请代表中共中央邀请贵党派出负责代表进行初步协商,望早日决断。
宋小瑞:他带这个函走的时候,中共是派专机,完了从北京飞机上人就是四、五个人,连驾驶员,给他送到香港,完了中共这边又有人,看了他上了台北的飞机。
蒋经国病逝后沈诚被李登辉诬为“叛国”
解说:这封信的行文,已是双方多次沟通后的成果,算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未来的谈判,应依国共两当对等的原则进行,根据沈诚在回忆录里的记载,蒋经国在拿到密函后的第五天,曾召见过沈诚,谈话中,蒋经国虽然觉得中共有些操之过急,但函件中所体现的方针,原则尚可接受,并属意由国民党陆工会,来筹备与大陆谈判的工作。
而接下来台湾所发生的变化,远远超出沈诚的预料,就在这次会面后的三个月,台湾陆续解除党禁、报禁,并宣布从当年的7月20日起,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令。而跟随蒋氏父子背井离乡,抛妻别子的国民党老兵们,也在这年的11月,等来了允许回大陆探亲的消息。这浓墨重彩的1987年或许正是源于蒋经国与北京政府之间取得的共识。
只是历史的转折点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临,沈诚在回忆录中记载,1987年12月7日,他再次奉命前往大直官邸,晋见蒋经国,不想,竟成永别。“那天蒋经国先生的精神很差,脸上更比上次见面时显得浮肿,音调也十分低沉,说话时口齿也有些欠重,我见此状,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受。他看看我说,今天找你来,我要告诉你的是,下一波正是去北平的人选,大概在下个月初的党中常委中决定。你可以多留几天,过了元旦才回去,那时你就可以作安排了。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带着尚未来得及圆满的统一梦,在台北病势,享年79岁,消息传到北京中共高层无不扼腕叹息。1988年1月21日蒋经国去世刚过头期之时,台湾高等法院检查处在继任“总统”李登辉的授意下,以“叛国罪”对沈诚提出诉讼。沈诚被迫将七年来的密使经历和盘托出,尽管最终无罪释放。但沈诚从此无法再为两岸穿针引线,和谈再次无果而终。
解说:这是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感慨的一天,隔绝台海两岸38年的铁幕,终于拉开,百万离家的游子,也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但是台湾所有公职人员仍被排除在外,面对大陆递过来的橄榄枝,台湾官方依旧坚持“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其实早在一年前,华航劫机事件发生后,国民党的“三不政策”就已濒临破产。
画外音:记者从中国民用航空局获悉,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机长王锡爵驾机飞回祖国大陆。
解说:这架华航的波音747,本是要从泰国曼谷飞往香港,但却被机长原台湾空军U2飞行员王锡爵劫持飞来广州,王锡爵本人要求回大陆定居,但飞机上还有另外两名机组成员和100吨货物,需要送往台湾。
王锡爵(前华航飞行员):我还有好几年可以飞,假如我能够有机会的话,我愿意为中国民航服务。
解说:无奈之下,华航只得委托香港国泰航空居间协调,最终由中国民航局出面与华航,在香港进行为期四天的谈判,由于当时华航实为军方所有,这次谈判也被视为两岸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官方接触。
国民党一党制被废除。大陆对台政策逐渐走上正式化
梁文道:1988年,国民党的元老,就前CC派的首脑陈立夫,带着三十多个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发了一个联署的公告,这个公告上面讲什么呢,就是希望将来用文化来统一中国,两岸应该建立互信。那时候看来这番话是相当不错,相当震撼的。很可惜,我们知道1988年之后,台湾就变了,变成怎么样了呢,就是国民不必然再是台湾的执政党了,所以这时候共产党要再去谈的话,已经不能再像过去延续一个国共两党之间的这么一个模式来谈了,同时呢,蒋家的人也不在舞台上了,因此以前那一套,讲乡情、讲亲情,甚至讲民族感情那套东西,对现在的台湾一个本土意识高涨的台湾来讲也不适用了。于是两岸的关系,被迫必须要走向一个更正式化的一个滑道,要有更正式化的沟通的机制。
解说:香港的半山,苍翠幽静,素来达官富贾云集,白加道上,一栋不起眼的公寓楼,曾是知名人士南怀瑾的住所。因了这层关系,这里在两岸密谈的历史上,有过重要一笔。
吴琼恩(南怀瑾弟子):李登辉在1984年,蒋经国提名他为“副总统”的时候,那时候跟南老师是有过关系的,蒋经国曾经派当时的“总统”秘书长马纪状,到台北市信义路南老师那里去问他,李登辉、林洋港、邱创焕三个人,谁比较适合。他讲林洋港怎么样,邱创焕怎么样,讲到李登辉,他说李登辉没有儿子,马继壮说南老师我知道了。
解说:此后第二年,南怀瑾就移居美国,并在1988年1月31日,也就是蒋经国去世后的第17天迁来香港,但是他落脚香港还不到一个星期,一位四十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就找上了门。他就是南怀瑾当年在成都中央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如今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怀瑾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
吴琼恩:李登辉上台的时候,他面临着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他对于国民党的党、政、军,他一时还抓不住。所以稳定两岸关系,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一个环境,然后他在岛内可以解决非主流的力量。那么中共对他也有好感也有幻想,因为他曾经加入共产党。
汪辜会谈开启两岸沟通新渠道
解说:为应对日益频繁的大陆事务,1990年10月,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简称“国统会”。由李登辉亲自担任主任,并成立半官方的民间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专职与大陆接触。台海上空的紧张气氛,眼看着慢慢和缓起来。1990年12月31日,在南怀瑾的引见下,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了。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从多年后,南怀瑾的弟子刊登出来的照片看,后来出任海协会会长的汪道涵,当时也曾参与过密会。
王铭义:他的特殊性质来自于,两岸最高当局的授权,在珠海、在澳门最少见过三次面,大家相约在,比如说香港的某个酒店,可能有两三天的一个闭门的会议。所以我觉得这个形式的沟通,类似于像早期美苏那种热线一样,它对某些安全的,危机的管控,据我了解是达到一定的效果。
解说:1991年12月6日,为对应台湾海基会的工作,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至此两岸间的交流沟通,均由海协会和海基会出面协调,两岸在隔离42年后,终于建立起了通往彼此的沟通管道。
1993年4月2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两位老人身上,他们就是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前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他们这次在新加坡的会面被世人以“汪辜会谈”为名载入史册。成为台海两岸政府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正式会面的代名词。尽管汪辜会谈回避了有关祖国统一的政治话题,仅仅是签署了四项事务性谈判文件,但是他建立起一种由两岸政府授权谈判的机制,让全世界的华人看到了台湾海峡解冻的希望。
王铭义:1993年的辜汪会谈是密使小组,可以讲说,所写出来的剧本。两岸的政府部门,大家经过磨合,经过碰撞,透过两岸最高当局的一个安排和布局,才拱出两位老先生怎么说,唱了一出戏,那这一出戏背后真正还是一个李江为主的。
解说:然而汪辜会谈的成功,国共关系的亲近,在台湾也引发了台独势力的强烈反弹,当时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施明德,就曾带领十多人赶赴新加坡,,在会场外散发,“台独建国纲领”,抗议国共片面和谈的。更让人不安的是,两岸对政治议题的回避,也给台海局势埋下隐患,并在两年后引发轩然大波。1995年6月,李登辉应美国康奈尔大学邀请,以私人名义访问美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入境美国的台湾在任领导人。克林顿政府的破格批准,让高悬在台海上方的火药桶,一触即发。
张荣恭:李登辉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他在机场举着中华民国的国旗,大陆是觉得很刺激的,可是在现场的情况,我们跟大陆方面说明,它是有两组人马,一组是举着台独的旗帜,一组是举着中华民族的旗帜,在那种这两组人马,都在热烈欢迎李登辉的时候,那他必须要做一个选择,所以他从群众当中,选择了那一面中华民国的旗帜,他有朝两个中国这个方向走,以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我讲了是党,或者是政,是没有这样的意思,那李登辉先生本身,有没有,那个时候不确定。
李登辉与日本人密谈内容的公开为新党洗雪骂名
解说:今天的台湾政坛热闹非凡,每到竞选日,就如同一场众神的狂欢。1987年党禁开放后,台湾组建的大小政党多达上百家,二十多年的民主路,将台湾从威权体制下,彻底解放。新党的前身为“新国民党连线”,1993年脱离国民党自立门户,其党旗、党徽上的“新党”二字,据说是从孙中山手稿中挑减出的,现任主席郁慕明,多年来一直是大陆政府的座上客,自称追随孙中山,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台独,并呼吁国共应立即进行和谈。
郁慕明:新党成立以后,我去北京的时候,见了江主席,他就提到说,干嘛离开国民党呢,我说,国民党的主席,李主席在我们的认知上,他是倾向台独的,我还讲倾向台独,我还没说他是台独。把国民党的创党、建党的党发展路线,是完全不同的。在那个时候,总书记,他还不见得接受我的意见,他认为,会吗。
解说:1995年的春节,《人民日报》以套红的大字刊登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就两岸问题发表的最新讲话,他提出了进行两岸和平统一谈判,邀请台湾领导人在适当时机以适当身份,访问大陆等八项主张。
张荣恭:比较重要的是,他把大陆所主张的国家统一工作,就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谈结束敌对状态,第二个阶段才规划国家统一。他开始务实了解到,两岸关系的长期性跟复杂性。
解说:“江八点”被视为大陆政府对台政策定下的新基调,台湾如何回应,决定着两岸关系的新走向。当时还在中央社大陆新闻部工作的张荣恭,借着身份上的便利,第一时间飞抵北京,回来后,他起草了一份文件,经多方修改,最终形成1995年4月8日李登辉在国统会上的讲话,即后来人们所说的“李六条”。
张荣恭:李登辉先生还特地请教了,另外一位重要的人士,他就在文字上做了建议,就是中共宣布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时候,两岸可以就这个问题进行预备性磋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国际空间,李六条,讲的是两岸的领导人,在国际场合自然见面,当时李登辉先生一直很希望,台湾有正式的代表去参加亚太经委会,可是这两个部分大陆都做不到。
解说:就在张荣恭穿梭两岸,为起草“李六条”费尽心力之时,郁慕明则忙着调阅出境管理局的档案,经过半年查证,他终于确信自己又一次抓到了李登辉的把柄,将一洗扣在新党头上,“亲共卖台”的骂名。其实就在一年前,郁慕明已经体会过这种沉冤得雪的心情。当时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访问李登辉的谈话公开发表,台湾岛内一片哗然。
吴琼恩:李登辉跟司马辽太郎的这个对话,里面充满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充分地流露看不起中国人,那跟中国大陆怎么会有好感。
郁慕明:那个对话是救了新党,因为新党那时候被误解得不得了,那是叛党叛国,这些小子在那里另搞个政党是叛党叛国,没有人相信我们说的话。李登辉“总统”一对话,他把他自己的内心话,对着日本人说出来了,大家才发现新党讲的是对的。
解说:而这一次郁慕明拿到的材料,已足以证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和文建会诸位郑淑敏已在南怀瑾的周旋下,多次密会大陆高官,1995年4月18日,郁慕明在立法院质询时突然发难,将两岸间的这一最高机密公之于众。
李登辉心存两念,两岸密使沟通再度中断
郁慕明:密使的来往,讨论的内容,包括现在所谓WTO包括组一个国际航空线,新加坡出面,三方面投资,然后专门飞两岸间的直航路线。这个现在看起来当时要谈的话,假如当时李先生继续谈下去,他可能是写历史的人物啊。至于这计划是不是我破坏的,事后证明,根本他是心存两念。
解说:郁慕明的发难,将整个密使小组推到了镁光灯下,但仅仅两个月后,却发生了一场几乎摧毁整个密使计划的外交灾难。1995年5月22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批准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参加康乃尔大学的校友会的活动,这打破了17年来不准台湾最高领导人访美的禁令,中国政府的外交抗议层层升级,并一度将驻美大使李道豫,召回北京。
张荣恭:李先生自己认为说,他打过招呼,这个招呼不是我打的,所以我不知道怎么个打法,说明到什么地步,那他是觉得他打过招呼,他甚至觉得大陆是默认的,可是大陆一直没有承认过说默认这件事情。
解说:尽管美国努力将这次访问限制在私人级别,但李登辉在康乃尔大学的公开演讲,却极赋政治色彩,他抱怨“中华民国”未能获得国际社会应有的承认”,并宣称要突破外交孤立,强化台美关系,一个月后,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发表评论员文章,称李登辉此举是“撕去了主张一个中国”的伪装,露出分裂祖国的真面目”。
1995年7月到11月间,解放军连续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并一度向基隆港附近海域试发飞弹,美国第七舰队也急忙调配航空母舰,以备协防台湾。一时间台海局势剑拔弩张,刚刚被曝光的密使案,又遭逢此劫,居间协调的南怀瑾也自觉颜面尽失,在两岸逐渐升级的危机中,密使小组虽然依旧勉励维持,但彼此间的互信已逐渐消磨殆尽。
王铭义:包括在批评大陆军事演习里面,说他是个空包弹,不构成影响。所以他把很多东西,拿来作为一种,宣传的工具,相对来讲,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些互信的东西就会受到影响。当时李登辉真正最重要的核心的目的,是要争取第一次当选民选的总统,他认为说,1996年的第一次民选,才是台湾真正的彻底民主化的重要的一个进程。
李登辉派遣密使只是权宜之计
解说:此后几年,台湾局势跌宕起伏,1999年7月,李登辉正式抛出“两国论”,引得台湾海峡再次战云密布。密使行动又一次无果而终,中间人南怀瑾也只好黯然退场。2000年7月,南怀瑾的弟子魏承思在媒体上,将密使案的前前后后公之于众,并于2005年将之集结成书,魏承思在书中写道李登辉当初派出密使苏志诚并不是为了商谈两岸合作适宜,而是一个缓兵之计。苏志诚这个密使根本没有诚意想谈成,道理很简单,只要两岸密使一有突破,就需回体制内运作,受立法院、行政院和民意的监督,只有谈而不成,谈而不破,两岸最高层次的接触才能始终保持在黑箱作业状态,这样李登辉和苏志诚才能私相授受,逃避监督,大权独揽。
梁文道:美国派出交响乐团到平壤演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化外交,文化外交的好处,就是在两个看起来不能同台的对手之间搭出一个共同的舞台。同时我们看到,过去两岸之间的密使往来,也有这种利用文化做中介的形象,你从章士钊开始,经过曹聚仁最后到了南怀瑾,都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文化界的名人,不过属于这些名人年代,文化名人年代这种密使交往方式,现在也许已经走到尾声了。因为两岸之间再也不能够像过去一样,就是双方只靠这么一个人去搭一个很稀薄,容易断掉的线来建立一个互信的机制,现在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正式的管道,当然还会有一些政治人物之间的秘密联系,但那个已经不再是代表整个政府,而是代表个人与个人,或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这么一个沟通方式了,所以一个风雅的年代过去了,现在更多的是一些技术官僚之间的往来。
“胡连会”让密使沈诚热泪盈眶
解说:这是一次跨越60年的会面,看到国共两党60年后再携手,曾经为蒋经国奔走两岸,担当密使的沈诚,老泪纵横。
宋小瑞:大病了一场,看到连战和胡锦涛在电视上握手的时候,他热泪盈眶,他就说终于有这一天了。
解说:2006年5月,沈诚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临终前,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大陆得见连战一面。2009年8月,曹雷来到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这里是父亲最后安息的地方。今年,她已是三次来这里,而这一次,她还带来了弟弟曹景仲的骨灰。
曹雷:爸爸妈妈,今天我把景仲送过来了,以后就让景仲睡在你们旁边,你们也安心了,景仲也可以在你们旁边,我也安心了。
解说:福寿园里,草木芬芳,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以及另一位两岸密使,着名自民主人士章士钊也长眠于此,这里还安葬着国民政府着名的外交官顾维钧,以及蒋介石的前妻陈洁如。曹聚仁能入土福寿园,让曹雷非常欣慰。因为这里再也不分谁是共产党,谁是国民党了。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许戈辉专访杨天石 揭秘蒋介石日记
杨天石:蒋介石日记暗藏对宋美龄不满
蒋经国:我在赣南的过失多于成就
台湾共产党沉浮录 李登辉曾是共产党员
邱震海:蓝绿对决毒化了台湾民主和两岸关系
大陆首次对台明确“九二共识” 两岸分歧凸显
赵少康:撤飞弹对两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岸关系陷困境 台湾两党视一中为“票房毒药”
《皇牌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节目专区】
播出时间:(周六)21:40-23:00
回放时间: (周日)06:00-07:30 16: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