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中国战略上的大冒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27:05
央行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第二次加息,个人将其定义为一次战略大冒险。有战友说应该是战略失误,但笔者有必要说的是,不到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没有资格去提前下这样的结论。虽然,这种战略上的冒险迄今个人认为没有看到过大的胜算,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说政策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走就说是错误的,这是一种要不得的主观行为。但观点如何,那是需要坚持和依据支撑的。所以,个人对再次加息依然持保留态度,所以将其定义为一次战略大冒险。下面,就这次加息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简单分析。

    之前,我们曾经反驳了那些加息来控通胀的逻辑。关于这一点,简单阐释。加息,会吸引热钱这一点毫无疑问。中美利差现已达11倍(美国贴现率0.25%,中国利率2.75%),利差扩大直接会给热钱降低风险成本,提高利润率,这怎么可能不会吸引更多热钱流入境内?难道没看到在四季度那每个月新增的几千亿新增外汇占款?所以,加息毫无疑问会增加热钱流入的速度以及规模,这就必然增加央行货币政策对冲难度,流通中货币会增加,通胀压力在初期不但无法被压制反而会加速通胀。这么多热钱,由于中国的货币仍然不是世界性货币,必然又会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控制汇率稳定的能力就受到挑战,那么一旦人民币加速升值又会导致大宗商品加速上涨。这又直接导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可以控制通胀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理论的诱导下,这种政策必然进入死胡同,那就是最终人民币大幅升值、利率大幅走高,而此时由于我国利率已经大幅升高,实体经济已经被压制得喘不过起来。到这种时候,通胀好像是被控制了,但实体经济开始出现问题会使得中国加息空间彻底封死,而此时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周期,美元升值预期开始,大量资金开始从中国经济内撤出进入美国经济体,中国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会瞬间崩溃,大量资金的外流会使得企业出现关停潮,老百姓出现大量失业潮,货币大幅贬值等等最终会瞬间使得中国经济陷入通缩。这些其实就是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景象。

    所以,笔者强调过很多次,中国不应该在这种时候加息,因为加息在现阶段不但对控制通胀无用,反而会加速通胀。相反,央行还应该以降息并两倍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方式打掉加息预期。同时,应该考虑通过其他手段来平抑物价的同时,尽量通过控制产能等手段来向欧美输出通胀(具体论述参考12月11日的博文《当前形势下应选择什么样的宏观调控工具?——顺回水皮先生“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升值”》)。这种策略,实际上可以相对让中国在货币战略上保持一种守势,这种守势可以暂时顶住压力,同时在人民币国家化的道路上步子再迈得快一点。如此,对中国来说,个人认为不过早将步子走实,后面更有利于政策的调整。

    那么,加息为什么是战略大冒险而不是失误?我们也有必要进行一点阐述,因为这里并不是说中国加息就完全没有胜机。中国加息,客观上将加速中欧俄美四家的摊牌时间,这一摊牌就必然会出现站队和选边。中国提前加息,向其他方向释放的是一种自信的信号。但这种自信,本身就极为冒险。为了更清晰这一点,我们有必要从上一次的突然加息说起。

    上一轮加息,来得突然,没有征兆。那一次加息,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次政治性加息,那是向世界其它国家释放中国的政治信号。这里的政治信号是,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加息来降低经济增速,把中国经济封闭起来,大不了让世界经济硬着陆。中国是实体经济,与此同时大不了启动内需,向老百姓发钱,经济一样可以转起来。可欧美呢?难不成靠吃虚拟经济的数字度日?这是在警告欧美,别惹恼中国。G20峰会最终的效果证明这次政治性加息至少当时的政治目的是达到了。但是,这一次加息也打开中国的加息周期,而且也吸引了热钱,中国的通胀压力变得更难控制,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也更难控制。而且,在加息预期压力突然增大的情况下,无疑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所以,笔者的建议是针对这一压力而来的。

    这一次加息再次出乎市场预料,来得比预期要快。这和胡总访美是有巨大关系的,这同样是一次政治性的加息,向外释放的同样是政治性信号。第一,向美国释放信号,中国完全可以通过加息降低经济增速,不与美国合作,大不了大家一起经济硬着陆。这种加息,会在政治上对美国决策层产生巨大压力。因为中国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向欧洲让步,将中国实体经济与欧洲的虚拟经济对接,与欧俄一起干掉美元本位制。从实际效果上来说,中欧俄三家只要齐心协力,美元本位制会立刻终结,但那样一来世界将面临重新洗牌,这个洗牌的过程可能会有大的战争。第二,向欧洲释放信号,如果欧洲还是要价太高和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中国完全有可能和美国达成进一步的协议,用经济利益换美国的战略利益实际是欧洲的战略利益。第三,向俄罗斯释放信号,无论中国采取哪一种战略,俄罗斯都只有站在中国这边才对俄罗斯更有利。从俄罗斯的动作上(当即提高存款利率),向中国偏了偏但并未完全跟随中国的政策。

    这种政策,是战略性的进攻式打法,进攻就必然冒着风险。如果最终欧洲向中国释放出良好信号,那么中国可以在胡总访美时向美国提出更高要价;如果美国给出中国更好的价格,中国就可以在回来和欧洲的谈判中(胡总从美国回来,中欧必然增加高层接触,这毫无疑问)增加自己要价。无论欧美任何一家,至少脱离中国都是玩不转的,因为这个世界迄今为止找不到任何一家可以让欧美维持经济运转的实体经济。欧元想挑战美元地位和美国要想保持美元地位,都必须控制或和中国合作才能实现。控制,无非就是通过战争卡死中国发展的咽喉,这是美国最想实现的且一直在做的;合作但最终实现控制,同样是卡死中国发展的咽喉,这是欧洲想实现的但因为实力摆出的是合作姿态,只是并未放出特别大的筹码,这是中欧一直无法达成协议的关键。而中国,当然也在利用这一切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因此,这次加息依然是一次政治性加息,是中国抛出一个关键性因素试探和向各方施加压力的一种策略。

    那么,这种策略为什么会冒着巨大风险?巨大风险就在于,这次加息无疑强化了上一次加息,中国这一次的加息使得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超过了七成,如果最终迫不得已再进行一次加息,那就百分百进入加息周期了。而进入加息周期,要将货币政策调整回来那付出的成本将是巨大的。所以,如果这次加息获得了欧美的回应还好,如果无法获得,那么中国真的就得做好把经济体封闭起来的准备了。所以,如果中国做好了让整个世界经济硬着陆的准备,做好了应付战争的准备,那么作出这样的策略并不一定是坏策略,但一定是一个冒险。而如果获得了欧美的回应,那么中国这次加息就是值得的,中国可以加大欧美之间的裂痕和加速欧美向中国的妥协速度(欧洲的最大妥协就是和中国货币政策靠近,美国最大妥协就是向中国出让大的战略利益,至少要放人民币从东亚、东南亚出去)。这对中国的战略显然就是有利的。胡总访美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一个月内我们可以观察到欧美相关各方的反应。

    不过,无疑胡总访美会达成一系列协议,但这些协议能否最终生效存较大变数。因为如果美国不向中国战略妥协,这些协议可能就不生效;或者,欧洲向中国抛出更好的条件,这些协议也可能不生效;再或者,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仍然维持对欧美的平衡,从中获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也是可能性。但,中国在胡总访美日期确定后中国在货币政策上的大动作对自己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冒险。因为货币政策一旦进入加息周期,逆转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果最终引得欧洲也进入加息周期,那就是一个重大胜利。但个人认为,欧洲要进入加息周期的条件很可能是要中国用资金来对欧洲债务危机作一定程度的担保。所以我们过早走出连续加息的政策,是用确定性来博不确定性,这显然是巨大冒险。

    G20峰会前加息是中国进攻性的政策,这一次亦然。上一次获得了成效,这一次仍然是未知数。但进攻就必然会露出破绽,所以最终欧美是否让步对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中国要摊牌,如果欧美都不让步,那对他们来说也有巨大风险,因为中国可以继续摆出要调低经济增速的架势。中国决心走这一步棋,恐怕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北京的交通治堵方案,可能就会看出另一个政策性取向的可能性。北京今年每月汽车销售量估计要达到8万辆,而明年每月只给了2万辆的牌号,这种政策从治堵角度说显然是莫名其妙的,我们都知道因噎废食的道理。治堵最好的方案是收取“拥堵费”,可“拥堵费”为什么不收?从8万辆一下子降到2万辆如果不从更高层次去看是看不懂的。造车用的是什么?钢铁。汽车烧的是什么?石油。中国最大的瓶颈是什么?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对欧美来说实体经济部分什么是最重要的?汽车。试想,如果中国将此方案推而广之,这将对国际油价和欧美的实体经济是多么大的打击?当然,这无疑对中国汽车业也是巨大打击。但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开车还是老百姓吃饭更重要。所以,如果真到了对决的时候,中国很可能拿出这样的行政政策来对付欧美,这不违反WTO的贸易规则,但一样可以起到贸易制裁的效果。所以,单独看北京的治堵方案简直荒谬,但如果从另一个视角去看,那却是另有打算。这种信号,会很快从汽车厂商那里,传导到欧美的政客再到欧美的决策层,同样也会传导到那些产油国。

    另外,进入中国的流动性,中国也会有一个政策性贬值风险留给它们。即突然将人民币贬值一半甚至更多,彻底套住那些要流出中国的资本。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中国要将自己的经济体封闭起来。当然,也许没到这一步,就可能获得欧美的战略妥协。但在没有最终走出结果前,激进的货币政策来对欧美进行进攻,显然是冒着巨大的战略风险。(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