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历史书遭停用:或成最短命教科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6:58
上海版历史书遭停用:或成最短命教科书 2007-09-13 17:02:58  南方周末  【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 搜索更多 历史书 的资讯 >>> [1] [2] [3] [4] [下一页] 提要:新学期开始了,上海市去年批准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今年被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月内编撰出炉的新版高中历史,由于时间仓促,新版教材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到本报发稿为止,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编写当中。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十分罕见。 “我已经辞去了高中历史的主编,新编出来的高中历史跟我没什么关系了。”在接听南方周末记者电话时,上海版高中历史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拒绝对刚刚出版的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发表任何意见。 在此之前,由苏智良担任主编主持编写的高中历史在上海市全面投入使用才一年时间,就被上海市教委决定从今年9月起停止使用。这本历史教材,很有可能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书。 据悉,这本被废止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完全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课程方案和《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的,早已经通过了上海“课改办”的审查,在试用3年后,去年9月1日起作为上海“二期课改”教材,在全市范围内投入使用,当时有媒体将这套历史教材誉为“酝酿8年的进步”。 风波的起点,要追溯到去年9月1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毛去哪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 去年9月1日,周看的报道在《纽约时报》发表后,被国内外的一些媒体编译、转载、摘编,标题变成了《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比尔·盖茨替代毛泽东》,网络论坛上也出现大量与此相关的帖子,讨论中出现了“政变”、“橙色革命”等字眼儿。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实习生 贺靓 发自上海 两个月编就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取代了酝酿8年、试用3年、推广1年的“苏版”(左),而其内容与初中“世界历史”多有重复  本报资料图片两个月编就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取代了酝酿8年、试用3年、推广1年的“苏版”(左),而其内容与初中“世界历史”多有重复  本报资料图片 去年修改“苏版” “我很惊讶,我写的一篇报道在中国引发了这么大的反响,对主编辞职、教科书被停用我很遗憾。”9月9日,正在和朋友聊天的《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周看(Joe Kahn)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周看回忆说,去年当他看到上海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里“长期占很大比重的强调毛泽东领导革命、阶级斗争的内容相对减少,摩根银行、比尔·盖茨、纽约证交所都进入教科书,政治英雄让位给经济英雄,而美国的中学生还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华盛顿等政治领袖的生平,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信号,这是我写那篇报道的动机”。 去年9月1日,周看的报道在《纽约时报》发表后,被国内外的一些媒体编译、转载、摘编,标题变成了《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弱化革命和战争》、《比尔·盖茨替代毛泽东》,网络论坛上也出现大量与此相关的帖子,讨论中出现了“政变”、“橙色革命”等字眼儿。 虽然时隔一年,提起这些报道和网络上的帖子,苏智良还是很生气,“上海历史教材整套教材包括初一的中国史、初二的世界史、上海乡土史、高一和高三历史,共9册教材。《纽约时报》记者并没有仔细阅读全部教材,只把眼睛盯在高一教材上,而且对高一教材的评价也非常片面,这种态度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更让他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国内的这些媒体在编译、转载国外报纸的报道时,没有对新闻事实进行起码的核实,没有去翻翻这套教材,就进行新闻炒作。这些不符事实的报道被网络传播以后,一些批评者也顾不上看教材就写文章了”。 为澄清事实真相,一直回避媒体的苏智良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独家专访(见2006年9月28日《南方周末》文化版《盖茨来了,毛泽东也还在》、 《是改变,不是“政变”》)。就在那期报纸出版当天,苏智良和上海市教委的官员一起去教育部汇报工作。在从首都机场去教育部的路上,苏智良在报摊上买了几份《南方周末》,带给教育部的领导同志。 与教育部的分歧落在上海是否有权力审查教材上。有教育部官员认为,按照义务教育法,上海编的教材也要经过国家教育部的审批。而上海教委的意见是:上海是国务院正式下文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自己审订教材也是国家审订的一种形式,与义务教育法不矛盾。 当天,苏智良还在电话中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与教育部领导沟通得非常好,包括一位副部长都看了这期《南方周末》,对编写组驳斥《纽约时报》歪曲新闻事实、澄清真相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教育部领导嘱咐要将教材修改得更完善。据知情者透露,在工作汇报结束之后,教育部领导还表态说,等媒体炒作过后,要宣传上海历史教科书。 在这样的基调下,编写组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开始了对高一教材的认真修改。 今年废了“苏版” 但是,事情忽然急转直下。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在2006年10月16日《社会科学情况反映》以《著名历史学家评上海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题,一次印发了六期简报,刊登了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北京历史学家对于上海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批评意见,在列举12条例证后,结论认为:“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意见还认为“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这些历史学家们要求上海地区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新版教材。据北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批评者除了发表会议纪要,随后还以中国史学会的名义开会,并上书有关部门。 对于上海教科书引发的风波,余秋雨在去年年末的一个公开场合演讲时批评道:“在这个文化乱糟糟的时代,我们缺乏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这样就很难有明确的文化形象。不能为了求稳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就像前段日子上海改了历史教科书,是个很大的进步。可是面对一些质疑声,我们为什么不大声亮出我们的观点呢?” 2007年4月26日,苏智良与上海市教委的负责人等再次去教育部,参加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讨会,听取北京专家们的意见。从北京回到上海后,苏智良把整理出来的会议纪要发给了高中历史的编写组成员,并针对专家们的意见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写出了具体修改意见,随后,高一编写组进入修改阶段。他们的任务是尽快修改高一历史教材,以便使9月1日出版的高一教材更加成熟与完善。 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不断派干部到北京,向教育部汇报,求得教育部领导的理解、肯定与支持。上海市教委的想法是在原有基础上,对高中历史进行某些修改。 但5月中旬,上海市教委突然决定另起炉灶——今年9月1日,必须出版新的高一历史教材。期间留给编写者的时间不足两个月。 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上海市教委成立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专家组和编写组,除了苏智良本人外,原来的高中历史编写组成员均没有被批准进入新的编写组。在这种情况下,苏智良不得不辞去高中历史教材主编的职务。 在南方周末记者一再追问为什么辞职时,苏智良表示,第一,新的提纲与我们的初衷不相符合;第二,在内容上与初中历史部分基本上是重复的,尤其是世界史;第三,两个月要编出新的高一历史,我没有这个本事。 苏智良:是改变不是政变 苏智良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实习生 蒲彩 1次盖茨120次毛泽东 记者:《纽约时报》的报道引发海内外舆论界对上海历史教科书的集中报道,您怎么看待这些报道? 苏智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9月1日的文章没有全面报道上海历史教科书,带有歪曲与片面,报道中说“政府在批准新教材里扮演了重要角色”、“马克思主义被删除、社会主义减少”、“秦始皇焚书坑儒被删除”等,或片面或不实。这样的报道,我认为是不太负责任的。 网上跟帖在误导下,观点越来越极端。甚至出现了如《中国新版历史教科书盖茨取代毛泽东》、《政变,从上海历史教科书悄悄开始》、《上海教科书是“橙色革命”的开端》等这样耸人听闻的文章。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样的说法。 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没有看过我们的教材,而是在歪曲事实的新闻上想象问题,这个其实很危险。而这些编译、转载的新闻和不负起码的核实责任的报道被网络传播以后,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最奇怪的是凤凰网,它在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的专题下,放的封面图片居然是人教社版的《历史》,根本就不是上海版《历史》。 这样的报道,能够被国内这么多报纸转载编译、跟进报道,再被网络重新传播,怎么没有一家去找这套书核实一下、怀疑一下、验证一下呢? 记者:新版教科书是如何评价毛泽东的? 苏智良:毛泽东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但每本教材、每个时段的教育功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每本教材都讲同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这样倒是真的有问题了。我也注意到全国的历史新版教材,也不可能每册都讲毛泽东。有的老师作了统计,上海历史教科书中至少有120多处讲到毛泽东,主要是在初一和高三里面。 这里摘引有关段落———“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第76页) “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共产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7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当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摆脱了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18页) 教材中提到毛泽东个人的地方还有不少,但这三点是评价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伟大历史功绩的最关键的三个基本点。我想上海的学生学过这段历史以后,不会不知道、不了解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的。 对毛泽东在“大跃进”和“文革”中的过失,新教材也作了比较客观的评论———“1958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较好的前景,中央主要领导人从促使国家迅速富强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确定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生产大跃进运动。……工业生产的 ‘大跃进’是‘以钢为纲’,全国上下一切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126-127页) 毛泽东作为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当然要对“大跃进”的失误负责。教材不单独指出毛泽东个人的失误,也符合当时党中央集体领导机制尚起作用的事实。 对“文革”则是这样评价———“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内、政府中和军队里相当一部分权力已经掌握到资产阶级手中,必须发动一场自下而上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党内盛行的个人崇拜、个人专断,使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他的错误;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导致了长达10年的全国大动乱。”(128页) 教材中还特别提到毛泽东在去世前一年起用邓小平的历史事实。 我们是把毛泽东放在中国革命的背景下,来讲述他,既充分肯定了他在解放前为中国开创革命道路的功绩,同样也肯定了解放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功绩;然后我们又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对毛泽东的功过进行了分析、评价,我们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写作的。 顺便说一句,为了突出毛泽东,初中教材的下册封面特意用了毛泽东抄录林则徐诗的书法作品。为什么这么安排?通过毛泽东的这幅书法作品把这两个历史伟人联系起来,从而使同学能够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中体会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减写农民起义 记者:是否像某些媒体所说的,“毛泽东被比尔·盖茨替代了”? 苏智良:我们教材里关于比尔·盖茨就提到一处,毛泽东有120多次,他可能替代毛泽东吗?盖茨,我也想说两句。他无疑是对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在历史教材中出现盖茨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实际上,在高中教材中,提到盖茨的地方不是课文的正文,而是讲到美国微软公司受到美国反托拉斯法的起诉时顺便带到的。说在中国历史教材中“比尔·盖茨代替了毛泽东”,只能说是美国记者才有的敏感。 记者:有人指责教科书里没写长征、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是否是事实? 苏智良:当然不是事实。关于长征,我们有很好的篇幅来描绘,怎么说没有呢?作为学者,我着力最多的就是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我曾带着“慰安妇” 幸存者到日本去起诉,到世界各地去揭露,你说我这样一个长期做抗战研究、不懈地为揭露日本战争罪行而奔走的人,主编的教材会没有抗日战争的内容吗?政府会允许这样的教材发行吗? 这些内容主要在七年级(初一)下册中讲述。红军长征部分还专门列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抗日战争部分不仅叙述一般史实、国共合作抗战等,也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慰安妇”等内容,还有狼牙山五壮士。 比如说抗日战争,我们写了国共合作,写了正面战场,写了敌后战场,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南京大屠杀我们有一个整目,通过图片、文字、其他板块讲述日军的其他暴行。 至于记载“慰安妇”,这在中国历史教材里还是头一次。同样,在教材里也提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对中国进行了经济援助。这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也是第一次记载,这表明我们中国人实事求是的胸怀。 也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没有写,这也不符合事实。“文化大革命”着墨不多,是因为你不可能有大量的篇幅去写这些内容,我们用了一个目,但我认为写清楚了,比如为什么会发生动乱,包括林彪是怎样一个人,形象也有。包括“文革”语言,什么叫“红宝书”,什么叫“破四旧”,什么是“样板戏”等等,我们都是通过正文、引文、图片解释清楚了。我想通过这样一课,让大家来反思,这样一个动乱年代,我们该怎么吸取教训,走好我们民族未来的路。 记者:还有人说,农民战争、焚书坑儒等内容在新教材里都没了? 苏智良:农民战争、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些内容其实在一期课改的高一教材已经没有了。我们把这些内容放在初中《中国历史》里,在初中已经完成了这部分基础历史的课程。 还有人说,我们只在秦始皇部分写了专制,其他的就没有了。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我们把秦朝作为中央集权的开端,而对专制的分析是放在明清,因为明清的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 关于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计其数,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写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写了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等。到了21世纪的现在,难道大量写农民起义才是正常的吗?现在国家标准的历史教材里,也大大减少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描写。实际上大家是不谋而合的,因为我们都经历了改革开放,这20几年里,我们的历史观也在不断地发展。 新《历史》新在哪儿? 记者:新教材“新”在哪里? 苏智良:我们希望新版教材能够反映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能够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把人类从古到今的文明史讲清楚。 高一《历史》最后一个主题设计为《人类文明的现实与未来》,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节活动课组成,由学生和老师们一起分析现实、畅想未来。再比如说有一章节是写病毒、瘟疫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我们原来用的例子是美国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结果中国当时发生了“非典”,那我们就干脆用SARS 来举例子。 在近代史的部分,我们还提到了鸦片等毒品问题。在近代,我们民族在鸦片上是吃了很大的亏的,1985年以后,毒品开始在中国蔓延,我们就来分析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危害性。学生们经常在网络和报纸、电视里看到这些新闻,所以在上讨论课时,他们特别爱参与讨论。 记者:新版历史教科书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 苏智良:上海市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设计如下———中学的历史教材,过去采用历史知识初中、高中循环往复的方式。以上海一期课改的教材为例,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外历史,内容大同小异。好比先学1+1,后学1+2,然后1+1、1+2合起来学,这不符合相同教学内容不应大量重复的教学规律,因此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 根据新版国家历史标准要避免重复的明确要求,我们在初中历史教材主要叙述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通史性内容,包括历次列强侵华战争、中国革命等,而在高中阶段分专题叙述人类文明发展的专题,到高三再将初中和高一的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即从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来理解和把握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与振兴的历程。 记者:为什么要按照文明史的方式设计? 苏智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的文明史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认为,人类文明实际上包括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对人类文明史的基本内容作了阐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高一教材并没有回避,指出了它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辉煌的未来。因此,高一教材的呈现样式与过去教材有所不同,但是它吸收了20世纪以来历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以人类文明史的丰富内容,更加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点。 记者:我注意到你们在教材中还写了衣食住行的内容,为什么要新设这一块内容呢? 苏智良: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物质生活。忽视人类物质生活的历史,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史观。我还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有些 “马克思主义者”听到上海历史教材把这些内容写进去了。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历史教科书进入新阶段“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也出现在了由教育部推动的《历史课程标准》中 麦一/图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发自上海 上海进行历史教科书变革的同时,由教育部推动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标准里首次出现了“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如何履行职责的”、“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等全新内容 在上海苏版高一历史教科书被停用以后,在北京已经投入使用的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将“一战”、“二战”排除在必修课之外,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历史教科书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引起争论。《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没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国内的某些媒体也就跟在《纽约时报》后面走,跟着它的报道来下评论。我认为苏智良那版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的。有些批评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这个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历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从某一章、某一节内容来谈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问题。”朱汉国在电话中说。 作为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持人,朱汉国现在很不愿意接受电话采访,考虑再三,他以笔答的方式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书面采访。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朱汉国:国外从1990年代以来,都相继修订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新时期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国内的课程推进现状又不利于人才培养,比如在历史教材里就明显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使得高中历史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我们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另外,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所以《历史课程标准》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 南方周末: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什么会采取专题型的结构进入? 朱汉国:我国现阶段施行的仍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如果把中国史、世界史分设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为改变这一缺陷,从19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改为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的排列。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序列,应该说仍未避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重复。 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取专题型结构,则完全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复,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如何通过有限的几个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如在政治领域中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看起来,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规律。 南方周末:具体来说,新课程标准增加了哪些新的内容? 朱汉国: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精选了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同时,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在内容上作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 我们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我们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如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 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 比如选修课程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程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选修课程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这些内容都是现行高中历史课程中所没有的。 另外,我们还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这些内容的增加,必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南方周末:除上海的历史教科书外,我国现有几种高中历史教科书? 朱汉国: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后,迄今为止,经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高中教材有4种,即人民出版社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4种高中历史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都是依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目前,各个版本的教材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关系,选择权下到了地方,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较少,有的教材使用得比较多。通过市场的竞争,对教材形成优化选择。 “苏版” 与新版的前15课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苏版”高一历史教材以文明史贯穿全书,前15课里有13课属于《战争与文明》主题部分(另两课属于《世界遗产与人类文明》主题部分),内容涵盖了亚历山大远征、十字军东征、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新版的高中历史采用中外通史合编体例,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作为中外通史合编的体例,外国史、中国史都分别按照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设置教学模块并交叉编排。“第一分册”的前15课里,分为古代东方、古代美洲与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教世界、中世纪西欧5个单元。 此外,新版的高中历史内容与初中世界历史出现了许多重复。由苏智良主编的初中世界历史,在“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形成”、“中世纪的欧洲区域文明”、“亚洲区域文明的发展”3个单元里,大致涵盖了新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内容。 以新版高中历史里的古代埃及一课和初中世界历史里的古埃及文明一课进行比较,两篇课文的内容约80%是重复的,都提到了古代埃及的地理范围、埃及的国家形成、法老和金字塔、象形文字。同样,在新版高中历史里的古代印度和初中世界历史里的古印度文明课文,也出现了内容相似的情况,课文都是以印度文明起源、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发展为主。 对此,在新版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前言里,主编解释说,“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是简单重复以往学过的知识,而是将历史学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发挥初中尚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在初中阶段获得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线索的整体性理解。” 在苏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导言部分,编者说,“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不同地区的文明带来了相互交往的契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明因素。了解战争与文明的关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