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1:37

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

    研究人类不快乐的体验,我差不多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可一开始的时候想到的却是自己的母亲。母亲12岁丧父,跟着守寡一生的外婆艰难度日痛苦成长。父亲是自幼丧母,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一个人来到城里做工,人世间的苦几乎都吃遍了。后来经人介绍两个苦人家的孩子相识结婚,以后一辈子相濡以沫,直到把我们几个孩子抚养成人。父母退休后,两个老人形影不离含饴弄孙其乐融融。不想,父亲突患脑溢血三天后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孤独和痛苦,终日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孩子都非常担心。这时,一位老街坊来看母亲,她是个基督徒。我的家乡安庆在近代史上是个浓墨重彩的重要城市,在上个世纪初,西方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就渗透到这儿,当时就有了规模相当的教堂、教会医院和学校。那时城里最雄伟的建筑就是教堂,因此就有着部分民众信教的传统。所以这位信奉基督教的老邻居就劝母亲去教堂坐坐,借信奉上帝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宁。后来,母亲没有去教堂,却常去家乡长江边上的一座佛庙,借信奉佛祖,渐渐进入一种平静。接着,我看到母亲的脸上慢慢有了一些笑容。

    宗教,真的能让痛苦的人找到心灵的宁静和重拾快乐的感觉?带着这个疑问,我捧起了圣经和佛经。

    我觉得,考察人类对快乐的认知过程,必然首先考察人类的文明史。所谓文明史,说到底就是人类通过认识世界、认识自身,进而建立起来的思想史与行为史。我相信,今天的人类既不比自己的祖先智慧,也不比他们愚钝,但是,祖先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使我们只要努力发掘这些遗产,就有可能获得极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其中,宗教就是最为重要的人类精神遗产。                   

 

    说实话,读“经”是艰涩的,尤其是佛经,这些宣传宗教教义的经典,并不是那么容易弄懂的,否则就不叫“经”了。可我捧着这些经典,坐在温度宜人的空调房里,就着由天然木材与化学材料合成的书桌,面对着电脑思索阅读时,就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总会禁不住遥想起刀耕火种时代的原始先民。

    我想,那时人类刚刚睁开蒙昧的眼睛,开始满腹疑惑地打量这个世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天地之间时而阳光明媚,时而月色蒙胧;为什么头上的天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电闪雷鸣;为什么脚下的大地有的地方是山川,有的地方是河流;为什么树会开花,花会结果;为什么孩子要出生,老人要死去;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有了思维,也就有了问题。数不清的问题,让人类应接不暇,痛苦不堪。向天上射出一支由石头打磨或青铜铸就的箭镞,太阳纹丝不动,月亮也纹丝不动,或许,还会引来滾滾乌云,继而是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步入广袤的山林,稍不留意就会忘了归路,即使不饥困而死,也会被群兽所伤;看似平静的河流,说不又定什么时候就会波浪滔天,冲塌堤岸,把大地变成汪洋,使刚出生孩子、健壮的青年和德高望众的老人一起葬身鱼腹……可以想像,雷电的每一次闪烁,每一声轰鸣都会使早期人类心生恐惧;山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木都会让他们心存敬畏;河流中的每一注激流,每一朵浪花都会让他们惶惑不安。

    这时,早期人类所掌握的那点可怜的生活经验已经远远无济于事,种种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刺激着他们的思维。他们不得不在惊恐、困惑中冥思苦想。

    现在,我们不知道人类用了多少时间,耗费了多少脑力才获得了“神”这个概念。无论是我们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我们,这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我国早期文字典籍《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神”字的:“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由此,人类终于找到了世间万物存在、变化的依据,终于能够据此解释那变幻莫测的种种奇异现象了!我至今仍为早期人类的思维力、想像力、抽象力欣喜!这在今天看似简单,或许还有些可笑,它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

    有了神才产生了宗教。恩格斯曾以印欧民族宗教的起源──《吠陀经》为例,解释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吠陀中的神大都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等。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熟知的太阳神(日神)、月神、雷神、山神……

    有了神才产生了艺术。无论是早期舞蹈、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人类敬献给神灵的礼物。

    有了神才产生了科学。现代德国神学家布尔德曼在他的《耶稣基督与神话学》中写道:“神话被常常说成是一种前科学,它旨在把各种现象和偶然事件的产生归纳于超自然的原因,例如,以神祇或恶魔来解释各种奇特和令人惊恐的事件和现象。”

    有了神才产生了伦理道德。人类学者认为,原始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使他们在行为中受到道德的约束。在没有法律或法律不健全的社会,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总之,因“神”而产生的宗教使人类第一次沐浴在智慧的阳光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初期,人类依靠植物果实之类生活,他们的头脑很简单,不能对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抽象的思维,因而还不可能产生宗教观念,也不可能有什么宗教信仰活动。因此,有学者认为,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随着人类思维能力逐步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人类从最初不能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发展到能够抽象地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标志着人类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一定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具备宗教观念,几乎是非人与现代意义上的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一种界线。

    尽管许多有关神的概念已不被现代人所普遍接受,但是,“神”及宗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却是勿庸置疑的。而且,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在人类饱受苦难煎熬的历史长河中,它作为一种终极寄托,始终在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一切宗教都是苦难的宗教,一切宗教都是喜乐的宗教。数量众多的宗教典籍,几乎涵盖了人类对快乐的所有渴望、思索与想像。

    为思索快乐,追问快乐,我们必须朝着生命的源头,朝着宗教的源头,朝着历史和文化的源头极目远眺……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对快乐与不快乐根由的探寻也是丰富多样的。但是,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历史,由于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生活状况大体相近,由于人类对快乐元素有着普遍认同,也就使我们有可能找到快乐共识。这种共识,最初即反映在宗教经典里。

    人的快乐来源于神的恩赐,人的苦难来源于神的惩罚。《旧约·创世纪》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快乐与苦难的故事。

    即使是在今天,《创世纪》所表现出的那种超乎寻常的想像力仍然让人惊叹不已。每当我将它捧在手里,用心灵去捕捉这来自古代的智慧之光的时候,总是禁不住对我们人类的先哲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它是创造之书,是生命之书、是苦难之书,是快乐之书,是道德之书……同时,它又是一部非常浪漫的文学作品。从古自至,不知道有多少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诗人从这里获得灵感,创作出的千古流芳的传世名作,因此,在西方学术理论中,又把创世纪的故事称作元思想或元故事,它是能够孕育思想的思想,能够衍生故事的故事。

    《创世纪》可以引伸出许多思想,在此我们只关注快乐与苦难;《创世纪》已经衍生出许多作品,在此我们只解读它的原作与弥尔顿的叙事长诗《失乐园》。现在,我即与大家一起进入这个“创世纪时期”的快乐想像。这种想像首先是属于神的,然后才是属于人的,其实质就是人神共处、就是人只有置身于神的怀抱里才有幸福时光。

    人生天地间。然而,天空是那样高远无尽,大地是那样苍茫辽阔,相比之下,人却是那样渺小、脆弱。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也就产生了无助的孤独感。这时,他们只能凭借对“神”的想像解释世间万象,只有依靠对“神”的膜拜反抗生存恐惧与孤独。在早期人类看来,置身于神的怀抱肯定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