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51:55

     应 风刃拨云 刘学明先生邀请,敝人就当今基础科学的热点问题发表一点拙见,不过要先声明的是,关天的服务器软件无法转换公式和专用符号,本文中的一些公式 符号可能会走样或出现乱码,需要有一定天文学 宇宙学 粒子物理学知识的人才能读懂或不会误读。请高人详加指正,谢谢。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的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T.O.E),作者综合了人类所有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建立了“量了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统一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统一了“强核力、电磁力、引力、弱核力”,并提出了“宇宙公式”,进而统一了自然科学。在第四章中,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宇宙存在四类程序——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正是上述前三种程序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本书适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第一章 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1.1 提出疑问
  
  正如牛顿苦思一个似乎天真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笔者对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疑问,太阳的引力为什么这么大?是因太阳的质量大;那太阳是由什么构成?太阳是由氢氦原子构成。很明显太阳总质量等于其内原子质量之和。在太阳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在与引力抗衡(在本文中“引力”即是指“万有引力”,下同),而且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三者之和必须等于引力,星体才不致被引力压塌,才能维持太阳的稳定(强核力又称强力,强相互作用,电磁力又称电磁相互作用,弱核力又称弱力,弱相互作用)。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产生向外的力,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四者的对抗形成长期平衡,即“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在原子之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原子中,那太阳的引力等于其内每个原子输出的引力之和。
  在宏观宇宙中,我们已证实在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者中,引力是最强大的,它在四种宇宙力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它的作用下形成星系团、星系、太阳系、恒星、行星,它使得千亿颗恒星绕着银河中心旋转,它将太阳束缚成炽热的火球,它使得我们每个人能生存于地球上,它使得宇宙万物能够存在。
  引力在宏观宇宙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宇宙中的主角“恒星”、“行星”都是由原子构成,那引力必然存在于原子之中,而且每个原子的引力等于该原子内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
  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力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中,逐步取得阶段性胜利,并最终将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统一,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宇宙中的恒星、行星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它们构成了可见的宇宙。为什么这种在宇宙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人类居地的地球的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这只不过是人类的认知水平问题,引力无处不在。
  人们将引力排除在微观物质之外,认为引力在微观物质中可以忽略不计,必将重蹈“地心说”的覆辙,两者都是以不科学的观测手段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按照现有原子理论的逻辑,如果将太阳分割成无数个篮球大小的物体,那这些篮球大小物体的总引力就变得只有强核力的1/1040,这显然是荒谬的。合理的推论是:太阳是由原子构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存在于原子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于原子中,且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原子中也确实存在这种引力,只不过因人们过去不了解引力的性质,将这部分吸引力归到了强核力中,实际上强核力只是一种强大的斥力。
  原子所拥有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当,原子就是一种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在无干扰的环境中,这种平衡可以保持1033年以上。
  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当宇宙进入黑洞期,宇宙原有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与引力统一,也就是说宇宙中引力子的能量总和即是宇宙总能量。引力怎么可能象过去认为的那么小。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
  
  §1.2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其致命缺陷在于: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电荷的数值为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电子的电荷-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传统原子模型中,是正质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对抗质子间向内吸引的强核力,而且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说明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大于质子间的强核力,起码两者力量接近。以上说明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大小相等,那么由负电子包裹着的原子就不可能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的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想让两个原子靠近都需要用核聚变的超高温高压,这显然是荒谬的。这是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之一。
  实际上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那原子核就失去力的平衡,原子核会进一步向内塌缩,原子彻底毁灭。
  如果说原子核是靠质子、电子间的库仑静电吸引力束缚住光速运行的电子,那么负电子之间产生的库仑静电斥力,就必然使外围电子飞离原子,多电子的重
  
  原子就不可能产生,因为负电子间的距离比正质子与负电子间的距离近得多,且正、负电荷大小相等,这是致命缺陷之二。
  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两块0.5克的永磁铁之间的排斥力远小于1克铀(235U)裂变释放的强核力,8×1010焦,相当于2.5吨煤的燃烧热。同时与斥力对抗的强核力应该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强核力是一种向外的力,由强核力主导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力都是向外的。
  要证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直线向外的力,太阳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太阳内原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与向内的引力对抗,不仅支撑着太阳不向内塌缩,而且时刻向外直线辐射光子、中微子,我们先不管原子内的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如何在短距离内开始发力,它们对外界施加的都是直线向外的力。直线向外辐射的电磁波是电磁力产生的,直线向外的放射性衰变是弱核力产生的,激烈向外爆发的核聚变、核裂变是由强核力产生的。
  要证明引力是一种弧线向内的力,很简单,在银河系等稳定星系中,无数恒星都在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拉曳下呈弧线向内运行,旋涡星云也是在原恒星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下呈螺旋向内运行。如果消除地球自转,空中物体会在地球引力场的拉曳下呈弧线向下落向地面。
  卢瑟福在1924年发现原子核附近存在一个电势很大的势垒,它像一个顽固的堡垒一样阻挡着外来粒子的轰击,他发现一个粒子在势垒之外较大距离时,它与原子核之间的静
  电力遵守库仑定律,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在接近势垒时,静电力不再遵守库仑定律,而是斥力急剧增大,并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强核力”。弱核力也表现为一种斥力,它的作用范围在10—15厘米左右。众多实验表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不同量级的斥力,如果原子内只有这三种力,那原子早已分崩离析。正象太阳如果没有引力就会炸散一样,从原子构成的太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原子中时刻制衡着向外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如果强核力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那太阳就不可能向外辐射能量,而是向内塌缩,原子弹、氢弹就不会向外爆炸,而是向内缩。
  过去人们发现原子中必须存在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因当时人们不了解引力的性质,所以让“强核力”担负了不可思议的“使命”,在极小距离内,强核力同时被描绘成即是一种斥力,又是一种吸引力,这就象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动机前半段的涡轮产生向后的推进力(吸引力),而后半段的涡轮却产生向前的推进力(斥力),这样的发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这种强核力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认为强核力是引力的1040倍,但这种理论一放到宇宙中就会立即崩溃,由原子构成的可见宇宙中的引力强于强核力。如果引力真的这么小,那太阳内部10千克氢核聚变产生的强核力就能将太阳炸散,或者在太阳中心放置一枚50万吨级氢弹就能将太阳炸散,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为(0.8-2)×10-15米时,原子核之间吸引力属于原子核引力场,强核力只是一种单一的强大斥力,即两个核子之间的距离小于0.8×10-15米时那部分强大斥力。太阳内部每秒钟有6亿吨氢转变成氦,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每秒爆炸900亿颗百万吨级(4.2×1012J)的氢弹,每年用掉2×1019kg的核燃料,但是相对于太阳的总质量2×1030kg,还是一个小数。束缚这样大的核聚变炉,需要多大的引力?相当于多少个“托卡马克”(Tokamak)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能量,试想在地球上要束缚住一枚装有10千克核装药的氢弹需要多少能级的“托卡马克”装置。如此强大的引力是传统引力理论和原子理论无法解释的。
  在恒星中,反斥方(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通过辐射高能光子来对抗“集成引力场”向内旋转收缩的引力子流在大质量恒星中,反斥方只能加快核聚变速率,来抵抗强大的引力,因此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在两个原子之间,存在着多种斥力,其中最直接的是原子外围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第二是正电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原子核中的强核力、弱核力也产生斥力。在单个原子内正电原子核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相互持平,本不应出现负离子,即正电原子核已无力束缚一个多余的负电子,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它们之间肯定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要使原子结合成分子需要克服上述斥力,在没有引力的传统原子模型中已无法提供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但在笔者提出的加入“万有引力”的原子模型中,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笔者进一步指出,“引力”是两个原子间的主要结合力,即化学键的主要成分;原子之所以能组合成分子、细胞、生物体、行星、恒星等宇宙万物,原子间的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向外的力,如没有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形成平衡,大至天体,小至原子都早已分崩离析。
  原子中的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自旋,原子核也自旋,这与天体的运行何其相似,太阳系就是一个超级原子模型,它们都受到同一种力的控制,那就是引力。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如果原子中的电磁力真象过去认为的是引力的1038倍,那太阳就不可能诞生,更不可能产生核聚变,因为两个原子间负电子库仑斥力使它们根本无法靠近。实际上,主星序恒星的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且最终必将战胜后三者。人们错误地用小物体形成的“化合引力场”与大天体的“集成引力场”相比,这两种引力场存在很大差异,在小物体中由于内部压力小,原子中的引力主要用于束缚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辐射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来就很少,且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这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由于引力子的高穿透性,很难被目前的仪器测得。而在大质量天体中,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天体内部压力大,温度高,原子处于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束缚电子,且巨压可以束缚部分强核力,因此每个原子核引力场可以将多余的10-30%的引力子输出,形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辐射的引力子可以束缚住很远的物体。
  
  §1.3 宇宙存在三级量子
  恒星、中子星、黑洞、宇宙奇点四者之间存在体积、能量、质量、密度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断定它们是由三种不同量级的量子组成,恒星由原子组成,中子星由粒子(中子)组成,黑洞由引力子组成,宇宙奇点由奇子组成。从宇宙奇点看,引力子、粒子、原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我们对其中的原子泡沫已很熟悉,从中子星向黑洞、宇宙奇点反推上去,粒子、引力子的内部还是很空旷的。
  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所限,我们无法在人工实验室中分离出电子、光子、夸克、引力子的亚结构,但却可以利用宇宙天体这一天然实验场,用大量的原子或粒子或引力子构成的天体来研究物质的亚结构。当恒星塌缩成中子星,既可知中子是原子的构成材料之一,这是我们已知的。当中子星塌缩成黑洞,既可知引力子是中子等粒子的构成材料之一,黑洞是纯引力天体,是纯引力子的世界,当吞噬了宇宙大部分物质的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既可知奇子是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黑洞奇点和宇宙奇点在能量、质量、密度、温度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且黑洞奇点产生向内的力,宇宙奇点产生的是巨大的向外爆发的力,所以,引力子和奇子不可能属于同一级量子。
  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请大家切记原子与质子的大小之比,这种真实差距将凸显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这种对比实验最好到足球场去做,图中的原子与原子核大小之比已严重失真)。当一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后,被自身引力压缩成直径10公里的中子星,这时星体的主要成分是中子,如果该中子星不断吸引空间物质,当达到一定质量时,会被自身引力压缩成极小的黑洞,这说明与中子同类的粒子之内也是很空旷的,在黑洞中任何粒子都被压缩成更小的量子――引力子。黑洞里有什么?起码有它自己,大量的引力子。
  恒星的平均密度是1gcm-3,当恒星塌缩成白矮星,其平均密度是107gcm-3,由电子的简并压力和引力相平衡。质量大于1.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不可能稳定,电子和核内的质子组合成中子,成为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1014gcm-3。中子星靠中子简并压来支撑。质量大于3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不可能稳定,会进一步向内塌缩,成为黑洞。
  电子与中子的简并压力实质上是一种与引力对抗的斥力,是反引力场的一种体现。
  在中子内,既有强核力、弱核力,又是由正质子与负电子聚合而来,因此中子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聚合体,在中子星内,上述三种力聚合到中子内与引力作最后抵抗,也就是说在中子星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已逐渐走向统一。
  原子、粒子、引力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支撑这些泡沫的关键因素是速度,电子的光速支撑着原子泡沫,而引力子级物质必须以超光速运行才能维持以光速运行的光子、电子等粒子级物质的结构稳定,而奇子必须以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泡沫的结构稳定。
  原子的直径约10-8厘米,电子的直径约10-16厘米,由此反推上去,引力子的直径约10-24厘米,奇子的直径约10-33厘米,与普朗克尺度相当。
  将太阳压缩成一个直径2.95公里的球体,就成为黑洞,这时中子泡沫被压碎,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进一步向内塌缩,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一个太阳质量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10-2厘米的球体。
  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一个直径8.9厘米的小球体时,就成为黑洞,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地球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8.9×10-8厘米的球体。
  由原子构成的地球之内是如此的空旷,那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是什么?是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所形成的幻象。
  作为宇宙最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引力的载体—“引力子”—是必然存在的,由于引力子只产生一种弧线向内的力,一种引力子不能组合出各种粒子,必然还有一种与引力子同级的物质产生相反的力,才能支撑住粒子泡沫,当溯源到宇宙大爆炸之初(10-43秒),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生成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现在它们又在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它们的载体是各种粒子,由此可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是所有粒子的结构材料,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所有粒子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
  从黑洞与宇宙奇点之间巨大的质量、密度、能量、温度差异看,宇宙奇点中的奇子是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奇子不可能组合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这两种性能差别很大的物质,引力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反引力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根据对称性原则,以及从奇子的子代(引力子、反引力子)和孙代(各种粒子)的性质和结构中可反推出奇子有两种: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称为“正奇力”,反奇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称为“反奇力”。引力子中的反奇子略多于正奇子,即反奇力大于正奇力,使引力子总体上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即“引力”;反引力子中的正奇子略多于反奇子,即正奇力大于反奇力,使反引力子总体上产生直线向外的力,即“反引力”;因此一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等于其内的反奇力减正奇力,一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等于其内正奇力减反奇力。正奇力与反奇力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种相互制衡的力,才能形成稳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
  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一种类点能量(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中的部分正奇子会改变运行轨道,成为反奇子,从而使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从体积为0的“宇宙奇点”看,奇子有两态,一种是有形的正、反奇子,一种是无形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信息是无形无体积的,当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正、反奇子在极大的引力惯性作用下,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也就是说,所有的宇宙力在宇宙奇点中都统一成一种力—“奇力”,宇宙万物统一成一种能量,并且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物质、能量、信息”是宇宙中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即是能量,物质中同时包含各种信息,即“物质=能量=信息”。
  
  §1.4 所有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
  正负电子对撞时先转化成一个虚光子,如果对撞能量比较低,则虚光子将变成一对正负电子或一对μ子,如果能量很高,虚光子会变成一对正、反夸克,当能量刚好达到某个矢量粒子的质量附近(称为该矢量粒子的产生阈)时,正反夸克对会形成束缚态,如果能量再高则共振态不会形成,正反夸克会背对背地飞离开来。
  质子组分的夸克与另一个质子(或反质子)中的反夸克转化生成虚光子,然后虚光子产生一对轻子,这个过程刚好与轻子对转化产生夸克对相反。
  光子可以由正、反质子或正、反电子相撞转化而成,反过来,光子相撞也可以转化成正、反质子或正、反电子,同时正、反电子可转化成正、反中微子,上述过程都是可逆的,而且介子、超子等所有不稳定粒子都会衰变成光子或中微子,所以组合成光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质子、中子及所有不稳定粒子的结构材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各种粒子就象放在不同大小的杯子里的水,将两个不同杯子里的水(两个粒子)倒在一起就能形成另一杯或两杯水(另一种或两种粒子),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水中的原子,这与在核聚变、核裂变中的原子相互转化类似,原理相同。粒子不可能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有一个必要特征:无论怎样撞击它都不会转化或破碎。而粒子间的相互转化非常频繁。
  强核力、弱核力在原子核附近的发力机制属一种短程力,但这种短程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时,都全部转化成长程力,以光子为载体,如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强核力。所以可以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都有一个从短程力向长程力转化的过程,这种短程力表现为在原子内的发力机制,将原子比作一把枪,枪内使用同一种火药,但火药量不同,点燃火药方法不同(相当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不同发力机制),但射出的子弹都是相同的,光子就相当于枪内的子弹。
  传递强核力的π°介子,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Zº)都会很快衰变成光子,π+与π- 碰撞会转化成光子,W+与W-碰撞也会转化成光子,而传递电磁力的也是光子,因此在光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不分的,是统一的,π±、πº、光子、W±、Zº是反引力与引力对抗中的不同态。光子可以生成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夸克可以生成正、反质子、中子及其它重子,正、反电子碰撞可以生成正、反中微子,也就是光子中的反引力可以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1.5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
  在粒子世界千变万化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粒子级物质相互转化的程序,或者称粒子转化的规律,就象一条生产流水线,我们知道工业生产流水线就是在执行一种电脑程序。这条“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的生产原料是“质子、电子”,能源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这条流水线生产出的最终产品都是稳定的光子和中微子。质子、电子生产出的中子在核聚变、核裂变中有重要作用,就象枪内的撞针,流水线中必要的摧化剂。除质子、电子、中子、光子、中微子外的所有粒子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所以它们都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最终转化或生产出的还是光子或中微子,我们在各种加速器中发现的新粒子都是上述流水线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这条流水线还能将多余的生产原料“质子、电子”吐出来。稳定是粒子、原子、分子等宇宙物质的常态,各种不稳定的粒子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态。在不同能量级的加速器中产生了很多使人眼花瞭乱的半成品(各种不稳定粒子),我们绝不能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实际上只是质子、电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执行不同的程序,就象用不同的力摇晃“万花筒”,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花图(相当于整个粒子大家族),但实际上“万花筒”只是由几张彩色纸片组成(相当于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稳定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这条生产流水线可以逆运行,即光子和中微子可以生产出电子和质子,最常见的是光子碰撞可以生产出正、反电子或正、反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宇宙的本质是质朴的。
  
  §1.6物质的幻象性
  物质的幻象性可以拿电风扇作类比,一个原子就象一台电风扇,原子中央的原子核就象电动机,原子核外的电子就象电风扇的叶片,当电风扇没有转动时,我们可以看见风扇叶片旁的空间大部分空的,如果电风扇快速转动时,我们就看见叶片旁的空间被叶片转动形成的幻象所填补,如果将电风扇的最高转速再提高1万倍,我们就根本感觉不到叶片在转动,而当叶片形成的幻象是一种有质感的物质的一个面。而实际上原子幻象比电风扇的幻象程度高得多,原子核与电子在原子中所占空间只有电动机与叶片在电风扇幻象中所占空间的1/107,但电子却是以接近光速转动,速度是叶片转速的3×1010倍,任何可见的物质都象无数个微型电风扇一起快速转动所形成的幻象。物质的幻象性,可从X射线、γ射线的高穿透性中看出来,我们看到的上述射线的成像,正是物质幻象被穿透后形成的,而中微子则能穿过更大厚度的物质幻象。
  
  §1.7 引力子级、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
  从原子泡沫的结构可知,支撑原子泡沫、粒子泡沫、引力子泡沫的关键是速度,从结构稳定的角度看,反引力子与引力子必须超过光速很多倍,才能维持电子、光子泡沫的稳定性,正奇子与反奇子的运行速度必须是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的稳定性,如果光速运行的光子中的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也是以光速运行,那光子在运行中早已分崩离析。
  为什么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因为超过光速就会造成光子中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运行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会使光子运行速度变慢,当光子回到光速时,也就回到了光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运行的最佳状态,这就是光速恒定的原因,光速恒定性更说明光子有结构。
  引力子的超光速和奇子的超超光速与笔者提出的下列疑问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这么长?是什么能量支撑着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旋转1033年以上?如果是原子核能(已知的最高能量级),用E=mc2方程计算,原子将在300年内耗尽能量,电子掉进原子核,这显然是荒谬的,就算按玻尔假设的电子运转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那也得有一个使电子转动的动力源。
  为什么类星体的能量这么大?它的能量从何而来?
  3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在塌缩过程中经历了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到黑洞的阶段,经历了原子泡沫破碎、粒子泡沫破碎,原子泡沫的电子光速(c)与原子速度极限(h)(即超过此速度,电子就会脱离原子核),与支撑粒子泡沫的反引力子速度(b)有紧切关系,从结构稳定角度看,只有c/h≤b/c 才能维持光子、电子在光速运行中的结构稳定,因此引力子级物质必然是超光速的。得出引力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2=mb2,这正是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来源。类星体的中心是一个大型黑洞,类星体能量是太阳核聚变能的1016倍,粒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mc2,在此失效。并由此推测引力子级物质的速度(b)大概相当于107—108倍光速,面对这种速度,难怪牛顿认为引力是超距作用的,也使得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认为,在光速运行的粒子之间存在“超距作用”。
  原子速度极限“h”的测定:取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所能聚合成的最重原子(如碳、氧、氮),将这些原子放在真空环境中加速到所有电子脱离原子核时的最高速度。
  类星体是一种形成于宇宙大爆炸早期(100多亿年前)的不稳定星系,当时是类星体的繁荣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能量大,活动剧烈。这些类星体的中心有一个质量相对于稳定星系中心黑洞还较小的黑洞,这种类星体中心黑洞不能完全将吸入的大量恒星物质(原子、粒子)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所以未消化的那部分粒子以接近光速与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流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使整个类星体以接近光速(0.9c)在空间中运行,如果没有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就不可能使巨大的类星体以接近光速运行。在类星体上出现了二种能量同时迸发,第一种是围绕黑洞的恒星将自身核聚变速率提高近百倍,第二种是黑洞压碎粒子后未能有效将全部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使部分反引力子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服从E2=mb2方程,这部分能量是最大的。但最终必将是黑洞引力场取得胜利,类星体演变成稳定星系。
  类星体、活动星系和稳定星系的中心都有喷射物质现象,这种喷流现象与星系中心黑洞质量有很大关系,即黑洞质量小,喷流多,黑洞质量大,喷流少,因为大部分粒子和反引力子已被黑洞引力场转化成引力子。
  引力子泡沫是极难压碎的,就连1015个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也不能将引力子压碎,只有当吞噬了宇宙大部分物质的宇宙黑洞才能将引力子压碎,使引力子塌缩成正、反奇子。
  速度支撑着物质泡沫,那正、反奇子必须以超超光速才能支撑引力子泡沫。笔者提出了支撑引力子泡沫的正、反奇子速度a 等于b乘以宇宙总质量(1056)除以3个太阳质量(1034),约等于b x1023 。 得出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是E1=ma2,这正是提供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1033年以上的不竭动力源泉,这也是宇宙大爆炸的超级能量之源(原子寿命的下限是从“质子寿命”的实验中推导出来的)。
  
  §1.8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一、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种类
  从第二级量子即“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层面看,宇宙万物都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形成宇宙的两类场,一是引力场,二是反引力场。
  引力场和反引力场都是球形场,引力场是一种球形的漩涡场,产生向内的力,反引力场是一种球形辐射场,产生向外的力,如电磁波。引力场的基本形状是旋涡形。反引力场的基本形状是水波辐射形。引力场的旋涡形在旋涡星系、旋涡星云及各种混沌现象中是常见的,反引力场的水波辐射形在有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参与的过程中是常见的,如电磁辐射,也见于各种混沌现象中。
  笔者发现引力场有下列几种:
  在宏观天体中存在: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在微观物质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除黑洞引力场外,与上述引力场并存的还有各种反引力场。
  
  二、宏观天体引力场
  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呈螺旋形,这从银河系等稳定星系的俯视图中可清楚看出,银河系的4条悬臂呈向内旋转的螺旋形,这很明显是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的运行路线,在众多引力子的拉曳下,银河系中的可见物质都随着引力子的拉曳路线在运行,这就象将铁粉倒在垫有永磁铁的白纸上来观察不可见的磁力线实验一样,银河系等稳定星系及旋涡星云是观察、证实引力子运行路线的天然实验场所。
  从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看,天体引力场就象一个球形的旋涡,与天体自转轴垂直处一个圆盘形的场,此外引力子流密度最低,引力最弱,称为“吸积盘”。如银河中心黑洞的吸积盘就是形状如饼的银盘,黑洞就在银盘中心的银核内。银盘外面是一个范围广大,呈球状分布的系统,叫做银晕,银晕外面还有银冕,也呈球形,直径比银晕大3-5倍,银冕代表银心黑洞球形引力场所能束缚的可见物质的范围。
  在类太阳系中,天体引力场将空间的氢氦原子束缚成球形的火球,在它的吸积盘上束缚着多颗行星,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在行星中,天体引力场将空间原子束缚成球形,在它的吸积盘上束缚着卫星,如土星、木星的光环。
  在球形的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在球形的场内不停地向场中心旋转,最终引力子回到场中心点,并从引力场轴即天体自转轴两端输出,开始第二次绕行,图中箭头所指就是引力子的运行路线。在黑洞引力场中有一些未消化的恒星物质就从引力场轴两端喷出,形成可见喷流。
  在天体引力场中自转轴附近引力最强,是因从自转轴两端输出的引力子在此就开始向内绕圈,而吸积盘离自转轴两端最远,所以得到的引力子流最少,因此引力最弱。在银河系中,银心黑洞已将球形的银河系内其它区域的绝大部分物体吞噬,只剩下吸积盘(银盘)上的一些恒星、行星物质,由此可推测银心黑洞的质量比过去认为的大得多,银心黑洞质量与银河系可见物质质量之比应该超过太阳系中的太阳质量与九大行星质量之比。
  恒星的诞生过程也可展现天体的球形引力场。恒星是从“分子云”、“球状体”、“原恒星”逐渐发展而来,从“分子云”分裂出来的小物质群收缩并缓慢变成暗黑的球状天体,一个代表性的球状体像太阳系那么大,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200倍,它仍是个很冷的、黑色的天体,渐渐收缩而变得炽热起来,最后,它变成原恒星,开始发光。原恒星内的物质继续收缩,当它的中心温度达到1千万摄氏度时,核反应开始,一颗恒星就诞生了,原恒星看起来好象在一个气体防护层里发展的,它们发光,但不规则,气体从它们的两极(即自转轴两端)以极大的速度喷射出来。当恒星形成时,在原来“球状体”区域内的绝大部分物质已被恒星引力场吸到场中心,只留了引力最弱的吸积盘上一些小天体和气体,此后它们将发展成多颗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
  天体引力场的球形旋涡非常大,如太阳的集成引力场直径超过整个太阳系的直径,这样才能束缚住太阳系的所有天体。银心黑洞引力场的直径超过银冕直径,才能束缚住银河系内的所有天体,才能与其它星系组成星系团。
  正因为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只能从自旋轴两端输出,使引力场分布是不均的,自旋轴附近的引力最强,吸积盘附近的引力最小,也造成大天体都是椭球形的,在自转轴附近引力大些,因此扁平一点,吸积盘附近引力小,因此凸起一点。引力场的这种特性与磁场相似,两个磁极相当于引力场自转轴两端,与两个磁极中心点垂直的地方磁场强度最小。在地球引力场的自转轴附近,引力应该是最强的,与自转轴垂直的吸积盘附近引力应该是最弱的,如有兴趣,可实地去测量。
  宇宙中的星系约80%的旋涡星系,15%是椭圆星系,其余5%是不规则星系(包括特殊星系)是因星系相互碰撞、影响而形成的,椭圆星系的中心也有一个巨型黑洞,其所束缚的可见物质的范围也是椭球形的,椭圆星系会逐渐向旋涡星系发展,只在黑洞引力场的吸积盘附近留下可见物质,其它区域的物质会先被黑洞引力场吸入。
  黑洞引力场是由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演变而来,所以引力场中引力子运行路线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恒星的集成引力场还需要束缚着氢氦原子,作为引力之源,黑洞引力场则已演变成纯引力场。
  天体引力场可以将场内的物质吸入场中心(如太阳或黑洞奇点),在原子核引力场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有核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反斥作用,因此原子核引力场束缚着电子呈球状环绕运行,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在天体引力场相同,因此构成的原子也是椭球形的,与天体相似。
  大天体(如太阳、地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子流输出,去束缚远距离的物质,是因由原子构成的天体有一种“集成引力场”,在天体演化初期,随着“原恒星”束缚的氢氦原子越来越多,核心温度越来越高,原子已呈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花力量束缚电子,内部高压也可抗衡一部分强核力,这些相邻的原子核就将多余的引力子输出,聚合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相当于天体内全部引力子的10-3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值,相当于天体质量的5-15%,所以大天体的引力场特别强,而象地球上的汽车、桌椅,因原子总量小,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根本没有强大引力子流输出,其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很难测到它们的引力。
  集成引力场和黑洞引力场具有以下特征:无论增加或减少质量,始终保持一个独立的球形引力场,引力场的大小和强度,随着质量增加而增加,随着质量减少而减少。天体引力场的这种性质与磁场相似,如将永磁铁分割成几块,每一块都能保持独立的磁场。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空中的物体受到地球引力场的拉曳是直线下落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在地球引力子的拉曳下,整个地球与空中物体是均速旋转的,如果让地球停止旋转,就能看出空中的物体是以弧线落向地面,物体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等。天体自转就是受到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形成的。
  黑洞是一种不可见的球形引力场,在引力场中心有一个无形的点,即“黑洞奇点”,黑洞引力场的所有引力子都从这个点穿过。黑洞奇点的体积为0,每秒都有很多的引力子从奇点穿过,任何物体接近黑洞奇点都会被极强的引力子流击碎,如果黑洞质量足够大,引力子流密度是足够高,就能及时将粒子破碎后的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如果吸入恒星物质超过黑洞能有效吸收的量,就会通过黑洞引力场轴即自转轴两端喷射出来。由于黑洞奇点体积为0,所以用数学推算出质量、密度就会出现无限大,实际上总有个限度。
  在黑洞中,是引力子泡沫内的正奇子产生的斥力与引力取得平衡,是它自己在支撑着自己。黑洞的自转方向与其引力场拉曳外围可见物质的转动方向相同。
  黑洞的引力之所以远大于同质量的恒星,是因黑洞是纯引力天体,从恒星、中子星到黑洞的演化过程中,引力场最终战胜反引力场,即引力最终战胜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并将中子星中的大部分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这使得黑洞的引力子翻倍,而且黑洞引力场已没有了反引力场的制衡,可以将全部引力子输出,形成强大的“黑洞引力场”。而恒星却要从原子中汲取引力子,必须维持有形结构,而且其引力场时刻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抗衡着。
  在宇宙空间中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占宇宙暗物质的大部分,各种大小天体辐射出的引力子充满了宇宙空间,它象一张无形的坚不可摧的大网,控制着星系、总星系团、超星系团,当宇宙中反引力与引力的力量此消彼长,引力远大于反引力时,引力就拉紧这张大网,将各星系团慢慢拉回宇宙大爆炸的原点。就举一个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太阳之所以能控制住太阳系内的一切天体,就是因为太阳引力场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网住它们,编织这种大网需要大量物质,那就是引力子。
  由于反引力子的直线向外性,使反引力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引力场形成相互制衡,才能稳定,不然反引力场象水波一样不断向外辐射,直至反引力场消失,就象电磁辐射。所以由反引力分化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是以粒子为载体,以光速或亚光速运行,粒子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相互制衡的平衡体。而引力场却可以独立存在,最明显的是黑洞引力场。宇宙空间运行的部分超光速反引力子来源于黑洞,因黑洞未能及时将部分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而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使随同喷出的可见粒子获得极大动能,因此黑洞喷流能量极大,这些反引力子是宇宙暗能量的主要来源,使类星体、星系、超星系团获得极大动能。
  从星系中心黑洞引力场喷出的强大反引力子流,是致使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来源。由于这些反引力子来源于黑洞吸入的粒子级物质,因此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约一千亿年后),黑洞引力场可吸入粒子级物质逐渐减少,因此宇宙暗能量逐渐消失,此时引力远大于反引力,宇宙停止膨胀,并在众多黑洞引力场的相互吸引下,宇宙开始收缩,最终必将融合成一个极大的宇宙黑洞,进而坍缩成“宇宙奇点”。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是在加速膨胀,但并不等于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正象我们在阴历每月初二晚八点三十分五十秒三皮秒看到的月亮是一轮弯月(可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加速膨胀作类比),并不等于以后看到的月亮也都是相同的弯月,月亮的盈缺变化和宇宙膨胀收缩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有膨胀必有收缩,宇宙奇点和宇宙万物不可能从“空无”——一种没有能量的真正“空无”中生成。
  在大多数情况下,星系碰撞不会直接发生,且只是损失一些星系外部的恒星,它们被强大的引力牵扯走,然后被抛掷到太空,留下星系内部的恒星浸淫在星系间的星海里,若碰撞直接发生,结果会很戏剧化;两个旋涡星系相撞,气体圆盘被强烈的震憾力驱逐到空间里,然后合并成更大更亮的星系,即形成一个不具气体物质的椭圆星系(由此也可见“黑洞引力场”的形状)。宇宙中的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都是几个星系碰撞或相互影响的产物。小星系呈旋涡状逐渐坠向最大的星系,直到被大星系“吞噬”掉为止,这些大星系则变得愈来愈大,继续吞食比它们小很多的星系。
  天文学家采用了一种切片的方法,也就是把宇宙像切西瓜一样,切成一片片以我们为中心的扇形薄片。在这些切片上,一个个星系犹如一粒粒西瓜籽,我们就可以看清楚它们的空间分布。结果,天文学家看到在更大的尺度上,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连接成链状和蜂窝状的结构,从总体上看明显趋向均匀化,但也可以看到呈现出一些巨壁和巨洞,好似生物体的细胞壁和细胞,不过它们的大小是以十亿光年计的,大家一定会为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如此相似而吃惊。
  太阳系以每秒230公里的速度,完成它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航行,银河系则以每秒90公里的速度,接近它的伴星系仙女星系,它们俩都属于绵延约1000万光年的“本星系群”,这个本星系群又以每秒约600公里的速度移动,被室女星系团吸进本超星系团,这些超星系团的范围约6000万光年。本超星系团及长蛇座与半人马座超星系团,接着又落向另一个更大的星系集团,天文学家称之为“大引力源”,这些星系团与超星系团,形成了范围有几亿光年大的垣状和丝状结构,这些垣状和丝状结构很象生物体内细胞和组织。
  时空曲率在黑洞奇点中并没有出现无限大,当引力子从黑洞奇点(引力场中心点)中穿出时,时空曲率从极大走向了反面,出现了短暂的平直时空,即黑洞引力轴(自转轴)的两处直线喷流。球形的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是弯曲的,而且越接近球形引力场中心,时空弯曲度越高,因为引力子呈螺旋形向内旋转,越接近引力场中心,螺旋的弯曲度越高。
  在主星序恒星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长期平衡,在红巨星、星体塌缩及(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引力占上风,有时则是后三种力占上风,当星体塌缩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又形成长期平衡。而超过1.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和超过3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是因大天体能将每个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多余引力子聚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强大的“集成引力场”,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作用却比较分散,这就相当于引力能聚合成一支集团军,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只能以分散的连团一级的军队与之抗衡,当中子星超过3倍太阳的质量,处于中子星引力场中心的中子首先被压碎,更准确地说,是被强大的引力子流击碎,中子星体不断向中心塌缩,引力最终战胜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直线向外性,源于反引力的直线向外性,反引力场必须在引力场的束缚下才能稳定存在,并且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且必须以粒子为载体,反引力的这些特性就注定它最终要败给引力。
  是什么束缚着电子的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是什么束缚着太阳系九大行星长期围绕太阳运行?是什么束缚着银河系千亿颗恒星围绕着银心运行?为什么它的运行规律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受到同一种力的束缚,那就是引力。为什么小到粒子、原子、水珠、球状病毒、细胞,大至行星、恒星、星系、宇宙,自然界中有非常多的物体都呈球形?如此多的相似,必然有共同的根源。笔者认为这是宇宙中存在的球形引力场和球形反引力场在相互对抗、相互协同中形成的,是一种平衡、对称的表现。
  
  
  三、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为了探究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本质,我们就得溯源至它们的源头,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反引力子在与引力子的对抗中形成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所以这些粒子具有最小单位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称为“原始引力场”和“原始反引力场”。质子、中子、介子、超子等重子是由多个夸克组成,形成“复合引力场”。多个质子与中子能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和“原子核反引力场”。上述引力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引力场始终保持球形,自转轴两端是引力子的输出口。随着引力场的形成,产生相应的“反引力场”。原子组合成分子,将形成一种“化合引力场”。
  在球形的“原子核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运行路线与天体相似,引力子束缚着电子的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可以将原子核比作太阳,电子比作地球等行星,在这里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形成持久平衡。原子核引力场对原子外部的作用力很小,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它们有能力组合成分子,却无力束缚距离较远的分子或原子。粒子的自旋是由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造成的,与天体的自转一样。
  两个核子势能U(r)和核子间距r的关系近似反映了原子核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基本性质,质子、中子都是由引力场束缚反引力场形成的,当r逐渐减少时,首先触及的是向内吸引的引力场,且强度急剧增大,当r减少到ro=0.48F时,触及的是反引力场,在质子和中子中表现为强核力,产生向外的巨大斥力。在1.7F-0.48F这一范围内,主要运行着超光速的引力子,它们将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束缚在小于0.48F的范围内。
  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的“原始引力场”中又可分“左引力场”和“右引力场”。左、右引力场可以拿左手与右手来作比喻,如左手与右手互为镜像,在同一平面上,左手与右手不能互相重合,但将左手翻个面,便能与右手重合,所以左、右引力场可以存在同一粒子中,而不相互碰撞,但左引力场及束缚的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及束缚的右反引力场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左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左呈弧线向内旋转,左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左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左作圆周旋转;右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右呈弧线向内旋转,右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右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右作圆周旋转。
  在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自旋速度高,且方向相同。从正、反奇子的运行图可看出,独立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同的,但它们都是球对称的,在粒子中,反引力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引力子自旋方向相反,如此就不阻碍两者的有序运行,所以在粒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看上去是自旋方向相反的,就象有机分子中自旋相反的负电子。
  引力子、反引力子都有自旋轴,自旋轴即是反奇子的输出口,与引力场形状相同,宇宙中这些球形旋涡场的基本形状都是相同的。
  在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都有质量,且质量相同。
  在引力子、反引力子中,正奇子、反奇子自旋方向相反,质量为0。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图39为反奇子运行轨道,图40是正奇子运行轨道。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外围的部分正奇子被压入反奇子的轨道,由于它们都是球对称的,正奇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反奇子的自旋方向相同,成为反奇子。正、反奇子自旋相反,使反奇子能有效束缚住正奇子,正奇子也能支撑住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将正、反奇子比作两个齿轮,它们在相互制衡中必须是自旋相反的。
  
  四、粒子的质量生成
  粒子的质量生成一直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是自旋为1/2的轻子,µ子和电子的质量竟相差约207倍,任何理论都难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粒子在转化过程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也随之相互转化,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增大造成的。
  粒子的质量不仅与天体引力场有关,而且与自身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也有紧切关系,由于粒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在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产生两种相反的力,所以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相等时,粒子质量为0,如光子;但绝大部分粒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并不相同,因此粒子的质量大小与自身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成正比。
  光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都是平衡的,因此质量为0,能量高的光子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数量多,反引力场与引力场强,能量低的光子则反之。
  三代轻子、夸克之所以出现巨大的质量差异,也源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其中第一代是构成我们周围复杂纷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组分,第二代和第三代构成的物质寿命都极短,这是因在高能加速器中高速碰撞使第一代轻子、夸克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如第三代τ子的质量略大于1780MeV,是第一代电子的3500倍,τ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远多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所以生成的质量很大,但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严重失衡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较平衡的小质量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
  0质量光子碰撞可以生成有质量的正、反电子,是因光子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在碰撞中形成不平衡,生成自旋相反的正、反电子。在正电子中,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强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电子右旋,带正电;在负(反)电子中,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强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电子左旋,带负电,正、反电子质量之差等于光子。其它正、反粒子也可以此类推。
  
  五、夸克禁闭的原因
  夸克的左右引力场与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有些夸克的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远远多于左引力场与左反引力场,有些则反之,所以由夸克组成的强子质量远大于电子,也造成单个夸克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光子或轻子,所以我们无法分离出单独的夸克,夸克的这种特性可以从π、k介子、超子等不稳定粒子中清楚看出,强子相撞会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也就是夸克都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形成“质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能使夸克不衰变,就象中子进入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引力场”而不再衰变一样,所以夸克必须被禁闭在质子内才能稳定。
  正粒子和反粒子都有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差别只在于两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强度差正好相反,所以它们自旋方向相反,电符相反,质量相同。有质量的正反粒子碰撞转化成0质量的光子,是因在高速碰撞中使粒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形成平衡,就成了0质量的光子。
  自旋为0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们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它们的质量都很大,但未形成主导的左引力场或右引力场,使粒子产生左旋或右旋。而且质量越大,说明它们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越不平衡,衰变速度越快。
  
  六、化合引力场
  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引力场相互吸引,首先克服原子外围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原子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分子中原子都是非球形的,象被压扁了似的,这是一种强大吸引力,传统理论已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实际这就是原子核引力场,它们在彼此靠近中形成“化合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实质上只是多个原子核引力场(图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色散力、氢键的主要成分。
  金属键最能说明强大“原子核引力场”的存在。金属原子结构的特征是最外层价电子数目少(通常1-2个),而且价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结合力很弱,极易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失去价电子后成为正离子。在金属晶体中大部分都是正离子,其余都是中性原子,这些正离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远远大于正离子对自由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因为原子核与自由电子(原来的价电子)的结合力很弱,而且金属原子外围有着很多负电子,因此金属原子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是很大的,按照传统理论推演,金属晶体本应该是最不坚固的,或者根本不能使两个金属正离子靠近,金属晶体根本无法存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金属键结合力最强,组合成的金属非常坚固,这是为什么?笔者指出,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也最强,表现为金属键的结合力强。在金属晶体中,是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引力与原子外围的众多负电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形成平衡。当金属原子相互靠近,形成“化合引力场”,由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极易受到其它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因此这些“价电子”极易成为“共用电子”,就象有机分子的“共用电子”。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那么与此有关的传统理论就存在很大漏洞。Na、Cl都是电中性的,Na+和Cl-组合后必然是电中性的,那么在NaCl晶体中,每个Na+离子就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Cl-离子,同样每个Cl-离子也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Na+离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其中必然还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那就是原子核引力场。
  传统理论将正离子与负离子之间库仑静电吸引力描绘得很强,其实正离子的“正电”之源在原子核,它对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远远小于正、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且正、负电荷同量级,因此用“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正、负离子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的本质:金属原子之所以容易形成正离子,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束缚了大量的负电子,而使外围的负电子间存在较强库仑静电斥力,加之当中有大量负电子阻挡,使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对最外围的负电子的束缚力降低,在负电子间库仑斥力作用下,金属原子最外围的负电子较易脱离原子核引力场,形成正离子,与太阳引力场对外围行星的束缚力低的情况相似。在离子型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的情况恰恰相反,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相对弱,外围的负电子少,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也相对小,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较易吸引一个额外的负电子,形成负离子。由于正离子的引力场强,能与负离子形成较强的“化合引力场”,因此离子型化合物一般都是固体。这其中当然也有过去认为的正负离子库仑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因为正负离子的库仑吸引力还远不及正反离子间最外围的负电子间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
  共价键的本质:两个原子(A、B)在彼此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下靠近,当下列吸引力与斥力形成平衡,即成键,吸引力:A(B)原子核引力场对B(A)原子核与B(A)负电子的引力,A(B)原子核对B(A)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斥力:A负电子与B负电子的库仑斥力,A原子核与B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如两个氢原子互相靠近时,氢原子核引力场之间的引力克服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当它们渐渐靠近直到两电子的波函数发生叠加,两电子由原来各从属于一个质子变成两个质子所共有,成为一个氢分子。两个质子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束缚着两个电子。
  在有机分子中一般都具有自旋相反的成对电子,这些负电子都有相同的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之所以看上去自旋相反,是因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有所改变,形成“化合引力场”,在这种引力场的作用下,其中一个负电子被倒置,就象两个人分别处于直立态和倒立态。
  在分子中有一种规律,即大质量的原子居于分子的核心,如血红蛋白,原儿茶酸根3,4—双加氧酶,细菌核苷酸还原酶的R2蛋白质中都是以铁原子为核心,这是为什么?这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笔者提出,这是因为铁原子的引力场强,能束缚较多轻原子在它周围,如铁等重原子引力场能束缚15-20个原子直径范围内的原子。铅、铊、汞等重原子之所以对生物体有害,是它们的引力场过强,使周围分子的主链断裂,如汞离子对硫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亲和性,这种相互作用以及伴随所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使得许多蛋白质和酶结构中的必需硫醇类失去活性。
  分子间作用力可分色散力、静电力、诱导力三种,其中色散力是其中主要成分,它存在于所有的分子之间,是一种吸引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约几百pm,属于长程作用力。色散力就是原子核引力场或化合引力场形成的。分子间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引力(万有引力),而当分子靠近时,就会出现排斥力,这是一种短程力,正是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
  
  七、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综述
  在微观物质中,单一粒子(夸克、电子)的“原始引力场”聚合成“复合粒子”(如质子)的“复合引力场”,复合引力场聚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再聚合成“化合引力场”。在宏观天体中,原子核引力场聚合成“集成引力场”,当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没有了由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的制衡,就演变成纯引力的黑洞引力场。
  原始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时刻参与物质的自组织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各种旋涡或水波图案,如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反应”(BZ反应)中形成的螺旋和水波图案,化学钟里形成的螺旋波与原始粘菌、旋涡星系、飓风很相似。混沌是引力场和反引力场之间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将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分列开来,两者的运行都是线性的,但这两种对立的场相互作用,就使物质的运行呈现非线性,所以实际上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加之现实宇宙环境各种引力场、反引力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干扰,形成了众多混沌和不确定。
  从微观角度看,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而在宏观上近似线性,如理想无干扰的引力场是线性的,所以宏观天体的运行近似线性。
  宇宙奇点是混沌的,在理想无干扰的状态下,正奇子、反奇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运行是线性的。宇宙万物正是在这种混沌中建立秩序,并在外界引力场、反引力场的干扰下打破秩序,形成混沌,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引力子之所以难以侦测,是因我们还没有设计出接收超光速引力子的仪器,目前我们连“中微子”都很难捕捉,更何况侦测比中微子小108倍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引力子的穿透性比中微子强得多,小物体的引力之所以难以测量,是因小物体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在原子中引力时刻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抗衡,输出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就很少,加之地球环境中辐射着各种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其中主要是地球引力场,月球引力场次之,原子辐射出的引力子有些被它们击散,要测量两本书之间的引力,就好比在一大块1021特斯拉的超级磁体上测量两粒10高斯的磁珠间的吸引力,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值的。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内引力子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穿入物体内与其内部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的次数成正比。
  牛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只是对宏观天体引力场(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的近似描述,只适用于宏观天体引力场,而不适用微观物质中的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左右引力场,而且不管在宏观和微观引力场中引力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长。
  总体而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适用范围比牛顿引力理论广,而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适用范围则比前两者都广得多,发现了多种微观引力场,但并未推翻前两种引力理论,而是对引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先入为主的主观之见,会影响实验结果,如科学家希望电子具有波的性质,那么他们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波;反之,希望电子具有粒子的性质,则其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粒子。又如科学家在相对论的“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下,并假定引力子是与电子同级的粒子,然后根据假定“光速恒定”的数学方程,推算出的引力波速度当然是光速的,如2002年9月8日有科研人员运用射电望远镜对经过木星的一个类星体的光进行测量来推测引力波的速度,这只不过是运用有严重问题的理论推导出的错误结果,只是一些深受旧范式影响的人对“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旧范式的维护。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认为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设计的引力波探测器只能对如超新星爆发这类比较罕见的突发事件进行引力探测,实际上并不是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而是引力子穿透性太强。加之人们对微观引力场不了解,并错误地认为引力场作用距离无限远,实际上宏观天体引力场和微观引力场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在原子尺度上我们实际上已经探测到微观引力场的吸引力,却将其归入“强核力”中,实际上,引力无处不在,空中物体的下落就是受到无所不在的地球引力场中强大引力子流的拉曳形成的,地球引力场要束缚住大气层,就需要有足够密度的引力子流时刻与大气分子形成相互作用,如果引力子流密度低,就无法形成大气层,地球引力场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住大气层,网住世间万物。人们过去认为天体引力波象水波一样辐射出去,这种水波辐射只能产生向外的力,如何能形成向内的吸引力,难道是引力波到达目标点后,突然掉头往回拉,这是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中推算出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法拉第、玻尔、爱因斯坦、费恩曼等科学巨匠都善于通过物理现象来探求物理本质和解释,并从哲学层面加以把握,而认为数学运算是第二位的,因为在新的未知科学领域,很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数学工具。玻尔一向认为,对于物理学观念的讨论来说,数学是不重要的,我们已经见识过,在BKS那篇洋洋万言的论文里,只有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物理学中的大部分重要进展都是由“物理直觉”造成的,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属于一种唯象理论。
  过去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地错误认识。纸片之所以轻,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小,地球引力子与纸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极少。铁块之所以重,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大,地球引力子与铁块内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较多。
  由于我们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其中反引力子构成了我们可见的形体,我们时刻都在做反引力的事,包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克服引力,我们本质上是反引力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看,只要我们盯着“旋涡场”看,就会出现头昏、眼花、恶心,而盯着“水波场”看,却是赏心悦目,同心圆在社会中运用极广。
  我们目前捕捉不到引力子是因为科技的局限,但绝不能无视这种在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和引力子,不然我们一生的科研成果将很可能被后人证明为是一种谬误,这也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引力理论都形成巨大科学革新的原因。
  
  §1.9引力推进器
  利用引力的特性,可以设计出一种引力推进器。用“纯反引力子”作为宇宙飞船的外壳涂层,这样宇宙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将无法穿透反引力子涂层,转化成宇宙飞船强大的推进力。这种宇宙飞船最好设计成“碟形”,在宇宙空间中,它的圆盘与引力子流垂直,便于接收更多引力子,进入行星大气层,则以“飞翼”方式飞行,还需加装一种推进器,使用“可转向喷口”,产生向下、向后或向前的推力。采用这种引力推进器就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这种宇宙飞船的能源是宇宙无所不在的引力,动力源是各种大天体,拥有无限续航力。
  目前,可采用致密板(铅或其它更重的元素)产生推进力,金属板面与天体引力子流运行方面垂直,可接收到更多引力子,利用大天体的引力加速,加速到一定程度后,再小角度转向,飞离天体,再寻找强引力场,如此在空间中借助无所不在的引力场,实现星际旅行。这种引力推进器的形状与“太阳帆”相似。
  还可设计一种超光速与接近超超光速的空间推进器,关键是在空间推进器反应室内涂上一层纯反引力子或装上一层纯引力子薄壁,就可抵御引力子级物质核反应(E2=mb2)和奇子级物质核反应(E1=ma2)的超高温高压,喷口射出的超光速或超超光速能量流,使宇宙飞船以超光速或接近超超光速飞行。这种空间推进器结构简单且高效,由反应室(类似于现有航天推进器的氢氧燃烧室),喷口和加料系统组成。接近超超光速飞行将能打开“虫洞”之门,“虫洞”即在引力子之中,引力子内的正、反奇子正是以超超光速运行。也许终有一日,人类能在1秒内到达宇宙的另一端。
  超光速飞行对生物体没有伤害,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个人时刻都在以600公里/秒运动着,却毫无感觉,因为地球时刻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时刻围绕银河中心黑洞公转,而整个银河系则以更快速度向外飞行。生命在运动中诞生。
  §1.10质量是什么?
  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知道了“粒子质量生成”的机制,也就解释了质量的本质: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粒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在宇宙大爆炸之初,0-10-44秒内,引力还未生成之时,宇宙质量为0,到了普朗克时间10-43秒,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这是因为当时引力与反引力刚刚生成,还没有形成引力场,所以当时宇宙只有这么一点质量,但普朗克能量却是极高的,达到1019GeV,温度1032K。在宇宙时标0秒时,宇宙奇点体积为0,质量为0,用通常的标准看,就是一种“无”的状态,但其中却蕴藏着极高的能量,宇宙就是这样进行着“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轮回。
  同时可知,正奇子、反奇子没有质量,只是一种类点能量,但组合成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在天体引力场中是有质量的。
  物体在加速中之所以会增加质量,是因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有质量粒子构成,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其主导的左或右引力场、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与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即碰撞速度增大,表现为粒子质量增加,这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成正比的,这是相对低速的情况,但当有质量粒子(如质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会急剧增大,此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非正比的,十分反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有质量粒子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本就不平衡,在与天体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中生成质量,当该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就使其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运行不平稳,使不平衡急剧加大,表现为质量急剧增加。无质量光子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虽然是平衡的,但也只能维持在光速上,超过光速就会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使光子速度降为光速。
  “质量”是地球人类的自然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人类所谓的“质量”都是以地球引力场的强度为基础来测定的,称为“引力质量”,并认为质量是守恒的。但从宇宙角度看,质量却是一个变量,假设在一个天体引力场强度为地球2倍的类地行星上存在外星智慧生物,它们在当地测得的“纯铁”的质量就是地球上测得的2倍,其它物质的质量都是地球2倍,计算所得“密度”也是地球2倍,与质量有关的任何物理方程推算出的数值均是地球的2倍或1/2。如果它们也处于科技发展的初期(与我们一样),也会象我们一样认为自己测得的“质量”是正确的。实际上生活在不同大小行星的外星智慧生物对质量的测定都是不同的,为什么地球“引力质量”就是宇宙万物的质量标准?这其中又有一些“地心说”的味道。
  也可以假设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的质量如果增加2倍,那我们对物体质量的测定也会随之不同,难道纯铁的密度也增加了2倍吗?难道核聚变能也随之增加吗?难道我们所有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方程的解都要随之变化吗?
  就算在同一天体引力场内,如地球上,质量也是不守恒的,这从粒子的相互转化中可清楚看出,三代轻子、夸克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而第二、三代轻子、夸克都源于第一代轻子、夸克,一种粒子在转化成另一种粒子后,大多会凭空增加或减少质量,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也会增加质量。
  笔者认为质量不守恒,质量是一个变量,现在我们检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如果将5份在地球上的质量为1千克的“235铀”分别放在地球、太阳、木星、月球和太空上,在上述5种不同的天体引力场作用下,5份样品在当地测得的质量都是不同的,在地球上1千克铀的质量等于地球引力场拉曳形成的重量,但到了木星、太阳上,随着天体引力场强度增大几百-几万倍,样品在当地的重量、质量也会随之增加相同倍数,而在月球上则正好相反,样品重量、质量都会减少5/6,然而上述5份样品在当地释放的裂变能都是相同的,它们并不会因为在木星上质量增加几百倍而使裂变能也增加几百倍,它们并不会因为在月球上质量减少而损失裂变能,假设月球与木星也有外星智慧生物,它们当然不会采用地球的“引力质量”,它们对核裂变能是如何计算的?它们的“质能方程”又是什么样子的?
  在上述实验中,“质量”随着不同天体引力场强度而变化,不变的是能量和速度,而且“质量”在E=mc2方程中实际贡献并不大,关键是速度的跃升,从笔者提出的E2=mb2,E1=ma2方程中也可看出,能量的大小,关键在于速度,质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体速度越快,物体的能量越大;速度越慢,能量越小;能量越大,速度越快,能量越小,速度越慢。如1千克汽油和1千克235铀在地球上的质量是相同的,但汽油燃烧和铀裂变释放的能量差异极大,这种差异来源于速度;如果将那1千克汽油抛进一个相当于1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中,1千克汽油释放的聚变能将超过1千克铀裂变,与汽油的化学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这样巨大差异还是源于速度,因为它们的质量都没变,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能量等于速度。“E=mc2”实际上是表现能量与速度关系的方程,应该称为“速能方程”,笔者之所以未在前面就提出,是怕有人愕然,还是一步步剖析比较合适。
  在同一天体引力场内,如地球上,E=mc2方程的质能关系还是成立的,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质量越大,能量越大。
  假设在宇宙大爆炸之初(10-36—10-2秒),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无质量的光子,那今日宇宙只剩下微波辐射,宇宙质量为0。质量到底是什么?宇宙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解释了“粒子质量生成”,也就解释了宇宙万物质量的生成,质量的本质。笔者指出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微观粒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就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而言,用地球“引力质量”来推算其它天体、星系及宇宙的质量具有很大便利性,但只能得到近似值,由于大部分天体的“引力质量”都远远超过地球,所以实际上天体、星系及宇宙的质量要比目前认为的大得多。而且宇宙大爆炸形成的数量为重子109倍的无质量光子,最终会被黑洞引力场拉进黑洞奇点,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也就是说超过目前宇宙质量109倍宇宙潜在质量蕴藏在光子之中,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闭宇宙”,届时必然重新塌缩成宇宙奇点,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在笔者提出的“速能方程”E1=ma2中,奇子速度a随着宇宙总质量增加而增加。
  “质量不守恒”、“能量等于速度”与笔者前述的“物质幻象性”、“速度支撑物质泡沫”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们都展现了宇宙的本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过去人们认为物体在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因此无法实现超光速飞行,通过笔者揭示了引力和质量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想到,如果用一层反引力子作为宇宙飞船的表面涂层,既能作为强大的“引力推进器”,又使强大的天体引力子流无法穿入宇宙飞船内部,即在宇宙飞船内没有天体引力场,那宇宙飞船中的一切物体在超光速飞行中都不会增加质量,宇宙飞船和生物体不会气化。
  
  §1.11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 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 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 “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 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克,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 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在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秒—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1.12真空本质和对称性破缺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
  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
  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
  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1.13宇宙微观量子环境
  粒子能在真空中产生,实际上是由真空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的,在宇宙空间中,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密度比光子、中微子高得多,整个宇宙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宇宙不同区域,能量差异极大,能量越高,这碗汤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越浓,因此在高能加速器中,是极易从真空中生成一大群粒子的。宇宙中所有粒子都时刻辐射着引力子、反引力子,同时又从外界吸收引力子、反引力子,两者总体上形成平衡,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产生多种对称性破缺。
  宇宙真空就象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可以用水来作比喻,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空杯子里灌水,水流在杯子中的混沌运动就象宇宙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汤,在水流的高速碰撞中会产生众多泡沫,这些泡沫就相当于在真空中生成的粒子,泡沫上的水分子就相当于引力子、反引力子,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宇宙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有共同起源。
  宇宙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时刻与各种粒子进行着能量交换,如果将粒子比作人,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空气,如果将粒子比作水中的鱼,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水。
  电场、磁场作用力的载体是什么?如果是某种与电子、光子同级的粒子,科学家应该早已找到。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是载体是什么?电子、中子等粒子具有磁矩,这一切都表明,有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量子时刻在电场、磁场中起作用,这就是“反引力子”。
  磁场、电场的载体就是反引力子,磁铁之所以能克服地球引力,吸起近距离的铁片,是因在磁铁四周小范围区域内的反引力子流密度,超过地球引力场的引力子流密度,在强磁场附近,时空也是弯曲的,这回不是因引力场造成的时空弯曲,而是磁场中反引力子运行造成的。
  反引力子即是科学家久寻而不得的“磁单极子”。磁单极子即磁荷,是把磁置于与电同等地位的一个假设的实体。就像电荷产生电场一样,必然存在作为磁场之源的磁荷。电荷与磁荷实际上都是微观反引力场与微观引力场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将电荷、磁荷量子化,它们的作用实体都是反引力子。
  原子时刻在辐射和吸收能量,物体的吸热与放热的过程就是原子吸收与辐射能量的过程,原子中的电子吸收光子,使电子跃迁到一个新能级,即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增加,使原子间的库仑斥力增加,原子核引力场对周边的原子的束缚力降低,原子膨胀,表现为物体吸热膨胀。如果固体不断吸收能量(光子),将使原子间的引力进一步降低,使原子、分子结构松动,进而固体软化、液化、液体气化,当物体释放热能,则正好是上述的逆过程。
  氢气之所以需在低温、高压下才能液化,是因需要用低温使电子释放多余能量,降到较低能级,使电子靠近原子核,原子体积缩小。由于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原子核引力场很弱,所以需要用高压使原子间克服它们外围的电子产生的库仑斥力,氢原子核引力场在高压的帮助下与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相平衡,使氢气转变成液氢。
  原子外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弱的原子如氢、氦、氮、氧很易保持气态。空气中分子之间的间距都很大,这正是电子间库仑斥力导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是超距作用,即电子之间并没有接触,这种作用媒介就是反引力子。而重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强的原子如铁、铜很易保持固态,是因它们的引力场强,能轻易克服原子外围电子间的库仑斥力,辐射出的引力子能将周边原子牢牢网在一起。
  在原子世界有一种规律,即越轻的原子越易形成气态物质,越重的原子越易形成固态物质,原因在于轻原子的核子数量少,形成的原子核引力场弱,相比之下,原子外围的电子库仑斥力就显得较强,两个轻原子相互靠近,首先触及的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聚集体较难液化。在重原子中,有一些原子的金属键能不强,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如金、汞、铅,这是因为这些重原子的最外层或第二、三层被10-14个电子所填充,这些重原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比其它重原子要强一些,相对的,其引力场的吸引力要弱一些,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
  在自然环境中,构成物体的原子在频繁地吸收或释放能量(光子),使得原有的四力平衡逐渐产生变化,使物体老化,如塑料老化,金属疲劳。
  人们对中性原子、正离子、负离子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人为地设定“正、负电荷对称”是原子的标准模式。实际上自然界中大部分原子都是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而且单靠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原子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在粒子组合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正、负电荷对称并不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称。
  过去人们认为正、反电子相撞“湮灭”成光子,其实用“湮灭”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因为光子与光子相撞后又能生成正、反电子或正、反夸克。在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疑难之后,就会发现0质量的光子与有质量的电子、夸克之间的转化是很正常的,它们之间只是相互转化,而绝不是湮灭。
  在原子中,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电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占有各自轨道,这种库仑斥力的载体是什么?因为电子之间彼此没有接触,笔者提出,那就是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和引力子,也只有超光速才能在光速运行的电子之间产生作用力。在两个原子彼此靠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似情况,两个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也产生库仑斥力,这种作用力是超距的,即电子之间没有接触。将电子比作两个人,在两个人没有接触时,就已向对方辐射光子(红外辐射),这些光子就相当于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按照传统原子、分子理论,不同种类的正离子(如钠离子、铁离子、汞离子)对同一负离子的吸引力应该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是质量大即核子数量多的正离子的吸引力大,且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这正是强弱不同的原子核引力场导致的。
  
  §1.14超大统一之路
  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问题,就能发现传递电磁力的光子,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W±、Zº,传递强核力的π±、π°介子,都是反引力在与引力对抗中的不同态,它们都是由夸克、轻子产生,结构材料相同,都是由反引力子与引力子构成。
  在光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统一的,即表示为统一的反引力场。光子是反引力与引力完美的对立统一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完全对称,因此质量为0。其它有质量粒子都是因为存在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不对称,才生成质量,“不平衡”就存在释放能量的需要,且不平衡度越高,生成的质量就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高,如质子、中子的质量大,是因内部不平衡度高,因此释放的能量大,如强核力。再看电子、中微子,它们内部不平衡度越来越小,因此质量也小,释放的能量也少,只参与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过程。
  反引力如何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光子、电子、中微子、夸克等单一粒子的差别仅在于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分布、强度不同,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数量不同,其中夸克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极易衰变成光子,只有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引力场”,才能稳定,因此质子的质量大,夸克的不平衡使质子、中子等重子具有释放强大能量的潜力,当质子、中子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核子的内源不平衡被瞬间释放出来,核子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组合成光子,向外直线辐射巨大能量。
  核子中存在着三种势垒,即三种反斥力,在10-12厘米附近为电磁力(库仑斥力),在10-13厘米附近为强核力,在10-15厘米附近为弱核力,这三种势垒都是在质子引力场或原子核引力场的束缚下形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就是反引力的不同表现。质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因此在10-13厘米以下表现为反斥的强核力,在其外围的引力子流也特别密集,表现为强大的吸引力;在10-12厘米附近,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对抗正好处在产生电荷的阀值上,使质子带电;在10-15厘米附近,反引力子与引力子数量少,对抗度低,因此表现为弱核力。
  在电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对抗正好处于产生电荷的阀值上,使电子带电。在中微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相对平衡,低于产生电荷的阀值,因此中微子是电中性的,且质量小。
  目前发现的重子、轻子、介子、超子等众多粒子,使粒子物理理论出现一片混乱,人们搞不清它们之间真实关系,但真实的粒子世界必然是非常有序的,就象现在人们已了解的原子世界和分子世界。现在的混乱是因为人们对它还不了解,就象几世纪前人们对原子和分子的认知。现在的粒子物理学家就象几世纪前的化学家,目前人们对粒子是否为物质最基本单位的争论,与十九世纪的人们对原子的争论相似。
  笔者提出的粒子模型非常简单、合理,显现大自然质朴、对称的美,在这种模型中所有粒子都是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相互制衡的对立统一体,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平衡体。所有粒子的差别只在于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数量不同,左右反引力场与左右引力场的强度和运行方向的差异。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稳定粒子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长期平衡、对称的产物,介子、超子等所有不稳定粒子是稳定粒子转化中不稳定的中间态,在这种转化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反引力场和引力场还未形成平衡。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反引力在与引力对抗中分化而成的。
  今后可将粒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稳定粒子,只有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这四种,如果加上进入原子核引力场才变得稳定的中子及它们的反粒子一共是九种,稳定是粒子的常态,它们构成稳定的宇宙。另一类是不稳定粒子,它们都是稳定粒子转化时的中间态,在不同能量级的加速器中,稳定粒子转化时的中间态是极多的,也就是所谓“不稳定粒子”是极多的,就象是“万花筒”,够人类研究几万年。
  过去,人们在探索“超大统一理论”时存在一个很大误区,即把统一所有粒子的希望寄托在寻找同级粒子上,实际上要统一这些能相互转化的粒子必须探索它们是由什么构成,因为它能相互转化必然还有内部结构,不可能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粒子就象一杯水。如我们要统一分子世界,就必须先找到它们是由什么构成,找到了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就能方便地将纷纭复杂的分子世界统一起来。如我们要统一原子,就必须先找到它们是由什么构成,找到了质子、电子、中子,就能简便地将所有原子统一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统一所有粒子就必须从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着手,那什么物质比粒子小呢?这在目前的加速器中是观察不到的,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宇宙天体这个超级实验室,恒星是原子的世界,中子星是粒子(中子)的世界,由中子星塌缩成的黑洞里有什么?只有引力及其载体引力子,因此引力子必然是粒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引力子不可能构成稳定平衡的粒子,因为引力子只产生向内的力,必须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力来制衡它才能形成稳定的粒子。我们再联想到宇宙大爆炸之初,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诞生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们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今日它们又在何处?那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由此可知它们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所有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由于反引力的直线向外性,必须在与引力的对抗中才能稳定存在,因此由反引力分化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以粒子为载体。
  大统一能标1015GeV是一个极高的能量,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加速器的最高能量为103GeV,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如果按照原有的思路走下去,想用今后三百年内人类能制造出的高能加速器来建立“大统一模型”是极难的,因此必须借助于宇宙天体这种天然的实验室,那里的能量是加速器的1012-1030倍,而且是免费的。用现有加速器来建立大统一模型,就象点燃2公斤汽油来推测5000万吨级氢弹的威力,因为随着能量、温度的跃升,实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虽然人造加速器在建立“大统一模型”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在人类探索粒子级物质的运行程序(运行规律)方面却有非常大的用途,通过仔细观察和计算,可发现粒子在低能量级上的各种运行程序,它是探索粒子奥秘的必要工具,笔者建议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合作建造更高能量级的粒子加速器,使投入的资源形成更高产出。
  笔者同时建议创立“宇宙天体量子实验学”,利用天体的超级能量来研究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运行的各种规律。这种天然量子实验室的能量级是人工机器在几十万年内都达不到的,不仅可以进行众多在地球上属不可能的实验,而且投入很低,只需设计高灵敏度侦测仪器。
  在宇宙天体实验室中,时刻都在进行着四力大统一的过程。在原子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实现对立统一的平衡。在恒星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进行激烈对抗,并形成长期平衡,但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在恒星塌缩成的中子星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逐渐走向统一,集聚在中子中与引力作最后抵抗,最终引力将中子压碎,塌缩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反引力子在巨压中转化成引力子,融入纯引力子的黑洞。在黑洞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实现统一。加入正确引力的超大统一模型,能使四力简便地统一起来,能使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形成和谐的统一,而过去的错误,恰恰是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
  目前物理学界探索超大统一理论,太注重理论计算推导,或者是一种纯数学游戏,有时难免走进死胡同。而没有有效利用宇宙天体这个天然的实验室,自然科学的任何真理都存在宇宙中,宇宙天体天天在演绎着各种科学真理,超大统一理论也在其中。真理就展示在我们面前,只在于找对方向。
  一百种原子可以统一分子世界,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可以统一原子世界,一种引力子和一种反引力子可以统一粒子世界,一种奇子可以统一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统一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同一的,且越接近越源头就越简明、质朴。
  如果将螺旋运行的反奇子与圆周运行的正奇子看成是“弦”,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可容纳经修正后的“超弦理论”。由于传统理论的光速限制,以超超光速运行的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正奇子(d)与反奇子(b)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与“弦”的不同振动模式道理是相通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竟是近百年前的产物,当时人类的科学认知与今日有着很大差距,特别是相对论的光速限制和对引力子运行路线的错误描述,及对微观引力场的不了解。当爱因斯坦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实际上是被他自己建立的理论掐死了,他描绘的引力场不可能与电磁场统一,也给后人建立“超大统一理论”设置了一个陷阱。爱因斯坦用3年时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用8年时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但却花了30年时间而未能建立“统一场论”,说明他的引力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电磁场理论已经实践证明为一种较完善的理论,而两者不能统一,问题只能出在他新提出的引力理论上,众多科学家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结果必然碰壁。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就象爱因斯坦专门设计的“宇宙常数”,而且爱因斯坦的一些思想与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相左,实践证明是量子力学一方正确,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他的许多思想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遭受挫折的根源,在于他的方程本身的结构。30年来,他被这一表述中一个基本的缺陷所困扰,方程的一边是时空曲率,他把它比作“大理石”,这是因为它有一种美丽的几何结构,但他很不喜欢这个方程描述质能的另一边,他认为另一边是丑的,他把它比作“木头”,时空“大理石”清晰而精美,质能“木头”却是一堆令人讨厌的混杂物,它看上去形式杂乱,从粒子、原子、分子到岩石、生物、行星和恒星。爱因斯坦猜想有朝一日单靠大理石解释木头的所有性质。对于爱因斯坦而言,木头就是时空的扭折,然而量子物理学想到的是反面,他们认为,大理石能够变成木头,即爱因斯坦的度规张量能被转变成引力子,引力子则是荷载引力的离散的能量包,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不可能在它们二者之间达成妥协。实际上两者都有正确的成分,爱因斯坦指的是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运行的结果—“时空弯曲”,量子物理学指的是引力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粒子和引力子是两种不同级的量子,引力子是粒子的结构材料,如果看到这一点,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在笔者提出的“四力统一公式”(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中,公式左边的“引力”以引力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代表“大理石”,公式右边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以粒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代表传统量子物理学,代表“木头”,因此推演出“大理石=木头”,两者是一体的,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爱因斯坦站在宏观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角度,传统量子物理学家站在粒子的角度。
  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最关键是思路正确,如果沿着一条错误的思路走下去,那它的核心成果必将是错误的。
  目前,自然科学正朝着“整体统一”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融合自然科学每一个领域,只有不被宇宙万物复杂纷坛的表象所迷惑,不被各种人为设定的学科界线所束缚,才能找到宇宙质朴的真理。
  
  §1.15量子理论的过去和未来
  传统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实质上研究的是反引力和反引力场,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对立的,两者各有偏废,都是不完备的,即人们在研究反引力时,却时刻受到在其中起到50%作用的引力的干扰,形成混沌,所以在量子力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测不准”、“不确定”和波函数的塌缩,只有将引力量子化,将引力和反引力统一起来,即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才能臻于完善。而实际上反引力与引力,反引力场与引力场正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在相互制衡中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
  薛定谔方程与描写声波、电磁波的那些微分方程相似,属于反引力场范畴(参见图6,9,11,12,13,14,15,16)。
  过去人们按照传统的点粒子场论(即反引力场)来处理引力量子化理论,这种方法必然导致无法重整化的发散,因为引力场恰恰与点粒子场相反,呈向内旋涡运行,而且引力子的尺度10-24厘米左右,并以超光速运行,加入上述数据,过去的疑难将迎刃而解。
  在量子实验中,观察者的观察会干扰实验结果,因为我们必须接收实验物反射的光子,才能进行观察,而且观察者的介入,会改变实验环境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也就是说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会干扰实验结果。
  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是融合当今天文学、量子物理学、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的产物,笔者发现宇宙中存在“粒子”、“引力子”、“奇子”三级量子,最终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的众多问题。
  笔者将相对论和传统量子理论稍加修正,便使之统一起来,不过这当归功于近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创造出的丰硕成果,如果没有这些作基础,笔者就不可能将众多新旧模块进行重新组合。人类在过去百年内创造的科技成果超过之前三千年的总和,在如此丰厚的科技硕果中,不酝酿出一种具有巨大革新意义的科学理论,反而是件怪事。
  在原子、分子、粒子中加入“万有引力”,将使涉及粒子、原子、分子的一系列理论都必须修正,自然科学领域将出现大革新,必将涌现出一大批新理论、新成果,这就为广大科学家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就象牛顿、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创立引力理论后,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气象。引力奥秘的每一次展现,都能为反引力的人类创造的反引力理论提供重大机遇。
  从量子理论的发展方向看,如果将宇宙奇点量子化,就能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自然科学的理论,笔者称之为“量子宇宙奇点理论”,是一种终极理论的雏形,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人类的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接下篇)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13:32:31 
    (接上篇)
  
  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第二章 宇宙程序
  
  §2.1宇宙各级程序
  
  在“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一节中,笔者已提到过粒子级物质运行的程序,也可以称之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运行的规律。”在此笔者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存在着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这六级程序,从原子、分子层面上看,生物体就是一堆原子和分子的聚合,为什么它的运行是如此的有序?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生物体为什么具有无穷的变化?它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就是生物级程序。
  一、生物级程序
  生物基因很明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程序,它非常精细地控制着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生物基因程序就是生物级程序中的总程序。笔者认为生物级程序是生物基因程序与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
  二、分子级程序
   分子级程序是指各种原子、分子之间所能产生的所有化学反应。
  三、原子级程序
  原子级程序是指所有轻原子所能组合成的所有重原子,所有重原子所能分裂成的轻原子。
  四、粒子级程序
  粒子级程序是指各种粒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所能组合或转化成的粒子。
  五、引力子级程序
  引力子级程序是指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何组合成各种粒子,如何形成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如何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例如:
  xu+xn→e,xu+xn→p
  xu+xn→kº,xu+xn→υ
  xu+xn→γ,xu+xn→π+
  xu+xn→zº,E2=mb2
  其中x代表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组合即可形成不同粒子,箭头右边的都是粒子的符号。物体的质量(m)乘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超光速(b)的平方,即是引力子级物质的能量(E2)。
  六、奇子级程序
  奇子级程序是指正奇子与反奇子如何组合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并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提供不竭动力,例如:
  xd+xb→u,xd+xb→n
  q+p=Lu,d+b→Ho
  E1=ma2
  其中x代表正奇子(d)、反奇子(b)的数量,不同数量的正奇子(d)、反奇子(b)即可组合成反引力子(u)、引力子(n),正奇力(q)与反奇力(p)可融合成奇力(Lu)、正奇子(d)与反奇子(b)可融合成数学奇子(Ho)。物体的质量(m)乘以正、反奇子的超超光速(a)的平方,即是奇子级物质的能量(E1)。
  七、有机生命的出现是运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
  生物体就是上述六级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如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太阳运行原子级、粒子级程序的产物,紫外线辐射到人体皮肤上,使其中的“B环开环”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也叫抗佝偻病维生素,因为缺乏时儿童便得佝偻病,成人则患软骨症。如突触形成的启动是按照一个明确不变的程序发生的,又如细胞的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生物体所呈现出非常精密的程序性,正是上述各级宇宙“隐程序”的显化。
  细胞编程性死亡(PCD)不是可有可无、无规律的现象,而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是保证个体发育成熟所必需的,也是动物维持个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须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是如此。昆虫从卵到成虫,中间要经过几个蜕变期,每一时期都要发生外形及组织结构的改变。蝌蚪的尾部消失是PCD的结果。没有PCD,蝌蚪无法变在青蛙。在哺乳类包括人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也同样如此。PCD使胚胎发育过程中多余、无用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促使个体的成熟和进化如人胚尾、鳃器官、指、趾间蹼、女性中肾管、男性中肾旁管及多余的卵细胞、卵泡细胞的消失。细胞自然凋亡规律一旦失常,个体即不能正常发育或发生畸形,如人胚的Apert’s综合征就是由于应该凋亡的细胞没有凋亡而出现尖头,并指与并趾。同样的例子见于闭锁肛、胆道闭锁、阴道闭锁、喉、气管狭窄或闭锁,及两性畸形等,而不应凋亡的细胞出现凋亡则造成气管-食管瘘,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等。人类免疫系统的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95%的前T、前B淋巴细胞均要死亡。生理条件下,许多退化过程都与细胞凋亡有关,如断奶后泌乳期浮房恢复至静息状态,卵泡闭锁,毛发生长中期毛囊的退化,胸腺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清除以及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的选择、衰发、突变细胞的清除,皮肤生理性细胞及甲、爪的更新以及血细胞的定期死亡等。成熟的白细胞寿命只有一天,若细胞编程性死亡发生障碍,只繁殖不死亡,则会导致白细胞堆积,产生白血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各种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都有PCD的发生。PCD要发生于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自主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以中间神经元居多[25]。
  我们可以发现运行“碳”、“氧”、“氢”等分子级程序就会出现有机分子,随后出现核苷酸、氨基酸、蛋白质及简单生命。
  生物基因程序实质上是分子级程序的一次飞跃,生命的出现是执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周围环境中的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充分协同,如地球环境。
  在宇宙六级程序中,最接近源头就越简明,在奇子级程序中,每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每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讲,正奇力+反奇力=奇力(q+p=Lu)。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1=ma2,这是宇宙万物的能量之源。
  §2.2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我们知道,随着速度的改变,时间和空间也随之改变。在宇宙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中,每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都不同,在粒子级、原子级程序中时空与光速相对应(E=mc2),在引力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光速相对应(E2=mb2),在分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音速相对应,如化学能爆发。生物基因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比较复杂、特殊,每一种生物都自己特定的时间、空间编码,因为运行生物级程序形成的生物体内时刻都在进行103-1016次电化学反应,并且以运行分子级程序为主,相当一部分分子级程序时间的叠加才构成生物基因程序的时间编码,所以它们的时间编码设定得很慢。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能力都不同,导致它们的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成长、衰老的时间也不同,生物体的形状大小(即三维空间)也不同,每天摄入能量和休息的时间也不同,每一类生物对时间、空间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单就地球生物而言,它们的生物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时间的基础上。而且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时间和空间编码具有伸缩性,如一个生活方式健康与另一个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前者生存的时间要长些。如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和另一份营养不足的食谱提供给两个处于发育期的双胞胎兄弟,成年后,前者必然比后者长得高大,即三维空间产生差异。生活方式健康和营养均衡,实质上就是在生物体内外的各种宇宙程序与生物基因程序形成较完美的协同运行,使生物基因程序执行设定时间和空间编码中的较高值。总体上讲,生物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非常复杂,但原理相同。
  由于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各不相同,在现实宇宙中各级程序相互干扰,就造成时空混沌。如粒子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受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就可能出现时间反转不变性的破坏。
  引力使宇宙宏观的四维时空弯曲,实质上是受到弧线向内运行的引力子流的拉曳造成的,由于引力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力,因此在宇宙绝大部分区域内时空都是弯曲的。实际上爱因斯坦揭示的是一种引力子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而在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程序中时间、空间编码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不过它们会时时受到引力子级程序的干扰。
  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编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多维时间,它们与三维空间交织在一起,致使出现四维以上的时空,即在三维空间中出现无数时间维。如在同级的生物级程序中,果蝇、小鼠和人的时间维就不相同,虽然它们都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大部分生物的发育、成熟、衰老的时间都各不相同,从人的角度看,果蝇的生存时间是很短的,但果蝇却不这么认为,它用“它的时间”完成它的“使命”,反过来,千年老树看人类的生存时间也是如此。
  过去有些科学家以为存在五维以上的空间,实际上空间只有三维,最大或最小、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都可以用三维来描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时间有很多维度,但相对独立,这种独立性在不同生物体上显得尤其明显,所以即使有人乘上超光速飞船,也无法回到过去,因为过去的事物已不存在了,如他祖父的生物级程序早已停止运行,机体已化为尘土(分子、原子)。但从理论上讲,他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像,这些影像都是当时以光速辐射到宇宙空间的,就象我们从天文望远境看到的都是几万至几千万年前发生的天体事件。从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观测点,相对于天体辐射的还未进入我们眼睛的、以光速运行的光子而言,我们都处于超光速的位置,难道我们已回到它们(天体)的过去,不,我们只能看到它过去的影像。想要看到地球上300年前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要到300光年外的地方,由于地球辐射的光波信号非常微弱,实际上是极难看到的。就个体而言,他可以到达未来,因为在高亚光速飞船中,他的时间变慢了,而地球上的每种事物都在按常速运行着,当他到达未来,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2.3 多维时间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局部上表现为平衡态,整个系统好象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部拼缀而成。
  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把这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名称叫做“自组织”。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
  “化学钟”是自组织的一个实验例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里面的颜色很有规则地变来变去,也会显出美丽的漩涡结构。为了保持花纹,化学反应必需不断地得到补充,它的组织也很特别,是连锁在一起的一串化学反应,牵涉到反馈,其中一个反应的产品又参加同一个反应,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剂。化学钟里成千上万的分子好象都精确地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它们好象能彼此“交换信息”。
  能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动,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完全平衡的宇宙,将会凝结。对生物来说,变化完结的平衡态就是死亡。热力学提供了一套自然语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学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的过程,变化才能发生。
  就象化学界有化学钟一样,生物界也有生物钟,这些钟的节奏,虽然彼此悬殊,然而对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应里时钟式振荡时所用的办法。
  在BZ反应中,自组织表现为化学活动的旋转螺旋,其中成千上万的分子齐步组成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结构。在生物界中,相应的组织过程则是个别细胞聚成多细胞有机体。自组织也包含如昆虫总数的涨落、人体心脏的跳动之类的有序现象。的确,整个的体都可以看为一个在时间空间自我组织的复杂单元。
  “自复制”这性质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组成的分子集体受着非平衡的约束,各式各样的耗散式结构原则上便会出现:空间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时空中的结构,乃至混沌行为,都会出现。
  在化学反应或输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达到平衡,反应停止。
  BZ反应证明物质在远离平衡时有新的属性,亿万个分子同时变蓝,然后又同时变红,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这需要出现长程关联,而在平衡态时则没有这种关联。在近平衡态,与熵产生相联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远离平衡态时正相反,新的过程开始,熵产生增加。
  每一个分子钟会以自己稳定的速率运转,因为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原子钟的运动速率更加精确,而生物体是由众多分子聚合而成,众多的分子的相互协同和干扰,使生物钟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调。
  由此推断,必然还有粒子钟、引力子钟、奇子钟,与上述的分子钟、原子钟、生物钟一样各自都有自身的时间维度。
  人们日常的时间观念和使用的时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上的,是一种太阳系钟和地球钟。
  宏观宇宙的一维时间,是指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一维时间,是宏观的宇宙钟。宇宙时间维形成宇宙的宏观空间尺度。
  每一种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运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别产生不同的时间维,即每一种粒子(包括不稳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产生一种独立的时间维,即时间编码,这些时间维与三维空间交织、卷缩在一起,产生多维的宇宙。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2.4 非定域性的隐变量
  按照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它给出的只是统计性的预言。也即是说,它是一种统计性的理论。那么,很自然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统计性是有根本意义而不可再分析的呢,还是由更深一层的、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遵循着某种直接的因果性规律的“隐蔽对象”的“隐蔽运动”的统计结果呢?在物理学家面前,已经摆着统计物理学的例子。在那里,物质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由对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统计平均的结果,而那些微观粒子则是服从牛顿力学的轨道式运动规律的。那么,传统量子力学里的那种非决定性,是否也建筑在更深一层的、服从个别运动的决定性规律的“隐变量”之上呢?
  隐变量理论不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物理学史上任何一种理论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都会有人引入这样或那样的隐变量,以期望理论得以完善。量子力学的几率特征从一开始就暗示,可能在其背后存在某种隐变量。
  传统量子理论的非因果性、概率、不确定、非决定论性质,正是人们对比粒子更低一级的量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不了解,它说明了人们对更深物质层次的无知和无能。显微镜下尘埃看上去飘忽不定、非因果性的布朗运动就是这样情况;我们知道,尘埃被更小的、看不见的、按照牛顿定律决定性地运动着的周围的分子所冲击,但我们不能够跟踪这些分子。这里的尘埃与分子,正是粒子与引力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放大版。笔者发现的正是比“粒子”这级量子水平更低的、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这是一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理论,定域性与非定域性是对立的统一,只是各级量子运行中的不同态,各有不同适用范围。
  之所以出现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论,只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对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隐变量频繁相互作用的无能为力,如气象学中出现的众多混沌、非线性现象。对于宏观的地球生态系统而言,流体(空气、水)中的分子就是“隐变量”,因此目前人们还无法控制气候,但随着人类的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控制气候终将实现。对于微观的“原子、粒子”而言,比它们小得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成为“隐变量”。
  在原子中的电子之间频繁进行着瞬间交流,那就是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以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为载体。在重原子中,每层电子占有各自轨道,各自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正是用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引力子进行瞬间交流,产生库仑斥力,没有反引力子、引力子的超光速相互作用,原子中的电子早已相互碰撞飞离原子,原子就不可能存在。在“EPR”与“贝尔不等式”实验中,两个光子从发射天线分离后,在光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实现瞬间交流,既使是两个相距甚远不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光子之间,由于同时受到真空中无所不在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两个光子受到引力子、反引力子撞击的几率相近,出现了类似的超距作用,就象在水流中的两个相距甚远的塑胶球,塑胶球相当于光子,水分子相当于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宇宙真空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汤,因此两个相距甚远的光子的状态,继续以某种方式纠结在一起,因为它们同时受到真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笔者正是在更基础的水平上(即比粒子更深一个层次上)引入爱因斯坦的“超距作用”所精确类比的内在的非定域效应。
  
  §2.5 幻象与实在
  我们通过实验仪器得到的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正是电子以光速运行所形成的幻象,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的原理相似,电视的图像与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都是幻象。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只是我们确定的氢原子无穷多种态中的一种,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无数个原子幻象的集成,当然这种原子级的幻象是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的,我们感觉到的只是有形有质感的物质,并称之为“客观实在”。
  原子中的电子每秒绕行10万亿圈,每10—9秒内原子中的电子都处于新的位置,通过反射实验仪器的光子形成新的幻象。可以将氢原子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作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电视图像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视显像屏,才能确定电视图像的某一种态。也可以将氢原子与电风扇相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转动中的电风扇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风扇,才能确定它在转动中所形成幻象的态。
  幻象构成实在,实在即是幻象。
  我们在观察氢原子之前,无法确定电子光速运行所形成的电子云的形态,而且观察到的电子云图像,已经是电子受到实验仪器发射的光子干扰后形成的图像,已不是它原来的
  态。我们将对氢原子的理解扩大到手中的笔,箱中的猫,天上的月亮,它们只不过是由众多原子组合成的巨系统,但就其微观的量子运行态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任何由原子构成的物体,都时刻显现极多的态(原则上是无穷多的“态”)但这种态表现在粒子尺度上,肉眼无法分辨。被关在密封箱内还活着的“薛定谔猫”,虽然时刻显现极多的“活猫”态,但却没有“死猫”态,因为“活猫”与“死猫”中原子、分子的组列已有不同,我们的观察,只能确定极多的“活猫态”中的一种。反之,箱内已死亡的“薛定谔猫”虽然有极多的“死猫”态,但却没有“活猫”态。
  月亮在被观测前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我们所知的状态中,事实上月亮可能处在极多种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宇宙万物都是能量运行所形成的幻象,在每一秒钟,月亮中的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都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即极多的月亮幻象的态,当我们盯着月亮看,才能确定月亮的某一态,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月亮幻象反射的光子。实际上我们每一秒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只不过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眼睛所能分辨的范围,即在粒子尺度上的变化。当我们没有观测月亮,就不能确定月亮所处的状态。
  与月亮一样,宇宙也具有无穷多的态,而并不是过去有人认为的有无穷多个宇宙,一次宇宙大爆炸不可能生成无穷多个平行的宇宙,宇宙只有也只能是一个,但它在时刻显现出无穷多种幻象。
  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表现为能量的有序运动,但在各级量子有序运动构成物质的幻象中却时刻显现无穷多的态,我们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其中一态。实在与幻象,正如粒子与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客观实在与物质幻象都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体现,这也就协调了传统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矛盾。
  宏观物质由微观物质组成,微观物质是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即是“幻象”。粒子的“粒”态是由反引力子、引力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引力子的“粒”态又是正奇子、反奇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因此,宇宙万物的“粒”态、“物质”态都是幻象,都是能量波动运行产生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幻象与实在”的生动写照,宇宙万物既是实在又是幻象。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所有粒子又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以超光速运行构成的幻象,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又是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运行所构成的幻象,量子的波动运行构成物质幻象,构成客观实在。
  
  §2.6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的矛盾
  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诠释上所持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哥本哈根学派揭示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微观量子的本质,而牛顿、爱因斯坦的自然哲学体系则是对由极多量子聚合成的宏观巨系统的近似、粗线条的描述,两者的适用度不同,由于过去自然科学不发达,传统物理学在处理宏观物质系统时将微观量子的涨落忽略不计,仅取宏观的近似值。同时,笔者提出的多维时空观和时空混沌,协调了上述两大阵营在时空观上的矛盾,笔者发现了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这两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解释了量子力学波函数出现几率的本质,协调了两大阵营关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非因果性和因果性,非决定论和决定论的矛盾,两者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成分,只是各级量子在微观与宏观环境中运行的不同态,是对立的统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否相容的焦点是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超光速运行,但在自然环境中,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
  在人类思想史上,往往出现“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趋势,这源于各种思想是由不同的人或学派创立的,在争论中夹杂着学派兴衰之争,名望、私利之争,甚至背后可能有各种政治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某个政治势力倒台,其支持的学派思想就往往列为异端邪说,与其有关的一切都一律打倒,新掌权的政治势力所支持的学派思想,就成为主流,并盛极一时,这是使人类社会陷入无尽纷争的根源。而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如历史上人们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这种学派之争,阻碍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实际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正如笔者提出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确定与不确定,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态的体现,是宇宙各级量子相互作用中显现出的不同态,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微观物质能量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形成中等物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混沌、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运动,进而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表现为宏观上全局上的确定性、线性、因果性、决定性,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
  局部的微观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并不影响宏观物质能量系统运行的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如太阳内部微观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能改变太阳整体运行的确定性——太阳必将成为红巨星,进而演变成白矮星;如宏观的银河系可见物质必将被银心黑洞逐渐吞噬;这源于宇宙万物处于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之中,宇宙环境中各级量子之间相互干扰非常频繁,造成在微观量子层次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且在能量差异不大的物质中这种相互干扰特别容易实现,如空气中的灰尘在分子的干扰下显现出的不确定,而这些微观量子对太阳、银河系这些巨能量系统的干扰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太阳、银河系、宇宙这些巨能量系统的运行是确定的、因果的、决定论的。
  众多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的能量干扰相互干扰,形成新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然后由这些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的能量系统相互干扰,形成宏观上的有序和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也就是四力从平衡到不平衡,从有序到混沌,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变过程。
  自组织理论指出,稍微复杂一些的系统,由于大量的随机因素和不同的涨落形式,它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临界点处系统的解是非决定论解,然后在到达临界点之前,又是动力学的决定论的解。动力学和随机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总是相伴相随、相互联系地出现。
  大自然是和谐的、对称的、平衡的,是两种能量(正奇力与反奇力,或者引力与反引力)相互竞争协同的对立统一体。既对立,又同一,它们在统一体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转化,是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面通过相摩、相感、相薄、相销,于是万物化生。
  由简单性、可还原性的微观物质能量的频繁相互作用,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整体论研究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子系统、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星系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与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开放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此类复杂系统的内部的相互作用虽然极其复杂,但从本质上讲,都只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竞争与协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这是还原论方法。物质、能量、信息只是同一事物——“量子”的三个面,量子即是能量,由量子(如粒子)构成物质,量子的不同组合使物质包含不同信息。
  属于复杂系统的人脑系统、社会系统是宇宙程序与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在第四章有论述)。
  笔者在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笔者的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其实“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是科学探索工作中的有力方法,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是最有效的。
  宏观事物从整体上讲,四力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如果不用还原方法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源,就不可能解析宏观事物的奥秘,而且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因为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时刻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即各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时,既要有一种“整体观”,又要有一种“还原观”,而且还原的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不然光用整体论方法,就永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索就不能向深层次发展。所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对立的和谐统一,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
  
  §2.7用能量统一宇宙万物
  宇宙万物运行程序性的本质在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由于能量的运动具有方向性,所以在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等宇宙高级能量中必须存在两种相互制衡、相互协同的能量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中,同样存在两种力(能量)的相互作用,即引力与反引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奇力都是能量,奇子、引力子、粒子、原子及宇宙万物本质上都是能量,其中奇子是能量之源,奇子有两态,一态是有体积的点状能量,另一态是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
  能量形成速度,速度改变,时间、空间、能量、质量都会随之改变,奇子的奇力形成超超光速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形成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与反引力的对抗形成光速或亚光速的粒子,光速与亚光速的粒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原子,原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分子,我们看到随着速度降低,能量也一级级降低,可分成奇子能(E1=ma2),引力子能(E2=mb2),粒子、原子核能(E=mc2),化学能、生物能等很多级能量。
  由奇力分化成的正奇力、反奇力就是宇宙能量之源,正奇子、反奇子就是宇宙最高一级能量的载体,它使得原子象“永动机”一样转动1033年以上。
  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极高级的程序,即用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推演出宇宙中全部的“数学公式”,这种程序的运行就可以产生自然科学的所有定律,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这个公式就是“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在正、反奇力的对抗中生成对称的引力和反引力,可推演出“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引力=反引力(N=Z)、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Z=s+e+w)、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这种程序运行的原则是:“用上一级程序限定下一级程序”。如各级程序中的“速度”编码,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限定了下一级物质“粒子”如光子、电子的速度极限,即光速,电子的光速限定了原子的速度极限,正奇子和反奇子的超超光速使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存在速度极限。不同原子组合成的分子,因形成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平衡的状态各不相同,也就限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众多不同的分子组合成的生物体,各种分子级的四力平衡体的反应速率不同,分子总量不同,也就决定了生理反应的速度。速度的改变,也引起各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能量、质量编码的改变。
  当弧线运行的反奇子多于正奇子时,生成的引力子必然是以弧线运行的,也使得强大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必然是弯曲的。
  限定了速度,也就限定了能量、质量、时间、空间,设定了上述五个要素,宇宙各级程序就可以有序运行,演化出宇宙万物,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信息都蕴藏在力场之中,如生物遗传信息,就是以“腺嘌呤(adenine, A),鸟嘌呤(guanine, G),胞嘧啶(cytosine, C),胸腺嘧啶(thymine, T)”四种碱基形成的力场为编码(参见图59)。同理,正奇子(d)和反奇子(b)形成的力场是宇宙程序最高级编码,引力子(n)、反引力子(u)都是由正奇子、反奇子构成,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宇宙万物是由粒子构成,最本质地讲,宇宙万物都是由正奇子和反奇子构成,因此可以用正奇子(d)、反奇子(b)描绘宇宙万物:
  引力子(n):dbdbdbdbb
  反引力子(u):dbdbdbdbd
  粒子:dbdbdbdbdb×102-3
  原子:dbdbdbdbdb×104-6
  分子:dbdbdbdbdb×105-8
  生物体:dbdbdbdbdb×1011-35
  还有基因、细胞、天体等一切由粒子构成的宇宙物质都可以此类推,它们都是由这种编码构成。目前电脑的二进位编码是以光速运行,在宇宙程序中的d、b二进位编码却是以超超光速运行,效率提高1031倍,才能形成纷纭复杂、变化无穷的宇宙万物。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如研究流形几何性质的数学理论就是微分几何,人们发现,数学和物理这两个不同的学科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概念上有惊人的共同之处,如杨振宁发现规范场正是纤维丛上的联络,而它却是由数学家在完全没有参照物理世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对称性研究就广泛应用了群论,广义相对论与黎曼几何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为什么自然科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用数学求得解?为什么自然科学离开数学就寸步难行?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数学是宇宙程序的语言,运行程序就会出现各种必然性,从而使数学成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宇宙的语言,这一切都源于奇子的数学性。
  
  §2.8 量子、数学和美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1+1=2”?笔者的回答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而能量是可分成一份一份的,即量子,能量是可一份份合并或分解的。量子即是数学的最基本模块,能量的运动形成速度,进而形成了空间和时间 ,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形成标准的几何形。q+p=Lu(正奇力+反奇力=奇力),就相当于“1+1=2”,这是数学之源。用几何、数学就可以描绘宇宙万物。
  如果设定最基本量子“正、反奇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粒子106—107,原子及其构成的宇宙万物就是108—1086。
  如果设定电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正、反奇子就是10—6。一切事物都可以这样量子化,量子化就是量化。宇宙万物就是在各级量子的有序运动中形成的,就可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美”就是引力场、反引力场和谐运行的外在表现,在这两类场的和谐运行中产生对称、平衡、匀称、层次和秩序。美源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源于宇宙万物在释放和吸收能量过程中的有序空间分布。如险峰峻岭的美,就是山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相互平衡的产物,险峰虽然看上去“险”,但还是一种平衡态,即平衡的边缘,如“险”的过甚,就转向反面,成为“怪”或“妖”,失去了美感,同时由于它失去了平衡,会在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倒塌。“险、妖之辨”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都适用。如花草树木的“美”,是植物在吸收阳光(能量)和释放氧气、二氧化碳、光子(能量)时的最佳姿态,同时要兼顾机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的平衡,使花草树木的植株总体空间分布显得有序、和谐、均衡。又如雪花、花朵、鹦鹉螺、蜗牛壳都呈标准的几何形状,这正是旋涡形的引力场与水波形的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球形旋涡场和球形水波场是几何学之源,是几何学的内在机理。
  
  
  
  
  第三章 宇宙公式
  
  §3.1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今日的科学家,期望存在着一个“宇宙公式”,建立一种包揽一切的理论,并将其视为自然科学的神圣之巅,它能够将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天体等一切宇宙物质的本质用一种极简短的精辟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众多天才科学家毕生为之奋斗而未成就的。
  笔者提出的“宇宙公式“是从构成可见宇宙的恒星、行星的四力平衡中推导出来,这些天体是宇宙的主角,也就是说,“宇宙公式”首先解释了宏观宇宙的本质。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构成,“宇宙公式”同样适用于微观物质,如由粒子、原子、分子构成的微观物质。
  这个“宇宙公式”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
  以下是四力在原子中的力量对比:
  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50%=49.5%+0.49999%+0.00001%
  单个原子内的关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数值已能计算得到,三者相加等于引力。单个粒子内的反引力相当于正、反粒子碰撞后释放能量的1/2,引力等于反引力,粒子中的反引力与引力的数据也较容易得到。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和粒子构成,知道了上述数据,那宇宙万物都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一切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本质都可以用此公式表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的差别从在于四力平衡的复杂度不同,相互作用的复杂度不同,力场分布和强度不同,不同物质只体现在“宇宙公式”中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公式可以解释所有物质的本质和奥秘,而且可定性定量分析。
  一切粒子,其本质都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引力=反引力 (N=Z)
  “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
  “反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
  “宇宙奇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
  宇宙本质上就是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正奇力与反奇力的对抗生成引力和反引力,反引力与引力的对抗,转变成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3.2从物理、化学角度分析
  宇宙中每一种稳定的物质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对抗的平衡体,如恒星、行星、生物体、细胞、蛋白质、DNA、氨基酸、无机和有机分子、原子。如主星序恒星就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是一种四力平衡体,但如将他放到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出现四力不平衡,因为陆地动物在进化中已适应了大气压力(是地球引力束缚空气形成的),到了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被巨大水压压扁,水压也是地球引力场形成的。如果将未穿太空服的人放在太空,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机体内细胞会裂出。
  原子是最典型的初级的“四力平衡体”,当原子之间的引力大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且能形成稳定的“化合引力场”,就能组合成分子,形成的无机和有机分子都是新的“复合四力平衡体”,原子构成的稳定物质都属于“复合四力平衡体”。
  四力平衡体本质上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即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体,只不过是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合成原子,所以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两者分开,原子以上物质都属于四力平衡体,粒子属于二力平衡体。
  宇宙的引力和反引力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黑洞中,在原子、分子构成的稳定物质中,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平衡的。
  原子与原子组合成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之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分子之间组合成大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大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
  轻原子可以组合成各种重原子,实质上就是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反引力与引力通过释放部分能量,来形成新的平衡,组合成的重原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
  235铀等重原子可以分裂成几个轻原子,是因铀原子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已出现了不平衡,已逐渐通过放射性衰变来寻求新的四力平衡,此时如果用一个中子击中铀原子核,就使得这种四力不平衡在瞬间爆发出来,分裂成两个四力平衡的轻原子。有放射性的原子就说明它们内部存在四力不平衡,或者说四力分布不均。
  电子、光子、中微子、质子等稳定粒子,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引力与引力的平衡体,其它所有不稳定粒子,都存在反引力与引力的不平衡,是稳定粒子相互转化中的中间态。中子如果进入其它原子核,而没有打破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就构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中子不衰变,如果中子进入原子核,使原子出现放射性,就说明这个中子打破该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只能通过放射性衰变来获得新的四力平衡。
  化学键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平衡的产物,它们分成两大阵营,吸引方由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组成,其中引力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斥方由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组成,其中强核力和弱核力只在近距离上起到排斥作用,即阻止电子靠近原子核,及阻止原子核彼此接近,“库仑静电斥力”起到阻止原子相互靠近的作用,第一道斥力是两个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第二道斥力是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且这种斥力时刻在单个原子中起作用,它使负电子彼此占有固定轨道,不能越界。这样总体上就会出现“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的态势,但“斥方”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距离的优势,两个原子(或分子)彼此靠近时,首先接触的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斥方的这种距离优势可弥补掉在“库仑静电吸引力”方面的劣势,所以原子与原子、原子与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总体是相互吸引的,但如果没有形成四力平衡,也会被“库仑静电斥力”排斥开。正是这五种力的相互对抗、平衡,使得原子组合成分子和离子型固体,从这个角度上讲,分子和离子型固体就象一栋房子,只有各种力形成平衡才能形成较稳定的结构(参见图47,52,53,54),而且各种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各种力的空间分布不同,所以使组合成分子的形态各不相同。
  由原子组合成的分子,所形成的复杂的四力平衡体,就象一个特定的插头,两个分子相遇,如果两个四力平衡体周边的力场总体上是相互吸引的,就能组合成新的分子,就相当于一个插头插入合适的插座,这个插头和插座就是化学键。
  化学领域出现的众多相互作用力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色散力、诱导力、静电力、荷电基团的静电作用、离子-偶极子、离子-诱导偶极子、非键电子排斥作用,本质上都是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对抗中形成的,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上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正是长程的引力和电磁力,并且引力在束缚住强核力、弱核力之后,力量已与电磁力相当,正是在这种力量均衡的对抗中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并使之有序运行。
  化学平衡(酸碱、沉淀溶解、配位、氧化还原平衡)正是四种宇宙力在对抗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化学反应就是一种力场协同过程,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具有力场排斥作用。
  是什么力维持着分子的较稳定结构,使化学键形成的键角、夹角是如此的精确?是量子的力,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的新平衡(参见图48,52,53,54),所有的化学反应实质上都是上述四力在新的复杂对抗中形成新的平衡,产生新的化合物,化学与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上述四种宇宙力对抗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传统量子力学研究的是粒子、原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奥秘,因未加入引力,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相当的混乱。
  传统化学研究的是原子、分子是如何形成新的组合,得到了很多实践经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提出化学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新的复杂对抗环境中新的表现形式,用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新能解释化学的根本奥秘,而且能设计出更多的有用化合物。
  传统物理学实质研究的是在各种物质中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
  由于宇宙万物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体,所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上述四力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混沌到秩序的过程,或者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有序到混沌的过程。
  自然界存在两类有序结构。一类是像晶体中出现的有序结构,它们是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的,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距离为其特征尺度,因此,它们是在分子水平上定义的有序。由于这种有序结构可以在平衡条件下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平衡结构,这正是本文所述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另一类是具有宏观尺度的时空有序结构,它们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很多非线性化学现象都是属于这类宏观时空有序结构,这种现象较易出现在流体中,流体中的分子之间出现四力不平衡,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产生了类似旋涡场或水波场的宏观有序结构。这些场是众多微观原子核与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的协同运行的产物。
  
  §3.3从生理角度分析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分子级、原子级的四力平衡体和粒子级二力平衡体相互作用与协同,建立众多新的四力平衡体的复杂过程,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不断吸收一类能量,释放另一类能量的过程,如人摄入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转化成电磁力,收缩肌肉,克服地心引力,举起重物。
  生理与化学、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相互协同的过程,区别只在于,生理过程中四力对抗、协同的情况非常复杂,在化学过程中四力协同较前者简单得多,而物理过程中四力协同的情况较简单。
  如酶分子都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组成的高分子蛋白质,分子量在1万-100万之间,这些高分子蛋白质的力场很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在这种强力场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分子,由肠壁吸收了,参加这一生化反应的酶主要是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而且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这说明一种酶的力场只对某一类物质起作用。而且酶对外界条件很敏感,因此很不稳定,高温、强酸、强碱和某些重金属离子会导致酶失去活性,这说明上述外来的四力平衡体能破坏酶的四力平衡,使酶的力场发生改变,不再具有摧化作用,即失活。
  蛋白质分子除了主要化学键——肽键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化学键。如,氢键、二硫键、盐键、脂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其中,二硫键为共价键,和肽键一起属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健。其他均为副键,非共价键,它们各具自己的功能,对维持蛋白质三级或四级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上述化学键同样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病毒、细菌都是利用自身的特殊力场,从分子层面对生物体造成侵害。
  朊病毒亦称朊蛋白、毒蛋白,只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分子,即它的力场比较特殊,使其具有抗热性、抗放射性,90℃、30min、不失活,360℃1小时处理后仍保留一些感染活性。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是由一种分子量为33—35kD的正常细胞蛋白PrPc或PrPc33—35发生构型转变形成的,由于它类似于羊搔痒因子,故又称为PrPsc。PrPsc是PrPc的异构体,二者的一级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完全相同。正常的PrPc与PrPsc之间在构型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α螺旋、β折叠的含量不同。不同的构型即是不同的四力分布。关于PrPc转变成PrPsc的机制,可能是外源性朊病毒即PrPsc与PrPc的肽链相互作用,能够诱导PrPc发生构型转变,生成PrPsc,朊病毒是以正常的PrPc或突变的△PrPc为“模板”进行复制。由于PrPsc是不溶性的蛋白质,所以从PrPc到PrPsc的结构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说“朊蛋白”、“类病毒”是一种有机生命,那其它蛋白质和有机分子也具有生命,具有“活”性。
  基因突变正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遇到环境中其它四力平衡体,造成某基因段的增殖或缺损。如紫外线中的光子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当它击中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必然使这种平衡发生扰动,当有很多光子同时击中基因时,就可能打破局部的四力平衡,使基因链上的基因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
  各种致癌化学分子,都是一种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它们也能干扰生物基因的四力总平衡,使局部基因的区域四力平衡被打破,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癌变细胞正是因为生物基因的四力平衡体被外界的其它四力平衡体(粒子、原子、分子)破坏,引起力场协同机制混乱所导致的。
  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就是因为微生物体内组合出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对化学药物中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具有力场排斥作用,后者不能与前者结合,使微生物免受药物攻击。
  例如耐药菌改变对抗生素敏感的部分,链霉毒由于核糖体(ribosomo)30S亚基中的S12蛋白质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性,S12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置换引起30S亚基结构的改变,因而不再能与链霉素结合,这样链霉素也就不能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起抑菌作用。如耐春日霉素的菌株丢失了一种甲基化酶,这种酶专门甲基化16SRNA3’—端附近AACCUG顺序中的二个腺苷酸残基使成二甲基腺苷酸,由于16SRNA的改变使得春日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它的抑菌作用。如耐利霉素的菌株,由于染色体突变,改变了复制酶(replicase)或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的β—亚基,其结果使复制酶不能与抗生素结合。又如耐药菌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β—内酰胺环的破裂导致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失效,又如耐药菌内经乙酰化导致氯霉素失效,磷酸化、腺苷酰化或N—乙酰化导致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的失效。如疱疹病毒(HSV)对阿昔洛韦(Acyclovir)抗药性主要原因:胸腺激酶和多聚酶基因发生突变,其力场的改变,使其不再修饰和掺入的阿昔洛韦。如HIV病毒的反转录酶第215密码子处发生突变,加上其它2到3个突变,病毒就会对AZT产生全面抗性。
  免疫学中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正是两种分子间结合部分的引力大于斥力,即“引力+库仑吸引力>强核力+库仑斥力+弱核力”,万有引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就象是无形的钥匙和锁,吻合得很好。过去认为的抗体与抗原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氢键、静电力、范德瓦键、疏水键)都可归结为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因为在分子的基本模块——原子中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
  免疫应答正是免疫系统能认别抗体的特殊四力平衡力场,并形成“记忆”。每一个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都被程序化为只产生一种抗体,这一抗体作为抗原受体置于细胞表面。抗原只结合那些带有应受体的B细胞,因此,只有这些细胞能被激发而出现增殖,并成熟为抗体生成细胞和长寿命的记忆细胞。
  免疫系统有多种方式摧毁病原体,每一种方式适合于特定的感染类型,并涉及病原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例如,抗体作用于一些可导致感冒的腺病毒外膜蛋白质,就可以阻止该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结合和感染。如巨噬细胞能将分子态氧转化为可杀菌的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一氧化氮,将其分泌入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含有乳铁蛋白(Iactoferrin),可以螯合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菌获得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的颗粒中带有一种称为“穿孔素”的分子,可以在靶细胞的外膜上打洞。和靶细胞结合的抗体也可以引导补体在靶细胞膜上打孔。如一些细胞毒性细胞还可以传递信号给靶细胞,使之启动细胞自身毁灭的程序,这一过程称为凋亡。这一切都可以用分子间四力的竞争与协同来解释。如化学处理后白喉毒素成为类毒素,失去了毒性但保持其表位,即经化学处理白喉毒素的总体力场已改变,失去了毒性,但某些局部位置的分子结构未变,力场未变,还能实现应答,因而用类毒素免疫后可以产生初次抗体应答。天然感染后,毒素刺激的是记忆性B细胞,可针对上述表位产生更快和更强的二次抗体应答,并中和毒素。抗体和T细胞所识别的只是抗原的特定部位即表位而非完整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子。今后可以根据各种微生物抗原不同的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疫苗、抗体和特效药物。细胞就象一个纳米机器,其内各种分子之间及各种细胞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笔者建议创立量子生物学(包括量子病毒学)和量子医学(包括量子免疫学),运用本文所述的“四力平衡”原理,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协同学、混沌学、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机生命本质上只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各级宇宙程序和谐运行的产物。
  细胞之所以经冻融易死亡,是细胞内的水经结晶后会打破原有的分子四力平衡体,高温已会使细胞内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裂解。
  生物分子的灭活,实质上就是在周边分子的力场作用下,该分子的四力平衡发生改变。所有蛋白质都是由二十种相同的氨基酸组成,却具有的各不相同的生理性质,实际上就是各种氨基酸组合成不同力场所致,生物基因的机理也相同。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DNA的解旋、转录、复制,都是在细胞内各种四力平衡体(分子、原子、粒子)形成的力场相互协同下进行的。
  基因密码的本质就是各种基因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力场,这些基因通过信使RNA(mRNA)及转移RNA(tRNA)用特殊的力场来束缚氨基酸组合成各种蛋白质。
  生物界蛋白质的种类估计在1010-1012种,根据排列理论,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二十肽,其顺序异构体有2×1018种。如果一个分子量为34000的蛋白质含12种氨基酸,并假设每种氨基酸在该蛋白质分子中的数目相等,则不难算出,其顺序异构体数目为10200。蛋白质的这种顺序异构现象是蛋白质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种属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生物体存储的各种信息都是以不同分子级、原子级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力场为编码,如生物基因就是以四种碱基为编码,也就是说,生物基因采用“分子编码”。人脑具有极强的信息存储能力,由生物基因编码的原理可知人脑的信息编码就是在神经元中含量极丰的分子、原子、粒子,其中最多的是“分子编码”,如神经元中的各种蛋白质,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神经肽、组胺、氨基酸、环核苷酸、肌醇磷脂、廿碳四烯酸、甘油磷脂、类固醇、鞘磷脂(Sphingomyelin . SM)、脑苷脂(Cerebrosid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 PG)、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原子编码”如Na+、K+、Ca2+、Mg2+、H+;“粒子编码”如电子。
  生物体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具有接收、输入、存储、输出、运算、决策、反应、协调等功能,这些信息编码就是上述分子、原子、粒子及其同类的物质,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这些生物编码输送到器官、组织,后者将反馈信息编码传回到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有很多是通用的,有一些则是专用的,如一些神经系统特有蛋白。生物体通过密布全身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将信息编码在全身反复输出输入。
  由于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是极多的,无法一一列述,在此仅统分成“分子、原子、粒子”三类编码,这些信息编码可以形成1020000种组合,因此人脑的信息存储、运算能力是极强的。
  正因为生物信息是以不同力场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人脑较易产生遗忘,甚至组合出各种幻觉与梦,也使DNA较易发生突变,促成生物进化。
  上述发现将对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展现了宇宙万物质朴的本质,即四力的竞争与协同。今后我们可以针对分子、原子、粒子的不同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新药物、新产品。
  
  §3.4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
  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
  笔者认为,如果融合奥巴林的团聚体理论、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理论和赵玉芬的“核酸与蛋白共同起源”理论,就能较清楚解释地球有机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
  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
  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因”-+,这些都是生物经过35亿年进化的结晶,它伴随着生物经历了无数风雨(如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的变化),这是生物的最大财富,正是这些“备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保留这些旧的基因编码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许当地球某些区域极度干旱时,某些哺乳动物会重新演化出爬行动物的抗旱鳞片,也许在未来的水世界中,某些陆地动物会重新演化出鳃。在人类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些反祖现象,如多毛、长尾巴,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基因复制过程中出错,将某段“备用基因”表达出来。
  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复杂四力平衡,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四力平衡体(能量、营养)。在竞争中,大分子团比小分子团有竞争力,因为前者的力场强,单细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团有竞争力,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有竞争力;能先敌发现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眼睛,有锋利牙齿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体积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搏斗中产生的电磁力大。随体积增大,它们发展出一种通讯机制,使体内的大小分子团能充分协同,因此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原始的脑;能学会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更大容量的脑。复杂的竞争环境促成生物进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几百亿种四力平衡体互相竞争、互相协同的统一体。地球微生物之所以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不同的四力平衡体,是因植物和动物夺取的是不同类型的小四力平衡体,两者是互补的,即食草动物夺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体,食肉动物夺取的是食草动物的四力平衡体,而微生物夺取的是植物、动物的四力平衡体,植物则吸收经微生物分解后的四力平衡体,这就构成一种循环,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种聚合了几万――几亿亿个大分子团的“集成四力平衡体”,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夺取外界的四力平衡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生物体就象一种联合作战的分子集团军,各种分子各司其职,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见光的眼睛,用于寻找有用的四力平衡体(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释放电磁力的肌肉,用于捕获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经细胞,用于联络机体内各种协同作战的分子兵团(组织、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统,将捕获的各种“集成四力平衡体”(动物、植物),分解成可供体内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体获得的各种四力平衡体也由各种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态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机分子,并进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恒星的最终产物正是上述化学元素,星际中飞舞着极多的生命种子—“有机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质量恒星最终产生的是金属类重元素,也是生物进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经过设计的,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种超级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在运行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编码(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进行着非常频繁的交换和处理,在协同和自组织中演化出纷纭复杂的宇宙万物,生物体可说是这种信息处理交换系统的一种小集成,它们频繁地输入宇宙中的各种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经复杂处理后,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编码(如各种生化反应),获得有用能量,维持生物级程序的运行,并将无用的编码通过各种渠道排泄出来(肺、皮肤、排泄口)。生物进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过与外界的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协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基因程序通过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编码(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环境,形成生物的进化。
  自然界中的自组织、协同现象,本质上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从竞争(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现象是因地球引力场使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流体(如水、空气)呈现螺旋形运动。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现的混沌现象是因微观物质中的各种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混沌现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种物质如动物(人)、植物、微生物、矿物、水、空气都是四力平衡体,这种混沌现象与生物体内的混沌现象是类同的,将人比作生物体内的每种分子,将城镇比作细胞、器官、组织,将道路比如血管,将政府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将地球的自然资源比作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差别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而生物体内的分子却没有,所以社会的运行不及生物体有序。
  
  §3.5“宇宙公式”综述
  突破物质的幻象,我们就能发现宇宙万物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如氢原子只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我们看到的球形原子和电子云,都只是电子光速运行形成的幻象。如果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来构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就会发现宇宙万物的本质,四种力场的平衡体。宇宙万物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只是四种力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人们今后在构建原子、分子、蛋白质、DNA模型时,采用最能体现它的真实原貌的静态模型,即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为模块来构建。不要被物质的幻象所蒙蔽,看清了宇宙万物四力平衡的本质,就能破解任何自然奥秘。
  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可将分子、原子、粒子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四力平衡体,根据原子和粒子的种类,可以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力场分布,可以设计出大量有用的分子,将为医疗和研制新药带来很大便利,并可从根本上破解基因、生命和大脑的奥秘。
  宇宙万物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特性,都源于它们各不相同的四力平衡。在原子世界中,各种原子的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分布、强度各不相同,当它们组合成分子,就使四力平衡、力场分布的情况更复杂,当分子聚合成生物体,就使复杂程度上升109-1031倍。
  但本质上讲,各一种原子、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四力分布及强度,各一种粒子的特性,都取决于它们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及强度,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各种宇宙力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
  对于原子来说,质子、电子、中子就象一块块积木,各种粒子积木之间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平衡,维持着原子的结构。对于分子来说,各种原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原子积木之间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分子的结构。对于由分子的构成的宇宙物质来说(如生物体),各种分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分子积木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宇宙物质的结构。对于粒子来说,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引力子积木、反引力子积木之间形成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维持着粒子的结构。
  “宇宙公式”呈现一种完美的对称(引力=反引力)显现了大自然本源的美,简明、精辟、包揽一切,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宇宙所有物质的内在机理。
  其实,这个公式一直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发现,在于提出疑问,就象牛顿苦思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发现了“引力”,就象爱因斯坦看见甲虫在球体上爬行,想到了在引力场中时空的弯曲,笔者正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太阳的引力会这么大?太阳是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在宏观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为什么太阳系模型与原子模型如此相似?为什么天体与粒子都自转?为什么分子经几个原子组合后,就象建房子一样构成较稳定形态?为什么粒子能象几杯水一样相互转化?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会这么长,它的能源从何而来?为什么数学能渗透到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都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最终发现了“宇宙公式”,建立了“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表现在哪里呢?在《人的进化》中,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类人的天才在于,他们问出一些显而易见又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使科学产生巨大的变革,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极其简单问题的人。”
  笔者清楚要让人们突破前人的束缚是很难的,这与人脑神经元结构有关,使人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但人类科技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突破前人束缚的基础上。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孟德尔、德布罗意、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比尔·盖茨同为最具创造性的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没有被传统理论所束缚。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3.6 开拓宇宙疆土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就算大量采用高科技,在1000年后,地球自然资源也将变得严重不足,向其它类地行星移民是人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在太阳系内最佳的选择是火星,但由于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0%,其引力场无法束缚与地球相当的大气,也就是说人类移民必须穿上太空服才能在火星上活动,就给大规模移民造成很大限制,且改造火星环境,耗资极大,时间长,因此火星并不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地点。运用笔者提出的量子引力理论,在1000年后,人类应该能发展出超光速或高亚光速的宇宙飞船,到其它“类太阳系”中寻找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似的类地行星,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选择,此类行星在银河系中是很多的。
  在一百万个类太阳系中,一定有一个类地行星适合地球人类移民生存繁演,那么银河系中就会有十万个类地行星,整个宇宙就有一百亿个环境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正等待人类去开发。
  地球人类是本次宇宙大爆炸后进化出的较高等智能生物,如果银河系早已进化出能信步银河系的外星智能生物,那银河系空间早已充满各种人工调制的电磁波(如外星生物发射的无线电波、微波)。我们应该早已收到,但事实上没有。银河系之类的稳定星系是比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繁演的,而在类星体、活动星系、椭圆星系内部,星体相互碰撞很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繁演,最多是一些微生物之类的低级生命。这样我们就在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的大片区域(银河系一角)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数值(与“民意测验”的方法相同),由此可推知,地球人类在宇宙有机生物界属于较高等,已拥有初级智能,以人工调制电磁波作为通信工具是初级智能的基本表现形式。目前的地球就象一个球形的人工调制电磁波发射阵列,在银河系空间很易捕捉到地球人类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反过来,如果外星生物早已达到我们的智能水平,银河系空间的此类外星生物调制电磁波是很易捕捉的。
  稳定的银河系是由类星体、活动星系发展而来,即在100亿年前,原银河系活动剧烈,星体碰撞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进化,到了100—150亿年,是宇宙有机生命大繁演期,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较边缘,星体运行环境较稳定,地球人类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的幸运儿。但宇宙中适合有机生物生长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从我们没有接收到人工调制电磁波的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阶段大多与地球上的海星、鱼类同级,大多因小行星撞击频繁使生物进化受到压制。而且它们绝大部分是碳基生物,呼吸氧气,因为碳性最活跃,能与众多原子组合成有机分子,碳参加形成的化合物种数最多,结构形式和成键方式最丰富,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称为有机化合物。现在已知的一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物约占有90%。氢氧化合物“水”是有机生物生存所必需,有机生物的最初生长环境必然在水中,必然呼吸水中的氧,大气中氧含量相当高。如果不是碳基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成高级有机生物。宇宙中大部分恒星最终产生的都是碳、氧、氮、磷、硫之类的化学元素,加上宇宙中含量极丰的“氢”,最终聚合成的“类地行星”,只要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就能演化出生命。因此,宇宙中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繁演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无数宇宙疆土正等待着人类去开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
  
  
  
  第四章 宇宙存在四类程序
  
  在第二章中,笔者对“宇宙程序”已有论述,笔者同时发现宇宙中存在四类程序,即宇宙程序、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秩序之对于宇宙程序,社会秩序之对于社会程序,大脑(心灵)的秩序之对于大脑程序,是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后,对宇宙万物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下是笔者对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的论述。
  §4.1 社会程序
  秩序是普遍的现象,大到宏观宇宙,小到生物体、分子、原子,无处不有秩序,无物不需秩序。自然界中有秩序,人类社会也有秩序,而且秩序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为使群体免于溃散也会强烈倾向于建立法律控制制度。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虽有区别,但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它的意义在于消除混乱、维护安全,从而避免社会失序而崩溃。从个体角度来说,社会秩序使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可以作出预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人们只要根据秩序和规则进行活动,他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和侵害,所以,秩序带给人的是安全感。同时,秩序带来的行为的可预测性,也使人与人的合作成为可能。在自然界,秩序是密切地与规律性联系在一起的,等到演化出人类社会之后,规律又往往体现为种种的规则。可以说,社会秩序与规则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规则,就没有社会的秩序。社会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内核,人们甚至将二者在等义上使用。在原始社会,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国家出现以后,主要的规则则是法律。
  秩序意味着和谐、均衡、协调、有次序、稳定、一致、连续性、顺利。
  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其组织成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的,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体,它被当作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有机的社会。
  纵观美学史,我们发现,不仅秩序与和谐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它们常常被用来解释美的本质,描述美的特征。同时,和谐虽然不能与秩序等同,但秩序总意味着起码的和谐,和谐总是有秩序的和谐。可以说,没有和谐就谈不上秩序,而没有秩序则也说不上有和谐。和谐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美是和谐的概念,他们认为“和谐是杂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宇宙”(cosmos)这个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亚里士多德也用秩序与和谐来解释美,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他同时把生物有机体的思想运用到美学中来,释美为和谐,“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人们是按照规则办事,而且是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正确的实践规则之后,才能在按照规则办事时“间接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只不过这种“自然”加入了文化因素,社会=自然+文化,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认知对自然中某一区域加以改建,也就是说,社会及社会程序是大脑程序与宇宙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宇宙程序起到基础的根本的作用,它决定着资源的丰贫与社会的存在。如果大脑程序(人的思想)严重违背宇宙程序(自然规律),必将使社会无序运行,直至消亡,如战争、内乱、瘟疫流行、生态环境灾变。
  战争与内乱是因国家掌权者的思想(大脑程序)没有遵循宇宙程序的“和谐、有序”原则,使社会运行失序,饥荒遍野,民不聊生,或因贪图它国的财富,思想为“魔”控制,最终导致国家社会的消亡。
  瘟疫流行和生态环境灾变则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宇宙程序)的无知,没有遵循它,即“逆天而行”,结果必将自取灭亡。
  规则是与人的行为或行为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规则是为了指导人的行为而制定出来的,有了规则,人们也就要照章办事的。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规则结构相关联。相对于制度化比规则这一外在的形式,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制度化规则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外在制约,而德性的外化却要通过具体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现。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社会规范就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规则,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维护共同生活的需要,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确定与调整人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道德最初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是由习俗发展而来,以后经领导层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的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和控制方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
  风俗习惯也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A·罗斯提出的,按照罗斯的解释,在社会控制的具体方式上包括了法律、道德、舆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近20种控制工具。他认为社会控制就是由这许多控制工具形成的控制体系,从而维持着社会秩序。
  法律具有有效地控制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首先,法律是防止作恶的有力武器,具有制恶的价值。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所反映的是公意和公正,既具有意志的普遍性,又具有对象的普遍性,其次,法律是制约行为的基本方式,具有规范的价值,社会的秩序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建立和维持,要使行为遵守秩序所要求的规则,必须明确规定这种规则,并通过有效的制约措施使之为人们普遍遵循,法律正是建立社会秩序的最基本规范和使行为纳入这种基本规范的制约机制。行为的规范是多方面的,但法律规范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第三,法律是调节冲突的有效手段,具有协调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在所难免,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更经常地导致冲突。冲突是破坏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重要根源,要避免和调解冲突,必须有公正而有效的社会裁决调节机制,法律就是这种避免无序竞争,调节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制约机制。
  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所有规则中,法律和道德就是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
  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调控有两个基本的和共同的运作机制,就是规则和原则。法律和道德正是通过它们所包含的规则和原则而成为行为的指南。其中,“规则”是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来源,“原则”则追求价值性和合理性,规则和原则对人的行为都有约束的功能,是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法律和道德都由规则和原则组成,区别在于原则的地位和运作方式不同,在法律方面,原则的作用场所主要在立法而不执法的过程中,法治要求执法必须完全按照规则行事,于是,法律的调控机制就是由规则、原则和强制性的组织三要素构成。道德则不同,由于道德调控具有更大的“原则性”,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原则性”的运作体现其价值合理性和行为主体性。因此,道德的调控除了规则和原则两个机制之外,还需要另一个更重要的机制,这就是美德。什么是美德?美德是人们合乎道德地行事的品质。
  规则为法律和伦理共有,法律的规则和伦理的规则在相当程度上相联相通,构成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法律和伦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要体现规则的要求,更要体现原则的精神,最终还要通过主体的美德获得落实并赋予价值合理性。美德,即体现法律和伦理的区别,更体现法律和伦理在根本精神上的深层联系。
  正义是法律和伦理共同追求的基本的价值之一。
  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道德有赖于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另一方面,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特别是当政府实现了道德化,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自由与秩序是一种充分协同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只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自由,不然内乱四起,民不聊生,连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安全感都没有,何来真正自由。社会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同时,只有足够的自由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中,人民畅所欲言,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而且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人民畅所欲言能使政府及时纠正社会弊端,或修改法律条款,适应时代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发展。在理想的状态之下,自由与秩序是同一的。
  在本文中,秩序与程序有等同意义,如社会秩序中的“交通秩序”则完全可以由一套计算机程序来控制,又如社会秩序中的司法程序、办事程序,又如立法程序是以法律的确定为目标连续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各种“规则”,人要立足于社会,其大脑中必然输入各种“规则”,“规则”在人类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没有“规则”一切都将乱套,“规则”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社会的运行就是在运行各种“社会程序”,人的言行就是在运行“大脑程序”。
  法律、伦理道德、价值观、世界观及其它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社会运行机制、言行规则(游戏规则)都是社会程序、大脑程序的重要编码。
  社会程序是由各种社会规则组成,如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艺术、体育竞赛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就是由各种规则编织成的。
  社会规范意味着为行为规定某种“度”,规范作为普遍行为准则。社会秩序是指人的社会活动、行为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确定性。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秩序(政治程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秩序(经济运行程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灵的秩序(大脑程序)。法学研究的是使社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法律秩序(法律程序)。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的秩序(语言程序)。艺术及艺术科学研究的是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艺术程序),也就是“美的秩序”。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可以此类推,这些学科分别研究的是适用于人类社会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则,也就是运行程序。
  文化是历史的、当代的社会程序、大脑程序相互交融的产物。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程序(社会运行机制)。文学作品是一类用抽象的文字描绘的社会程序——假想的社会运行过程。当这些程序输入大脑,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与身处真实场景相似的生化反应,使人产生快感、痛苦、悲伤或愤怒。教育是向人脑输入社会程序(社会规范)、大脑程序(思想)、宇宙程序(自然科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传媒、出版业是向人脑输入(读者)或从人脑输出(作者)社会程序、大脑程序、宇宙程序的工具。
  在社会中,社会程序按照各种规则运行。在人脑中,“大脑程序”同样按照各种规则运行,以适应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程序)。在自然界,宇宙程序按照各种自然规律运行,计算机程序也是由各种硬性规则组成,不按设定的规则操作,就被视为“非法”。
  人们日常办事过程也就是办事流程、办事程序,众多社会程序的有序运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程序、人的思想(大脑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违反宇宙程序就是违反自然规律,违背科学与真理。
  自然规律是客观自在的,规律的存在与否是不依人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发现规律而不能制定规律。自然规律在人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必然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自然规律具有不容置疑的绝对意义,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必须遵循它,因此,凡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有道德的行为。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要选择符合自然规律,顺乎自然道路,这条道路的标准就是要保持地球生态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协调性,这具有绝对性的意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地球的社会活动,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的平衡系统,应当避免损害自然生态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否则,自然生态的再生机制就会丧失或减弱,并将导致人类最终利益受到损害。地球在其存在的数十亿年间,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持续发展,不断演化为完整的、和谐的系统。人类要从自然的“能力”和“智慧”中,获取置身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就是要学会如何在自然中系统地、和谐地生存和发展。“遵循自然”就是遵循“宇宙程序”,而科学是探索宇宙程序的最有力的工具。
  生态哲学认为,地球是活的系统,它被称为“盖娅”,是生命系统,已经经历了前生物阶段、生物阶段和人类阶段的演化。笔者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生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银河系,太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宇宙,银河系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宇宙是总的生命系统,是最大的活的系统。
  现代生态伦理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并以此基础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全人类的共同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和自然正走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们失落感日甚。所有这些词题无疑都和二十世纪以来无限制地追求物质利益,而精神领域却日渐陷入危机有关。
  人类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源于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2 大脑程序
  从广义上讲,大脑程序是指有机生物脑程序,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地球人类大脑程序(简称“人脑程序”)为例加以说明。
  人脑程序是极高级的智能程序,其复杂度和先进性是目前的计算机程序的1011倍,这就象人类制造的机器人的精密度和综合性能与哺乳动物相差1个量级以上,生物体是神的设计,机器人是人的设计,由此也可看出两者的智能差距。
  人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各种图像、声音都能转换成经编码的电信号,输入大脑。编码系统对新输入的知识进行编码(Coding),并按照任务的要求对已存在的信息进行再编码,并以编码的形式储存信息,以备后用。输入的信息(如视觉或听觉神经中的物理信号)必须经由某种内部表征或编码才能得到加工处理。在计算机中,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的内存中,程序储存在按照符号来编码的内置表单中,运算的每一步是由符号之线上一个简单操作所组成的,计算机储存和处理的符号之线很像语言的句子或代码,它们采用二进位制,因为便于电子的处理,而人脑采用并行运算,即每秒都有1011个神经元在协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CPU,因此人脑总体上的运算速度能达到1022次/秒。
  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信息编码的主要码符,在人脑的形象思维中的则以图像作为信息编码的码符。作为思维信息编码码符的语言是离散的、有限的、数量很少的,给信息编码就是对信息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分类。
  人脑程序采用逻辑语言(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非逻辑语言(如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它表现出既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又不拘泥于逻辑程序,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科学抽象、比较和分类、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
  人类的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整合。
  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的作用过程。它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占很大比重,这是人脑具有极强创造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使人类陷入迷惑的根源。
  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科学模糊思维是“非逻辑语言”与逻辑语言相互协同运行的产物,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是秩序与混沌的统一。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之所以占到很大比重,是因大脑采用并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中央处理器”,而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周边神经元产生几十万种连接,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同时运行如此多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之间、分子之间、分子与原子、粒子之间形成的电场(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相互干扰,形成一定程度的混沌,也就是说直觉、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运行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属于“混沌语言”,而逻辑思维采用的逻辑语言,则是线性的,可预测的。
  正象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语言,是宇宙程序的语言,逻辑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的语言。
  逻辑思维是人脑程序主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则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逻辑”一词在当代常被当作“规律”的同义词,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出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逻辑矛盾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如果对已有的理论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不能发现其中的局限性,人们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那么,思维创新或知识创新就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发现已有或现有的认识与科学理论中的不足或缺陷呢?发现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进行实验,到实践中去检验,核实数据是否有误等,但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逻辑矛盾,也是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引向深入的工具。
  众所周知,在科学发展史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自身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曾把人们的思维桎梏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之后才被纠正,而他所以能有这一辉煌的成就,正是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矛盾并将之排除的结果。
  伽利略曾感慨地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极富创新功能的推理方法,如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后,由蛇推及人,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
  在上述案例的一千多年和二千多年中,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传统理论的错误,这就需要反省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正象笔者指出“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及用传统引力理论可以推导出很多荒谬的结果,都是使用了逻辑推理这种创新思维方法。
  逻辑学在一般意义上只是符号学的别号,是符号的带有必然性的或形式的学说。符号学已成为整个结构主义事业中最负成就的概念之一,由皮尔士·索绪尔创立。而且很难把它和结构主义区别开来,符号学的范围是极广泛的,从对动物的交流研究(动物符号学)到诸如对形体交流(对人的行动和空间的文化需要的研究)、嗅觉符号(气味代码)、美学理论和修辞学这类指示系统的分析。
  在本文中,社会程序和人脑程序的“编码”与符号学中的“符号”有等同意义。
  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皮亚杰对“结构”下的定义,是一项最有成果的的尝试。皮亚杰认为,人们可以在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中观察到结构,这种排列组合体现下列基本概念:
  (a)整体性概念;
  (b)转换概念;
  (c)自我调节概念。
  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物。结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
  结构不是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因此,为了避免降到消极被动的形式的水平,结构必须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地整理加工新的材料。
  最后,结构是自我调节的,这就是说,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结构主义者追求的“心灵的永恒结构”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人脑程序”,而且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理解笔者提出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宇宙程序”。
  人脑是一种极其先进的超级电脑,采用并行运算,运算速度1022次/秒左右。人脑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是其中主导的子程序在运行,其它众多子程序的运行是我们无法感知的,即无意识的,如一个人在走路时,还能思考问题,体内时刻进行着各种有序的生化反应,都是大脑的不同区域的子程序在有序运行。就算在睡觉时,大脑中也在运行多种子程序,由于此时已无觉醒时的主导程序,所以各种子程序相互作用,就升级为“主导程序”,因此梦境是相当奇异的,但信息编码(即梦境中每一个图像、符号)都是过去通过眼睛、耳等感觉器输入大脑的。其实就算人在觉醒时,大脑也时刻在进行着此类子程序的混沌组合运行,当其酝酿到一定程度,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如看到某物或听到某事),就使人产生苦思而不得的灵感。
  人脑时刻运行着几十万种子程序,使身体各部位能充分协调,这就象操纵机器人走路需同时运行多种程序一样,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复杂度不同。就拿我们认为是“低级动物”的果蝇来说,其机体的精密程度是目前任何人工机器所无法比拟的,人类目前所能制造的最先进的小型机器人的综合性能与果蝇相差107倍以上,由此也可看出大自然的结晶“大脑”相对于计算机的先进性。
  在目前的地球人类社会,由人脑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欲望,由人的欲望形成社会的价值体系,由价值体系产生出各种“利益”,由利益产生了人类社会无尽的纷争和苦难。这一切都源于人脑的生化反应,更准确地说,是源于人脑程序。以下是产生人类纷争的根源及其流程:人脑程序→神经生物化学→欲望→价值→利益→纷争。所以调整“人脑程序”,即改变人的思想,就能消除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灾难性的纷争(如战争、内乱),使人类大家庭充满祥和、幸福。
  
  §4.3 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程序采用“数理逻辑”。计算机程序可以说是“宇宙程序、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融合的产物,当然它也其创新独特的一面,人们设计“计算机程序”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更便捷,因此其中必然融入很多人脑程序和社会程序。
  逻辑在许多方面同计算机和程序设计语言有着密切联系,首先计算机是根据(以George Boole命名的)布尔代数设计的;布尔表达式和数据又普遍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用来控制程序的动作。
  数理逻辑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组成、数据库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加工、逻辑网络等方面。
  如果说现代演绎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那么现代归纳逻辑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现代归纳逻辑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形式化与数量化的,并且用演绎方法进行处理的逻辑系统。
  人工智能程序属于人脑程序和计算机程序高度融合的产物,这种科技的发展必须设定一个“铁律”,即“人工智能”必须始终服从人类的意识。如果让它产生“自觉”,将是人类的灾难,特别是采用某些“生物材料”作为CPU主要构件的人工智能机器。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人类的惰性也是技术发展的一种驱动力,难道人类真的懒惰到因图方便而发明一种最终毁灭整个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吗?不!人类不需要,我们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大脑,我们只需要永远忠于我们的机器。人工智能机器的智能级别肯定不及我们的大脑,但它有一种很大的优势,即以光速与地球上的所有计算机系统联线,享有地球所有信息资源,随意操纵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军用的,解开操纵核弹的密码简直象吃豆腐一样简单,而且能瞬间摧毁世界金融系统,使每一个涉及计算机的社会领域陷入瘫痪。
  
  §4.4 文化也是一种程序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和社会是同一的,文化就是社会,另一些社会学家把文化看作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份,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文化中的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文化中的物质要素如器皿、衣布、建筑物只不过是精神要素的物化。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这就是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要素。还有规范和模式也对文化非常重要,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规矩。规矩就是规则,就是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的具体化。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一个复杂的整体,一个文化总体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它是由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组成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互相关联、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
  社会的运行就是文化的有序运行,文化体系是一种庞大的程序,文化的内部构造就是社会程序的结构,文化的精神、物质、符号要素就是社会程序的编码,可以说文化程序就是社会程序,或者说它们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相同的。
  
  §4. 5 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与人脑程序三者存在复杂相互作用
  在宇宙程序、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计算机程序四类程序中,宇宙程序占绝对主导地位,社会程序是人脑程序融合宇宙程序的产物,同时,社会程序又反过来影响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则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宇宙程序融合的产物。
  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宇宙程序。
  社会程序是人脑程序的显化、物化,最初的社会程序产生于人脑程序,如人类在群居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领悟到必须用一些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而后,社会程序又反作用于人脑程序,如通过教育使儿童学会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即向儿童大脑输入各种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相互作用非常紧密,人文科学以研究人类精神(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秩序(社会程序)为主,这也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密切联系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程序(社会程序、宇宙程序)中,而且我们自身就是由程序(人脑程序、宇宙程序)构成的,这是一个程序化的世界,程序代表着秩序,法律、法规及组织规则可视为程序中的“硬性规则”,伦理道德可视为程序中的“柔性规则”,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相当于在程序中设定的目标。程序混乱就是人脑或社会或自然环境失序,就意味着走向消亡(可以称之为“死机”或“系统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因此,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如何顺应、遵循宇宙程序?首先,宇宙程序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和谐、均衡、有序、统一,表现为大自然充满和谐、有序的美,这是在构建社会程序、人脑程序时必须遵循的。消除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恶与不公正,这两者正是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存在部分无序的表现。
  其次,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设定的规则,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即不能妨碍宇宙程序的有序运行,如人类社会行为不能破坏地球生态平衡,地球生态平衡是宇宙各级子程序协同运行的结果。
  再次,由于太阳的寿命有限,且空间运行着很多可能危及地球的小行星,要求人类必须尽快发展科学技术,开拓宇宙疆土,因此在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必须设定这个最高目标,人类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此为目的。
  最后,宇宙程序的运行使宇宙中的行星、恒星、星系、总星系团存在运行的周期,最终宇宙将在烈火中重生,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这就需要在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输入这种信息,使人类社会发展顺应这种周期,在宇宙黑洞坍缩之前,乘坐超光速巨型宇宙飞船,摆脱宇宙黑洞的引力,航行到宇宙的边缘,等待下一次宇宙大爆炸,在宇宙边缘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预先准备大量的能源及其它物资。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顺应宇宙程序的运行,违反它就将是灭顶之灾,就象现在已隐约可见的地球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恶化正是因为人类不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中各级宇宙子程序的运行失调,致使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化丧失、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淡水资源短缺。
  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当然两者研究领域、内容及适用范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紧不可分,因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由人脑指挥建立的,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又反作用于人脑,两者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社会科学出现之前,人文科学兼有研究“社会程序”之责。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与自然科学紧密融合,采用大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最终得到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真理。如地球生态环境是运行宇宙程序的结果,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与之相协调,不然必将使地球环境恶化,直至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失去生存家园。又如,一群人主观地希望乘坐的一辆大客车能驶完1000公里的路程,而实际上汽车油量只够行驶600公里。这群人在讨论决策的过程中使用了“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而汽油燃烧能及其在发动机中的能量转化率却是固定的“宇宙程序”,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定,因此,这群人的“人脑程序”、“社会程序”没有顺应“宇宙程序”,他们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这群人可以引申为全人类。
  
  
  
  
  
  参考书籍
  
  相关的参考书籍有三十万多本,不便一一列出,以下仅列出参考书籍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1] 天文学新概论 苏宜著 武昌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 黑洞物理学 王永久著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 热大爆炸宇宙学 俞允强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 量子力学 尹鸿钩著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 高等量子力学 倪光炯 陈苏卿著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 莱文森定理,反常和真空相变 倪光炯 陈苏卿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7] 宇宙的起源 [英]约翰·D·巴罗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8] 相对论、天体和宇宙 王永久著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理论 胡宁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0] 时空本性 [英]史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著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11] 超越爱因斯坦 米切奥·卡库,詹妮弗·汤普逊著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2] 统一之路――90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 丁亦兵主编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13] 万物之理 阎康年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4] 拓扑空间论 高国士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5] 非线性物理学 卓崇培主编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16]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德]哈肯著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
  [17] 混沌学导论 吴祥兴 陈忠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年
  [18] 理解宇宙:宇宙哲学与科学 [美]穆尼英著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年
  [19] 时间之河 [俄]伊戈尔·诺维科夫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20] 原子核物理进展 丁大钊 陈永寿 张焕乔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21] 基础物理化学(上、下册) 张季爽 申成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2] 无机化学 何凤姣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3] 有机化学 蒋硕健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4] 量子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罗明道 颜肖慈 欧阳礼编著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5] 最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梁国栋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6] 遗传学 [英] 温特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7] 分子医学原理 [美]詹姆森著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 2000年
  [28] 细胞生物学 汪堃仁等主编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9] 分子病毒学 徐耀先等编著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30] 现代医学免疫学 余传霖主编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1] 科学哲学导论 [英] 罗姆·哈瑞著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2] 科学的哲学 [美] W. H. Werkmeisdter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33]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4] 西方哲学智慧 张志伟 欧阳谦主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5] 西方美学通史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36] 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著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7] 认知神经科学 [美] M. S. Gazzaniga主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8] 神经生物学 [美] Gordon M. Shepherd著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39] 神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王尧 杜子威主编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年
  [40] 生物进化控制论,裴新澎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
  [41] 世界的尽头,(加)莱斯利著,刘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42] 诊断地球——人类命运展望,费勇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年9月。
  [43] 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比)德迪夫(de Duve, C.)著,王玉山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44]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迈克尔·怀特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45] 第三个1000年:挑战和前景——布达佩斯俱乐部第一份报告,(美)欧文·拉兹洛著,王宏昌、王裕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
  [46] 外星生命探索:20世纪对地球以外生命的争论,(美)迪克著,李经、昌增益、李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7] 当代印度宗教研究,吴永年、季平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48]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挪威)拉尔森(Larsen, S.U)主编,任晓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9] 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著,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50] 人文科学认识论,(瑞士)皮亚杰(Piaget, J.)著,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
  [51] 人文科学引论,刘鸿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2] 科学的结构,(美)内格尔(Nagel, E.)著,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4月。
  [53] 科学与宗教,(英)约翰·H·布鲁克著,苏贤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54] 科学创新论,郭金彬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55] 本体论研究,俞宣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6] 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一、二辑),卓新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57] 神学与形而上学,(英)詹姆士·利奇蒙德著,朱代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58] 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5—6),罗嘉昌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59] 解释与拯救——宗教多元哲学论,王志成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12月。
  [60] 思维科学研究,赵光武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61] 逻辑研究,(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62] 世界的逻辑构造,(德)鲁道夫·卡尔那普著,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4月。
  [63] 政治科学,(美)罗斯金(Roskin, M.G.)等著,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7月。
  [64] 国家哲学论,任吉悌、王暟霞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65] 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美)迈耶等著,罗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
  [66] 伊斯兰与国际热点,金宜久、吴云贵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
  [67] 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余建华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68] 世界政治,(美)拉西持(Bruce Russett)(美)斯塔尔(Harvey Starr)著,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9] 逻辑学,宋文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70] 逻辑与方法,朱志凯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71] 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张华夏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72] 道德概论,张学曾编著,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73] 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余谋昌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74] 正义论,(美)罗尔斯著,何包钢等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10月。
  [75] 人的问题,(美)内格尔(Nagel, T.)著,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7月。
  [76] 法理学,葛洪义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77] 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5月。
  [78] 法国环境法典,王姤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79] 国际法,刘健主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80] 环境刑法学,付立忠著,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3月。
  [81] 比较军事思想:部分军事思想比较研究,李效东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82] 军事战略思维,李际均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
  [83] 文化哲学导论,刘进田著,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
  [84] 跨文化对话(5—7),乐黛云等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85] 跨学科研究引论,金吾伦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
  [86] 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美)科尔(Cole, S.)著,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7] 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郑积源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88]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Werner, J. Severn)等著,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89] 文学理论教程,赵炎秋、毛宣国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4月。
  [90] 现代教育学,王鸿江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91] 《世界全史》(百卷本),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2] 世界文明论研究,许启贤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93]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94] 组织行为学,张德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95] 民族学概论,周建新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96] 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编写组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
  [97]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美)沃勒斯坦著,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8] 世界文化史,张广智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99] 历史哲学导论(英)沃尔什(Walsh, W.H.)著,何兆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00] 世界通史,张延珍等主编,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2月。
  [101]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102]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毛宗伟译,延边人民出版社。
  [103] 语言学概论,王德春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104]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丹尼尔·丹尼特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9月。
  [105] 程序设计语言原理,招兆铿、朱洪编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7月。
  [106] 操作系统原理,何炎祥编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107] 脑模拟与神经计算机,沈政、林庶芝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108] 数字逻辑,王玉龙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109] 程序设计,夏宽理、王春森编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110] 人工智能原理,石纯一等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111]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美)霍兰(Holland, J.H)著,周晓牧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112] 系统、结构和经验,(美)欧文·拉兹洛著,李创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7月。
  [113]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7月。
  [114]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美)罗伯森著,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5] 国际经济学,(美)阿普尔亚德(Appleyard, D. R)、(美)菲尔德(Field, A. J.)著,龚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116]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张幼文等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117] 走向全球化,黄卫平、朱文晖著,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118]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杨伯溆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19] 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白英瑞等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
  [120] 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刘杰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1] 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2] 地球告急:挑战人类面临的25种危机,郝永平、冯鹏志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10月。
  [123] 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美)阿西莫夫(Asimov, I.)著,王鸣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作者:菜园三农001 回复日期:2004-11-12 13:35:39 
    读不懂,得努力学习了……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13:50:35 
    作者提示:由于关天的服务器软件无法转换公式和专用符号,本文中的一些公式 符号已走样或出现乱码,但可用以下规律类推。
  
  10-19 是指10的负19次方
  10-33 是指10的负33次方
  1065是指10的65次方
  质能方程E=mc2的平方已下移,与上同
  中性玻色子(Zº)的符号是乱码
  
作者:羽陵 回复日期:2004-11-12 14:23:02 
    1。看了前几节,结论是您根本没上过大学,上过大学学过基础的物理和化学的课,不会说这许多似是而非的话。
  2。对您涉猎这么多的领域并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涵盖一切的理论,表示钦佩。但是现代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区别,在于现代科学是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模型基础上的。您好像还是术士和阴阳家的方法,用些阴阳、太极、气之类乱说(您用的是引力、核力等似是而非的东西)。
  3。您看了“相关的参考书籍有三十万多本”,不知道您看懂的有几本?这些自然科学的书,不是看它的叙述和结论,然后抄您以为支持您的结论的语句就可以了。您需要把它的数学从头到尾推导一遍,您才能真正明白。
  4。数学,如果您真的想研究自然科学,必须用数学模型,而不是用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来作文字游戏。
作者:羽陵 回复日期:2004-11-12 14:25:25 
    呵呵,欢迎关天又来一位大师,
  中华不败先生不用感到寂寞了,^_^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2 15:57:05 
    因为在图书馆里也发现一本书,好像与你的贴文类似,当时很有感触,现在写出来:
  
  一种自然科学理论,评判他的价值主要标准是:他预言了什么?他预言的结果经实验检验是对的吗?
  
  假定楼主贴文的理论正确,但你全部的内容是解释了其他理论已经解释了的事实,因此,即使是正确的,也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从你的理论出发,经过逻辑推导,或者半猜想半推导也行,能预言出其他理论还未指出的东西,或者人类思想史未曾探索的领域。那就很了不起了,如果你的预言又得到实验的证实,那你就可以得若贝尔奖了。
  狭义相对论预言了质量可以变成能量,定量关系是e=mc2,由原子弹的爆炸得到证实。根据你的理论,给出你的预言吧,哪怕一个也行。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1:35:10 
    回复羽陵:
  本人就是要突破现在物理学化学中的一些旧范式,怎么会与教科书上一样.对于你这维护旧范式的守旧分子,我只能说:你会进历史的垃圾堆的.你认为现代物理 化学书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喽?那科学还如何发展? 
  也因阁下过于肤浅,没看几段就妄加评论(也许阁下根本就没看懂),特引述文中的一段文字,针对地就是如阁下这类守旧分子:
  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表现在哪里呢?在《人的进化》中,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类人的天才在于,他们问出一些显而易见又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使科学产生巨大的变革,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极其简单问题的人。”
  笔者清楚要让人们突破前人的束缚是很难的,这与人脑神经元结构有关,使人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但人类科技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突破前人束缚的基础上。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孟德尔、德布罗意、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比尔·盖茨同为最具创造性的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没有被传统理论所束缚。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也可能阁下老眼昏花,不看清本人的提示:
  由于关天的服务器软件无法转换公式和专用符号,本文中的一些公式 符号已走样或出现乱码,但可用以下规律类推。
  
  10-19 是指10的负19次方
  10-33 是指10的负33次方
  1065是指10的65次方
  质能方程E=mc2的平方已下移,与上同
  中性玻色子(Zº)的符号是乱码
  
  致使如阁下此类肤浅之士看得云里雾里,大惊小怪.真是可悲可叹啊.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2 21:43:38 
    初步看过楼主几个另外的帖子,好象还有点象那么回事,可是看到这篇长文如下的一段,怪侠狠狠地骂了自己:瞎了狗眼!
  
  “其致命缺陷在于: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电荷的数值为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电子的电荷-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传统原子模型中,是正质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对抗质子间向内吸引的强核力,而且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说明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大于质子间的强核力,起码两者力量接近。以上说明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大小相等,那么由负电子包裹着的原子就不可能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的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想让两个原子靠近都需要用核聚变的超高温高压,这显然是荒谬的。这是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之一。
    实际上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那原子核就失去力的平衡,原子核会进一步向内塌缩,原子彻底毁灭。
    如果说原子核是靠质子、电子间的库仑静电吸引力束缚住光速运行的电子,那么负电子之间产生的库仑静电斥力,就必然使外围电子飞离原子,多电子的重原子就不可能产生,因为负电子间的距离比正质子与负电子间的距离近得多,且正、负电荷大小相等,这是致命缺陷之二。
    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两块0.5克的永磁铁之间的排斥力远小于1克铀(235U)裂变释放的强核力,8×1010焦,相当于2.5吨煤的燃烧热。同时与斥力对抗的强核力应该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强核力是一种向外的力,由强核力主导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力都是向外的。”
  
  
  
  虽然,楼主列举的量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教科书称不得名著,但是应该把氢分子的构成道理说清楚了。量子力学构造的原子分子结构完美无缺。只能说:楼主没有读懂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更别谈量子力学的数学框架(善意地说);或者,楼主是懂的,但是为了兜售私货,故意欺骗外行。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1:51:50 
    回复羽陵:
  刚看了阁下在天涯的所有文集,原来阁下是孔乙己式的愚腐之士,觉得对阁下根本不值一驳.走吧,这里是自然科学的殿堂.
  
  羽陵个人论题集  栏目   论 题 首帖字节 发表日期
  关天茶舍 满清入关与明末中国现代化尝试的夭折 5231 11-10 09:42
  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被扭曲的朱熹 3881 10-09 23:10
  煮酒论史 [历史随笔]东南纪事 1091 09-17 23:08
   栏目   论 题 首帖字节 发表日期
   刷新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2:01:20 
    回复袁士霄: 你也是个守旧派,你老了.
  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正是我最大创新之处.阁下承受不了这种新的冲击,就走吧.
作者:羽陵 回复日期:2004-11-12 22:02:34 
    您这一段:“六、化合引力场 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引力场相互吸引,首先克服原子外围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原子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分子中原子都是非球形的,象被压扁了似的,这是一种强大吸引力,传统理论已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实际这就是原子核引力场,它们在彼此靠近中形成“化合引力场”......分子间作用力可分色散力、静电力、诱导力三种,其中色散力是其中主要成分,它存在于所有的分子之间,是一种吸引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约几百pm,属于长程作用力。色散力就是原子核引力场或化合引力场形成的。分子间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引力(万有引力),而当分子靠近时,就会出现排斥力,这是一种短程力,正是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
  
  您这一大溜几千字俺都懒得去批了,呵呵呵,估计您抄书也挺累的,还不懂这些术语的含义。您先把量子化学中的库仑力、色散力等在数学上是怎么来的用数学推导一遍吧。只能告诉您,很多东西是没法直观的理解的,必须从数学上理解。把一些术语作直观的组合和解释,是古代阴阳家和术士的惯技,呵呵呵。
  
作者:羽陵 回复日期:2004-11-12 22:07:03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1:51:50 
  回复羽陵:
  刚看了阁下在天涯的所有文集,原来阁下是孔乙己式的愚腐之士,觉得对阁下根本不值一驳.走吧,这里是自然科学的殿堂.
  ---------------------------------------------------------------------
  呵呵,俺在米国拿的PhD,现在某国作research scientist。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2 22:15:36 
    也许是文字表述的缺陷,当你一提到“引力”时,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因为,量子物理学本身就是要解决所谓的“万有引力”、“磁场”等问题的。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2:27:51 
    旧范式阵营的反对之声越强烈,就越说明我新理论的提出是有进步意义的.正所谓不破不立,来吧,旧势力,尽情地攻击我的理论吧.
作者:羽陵 回复日期:2004-11-12 22:44:11 
    [4] 量子力学 尹鸿钩著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抄书不仔细,该打PP,^_^
  尹鸿钧老师的课俺正好选修过,:D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2 22:48:52 
    假如宇宙中有一颗绝对静止的量子,那么,它就是宇宙的核中,它是“极冷”,它是“极重”。
  运动=热,动,趋于静;热,趋于冷。所谓的“万有引力”,实质上是趋于的过程。
  你说视屏上像在动,其实你也知道它只是能量的转换过程。
  依我看,我走到美国,其实只不过是我的这种能量形态转换到美国。宇宙就像十万万恒河沙数的量子堆,于是,光有粒子的波、粒运动速度是错误的。
  CCTV10的“斗转星移”节目里说,我们看到的距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四百年前的光。天大笑话。如果光是有速度的,我们的夜空,将不是满天繁星,而是光的彩带了。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2:54:36 
    回复羽陵:
  原来阁下是如此拘泥小节之人,如何能成大事?
  在历史上,你不存在,只是尘土.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3:55:37 
    米国是日本人对美国的称呼,羽陵先生竟媚外到这种程度,难怪对西方人创立的理论迷信到这种程度,认为他们都是对的,而宣扬我们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人都是阴阳家和术士.难怪杨振宁会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开火,你是"洋"老的徒孙.
  
  明确地说,我的自然科学根本原则就是正反对称和阴阳平衡.人文社会科学的根本原则就是天人合一.我开始向假洋贵子们开火.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3 15:16:03 
    主楼勇于与人挑战,精神可嘉。
  抱着验证自我的理论而挑战,便会对前来挑战者充满敬意之喜乐。智慧才将在这种喜乐中得以升华。
  关于物理学的许多概念,我都不知,但并不能证明我对存在一无所知。特别是对量子物理,我以为“重在悟性”。
  中学,当老师讲解磁场时,我在做关于磁场的所有想象,后来,看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关论述,“似曾相识”。于是,我在想,人的悟性是相通的,未必需要什么概念。于是,我以为,释珈摩尼在没有物理概念时,也同样是在实践着自己心目中的量子物理学,他称之为“大智慧”。
  如果你有条件,我赠于你一个猜想:“艾滋病是放谢性物理学问题,而不是生物病理学问题。”恐龙灭绝,也同样是这个问题。
  解开这个猜想,诺贝尔自然就会来到中国!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3 16:15:09 
    回复zj量子:
  谢谢先生的吉言.艾滋病的起因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目前有些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源于一次失败的疫苗试验.但我们不能象有些人一样迷信西方学者的话,应该开拓思路,提倡百花齐放,那种一言堂做法绝对要不得.
作者:猎户X 回复日期:2004-11-13 19:32:23 
    哎
  看来我来错地方了
作者:陆妮 回复日期:2004-11-13 19:50:19 
    要是没有网络,估计楼主这样的天才非郁闷成神经病不可。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3 20:09:38 
    嘻嘻,适者生存.有网络这种有力工具为何不用?现在出版书籍,传播太慢,要顺应时代嘛.
作者:北纬67度3分 回复日期:2004-11-13 20:54:00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深深的懂得了什么叫“无知者无畏”。一开始我还真是以为楼主有什么新的发现,看了几段后我开始怀疑楼主到底在说什么。继续看下去我已经开始把这个当成笑话看了。
  很明显楼主只有中学生的物理和数学水平,当然楼主是看了一些量子力学和狭义/广义相对论的书,可惜的是楼主并没有看懂(在这里我弱弱的问楼主一下,广义相对论里所谓引力只是空间弯曲的表现现象而以,也就是说引力是不存在的,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不是因为万有引力,而是因为太阳巨大的质量在周围产生了一个弯曲的空间,地球是在沿着一个弯曲空间作直线运动,就好比你在地球表面沿一个方向作直线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轨迹一样,你懂吗?)。并且羽陵说的完全正确,楼主如果想让我们相信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那么请楼主拿出你的数学模型,当然你可能根本不懂什么是数学模型。可惜楼主从始至终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一味地说我们不懂,老了等等与此无关的话。如果楼主真的想和大家讨论请拿出诚意来。
  更搞笑的是还有一位zj量子,我都不知道你想说什么?居然说:“艾滋病是放谢性物理学问题,而不是生物病理学问题。”恐龙灭绝,也同样是这个问题。您不是白痴吧?
  好了我不想说太多了。
  最后送羽陵一句:对正常人解释一遍就明白的事,对白痴说一万遍他也不会懂。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3 22:46:11 
    北纬67度3分是羽陵的马甲?竟还敢到此大放臭气,简直臭气熏天.
  
  本人的理论是一种唯象理论,并不是所有理论一开始就有数学模型的,这么初浅的道理都不懂,你还是再读几年书吧.法拉第、玻尔、爱因斯坦、费恩曼等科学巨匠都善于通过物理现象来探求物理本质和解释,并从哲学层面加以把握,而认为数学运算是第二位的,因为在新的未知科学领域,很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数学工具。玻尔一向认为,对于物理学观念的讨论来说,数学是不重要的,我们已经见识过,在BKS那篇洋洋万言的论文里,只有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物理学中的大部分重要进展都是由“物理直觉”造成的,本人的量子引力理论属于一种唯象理论。
  原文有大量公式和一百多张插图,因关天的服务器软件无法转换而未输入,过几天我到能输公式的网站上去发文,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届时通知.
  天才与疯子只差一步之遥,仔细看过本人所有文集的人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
  守旧派的诽谤,是要强奸广大网友的眼球,无耻之极.
  
作者:李大水 回复日期:2004-11-13 22:49:46 
    霹雳一声震乾坤,天涯牛人出现了。。。。。
  
  就是不知道是水牛还是黄牛。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4-11-13 22:54:16 
    三十万本参考书,以一百年来算,每天需看8.2本,超人啊。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3 23:49:26 
    回复北纬67度3分:
  
  马甲先生,你说:"广义相对论里所谓引力只是空间弯曲的表现现象而以,也就是说引力是不存在的,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不是因为万有引力,而是因为太阳巨大的质量在周围产生了一个弯曲的空间,地球是在沿着一个弯曲空间作直线运动,就好比你在地球表面沿一个方向作直线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轨迹一样."这只是一种学派的观点,你却拿着鸡毛当令箭.还有更厉害的学派--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认为爱因斯坦的度规张量能被转变成引力子,引力子则是荷载引力的离散的能量包,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不可能在它们二者之间达成妥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遭受挫折的根源,在于他的方程本身的结构。30年来,他被这一表述中一个基本的缺陷所困扰,方程的一边是时空曲率,他把它比作“大理石”,这是因为它有一种美丽的几何结构,但他很不喜欢这个方程描述质能的另一边,他认为另一边是丑的,他把它比作“木头”,时空“大理石”清晰而精美,质能“木头”却是一堆令人讨厌的混杂物,它看上去形式杂乱,从粒子、原子、分子到岩石、生物、行星和恒星。爱因斯坦猜想有朝一日单靠大理石解释木头的所有性质。对于爱因斯坦而言,木头就是时空的扭折.
  在笔者提出的“四力统一公式”(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中,公式左边的“引力”以引力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代表“大理石”,公式右边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以粒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代表传统量子物理学,代表“木头”,因此推演出“大理石=木头”,两者是一体的,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爱因斯坦站在宏观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角度,传统量子物理学家站在粒子的角度。(引自本文,肤浅小子你认真看三年也许能看懂一些)
  
  这也难怪,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十年内世界真正读懂的只有三人.现在马甲先生读不懂我的新理论也很正常.
作者:我牛故我在 回复日期:2004-11-14 1:49:37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4-11-13 22:54:16 
    三十万本参考书,以一百年来算,每天需看8.2本,超人啊。
  
  一般的超人是做不到滴,估计只有极品超人之极品才能做到.中国目前所有的大师都要望尘莫及.
  牛皮要就不吹,要吹就吹大的!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0:06:33 
    给鱼木脑袋们上一堂课:
  教科书上的知识都只是某区域或国家占主流的思想与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直到今天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一些阿拉伯国家大学教科书上的“正确”知识,如日本的教科书对侵华战争大加美化,对还处于成长期的日本学生来说,这就是“正确”的知识。又如牛顿的引力理论在两百年前的教科书上是绝对权威的,却被一个默默无闻的专利局小职员爱因斯坦所修正。有很多鱼木脑袋天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认为西方学者创立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加以顶礼膜拜,疏不知这也是一种迷信,如此奴性就永远只能做他们的跟屁虫,永远无法创新,更谈不上超越,这是东亚某大国学术界的重大弊病。
  众所周知,在科学发展史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自身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曾把人们的思维桎梏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之后才被纠正,而他所以能有这一辉煌的成就,正是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矛盾并将之排除的结果。
  伽利略曾感慨地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如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后,由蛇推及人,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
  在上述案例的一千多年和二千多年中,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传统理论的错误,这就需要反省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0:38:43 
    回复沉思的鱼我牛故我在:
  你知道北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有几千万册书籍吗?
  本人对于普通书籍象翻词典一样,一天能看一百多册,当然这是有些鱼木脑袋们无法想象的.
作者:李大水 回复日期:2004-11-14 11:58:18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0:38:43 
    回复沉思的鱼我牛故我在:
    你知道北京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有几千万册书籍吗?
    本人对于普通书籍象翻词典一样,一天能看一百多册,当然这是有些鱼木脑袋们无法想象的.
  
  ------------------------
  
  一/北京图书馆就是国家图书馆,别唬人了。
  二/一天看一百多册?看过国家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吧?你一天能借出一百册书?
  三/国家图书馆全部开放而且带有阅览桌位的阅览室有几间?有多少图书?
  
  骗子。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2:16:15 
    回复李大水:
  在阅览室,笨蛋.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2:20:28 
    回复李大水:
  是一家与国家图书馆藏书差不多的直辖市图书馆,我不想告诉你我在哪个城市.愚蠢.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2:24:06 
    回复李大水:
  十年前我在北京的时候,它还叫北京图书馆.木瓜先生.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2:38:19 
    回复李大水:
  你看过十年前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北图 畏途"吗?
  那时的北图很官僚,我对北图没好感.李木瓜先生
作者:踏地观天 回复日期:2004-11-14 13:04:59 
    
  ————太好了,看来只要有关天存在,很多新的“大师”就会气急败坏地夭折在摇篮中,中国以后可要清净多了。谢谢。
  本愚作为文科生也在这里与理科生们进行过多场辩论,也曾经有人指出过我的一些失误,但是,从来没有人说我在利用科学术语行骗,原因是:我清楚自己应该保守的界限在哪里,能明白的部分就说自己明白,不懂的部分就提前说自己不懂,这样一来,在每场哲学讨论中我反而颇占上风。
  而楼主,发明这一套万能物理学的根本目的乃是要论证“宇宙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周而复始永远循环,那么请问:您知道第一次循环是怎样开始的吗?或者,您根据什么就认为这个循环没有最初的开始?
  看到大家从专业课方面帮助楼主,本愚我乘机再给该君补点哲学课,救人需彻底嘛。
  
作者:踏地观天 回复日期:2004-11-14 13:25:05 
    
  ————不在这里谈了,如想深谈一些自然哲学可到下面这个地址中:
  
  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1&idArticle=118623&flag=1
  
  下网。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3:30:38 
    回复踏地观天:
  请细看如此等等的全部文集.能很好回答你的问题.
作者:大肠杆菌 回复日期:2004-11-14 13:32:08 
    在医学生物学部分,作者的四力理论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范式,用以表达。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如同一个哑语专家,为了给聋子讲授医学,不得不设计哑语一样。原有的符号系统,统统要翻译成新的语言范式。至於内容上的贫乏与残缺,不能苛责作者。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3:37:06 
    给鱼木脑袋们上一堂课:
    教科书上的知识都只是某区域或国家占主流的思想与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直到今天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一些阿拉伯国家大学教科书上的“正确”知识,如日本的教科书对侵华战争大加美化,对还处于成长期的日本学生来说,这就是“正确”的知识。又如牛顿的引力理论在两百年前的教科书上是绝对权威的,却被一个默默无闻的专利局小职员爱因斯坦所修正。有很多鱼木脑袋天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认为西方学者创立的理论都是正确的,加以顶礼膜拜,疏不知这也是一种迷信,如此奴性就永远只能做他们的跟屁虫,永远无法创新,更谈不上超越,这是东亚某大国学术界的重大弊病。
    众所周知,在科学发展史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自身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曾把人们的思维桎梏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之后才被纠正,而他所以能有这一辉煌的成就,正是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矛盾并将之排除的结果。
    伽利略曾感慨地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如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后,由蛇推及人,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
    在上述案例的一千多年和二千多年中,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传统理论的错误,这就需要反省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
    
  
作者:jedicn 回复日期:2004-11-14 13:48:48 
    看来楼主是想成为物理史上的第三人了,不会是想成为第一人吧?
作者:jedicn 回复日期:2004-11-14 13:53:34 
    伽利略曾感慨地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楼主知道什么叫逻辑推理么?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4-11-14 14:11:56 
    一天一百本书,我就是翻小说怕是也做不到的,更别说艰深的数学物理之类的专业书籍了。所以只有叹服了!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4 14:30:42 
    北纬67度3分:
  对于象量子物理学这样,向所谓经典的科学理论做质的突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总表现为“白痴”,因为,除了“数”的表达,他们已经无法用满足人的视觉、甚至语言来表述其所悟出的一切。
  在一个不容个性张扬的人的社会里,中国,“白痴”是需要欧美国家的“点名”,否则,别说出头之日,那怕是出头的希望,都将被嘲笑吞噬。
  北纬,也许你是对的,也许他是错的。现在致关重要的是要给“白痴”们一个人文关怀的环境,因为爱因斯坦们就产生于、只能是产生于那十万万个“白痴”之中的一、两个。
  一提到“四大发明”,我就起鸡皮各答,想靠“四大发明”吃一辈子饭的人,从来就不会有人说他们是“白痴”!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4 15:01:35 
    由你的伟大理论,运用逻辑推导,或者不推导也行,能否得出一个在现实中可用实验验证的预见?
  
  请给出一个吧!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5:31:06 
    回复monachus:
   预见了超光速的存在,光速的三百倍,国外已实验证实.预见了宇宙大爆炸之初的超超光速,维护了暴涨理论.您仔细阅读本文吧,您哪.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4 15:42:53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4 15:01:35 
  由你的伟大理论,运用逻辑推导,或者不推导也行,能否得出一个在现实中可用实验验证的预见?
  请给出一个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科学领域,不应该对人有这样的时间表,特别是现代科学领域,而应当期望着,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的肩上往上攀。科学,绝对没有顶点,却绝对有庞大而坚实的基座。也许,我只是一堆泥,但是,只要是向基座里堆,总有希望。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5:44:19 
    回复jedicn:
  敝人指出“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及用传统引力理论可以推导出很多荒谬的结果,都是使用了逻辑推理这种创新思维方法。还有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不仔细阅读本文,妄加评论,不觉脸红.
作者:jedicn 回复日期:2004-11-14 15:48:49 
    "光速的三百倍,国外已实验证实"
  
  国外的哪个权威机构? 总不能像楼主这样嘴上吹吹作试验的吧?
  什么样的试验条件,能否简述一下?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5:55:43 
    回复jedicn:
  这件事只有您不知道,到google一查便知.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6:23:54 
    回复大肠杆菌:
  本人认为生理与化学、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相互对抗、相互协同的过程,区别只在于,生理过程中四力对抗、协同的情况非常复杂,在化学过程中四力协同较前者简单得多,而物理过程中四力协同的情况较简单。
  阁下没看懂前面详述物理四力平衡原理,到了生理部分自然看不懂.
作者:婆娑双树 回复日期:2004-11-14 16:55:05 
    
  
  / 2000-06-14/18:59
   【本报记者林潜修/纽约报导】“推翻爱因斯坦理论”这样惊人的标题,挂在任何一个科学家的研究上头,要不是个光环,就是重担,新泽西州 NEC 研究所研究员王力军(前译王利军)还没正式发表的光学实验,最近被华、洋媒体以讹传讹的报导,就让他饱尝到“成名”的苦恼。
  领先报导王力军及同事实验的是五月卅日的《纽约时报》科学专刊。报导中“比光速提前三百倍到达”的耸动描述,让王力军的实验在被转述、转载之下,越来越离谱;最近王力军看到中文报章的文字时,简直已经成了科幻小说的材料,连“时间飞行器”都跑出来了。
  在王力军投稿给《自然》杂志的实验过程提前曝光之时,英国也正在召开一项检验爱因斯坦理论的研讨会,于是在没有人向他求证的情况下,他的实验就被解释成“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重要发现。王力军被描写成“发现超光速”的科学家。而他发现的“超光速”传输方式,不但可以用来研发“没有时间差距”的计算机运送数据科技,甚至还有可能用来打造“时间飞行器”,进而打破自然界因果规律,颠倒事物的秩序,使结果发生在原因之前……。
  王力军看到这些报导,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浑身不自在,担心媒体的误导让他在科学界成了笑话。一九九二年获得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物理及天文学博士学位的王力军,在加入新州 NEC前,曾在 General Atomics 担任资深研究科学家。
  王力军说,他在实验室里以“光脉冲”通过一个充满特制铯气的密闭空间,结果观察到物理学上较少发生的“反常色散”现象,在特制铯气中,这束“光脉冲”的“群速度”比真空状态时行进的速度更快,计算下来,比真空中行进的“群速度”还高出三百倍。
  王力军说,光有各种速度的定义,以上的这个实验的简述,一般读者看来眼花撩乱,但光学界的人都知道,光脉冲的“群速度”在某些介质中高出真空中光速的现象,虽然在某些教科书中还是被认为不可能,但过去曾经被证明过。目前被媒体渲染的“超光速”,在光学研究界并不是破天荒的发现。王力军的研究最具意义的地方是,在这束光脉冲“进去到出来”之间,其能量和脉冲形状都几无改变。
  前两天媒体上最离谱的报导说,王力军的发现证明“光的讯息速度可以超过时间的速度”,“王力军宣称已经突破了速度的极限……将打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类玄之又玄的报导推翻了因果律。另一个外行的报导连光的性质都搞错了,王力军说,报导误以为“光脉冲”像一块石头般拥有质量,于是误以为他找到了让物质“超光速”运行的秘密,进而才有“超时空时间飞行器”等离题的讨论。
  他说光不是由原子组成,本身没有质量,因此这个实验和什么“超光速飞行”扯不上关系。且光的速度也非一成不变,一般所谓光速是光在真空中一秒运行三十万公里的公认定义。如果光在穿透真空、空气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会有改变,那他发现光在特制铯气中前进速度比真空中快,意义就不至像媒体描写的玄奇了。
  
  
  
  
  
  
  
  
  林潜修
  美国《世界日报》
作者:婆娑双树 回复日期:2004-11-14 16:56:28 
    
  / 2000-09-17/13:43
   传奇的起点
  
  6月初的某个周末,睡了个懒觉,起床后照例先爬上网看看今天的新闻,无意中发现这样一则消息——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4日报导说,普林斯顿(美国)NEC研究院研究员王利军(Lijun Wang)宣称已经突破了速度的极限:光速。若王利军的实验获得证实,将“打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可不得了,赶紧顺藤摸到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站上,查出了这条新闻:王利军在实验中将一道光子脉冲射向一个充满铯气的气室(chamber),他发现当脉冲还未完全进入气室内,就已经先行穿越气室并继续前进了60英尺到达实验室的彼端,亦即它几乎同时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地方。王利军对这现象的解释是:光脉冲的速度是一般光速的300倍。
  
  实验结果若经证实,将打破物理学最基本的因果律:原因一定发生在结果之前。这项实验同时也将瓦解爱因斯坦相对论,因为相对论的基础之一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光速的假设。
  
  这结论真是伟大得让人打哆嗦!要知道相对论可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如果相对论被打破,整个物理学都非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身为新华社驻伦敦科技记者,其时脑子里立刻闪过的除 “物理学的革命”、“划时代发现”、“诺贝尔奖”、“华人科学家”等伟大词汇外,还有“特大新闻”、“社级好稿”之类并不伟大的念头。
  
  不过略为冷静地想想,这种天大好事毕竟让人心里犯嘀咕,联想到过去见识的种种失实报道、随意炒作,不禁心生疑窦。再去看我一向比较信任的路透社和BBC网站,根本没有相关消息,这进一步降低了我对此事的信任度:真正的超光速是何等惊人事件,嗅觉超一流的各大媒体岂有不大炒特炒之理,倒让一份周末版的报纸来做唯一吃螃蟹的英雄?
  
  故事的真相
  
  正当我与网友在网易虚拟社区自然科学讨论版上对此事议论纷纷时,研究者本人站出来在美国《世界日报》上说话了:新泽西州NEC研究所研究员王力军(前译王利军)还没正式发表的光学实验,最近被各媒体以讹传讹的报导,让他饱尝「成名」的苦恼。王力军说,他在实验室里以「光脉冲」通过一个充满特制铯气的密闭空间,结果观察到物理学上较少发生的「反常色散」现象,在特制铯气中,这束「光脉冲」的「群速度」比真空状态时行进的速度更快,计算下来,比真空中行进的「群速度」还高出三百倍。……这个实验并不能「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也不能「打破因果率」。
  
  敢情是这样一个学术成果,被媒体制造成了传奇。天可怜见,要是换了我,也会浑身爬满毛虫一样不自在的。当然这事还没完结,报道中提到实验论文已投稿给《自然》杂志审核,对“超光速”这种科学大事,媒体无论怎么炒都是一厢情愿,还是要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有关结果之后再说。
  
   事情还没完
  
  7月20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王力军的论文。突然之间,中外传媒界又闹翻了天。比较严肃的大报和通讯社还好,知道认真看看论文,征求一下专家意见,在报道里说明“不违反相对论”。可是各路小报就不知道什么叫长记性,不仅自己替科学家大胆地下结论,嚷嚷“相对论是错的”,还会无中生有地说“王力军说……”,劲头比得上制造明星花边新闻。它们这么一搅和,再加上某些缺乏判断力和科学素养、只会照样转贴所有报纸报道的新闻网站一掺乎,还扯上世界第一学术杂志《自然》的大旗,其误导公众之深,十分可怕。国内的这类报道中,最吓人的大概要数《新快报》的《超光速得到证实 爱因斯坦被指“欺世盗名”》。且不说爱因斯坦对错与否,也不说写这篇文章的人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照直译成“特殊相对论”和“一般相对论”,单是其中列举的“挑战相对论由来已久”的例子就足够让人笑翻:某个所谓物理学家因为反对相对论的文章不被《自然》接受而扬言要到英国驻本国使馆前自杀,还有某个所谓物理学家声称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联手搞阴谋阻止他的反相对论研究——这样的,恐怕不过是些妄人。科学家不是政客,科学界没有什么“既得利益集团”,不断修正乃至否定前人的理论是科学的固有特征,寻找自然界的真实规律是科学的终极目标。如果有人真能对相对论提出令人信服的质疑论据,科学界必会接受,那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而旧理论即使被证明是错的,其创立者仍将作为先贤受到尊敬,后人正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才得以更加靠近真理。
  
  真正欺世盗名的是那些想借助“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响亮名头,一味标新立异,提升其吸引力的不负责任的媒体。幸好大报一般还比较严肃,美国、英国都是如此。至于国内对此事的报道,新华社记者(就是在下啦)和《人民日报》记者都认真采访过王力军,因此应当说国内主流媒体的声音是正确的,算是抵消了一些小报带来的负面影响。
  
  王力军如是说
   
  关于这个“超光速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王力军解释得非常清楚——虽然观察到的光脉冲波峰速度超过光速,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信号的超光速传播。光波是有长度的,只有波头的传播速度才可以算作是信号的传播速度,作为波峰传播速度的群速度不能用于计算信号传播速度。群速度有可能超光速,但波头的速度是始终超不过光速的,因而与狭义相对论是吻合的.按说这个实验虽然并不是“推翻相对论”的划时代发现,但也是个很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可是在采访中,王力军却表现得十分郁闷:早知道会给炒成这个样子,我就不发表这篇文章了。什么叫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大报还比较严肃,但有些小报,他们真是什么都敢说我现在真的是非常worried(烦恼)科研本身是单纯的,可是沾上人为的因素就……
  
  读者如是说
  
  “超光速”报道6月初刚刚出笼时,一位网友xuecl曾对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文中有一些非常模糊的说法,不是科学的语言,甚至不是合格的科普语言,更像那些为了引起公众注意力的广告语。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大众媒体对科学活动的报道方法……它使我们对科学活动产生误解,而且这种报道的负作用还会反作用到科学本身。话说得够重的。看到读者这样的评价,实在是所有科技新闻工作者的悲哀。他的观点可能有点偏激,但媒体对公众的误导可见一斑。科学界的语言对公众来说往往太过艰深,但“让公众理解科学”又是发展科学、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有一些科技记者编辑,本身就缺乏科学素养,自己对自己要说的都糊里糊涂,当然也别指望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更有甚者,不仅不把科学放在眼里,连起码的敬业精神也不具备,自己不知不懂的也从不去请教专家和内行的意见,为了吸引读者可以信口开河。这样做的后果,绝不只像明星花边新闻那样给明星招来名气与烦恼、偶尔给自己招来官司,而是在扩大科学界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加深公众对科学的误解,甚至公然宣扬伪科学,社会影响非常恶劣。三流小报这样做,已然十分糟糕。更有甚者,一些平时口碑甚好的大报也会闹笑话。譬如我一向喜爱的《中国青年报》,就有点搞不清楚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常对一些奇谈怪论广开言路。6月7日,该报堂而皇之地登载了一篇《人是如何辞世的——“濒死体验”引起专家激烈争论》,捏造了一个幻想小说(还不是科幻小说)般的“濒死实验”,分明是在示意“存在天堂”。还有我同样喜爱的《北京青年报》,曾经严肃认真地花了半个版来大炒《水晶头骨之谜》,最近又冒出一个《科技之谜:远古是否真有巨人?》,神话、传说、幻想、史诗一锅烩,让我不禁替这两份本来很不错的报纸感到难过了。怎样促使整个传媒界都用科学态度来说科学事,我也开不出好方子。好在新华社是个严肃媒体,我愿意在此环境里努力做科学家与公众间的一名忠实翻译。如果您在我的文字里发现胡说八道的地方,尽管写信给我。
  
  
  
  王艳红(新华社)
  
作者:婆娑双树 回复日期:2004-11-14 16:57:32 
    回复 如此等等:
  这件事只有您不知道,到google一查便知.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4 17:17:06 
    呵呵仔细看了下
  还是没解决谁蹬了宇宙第一脚天体在作波涵数的序列中不对称的对称着运行那
  
  呵呵宇宙是中国古代的气组成的
  这也是另一个天文模型
  
  中国古老的天文模型有效的解释了
  神与气以及气与血运行的关系
  西方天文学研究的是是阴阳结构宇宙中的阴性固态的表面世界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4 17:23:06 
    我的胡思乱想还是有点小根据的
  我的大狂想是什么那
  我希望中国有人能把中国的数学天文学和西方的天文学数学整合且来
  建构大时代的统一天文学
作者:thingan 回复日期:2004-11-14 17:23:13 
    真的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文章了,难得的清新,要多多学习.虽然还有很多看不懂得地方,但是从宏观方面,思考方法方面都是很具有合理性的.也有同我的很多想法不谋而合的地方.尤其是哲学的思考方法,我十分的赞同.
  可惜,文章放到关天来好像是放错了地方.这里看起来并不适合于讨论这种纯学术问题.
  
  我一直认为弄清楚本原物质的特性对于引力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今次读了很有感受.
  
  另外我想讨论一个问题,作假设如下:
  
  
  如果太阳突然消失了,在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突然消失意思是没有经过引力递减的过程.这个问题是想明白引力传播的速度,以及引力场的一些性质.
  这类似于将用绳子牵引而绕轴心旋转的物体的绳子切断,物体直接飞出去.但是行星与太阳之间是引力场在作用,而且光传到地球来还要有一段时间间距.也就是说,场是否可以没有速度限制,有的话,在太阳已经突然消失,而场尚未消失的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星球们还在继续围绕原有的场构建的轨道运行么?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4 17:27:50 
    所以说人类的探测工具还很原始
  人类应该有飞碟一样快洁的探测工具
  视线至少要有银河系那样的巨大
作者:thingan 回复日期:2004-11-14 17:39:47 
    要拜作者为师,
  先留下我的地址.
  
  
  thingan@yeah.net
作者:thingan 回复日期:2004-11-14 17:58:01 
    您的如此多的观点和我的相似!
  拜读过的文章中,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您的哲学的思考方法以及学识的渊博.你的文章就是我想要看到的,希望还能够继续看到你的更多的文章.
  可是问题是,当对哲学的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尤其是对人生的哲学对宇宙的哲学,会发现我们本身的渺小与机械,由这样的结论带来的作用是对继续思考我们的世界和人生的动力的削弱.
  而从你的文章看来,显然你应该早已经思考到这一层面.那么你是如何突破这一点的限制的---机械的生命所做出的必然的机械的行为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19:49:21 
    回复thingan:
  您太客气了,有机会我们交流交流.
  E-Mail:cosmos9@163.com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20:04:07 
    通知那些看不懂我的文章的人,本人已在西陆社区发表"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一文,上面的公式符号没走样,但一百多张插图和彩图还是无法输入,网友如需深入研究,本人可将录有论文和插图的光盘邮寄给阁下.
  http://www.xilu.com/cgi-bin/community/logincomm
  
  在社区"文化教育"--"谈相对论"版内
作者:sun怕黑 回复日期:2004-11-14 21:45:29 
    如此等等老师:
   我是偶然看见你的文章的。敬佩!顶!!!更自卑。实说:没看懂(也没来得及)。感觉有同意。我能力太差,说不清。科学应该是在争论而不是争斗中发展。你能提出新视点,对科学发展就是贡献!讥笑讽刺则是破坏!不管他学问再高,我都瞧不起他!
   有一个网站:《物理新视点》(www.yych.com/kj.htm)。可借鉴。那讨论自在。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4 21:56:46 
    呵呵
  易学理论上看
  先天图
  以及邵康节的皇极经先天64卦圆阵与方图可以和现代天文学去结合研究的
  个人只是物理与易学的爱好者
  因为先天资源的不足无法继续研究下去
  不过理论上他们可以互补的
  希望专业同号去专研
  作为猜想与假想
  我想这玩意还是有点搞头的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22:03:50 
    sun怕黑先生,谢谢你.我到《物理新视点》去看看,也图个清静. 我的 E-Mail:cosmos9@163.com,有机会我们交流交流.
  
  
  再见啦,天涯的朋友.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4-11-14 22:22:05 
    to 羽陵:这篇文章比我们“科学主义”得多,应该请欣夫先生过来批判才是。^_^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4 22:45:37 
    看来超光速暂时不行了,还有没有其它预言?
  
  
  
作者:搅合 回复日期:2004-11-14 23:04:36 
    顶楼文章应该是一初中生暑期阅读笔记和体会。
作者:我牛故我在 回复日期:2004-11-14 23:14:27 
    连相速度和群速度都分不清,扯蛋。相速度大于光速有什么好奇怪的?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4-11-14 23:26:06 
    一天一百本书,按每册200页,一天24小时计算,每分钟要看(浏览)13页,我们寝室看小说最快的也望尘莫及。
  楼主敢摸着良心,对着上帝,真主,佛主,或是你信仰的随便哪一位都行发誓说:我曾经看过这三十万本书吗?
  其实刚浏览你文章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佩服你,不过看了后面那三十万的参考书,嘿嘿……
  这帖子欣夫怎么不进来跟楼主聊聊?不会被三十万本书吓到了吧?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23:36:06 
    我渐渐明白天涯社区是拉帮结派的,一群无聊无知的网客,你有空还是多读点书吧.你们到纯学术网站来找我吧.嘻嘻
作者:我牛故我在 回复日期:2004-11-15 0:32:27 
    只有波头的传播速度才可以算作是信号的传播速度,作为波峰传播速度的群速度不能用于计算信号传播速度。群速度有可能超光速,但波头的速度是始终超不过光速的,因而与狭义相对论是吻合的。
  
  受不了这段话了!谁写的啊?
作者:我牛故我在 回复日期:2004-11-15 0:47:38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2 22:27:51 
    旧范式阵营的反对之声越强烈,就越说明我新理论的提出是有进步意义的.正所谓不破不立,来吧,旧势力,尽情地攻击我的理论吧.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4 23:36:06 
    我渐渐明白天涯社区是拉帮结派的,一群无聊无知的网客,你有空还是多读点书吧.你们到纯学术网站来找我吧.嘻嘻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你的目的只是想嘲笑他人的无知,把一切踩在脚下。
  野心家!
作者:春暖花开6 回复日期:2004-11-15 8:18:13 
    我牛故我在:
  他的理论预见了宇宙大爆炸之初的超超光速,维护了暴涨理论.你先去推翻暴涨宇宙学吧,这可是世界大部分天文学家认同的,你知道超超光速是光速的多少倍吗?一亿倍以上.
作者:春暖花开6 回复日期:2004-11-15 8:24:02 
    如此等等的理论解决了视界疑难,这些术语你们懂吗?他的创新
  之处是很多的.好好研究吧.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0:16:41 
    世界大部分天文学家之所以认同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存在超超光速,是因为它不违背广义相对论,在10的20次方的GeV能级上,广义相对论是失效的.
  
  奉劝一些网友,不要学了一点皮毛,就到这里班门弄斧,会贻笑大方的,别给关天摸黑.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1:28:24 
    如此等等的量子引力理论是超弦理论的新版本,反对者先去推翻超弦理论吧.
作者:海客天心 回复日期:2004-11-15 11:29:13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其实在这里吵没有用。楼主早日出书立传,在理论界一崭头角吧!到时候再拜读大作!
作者:春暖花开6 回复日期:2004-11-15 12:16:54 
    "量子引力理论和宇宙公式"一篇论文我在2002年5月就已拜读,当时作者印刷了两千份发给世界主要国家的科研机构.争论很多,2002年9月8日美国学者通过观测类星体发射的光经过木星引力场的情况,得出引力波速度等于光速,提出反论,后又被自己国家的学者计算否定.现在美国发射"引力探测器B"验证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都与此有关.任何重大突破性理论都需要很长时间验证,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呵呵
作者:bobo波波 回复日期:2004-11-15 12:59:52 
    看了这么多,真的想说大家都是那么的渺小。
  自大不可取。任何理论我想成立有两个前提,第一自洽第二与现实不矛盾。有关天体物理的东西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时间简史》这种程度上,我连这都没看过。宇宙学是这么吸引人,能推翻爱因斯坦是那么的荣耀。人啊,一个超光速你看看多少人竞折腰。
  人士渺小的,在我看来,一切的理论只是无限接近真理,而永远也够不到。但是这种尝试却一直永远的进行下去。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5 17:43:51 
    作者:袁士霄 提交日期:2004-11-15 17:07:00
  
    以前,老夫曾经拿起戒尺为某些狂妄之徒订正过作业,本以为他人能以此为戒,让老朽喘口气,事与愿违.今天重操旧业,打打“如此等得等”的手心!
    
    ********************
  
    §1.1 提出疑问
      
      正如牛顿苦思一个似乎天真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笔者对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疑问,太阳的引力为什么这么大?是因太阳的质量大;那太阳是由什么构成?太阳是由氢氦原子构成。很明显太阳总质量等于其内原子质量之和。在太阳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在与引力抗衡(在本文中“引力”即是指“万有引力”,下同),而且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三者之和必须等于引力,星体才不致被引力压塌,才能维持太阳的稳定(强核力又称强力,强相互作用,电磁力又称电磁相互作用,弱核力又称弱力,弱相互作用)。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产生向外的力,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四者的对抗形成长期平衡,即“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在原子之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原子中,那太阳的引力等于其内每个原子输出的引力之和。
    
    ***********************8
    怪侠案:
    
    注意:在这里,“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应该是球型太阳在球心向外的各个方向上的静力学平衡规则,属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如果把它做推广,必须把附带条件一个不拉地包含在内!
    
    如果考虑到核力的短程性,对非原子坍塌情况,“如氏”公式可以简化为:“引力=电磁力”
    
    ****************************
    
    在宏观宇宙中,我们已证实在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者中,引力是最强大的,它在四种宇宙力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它的作用下形成星系团、星系、太阳系、恒星、行星,它使得千亿颗恒星绕着银河中心旋转,它将太阳束缚成炽热的火球,它使得我们每个人能生存于地球上,它使得宇宙万物能够存在。
    
    ***********************
  
    怪侠案:
    
    这里,如氏已经开始偷换概念,浑水摸鱼!为把静力学下的平衡公式做无约束的推广作准备!
    
    超越原子尺度,万有引力起主导作用,这是另一个问题,与如氏所要阐述的问题无关。
    
    **********************
    
      引力在宏观宇宙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宇宙中的主角“恒星”、“行星”都是由原子构成,那引力必然存在于原子之中,而且每个原子的引力等于该原子内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
    
    ***********************
  
    怪侠案:
    
    终于,如氏把静力学下成立的公式推广到动力学情况!而且,把大尺度上起主导作用的万有引力也作了偷梁换柱的处理,也说它在小尺度起主导作用。
    
    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为例,“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荒谬绝伦!这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0,引力=公转惯性力。
    
   **************************
  
      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力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中,逐步取得阶段性胜利,并最终将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统一,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
    怪侠案:
    
    这种“阶段性胜利”表现为,先是核力取代电磁力成为主角来抗衡万有引力实现中子星的平衡,而后过度到量子引力世界,这是超弦理论能够说得清楚的范围,不需要如氏的引力理论。
    
    ********************
    
      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宇宙中的恒星、行星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它们构成了可见的宇宙。为什么这种在宇宙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人类居地的地球的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这只不过是人类的认知水平问题,引力无处不在。
    人们将引力排除在微观物质之外,认为引力在微观物质中可以忽略不计,必将重蹈“地心说”的覆辙,两者都是以不科学的观测手段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
    怪侠案:
    
    如氏的这个“引力”应该是超弦中 万有引力、、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统一力,在宇宙奇点和黑洞的情形下四种力数量级相当,而为一种统一力的不同分量,而不是什么主角。
    
  *********************
    
        按照现有原子理论的逻辑,如果将太阳分割成无数个篮球大小的物体,那这些篮球大小物体的总引力就变得只有强核力的1/1040,这显然是荒谬的。合理的推论是:太阳是由原子构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存在于原子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于原子中,且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原子中也确实存在这种引力,只不过因人们过去不了解引力的性质,将这部分吸引力归到了强核力中,实际上强核力只是一种强大的斥力。
    
    ***********************
    怪侠案:
    
    您大概抄错了,应该是原子大小的物质,电子与核之间的电磁力是万有引力的1040倍!太阳中,篮球大小集团是周围的物质挤压和电磁力对抗而稳定的!
    
    物质如没有受到其它外力,核力让核子处于渐近自由状态,如果外力为排斥力(如原子核中质子与质子),强核力则表现吸引!如果外力为吸引力(如中子星强大的万有引力),强核力则表现排斥!
    
    ******************************
    
      原子所拥有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当,原子就是一种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在无干扰的环境中,这种平衡可以保持1033年以上。
    
    ***********************
    怪侠案:
    
    变了一大通的魔术终于拿出了荒谬绝伦的结论。
    多个自由原子其平衡与引力没有任何关系!
    
    ***************************
    
    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当宇宙进入黑洞期,宇宙原有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与引力统一,也就是说宇宙中引力子的能量总和即是宇宙总能量。引力怎么可能象过去认为的那么小。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
    
    
    ***********************
    怪侠案:
    
    黑洞视界以内,有一个核,和核外高度弯曲的空间,核和核外的适当空间内,必须由一种量子引力学来描述(超弦理论已经有不错的阐述),除此以外的黑洞已经为现有的理论概括,不需劳您大驾!
    
    ***********************
    
     §1.2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其致命缺陷在于: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电荷的数值为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电子的电荷-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传统原子模型中,是正质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对抗质子间向内吸引的强核力,而且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说明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大于质子间的强核力,起码两者力量接近。以上说明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大小相等,那么由负电子包裹着的原子就不可能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的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想让两个原子靠近都需要用核聚变的超高温高压,这显然是荒谬的。这是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之一。
    
    ***********************
    怪侠案:
    
    前半段,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是对离子状态说的,需要解决的是带正电的原子核之间的库伦势能壁垒,这时,因为距离远,强核力的引力没有能发挥作用。
    
    原子是电中性的,彼此远离时没有作用力微弱。在一个适当距离以外,外层未配对电子的磁性让原子有找对子的倾向,这就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伦敦力,不知如先生读懂没有?这于裸原子核之间的排斥现象根本没有可比性。
    
    *************************
    
      实际上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那原子核就失去力的平衡,原子核会进一步向内塌缩,原子彻底毁灭。
    
    ***********************
    怪侠案: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为强相互作用给出完整数学理论描述的物理学家,理论完美地解决强力的古怪性质:短程性、牛皮筋效应(距离增加引力增强)、夸克幽禁、渐近自由、近距离排斥。先生对原子核稳定性的担心是完全没有不要的。
    
    *************************
    
      如果说原子核是靠质子、电子间的库仑静电吸引力束缚住光速运行的电子,那么负电子之间产生的库仑静电斥力,就必然使外围电子飞离原子,多电子的重原子就不可能产生,因为负电子间的距离比正质子与负电子间的距离近得多,且正、负电荷大小相等,这是致命缺陷之二。
    
    ***********************
    怪侠案:
    
    这是因为你没有磁学基本概念,请不要原子的磁性消灭掉!
  
    玻尔的旧量子(甚至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就能解决多电子重原子的电子排斥问题:远距离的单个电子与一阶电离的离子总是互相吸引的!
  
  够了,回家重新学习中学物理吧。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5 17:50:12 
    咱也草草看过博士们用量子力学去补充爱因斯坦篱曼空间的尝试
  
  但问题是负时间负空间是什么东东
  为了弥补那些数学点后的质能的空间时间的破碎吗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5 17:54:46 
    我觉得这些思维中国唯象理论过分滥用后的滥用
  微观世界可以对宏观世界进行模拟
  但只是米办法的浪漫的假想吧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8:26:28 
    袁怪侠,别拿旧范式唬人.你就是库恩所说的顽固的老教徒.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请袁怪侠回家做下列实验: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作者:q75 回复日期:2004-11-15 18:30:31 
    3
  
  友情up!!!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5 19:07:21 
    TO 光明正大22
  
  不管以什么样的身份从事科学研究,有些基本规则大家都得遵守:一个新的理论必须包容过去已经成功的理论,进一步明确旧有理论的成立范围,突破此范围,新理论有效而旧理论失效。
  
  老一辈的物理学革命家都经受住这种考验:当v/c→0,狭义相对论趋向于牛顿三定律;当场强变弱,空间尺度变小,广义相对论趋向于万有引力理论;当h可以忽略不计,量子力学趋向于宏观力学。
  
  当今的民科往往打着革命的旗号,他们的理论根本接受不了这种基本的检验。更别谈其它的要求:解释已有的现象,预测新的现象。
  
  老朽理解先生保护“青年革命家”的良苦用心,至于“如此等等”会不会成为这样的苗子,5年修练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5 19:10:16 
    负空间负时间到底什么玩意
  我想除了鬼魂与阴间外琢磨了半天
  
  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时间就是生命
  而生命就时间
  物理学只有时间概念才有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存在状态大约就是空间了
  
  而负空间是什么那是不是人镜子里的那面镜子
  而时间是镜子里的那面镜子里的生命吗
  
  还有一个想法
  理论上看镜子里的镜子应该是正空间啊
  而镜子里的镜子里的你是真或人吗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9:42:07 
    TO袁士霄
  "地心说"之所以横行学术界一千多年,是因为它是符合当时的观测结果的.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肯定也会极力维护.
  你还是快点回家做上述实验吧.把实验结果告诉大家.
作者:过节老鼠 回复日期:2004-11-15 19:49:18 
    顶楼主一把,写这么多不容易啊。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4-11-15 19:54:05 
    负空间负时间到底什么玩意
  我想除了鬼魂与阴间外琢磨了半天
  ××××××××××××××××××××××××
  负时间?负空间?介绍下,第一次听到。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5 19:54:42 
    TO 光明正大22
  
  其实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也是一种范式,这种范式特别强调新理论的包容性,如果先生想突破正是这样一种范式,那请自便。
  
  *******************
  
  袁怪侠,别拿旧范式唬人.你就是库恩所说的顽固的老教徒.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
  
  请仔细看“如此等等”烂文,哪一点指出他的理论的包容性?几乎是想把牛顿以后的物理学推倒重来(包括很多的实验事实),而且夹杂着数不清的概念错误和欺人之谈!对于这样的妄人也值得用“科学革命结构”理论为之辩护吗?
  
  *******************
  
    请袁怪侠回家做下列实验: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
  
  这个所谓的实验正是烂文中的一段,下面给你做彻底的分析。
  
  1、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对物理的认知水平是1910年代卢瑟福的行星模型。
  
  2、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
  ——对卢瑟福的责难应该是电子变速运动的辐射问题,辐射会导致能量耗散,最终电子与原子核复合,稳定的原子不可能存在。
  
  3、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
  ——一种SB的处理方式。处理原子的问题合理的方式是:实验证明原子有一个稳定的核,核本身集中了与原子序数相等的正电荷,原子核没有磁性,核的尺寸与原子的尺寸相比微不足道。那么,处理原子问题就没有必要把质子和中子分解开来考虑。如此原子问题简化为核外电子与核的关系问题和电子与电子的关系问题。
  
  4、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
  ——SB到不考虑电子的电量和原子核的电量!知道不知道内层电子活动空间与外层电子活动空间有多大差别吗?所有质子吸引电子的力和两个电子的排斥力能够相提并论吗?知道电子是三维空间分布的吗?三维空间分布引起的总体效应集中在球心,总的效果根本不能与同在中心的原子核比高低!
  
  
  5、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世界至少是三维,不是二维的,更不是一维的,傻子都知道怎么在巷子里面扛木头!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5 20:05:42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9:42:07 
    TO袁士霄
    "地心说"之所以横行学术界一千多年,是因为它是符合当时的观测结果的.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肯定也会极力维护.
    你还是快点回家做上述实验吧.把实验结果告诉大家.
  
  ************************
  
  想要看怪侠做的东西吗?怕你晕死!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5 20:13:53 
    改正原子核的磁性:重原子的质子和中子磁性的大部分是彼此中和的。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20:31:52 
    TO袁士霄
  我发现你真的是老糊涂了.在上述实验中,只是拿磁力代替质子电子间库仑力.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5 20:50:35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20:31:52 
    TO袁士霄
    我发现你真的是老糊涂了.在上述实验中,只是拿磁力代替质子电子间库仑力.
  
  *******************
  
  不要造谣生事,拿出你负责任的答复,否则闭嘴!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21:02:33 
    TO袁士霄
  我认为他是对的,你不服,就去做他提出的实验.
  不要在这里反复贴颠三倒四的大量烂文,想炸贴啊,我投诉你.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5 23:00:28 
    TO袁士霄
  
  
  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请大家切记原子与质子的大小之比,这种真实差距将凸显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这种对比实验最好到足球场去做).金属键最能说明强大“原子核引力场”的存在。金属原子结构的特征是最外层价电子数目少(通常1-2个),而且价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结合力很弱,极易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失去价电子后成为正离子。在金属晶体中大部分都是正离子,其余都是中性原子,这些正离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远远大于正离子对自由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因为原子核与自由电子(原来的价电子)的结合力很弱,而且金属原子外围有着很多负电子,因此金属原子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是很大的,按照传统理论推演,金属晶体本应该是最不坚固的,或者根本不能使两个金属正离子靠近,金属晶体根本无法存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金属键结合力最强,组合成的金属非常坚固,这是为什么?笔者指出,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也最强,表现为金属键的结合力强。在金属晶体中,是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引力与原子外围的众多负电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形成平衡。当金属原子相互靠近,形成“化合引力场”,由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极易受到其它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因此这些“价电子”极易成为“共用电子”,就象有机分子的“共用电子”。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那么与此有关的传统理论就存在很大漏洞。Na、Cl都是电中性的,Na+和Cl-组合后必然是电中性的,那么在NaCl晶体中,每个Na+离子就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Cl-离子,同样每个Cl-离子也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Na+离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其中必然还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那就是原子核引力场。
  传统理论将正离子与负离子之间库仑静电吸引力描绘得很强,其实正离子的“正电”之源在原子核,它对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远远小于正、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且正、负电荷同量级,因此用“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正、负离子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的本质:金属原子之所以容易形成正离子,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束缚了大量的负电子,而使外围的负电子间存在较强库仑静电斥力,加之当中有大量负电子阻挡,使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对最外围的负电子的束缚力降低,在负电子间库仑斥力作用下,金属原子最外围的负电子较易脱离原子核引力场,形成正离子,与太阳引力场对外围行星的束缚力低的情况相似。在离子型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的情况恰恰相反,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相对弱,外围的负电子少,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也相对小,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较易吸引一个额外的负电子,形成负离子。由于正离子的引力场强,能与负离子形成较强的“化合引力场”,因此离子型化合物一般都是固体。这其中当然也有过去认为的正负离子库仑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因为正负离子的库仑吸引力还远不及正反离子间最外围的负电子间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
  共价键的本质:两个原子(A、B)在彼此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下靠近,当下列吸引力与斥力形成平衡,即成键,吸引力:A(B)原子核引力场对B(A)原子核与B(A)负电子的引力,A(B)原子核对B(A)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斥力:A负电子与B负电子的库仑斥力,A原子核与B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如两个氢原子互相靠近时,氢原子核引力场之间的引力克服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当它们渐渐靠近直到两电子的波函数发生叠加,两电子由原来各从属于一个质子变成两个质子所共有,成为一个氢分子。两个质子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束缚着两个电子。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5 23:08:04 
    我们知道所有物理学的原理、公设、假设都源于基本物理概念,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这些物理概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科学家们应用数学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描述,并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各种物理量的关系,就是说物理学中的数学方程式无法脱离物理概念而独立存在。但我们发现作为量子力学中最重要基本原理之一的薛定谔方程却缺乏应具备的物理含义,与其说是一个“原理”或“假设”,倒不如说薛定谔方程看上去更象一个结论。尽管薛定谔方程在量子力学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这丝毫不能掩饰薛定谔方程作为量子力学之“原理”而存在着的本身的缺憾,也不得不使我们对‘量子大厦’的基础工程多少要产生一些怀疑。这种情况在相对论身上同样存在。在相对论中无处不在的收缩因子,其物理含义怎么解释?广义相对论把非惯性时空定义为黎曼空间,但由于黎曼几何是正曲率空间,既然广义时空是对称的,我们必然要问,负曲率空间到哪去了?难道上帝对正曲率空间有偏爱?在对上述看似简单的问题作出正确合理的回答之前,我们几乎无法令人信服地谈论所谓的‘统一理论’。今天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找到了答案,上述那些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都可用时空偏转原理来解释。本章并不是简单地为薛定谔方程找到了数学上的证明方法,而是使其建立在更为牢固、更具代表性的时空原理之上,这同时也使我们有理由从时空偏转的概念出发去审视目前全部物理理论所处的时空位置:
  
  时空波函数自变量q定义区间
  
  0 y=y0 第一时空 绝对时空 牛顿理论
  [0,p/2] y=y0cosq 第二时空 相对时空 相对论 (狭义、广义)
  [0,+¥) y=y0coswt 第三时空 量子时空 量子力学
  [2kp+p/2,2kp+3p/2] k=0,1,2....正整数 第四时空 负空间 黑洞
  
  第一时空----
  
  第一时空是我们生活的时空 ,物理学上的第一时空概念是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这种观点统治了人类几千年。直至今日,第一时空观念还在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因为第一时空世界是低速世界,几乎我们全部物理理论都是建立在‘低速世界’基础之上的,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这一“现实”面前,物理学家们所要做的事就是把主观与“客观”的距离缩小到最小范围。
  
  第二时空----
  
  大约在一个世纪前,一位伟人---爱因斯坦开创了‘相对时空’领域,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爱因斯坦发现对时空的描述与描述者间的相对运动状况有关,第一时空的绝对时空观念已不再适用。 历经数年时间,他对第二时空做了精心的设计,把其描述成弯曲的,多维的,并向外凸起的正曲率空间。第二时空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它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即在第二时空区域两端,一端为第一时空,另一端是黑洞世界(q=p/2)(详见第一章),在黑洞里所有的物理理论都将失效,这对于那些“绝对”“永恒的” 观点是绝妙的讽刺。遗憾的是,第二时空的成功却使爱因斯坦深陷其中,他始终都未离开第二时空一步,直至逝世,他并没有发现时空的偏转性质,也没有意识到相对时空只是整个时空波段上很小的一部分,正象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很小的一段一样。当物理学界忙于用这把“万能钥匙”开启更多的时空大门,但都归于失败而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三时空理论---量子力学却逐步完善,登上了时空舞台....
  
  第三时空----
  
  ‘量子时空’比‘相对时空’涉及的范围更广,它把第二时空波段从[0,p/2]扩展到[0,+¥)区间,应该说第一,二时空是第三时空的特例。第三时空的建立有着微观领域广泛实验的基础,即粒子的运动速度比宏观世界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得多。但人们发现,对粒子的运动状况进行描述却比预想的要困难,我们不可能同时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而且能量分布也不是连续的。尽管它是个事实,但要说服习惯第一时空或刚从第二时空过来的人,你必须花费相当的口舌,因为第三时空理论基础的建立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牢靠,“就这样的公式你去计算好了,不要再问为什么”。此情景确是发生在我们奉若神明的理论之中。
  
  第三时空的“成功建立”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相信真正的“统一理论”无非是把第一,第二,第三时空统一在一个新的理论中去。这种想法不错,但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能量为什么不连续,“丢失”的空间哪去了?显然此问题在第三时空理论中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在本文中我们已经知道:能量的不连续性是空间不连续造成的,而空间的不连续是时空波函数在区间 [0,+¥)上出现了负值,其物理含义为负空间,所对应的能量会出现负值,它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丢失的空间”。从广义上讲,空间,能量都是对称的,只不过我们无法测出负空间,负能量,若要理解它们,就需要我们站在第四时空立场上来看待这一问题。
  
  第四时空----
  
  近年来有关反物质,负时空的概念已逐步从科幻作品中进入到一些专业书刊中,但从理论上承认反物质、负时空和负能量等的存在还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在我们看来,客观存在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负时空概念显然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是经典理论的禁区,但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它绝不能成为想象力的桎梏。要完成第三时空向第四时空的跨越,我们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解析时空理论以最简单的数学方式描绘了从第一时空到第四时空的全景图,它使我们从整体上了解时空体系存在的客观性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我们会发现黑洞导致测量作用产生波粒二象性和其他量子现象。如果我们期待在时空问题上有所作为的话,必须应抛弃我们原有的观念----‘上帝总是对人类有所偏爱’。因为正负时空从整体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我们人类自认为站在哪一边罢了。
  
  Turn the key, you open the door.
  
  
  --------------------------------------------------------------------------------
  
  以上是解析时空理论第二章的内容,您已经看到我们把解析时空概念引入到了量子时空中,这是否是解析时空的全部内容?远远不是,这个时空故事或许仅仅是个开始。您会发现前两章内容仅仅涉及到时间和空间,那么质量问题如何解释?‘时空大厦’的建立怎么能够没有质量概念?时间、空间和质量的基本关系如何?这是我们在后面章节中要介绍的内容,也衷心希望您能参与关于时空问题的讨论。
  
  
  
作者:牛顿的教鞭 回复日期:2004-11-16 11:16:10 
    楼主有理.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6 11:53:56 
    TO 如此等等
  
  这算是你的答复吗?故意兜圈子吗?好象没有回答任何问题,先把本侠给你改的作业消化了,再谈别的。基本的原子物理概念一塌糊涂,怎么去理解固体物理?!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6 12:18:27 
    TO袁士霄
  您还是先花三个月时间把我的所有文集仔细研究研究,再作评论吧.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6 12:23:25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21:02:33 
    TO袁士霄
    我认为他是对的,你不服,就去做他提出的实验.
    不要在这里反复贴颠三倒四的大量烂文,想炸贴啊,我投诉你.
  ************
  
  本侠已经12345回答了那个GP实验,瞎子啊?!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6 12:30:44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6 12:18:27 
    TO袁士霄
    您还是先花三个月时间把我的所有文集仔细研究研究,再作评论吧.
  
  ***************
  
  饶了俺吧!翻开第一篇就漏洞百出,最基本的力学平衡都找不到对象,一笔糊涂帐!
作者:therom 回复日期:2004-11-16 12:50:53 
    作者:过节老鼠 回复日期:2004-11-15 19:49:18 
    顶楼主一把,写这么多不容易啊。
  _________________
  
  转载
作者:风天扬2002 回复日期:2004-11-16 12:54:21 
    哈哈,大家快来看神仙啊!好多神仙下凡啦!
  
  呵呵,自从胡祯大师走了以后,关天好久没那么热闹了。中华不败和三七生们只能算是小妖小怪,现在总算来神仙了,关天盛事啊!
  
  ^_^
  
  欣夫呢,欣夫在哪里?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6 14:17:02 
    楼主的“新理论”让我联想到陶同教授的《宇宙进化论》,其中的新思想是:把“时空质”(时间、空间、粒子物质)看成是相互不可分离的“整体”。楼主的“分层”程序归纳,实际上是“系统论”、“协同论”原理的运用。
  由于楼主着重于概念的、“唯象”的解析,不符合现代科学的(逻辑的、数理的和实验实证的)规范和程式,受正规系统物理教育训练出身的老大们的质疑甚至调笑,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我觉得袁大侠的回帖,还是“知识的对话”,希望双方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要不是明显的恶意谩骂,双方求同存异,总是各有所获的。请多一些理性的对话,少一些意气用事。
  
作者:hsfreed 回复日期:2004-11-16 14:17:38 
    我是学文的,看不懂楼主的东西。但对你认真的态度表示钦佩。
  不过有两点建议供您参考:
  1、针对不同意见,不应发火,要么不予回答,要么适当给予解释。我想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
  2、尽量将您的理论阐释得清楚一点,您到这里来,是为了部分人读懂,并等待高人,您就不应把它搞得像专业论文一样。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6 14:22:21 
    TO:风天扬2002
  
  控制住你的嘴巴!别总以挑逗是非取乐!有本事拿出点实货来——否则趁早闭嘴!
作者:普朗克 回复日期:2004-11-16 14:33:01 
    袁老儿,
  我看过"如此等等"的论文,很有创见嘛,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谁敢说自己的理论没有一点错误.总比一些鱼木脑袋毫无创见,只会照搬书本上老掉牙的知识要好得多.我们中国人就应该提倡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嘛.
  袁老儿,你奔波了一辈子,一事无成,跑到网上来却做起怪侠来了,不知道你在现实生活是怎样一种穷酸样.我看过你的文章,都象兔子尾巴,毫无创见,什么时候你也象"如此等等"一样写出一篇十几字的长篇论文来,我们等着拜读.
  
作者:普朗克 回复日期:2004-11-16 14:40:07 
    勘误
  
  袁老儿,
  我看过"如此等等"的论文,很有创见嘛,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谁敢说自己的理论没有一点错误.总比一些鱼木脑袋毫无创见,只会照搬书本上老掉牙的知识要好得多.我们中国人就应该提倡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嘛.
  袁老儿,你奔波了一辈子,一事无成,跑到网上来却做起怪侠来了,不知道你在现实生活是怎样一种穷酸样.我看过你的文章,都象兔子尾巴,毫无创见,什么时候你也象"如此等等"一样写出一篇十几万字的长篇论文来,我们等着拜读.
    
  
  
  
  
作者:stpvnk 回复日期:2004-11-16 15:07:20 
    说不过别人又何必对人冷嘲热讽呢,有理的凭理说事,无理的借事闹事,楼上的,说你呢~~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6 15:08:15 
    好啊,还在讨论,那我坚持一问:
  
  除了超光速和超超光速,从楼主的理论里还能预测什么样的实验事实?
  
  我记得爱丁顿为证实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曾跑到非洲观测天体。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6 15:18:38 
    因为逻辑推导可能是“旧范式”思维,所以,我不要求你的推导,就直接说你的预言吧!
  
  即使现在没法实验证实,让我们提前欣赏一下惊世骇俗的结论总行吧!
  
  不过宇宙还在奇点时代的种种“预言”就暂且免了。
作者:monachus 回复日期:2004-11-16 15:22:37 
    假民科最怕这一问。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6 15:32:49 
    TO:monachus
  本文中的各种预见和科学发现有很多,你自己好好看吧.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6 15:37:40 
    
  本人知道会遇到阻力,所以在文中已回答了大家的问题,请各位仔细看吧.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6 15:43:19 
    关于黑洞
  人的视觉与触觉一样,是认准能量传递的方向的。如果正向是光明,那么反向则是黑暗;如果正向是热,那么反向则是冷。
  宇宙终究是量子堆,视网膜也好,皮肤也好,仍是相同的量子堆。大脑将视网膜、皮肤设定一个分析能量信息的界面,“进去”的是光明、热,“出去”的是黑暗、冷。
  “打白子”和“眼冒金星”,是能量信息传递序乱所至。
  极暗、极冷,或称黑洞,它只能证明某个设定分析能量信息界面的量子趋于“出去”方向,而不能证明遥远的他方有什么东西。
  太阳黑子,也许是太阳以外的能量因素所致。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我们自己所设定的信息界面读取方向。
  美国的火星探测,其传递回来的信息是假像,是人类自我设定的假像!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6 15:44:06 
    通知那些看不懂我的文章的人,本人已在西陆社区发表"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一文,上面的公式符号没走样,但一百多张插图和彩图还是无法输入,网友如需深入研究,本人可将录有论文和插图的光盘邮寄给阁下.
        http://www.xilu.com/cgi-bin/community/logincomm
        
        在社区"文化教育"--"谈相对论"版内
    
  
  
作者:stpvnk 回复日期:2004-11-16 16:47:16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6 15:43:19 
    关于黑洞
    人的视觉与触觉一样,是认准能量传递的方向的。如果正向是光明,那么反向则是黑暗;如果正向是热,那么反向则是冷。
    宇宙终究是量子堆,视网膜也好,皮肤也好,仍是相同的量子堆。大脑将视网膜、皮肤设定一个分析能量信息的界面,“进去”的是光明、热,“出去”的是黑暗、冷。
    “打白子”和“眼冒金星”,是能量信息传递序乱所至。
    极暗、极冷,或称黑洞,它只能证明某个设定分析能量信息界面的量子趋于“出去”方向,而不能证明遥远的他方有什么东西。
    太阳黑子,也许是太阳以外的能量因素所致。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我们自己所设定的信息界面读取方向。
    美国的火星探测,其传递回来的信息是假像,是人类自我设定的假像!
  
  
  
  
  你在说什么我不是很懂啊,该不会是“我思故我在”那套吧~~~
作者:zj量子 回复日期:2004-11-16 17:18:25 
    stpvnk:
  量子物理确实很难去讨论它,我以为释珈摩尼的生活方式是专为量子物理学学者们设计的。
作者:风天扬2002 回复日期:2004-11-16 18:05:43 
    呵呵,欣夫还真的事一喊就到,这个帖子的目标的是突破胡祯大师的记录。
  
  其实看神仙们表演是件很好玩的事。
作者:行走的笔尖 回复日期:2004-11-16 18:17:49 
    我个人觉得什么那
  我觉得科学天才有一个根本的特点
  大数学家与大物理学家发化学家应该是一体的
  我觉得这世界是先有力先有变化才有有定性定量的数学还是相反
  
  我个人认为还是先有物理化学先发现的力与力场才有数学图形与方程的
  
  其他数学猜想物理与化学是无聊的
  至于脑电波的物理化学更是荒诞的没有实际物理化学与数学意义的
作者:爱因斯坦来了 回复日期:2004-11-16 18:32:35 
    看了"如此等等"的文章,很有突破,他解决了物理学的重大疑难---"正反粒子不对称的原因",真是重大科学突破,请看: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 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 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 “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 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克,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 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在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秒—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6 19:36:50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6 14:17:02 
    楼主的“新理论”让我联想到陶同教授的《宇宙进化论》,其中的新思想是:把“时空质”(时间、空间、粒子物质)看成是相互不可分离的“整体”。楼主的“分层”程序归纳,实际上是“系统论”、“协同论”原理的运用。
    由于楼主着重于概念的、“唯象”的解析,不符合现代科学的(逻辑的、数理的和实验实证的)规范和程式,受正规系统物理教育训练出身的老大们的质疑甚至调笑,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我觉得袁大侠的回帖,还是“知识的对话”,希望双方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只要不是明显的恶意谩骂,双方求同存异,总是各有所获的。请多一些理性的对话,少一些意气用事。
  
  ************************
  
  欣夫先生,
  
  本侠对楼主犯不着出这么大的怨气,比较多的原因是为了拯救你等心地不算坏的糊涂人。
  
  有没有搞错,您居然说:楼主的“分层”程序归纳,实际上是“系统论”、“协同论”原理的运用。
  
  非常失望!
  
作者:牛顿的教鞭 回复日期:2004-11-16 19:42:49 
    TO:袁士霄
   欣夫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你大概不懂“系统论”、“协同论”,还是多看点书吧.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6 19:51:17 
    作者:普朗克 回复日期:2004-11-16 14:40:07 
    勘误
    
    袁老儿,
    我看过"如此等等"的论文,很有创见嘛,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谁敢说自己的理论没有一点错误.总比一些鱼木脑袋毫无创见,只会照搬书本上老掉牙的知识要好得多.我们中国人就应该提倡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嘛.
    袁老儿,你奔波了一辈子,一事无成,跑到网上来却做起怪侠来了,不知道你在现实生活是怎样一种穷酸样.我看过你的文章,都象兔子尾巴,毫无创见,什么时候你也象"如此等等"一样写出一篇十几万字的长篇论文来,我们等着拜读.
  
  ***************************
  
  有种的把马甲玩得不漏出痕迹!随便到哪一堆垃圾堆里捡一叠费纸片瞧瞧也比看你的LJ舒服。恕不奉陪!
作者:普朗克 回复日期:2004-11-16 20:02:26 
    TO:袁士霄 
  你写得出十几万字的长篇论文吗?写不出就免开尊口.竟还敢攻击我的欣夫老师,你胆大包天啊.
作者:北纬67度3分 回复日期:2004-11-16 21:12:31 
    楼主,让你失望了。我不是羽陵先生的马甲。不过我看出来了,你的马甲可真是不少。我承认你已经具备了高中物理,化学,语文水平了。
  对于楼主和楼主的马甲发表的高论我只能说:能写出这些说明你确实自己认真思考过一些东西,遗憾的是你错了。错在哪里?很遗憾我没法告诉你,因为你根本听不懂。袁士霄先生已经对你在基本概念上的错误一一点明,你应该好好再想一想。
  对于那些不懂装懂,又在这里大放厥词的我只能说:滚!!!
作者:牛顿的教鞭 回复日期:2004-11-16 21:20:18 
    TO:北纬67度3分
  对于你这种一文未发的弱智者,你写得出十几万字的长篇论文吗?写不出的话,我只能说:滚!!!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4-11-16 21:28:40 
    TO:北纬67度3分
  "如此等等" 先生解决了物理学界的重大疑难"真空本质和对称性破缺",你这么无知的话真让人笑掉大牙.
  
  ***********************************************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
  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
  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
  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6 22:52:50 
    作者:袁士霄 回复日期:2004-11-16 19:36:50 
    
    欣夫先生,
    本侠对楼主犯不着出这么大的怨气,比较多的原因是为了拯救你等心地不算坏的糊涂人。
    有没有搞错,您居然说:楼主的“分层”程序归纳,实际上是“系统论”、“协同论”原理的运用。
    非常失望!
  
  
  袁大侠:诚意向你请教。你真的不认为,从“弦”到“基本粒子”到原子分子,再到宏观的无机物质,直到复杂的有机生物,宇宙不存在等级层次的递进演化吗?难道这一系列的层次(各子系统)的演化不是“时空质”的不同的排列组合(结构)吗?没有“时空质”的“协同”,这从最初的“宇宙暴胀”中产生的质子、中子、原子核、电子、原子、分子怎么产生?这星系、星球、太阳、地球、生态、生命又从何产生?没有“系统”内外的“协同”,这“自然规律”又从何谈起?科学不就是通过逻辑数理及实验实证,发现和证明宇宙各系统的“时空质”的“协同”即“自然规律”的吗?
  就以原子的形成及结构来说,不就是“时间”、“空间”和“粒子物质”的排列组合的“结构”吗?这种“结构”决定了原子内部的各种力和能量。
  也许这是我的“糊涂”,还望能耐心赐教一二。
    
  
作者:过节老鼠 回复日期:2004-11-16 23:28:22 
    楼主不用给我们介绍什么奇点偶点,我的智商也理解不了这些东西。
  楼主你只要给我们说说你的引力常数是多少,能不能解释第一宇宙速度就行了。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7 9:14:58 
    TO过节老鼠:
  给您科普科普 
  引力常数 G=6,672×10-14米3/千克·秒2
  地心引力常数 GE=3,986005×1014米3/秒2
  
  第一宇宙速度(V1) 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V1=7.9公里/秒。航天器在距离地面表面数百公里以上的高空运行,地面对航天器引力比在地面时要小,故其速度也略小于V1。
  
    第二宇宙速度(V2) 当航天器超过第一宇宙速度V1达到一定值时,它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场而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这个速度就叫做第二宇宙速度,亦称逃逸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第二宇宙速度V2=11.2公里/秒。由于月球还未超出地球引力的范围,故从地面发射探月航天器,其初始速度不小于10.848公里/秒即可。
  
    第三宇宙速度(V3) 从地球表面发射航天器,飞出太阳系,到浩瀚的银河系中漫游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按照力学理论可以计算出第三宇宙速度V3=16.7公里/秒。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选择航天器入轨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方向一致时计算出的V3值;如果方向不一致,所需速度就要大于16.7公里/秒了。
  
作者:马春花 回复日期:2004-11-17 9:21:56 
    哈哈,上面的话狗狗一下有N个站点上一摸一样,这位天才科学家也不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
作者:过节老鼠 回复日期:2004-11-17 9:43:52 
    引力常数 G=6,672×10-14米3/千克.秒2
  
  楼主的引力常数和传统引力常数是一样的,可是楼主又说“引力怎么可能象过去认为的那么小”,这怎么解释?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7 10:15:08 
    TO:过节老鼠
  那就说明您没有细看本文.请看
  牛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只是对宏观天体引力场(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的近似描述,只适用于宏观天体引力场,而不适用微观物质中的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左右引力场.
  您还是先研究三个月吧.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7 10:17:06 
    TO:过节老鼠
  总体而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适用范围比牛顿引力理论广,而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适用范围则比前两者都广得多,发现了多种微观引力场,但并未推翻前两种引力理论,而是对引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7 10:23:31 
    TO:马春花 
  "组织一下"还要打字,这么初浅的东西,敝人没空打.讲究效率嘛.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1-17 10:38:01 
    作者:风天扬2002 回复日期:2004-11-16 12:54:21 
    哈哈,大家快来看神仙啊!好多神仙下凡啦!
    
    呵呵,自从胡祯大师走了以后,关天好久没那么热闹了。中华不败和三七生们只能算是小妖小怪,现在总算来神仙了,关天盛事啊!
    
    ^_^
    
    欣夫呢,欣夫在哪里?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6 14:17:02 
  …………………………………………………………
  
  风兄居然练了召唤术,太神了,不知道能否用量子理论解释一下
  
  BTW,有些人的马甲和主ID说话的语气一模一样,真是不认真
作者:亚里士多德9 回复日期:2004-11-17 10:49:39 
    lvtom 
  风兄居然练了召唤术,太神了,不知道能否用量子理论解释一下
  
  ----------------------------------------
  解释是"不确定" "混沌"
作者:lingking 回复日期:2004-11-17 10:53:02 
    说的再好,没有数学基础就是伪科学。
作者:过节老鼠 回复日期:2004-11-17 10:59:49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7 10:15:08 
    TO:过节老鼠
    那就说明您没有细看本文.请看
    牛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只是对宏观天体引力场(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的近似描述,只适用于宏观天体引力场,而不适用微观物质中的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左右引力场.
    您还是先研究三个月吧.
  ----------------------------------------------
  按你的意思,是说在微观世界中另有一个引力公式? 有一种力遵守这个公式?那你如何确定这种力和宏观世界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而不是一种新的力?如果他们是同一种力,那么在多大尺度上是宏观引力的作用范围而越过这个尺度就由你说的微观世界的引力接管呢?
作者:搅合 回复日期:2004-11-17 11:05:00 
    第一段至少没有区分动与静的问题。
作者:过节老鼠 回复日期:2004-11-17 11:19:04 
    楼主不在了?那扑浪克、压力是多的能不能给解释一下?
作者:hjdotcom 回复日期:2004-11-17 11:28:02 
    马甲也要专业一点啊,连马甲的名字都取得不用心
作者:普朗克 回复日期:2004-11-17 11:34:23 
    过节老鼠
  我们正向方舟子叫板,没空闲聊,你们等着看好戏吧.
  
  
  -----------------------------------------
  『关天茶舍』请方舟子老师到关天以文会友
  
  
   作者:普朗克 提交日期:2004-11-17 11:26:00
  
    关天茶舍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反驳方舟子老师的,也有支持的.本人看了方舟子老师的一些文章,很有创见,故请方舟子老师到关天以文会友,增进感情.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7 12:03:45 
    TO:lvtom
  
  你不是也是不召自来的吗?
  有理说理,无理走开!敲边鼓的把戏不好玩的——那是地摊角色——你不会把方舟子当成是地摊上玩江湖练拳的吧?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1-17 22:24:10 
    公共论坛,大家都是自己跑来发言的,倒是不常见应招而来的
作者:zhonghm 回复日期:2004-11-17 22:46:00 
    老大,运动只能说明它拥有能量,有波发出才说明消耗能量。这个基本原理都不懂。不消耗能量当然可以一直运动下去。
作者:笑置之之 回复日期:2004-11-18 8:28:38 
    学习。
作者:亚里士多德9 回复日期:2004-11-19 9:06:36 
    请欣夫老师再谈谈.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9 16:28:43 
    :)
作者:牛顿的教鞭 回复日期:2004-11-22 19:59:58 
    oldwatch先生,我们到这里来论吧.
  
  作者:oldwatch 回复日期:2004-11-22 19:21:01 
    你就直接说吧,一种是恒星,两种是恒星塌陷产物,哪儿来的三种量子的
    既然要我看书,你列出你的参考书目吧
    ok?
    
    太长的话,只列最重要的好了
    
    ------------------------------------------
  参考书籍
  
  [1] 天文学新概论 苏宜著 武昌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 黑洞物理学 王永久著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 热大爆炸宇宙学 俞允强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 量子力学 尹鸿钩著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 高等量子力学 倪光炯 陈苏卿著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 莱文森定理,反常和真空相变 倪光炯 陈苏卿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7] 宇宙的起源 [英]约翰·D·巴罗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8] 相对论、天体和宇宙 王永久著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理论 胡宁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0] 时空本性 [英]史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著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11] 超越爱因斯坦 米切奥·卡库,詹妮弗·汤普逊著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2] 统一之路――90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 丁亦兵主编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13] 万物之理 阎康年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4] 拓扑空间论 高国士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5] 非线性物理学 卓崇培主编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16]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德]哈肯著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
  [17] 混沌学导论 吴祥兴 陈忠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年
  [18] 理解宇宙:宇宙哲学与科学 [美]穆尼英著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年
  [19] 时间之河 [俄]伊戈尔·诺维科夫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20] 原子核物理进展 丁大钊 陈永寿 张焕乔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
  还有,量子什么时候开始论“种”了
    三种量子?我只听说过轻子,重子,
    换种分类的话还有波色子,费米子
    没听说过有种基本粒子叫做“量子”的
    
    劳驾,说明一下吧
  
  ------------------------------------------
  在"如此等等"先生的理论中,量子分三类,以上都属于粒子一级.
  原子的直径约10-8厘米,电子的直径约10-16厘米,由此反推上去,引力子的直径约10-24厘米,奇子的直径约10-33厘米,与普朗克尺度相当。
  将太阳压缩成一个直径2.95公里的球体,就成为黑洞,这时中子泡沫被压碎,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进一步向内塌缩,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一个太阳质量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10-2厘米的球体。
  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一个直径8.9厘米的小球体时,就成为黑洞,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地球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8.9×10-8厘米的球体。
  由原子构成的地球之内是如此的空旷,那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是什么?是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所形成的幻象。
  作为宇宙最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引力的载体—“引力子”—是必然存在的,由于引力子只产生一种弧线向内的力,一种引力子不能组合出各种粒子,必然还有一种与引力子同级的物质产生相反的力,才能支撑住粒子泡沫,当溯源到宇宙大爆炸之初(10-43秒),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生成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现在它们又在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它们的载体是各种粒子,由此可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是所有粒子的结构材料,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所有粒子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
  从黑洞与宇宙奇点之间巨大的质量、密度、能量、温度差异看,宇宙奇点中的奇子是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奇子不可能组合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这两种性能差别很大的物质,引力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反引力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根据对称性原则,以及从奇子的子代(引力子、反引力子)和孙代(各种粒子)的性质和结构中可反推出奇子有两种: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称为“正奇力”,反奇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称为“反奇力”。引力子中的反奇子略多于正奇子,即反奇力大于正奇力,使引力子总体上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即“引力”;反引力子中的正奇子略多于反奇子,即正奇力大于反奇力,使反引力子总体上产生直线向外的力,即“反引力”;因此一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等于其内的反奇力减正奇力,一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等于其内正奇力减反奇力。正奇力与反奇力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种相互制衡的力,才能形成稳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
  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一种类点能量(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中的部分正奇子会改变运行轨道,成为反奇子,从而使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从体积为0的“宇宙奇点”看,奇子有两态,一种是有形的正、反奇子,一种是无形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信息是无形无体积的,当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正、反奇子在极大的引力惯性作用下,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也就是说,所有的宇宙力在宇宙奇点中都统一成一种力—“奇力”,宇宙万物统一成一种能量,并且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
  
  
  
  
作者:隐形战略轰炸机 回复日期:2004-11-23 22:02:18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1-16 15:44:06 
    通知那些看不懂我的文章的人,本人已在西陆社区发表"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一文,上面的公式符号没走样,但一百多张插图和彩图还是无法输入,网友如需深入研究,本人可将录有论文和插图的光盘邮寄给阁下.
          http://www.xilu.com/cgibin/community/logincomm
          
          在社区"文化教育"--"谈相对论"版内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23 22:37:21 
    去了西陆社区“文化教育”——“谈相对论”版内,没见到你——是否那里你另有ID?
  请按以下网址进入我个人网站,下面有我的邮箱地址、通信地址。
  http://www.chenyi178.com/wz/lgy99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4-11-23 23:02:59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23 22:37:21 
    去了西陆社区“文化教育”——“谈相对论”版内,没见到你——是否那里你另有ID?
    请按以下网址进入我个人网站,下面有我的邮箱地址、通信地址。
    http://www.chenyi178.com/wz/lgy99
  
  
  
  
  --------------------------------------------------------
  ID:如此等等9
  
  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原创> [如此等等9] 47K 11.14 19:16 35
   回复:1 <原创> [如此等等9] 58K 11.14 19:18 20
   回复:2 <原创> [如此等等9] 92K 11.14 19:26 8
   回复:3 <原创> [如此等等9] 60K 11.14 19:27 9
   回复:4 <原创> [如此等等9] 80K 11.14 19:30 4
   回复:5 <原创> [如此等等9] 43K 11.14 19:31 6
   回复:6 <原创> [如此等等9] 58K 11.14 19:33 9
   回复:7 <原创> [如此等等9] 35K 11.14 19:34 6
   回复:8 <原创> [如此等等9] 104K 11.14 19:35 5
   回复:9 <原创> [如此等等9] 32K 11.14 19:36 6
   回复:k [newphy01] 0 11.15 18:59 3
   回复:ll [newphy01] 0 11.15 18:59 2
   回复:10 <原创> [如此等等9] 48K 11.14 19:37 3
   回复:11 <原创> [如此等等9] 149K 11.14 19:38 4
   回复:12 <原创> [如此等等9] 59K 11.14 19:38 9
  ----------------------------------------------------------- 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作者:如此等等9(xxx.xxx.xxx.xxx) 2004/11/14 19:16 字节:47K 点击:38次 帖号:58140
  当前论坛: [挑战相对论]讨论区 [hongbin.bbs.xilu.com] 互换联接:中年朋友的“饭后闲谈”
  
  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的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T.O.E),作者综合了人类所有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建立了“量了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统一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统一了“强核力、电磁力、引力、弱核力”,并提出了“宇宙公式”,进而统一了自然科学。在第四章中,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宇宙存在四类程序——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正是上述前三种程序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书适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适合大学理科、文科学生阅读。
  
  ---------------------------------------------------
  欣夫老师,我的E-Mail: cosmos6@sina.com 有空联系.
  
  
作者:春暖花开6 回复日期:2004-11-24 22:32:39 
    http://www.chenyi178.com/wz/lgy99
  欣夫老师,你的网站很好,大家也可去登陆哦.
作者:我与梅花是故人 回复日期:2004-11-25 14:57:11 
    好大一颗卫星。。。
作者:片甲不留 回复日期:2004-11-25 19:46:06 
    好大一颗卫星。。。
  
  ---------------------------------
  
  
  
作者:生物武器 回复日期:2004-11-26 15:02:51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1:28:24 
    如此等等的量子引力理论是超弦理论的新版本,反对者先去推翻超弦理论吧.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1-27 22:51:09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1-15 11:28:24 
      如此等等的量子引力理论是超弦理论的新版本,反对者先去推翻超弦理论吧.
    
  
  ----------------------------------------------------------
  我们是用超弦理论的最新版本推翻如此等等的理论的,等等众位先去推翻超弦理论吧!
  
  
作者:洪炉点雪 回复日期:2004-11-28 1:28:36 
    看过不要脸的,没看过这么多不要脸的,而且为了不要脸,还化名那么多id上来拼命不要脸
作者:牛顿的教鞭 回复日期:2004-12-2 8:40:19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1-27 22:51:09 
  -------------------------------------------------------
  这说明你没有细看本文.
  
  如果将螺旋运行的反奇子与圆周运行的正奇子看成是“弦”,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可容纳经修正后的“超弦理论”。由于传统理论的光速限制,以超超光速运行的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正奇子(d)与反奇子(b)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与“弦”的不同振动模式道理是相通的。 
  
  多维时间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局部上表现为平衡态,整个系统好象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部拼缀而成。
  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把这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名称叫做“自组织”。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
  “化学钟”是自组织的一个实验例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里面的颜色很有规则地变来变去,也会显出美丽的漩涡结构。为了保持花纹,化学反应必需不断地得到补充,它的组织也很特别,是连锁在一起的一串化学反应,牵涉到反馈,其中一个反应的产品又参加同一个反应,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剂。化学钟里成千上万的分子好象都精确地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它们好象能彼此“交换信息”。
  能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动,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完全平衡的宇宙,将会凝结。对生物来说,变化完结的平衡态就是死亡。热力学提供了一套自然语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学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的过程,变化才能发生。
  就象化学界有化学钟一样,生物界也有生物钟,这些钟的节奏,虽然彼此悬殊,然而对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应里时钟式振荡时所用的办法。
  在BZ反应中,自组织表现为化学活动的旋转螺旋,其中成千上万的分子齐步组成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结构。在生物界中,相应的组织过程则是个别细胞聚成多细胞有机体。自组织也包含如昆虫总数的涨落、人体心脏的跳动之类的有序现象。的确,整个的体都可以看为一个在时间空间自我组织的复杂单元。
  “自复制”这性质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组成的分子集体受着非平衡的约束,各式各样的耗散式结构原则上便会出现:空间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时空中的结构,乃至混沌行为,都会出现。
  在化学反应或输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达到平衡,反应停止。
  BZ反应证明物质在远离平衡时有新的属性,亿万个分子同时变蓝,然后又同时变红,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这需要出现长程关联,而在平衡态时则没有这种关联。在近平衡态,与熵产生相联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远离平衡态时正相反,新的过程开始,熵产生增加。
  每一个分子钟会以自己稳定的速率运转,因为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原子钟的运动速率更加精确,而生物体是由众多分子聚合而成,众多的分子的相互协同和干扰,使生物钟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调。
  由此推断,必然还有粒子钟、引力子钟、奇子钟,与上述的分子钟、原子钟、生物钟一样各自都有自身的时间维度。
  人们日常的时间观念和使用的时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上的,是一种太阳系钟和地球钟。
  宏观宇宙的一维时间,是指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一维时间,是宏观的宇宙钟。宇宙时间维形成宇宙的宏观空间尺度。
  每一种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运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别产生不同的时间维,即每一种粒子(包括不稳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产生一种独立的时间维,即时间编码,这些时间维与三维空间交织、卷缩在一起,产生多维的宇宙。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2 10:03:58 
    作者:牛顿的教鞭 回复日期:2004-12-2 8:40:19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1-27 22:51:09 
    -------------------------------------------------------
    这说明你没有细看本文.
    
    如果将螺旋运行的反奇子与圆周运行的正奇子看成是“弦”,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可容纳经修正后的“超弦理论”。由于传统理论的光速限制,以超超光速运行的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正奇子(d)与反奇子(b)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与“弦”的不同振动模式道理是相通的。 
  ---------------------------------------------------------
  
  所以说你错了吧,最新的超弦理论只支持正反偶子的存在,没有正反奇子的。
  
  下雨天打孩子……
作者:基因武器 回复日期:2004-12-2 11:03:12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2 10:03:58 
  --------------------------------------------------
  你还是没看懂,下雨天打孩子……嘿嘿
  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可容纳经修正后的“超弦理论”。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2 14:01:16 
    我当然看懂了,要知道在最新的超弦理论中,如果引入正反奇子,就会引起普朗克破灭,而引起全部11维的寂灭,理论不能自洽,所以只能引入正反偶子。
  
  Drop rain day play child...
作者:阿瑟大发嘎 回复日期:2004-12-2 15:32:56 
    错误太多;
  受不了了;
  莫名其妙;
  搞什么鬼;
  自娱自乐;
  自欺欺人;
  无一是处;
  如此而已。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4-12-2 18:49:06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2 14:01:16 
  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
  弦即波,波即粒,这该懂了吧.你悟性不高.
  
  
作者:生物武器 回复日期:2004-12-2 18:50:43 
    作者:阿瑟大发嘎 回复日期:2004-12-2 15:32:56 
  ------------------------------------------------
  你这种弱智,我们不想理你.
作者:bestbest 回复日期:2004-12-2 19:15:16 
    去看懂周世勋老先生的老版的《量子力学》先,然后再来这里侃大山,由于一般的人对量子是一窍不通,你的蒙汗药或许还有一点作用!
作者:阿瑟大发嘎 回复日期:2004-12-2 19:18:09 
    自娱自乐去吧!
  哈哈哈哈。
作者:生物武器 回复日期:2004-12-3 8:45:37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4-11-18 12:36:43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4-11-18 8:00:54 
    
    宏观事物从整体上讲,四力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如果不用还原方法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源,就不可能解析宏观事物的奥秘,而且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因为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时刻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即各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时,既要有一种“整体观”,又要有一种“还原观”,而且还原的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不然光用整体论方法,就永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索就不能向深层次发展。所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对立的和谐统一,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
    
    
    严重同意!“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结合,实际上为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整合开辟了道路!遗憾的是关天的不少“科学老大”们大多是坚定的“唯还原论者”,而且坚持“唯实验实证主义”。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3 11:17:15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4-12-2 18:49:06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2 14:01:16 
    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
    弦即波,波即粒,这该懂了吧.你悟性不高.
  ----------------------------------------------------------
  
  你还是没有解决正反奇子的普朗克破灭问题啊!
  
  Play child in droping rain day.
作者:生物武器 回复日期:2004-12-3 21:21:41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3 11:17:15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4-12-2 18:49:06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2 14:01:16 
      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
      弦即波,波即粒,这该懂了吧.你悟性不高.
    ----------------------------------------------------------
    
    你还是没有解决正反奇子的普朗克破灭问题啊!
    
    Play child in droping rain day.
  ---------------------------------------------------------
  
  您还是没细看整篇文章.请看:
  
  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一种类点能量(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中的部分正奇子会改变运行轨道,成为反奇子,从而使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从体积为0的“宇宙奇点”看,奇子有两态,一种是有形的正、反奇子,一种是无形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信息是无形无体积的,当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正、反奇子在极大的引力惯性作用下,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也就是说,所有的宇宙力在宇宙奇点中都统一成一种力—“奇力”,宇宙万物统一成一种能量,并且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物质、能量、信息”是宇宙中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即是能量,物质中同时包含各种信息,即“物质=能量=信息”。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作者:中华不败l 回复日期:2004-12-4 16:13:16 
    up
作者:生物武器 回复日期:2004-12-4 20:41:14 
    作者:lvtom 回复日期:2004-12-3 11:17:15
  ------------------------------------------------
   Play child in droping rain day.
  
作者:光明正大22 回复日期:2004-12-5 11:12:05 
    t
作者:中华不败l 回复日期:2004-12-6 19:59:31 
    :))
作者:爱因斯坦来了 回复日期:2004-12-8 18:36:55 
    up
作者:abyss97 回复日期:2004-12-8 20:49:19 
    30多万本参考书籍,牛人!
  从10岁看到60岁每天要看两本啊,老大
  ……
  建议加几本英文文献,好像会比较有说服力些
  当然不要告诉我你看不懂英文书籍哦,呵呵
  
作者:基因武器 回复日期:2004-12-8 21:17:45 
    作者:abyss97 回复日期:2004-12-8 20:49:19 
  ------------------------------------------------
  我们中国人看汉文书的速度当然远远超过外文书,除非你是混血儿,嘿嘿.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2-11 11:21:49 
    作者:马春花 回复日期:
    哈哈,上面的话狗狗一下有N个站点上一摸一样,这位天才科学家也不用自己的话组织一下?
   ---------------------------------------------------
  
  "组织一下"还要打字,这么初浅的东西,敝人没空打.讲究效率嘛.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2-14 23:00:36 
    方舟子你不是什么生物学博士吗?来看看本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创新吧,别躲在后面偷看,缩头WG
作者:化剑为犁 回复日期:2004-12-14 23:41:20 
    只要看他后面列的reference,这种东西就不配叫论文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4-12-15 9:45:49 
    作者:化剑为犁 回复日期:2004-12-14 23:41:20 
  -----------------------------------------------------
  鱼木脑袋,你以为论文只有一种格式啊?愚蠢.
  
  原文还有注释:
  
  (1)封面图片:
  ESO269—57
  棒旋星系 赤经13h10.1m 赤纬-46°26’
  视角径4.2’×3.0’ 距离1.55亿光年
  由于位于俯视星系圆盘(吸积盘)的位置上,所以旋涡结构看得清清楚楚。在直径20万光年的圆盘外侧,是属于旋臂部分的形成恒星的区域。缠绕中心核的内侧环状部分极其明亮,在那里,恒星正在不断地生成。这一现象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发现的,所以用上述编号命名。
  (2)封底图片:
  NGC4945
  棒旋星系 赤经13h05.4m 赤纬-49°28’ 照相星等9.3 视角径19.8’×4.0’ 距离1500万光年
  这是距地球1500万光年的半人马座星系群的旋涡星系。由于我们同该星系圆盘(吸积盘)成仅仅10°左右视角,所以看不到旋涡结构,但是可以从尘埃带的形态看出星系似乎是呈旋涡状的。NGC4945的中心正在快速生成新恒星,并强烈地放射出X射线和红外线。一般认为这是被称为造父II型的活动星系核的一种。所谓造父星系是中心核非常明亮的高温型星系。
  (3)彩图1
  NGC7742
  旋涡星系 赤经23h44.3m 赤纬+10°46’
  照相星等11.5 视角径2.0’
  这是位于飞马座的飞马后背上的旋涡星系。中核温度特别高,很活跃,因此,被分类为活动星系(塞佛特II型)。
  中心呈现黄色是由于被尘埃覆盖的恒星很多。年轻恒星组成的蓝色的环,若即若离地把中心部分缠绕起来。由于视线正好处于从上方眺望星系的位置,星系看上去如煎鸡蛋一样,由此也可见旋涡场的标准几何形。
  (4)彩图2:
  NGC1232 波江座的旋涡星系
  旋涡星系 赤经03h09.8m 赤纬-20°35’
  照相星等9.9视角径7.8’×6.9’ 距离1亿光年
  直径20万光年的NGC1232是比银河系大1倍左右的旋涡星系。
  欧洲南方天文台8米口径的望远境(VLT)捕捉到了该星系旋涡的样子,用3个不同波段(紫、蓝、红)摄下的画面并进行了色彩合成。黄色闪亮的中心部和蓝色的旋臂都在发光。可以探知在其中心部位有很多类似于太阳的中年恒星,在旋臂部位有很多诞生不久、发蓝光的新恒星。
  (5)彩图3:
  NGC1232的处理画面
  NGC1232的画面不是依据色别来合成的,而是在紫色画面中减去蓝色后的画面。从经过这一处理的画面中可看到,明亮部分紫色强,也就是说,大量辐射紫外线的大质量恒星在其中占了多数。同时,蓝色的年轻恒星沿着旋涡星系的旋臂分布的姿态清楚地浮现出来,其特征正如我们银河系内的猎户星云那样。这是正在大量孕育恒星的区域。
  彩图1,2,3,33及封面、封底图片引自《星座奥秘探索图典》,林完次、渡部润一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引自“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宇宙”,潘之东、王胜宝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引自《宇宙与人》,忻迎一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8)彩图7:太阳的内部必将发生另一次核点火。当其内部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时,核心的氦元素就会发生核聚变。这时太阳会由一个变成两个,体积将膨胀100万倍以上。引自《宇宙与人》,忻迎一著。
  (9)引自《宇宙》,胡家力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10)引自《宇宙大爆炸》[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2001年。
  (11)引自《创世纪:宇宙的生成》,Trinh Xuan Thuan著,刘自强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12)引自《神奇的数字:从埃及数字到几何学体系的建立》,朴海燕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3)引自《科学与探索》,迟双明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引自“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哈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15)引自《世界花卉鉴赏》,应立国、包志毅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16)引自《分形艺术》,刘华杰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7)引自《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方小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引自《基因组》,[英]T.A.布朗著,DNA图由Kendrew A制作,2002年。
  (20)引自《走向严密科学:量子与理论化学》,陈敏伯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引自《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约翰·格里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引自《天文学新概论》,苏宜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引自《物质结构》,潘道皑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引自《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著,江涛、向守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25)引自《非线性化学》,辛厚文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引自《原子物理学》,杨福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引自《对称》,赫尔曼·外尔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引自《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约翰·希里格斯 F·戴维·波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引自《无机化学》,何凤姣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0)引自《微生物学》,[英]J·尼克林等编著,林稚兰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
  (33)引自姚智慧、董关木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候选毒株A16株的分子特性”,《中国病毒学》,2001.16(4):315—320。
  (34)引自《无机化学》,何凤姚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5)引自《元素化学》,Greenwood.N.N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6)引自《高分子科学教程》,韩哲文等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37)引自《有机化学》,郭灿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8)引自《植物生理学》,潘瑞炽、董愚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9)引自《微生物学》,[英]J·尼克林等编著,林稚兰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
  (40)引自《天文学新概论》,苏宜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2)引自《无机化学》,何凤姣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45)引自《生物化学》,[美]LUBERT STRYER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46)引自《原子核物理》,杨福家、王炎森、陆福全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好心 回复日期:2004-12-15 10:33:15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阻止气球膨胀的,现在一般认为是引力,而使气球膨胀的,可以认为是吹力,当引力和吹力可以抵消时,气球达到平衡,在吹力刚刚好大于引力的临界状态时,气球开始膨胀,这时,如果您还要吹,并且还要使劲吹,唉,气球就破了……
  
  
作者:xjfon 回复日期:2004-12-15 16:37:06 
    杨大师????
作者:雅典娜9 回复日期:2005-1-5 19:33:50 
    终于找到我最感兴趣的内容了,虽然是个外行.不管那么多,先下载,有时间仔细读来,谢了.
作者:文殊狮子吼 回复日期:2005-1-6 11:49:59 
    相关的参考书籍有三十万多本??
  
  假设楼主50岁
  读书时间有40年,每年算400天
  那么300K/16K=18.75(本/天)
  这就是楼主的阅读量
  可信么?
作者:吴文山1 回复日期:2005-1-6 12:29:36 
    楼上论文还是比不上大师吴学谋的泛系学说,如果加一些哲学,诗歌,名人名言,外加一些英语和数学公式,那就可以比一比了,^_^
  
  楼上一些和楼主谈什么XX空间,这些空对空,还是劝楼主多加一些诗歌哲学进去,那样才文武双全的。^_^
作者:爱因斯坦来了 回复日期:2005-1-6 12:35:31 
    作者:吴文山1 回复日期:2005-1-6 12:29:36 
    楼上论文还是比不上大师吴学谋的泛系学说,如果加一些哲学,诗歌,名人名言,外加一些英语和数学公式,那就可以比一比了,^_^
    
    楼上一些和楼主谈什么XX空间,这些空对空,还是劝楼主多加一些诗歌哲学进去,那样才文武双全的。^_^
  
  ------------------------------------------------
  你的话说明你是个弱智.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5-1-6 12:43:19 
    作者:文殊狮子吼 回复日期:2005-1-6 11:49:59 
    相关的参考书籍有三十万多本??
    
    假设楼主50岁
    读书时间有40年,每年算400天
    那么300K/16K=18.75(本/天)
    这就是楼主的阅读量
    可信么?
  ------------------------------------------------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看书凭直觉,直觉告诉我哪些是我需要的,一天翻一百本还不够,嘻嘻
作者:玻尔 回复日期:2005-1-6 12:49:03 
    『意见投诉』 [投诉]为什么删除我的ID![已答复]
  
  
   作者:吴文山1 提交日期:2004-12-1 0:28:00
  
    我的id是吴文山,我并没有发骂人的帖子,为什么删除我的ID却一个
    提示也没有!!!!!!!!!!!!!!!
  
  
  作者:吴文山1 回复日期:2004-12-1 0:56:01 
    请给予答复,我仅仅是发了一个关于开源软件与共产主义的帖子,为什么删除我的id,难道这个国家不允许谈论共产主义吗?
  
  
  作者:一夜秋星 回复日期:2004-12-1 3:12:14 
    ID不能叫删除,要叫封杀或是注销~
    
    
  
  
  作者:华子GG 回复日期:2004-12-1 10:21:26 
    已消息告知注销原因。
  
  -----------------------------------------------------
  你来捣乱就该封.嘿嘿.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5-1-6 21:05:01 
    由于天涯的服务器无法输入公式和符号.本楼主只好将文章再修改一遍,重新输入.给读者带来不便,请多包涵.
  
  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本书论述的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T.O.E),作者综合了人类所有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建立了“量了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统一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统一了“强核力、电磁力、引力、弱核力”,并提出了“宇宙公式”,进而统一了自然科学。在第四章中,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宇宙存在四类程序——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正是上述前三种程序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本书适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适合大学理科、文科学生阅读。
  笔者已於2002年5月向世界主要国家的科研机构提交了一篇名为“量子引力理论和宇宙公式”的论文,在科学界产生很大反响,各国竞相加入研究。本书是上述论文的扩增版,其中第2章第3,4,5,6,8节及第4章是全新的内容,并对第3章“宇宙各级程序”的内容进行大幅扩增。笔者在科学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用一种溯源方法将宇宙万物本质化,从源头看纷纭复杂的宇宙事物,就能较易理清其脉络,加以系统地整理、归纳,从而得出万物之理。笔者这种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笔者将各种事物视为模块、积木或编码、符号,来建构和还原宇宙万物,运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理解本文内容.
  
  第一章 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1.1宇宙存在三级量子
  
  恒星、中子星、黑洞、宇宙奇点四者之间存在体积、能量、质量、密度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断定它们是由三种不同量级的量子组成,恒星由原子组成,中子星由粒子(中子)组成,黑洞由引力子组成,宇宙奇点由奇子组成。从宇宙奇点看,引力子、粒子、原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我们对其中的原子泡沫已很熟悉,从中子星向黑洞、宇宙奇点反推上去,粒子、引力子的内部还是很空旷的。
  由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所限,我们无法在人工实验室中分离出电子、光子、夸克、引力子的亚结构,但却可以利用宇宙天体这一天然实验场,用大量的原子或粒子或引力子构成的天体来研究物质的亚结构。当恒星塌缩成中子星,既可知中子是原子的构成材料之一,这是我们已知的。当中子星塌缩成黑洞,既可知引力子是中子等粒子的构成材料之一,黑洞是纯引力天体,是纯引力子的世界,当吞噬了宇宙大部分物质的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既可知奇子是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黑洞奇点和宇宙奇点在能量、质量、密度、温度方面存在极大差异,且黑洞奇点产生向内的力,宇宙奇点产生的是巨大的向外爆发的力,所以,引力子和奇子不可能属于同一级量子。
  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子之内是很空旷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原子直径的十万分之一,相当于标准足球场中心的一粒大豆,电子相当于足球场外围的几粒沙子,请大家切记原子与质子的大小之比,这种真实差距将凸显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这种对比实验最好到足球场去做,图中的原子与原子核大小之比已严重失真)。当1.2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死亡后,被自身引力压缩成直径10公里的中子星,这时星体的主要成分是中子,如果该中子星不断吸引空间物质,当达到一定质量时,会被自身引力压缩成极小的黑洞,这说明与中子同类的粒子之内也是很空旷的,在黑洞中任何粒子都被压缩成更小的量子――引力子。黑洞里有什么?起码有它自己,大量的引力子。
  恒星的平均密度是1gcm^-3,当恒星塌缩成白矮星,其平均密度是107gcm^-3,由电子的简并压力和引力相平衡。质量大于1.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不可能稳定,电子和核内的质子组合成中子,成为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10^14gcm^-3。中子星靠中子简并压来支撑。质量大于3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不可能稳定,会进一步向内塌缩,成为黑洞。
  电子与中子的简并压力实质上是一种与引力对抗的斥力,是反引力场的一种体现。
  在中子内,既有强核力、弱核力,又是由正质子与负电子聚合而来,因此中子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聚合体,在中子星内,上述三种力聚合到中子内与引力作最后抵抗,也就是说在中子星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已逐渐走向统一。
  原子、粒子、引力子都有一种泡沫结构,支撑这些泡沫的关键因素是速度,电子的光速支撑着原子泡沫,而引力子级物质必须以超光速运行才能维持以光速运行的光子、电子等粒子级物质的结构稳定,而奇子必须以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泡沫的结构稳定。
  原子的直径约10^-8厘米,电子的直径约10^-16厘米,由此反推上去,引力子的直径约10^-24厘米,奇子的直径约10^-33厘米,与普朗克尺度相当。
  将太阳压缩成一个直径2.95公里的球体,就成为黑洞,这时中子泡沫被压碎,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进一步向内塌缩,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一个太阳质量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10^-2厘米的球体。
  如果将地球压缩成一个直径8.9厘米的小球体时,就成为黑洞,如果按引力子的实际体积,地球黑洞的引力子总体积只相当于一个直径为8.9×10^-8厘米的球体。
  由原子构成的地球之内是如此的空旷,那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是什么?是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所形成的幻象。
  作为宇宙最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引力的载体—“引力子”—是必然存在的,由于引力子只产生一种弧线向内的力,一种引力子不能组合出各种粒子,必然还有一种与引力子同级的物质产生相反的力,才能支撑住粒子泡沫,当溯源到宇宙大爆炸之初(10^-43秒),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生成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现在它们又在何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它们的载体是各种粒子,由此可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是所有粒子的结构材料,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所有粒子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
  从黑洞与宇宙奇点之间巨大的质量、密度、能量、温度差异看,宇宙奇点中的奇子是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奇子不可能组合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这两种性能差别很大的物质,引力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反引力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根据对称性原则,以及从奇子的子代(引力子、反引力子)和孙代(各种粒子)的性质和结构中可反推出奇子有两种: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子产生直线向外的力,称为“正奇力”,反奇子产生弧线向内的力,称为“反奇力”。引力子中的反奇子略多于正奇子,即反奇力大于正奇力,使引力子总体上产生弧线向内的力,即“引力”;反引力子中的正奇子略多于反奇子,即正奇力大于反奇力,使反引力子总体上产生直线向外的力,即“反引力”;因此一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等于其内的反奇力减正奇力,一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等于其内正奇力减反奇力。正奇力与反奇力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同时存在这两种相互制衡的力,才能形成稳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
  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一种类点能量(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中的部分正奇子会改变运行轨道,成为反奇子,从而使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从体积为0的“宇宙奇点”看,奇子有两态,一种是有形的正、反奇子,一种是无形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信息是无形无体积的,当宇宙黑洞塌缩成宇宙奇点时,正、反奇子在极大的引力惯性作用下,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也就是说,所有的宇宙力在宇宙奇点中都统一成一种力—“奇力”,宇宙万物统一成一种能量,并且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物质、能量、信息”是宇宙中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即是能量,物质中同时包含各种信息,即“物质=能量=信息”。
  
  §1.2 所有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来
  
  正负电子对撞时先转化成一个虚光子,如果对撞能量比较低,则虚光子将变成一对正负电子或一对μ子,如果能量很高,虚光子会变成一对正、反夸克,当能量刚好达到某个矢量粒子的质量附近(称为该矢量粒子的产生阈)时,正反夸克对会形成束缚态,如果能量再高则共振态不会形成,正反夸克会背对背地飞离开来。
  质子组分的夸克与另一个质子(或反质子)中的反夸克转化生成虚光子,然后虚光子产生一对轻子,这个过程刚好与轻子对转化产生夸克对相反。
  光子可以由正、反质子或正、反电子相撞转化而成,反过来,光子相撞也可以转化成正、反质子或正、反电子,同时正、反电子可转化成正、反中微子,上述过程都是可逆的,而且介子、超子等所有不稳定粒子都会衰变成光子或中微子,所以组合成光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质子、中子及所有不稳定粒子的结构材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各种粒子就象放在不同大小的杯子里的水,将两个不同杯子里的水(两个粒子)倒在一起就能形成另一杯或两杯水(另一种或两种粒子),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水中的原子,这与在核聚变、核裂变中的原子相互转化类似,原理相同。粒子不可能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有一个必要特征:无论怎样撞击它都不会转化或破碎。而粒子间的相互转化非常频繁。
  强核力、弱核力在原子核附近的发力机制属一种短程力,但这种短程力对外界产生影响时,都全部转化成长程力,以光子为载体,如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强核力。所以可以视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都有一个从短程力向长程力转化的过程,这种短程力表现为在原子内的发力机制,将原子比作一把枪,枪内使用同一种火药,但火药量不同,点燃火药方法不同(相当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不同发力机制),但射出的子弹都是相同的,光子就相当于枪内的子弹。
  传递强核力的π°介子,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Zº)都会很快衰变成光子,π+与π- 碰撞会转化成光子,W^+与W^-碰撞也会转化成光子,而传递电磁力的也是光子,因此在光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不分的,是统一的,π±、πº、光子、W±、Zº是反引力与引力对抗中的不同态。光子可以生成正、反夸克,正、反电子,正、反夸克可以生成正、反质子、中子及其它重子,正、反电子碰撞可以生成正、反中微子,也就是光子中的反引力可以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1.3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
  
  在粒子世界千变万化的表象下,隐藏着一种粒子级物质相互转化的程序,或者称粒子转化的规律,就象一条生产流水线,我们知道工业生产流水线就是在执行一种电脑程序。这条“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的生产原料是“质子、电子”,能源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这条流水线生产出的最终产品都是稳定的光子和中微子。质子、电子生产出的中子在核聚变、核裂变中有重要作用,就象枪内的撞针,流水线中必要的摧化剂。除质子、电子、中子、光子、中微子外的所有粒子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所以它们都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最终转化或生产出的还是光子或中微子,我们在各种加速器中发现的新粒子都是上述流水线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这条流水线还能将多余的生产原料“质子、电子”吐出来。稳定是粒子、原子、分子等宇宙物质的常态,各种不稳定的粒子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态。在不同能量级的加速器中产生了很多使人眼花瞭乱的半成品(各种不稳定粒子),我们绝不能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实际上只是质子、电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执行不同的程序,就象用不同的力摇晃“万花筒”,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花图(相当于整个粒子大家族),但实际上“万花筒”只是由几张彩色纸片组成(相当于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稳定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这条生产流水线可以逆运行,即光子和中微子可以生产出电子和质子,最常见的是光子碰撞可以生产出正、反电子或正、反质子。在自然科学领域,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宇宙的本质是质朴的。
  
  §1.4物质的幻象性
  
  物质的幻象性可以拿电风扇作类比,一个原子就象一台电风扇,原子中央的原子核就象电动机,原子核外的电子就象电风扇的叶片,当电风扇没有转动时,我们可以看见风扇叶片旁的空间大部分空的,如果电风扇快速转动时,我们就看见叶片旁的空间被叶片转动形成的幻象所填补,如果将电风扇的最高转速再提高1万倍,我们就根本感觉不到叶片在转动,而当叶片形成的幻象是一种有质感的物质的一个面。而实际上原子幻象比电风扇的幻象程度高得多,原子核与电子在原子中所占空间只有电动机与叶片在电风扇幻象中所占空间的1/10^7,但电子却是以接近光速转动,速度是叶片转速的3×10^10倍,任何可见的物质都象无数个微型电风扇一起快速转动所形成的幻象。物质的幻象性,可从X射线、γ射线的高穿透性中看出来,我们看到的上述射线的成像,正是物质幻象被穿透后形成的,而中微子则能穿过更大厚度的物质幻象。
  
  §1.5 引力子级、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
  从原子泡沫的结构可知,支撑原子泡沫、粒子泡沫、引力子泡沫的关键是速度,从结构稳定的角度看,反引力子与引力子必须超过光速很多倍,才能维持电子、光子泡沫的稳定性,正奇子与反奇子的运行速度必须是超超光速,才能维持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的稳定性,如果光速运行的光子中的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也是以光速运行,那光子在运行中早已分崩离析。
  为什么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因为超过光速就会造成光子中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运行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会使光子运行速度变慢,当光子回到光速时,也就回到了光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运行的最佳状态,这就是光速恒定的原因,光速恒定性更说明光子有结构。
  引力子的超光速和奇子的超超光速与笔者提出的下列疑问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这么长?是什么能量支撑着电子以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旋转10^33年以上?如果是原子核能(已知的最高能量级),用E=mc^2方程计算,原子将在300年内耗尽能量,电子掉进原子核,这显然是荒谬的,就算按玻尔假设的电子运转时不向外界辐射能量,那也得有一个使电子转动的动力源。
  为什么类星体的能量这么大?它的能量从何而来?
  3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在塌缩过程中经历了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到黑洞的阶段,经历了原子泡沫破碎、粒子泡沫破碎,原子泡沫的电子光速(c)与原子速度极限(h)(即超过此速度,电子就会脱离原子核),与支撑粒子泡沫的反引力子速度(b)有紧切关系,从结构稳定角度看,只有c/h≤b/c 才能维持光子、电子在光速运行中的结构稳定,因此引力子级物质必然是超光速的。得出引力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2=mb2,这正是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来源。类星体的中心是一个大型黑洞,类星体能量是太阳核聚变能的10^16倍,粒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mc^2,在此失效。并由此推测引力子级物质的速度(b)大概相当于10^7—10^8倍光速,面对这种速度,难怪牛顿认为引力是超距作用的,也使得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认为,在光速运行的粒子之间存在“超距作用”。
  原子速度极限“h”的测定:取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所能聚合成的最重原子(如碳、氧、氮),将这些原子放在真空环境中加速到所有电子脱离原子核时的最高速度。
  类星体是一种形成于宇宙大爆炸早期(100多亿年前)的不稳定星系,当时是类星体的繁荣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能量大,活动剧烈。这些类星体的中心有一个质量相对于稳定星系中心黑洞还较小的黑洞,这种类星体中心黑洞不能完全将吸入的大量恒星物质(原子、粒子)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所以未消化的那部分粒子以接近光速与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流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使整个类星体以接近光速(0.9c)在空间中运行,如果没有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就不可能使巨大的类星体以接近光速运行。在类星体上出现了二种能量同时迸发,第一种是围绕黑洞的恒星将自身核聚变速率提高近百倍,第二种是黑洞压碎粒子后未能有效将全部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使部分反引力子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服从E2=mb2方程,这部分能量是最大的。但最终必将是黑洞引力场取得胜利,类星体演变成稳定星系。
  类星体、活动星系和稳定星系的中心都有喷射物质现象,这种喷流现象与星系中心黑洞质量有很大关系,即黑洞质量小,喷流多,黑洞质量大,喷流少,因为大部分粒子和反引力子已被黑洞引力场转化成引力子。
  引力子泡沫是极难压碎的,就连10^15个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也不能将引力子压碎,只有当吞噬了宇宙大部分物质的宇宙黑洞才能将引力子压碎,使引力子塌缩成正、反奇子。
  速度支撑着物质泡沫,那正、反奇子必须以超超光速才能支撑引力子泡沫。笔者提出了支撑引力子泡沫的正、反奇子速度a 等于b乘以宇宙总质量(10^56)除以3个太阳质量(10^34),约等于b x10^23 。 得出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是E1=ma^2,这正是提供原子中的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行10^33年以上的不竭动力源泉,这也是宇宙大爆炸的超级能量之源(原子寿命的下限是从“质子寿命”的实验中推导出来的)。
  
  §1.6提出疑问
  
  正如牛顿苦思一个似乎天真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笔者对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疑问,太阳的引力为什么这么大?是因太阳的质量大;那太阳是由什么构成?太阳是由氢氦原子构成。很明显太阳总质量等于其内原子质量之和。在太阳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在与引力抗衡(在本文中“引力”即是指“万有引力”,下同),而且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三者之和必须等于引力,星体才不致被引力压塌,才能维持太阳的稳定(强核力又称强力,强相互作用,电磁力又称电磁相互作用,弱核力又称弱力,弱相互作用)。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产生向外的力,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四者的对抗形成长期平衡,即“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在原子之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原子中,那太阳的引力等于其内每个原子输出的引力之和。
  在宏观宇宙中,我们已证实在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者中,引力是最强大的,它在四种宇宙力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它的作用下形成星系团、星系、太阳系、恒星、行星,它使得千亿颗恒星绕着银河中心旋转,它将太阳束缚成炽热的火球,它使得我们每个人能生存于地球上,它使得宇宙万物能够存在。
  引力在宏观宇宙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组成,宇宙中的主角“恒星”、“行星”都是由原子构成,那引力必然存在于原子之中,而且每个原子的引力等于该原子内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
  从恒星到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的演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力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中,逐步取得阶段性胜利,并最终将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统一,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宇宙中的恒星、行星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它们构成了可见的宇宙。为什么这种在宇宙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人类居地的地球的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这只不过是人类的认知水平问题,引力无处不在。
  人们将引力排除在微观物质之外,认为引力在微观物质中可以忽略不计,必将重蹈“地心说”的覆辙,两者都是以不科学的观测手段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按照现有原子理论的逻辑,如果将太阳分割成无数个篮球大小的物体,那这些篮球大小物体的总引力就变得只有强核力的1/10^40,这显然是荒谬的。合理的推论是:太阳是由原子构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存在于原子中,那引力也必然存在于原子中,且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原子中也确实存在这种引力,只不过因人们过去不了解引力的性质,将这部分吸引力归到了强核力中,实际上强核力只是一种强大的斥力。
  原子所拥有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当,原子就是一种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在无干扰的环境中,这种平衡可以保持10^33年以上。
  我们知道能量是守恒的,当宇宙进入黑洞期,宇宙原有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与引力统一,也就是说宇宙中引力子的能量总和即是宇宙总能量。引力怎么可能象过去认为的那么小。引力是宇宙最强大的存在。
  
  §1.7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一、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种类
  从第二级量子即“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层面看,宇宙万物都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形成宇宙的两类场,一是引力场,二是反引力场。
  引力场和反引力场都是球形场,引力场是一种球形的漩涡场,产生向内的力,反引力场是一种球形辐射场,产生向外的力,如电磁波。引力场的基本形状是旋涡形。反引力场的基本形状是水波辐射形。引力场的旋涡形在旋涡星系、旋涡星云及各种混沌现象中是常见的,反引力场的水波辐射形在有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参与的过程中是常见的,如电磁辐射,也见于各种混沌现象中。
  笔者发现引力场有下列几种:
  在宏观天体中存在: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在微观物质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除黑洞引力场外,与上述引力场并存的还有各种反引力场。
  
  二、宏观天体引力场
  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呈螺旋形,这从银河系等稳定星系的俯视图中可清楚看出,银河系的4条悬臂呈向内旋转的螺旋形,这很明显是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的运行路线,在众多引力子的拉曳下,银河系中的可见物质都随着引力子的拉曳路线在运行,这就象将铁粉倒在垫有永磁铁的白纸上来观察不可见的磁力线实验一样,银河系等稳定星系及旋涡星云是观察、证实引力子运行路线的天然实验场所。
  从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看,天体引力场就象一个球形的旋涡,与天体自转轴垂直处一个圆盘形的场,此外引力子流密度最低,引力最弱,称为“吸积盘”。如银河中心黑洞的吸积盘就是形状如饼的银盘,黑洞就在银盘中心的银核内。银盘外面是一个范围广大,呈球状分布的系统,叫做银晕,银晕外面还有银冕,也呈球形,直径比银晕大3-5倍,银冕代表银心黑洞球形引力场所能束缚的可见物质的范围。
  在类太阳系中,天体引力场将空间的氢氦原子束缚成球形的火球,在它的吸积盘上束缚着多颗行星,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在行星中,天体引力场将空间原子束缚成球形,在它的吸积盘上束缚着卫星,如土星、木星的光环。
  在球形的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在球形的场内不停地向场中心旋转,最终引力子回到场中心点,并从引力场轴即天体自转轴两端输出,开始第二次绕行,图中箭头所指就是引力子的运行路线。在黑洞引力场中有一些未消化的恒星物质就从引力场轴两端喷出,形成可见喷流。
  在天体引力场中自转轴附近引力最强,是因从自转轴两端输出的引力子在此就开始向内绕圈,而吸积盘离自转轴两端最远,所以得到的引力子流最少,因此引力最弱。在银河系中,银心黑洞已将球形的银河系内其它区域的绝大部分物体吞噬,只剩下吸积盘(银盘)上的一些恒星、行星物质,由此可推测银心黑洞的质量比过去认为的大得多,银心黑洞质量与银河系可见物质质量之比应该超过太阳系中的太阳质量与九大行星质量之比。
  恒星的诞生过程也可展现天体的球形引力场。恒星是从“分子云”、“球状体”、“原恒星”逐渐发展而来,从“分子云”分裂出来的小物质群收缩并缓慢变成暗黑的球状天体,一个代表性的球状体像太阳系那么大,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200倍,它仍是个很冷的、黑色的天体,渐渐收缩而变得炽热起来,最后,它变成原恒星,开始发光。原恒星内的物质继续收缩,当它的中心温度达到1千万摄氏度时,核反应开始,一颗恒星就诞生了,原恒星看起来好象在一个气体防护层里发展的,它们发光,但不规则,气体从它们的两极(即自转轴两端)以极大的速度喷射出来。当恒星形成时,在原来“球状体”区域内的绝大部分物质已被恒星引力场吸到场中心,只留了引力最弱的吸积盘上一些小天体和气体,此后它们将发展成多颗围绕恒星公转的行星。
  天体引力场的球形旋涡非常大,如太阳的集成引力场直径超过整个太阳系的直径,这样才能束缚住太阳系的所有天体。银心黑洞引力场的直径超过银冕直径,才能束缚住银河系内的所有天体,才能与其它星系组成星系团。
  正因为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只能从自旋轴两端输出,使引力场分布是不均的,自旋轴附近的引力最强,吸积盘附近的引力最小,也造成大天体都是椭球形的,在自转轴附近引力大些,因此扁平一点,吸积盘附近引力小,因此凸起一点。引力场的这种特性与磁场相似,两个磁极相当于引力场自转轴两端,与两个磁极中心点垂直的地方磁场强度最小。在地球引力场的自转轴附近,引力应该是最强的,与自转轴垂直的吸积盘附近引力应该是最弱的,如有兴趣,可实地去测量。
  宇宙中的星系约80%的旋涡星系,15%是椭圆星系,其余5%是不规则星系(包括特殊星系)是因星系相互碰撞、影响而形成的,椭圆星系的中心也有一个巨型黑洞,其所束缚的可见物质的范围也是椭球形的,椭圆星系会逐渐向旋涡星系发展,只在黑洞引力场的吸积盘附近留下可见物质,其它区域的物质会先被黑洞引力场吸入。
  黑洞引力场是由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演变而来,所以引力场中引力子运行路线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恒星的集成引力场还需要束缚着氢氦原子,作为引力之源,黑洞引力场则已演变成纯引力场。
  天体引力场可以将场内的物质吸入场中心(如太阳或黑洞奇点),在原子核引力场中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有核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反斥作用,因此原子核引力场束缚着电子呈球状环绕运行,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在天体引力场相同,因此构成的原子也是椭球形的,与天体相似。
  大天体(如太阳、地球)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子流输出,去束缚远距离的物质,是因由原子构成的天体有一种“集成引力场”,在天体演化初期,随着“原恒星”束缚的氢氦原子越来越多,核心温度越来越高,原子已呈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花力量束缚电子,内部高压也可抗衡一部分强核力,这些相邻的原子核就将多余的引力子输出,聚合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相当于天体内全部引力子的10-3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值,相当于天体质量的5-15%,所以大天体的引力场特别强,而象地球上的汽车、桌椅,因原子总量小,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根本没有强大引力子流输出,其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很难测到它们的引力。
  集成引力场和黑洞引力场具有以下特征:无论增加或减少质量,始终保持一个独立的球形引力场,引力场的大小和强度,随着质量增加而增加,随着质量减少而减少。天体引力场的这种性质与磁场相似,如将永磁铁分割成几块,每一块都能保持独立的磁场。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空中的物体受到地球引力场的拉曳是直线下落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在地球引力子的拉曳下,整个地球与空中物体是均速旋转的,如果让地球停止旋转,就能看出空中的物体是以弧线落向地面,物体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相等。天体自转就是受到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形成的。
  黑洞是一种不可见的球形引力场,在引力场中心有一个无形的点,即“黑洞奇点”,黑洞引力场的所有引力子都从这个点穿过。黑洞奇点的体积为0,每秒都有很多的引力子从奇点穿过,任何物体接近黑洞奇点都会被极强的引力子流击碎,如果黑洞质量足够大,引力子流密度是足够高,就能及时将粒子破碎后的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如果吸入恒星物质超过黑洞能有效吸收的量,就会通过黑洞引力场轴即自转轴两端喷射出来。由于黑洞奇点体积为0,所以用数学推算出质量、密度就会出现无限大,实际上总有个限度。
  在黑洞中,是引力子泡沫内的正奇子产生的斥力与引力取得平衡,是它自己在支撑着自己。黑洞的自转方向与其引力场拉曳外围可见物质的转动方向相同。
  黑洞的引力之所以远大于同质量的恒星,是因黑洞是纯引力天体,从恒星、中子星到黑洞的演化过程中,引力场最终战胜反引力场,即引力最终战胜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并将中子星中的大部分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这使得黑洞的引力子翻倍,而且黑洞引力场已没有了反引力场的制衡,可以将全部引力子输出,形成强大的“黑洞引力场”。而恒星却要从原子中汲取引力子,必须维持有形结构,而且其引力场时刻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抗衡着。
  在宇宙空间中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占宇宙暗物质的大部分,各种大小天体辐射出的引力子充满了宇宙空间,它象一张无形的坚不可摧的大网,控制着星系、总星系团、超星系团,当宇宙中反引力与引力的力量此消彼长,引力远大于反引力时,引力就拉紧这张大网,将各星系团慢慢拉回宇宙大爆炸的原点。就举一个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太阳之所以能控制住太阳系内的一切天体,就是因为太阳引力场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地网住它们,编织这种大网需要大量物质,那就是引力子。
  由于反引力子的直线向外性,使反引力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引力场形成相互制衡,才能稳定,不然反引力场象水波一样不断向外辐射,直至反引力场消失,就象电磁辐射。所以由反引力分化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是以粒子为载体,以光速或亚光速运行,粒子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相互制衡的平衡体。而引力场却可以独立存在,最明显的是黑洞引力场。宇宙空间运行的部分超光速反引力子来源于黑洞,因黑洞未能及时将部分反引力子转化成引力子,而从黑洞引力场轴两端喷出,使随同喷出的可见粒子获得极大动能,因此黑洞喷流能量极大,这些反引力子是宇宙暗能量的主要来源,使类星体、星系、超星系团获得极大动能。
  从星系中心黑洞引力场喷出的强大反引力子流,是致使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来源。由于这些反引力子来源于黑洞吸入的粒子级物质,因此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约一千亿年后),黑洞引力场可吸入粒子级物质逐渐减少,因此宇宙暗能量逐渐消失,此时引力远大于反引力,宇宙停止膨胀,并在众多黑洞引力场的相互吸引下,宇宙开始收缩,最终必将融合成一个极大的宇宙黑洞,进而坍缩成“宇宙奇点”。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是在加速膨胀,但并不等于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正象我们在阴历每月初二晚八点三十分五十秒三皮秒看到的月亮是一轮弯月(可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加速膨胀作类比),并不等于以后看到的月亮也都是相同的弯月,月亮的盈缺变化和宇宙膨胀收缩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有膨胀必有收缩,宇宙奇点和宇宙万物不可能从“空无”——一种没有能量的真正“空无”中生成。
  在大多数情况下,星系碰撞不会直接发生,且只是损失一些星系外部的恒星,它们被强大的引力牵扯走,然后被抛掷到太空,留下星系内部的恒星浸淫在星系间的星海里,若碰撞直接发生,结果会很戏剧化;两个旋涡星系相撞,气体圆盘被强烈的震憾力驱逐到空间里,然后合并成更大更亮的星系,即形成一个不具气体物质的椭圆星系(由此也可见“黑洞引力场”的形状)。宇宙中的棒旋星系,不规则星系都是几个星系碰撞或相互影响的产物。小星系呈旋涡状逐渐坠向最大的星系,直到被大星系“吞噬”掉为止,这些大星系则变得愈来愈大,继续吞食比它们小很多的星系。
  天文学家采用了一种切片的方法,也就是把宇宙像切西瓜一样,切成一片片以我们为中心的扇形薄片。在这些切片上,一个个星系犹如一粒粒西瓜籽,我们就可以看清楚它们的空间分布。结果,天文学家看到在更大的尺度上,星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连接成链状和蜂窝状的结构,从总体上看明显趋向均匀化,但也可以看到呈现出一些巨壁和巨洞,好似生物体的细胞壁和细胞,不过它们的大小是以十亿光年计的,大家一定会为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如此相似而吃惊。
  太阳系以每秒230公里的速度,完成它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航行,银河系则以每秒90公里的速度,接近它的伴星系仙女星系,它们俩都属于绵延约1000万光年的“本星系群”,这个本星系群又以每秒约600公里的速度移动,被室女星系团吸进本超星系团,这些超星系团的范围约6000万光年。本超星系团及长蛇座与半人马座超星系团,接着又落向另一个更大的星系集团,天文学家称之为“大引力源”,这些星系团与超星系团,形成了范围有几亿光年大的垣状和丝状结构,这些垣状和丝状结构很象生物体内细胞和组织。
  时空曲率在黑洞奇点中并没有出现无限大,当引力子从黑洞奇点(引力场中心点)中穿出时,时空曲率从极大走向了反面,出现了短暂的平直时空,即黑洞引力轴(自转轴)的两处直线喷流。球形的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是弯曲的,而且越接近球形引力场中心,时空弯曲度越高,因为引力子呈螺旋形向内旋转,越接近引力场中心,螺旋的弯曲度越高。
  在主星序恒星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长期平衡,在红巨星、星体塌缩及(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抗处于不稳定状态,有时引力占上风,有时则是后三种力占上风,当星体塌缩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又形成长期平衡。而超过1.2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和超过3个太阳质量的中子星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是因大天体能将每个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多余引力子聚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强大的“集成引力场”,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作用却比较分散,这就相当于引力能聚合成一支集团军,而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只能以分散的连团一级的军队与之抗衡,当中子星超过3倍太阳的质量,处于中子星引力场中心的中子首先被压碎,更准确地说,是被强大的引力子流击碎,中子星体不断向中心塌缩,引力最终战胜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成为纯引力的黑洞。
  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直线向外性,源于反引力的直线向外性,反引力场必须在引力场的束缚下才能稳定存在,并且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且必须以粒子为载体,反引力的这些特性就注定它最终要败给引力。
  是什么束缚着电子的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是什么束缚着太阳系九大行星长期围绕太阳运行?是什么束缚着银河系千亿颗恒星围绕着银心运行?为什么它的运行规律如此相似?是因为它们受到同一种力的束缚,那就是引力。为什么小到粒子、原子、水珠、球状病毒、细胞,大至行星、恒星、星系、宇宙,自然界中有非常多的物体都呈球形?如此多的相似,必然有共同的根源。笔者认为这是宇宙中存在的球形引力场和球形反引力场在相互对抗、相互协同中形成的,是一种平衡、对称的表现。
  
  §1.8 传统原子模型存在致命缺陷
  
  其致命缺陷在于:原子中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质子的电荷与电子的电荷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电荷的数值为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电子的电荷-4.8033×10^-10静电单位=-1.6022×10^-19库仑;传统原子模型中,是正质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对抗质子间向内吸引的强核力,而且核聚变必须在超高温高压下才能实现,说明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大于质子间的强核力,起码两者力量接近。以上说明了质子与电子之间的正负电荷大小相等,那么由负电子包裹着的原子就不可能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的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想让两个原子靠近都需要用核聚变的超高温高压,这显然是荒谬的。这是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之一。
  实际上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那原子核就失去力的平衡,原子核会进一步向内塌缩,原子彻底毁灭。
  如果说原子核是靠质子、电子间的库仑静电吸引力束缚住光速运行的电子,那么负电子之间产生的库仑静电斥力,就必然使外围电子飞离原子,多电子的重
  
  原子就不可能产生,因为负电子间的距离比正质子与负电子间的距离近得多,且正、负电荷大小相等,这是致命缺陷之二。
  正质子间的库仑斥力根本无法与强核力抗衡,两块0.5克的永磁铁之间的排斥力远小于1克铀(235U)裂变释放的强核力,8×10^10焦,相当于2.5吨煤的燃烧热。同时与斥力对抗的强核力应该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实践证明,强核力是一种向外的力,由强核力主导的核裂变、核聚变产生的力都是向外的。
  要证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直线向外的力,太阳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太阳内原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时刻与向内的引力对抗,不仅支撑着太阳不向内塌缩,而且时刻向外直线辐射光子、中微子,我们先不管原子内的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如何在短距离内开始发力,它们对外界施加的都是直线向外的力。直线向外辐射的电磁波是电磁力产生的,直线向外的放射性衰变是弱核力产生的,激烈向外爆发的核聚变、核裂变是由强核力产生的。
  要证明引力是一种弧线向内的力,很简单,在银河系等稳定星系中,无数恒星都在银河中心黑洞引力场中的引力子拉曳下呈弧线向内运行,旋涡星云也是在原恒星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下呈螺旋向内运行。如果消除地球自转,空中物体会在地球引力场的拉曳下呈弧线向下落向地面。
  卢瑟福在1924年发现原子核附近存在一个电势很大的势垒,它像一个顽固的堡垒一样阻挡着外来粒子的轰击,他发现一个粒子在势垒之外较大距离时,它与原子核之间的静
  电力遵守库仑定律,即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在接近势垒时,静电力不再遵守库仑定律,而是斥力急剧增大,并与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强核力”。弱核力也表现为一种斥力,它的作用范围在10—15厘米左右。众多实验表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不同量级的斥力,如果原子内只有这三种力,那原子早已分崩离析。正象太阳如果没有引力就会炸散一样,从原子构成的太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原子中时刻制衡着向外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就是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
  如果强核力是一种向内的吸引力,那太阳就不可能向外辐射能量,而是向内塌缩,原子弹、氢弹就不会向外爆炸,而是向内缩。
  过去人们发现原子中必须存在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才能使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因当时人们不了解引力的性质,所以让“强核力”担负了不可思议的“使命”,在极小距离内,强核力同时被描绘成即是一种斥力,又是一种吸引力,这就象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发动机前半段的涡轮产生向后的推进力(吸引力),而后半段的涡轮却产生向前的推进力(斥力),这样的发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样,这种强核力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认为强核力是引力的10^40倍,但这种理论一放到宇宙中就会立即崩溃,由原子构成的可见宇宙中的引力强于强核力。如果引力真的这么小,那太阳内部10千克氢核聚变产生的强核力就能将太阳炸散,或者在太阳中心放置一枚50万吨级氢弹就能将太阳炸散,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两个原子核之间距离为(0.8-2)×10^-15米时,原子核之间吸引力属于原子核引力场,强核力只是一种单一的强大斥力,即两个核子之间的距离小于0.8×10^-15米时那部分强大斥力。太阳内部每秒钟有6亿吨氢转变成氦,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每秒爆炸900亿颗百万吨级(4.2×10^12J)的氢弹,每年用掉2×10^19kg的核燃料,但是相对于太阳的总质量2×10^30kg,还是一个小数。束缚这样大的核聚变炉,需要多大的引力?相当于多少个“托卡马克”(Tokamak)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的能量,试想在地球上要束缚住一枚装有10千克核装药的氢弹需要多少能级的“托卡马克”装置。如此强大的引力是传统引力理论和原子理论无法解释的。
  在恒星中,反斥方(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通过辐射高能光子来对抗“集成引力场”向内旋转收缩的引力子流在大质量恒星中,反斥方只能加快核聚变速率,来抵抗强大的引力,因此恒星的质量越大,寿命越短,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
  传统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核是靠库仑静电力束缚光速运行的电子,而且遵循平方反比的库仑定律,即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现在我们可以用下列实验来证明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用几十个相同大小和磁性的球形永磁铁代表正质子和负电子,因为两者电荷相同,符号相反,永磁铁之间的同性相斥相当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永磁铁之间的异性相吸相当于正质子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另外用一些球形木代表电中性的中子。用这样方法立即就能发现正电原子核对外围负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远远小于相邻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我们知道,电子每秒围绕原子核旋转10万亿圈,那些相邻层面的负电子之间每秒都会相遇很多次,那么,多电子的重原子就根本无法存在,由此可见传统原子理论的致命缺陷。
  在两个原子之间,存在着多种斥力,其中最直接的是原子外围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第二是正电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原子核中的强核力、弱核力也产生斥力。在单个原子内正电原子核与负电子之间的库仑吸引力相互持平,本不应出现负离子,即正电原子核已无力束缚一个多余的负电子,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它们之间肯定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要使原子结合成分子需要克服上述斥力,在没有引力的传统原子模型中已无法提供这种强大的吸引力。但在笔者提出的加入“万有引力”的原子模型中,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笔者进一步指出,“引力”是两个原子间的主要结合力,即化学键的主要成分;原子之所以能组合成分子、细胞、生物体、行星、恒星等宇宙万物,原子间的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三种向外的力,如没有引力产生向内的力形成平衡,大至天体,小至原子都早已分崩离析。
  原子中的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自旋,原子核也自旋,这与天体的运行何其相似,太阳系就是一个超级原子模型,它们都受到同一种力的控制,那就是引力。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如果原子中的电磁力真象过去认为的是引力的10^38倍,那太阳就不可能诞生,更不可能产生核聚变,因为两个原子间负电子库仑斥力使它们根本无法靠近。实际上,主星序恒星的引力等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之和,且最终必将战胜后三者。人们错误地用小物体形成的“化合引力场”与大天体的“集成引力场”相比,这两种引力场存在很大差异,在小物体中由于内部压力小,原子中的引力主要用于束缚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辐射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来就很少,且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这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由于引力子的高穿透性,很难被目前的仪器测得。而在大质量天体中,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天体内部压力大,温度高,原子处于电离态,原子核引力场不用再束缚电子,且巨压可以束缚部分强核力,因此每个原子核引力场可以将多余的10-30%的引力子输出,形成球形的“集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辐射的引力子可以束缚住很远的物体。
  
  
  §1.9 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为了探究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本质,我们就得溯源至它们的源头,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反引力子在与引力子的对抗中形成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所以这些粒子具有最小单位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称为“原始引力场”和“原始反引力场”。质子、中子、介子、超子等重子是由多个夸克组成,形成“复合引力场”。多个质子与中子能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和“原子核反引力场”。上述引力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引力场始终保持球形,自转轴两端是引力子的输出口。随着引力场的形成,产生相应的“反引力场”。原子组合成分子,将形成一种“化合引力场”。
  在球形的“原子核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运行路线与天体相似,引力子束缚着电子的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可以将原子核比作太阳,电子比作地球等行星,在这里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形成持久平衡。原子核引力场对原子外部的作用力很小,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它们有能力组合成分子,却无力束缚距离较远的分子或原子。粒子的自旋是由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造成的,与天体的自转一样。
  两个核子势能U(r)和核子间距r的关系近似反映了原子核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基本性质,质子、中子都是由引力场束缚反引力场形成的,当r逐渐减少时,首先触及的是向内吸引的引力场,且强度急剧增大,当r减少到ro=0.48F时,触及的是反引力场,在质子和中子中表现为强核力,产生向外的巨大斥力。在1.7F-0.48F这一范围内,主要运行着超光速的引力子,它们将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束缚在小于0.48F的范围内。
  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的“原始引力场”中又可分“左引力场”和“右引力场”。左、右引力场可以拿左手与右手来作比喻,如左手与右手互为镜像,在同一平面上,左手与右手不能互相重合,但将左手翻个面,便能与右手重合,所以左、右引力场可以存在同一粒子中,而不相互碰撞,但左引力场及束缚的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及束缚的右反引力场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左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左呈弧线向内旋转,左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左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左作圆周旋转;右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右呈弧线向内旋转,右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右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右作圆周旋转。
  在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自旋速度高,且方向相同。从正、反奇子的运行图可看出,独立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同的,但它们都是球对称的,在粒子中,反引力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引力子自旋方向相反,如此就不阻碍两者的有序运行,所以在粒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看上去是自旋方向相反的,就象有机分子中自旋相反的负电子。
  引力子、反引力子都有自旋轴,自旋轴即是反奇子的输出口,与引力场形状相同,宇宙中这些球形旋涡场的基本形状都是相同的。
  在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都有质量,且质量相同。
  在引力子、反引力子中,正奇子、反奇子自旋方向相反,质量为0。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图39为反奇子运行轨道,图40是正奇子运行轨道。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外围的部分正奇子被压入反奇子的轨道,由于它们都是球对称的,正奇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反奇子的自旋方向相同,成为反奇子。正、反奇子自旋相反,使反奇子能有效束缚住正奇子,正奇子也能支撑住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将正、反奇子比作两个齿轮,它们在相互制衡中必须是自旋相反的。
  
  一、粒子的质量生成
  粒子的质量生成一直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是自旋为1/2的轻子,µ子和电子的质量竟相差约207倍,任何理论都难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粒子在转化过程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也随之相互转化,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增大造成的。
  粒子的质量不仅与天体引力场有关,而且与自身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也有紧切关系,由于粒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在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产生两种相反的力,所以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相等时,粒子质量为0,如光子;但绝大部分粒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并不相同,因此粒子的质量大小与自身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成正比。
  光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都是平衡的,因此质量为0,能量高的光子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数量多,反引力场与引力场强,能量低的光子则反之。
  三代轻子、夸克之所以出现巨大的质量差异,也源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其中第一代是构成我们周围复杂纷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组分,第二代和第三代构成的物质寿命都极短,这是因在高能加速器中高速碰撞使第一代轻子、夸克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如第三代τ子的质量略大于1780MeV,是第一代电子的3500倍,τ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远多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所以生成的质量很大,但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严重失衡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较平衡的小质量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
  0质量光子碰撞可以生成有质量的正、反电子,是因光子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在碰撞中形成不平衡,生成自旋相反的正、反电子。在正电子中,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强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电子右旋,带正电;在负(反)电子中,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强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电子左旋,带负电,正、反电子质量之差等于光子。其它正、反粒子也可以此类推。
  
  二、夸克禁闭的原因
  夸克的左右引力场与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有些夸克的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远远多于左引力场与左反引力场,有些则反之,所以由夸克组成的强子质量远大于电子,也造成单个夸克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光子或轻子,所以我们无法分离出单独的夸克,夸克的这种特性可以从π、k介子、超子等不稳定粒子中清楚看出,强子相撞会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也就是夸克都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形成“质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能使夸克不衰变,就象中子进入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引力场”而不再衰变一样,所以夸克必须被禁闭在质子内才能稳定。
  正粒子和反粒子都有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差别只在于两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强度差正好相反,所以它们自旋方向相反,电符相反,质量相同。有质量的正反粒子碰撞转化成0质量的光子,是因在高速碰撞中使粒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形成平衡,就成了0质量的光子。
  自旋为0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们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它们的质量都很大,但未形成主导的左引力场或右引力场,使粒子产生左旋或右旋。而且质量越大,说明它们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越不平衡,衰变速度越快。
  
  三、化合引力场
  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引力场相互吸引,首先克服原子外围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原子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分子中原子都是非球形的,象被压扁了似的,这是一种强大吸引力,传统理论已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实际这就是原子核引力场,它们在彼此靠近中形成“化合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实质上只是多个原子核引力场(图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色散力、氢键的主要成分。
  金属键最能说明强大“原子核引力场”的存在。金属原子结构的特征是最外层价电子数目少(通常1-2个),而且价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结合力很弱,极易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失去价电子后成为正离子。在金属晶体中大部分都是正离子,其余都是中性原子,这些正离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远远大于正离子对自由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因为原子核与自由电子(原来的价电子)的结合力很弱,而且金属原子外围有着很多负电子,因此金属原子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是很大的,按照传统理论推演,金属晶体本应该是最不坚固的,或者根本不能使两个金属正离子靠近,金属晶体根本无法存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金属键结合力最强,组合成的金属非常坚固,这是为什么?笔者指出,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也最强,表现为金属键的结合力强。在金属晶体中,是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引力与原子外围的众多负电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形成平衡。当金属原子相互靠近,形成“化合引力场”,由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极易受到其它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因此这些“价电子”极易成为“共用电子”,就象有机分子的“共用电子”。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那么与此有关的传统理论就存在很大漏洞。Na、Cl都是电中性的,Na^+和Cl^-组合后必然是电中性的,那么在NaCl晶体中,每个Na^+离子就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Cl^-离子,同样每个Cl^-离子也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个Na^+离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其中必然还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那就是原子核引力场。
  传统理论将正离子与负离子之间库仑静电吸引力描绘得很强,其实正离子的“正电”之源在原子核,它对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远远小于正、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且正、负电荷同量级,因此用“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正、负离子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的本质:金属原子之所以容易形成正离子,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束缚了大量的负电子,而使外围的负电子间存在较强库仑静电斥力,加之当中有大量负电子阻挡,使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对最外围的负电子的束缚力降低,在负电子间库仑斥力作用下,金属原子最外围的负电子较易脱离原子核引力场,形成正离子,与太阳引力场对外围行星的束缚力低的情况相似。在离子型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的情况恰恰相反,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相对弱,外围的负电子少,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也相对小,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较易吸引一个额外的负电子,形成负离子。由于正离子的引力场强,能与负离子形成较强的“化合引力场”,因此离子型化合物一般都是固体。这其中当然也有过去认为的正负离子库仑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因为正负离子的库仑吸引力还远不及正反离子间最外围的负电子间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
  共价键的本质:两个原子(A、B)在彼此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下靠近,当下列吸引力与斥力形成平衡,即成键,吸引力:A(B)原子核引力场对B(A)原子核与B(A)负电子的引力,A(B)原子核对B(A)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斥力:A负电子与B负电子的库仑斥力,A原子核与B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如两个氢原子互相靠近时,氢原子核引力场之间的引力克服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当它们渐渐靠近直到两电子的波函数发生叠加,两电子由原来各从属于一个质子变成两个质子所共有,成为一个氢分子。两个质子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束缚着两个电子。
  在有机分子中一般都具有自旋相反的成对电子,这些负电子都有相同的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之所以看上去自旋相反,是因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有所改变,形成“化合引力场”,在这种引力场的作用下,其中一个负电子被倒置,就象两个人分别处于直立态和倒立态。
  在分子中有一种规律,即大质量的原子居于分子的核心,如血红蛋白,原儿茶酸根3,4—双加氧酶,细菌核苷酸还原酶的R2蛋白质中都是以铁原子为核心,这是为什么?这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笔者提出,这是因为铁原子的引力场强,能束缚较多轻原子在它周围,如铁等重原子引力场能束缚15-20个原子直径范围内的原子。铅、铊、汞等重原子之所以对生物体有害,是它们的引力场过强,使周围分子的主链断裂,如汞离子对硫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亲和性,这种相互作用以及伴随所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使得许多蛋白质和酶结构中的必需硫醇类失去活性。
  分子间作用力可分色散力、静电力、诱导力三种,其中色散力是其中主要成分,它存在于所有的分子之间,是一种吸引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约几百pm,属于长程作用力。色散力就是原子核引力场或化合引力场形成的。分子间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引力(万有引力),而当分子靠近时,就会出现排斥力,这是一种短程力,正是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
  
  四、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综述
  在微观物质中,单一粒子(夸克、电子)的“原始引力场”聚合成“复合粒子”(如质子)的“复合引力场”,复合引力场聚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再聚合成“化合引力场”。在宏观天体中,原子核引力场聚合成“集成引力场”,当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没有了由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的制衡,就演变成纯引力的黑洞引力场。
  原始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时刻参与物质的自组织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各种旋涡或水波图案,如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反应”(BZ反应)中形成的螺旋和水波图案,化学钟里形成的螺旋波与原始粘菌、旋涡星系、飓风很相似。混沌是引力场和反引力场之间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将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分列开来,两者的运行都是线性的,但这两种对立的场相互作用,就使物质的运行呈现非线性,所以实际上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加之现实宇宙环境各种引力场、反引力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干扰,形成了众多混沌和不确定。
  从微观角度看,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而在宏观上近似线性,如理想无干扰的引力场是线性的,所以宏观天体的运行近似线性。
  宇宙奇点是混沌的,在理想无干扰的状态下,正奇子、反奇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运行是线性的。宇宙万物正是在这种混沌中建立秩序,并在外界引力场、反引力场的干扰下打破秩序,形成混沌,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引力子之所以难以侦测,是因我们还没有设计出接收超光速引力子的仪器,目前我们连“中微子”都很难捕捉,更何况侦测比中微子小10^8倍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引力子的穿透性比中微子强得多,小物体的引力之所以难以测量,是因小物体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在原子中引力时刻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抗衡,输出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就很少,加之地球环境中辐射着各种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其中主要是地球引力场,月球引力场次之,原子辐射出的引力子有些被它们击散,要测量两本书之间的引力,就好比在一大块1021特斯拉的超级磁体上测量两粒10高斯的磁珠间的吸引力,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值的。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内引力子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穿入物体内与其内部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的次数成正比。
  牛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只是对宏观天体引力场(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的近似描述,只适用于宏观天体引力场,而不适用微观物质中的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左右引力场,而且不管在宏观和微观引力场中引力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长。
  总体而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适用范围比牛顿引力理论广,而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适用范围则比前两者都广得多,发现了多种微观引力场,但并未推翻前两种引力理论,而是对引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先入为主的主观之见,会影响实验结果,如科学家希望电子具有波的性质,那么他们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波;反之,希望电子具有粒子的性质,则其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粒子。又如科学家在相对论的“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下,并假定引力子是与电子同级的粒子,然后根据假定“光速恒定”的数学方程,推算出的引力波速度当然是光速的,如2002年9月8日有科研人员运用射电望远镜对经过木星的一个类星体的光进行测量来推测引力波的速度,这只不过是运用有严重问题的理论推导出的错误结果,只是一些深受旧范式影响的人对“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旧范式的维护。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认为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设计的引力波探测器只能对如超新星爆发这类比较罕见的突发事件进行引力探测,实际上并不是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而是引力子穿透性太强。加之人们对微观引力场不了解,并错误地认为引力场作用距离无限远,实际上宏观天体引力场和微观引力场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在原子尺度上我们实际上已经探测到微观引力场的吸引力,却将其归入“强核力”中,实际上,引力无处不在,空中物体的下落就是受到无所不在的地球引力场中强大引力子流的拉曳形成的,地球引力场要束缚住大气层,就需要有足够密度的引力子流时刻与大气分子形成相互作用,如果引力子流密度低,就无法形成大气层,地球引力场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住大气层,网住世间万物。人们过去认为天体引力波象水波一样辐射出去,这种水波辐射只能产生向外的力,如何能形成向内的吸引力,难道是引力波到达目标点后,突然掉头往回拉,这是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中推算出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法拉第、玻尔、爱因斯坦、费恩曼等科学巨匠都善于通过物理现象来探求物理本质和解释,并从哲学层面加以把握,而认为数学运算是第二位的,因为在新的未知科学领域,很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数学工具。玻尔一向认为,对于物理学观念的讨论来说,数学是不重要的,我们已经见识过,在BKS那篇洋洋万言的论文里,只有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物理学中的大部分重要进展都是由“物理直觉”造成的,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属于一种唯象理论。
  过去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地错误认识。纸片之所以轻,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小,地球引力子与纸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极少。铁块之所以重,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大,地球引力子与铁块内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较多。
  由于我们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其中反引力子构成了我们可见的形体,我们时刻都在做反引力的事,包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克服引力,我们本质上是反引力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看,只要我们盯着“旋涡场”看,就会出现头昏、眼花、恶心,而盯着“水波场”看,却是赏心悦目,同心圆在社会中运用极广。
  我们目前捕捉不到引力子是因为科技的局限,但绝不能无视这种在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和引力子,不然我们一生的科研成果将很可能被后人证明为是一种谬误,这也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引力理论都形成巨大科学革新的原因。
  
  §1.10引力推进器
  利用引力的特性,可以设计出一种引力推进器。用“纯反引力子”作为宇宙飞船的外壳涂层,这样宇宙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将无法穿透反引力子涂层,转化成宇宙飞船强大的推进力。这种宇宙飞船最好设计成“碟形”,在宇宙空间中,它的圆盘与引力子流垂直,便于接收更多引力子,进入行星大气层,则以“飞翼”方式飞行,还需加装一种推进器,使用“可转向喷口”,产生向下、向后或向前的推力。采用这种引力推进器就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这种宇宙飞船的能源是宇宙无所不在的引力,动力源是各种大天体,拥有无限续航力。
  目前,可采用致密板(铅或其它更重的元素)产生推进力,金属板面与天体引力子流运行方面垂直,可接收到更多引力子,利用大天体的引力加速,加速到一定程度后,再小角度转向,飞离天体,再寻找强引力场,如此在空间中借助无所不在的引力场,实现星际旅行。这种引力推进器的形状与“太阳帆”相似。
  还可设计一种超光速与接近超超光速的空间推进器,关键是在空间推进器反应室内涂上一层纯反引力子或装上一层纯引力子薄壁,就可抵御引力子级物质核反应(E2=mb^2)和奇子级物质核反应(E1=ma^2)的超高温高压,喷口射出的超光速或超超光速能量流,使宇宙飞船以超光速或接近超超光速飞行。这种空间推进器结构简单且高效,由反应室(类似于现有航天推进器的氢氧燃烧室),喷口和加料系统组成。接近超超光速飞行将能打开“虫洞”之门,“虫洞”即在引力子之中,引力子内的正、反奇子正是以超超光速运行。也许终有一日,人类能在1秒内到达宇宙的另一端。
  超光速飞行对生物体没有伤害,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个人时刻都在以600公里/秒运动着,却毫无感觉,因为地球时刻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时刻围绕银河中心黑洞公转,而整个银河系则以更快速度向外飞行。生命在运动中诞生。
  §1.11 质量是什么?
  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知道了“粒子质量生成”的机制,也就解释了质量的本质: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粒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在宇宙大爆炸之初,0-10^-44秒内,引力还未生成之时,宇宙质量为0,到了普朗克时间10^-43秒,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这是因为当时引力与反引力刚刚生成,还没有形成引力场,所以当时宇宙只有这么一点质量,但普朗克能量却是极高的,达到10^19GeV,温度10^32K。在宇宙时标0秒时,宇宙奇点体积为0,质量为0,用通常的标准看,就是一种“无”的状态,但其中却蕴藏着极高的能量,宇宙就是这样进行着“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轮回。
  同时可知,正奇子、反奇子没有质量,只是一种类点能量,但组合成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在天体引力场中是有质量的。
  物体在加速中之所以会增加质量,是因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有质量粒子构成,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其主导的左或右引力场、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与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即碰撞速度增大,表现为粒子质量增加,这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成正比的,这是相对低速的情况,但当有质量粒子(如质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会急剧增大,此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非正比的,十分反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有质量粒子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本就不平衡,在与天体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中生成质量,当该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就使其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运行不平稳,使不平衡急剧加大,表现为质量急剧增加。无质量光子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虽然是平衡的,但也只能维持在光速上,超过光速就会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使光子速度降为光速。
  就算在同一天体引力场内,如地球上,质量也是不守恒的,这从粒子的相互转化中可清楚看出,三代轻子、夸克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而第二、三代轻子、夸克都源于第一代轻子、夸克,一种粒子在转化成另一种粒子后,大多会凭空增加或减少质量,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也会增加质量。
  “质量不守恒”、“能量等于速度”与笔者前述的“物质幻象性”、“速度支撑物质泡沫”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们都展现了宇宙的本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假设在宇宙大爆炸之初(10^-36—10^-2秒),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无质量的光子,那今日宇宙只剩下微波辐射,宇宙质量为0。质量到底是什么?宇宙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解释了“粒子质量生成”,也就解释了宇宙万物质量的生成,质量的本质。笔者指出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微观粒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关于“质量守恒”与“质量不守恒”,又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质量是守恒的,这在以牛顿为代表的传统物理学中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些环境中,质量是不守恒的,如在加速器实验环境中和宇宙大爆炸之初,因此粒子物理学家开始探索粒子质量生成之谜,这是新兴的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这与“宇称守恒”和“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道理是一样的。
  
  §1.12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 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 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 “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 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克,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 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正”与“反”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在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秒—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克,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1.13真空本质和对称性破缺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
  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
  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
  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1.14宇宙微观量子环境
  粒子能在真空中产生,实际上是由真空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的,在宇宙空间中,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密度比光子、中微子高得多,整个宇宙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宇宙不同区域,能量差异极大,能量越高,这碗汤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越浓,因此在高能加速器中,是极易从真空中生成一大群粒子的。宇宙中所有粒子都时刻辐射着引力子、反引力子,同时又从外界吸收引力子、反引力子,两者总体上形成平衡,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产生多种对称性破缺。
  宇宙真空就象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可以用水来作比喻,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空杯子里灌水,水流在杯子中的混沌运动就象宇宙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汤,在水流的高速碰撞中会产生众多泡沫,这些泡沫就相当于在真空中生成的粒子,泡沫上的水分子就相当于引力子、反引力子,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宇宙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有共同起源。
  宇宙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时刻与各种粒子进行着能量交换,如果将粒子比作人,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空气,如果将粒子比作水中的鱼,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水。
  电场、磁场作用力的载体是什么?如果是某种与电子、光子同级的粒子,科学家应该早已找到。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是载体是什么?电子、中子等粒子具有磁矩,这一切都表明,有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量子时刻在电场、磁场中起作用,这就是“反引力子”。
  磁场、电场的载体就是反引力子,磁铁之所以能克服地球引力,吸起近距离的铁片,是因在磁铁四周小范围区域内的反引力子流密度,超过地球引力场的引力子流密度,在强磁场附近,时空也是弯曲的,这回不是因引力场造成的时空弯曲,而是磁场中反引力子运行造成的。
  反引力子即是科学家久寻而不得的“磁单极子”。磁单极子即磁荷,是把磁置于与电同等地位的一个假设的实体。就像电荷产生电场一样,必然存在作为磁场之源的磁荷。电荷与磁荷实际上都是微观反引力场与微观引力场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将电荷、磁荷量子化,它们的作用实体都是反引力子。
  原子时刻在辐射和吸收能量,物体的吸热与放热的过程就是原子吸收与辐射能量的过程,原子中的电子吸收光子,使电子跃迁到一个新能级,即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增加,使原子间的库仑斥力增加,原子核引力场对周边的原子的束缚力降低,原子膨胀,表现为物体吸热膨胀。如果固体不断吸收能量(光子),将使原子间的引力进一步降低,使原子、分子结构松动,进而固体软化、液化、液体气化,当物体释放热能,则正好是上述的逆过程。
  氢气之所以需在低温、高压下才能液化,是因需要用低温使电子释放多余能量,降到较低能级,使电子靠近原子核,原子体积缩小。由于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原子核引力场很弱,所以需要用高压使原子间克服它们外围的电子产生的库仑斥力,氢原子核引力场在高压的帮助下与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相平衡,使氢气转变成液氢。
  原子外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弱的原子如氢、氦、氮、氧很易保持气态。空气中分子之间的间距都很大,这正是电子间库仑斥力导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是超距作用,即电子之间并没有接触,这种作用媒介就是反引力子。而重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强的原子如铁、铜很易保持固态,是因它们的引力场强,能轻易克服原子外围电子间的库仑斥力,辐射出的引力子能将周边原子牢牢网在一起。
  在原子世界有一种规律,即越轻的原子越易形成气态物质,越重的原子越易形成固态物质,原因在于轻原子的核子数量少,形成的原子核引力场弱,相比之下,原子外围的电子库仑斥力就显得较强,两个轻原子相互靠近,首先触及的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聚集体较难液化。在重原子中,有一些原子的金属键能不强,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如金、汞、铅,这是因为这些重原子的最外层或第二、三层被10-14个电子所填充,这些重原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比其它重原子要强一些,相对的,其引力场的吸引力要弱一些,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
  在自然环境中,构成物体的原子在频繁地吸收或释放能量(光子),使得原有的四力平衡逐渐产生变化,使物体老化,如塑料老化,金属疲劳。
  人们对中性原子、正离子、负离子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人为地设定“正、负电荷对称”是原子的标准模式。实际上自然界中大部分原子都是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而且单靠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原子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在粒子组合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正、负电荷对称并不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称。
  过去人们认为正、反电子相撞“湮灭”成光子,其实用“湮灭”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因为光子与光子相撞后又能生成正、反电子或正、反夸克。在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疑难之后,就会发现0质量的光子与有质量的电子、夸克之间的转化是很正常的,它们之间只是相互转化,而绝不是湮灭。
  在原子中,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电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占有各自轨道,这种库仑斥力的载体是什么?因为电子之间彼此没有接触,笔者提出,那就是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和引力子,也只有超光速才能在光速运行的电子之间产生作用力。在两个原子彼此靠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似情况,两个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也产生库仑斥力,这种作用力是超距的,即电子之间没有接触。将电子比作两个人,在两个人没有接触时,就已向对方辐射光子(红外辐射),这些光子就相当于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按照传统原子、分子理论,不同种类的正离子(如钠离子、铁离子、汞离子)对同一负离子的吸引力应该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是质量大即核子数量多的正离子的吸引力大,且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这正是强弱不同的原子核引力场导致的。
  
  §1.15超大统一之路
  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问题,就能发现传递电磁力的光子,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W±、Zº,传递强核力的π±、π°介子,都是反引力在与引力对抗中的不同态,它们都是由夸克、轻子产生,结构材料相同,都是由反引力子与引力子构成。
  在光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统一的,即表示为统一的反引力场。光子是反引力与引力完美的对立统一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完全对称,因此质量为0。其它有质量粒子都是因为存在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不对称,才生成质量,“不平衡”就存在释放能量的需要,且不平衡度越高,生成的质量就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高,如质子、中子的质量大,是因内部不平衡度高,因此释放的能量大,如强核力。再看电子、中微子,它们内部不平衡度越来越小,因此质量也小,释放的能量也少,只参与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过程。
  反引力如何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光子、电子、中微子、夸克等单一粒子的差别仅在于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分布、强度不同,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数量不同,其中夸克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极易衰变成光子,只有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引力场”,才能稳定,因此质子的质量大,夸克的不平衡使质子、中子等重子具有释放强大能量的潜力,当质子、中子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核子的内源不平衡被瞬间释放出来,核子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组合成光子,向外直线辐射巨大能量。
  核子中存在着三种势垒,即三种反斥力,在10^-12厘米附近为电磁力(库仑斥力),在10^-13厘米附近为强核力,在10^-15厘米附近为弱核力,这三种势垒都是在质子引力场或原子核引力场的束缚下形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就是反引力的不同表现。质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因此在10^-13厘米以下表现为反斥的强核力,在其外围的引力子流也特别密集,表现为强大的吸引力;在10^-12厘米附近,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对抗正好处在产生电荷的阀值上,使质子带电;在10^-15厘米附近,反引力子与引力子数量少,对抗度低,因此表现为弱核力。
  在电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对抗正好处于产生电荷的阀值上,使电子带电。在中微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相对平衡,低于产生电荷的阀值,因此中微子是电中性的,且质量小。
  目前发现的重子、轻子、介子、超子等众多粒子,使粒子物理理论出现一片混乱,人们搞不清它们之间真实关系,但真实的粒子世界必然是非常有序的,就象现在人们已了解的原子世界和分子世界。现在的混乱是因为人们对它还不了解,就象几世纪前人们对原子和分子的认知。现在的粒子物理学家就象几世纪前的化学家,目前人们对粒子是否为物质最基本单位的争论,与十九世纪的人们对原子的争论相似。
  笔者提出的粒子模型非常简单、合理,显现大自然质朴、对称的美,在这种模型中所有粒子都是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相互制衡的对立统一体,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平衡体。所有粒子的差别只在于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数量不同,左右反引力场与左右引力场的强度和运行方向的差异。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稳定粒子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长期平衡、对称的产物,介子、超子等所有不稳定粒子是稳定粒子转化中不稳定的中间态,在这种转化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反引力场和引力场还未形成平衡。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反引力在与引力对抗中分化而成的。
  今后可将粒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稳定粒子,只有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这四种,如果加上进入原子核引力场才变得稳定的中子及它们的反粒子一共是九种,稳定是粒子的常态,它们构成稳定的宇宙。另一类是不稳定粒子,它们都是稳定粒子转化时的中间态,在不同能量级的加速器中,稳定粒子转化时的中间态是极多的,也就是所谓“不稳定粒子”是极多的,就象是“万花筒”,够人类研究几万年。
  过去,人们在探索“超大统一理论”时存在一个很大误区,即把统一所有粒子的希望寄托在寻找同级粒子上,实际上要统一这些能相互转化的粒子必须探索它们是由什么构成,因为它能相互转化必然还有内部结构,不可能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粒子就象一杯水。如我们要统一分子世界,就必须先找到它们是由什么构成,找到了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就能方便地将纷纭复杂的分子世界统一起来。如我们要统一原子,就必须先找到它们是由什么构成,找到了质子、电子、中子,就能简便地将所有原子统一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统一所有粒子就必须从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着手,那什么物质比粒子小呢?这在目前的加速器中是观察不到的,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宇宙天体这个超级实验室,恒星是原子的世界,中子星是粒子(中子)的世界,由中子星塌缩成的黑洞里有什么?只有引力及其载体引力子,因此引力子必然是粒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引力子不可能构成稳定平衡的粒子,因为引力子只产生向内的力,必须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力来制衡它才能形成稳定的粒子。我们再联想到宇宙大爆炸之初,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诞生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们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今日它们又在何处?那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由此可知它们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所有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由于反引力的直线向外性,必须在与引力的对抗中才能稳定存在,因此由反引力分化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以粒子为载体。
  大统一能标10^15GeV是一个极高的能量,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加速器的最高能量为10^3GeV,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如果按照原有的思路走下去,想用今后三百年内人类能制造出的高能加速器来建立“大统一模型”是极难的,因此必须借助于宇宙天体这种天然的实验室,那里的能量是加速器的10^12-10^30倍,而且是免费的。用现有加速器来建立大统一模型,就象点燃2公斤汽油来推测5000万吨级氢弹的威力,因为随着能量、温度的跃升,实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虽然人造加速器在建立“大统一模型”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在人类探索粒子级物质的运行程序(运行规律)方面却有非常大的用途,通过仔细观察和计算,可发现粒子在低能量级上的各种运行程序,它是探索粒子奥秘的必要工具,笔者建议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合作建造更高能量级的粒子加速器,使投入的资源形成更高产出。
  笔者同时建议创立“宇宙天体量子实验学”,利用天体的超级能量来研究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运行的各种规律。这种天然量子实验室的能量级是人工机器在几十万年内都达不到的,不仅可以进行众多在地球上属不可能的实验,而且投入很低,只需设计高灵敏度侦测仪器。
  在宇宙天体实验室中,时刻都在进行着四力大统一的过程。在原子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实现对立统一的平衡。在恒星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进行激烈对抗,并形成长期平衡,但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在恒星塌缩成的中子星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逐渐走向统一,集聚在中子中与引力作最后抵抗,最终引力将中子压碎,塌缩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反引力子在巨压中转化成引力子,融入纯引力子的黑洞。在黑洞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实现统一。加入正确引力的超大统一模型,能使四力简便地统一起来,能使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形成和谐的统一,而过去的错误,恰恰是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
  目前物理学界探索超大统一理论,太注重理论计算推导,或者是一种纯数学游戏,有时难免走进死胡同。而没有有效利用宇宙天体这个天然的实验室,自然科学的任何真理都存在宇宙中,宇宙天体天天在演绎着各种科学真理,超大统一理论也在其中。真理就展示在我们面前,只在于找对方向。
  一百种原子可以统一分子世界,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可以统一原子世界,一种引力子和一种反引力子可以统一粒子世界,一种奇子可以统一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统一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同一的,且越接近越源头就越简明、质朴。
  如果将螺旋运行的反奇子与圆周运行的正奇子看成是“弦”,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可容纳经修正后的“超弦理论”。由于传统理论的光速限制,以超超光速运行的类点能量“正奇子”和“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弦”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可以理解为“弦”,“粒”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正奇子(d)与反奇子(b)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与“弦”的不同振动模式道理是相通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竟是近百年前的产物,当时人类的科学认知与今日有着很大差距,特别是相对论的光速限制和对引力子运行路线的错误描述,及对微观引力场的不了解。当爱因斯坦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实际上是被他自己建立的理论掐死了,他描绘的引力场不可能与电磁场统一,也给后人建立“超大统一理论”设置了一个陷阱。爱因斯坦用3年时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用8年时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但却花了30年时间而未能建立“统一场论”,说明他的引力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电磁场理论已经实践证明为一种较完善的理论,而两者不能统一,问题只能出在他新提出的引力理论上,众多科学家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结果必然碰壁。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就象爱因斯坦专门设计的“宇宙常数”,而且爱因斯坦的一些思想与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相左,实践证明是量子力学一方正确,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他的许多思想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遭受挫折的根源,在于他的方程本身的结构。30年来,他被这一表述中一个基本的缺陷所困扰,方程的一边是时空曲率,他把它比作“大理石”,这是因为它有一种美丽的几何结构,但他很不喜欢这个方程描述质能的另一边,他认为另一边是丑的,他把它比作“木头”,时空“大理石”清晰而精美,质能“木头”却是一堆令人讨厌的混杂物,它看上去形式杂乱,从粒子、原子、分子到岩石、生物、行星和恒星。爱因斯坦猜想有朝一日单靠大理石解释木头的所有性质。对于爱因斯坦而言,木头就是时空的扭折,然而量子物理学想到的是反面,他们认为,大理石能够变成木头,即爱因斯坦的度规张量能被转变成引力子,引力子则是荷载引力的离散的能量包,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不可能在它们二者之间达成妥协。实际上两者都有正确的成分,爱因斯坦指的是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运行的结果—“时空弯曲”,量子物理学指的是引力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粒子和引力子是两种不同级的量子,引力子是粒子的结构材料,如果看到这一点,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在笔者提出的“四力统一公式”(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中,公式左边的“引力”以引力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代表“大理石”,公式右边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以粒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代表传统量子物理学,代表“木头”,因此推演出“大理石=木头”,两者是一体的,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爱因斯坦站在宏观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角度,传统量子物理学家站在粒子的角度。
  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最关键是思路正确,如果沿着一条错误的思路走下去,那它的核心成果必将是错误的。
  目前,自然科学正朝着“整体统一”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融合自然科学每一个领域,只有不被宇宙万物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不被各种人为设定的学科界线所束缚,才能找到宇宙质朴的真理。
  
  §1.16量子理论的过去和未来
  传统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实质上研究的是反引力和反引力场,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对立的,两者各有偏废,都是不完备的,即人们在研究反引力时,却时刻受到在其中起到50%作用的引力的干扰,形成混沌,所以在量子力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测不准”、“不确定”和波函数的塌缩,只有将引力量子化,将引力和反引力统一起来,即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才能臻于完善。而实际上反引力与引力,反引力场与引力场正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在相互制衡中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
  薛定谔方程与描写声波、电磁波的那些微分方程相似,属于反引力场范畴(参见图6,9,11,12,13,14,15,16)。
  过去人们按照传统的点粒子场论(即反引力场)来处理引力量子化理论,这种方法必然导致无法重整化的发散,因为引力场恰恰与点粒子场相反,呈向内旋涡运行,而且引力子的尺度10-24厘米左右,并以超光速运行,加入上述数据,过去的疑难将迎刃而解。
  在量子实验中,观察者的观察会干扰实验结果,因为我们必须接收实验物反射的光子,才能进行观察,而且观察者的介入,会改变实验环境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也就是说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会干扰实验结果。
  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是融合当今天文学、量子物理学、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的产物,笔者发现宇宙中存在“粒子”、“引力子”、“奇子”三级量子,最终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的众多问题。
  笔者将相对论和传统量子理论稍加修正,便使之统一起来,不过这当归功于近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创造出的丰硕成果,如果没有这些作基础,笔者就不可能将众多新旧模块进行重新组合。人类在过去百年内创造的科技成果超过之前三千年的总和,在如此丰厚的科技硕果中,不酝酿出一种具有巨大革新意义的科学理论,反而是件怪事。
  在原子、分子、粒子中加入“万有引力”,将使涉及粒子、原子、分子的一系列理论都必须修正,自然科学领域将出现大革新,必将涌现出一大批新理论、新成果,这就为广大科学家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就象牛顿、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创立引力理论后,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气象。引力奥秘的每一次展现,都能为反引力的人类创造的反引力理论提供重大机遇。
  从量子理论的发展方向看,如果将宇宙奇点量子化,就能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自然科学的理论,笔者称之为“量子宇宙奇点理论”,是一种终极理论的雏形,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人类的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第二章 宇宙程序
  
  §2.1宇宙各级程序
  
  在“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一节中,笔者已提到过粒子级物质运行的程序,也可以称之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运行的规律。”在此笔者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存在着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这六级程序,从原子、分子层面上看,生物体就是一堆原子和分子的聚合,为什么它的运行是如此的有序?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生物体为什么具有无穷的变化?它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就是生物级程序。
  一、生物级程序
  生物基因很明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程序,它非常精细地控制着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生物基因程序就是生物级程序中的总程序。笔者认为生物级程序是生物基因程序与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
  二、分子级程序
  分子级程序是指各种原子、分子之间所能产生的所有化学反应。
  三、原子级程序
  原子级程序是指所有轻原子所能组合成的所有重原子,所有重原子所能分裂成的轻原子。
  四、粒子级程序
  粒子级程序是指各种粒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所能组合或转化成的粒子。
  五、引力子级程序
  引力子级程序是指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何组合成各种粒子,如何形成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如何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例如:
  xu+xn→e,xu+xn→p
  xu+xn→kº,xu+xn→υ
  xu+xn→γ,xu+xn→π+
  xu+xn→zº,E2=mb^2
  其中x代表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组合即可形成不同粒子,箭头右边的都是粒子的符号。物体的质量(m)乘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超光速(b)的平方,即是引力子级物质的能量(E2)。
  六、奇子级程序
  奇子级程序是指正奇子与反奇子如何组合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并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提供不竭动力,例如:
  xd+xb→u,xd+xb→n
  q+p=Lu,d+b→Ho
  E1=ma^2
  其中x代表正奇子(d)、反奇子(b)的数量,不同数量的正奇子(d)、反奇子(b)即可组合成反引力子(u)、引力子(n),正奇力(q)与反奇力(p)可融合成奇力(Lu)、正奇子(d)与反奇子(b)可融合成数学奇子(Ho)。物体的质量(m)乘以正、反奇子的超超光速(a)的平方,即是奇子级物质的能量(E1)。
  七、有机生命的出现是运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
  生物体就是上述六级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如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太阳运行原子级、粒子级程序的产物,紫外线辐射到人体皮肤上,使其中的“B环开环”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也叫抗佝偻病维生素,因为缺乏时儿童便得佝偻病,成人则患软骨症。如突触形成的启动是按照一个明确不变的程序发生的,又如细胞的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生物体所呈现出非常精密的程序性,正是上述各级宇宙“隐程序”的显化。
  细胞编程性死亡(PCD)不是可有可无、无规律的现象,而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是保证个体发育成熟所必需的,也是动物维持个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须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是如此。昆虫从卵到成虫,中间要经过几个蜕变期,每一时期都要发生外形及组织结构的改变。蝌蚪的尾部消失是PCD的结果。没有PCD,蝌蚪无法变在青蛙。在哺乳类包括人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也同样如此。PCD使胚胎发育过程中多余、无用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促使个体的成熟和进化如人胚尾、鳃器官、指、趾间蹼、女性中肾管、男性中肾旁管及多余的卵细胞、卵泡细胞的消失。细胞自然凋亡规律一旦失常,个体即不能正常发育或发生畸形,如人胚的Apert’s综合征就是由于应该凋亡的细胞没有凋亡而出现尖头,并指与并趾。同样的例子见于闭锁肛、胆道闭锁、阴道闭锁、喉、气管狭窄或闭锁,及两性畸形等,而不应凋亡的细胞出现凋亡则造成气管-食管瘘,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等。人类免疫系统的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95%的前T、前B淋巴细胞均要死亡。生理条件下,许多退化过程都与细胞凋亡有关,如断奶后泌乳期浮房恢复至静息状态,卵泡闭锁,毛发生长中期毛囊的退化,胸腺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清除以及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的选择、衰发、突变细胞的清除,皮肤生理性细胞及甲、爪的更新以及血细胞的定期死亡等。成熟的白细胞寿命只有一天,若细胞编程性死亡发生障碍,只繁殖不死亡,则会导致白细胞堆积,产生白血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各种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都有PCD的发生。PCD要发生于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自主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以中间神经元居多。
  我们可以发现运行“碳”、“氧”、“氢”等分子级程序就会出现有机分子,随后出现核苷酸、氨基酸、蛋白质及简单生命。
  生物基因程序实质上是分子级程序的一次飞跃,生命的出现是执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周围环境中的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充分协同,如地球环境。
  在宇宙六级程序中,最接近源头就越简明,在奇子级程序中,每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每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讲,正奇力+反奇力=奇力(q+p=Lu)。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1=ma^2,这是宇宙万物的能量之源。
  §2.2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我们知道,随着速度的改变,时间和空间也随之改变。在宇宙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中,每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都不同,在粒子级、原子级程序中时空与光速相对应(E=mc^2),在引力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光速相对应(E2=mb^2),在分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音速相对应,如化学能爆发。生物基因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比较复杂、特殊,每一种生物都自己特定的时间、空间编码,因为运行生物级程序形成的生物体内时刻都在进行10^3-10^16次电化学反应,并且以运行分子级程序为主,相当一部分分子级程序时间的叠加才构成生物基因程序的时间编码,所以它们的时间编码设定得很慢。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能力都不同,导致它们的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成长、衰老的时间也不同,生物体的形状大小(即三维空间)也不同,每天摄入能量和休息的时间也不同,每一类生物对时间、空间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单就地球生物而言,它们的生物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时间的基础上。而且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时间和空间编码具有伸缩性,如一个生活方式健康与另一个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前者生存的时间要长些。如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和另一份营养不足的食谱提供给两个处于发育期的双胞胎兄弟,成年后,前者必然比后者长得高大,即三维空间产生差异。生活方式健康和营养均衡,实质上就是在生物体内外的各种宇宙程序与生物基因程序形成较完美的协同运行,使生物基因程序执行设定时间和空间编码中的较高值。总体上讲,生物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非常复杂,但原理相同。
  由于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各不相同,在现实宇宙中各级程序相互干扰,就造成时空混沌。如粒子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受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就可能出现时间反转不变性的破坏。
  引力使宇宙宏观的四维时空弯曲,实质上是受到弧线向内运行的引力子流的拉曳造成的,由于引力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力,因此在宇宙绝大部分区域内时空都是弯曲的。实际上爱因斯坦揭示的是一种引力子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而在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程序中时间、空间编码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不过它们会时时受到引力子级程序的干扰。
  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编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多维时间,它们与三维空间交织在一起,致使出现四维以上的时空,即在三维空间中出现无数时间维。如在同级的生物级程序中,果蝇、小鼠和人的时间维就不相同,虽然它们都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大部分生物的发育、成熟、衰老的时间都各不相同,从人的角度看,果蝇的生存时间是很短的,但果蝇却不这么认为,它用“它的时间”完成它的“使命”,反过来,千年老树看人类的生存时间也是如此。
  过去有些科学家以为存在五维以上的空间,实际上空间只有三维,最大或最小、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都可以用三维来描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时间有很多维度,但相对独立,这种独立性在不同生物体上显得尤其明显,所以即使有人乘上超光速飞船,也无法回到过去,因为过去的事物已不存在了,如他祖父的生物级程序早已停止运行,机体已化为尘土(分子、原子)。但从理论上讲,他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像,这些影像都是当时以光速辐射到宇宙空间的,就象我们从天文望远境看到的都是几万至几千万年前发生的天体事件。从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观测点,相对于天体辐射的还未进入我们眼睛的、以光速运行的光子而言,我们都处于超光速的位置,难道我们已回到它们(天体)的过去,不,我们只能看到它过去的影像。想要看到地球上300年前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要到300光年外的地方,由于地球辐射的光波信号非常微弱,实际上是极难看到的。就个体而言,他可以到达未来,因为在高亚光速飞船中,他的时间变慢了,而地球上的每种事物都在按常速运行着,当他到达未来,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5-1-6 21:07:33 
    由于天涯的服务器无法输入公式和符号.本楼主只好将文章再修改一遍,重新输入.给读者带来不便,请多包涵.
  
  
  (接上篇)
  
  §2.3 多维时间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局部上表现为平衡态,整个系统好像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部拼缀而成。
  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把这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名称叫做“自组织”。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
  “化学钟”是自组织的一个实验例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里面的颜色很有规则地变来变去,也会显出美丽的漩涡结构。为了保持花纹,化学反应必需不断地得到补充,它的组织也很特别,是连锁在一起的一串化学反应,牵涉到反馈,其中一个反应的产品又参加同一个反应,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剂。化学钟里成千上万的分子好象都精确地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它们好象能彼此“交换信息”。
  能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动,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完全平衡的宇宙,将会凝结。对生物来说,变化完结的平衡态就是死亡。热力学提供了一套自然语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学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的过程,变化才能发生。
  就象化学界有化学钟一样,生物界也有生物钟,这些钟的节奏,虽然彼此悬殊,然而对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应里时钟式振荡时所用的办法。
  在BZ反应中,自组织表现为化学活动的旋转螺旋,其中成千上万的分子齐步组成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结构。在生物界中,相应的组织过程则是个别细胞聚成多细胞有机体。自组织也包含如昆虫总数的涨落、人体心脏的跳动之类的有序现象。的确,整个的体都可以看为一个在时间空间自我组织的复杂单元。
  “自复制”这性质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组成的分子集体受着非平衡的约束,各式各样的耗散式结构原则上便会出现:空间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时空中的结构,乃至混沌行为,都会出现。
  在化学反应或输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达到平衡,反应停止。
  BZ反应证明物质在远离平衡时有新的属性,亿万个分子同时变蓝,然后又同时变红,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这需要出现长程关联,而在平衡态时则没有这种关联。在近平衡态,与熵产生相联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远离平衡态时正相反,新的过程开始,熵产生增加。
  每一个分子钟会以自己稳定的速率运转,因为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原子钟的运动速率更加精确,而生物体是由众多分子聚合而成,众多的分子的相互协同和干扰,使生物钟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调。
  由此推断,必然还有粒子钟、引力子钟、奇子钟,与上述的分子钟、原子钟、生物钟一样各自都有自身的时间维度。
  人们日常的时间观念和使用的时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上的,是一种太阳系钟和地球钟。
  宏观宇宙的一维时间,是指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一维时间,是宏观的宇宙钟。宇宙时间维形成宇宙的宏观空间尺度。
  每一种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运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别产生不同的时间维,即每一种粒子(包括不稳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产生一种独立的时间维,即时间编码,这些时间维与三维空间交织、卷缩在一起,产生多维的宇宙。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2.4 非定域性的隐变量
  按照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它给出的只是统计性的预言。也即是说,它是一种统计性的理论。那么,很自然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统计性是有根本意义而不可再分析的呢,还是由更深一层的、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遵循着某种直接的因果性规律的“隐蔽对象”的“隐蔽运动”的统计结果呢?在物理学家面前,已经摆着统计物理学的例子。在那里,物质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由对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统计平均的结果,而那些微观粒子则是服从牛顿力学的轨道式运动规律的。那么,传统量子力学里的那种非决定性,是否也建筑在更深一层的、服从个别运动的决定性规律的“隐变量”之上呢?
  隐变量理论不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物理学史上任何一种理论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都会有人引入这样或那样的隐变量,以期望理论得以完善。量子力学的几率特征从一开始就暗示,可能在其背后存在某种隐变量。
  传统量子理论的非因果性、概率、不确定、非决定论性质,正是人们对比粒子更低一级的量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不了解,它说明了人们对更深物质层次的无知和无能。显微镜下尘埃看上去飘忽不定、非因果性的布朗运动就是这样情况;我们知道,尘埃被更小的、看不见的、按照牛顿定律决定性地运动着的周围的分子所冲击,但我们不能够跟踪这些分子。这里的尘埃与分子,正是粒子与引力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放大版。笔者发现的正是比“粒子”这级量子水平更低的、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这是一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理论,定域性与非定域性是对立的统一,只是各级量子运行中的不同态,各有不同适用范围。
  之所以出现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论,只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对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隐变量频繁相互作用的无能为力,如气象学中出现的众多混沌、非线性现象。对于宏观的地球生态系统而言,流体(空气、水)中的分子就是“隐变量”,因此目前人们还无法控制气候,但随着人类的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控制气候终将实现。对于微观的“原子、粒子”而言,比它们小得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成为“隐变量”。
  在原子中的电子之间频繁进行着瞬间交流,那就是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以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为载体。在重原子中,每层电子占有各自轨道,各自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正是用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引力子进行瞬间交流,产生库仑斥力,没有反引力子、引力子的超光速相互作用,原子中的电子早已相互碰撞飞离原子,原子就不可能存在。在“EPR”与“贝尔不等式”实验中,两个光子从发射天线分离后,在光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实现瞬间交流,既使是两个相距甚远不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光子之间,由于同时受到真空中无所不在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两个光子受到引力子、反引力子撞击的几率相近,出现了类似的超距作用,就象在水流中的两个相距甚远的塑胶球,塑胶球相当于光子,水分子相当于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宇宙真空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汤,因此两个相距甚远的光子的状态,继续以某种方式纠结在一起,因为它们同时受到真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笔者正是在更基础的水平上(即比粒子更深一个层次上)引入爱因斯坦的“超距作用”所精确类比的内在的非定域效应。
  
  §2.5 幻象与实在
  我们通过实验仪器得到的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正是电子以光速运行所形成的幻象,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的原理相似,电视的图像与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都是幻象。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只是我们确定的氢原子无穷多种态中的一种,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无数个原子幻象的集成,当然这种原子级的幻象是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的,我们感觉到的只是有形有质感的物质,并称之为“客观实在”。
  原子中的电子每秒绕行10万亿圈,每10—9秒内原子中的电子都处于新的位置,通过反射实验仪器的光子形成新的幻象。可以将氢原子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作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电视图像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视显像屏,才能确定电视图像的某一种态。也可以将氢原子与电风扇相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转动中的电风扇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风扇,才能确定它在转动中所形成幻象的态。
  幻象构成实在,实在即是幻象。
  我们在观察氢原子之前,无法确定电子光速运行所形成的电子云的形态,而且观察到的电子云图像,已经是电子受到实验仪器发射的光子干扰后形成的图像,已不是它原来的
  态。我们将对氢原子的理解扩大到手中的笔,箱中的猫,天上的月亮,它们只不过是由众多原子组合成的巨系统,但就其微观的量子运行态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任何由原子构成的物体,都时刻显现极多的态(原则上是无穷多的“态”)但这种态表现在粒子尺度上,肉眼无法分辨。被关在密封箱内还活着的“薛定谔猫”,虽然时刻显现极多的“活猫”态,但却没有“死猫”态,因为“活猫”与“死猫”中原子、分子的组列已有不同,我们的观察,只能确定极多的“活猫态”中的一种。反之,箱内已死亡的“薛定谔猫”虽然有极多的“死猫”态,但却没有“活猫”态。
  月亮在被观测前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我们所知的状态中,事实上月亮可能处在极多种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宇宙万物都是能量运行所形成的幻象,在每一秒钟,月亮中的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都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即极多的月亮幻象的态,当我们盯着月亮看,才能确定月亮的某一态,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月亮幻象反射的光子。实际上我们每一秒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只不过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眼睛所能分辨的范围,即在粒子尺度上的变化。当我们没有观测月亮,就不能确定月亮所处的状态。
  与月亮一样,宇宙也具有无穷多的态,而并不是过去有人认为的有无穷多个宇宙,一次宇宙大爆炸不可能生成无穷多个平行的宇宙,宇宙只有也只能是一个,但它在时刻显现出无穷多种幻象。
  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表现为能量的有序运动,但在各级量子有序运动构成物质的幻象中却时刻显现无穷多的态,我们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其中一态。实在与幻象,正如粒子与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客观实在与物质幻象都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体现,这也就协调了传统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矛盾。
  宏观物质由微观物质组成,微观物质是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即是“幻象”。粒子的“粒”态是由反引力子、引力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引力子的“粒”态又是正奇子、反奇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因此,宇宙万物的“粒”态、“物质”态都是幻象,都是能量波动运行产生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幻象与实在”的生动写照,宇宙万物既是实在又是幻象。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所有粒子又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以超光速运行构成的幻象,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又是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运行所构成的幻象,量子的波动运行构成物质幻象,构成客观实在。
  
  §2.6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的矛盾
  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诠释上所持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哥本哈根学派揭示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微观量子的本质,而牛顿、爱因斯坦的自然哲学体系则是对由极多量子聚合成的宏观巨系统的近似、粗线条的描述,两者的适用度不同,由于过去自然科学不发达,传统物理学在处理宏观物质系统时将微观量子的涨落忽略不计,仅取宏观的近似值。同时,笔者提出的多维时空观和时空混沌,协调了上述两大阵营在时空观上的矛盾,笔者发现了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这两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解释了量子力学波函数出现几率的本质,协调了两大阵营关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非因果性和因果性,非决定论和决定论的矛盾,两者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成分,只是各级量子在微观与宏观环境中运行的不同态,是对立的统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否相容的焦点是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超光速运行,但在自然环境中,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
  在人类思想史上,往往出现“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趋势,这源于各种思想是由不同的人或学派创立的,在争论中夹杂着学派兴衰之争,名望、私利之争,甚至背后可能有各种政治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某个政治势力倒台,其支持的学派思想就往往列为异端邪说,与其有关的一切都一律打倒,新掌权的政治势力所支持的学派思想,就成为主流,并盛极一时,这是使人类社会陷入无尽纷争的根源。而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如历史上人们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这种学派之争,阻碍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实际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正如笔者提出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确定与不确定,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态的体现,是宇宙各级量子相互作用中显现出的不同态,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微观物质能量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形成中等物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混沌、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运动,进而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表现为宏观上全局上的确定性、线性、因果性、决定性,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
  局部的微观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并不影响宏观物质能量系统运行的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如太阳内部微观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能改变太阳整体运行的确定性——太阳必将成为红巨星,进而演变成白矮星;如宏观的银河系可见物质必将被银心黑洞逐渐吞噬;这源于宇宙万物处于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之中,宇宙环境中各级量子之间相互干扰非常频繁,造成在微观量子层次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且在能量差异不大的物质中这种相互干扰特别容易实现,如空气中的灰尘在分子的干扰下显现出的不确定,而这些微观量子对太阳、银河系这些巨能量系统的干扰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太阳、银河系、宇宙这些巨能量系统的运行是确定的、因果的、决定论的。
  众多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的能量干扰相互干扰,形成新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然后由这些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的能量系统相互干扰,形成宏观上的有序和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也就是四力从平衡到不平衡,从有序到混沌,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变过程。
  自组织理论指出,稍微复杂一些的系统,由于大量的随机因素和不同的涨落形式,它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临界点处系统的解是非决定论解,然后在到达临界点之前,又是动力学的决定论的解。动力学和随机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总是相伴相随、相互联系地出现。
  大自然是和谐的、对称的、平衡的,是两种能量(正奇力与反奇力,或者引力与反引力)相互竞争协同的对立统一体。既对立,又同一,它们在统一体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转化,是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面通过相摩、相感、相薄、相销,于是万物化生。
  由简单性、可还原性的微观物质能量的频繁相互作用,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整体论研究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子系统、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星系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与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开放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此类复杂系统的内部的相互作用虽然极其复杂,但从本质上讲,都只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竞争与协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这是还原论方法。物质、能量、信息只是同一事物——“量子”的三个面,量子即是能量,由量子(如粒子)构成物质,量子的不同组合使物质包含不同信息。
  属于复杂系统的人脑系统、社会系统是宇宙程序与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在第四章有论述)。
  笔者在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笔者的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其实“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是科学探索工作中的有力方法,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是最有效的。
  宏观事物从整体上讲,四力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如果不用还原方法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源,就不可能解析宏观事物的奥秘,而且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因为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时刻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即各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时,既要有一种“整体观”,又要有一种“还原观”,而且还原的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不然光用整体论方法,就永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索就不能向深层次发展。所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对立的和谐统一,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
  
  §2.7用能量统一宇宙万物
  宇宙万物运行程序性的本质在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由于能量的运动具有方向性,所以在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等宇宙高级能量中必须存在两种相互制衡、相互协同的能量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中,同样存在两种力(能量)的相互作用,即引力与反引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奇力都是能量,奇子、引力子、粒子、原子及宇宙万物本质上都是能量,其中奇子是能量之源,奇子有两态,一态是有体积的点状能量,另一态是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
  能量形成速度,速度改变,时间、空间、能量、质量都会随之改变,奇子的奇力形成超超光速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形成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与反引力的对抗形成光速或亚光速的粒子,光速与亚光速的粒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原子,原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分子,我们看到随着速度降低,能量也一级级降低,可分成奇子能(E1=ma^2),引力子能(E2=mb^2),粒子、原子核能(E=mc^2),化学能、生物能等很多级能量。
  由奇力分化成的正奇力、反奇力就是宇宙能量之源,正奇子、反奇子就是宇宙最高一级能量的载体,它使得原子象“永动机”一样转动10^33年以上。
  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极高级的程序,即用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推演出宇宙中全部的“数学公式”,这种程序的运行就可以产生自然科学的所有定律,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这个公式就是“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在正、反奇力的对抗中生成对称的引力和反引力,可推演出“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引力=反引力(N=Z)、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Z=s+e+w)、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这种程序运行的原则是:“用上一级程序限定下一级程序”。如各级程序中的“速度”编码,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限定了下一级物质“粒子”如光子、电子的速度极限,即光速,电子的光速限定了原子的速度极限,正奇子和反奇子的超超光速使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存在速度极限。不同原子组合成的分子,因形成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平衡的状态各不相同,也就限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众多不同的分子组合成的生物体,各种分子级的四力平衡体的反应速率不同,分子总量不同,也就决定了生理反应的速度。速度的改变,也引起各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能量、质量编码的改变。
  当弧线运行的反奇子多于正奇子时,生成的引力子必然是以弧线运行的,也使得强大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必然是弯曲的。
  限定了速度,也就限定了能量、质量、时间、空间,设定了上述五个要素,宇宙各级程序就可以有序运行,演化出宇宙万物,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信息都蕴藏在力场之中,如生物遗传信息,就是以“腺嘌呤(adenine, A),鸟嘌呤(guanine, G),胞嘧啶(cytosine, C),胸腺嘧啶(thymine, T)”四种碱基形成的力场为编码(参见图59)。同理,正奇子(d)和反奇子(b)形成的力场是宇宙程序最高级编码,引力子(n)、反引力子(u)都是由正奇子、反奇子构成,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宇宙万物是由粒子构成,最本质地讲,宇宙万物都是由正奇子和反奇子构成,因此可以用正奇子(d)、反奇子(b)描绘宇宙万物:
  引力子(n):dbdbdbdbb
  反引力子(u):dbdbdbdbd
  粒子:dbdbdbdbdb×10^2^-3
  原子:dbdbdbdbdb×10^4^-6
  分子:dbdbdbdbdb×10^5^-8
  生物体:dbdbdbdbdb×10^11^-35
  还有基因、细胞、天体等一切由粒子构成的宇宙物质都可以此类推,它们都是由这种编码构成。目前电脑的二进位编码是以光速运行,在宇宙程序中的d、b二进位编码却是以超超光速运行,效率提高10^31倍,才能形成纷纭复杂、变化无穷的宇宙万物。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如研究流形几何性质的数学理论就是微分几何,人们发现,数学和物理这两个不同的学科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概念上有惊人的共同之处,如杨振宁发现规范场正是纤维丛上的联络,而它却是由数学家在完全没有参照物理世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对称性研究就广泛应用了群论,广义相对论与黎曼几何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为什么自然科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用数学求得解?为什么自然科学离开数学就寸步难行?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数学是宇宙程序的语言,运行程序就会出现各种必然性,从而使数学成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宇宙的语言,这一切都源于奇子的数学性。
  
  §2.8 量子、数学和美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1+1=2”?笔者的回答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而能量是可分成一份一份的,即量子,能量是可一份份合并或分解的。量子即是数学的最基本模块,能量的运动形成速度,进而形成了空间和时间 ,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形成标准的几何形。q+p=Lu(正奇力+反奇力=奇力),就相当于“1+1=2”,这是数学之源。用几何、数学就可以描绘宇宙万物。
  如果设定最基本量子“正、反奇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粒子10^6—10^7,原子及其构成的宇宙万物就是10^8—10^86。
  如果设定电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正、反奇子就是10^—6。一切事物都可以这样量子化,量子化就是量化。宇宙万物就是在各级量子的有序运动中形成的,就可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美”就是引力场、反引力场和谐运行的外在表现,在这两类场的和谐运行中产生对称、平衡、匀称、层次和秩序。美源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源于宇宙万物在释放和吸收能量过程中的有序空间分布。如险峰峻岭的美,就是山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相互平衡的产物,险峰虽然看上去“险”,但还是一种平衡态,即平衡的边缘,如“险”的过甚,就转向反面,成为“怪”或“妖”,失去了美感,同时由于它失去了平衡,会在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倒塌。“险、妖之辨”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都适用。如花草树木的“美”,是植物在吸收阳光(能量)和释放氧气、二氧化碳、光子(能量)时的最佳姿态,同时要兼顾机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的平衡,使花草树木的植株总体空间分布显得有序、和谐、均衡。又如雪花、花朵、鹦鹉螺、蜗牛壳都呈标准的几何形状,这正是旋涡形的引力场与水波形的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球形旋涡场和球形水波场是几何学之源,是几何学的内在机理。
  
  
  
  
  第三章 宇宙公式
  
  §3.1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今日的科学家,期望存在着一个“宇宙公式”,建立一种包揽一切的理论,并将其视为自然科学的神圣之巅,它能够将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天体等一切宇宙物质的本质用一种极简短的精辟的数学公式来描述,这是爱因斯坦、海森堡等众多天才科学家毕生为之奋斗而未成就的。
  笔者提出的“宇宙公式“是从构成可见宇宙的恒星、行星的四力平衡中推导出来,这些天体是宇宙的主角,也就是说,“宇宙公式”首先解释了宏观宇宙的本质。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构成,“宇宙公式”同样适用于微观物质,如由粒子、原子、分子构成的微观物质。
  这个“宇宙公式”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
  以下是四力在原子中的力量对比:
  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
  50%=49.5%+0.49999%+0.00001%
  单个原子内的关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数值已能计算得到,三者相加等于引力。单个粒子内的反引力相当于正、反粒子碰撞后释放能量的1/2,引力等于反引力,粒子中的反引力与引力的数据也较容易得到。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和粒子构成,知道了上述数据,那宇宙万物都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一切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本质都可以用此公式表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的差别从在于四力平衡的复杂度不同,相互作用的复杂度不同,力场分布和强度不同,不同物质只体现在“宇宙公式”中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个公式可以解释所有物质的本质和奥秘,而且可定性定量分析。
  一切粒子,其本质都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引力=反引力 (N=Z)
  “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
  “反引力子”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
  “宇宙奇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
  宇宙本质上就是两种力的相互作用,正奇力与反奇力的对抗生成引力和反引力,反引力与引力的对抗,转变成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3.2从物理、化学角度分析
  宇宙中每一种稳定的物质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对抗的平衡体,如恒星、行星、生物体、细胞、蛋白质、DNA、氨基酸、无机和有机分子、原子。如主星序恒星就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对立统一的平衡体。如站在地面上的人是一种四力平衡体,但如将他放到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出现四力不平衡,因为陆地动物在进化中已适应了大气压力(是地球引力束缚空气形成的),到了2000米深度的水下,就会被巨大水压压扁,水压也是地球引力场形成的。如果将未穿太空服的人放在太空,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机体内细胞会裂出。
  原子是最典型的初级的“四力平衡体”,当原子之间的引力大于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且能形成稳定的“化合引力场”,就能组合成分子,形成的无机和有机分子都是新的“复合四力平衡体”,原子构成的稳定物质都属于“复合四力平衡体”。
  四力平衡体本质上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即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体,只不过是反引力在与引力的对抗中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合成原子,所以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将两者分开,原子以上物质都属于四力平衡体,粒子属于二力平衡体。
  宇宙的引力和反引力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黑洞中,在原子、分子构成的稳定物质中,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平衡的。
  原子与原子组合成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原子“四力平衡体”之间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分子之间组合成大分子,实质上就是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分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组合成的大分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
  轻原子可以组合成各种重原子,实质上就是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与另一个轻原子“四力平衡体”,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反引力与引力通过释放部分能量,来形成新的平衡,组合成的重原子就是一种新的四力平衡体。
  235铀等重原子可以分裂成几个轻原子,是因铀原子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已出现了不平衡,已逐渐通过放射性衰变来寻求新的四力平衡,此时如果用一个中子击中铀原子核,就使得这种四力不平衡在瞬间爆发出来,分裂成两个四力平衡的轻原子。有放射性的原子就说明它们内部存在四力不平衡,或者说四力分布不均。
  电子、光子、中微子、质子等稳定粒子,实质上就是一种反引力与引力的平衡体,其它所有不稳定粒子,都存在反引力与引力的不平衡,是稳定粒子相互转化中的中间态。中子如果进入其它原子核,而没有打破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就构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中子不衰变,如果中子进入原子核,使原子出现放射性,就说明这个中子打破该原子原有的四力平衡,只能通过放射性衰变来获得新的四力平衡。
  化学键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平衡的产物,它们分成两大阵营,吸引方由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组成,其中引力起到绝对主导作用,斥方由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组成,其中强核力和弱核力只在近距离上起到排斥作用,即阻止电子靠近原子核,及阻止原子核彼此接近,“库仑静电斥力”起到阻止原子相互靠近的作用,第一道斥力是两个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第二道斥力是两个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而且这种斥力时刻在单个原子中起作用,它使负电子彼此占有固定轨道,不能越界。这样总体上就会出现“引力+库仑静电吸引力>强核力+库仑静电斥力+弱核力”的态势,但“斥方”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距离的优势,两个原子(或分子)彼此靠近时,首先接触的原子外围的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斥方的这种距离优势可弥补掉在“库仑静电吸引力”方面的劣势,所以原子与原子、原子与分子、分子与分子之间总体是相互吸引的,但如果没有形成四力平衡,也会被“库仑静电斥力”排斥开。正是这五种力的相互对抗、平衡,使得原子组合成分子和离子型固体,从这个角度上讲,分子和离子型固体就象一栋房子,只有各种力形成平衡才能形成较稳定的结构(参见图47,52,53,54),而且各种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各种力的空间分布不同,所以使组合成分子的形态各不相同。
  由原子组合成的分子,所形成的复杂的四力平衡体,就象一个特定的插头,两个分子相遇,如果两个四力平衡体周边的力场总体上是相互吸引的,就能组合成新的分子,就相当于一个插头插入合适的插座,这个插头和插座就是化学键。
  化学领域出现的众多相互作用力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色散力、诱导力、静电力、荷电基团的静电作用、离子-偶极子、离子-诱导偶极子、非键电子排斥作用,本质上都是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对抗中形成的,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上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正是长程的引力和电磁力,并且引力在束缚住强核力、弱核力之后,力量已与电磁力相当,正是在这种力量均衡的对抗中形成稳定的宇宙万物,并使之有序运行。
  化学平衡(酸碱、沉淀溶解、配位、氧化还原平衡)正是四种宇宙力在对抗中,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化学反应就是一种力场协同过程,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的两种物质具有力场排斥作用。
  是什么力维持着分子的较稳定结构,使化学键形成的键角、夹角是如此的精确?是量子的力,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对抗中形成的新平衡(参见图48,52,53,54),所有的化学反应实质上都是上述四力在新的复杂对抗中形成新的平衡,产生新的化合物,化学与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上述四种宇宙力对抗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传统量子力学研究的是粒子、原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奥秘,因未加入引力,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相当的混乱。
  传统化学研究的是原子、分子是如何形成新的组合,得到了很多实践经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提出化学实质上就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新的复杂对抗环境中新的表现形式,用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新能解释化学的根本奥秘,而且能设计出更多的有用化合物。
  传统物理学实质研究的是在各种物质中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
  由于宇宙万物都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体,所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就是上述四力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混沌到秩序的过程,或者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或者从有序到混沌的过程。
  自然界存在两类有序结构。一类是像晶体中出现的有序结构,它们是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的,以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距离为其特征尺度,因此,它们是在分子水平上定义的有序。由于这种有序结构可以在平衡条件下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平衡结构,这正是本文所述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平衡。另一类是具有宏观尺度的时空有序结构,它们是在开放和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来形成和维持,通常把它们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很多非线性化学现象都是属于这类宏观时空有序结构,这种现象较易出现在流体中,流体中的分子之间出现四力不平衡,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产生了类似旋涡场或水波场的宏观有序结构。这些场是众多微观原子核与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的协同运行的产物。
  
  §3.3从生理角度分析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分子级、原子级的四力平衡体和粒子级二力平衡体相互作用与协同,建立众多新的四力平衡体的复杂过程,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不断吸收一类能量,释放另一类能量的过程,如人摄入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转化成电磁力,收缩肌肉,克服地心引力,举起重物。
  生理与化学、物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相互协同的过程,区别只在于,生理过程中四力对抗、协同的情况非常复杂,在化学过程中四力协同较前者简单得多,而物理过程中四力协同的情况较简单。
  如酶分子都是由许多氨基酸分子组成的高分子蛋白质,分子量在1万-100万之间,这些高分子蛋白质的力场很强,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在这种强力场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分子,由肠壁吸收了,参加这一生化反应的酶主要是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而且酶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这说明一种酶的力场只对某一类物质起作用。而且酶对外界条件很敏感,因此很不稳定,高温、强酸、强碱和某些重金属离子会导致酶失去活性,这说明上述外来的四力平衡体能破坏酶的四力平衡,使酶的力场发生改变,不再具有摧化作用,即失活。
  蛋白质分子除了主要化学键——肽键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化学键。如,氢键、二硫键、盐键、脂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其中,二硫键为共价键,和肽键一起属于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化学健。其他均为副键,非共价键,它们各具自己的功能,对维持蛋白质三级或四级结构起着重要作用。上述化学键同样是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病毒、细菌都是利用自身的特殊力场,从分子层面对生物体造成侵害。
  朊病毒亦称朊蛋白、毒蛋白,只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蛋白质分子,即它的力场比较特殊,使其具有抗热性、抗放射性,90℃、30min、不失活,360℃1小时处理后仍保留一些感染活性。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 prp)是由一种分子量为33—35kD的正常细胞蛋白PrPc或PrPc33—35发生构型转变形成的,由于它类似于羊搔痒因子,故又称为PrPsc。PrPsc是PrPc的异构体,二者的一级结构和分子量大小完全相同。正常的PrPc与PrPsc之间在构型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α螺旋、β折叠的含量不同。不同的构型即是不同的四力分布。关于PrPc转变成PrPsc的机制,可能是外源性朊病毒即PrPsc与PrPc的肽链相互作用,能够诱导PrPc发生构型转变,生成PrPsc,朊病毒是以正常的PrPc或突变的△PrPc为“模板”进行复制。由于PrPsc是不溶性的蛋白质,所以从PrPc到PrPsc的结构转变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说“朊蛋白”、“类病毒”是一种有机生命,那其它蛋白质和有机分子也具有生命,具有“活”性。
  基因突变正是生物体内的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遇到环境中其它四力平衡体,造成某基因段的增殖或缺损。如紫外线中的光子是一种二力平衡体,当它击中生物基因四力平衡体,必然使这种平衡发生扰动,当有很多光子同时击中基因时,就可能打破局部的四力平衡,使基因链上的基因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
  各种致癌化学分子,都是一种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它们也能干扰生物基因的四力总平衡,使局部基因的区域四力平衡被打破,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产生基因突变。癌变细胞正是因为生物基因的四力平衡体被外界的其它四力平衡体(粒子、原子、分子)破坏,引起力场协同机制混乱所导致的。
  微生物耐药性的出现就是因为微生物体内组合出新的四力平衡体,这种新的四力平衡体对化学药物中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具有力场排斥作用,后者不能与前者结合,使微生物免受药物攻击。
  例如耐药菌改变对抗生素敏感的部分,链霉毒由于核糖体(ribosomo)30S亚基中的S12蛋白质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性,S12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置换引起30S亚基结构的改变,因而不再能与链霉素结合,这样链霉素也就不能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而起抑菌作用。如耐春日霉素的菌株丢失了一种甲基化酶,这种酶专门甲基化16SRNA3’—端附近AACCUG顺序中的二个腺苷酸残基使成二甲基腺苷酸,由于16SRNA的改变使得春日霉素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发挥它的抑菌作用。如耐利霉素的菌株,由于染色体突变,改变了复制酶(replicase)或称依赖RNA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的β—亚基,其结果使复制酶不能与抗生素结合。又如耐药菌产生导致抗生素失效的酶,β—内酰胺环的破裂导致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失效,又如耐药菌内经乙酰化导致氯霉素失效,磷酸化、腺苷酰化或N—乙酰化导致氨基环醇类抗生素的失效。如疱疹病毒(HSV)对阿昔洛韦(Acyclovir)抗药性主要原因:胸腺激酶和多聚酶基因发生突变,其力场的改变,使其不再修饰和掺入的阿昔洛韦。如HIV病毒的反转录酶第215密码子处发生突变,加上其它2到3个突变,病毒就会对AZT产生全面抗性。
  免疫学中抗体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正是两种分子间结合部分的引力大于斥力,即“引力+库仑吸引力>强核力+库仑斥力+弱核力”,万有引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就象是无形的钥匙和锁,吻合得很好。过去认为的抗体与抗原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如氢键、静电力、范德瓦键、疏水键)都可归结为引力与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因为在分子的基本模块——原子中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
  免疫应答正是免疫系统能认别抗体的特殊四力平衡力场,并形成“记忆”。每一个抗体生成细胞(B细胞)都被程序化为只产生一种抗体,这一抗体作为抗原受体置于细胞表面。抗原只结合那些带有应受体的B细胞,因此,只有这些细胞能被激发而出现增殖,并成熟为抗体生成细胞和长寿命的记忆细胞。
  免疫系统有多种方式摧毁病原体,每一种方式适合于特定的感染类型,并涉及病原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例如,抗体作用于一些可导致感冒的腺病毒外膜蛋白质,就可以阻止该病毒颗粒对宿主细胞的结合和感染。如巨噬细胞能将分子态氧转化为可杀菌的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一氧化氮,将其分泌入吞噬体。中性粒细胞含有乳铁蛋白(Iactoferrin),可以螯合铁离子,从而阻止细菌获得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细胞毒性T细胞的颗粒中带有一种称为“穿孔素”的分子,可以在靶细胞的外膜上打洞。和靶细胞结合的抗体也可以引导补体在靶细胞膜上打孔。如一些细胞毒性细胞还可以传递信号给靶细胞,使之启动细胞自身毁灭的程序,这一过程称为凋亡。这一切都可以用分子间四力的竞争与协同来解释。如化学处理后白喉毒素成为类毒素,失去了毒性但保持其表位,即经化学处理白喉毒素的总体力场已改变,失去了毒性,但某些局部位置的分子结构未变,力场未变,还能实现应答,因而用类毒素免疫后可以产生初次抗体应答。天然感染后,毒素刺激的是记忆性B细胞,可针对上述表位产生更快和更强的二次抗体应答,并中和毒素。抗体和T细胞所识别的只是抗原的特定部位即表位而非完整的微生物或毒素分子。今后可以根据各种微生物抗原不同的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疫苗、抗体和特效药物。细胞就象一个纳米机器,其内各种分子之间及各种细胞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笔者建议创立量子生理学、量子病毒学、量子遗传学、量子细胞学、量子细菌学、量子神经生物学、量子生物化学、量子酶学、量子免疫学、量子医学、量子病理学、量子内科学、量子肿瘤学、量子药物设计学、量子药物合成学、量子药物化学、量子药物毒理学,其实“核医学、放射医学、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核磁共振成像(MRI)”已具有一些向量子医学发展的趋势。运用本文所述的“四力平衡”原理,运用还原论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协同学、混沌学、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结合的方法。有机生命本质上只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复杂相互作用,是各级宇宙程序和谐运行的产物。
  细胞之所以经冻融易死亡,是细胞内的水经结晶后会打破原有的分子四力平衡体,高温已会使细胞内的分子级四力平衡体裂解。
  生物分子的灭活,实质上就是在周边分子的力场作用下,该分子的四力平衡发生改变。所有蛋白质都是由二十种相同的氨基酸组成,却具有的各不相同的生理性质,实际上就是各种氨基酸组合成不同力场所致,生物基因的机理也相同。
  生理过程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DNA的解旋、转录、复制,都是在细胞内各种四力平衡体(分子、原子、粒子)形成的力场相互协同下进行的。
  基因密码的本质就是各种基因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力场,这些基因通过信使RNA(mRNA)及转移RNA(tRNA)用特殊的力场来束缚氨基酸组合成各种蛋白质。
  生物界蛋白质的种类估计在10^10-10^12种,根据排列理论,由20种氨基酸组成的二十肽,其顺序异构体有2×10^18种。如果一个分子量为34000的蛋白质含12种氨基酸,并假设每种氨基酸在该蛋白质分子中的数目相等,则不难算出,其顺序异构体数目为10^200。蛋白质的这种顺序异构现象是蛋白质生物功能多样性和种属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多的生物编码。一个真核细胞可有数千种蛋白质,各自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在物质代谢、机体防御、血液凝固、肌肉收缩、信息传递、个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等方面,蛋白质编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等生物已进化出一套精细的调控通讯系统,已保持所有细胞行为的协调统一。细胞间主要以如下三种方式进行联络。
  1.细胞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由蛋白质构成的结构——连接子(connexon),连接子两端分别嵌入两个相邻的细胞,形成一个亲水性孔道。这种孔道允许两个细胞间自由交换分子量为1500道尔顿以下的水溶性分子。这种直接交换的意义在于,相邻的细胞可以共享小分子物质,因此可以快速和可逆地促进相邻细胞对外界信号的协同反应。
  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每个细胞都有众多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分子分布于膜的外表面,这些表面分子做为细胞的触角,可以与相邻细胞的膜表面分子特异性地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功能上的相互协调。
  3.化学通讯 细胞可以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蛋白质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至细胞外,这些化学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作用于其他的细胞(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分为三类:(1)内分泌系统 以激素为主,它们是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信号,并随血流作用于全身靶细胞。(2)旁分泌系统 以细胞因子为主,它们主要作用于局部的细胞,作用距离以毫米计算。(3)自分泌系统
  以神经介质为主,其作用局限于突触内,作用距离在100nm
  以内。
  脂溶性化学信号(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前列腺素、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的受体位于细胞浆内或细胞核内。激素进入细胞后,有些可与其胞核内的受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有些则先与其在胞浆内的受体相结合,然后以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式进入核内。
   与脂溶性的化学信号不同,亲水性信号分子(所有的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和各种细胞因子等)均不能进入细胞。它们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后,可以诱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从而使细胞的功能如生长、分化及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分布等发生变化,以适应微环境的变化和机体整体需要。这一过程又称为跨膜信号转导。这种位于膜表面的受体所介导的信号传递主要表现为,各种参与信号传递的信号分子的构象、浓度或分布发生变化,各种信号分子之间发生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膜受体分三大类: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单次跨膜受体。
  
  生物体存储的各种信息都是以不同分子级、原子级四力平衡体形成的不同力场为编码,如生物基因就是以四种碱基为编码,也就是说,生物基因采用“分子编码”。人脑具有极强的信息存储能力,由生物基因编码的原理可知人脑的信息编码就是在神经元中含量极丰的分子、原子、粒子,其中最多的是“分子编码”,如神经元中的各种蛋白质,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神经肽、组胺、氨基酸、环核苷酸、肌醇磷脂、廿碳四烯酸、甘油磷脂、类固醇、鞘磷脂(Sphingomyelin . SM)、脑苷脂(Cerebrosid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 PG)、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 NTFs);“原子编码”如Na+、K+、Ca2+、Mg2+、H+;“粒子编码”如电子。
  生物体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具有接收、输入、存储、输出、运算、决策、反应、协调等功能,这些信息编码就是上述分子、原子、粒子及其同类的物质,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这些生物编码输送到器官、组织,后者将反馈信息编码传回到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说,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有很多是通用的,有一些则是专用的,如一些神经系统特有蛋白。生物体通过密布全身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将信息编码在全身反复输出输入。
  由于生物体的信息编码是极多的,无法一一列述,在此仅统分成“分子、原子、粒子”三类编码,这些信息编码可以形成10^20000种组合,因此人脑的信息存储、运算能力是极强的。
  正因为生物信息是以不同力场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人脑较易产生遗忘,甚至组合出各种幻觉与梦,也使DNA较易发生突变,促成生物进化。
  上述发现将对医学、生理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展现了宇宙万物质朴的本质,即四力的竞争与协同。今后我们可以针对分子、原子、粒子的不同力场分布,设计出极多的新药物、新产品。
  
  §3.4地球生命的形成
  在40亿年前的地球水环境中,原子组合成分子,形成新的四力平衡体,而且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已聚合了极多的星际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组合成大分子,利用彼此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大分子、分子、原子三间也是依靠彼此形成的力场来寻找合适的组合对象,形成新的复杂四力平衡体,其中引力场起到远距吸引作用(5-20个原子直径),这也就限制了大分子在大范围获得所需的组合对象,因此大分子彼此组合成一种能移动的组织形式,即最原始的海洋微生物。能移动的大分子团主要采用定向释放电磁力的方法,逐渐发展成能在水中游动的原始组织,因此它们能获得大量所需的食物(四力平衡体),并在体内积存了一些分子,这些分子在原始微生物母体力场导引下,组合成与母体相似的新微生物,这些原始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些复杂大分子团形成的四力平衡体,这也是生物基因复制的雏形。
  这些大分子团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蛋白质与核酸的聚合体,只是多种氨基酸、核苷、磷酸、碳水化合物及其它一些有机小分子的无序聚合体,当核苷和磷酸组成成核苷酸,并逐渐形成核苷酸链,这些核苷酸链形成的力场就对周边的氨基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肽链。或者先由多种氨基酸组合成肽链所形成的力场对周边的核苷酸形成力场束缚作用,进而组装出核苷酸链,随着形成的肽链和核苷酸链越来越长,分子量越来越大,最终形成核酸和蛋白,核酸与蛋白的形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同时产生的。
  笔者认为,如果融合奥巴林的团聚体理论、福克斯的类蛋白微球理论和赵玉芬的“核酸与蛋白共同起源”理论,就能较清楚解释地球有机生命的起源。
  上述“大分子团”就相当于团聚体或类蛋白微球,只不过其中有机物成分更复杂一些,除了多种氨基酸外,还有构成核苷酸链的组件(核苷、磷酸)及一些如碳水化合物之类的有机分子。
  有机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步:先是原始地球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形成原始的有机物质(碳氢化合物及其最简单的衍生物),二是在第一步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糖、核苷酸、氨基酸)和它们的聚合物多糖、核酸和蛋白质,以及其它有机物质,三是随着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上述物质进行复杂的相互作用,最后产生具有新陈代谢特征、能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的原始的有机生物。
  在各种“类太阳系”的类地行星上,其拥有的碳、氢、氧、氮、硫、磷等有机生物演化必需的化学元素都是相同的,地球有机生物的演化模式在其它类地行星上也适用,那些外星有机生物必然经历从RNA到DNA,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演化过程。因为在36—40亿年前的地球上,各种有机生物进化繁演模式之间进行着激烈地竞争,最终是最具适应力的RNA繁演模式胜出,这种模式从单一的源扩展到全球,其它有机生物繁演模式被淘汰。也就是说,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生物繁演模式是最佳的,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宇宙中其它类地行星上;当然,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类地行星环境各有不同,有机生物此后的演化之路是大相径庭的,特别是在DNA的基因编码与蛋白质种类上是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
  各种生物DNA中都有很多不表达的、似乎无用的基因,但生物的进化是非常注意节约的,在生物体最重要的部位(DNA)却有如此多的无用之物,这是不合常理的。笔者认为,这些“无用基因”实际上是“备用基因”-+,这些都是生物经过35亿年进化的结晶,它伴随着生物经历了无数风雨(如生存环境、食物来源的变化),这是生物的最大财富,正是这些“备用基因”使生物具有极强的适应力,保留这些旧的基因编码比重新建立要快速得多,使生物具有更强的适应力,也许当地球某些区域极度干旱时,某些哺乳动物会重新演化出爬行动物的抗旱鳞片,也许在未来的水世界中,某些陆地动物会重新演化出鳃。在人类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些反祖现象,如多毛、长尾巴,这是因为在胚胎的基因复制过程中出错,将某段“备用基因”表达出来。
  生物进化的原动力就是为了维持自身的复杂四力平衡,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四力平衡体(能量、营养)。在竞争中,大分子团比小分子团有竞争力,因为前者的力场强,单细胞生物又比大分子团有竞争力,多细胞生物比单细胞生物有竞争力;能先敌发现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眼睛,有锋利牙齿或爪子的生物更有竞争力,体积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为他们在搏斗中产生的电磁力大。随体积增大,它们发展出一种通讯机制,使体内的大小分子团能充分协同,因此进化出神经系统和原始的脑;能学会捕食技巧的生物更有竞争力,因此进化出更大容量的脑。复杂的竞争环境促成生物进化。
  地球生物圈就是几百亿种四力平衡体互相竞争、互相协同的统一体。地球微生物之所以进化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不同的四力平衡体,是因植物和动物夺取的是不同类型的小四力平衡体,两者是互补的,即食草动物夺取的是植物的四力平衡体,食肉动物夺取的是食草动物的四力平衡体,而微生物夺取的是植物、动物的四力平衡体,植物则吸收经微生物分解后的四力平衡体,这就构成一种循环,三者都有生存的空间。动物、植物、微生物实质上就是一种聚合了几万――几亿亿个大分子团的“集成四力平衡体”,这种联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夺取外界的四力平衡体,这是生物进化的原动力。生物体就象一种联合作战的分子集团军,各种分子各司其职,部分分子聚合成接收可见光的眼睛,用于寻找有用的四力平衡体(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能定向释放电磁力的肌肉,用于捕获食物,部分分子聚合成神经细胞,用于联络机体内各种协同作战的分子兵团(组织、器官),部分分子聚合成消化系统,将捕获的各种“集成四力平衡体”(动物、植物),分解成可供体内分子使用的小分子(氨基酸、糖等)。生物体获得的各种四力平衡体也由各种分子合理分配。
  在行星上只要有液态水存在,加上碳、氮、磷等元素,就能形成有机分子,并进一步聚合成最原始的生物,而宇宙大部分恒星的最终产物正是上述化学元素,星际中飞舞着极多的生命种子—“有机分子”,另外一小部分大质量恒星最终产生的是金属类重元素,也是生物进化所必需,宇宙及生命的演化是经过设计的,这就是宇宙程序。
  宇宙就是一种超级的信息处理交换系统,在运行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的过程中,各种信息编码(引力子、反引力子、粒子、原子、分子)进行着非常频繁的交换和处理,在协同和自组织中演化出纷纭复杂的宇宙万物,生物体可说是这种信息处理交换系统的一种小集成,它们频繁地输入宇宙中的各种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经复杂处理后,转换成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编码(如各种生化反应),获得有用能量,维持生物级程序的运行,并将无用的编码通过各种渠道排泄出来(肺、皮肤、排泄口)。生物进化是生物基因程序通过与外界的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即上述宇宙程序的协同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基因程序通过接收上述程序的信息编码(粒子、原子、分子、引力子、反引力子),使部分生物基因发生变异,修改生物基因程序,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即新的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环境,形成生物的进化。
  自然界中的自组织、协同现象,本质上就是众多四力平衡体从竞争(混沌)中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自然界的有些混沌现象是因地球引力场使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流体(如水、空气)呈现螺旋形运动。分子、原子、粒子世界出现的混沌现象是因微观物质中的各种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相互干扰造成的。
  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混沌现象,是因地球上的每一种物质如动物(人)、植物、微生物、矿物、水、空气都是四力平衡体,这种混沌现象与生物体内的混沌现象是类同的,将人比作生物体内的每种分子,将城镇比作细胞、器官、组织,将道路比如血管,将政府比作中枢神经系统,将地球的自然资源比作生物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差别在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而生物体内的分子却没有,所以社会的运行不及生物体有序。
  
  §3.5“宇宙公式”综述
  突破物质的幻象,我们就能发现宇宙万物都是四种宇宙力相互对抗的平衡体,如氢原子只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我们看到的球形原子和电子云,都只是电子光速运行形成的幻象。如果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来构建原子、分子、DNA、细胞、生物体、天体,就会发现宇宙万物的本质,四种力场的平衡体。宇宙万物不同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只是四种力场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建议人们今后在构建原子、分子、蛋白质、DNA模型时,采用最能体现它的真实原貌的静态模型,即用静态的质子、中子、电子为模块来构建。不要被物质的幻象所蒙蔽,看清了宇宙万物四力平衡的本质,就能破解任何自然奥秘。
  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可将分子、原子、粒子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四力平衡体,根据原子和粒子的种类,可以精确计算出它们的力场分布,可以设计出大量有用的分子,将为医疗和研制新药带来很大便利,并可从根本上破解基因、生命和大脑的奥秘。
  宇宙万物呈现出纷纭复杂的特性,都源于它们各不相同的四力平衡。在原子世界中,各种原子的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分布、强度各不相同,当它们组合成分子,就使四力平衡、力场分布的情况更复杂,当分子聚合成生物体,就使复杂程度上升10^9-10^31倍。
  但本质上讲,各一种原子、分子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理性质,都取决于它们自身的四力分布及强度,各一种粒子的特性,都取决于它们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及强度,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各种宇宙力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
  对于原子来说,质子、电子、中子就象一块块积木,各种粒子积木之间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平衡,维持着原子的结构。对于分子来说,各种原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原子积木之间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分子的结构。对于由分子的构成的宇宙物质来说(如生物体),各种分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分子积木形成四种力的平衡,维持着宇宙物质的结构。对于粒子来说,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就象一块块积木,每块引力子积木、反引力子积木之间形成引力与反引力的平衡,维持着粒子的结构。
  “宇宙公式”呈现一种完美的对称(引力=反引力)显现了大自然本源的美,简明、精辟、包揽一切,这个公式可以解释宇宙所有物质的内在机理。
  其实,这个公式一直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发现,在于提出疑问,就象牛顿苦思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发现了“引力”,就象爱因斯坦看见甲虫在球体上爬行,想到了在引力场中时空的弯曲,笔者正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太阳的引力会这么大?太阳是由什么构成?为什么在宏观物质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一到微观物质中就失踪了呢?为什么太阳系模型与原子模型如此相似?为什么天体与粒子都自转?为什么分子经几个原子组合后,就象建房子一样构成较稳定形态?为什么粒子能象几杯水一样相互转化?为什么原子象一个“永动机”?为什么原子的寿命会这么长,它的能源从何而来?为什么数学能渗透到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都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最终发现了“宇宙公式”,建立了“量子引力理论”和“量子宇宙奇点理论”。
  爱因斯坦天才的本质表现在哪里呢?在《人的进化》中,布罗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类人的天才在于,他们问出一些显而易见又很天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会使科学产生巨大的变革,爱因斯坦是一个能问极其简单问题的人。”
  笔者清楚要让人们突破前人的束缚是很难的,这与人脑神经元结构有关,使人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弊病,但人类科技的进步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突破前人束缚的基础上。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孟德尔、德布罗意、道尔顿、法拉第、爱迪生、比尔·盖茨同为最具创造性的人,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他们相似的经历,使他们没有被传统理论所束缚。
  被列为20世纪科学哲学五大成就之一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作者,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新范式的产生对于个人来说是突发性的、灵感性的;新范式是深深沉浸于危机中的人在半夜里突然发现的,这些人几乎总是年轻的,或者他们在这个旧范式的领域中是一个新手,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对于自己领域内出现的反常不敏感,对于旧的范式依赖性太强,就不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新的范式,而年轻人对于旧范式在感情上并不十分依恋,他们较容易接受对于旧范式的替代理论,年轻人总是在科学的革命中起着开拓的作用。
  库恩认为,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新范式的创立者和拥护者往往是科学家集团中的年轻一代,他们容易对旧范式产生怀疑,而老科学家由于长期受旧范式的影响,像忠诚的教徒一样,难以放弃旧教义。正因为如此,库恩认为科学的进步不能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解决,而只能是以类似政治革命式的方式进行。
  今天,我们在翻阅十九世纪的科技文献时,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错误,而这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我们用二十三世纪人类的目光看今日的科技文献,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
  我们应当学会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二百年后、一千年后的人类还会认为“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吗?还会认为“粒子”是物质最基本单位吗?不可能!那一万年、一百万年后呢?人类几千年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3.6 开拓宇宙疆土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就算大量采用高科技,在1000年后,地球自然资源也将变得严重不足,向其它类地行星移民是人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在太阳系内最佳的选择是火星,但由于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0%,其引力场无法束缚与地球相当的大气,也就是说人类移民必须穿上太空服才能在火星上活动,就给大规模移民造成很大限制,且改造火星环境,耗资极大,时间长,因此火星并不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地点。运用笔者提出的量子引力理论,在1000年后,人类应该能发展出超光速或高亚光速的宇宙飞船,到其它“类太阳系”中寻找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似的类地行星,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选择,此类行星在银河系中是很多的。
  在一百万个类太阳系中,一定有一个类地行星适合地球人类移民生存繁演,那么银河系中就会有十万个类地行星,整个宇宙就有一百亿个环境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正等待人类去开发。
  地球人类是本次宇宙大爆炸后进化出的较高等智能生物,如果银河系早已进化出能信步银河系的外星智能生物,那银河系空间早已充满各种人工调制的电磁波(如外星生物发射的无线电波、微波)。我们应该早已收到,但事实上没有。银河系之类的稳定星系是比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繁演的,而在类星体、活动星系、椭圆星系内部,星体相互碰撞很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繁演,最多是一些微生物之类的低级生命。这样我们就在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的大片区域(银河系一角)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数值(与“民意测验”的方法相同),由此可推知,地球人类在宇宙有机生物界属于较高等,已拥有初级智能,以人工调制电磁波作为通信工具是初级智能的基本表现形式。目前的地球就象一个球形的人工调制电磁波发射阵列,在银河系空间很易捕捉到地球人类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反过来,如果外星生物早已达到我们的智能水平,银河系空间的此类外星生物调制电磁波是很易捕捉的。
  稳定的银河系是由类星体、活动星系发展而来,即在100亿年前,原银河系活动剧烈,星体碰撞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进化,到了100—150亿年,是宇宙有机生命大繁演期,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较边缘,星体运行环境较稳定,地球人类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的幸运儿。但宇宙中适合有机生物生长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从我们没有接收到人工调制电磁波的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阶段大多与地球上的海星、鱼类同级,大多因小行星撞击频繁使生物进化受到压制。而且它们绝大部分是碳基生物,呼吸氧气,因为碳性最活跃,能与众多原子组合成有机分子,碳参加形成的化合物种数最多,结构形式和成键方式最丰富,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称为有机化合物。现在已知的一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物约占有90%。氢氧化合物“水”是有机生物生存所必需,有机生物的最初生长环境必然在水中,必然呼吸水中的氧,大气中氧含量相当高。如果不是碳基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成高级有机生物。宇宙中大部分恒星最终产生的都是碳、氧、氮、磷、硫之类的化学元素,加上宇宙中含量极丰的“氢”,最终聚合成的“类地行星”,只要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就能演化出生命。因此,宇宙中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繁演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无数宇宙疆土正等待着人类去开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
  
  
  
  第四章 宇宙存在四类程序
  
  在第二章中,笔者对“宇宙程序”已有论述,笔者同时发现宇宙中存在四类程序,即宇宙程序、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宇宙秩序之对于宇宙程序,社会秩序之对于社会程序,大脑(心灵)的秩序之对于大脑程序,是人类跨入信息时代后,对宇宙万物更高层次的认识。以下是笔者对社会程序、大脑程序、计算机程序的论述。
  §4.1 社会程序
  秩序是普遍的现象,大到宏观宇宙,小到生物体、分子、原子,无处不有秩序,无物不需秩序。自然界中有秩序,人类社会也有秩序,而且秩序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们为使群体免于溃散也会强烈倾向于建立法律控制制度。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虽有区别,但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它的意义在于消除混乱、维护安全,从而避免社会失序而崩溃。从个体角度来说,社会秩序使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行为可以作出预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里,人们只要根据秩序和规则进行活动,他就不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和侵害,所以,秩序带给人的是安全感。同时,秩序带来的行为的可预测性,也使人与人的合作成为可能。在自然界,秩序是密切地与规律性联系在一起的,等到演化出人类社会之后,规律又往往体现为种种的规则。可以说,社会秩序与规则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没有规则,就没有社会的秩序。社会规则是社会秩序的内核,人们甚至将二者在等义上使用。在原始社会,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国家出现以后,主要的规则则是法律。
  秩序意味着和谐、均衡、协调、有次序、稳定、一致、连续性、顺利。
  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其组织成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的,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体,它被当作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有机的社会。
  纵观美学史,我们发现,不仅秩序与和谐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而且它们常常被用来解释美的本质,描述美的特征。同时,和谐虽然不能与秩序等同,但秩序总意味着起码的和谐,和谐总是有秩序的和谐。可以说,没有和谐就谈不上秩序,而没有秩序则也说不上有和谐。和谐是矛盾统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有序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美是和谐的概念,他们认为“和谐是杂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宇宙”(cosmos)这个词在希腊就包含着“和谐、数量、秩序”等意义。亚里士多德也用秩序与和谐来解释美,他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和明确”。他同时把生物有机体的思想运用到美学中来,释美为和谐,“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人们是按照规则办事,而且是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正确的实践规则之后,才能在按照规则办事时“间接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社会也是一种自然,只不过这种“自然”加入了文化因素,社会=自然+文化,是人类根据自身的认知对自然中某一区域加以改建,也就是说,社会及社会程序是大脑程序与宇宙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宇宙程序起到基础的根本的作用,它决定着资源的丰贫与社会的存在。如果大脑程序(人的思想)严重违背宇宙程序(自然规律),必将使社会无序运行,直至消亡,如战争、内乱、瘟疫流行、生态环境灾变。
  战争与内乱是因国家掌权者的思想(大脑程序)没有遵循宇宙程序的“和谐、有序”原则,使社会运行失序,饥荒遍野,民不聊生,或因贪图它国的财富,思想为“魔”控制,最终导致国家社会的消亡。
  瘟疫流行和生态环境灾变则源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宇宙程序)的无知,没有遵循它,即“逆天而行”,结果必将自取灭亡。
  规则是与人的行为或行为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规则是为了指导人的行为而制定出来的,有了规则,人们也就要照章办事的。
  制度化规则与道德是整合社会秩序的两种方式,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规则结构相关联。相对于制度化比规则这一外在的形式,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制度化规则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外在制约,而德性的外化却要通过具体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现。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社会规范就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规则,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维护共同生活的需要,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而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则。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是确定与调整人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
  道德最初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是由习俗发展而来,以后经领导层的提炼和整理成为教化人的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和控制方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
  风俗习惯也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社会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A·罗斯提出的,按照罗斯的解释,在社会控制的具体方式上包括了法律、道德、舆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人格、启蒙、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近20种控制工具。他认为社会控制就是由这许多控制工具形成的控制体系,从而维持着社会秩序。
  法律具有有效地控制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首先,法律是防止作恶的有力武器,具有制恶的价值。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所反映的是公意和公正,既具有意志的普遍性,又具有对象的普遍性,其次,法律是制约行为的基本方式,具有规范的价值,社会的秩序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来建立和维持,要使行为遵守秩序所要求的规则,必须明确规定这种规则,并通过有效的制约措施使之为人们普遍遵循,法律正是建立社会秩序的最基本规范和使行为纳入这种基本规范的制约机制。行为的规范是多方面的,但法律规范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第三,法律是调节冲突的有效手段,具有协调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在所难免,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更经常地导致冲突。冲突是破坏社会稳定和伦理秩序的重要根源,要避免和调解冲突,必须有公正而有效的社会裁决调节机制,法律就是这种避免无序竞争,调节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制约机制。
  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在所有规则中,法律和道德就是两种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规则。
  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调控有两个基本的和共同的运作机制,就是规则和原则。法律和道德正是通过它们所包含的规则和原则而成为行为的指南。其中,“规则”是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来源,“原则”则追求价值性和合理性,规则和原则对人的行为都有约束的功能,是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法律和道德都由规则和原则组成,区别在于原则的地位和运作方式不同,在法律方面,原则的作用场所主要在立法而不执法的过程中,法治要求执法必须完全按照规则行事,于是,法律的调控机制就是由规则、原则和强制性的组织三要素构成。道德则不同,由于道德调控具有更大的“原则性”,并且,正是通过这种“原则性”的运作体现其价值合理性和行为主体性。因此,道德的调控除了规则和原则两个机制之外,还需要另一个更重要的机制,这就是美德。什么是美德?美德是人们合乎道德地行事的品质。
  规则为法律和伦理共有,法律的规则和伦理的规则在相当程度上相联相通,构成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法律和伦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要体现规则的要求,更要体现原则的精神,最终还要通过主体的美德获得落实并赋予价值合理性。美德,即体现法律和伦理的区别,更体现法律和伦理在根本精神上的深层联系。
  正义是法律和伦理共同追求的基本的价值之一。
  道德与社会秩序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道德有赖于体现了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支撑;另一方面,道德又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的前提,特别是当政府实现了道德化,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自由与秩序是一种充分协同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只有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提供给人们足够的自由,不然内乱四起,民不聊生,连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安全感都没有,何来真正自由。社会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同时,只有足够的自由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在社会中,人民畅所欲言,通过议会制定法律,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而且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人民畅所欲言能使政府及时纠正社会弊端,或修改法律条款,适应时代发展,使社会得以良性发展。在理想的状态之下,自由与秩序是同一的。
  在本文中,秩序与程序有等同意义,如社会秩序中的“交通秩序”则完全可以由一套计算机程序来控制,又如社会秩序中的司法程序、办事程序,又如立法程序是以法律的确定为目标连续发展的一个系统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各种“规则”,人要立足于社会,其大脑中必然输入各种“规则”,“规则”在人类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没有“规则”一切都将乱套,“规则”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秩序的建立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规则。社会的运行就是在运行各种“社会程序”,人的言行就是在运行“大脑程序”。
  法律、伦理道德、价值观、世界观及其它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社会运行机制、言行规则(游戏规则)都是社会程序、大脑程序的重要编码。
  社会程序是由各种社会规则组成,如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艺术、体育竞赛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就是由各种规则编织成的。
  社会规范意味着为行为规定某种“度”,规范作为普遍行为准则。社会秩序是指人的社会活动、行为具有一致性、连续性、确定性。
  政治学研究的是政治秩序(政治程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秩序(经济运行程序)。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心灵的秩序(大脑程序)。法学研究的是使社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法律秩序(法律程序)。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类语言的秩序(语言程序)。艺术及艺术科学研究的是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则(艺术程序),也就是“美的秩序”。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也可以此类推,这些学科分别研究的是适用于人类社会某一特定领域的规则,也就是运行程序。
  文化是历史的、当代的社会程序、大脑程序相互交融的产物。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程序(社会运行机制)。文学作品是一类用抽象的文字描绘的社会程序——假想的社会运行过程。当这些程序输入大脑,使人体产生一系列与身处真实场景相似的生化反应,使人产生快感、痛苦、悲伤或愤怒。教育是向人脑输入社会程序(社会规范)、大脑程序(思想)、宇宙程序(自然科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传媒、出版业是向人脑输入(读者)或从人脑输出(作者)社会程序、大脑程序、宇宙程序的工具。
  在社会中,社会程序按照各种规则运行。在人脑中,“大脑程序”同样按照各种规则运行,以适应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程序)。在自然界,宇宙程序按照各种自然规律运行,计算机程序也是由各种硬性规则组成,不按设定的规则操作,就被视为“非法”。
  人们日常办事过程也就是办事流程、办事程序,众多社会程序的有序运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社会程序、人的思想(大脑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违反宇宙程序就是违反自然规律,违背科学与真理。
  自然规律是客观自在的,规律的存在与否是不依人的认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发现规律而不能制定规律。自然规律在人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必然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自然规律具有不容置疑的绝对意义,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必须遵循它,因此,凡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有道德的行为。人类开发、利用地球,要选择符合自然规律,顺乎自然道路,这条道路的标准就是要保持地球生态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协调性,这具有绝对性的意义。人类开发和利用地球的社会活动,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的平衡系统,应当避免损害自然生态内在的自动调节机制,否则,自然生态的再生机制就会丧失或减弱,并将导致人类最终利益受到损害。地球在其存在的数十亿年间,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持续发展,不断演化为完整的、和谐的系统。人类要从自然的“能力”和“智慧”中,获取置身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就是要学会如何在自然中系统地、和谐地生存和发展。“遵循自然”就是遵循“宇宙程序”,而科学是探索宇宙程序的最有力的工具。
  生态哲学认为,地球是活的系统,它被称为“盖娅”,是生命系统,已经经历了前生物阶段、生物阶段和人类阶段的演化。笔者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生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银河系,太阳系就不可能形成,如果没有宇宙,银河系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宇宙是总的生命系统,是最大的活的系统。
  现代生态伦理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揭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并以此基础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全人类的共同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和自然正走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由于片面的物质利益,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占有和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了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对立和战争。过分注重金钱和物质享受,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们失落感日甚。所有这些词题无疑都和二十世纪以来无限制地追求物质利益,而精神领域却日渐陷入危机有关。
  人类走向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源于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4.2 大脑程序
  从广义上讲,大脑程序是指有机生物脑程序,在本文中,笔者仅以地球人类大脑程序(简称“人脑程序”)为例加以说明。
  人脑程序是极高级的智能程序,其复杂度和先进性是目前的计算机程序的10^11倍,这就象人类制造的机器人的精密度和综合性能与哺乳动物相差1个量级以上,生物体是神的设计,机器人是人的设计,由此也可看出两者的智能差距。
  人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各种图像、声音都能转换成经编码的电信号,输入大脑。编码系统对新输入的知识进行编码(Coding),并按照任务的要求对已存在的信息进行再编码,并以编码的形式储存信息,以备后用。输入的信息(如视觉或听觉神经中的物理信号)必须经由某种内部表征或编码才能得到加工处理。在计算机中,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的内存中,程序储存在按照符号来编码的内置表单中,运算的每一步是由符号之线上一个简单操作所组成的,计算机储存和处理的符号之线很像语言的句子或代码,它们采用二进位制,因为便于电子的处理,而人脑采用并行运算,即每秒都有10^11个神经元在协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CPU,因此人脑总体上的运算速度能达到10^22次/秒。
  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信息编码的主要码符,在人脑的形象思维中的则以图像作为信息编码的码符。作为思维信息编码码符的语言是离散的、有限的、数量很少的,给信息编码就是对信息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分类。
  人脑程序采用逻辑语言(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非逻辑语言(如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它表现出既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又不拘泥于逻辑程序,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科学抽象、比较和分类、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
  人类的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整合。
  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的作用过程。它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占很大比重,这是人脑具有极强创造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使人类陷入迷惑的根源。
  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科学模糊思维是“非逻辑语言”与逻辑语言相互协同运行的产物,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是秩序与混沌的统一。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之所以占到很大比重,是因大脑采用并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中央处理器”,而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周边神经元产生几十万种连接,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同时运行如此多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之间、分子之间、分子与原子、粒子之间形成的电场(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相互干扰,形成一定程度的混沌,也就是说直觉、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运行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属于“混沌语言”,而逻辑思维采用的逻辑语言,则是线性的,可预测的。
  正象数学是自然科学的语言,是宇宙程序的语言,逻辑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的语言。
  逻辑思维是人脑程序主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则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逻辑”一词在当代常被当作“规律”的同义词,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其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揭示出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逻辑矛盾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发现问题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如果对已有的理论只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不能发现其中的局限性,人们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水平上,那么,思维创新或知识创新就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发现已有或现有的认识与科学理论中的不足或缺陷呢?发现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进行实验,到实践中去检验,核实数据是否有误等,但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逻辑矛盾,也是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引向深入的工具。
  众所周知,在科学发展史上,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自身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曾把人们的思维桎梏了一千八百多年,直到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之后才被纠正,而他所以能有这一辉煌的成就,正是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矛盾并将之排除的结果。
  伽利略曾感慨地说:“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极富创新功能的推理方法,如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后,由蛇推及人,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
  在上述案例的一千多年和二千多年中,世界上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传统理论的错误,这就需要反省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正象笔者指出“传统原子模型”的致命缺陷,及用传统引力理论可以推导出很多荒谬的结果,都是使用了逻辑推理这种创新思维方法。
  逻辑学在一般意义上只是符号学的别号,是符号的带有必然性的或形式的学说。符号学已成为整个结构主义事业中最负成就的概念之一,由皮尔士·索绪尔创立。而且很难把它和结构主义区别开来,符号学的范围是极广泛的,从对动物的交流研究(动物符号学)到诸如对形体交流(对人的行动和空间的文化需要的研究)、嗅觉符号(气味代码)、美学理论和修辞学这类指示系统的分析。
  在本文中,社会程序和人脑程序的“编码”与符号学中的“符号”有等同意义。
  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皮亚杰对“结构”下的定义,是一项最有成果的的尝试。皮亚杰认为,人们可以在一些实体的排列组合中观察到结构,这种排列组合体现下列基本概念:
  (a)整体性概念;
  (b)转换概念;
  (c)自我调节概念。
  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实体的排列组合本身是完整的,并不只是某种由别的独立因素构成的混合物。结构组成部分受一整套内在规律的支配,这套规律决定着结构的性质和结构的各部分的性质。
  结构不是静态的。支配结构的规律活动着,从而使结构不仅形成结构,而且还起构成作用。因此,为了避免降到消极被动的形式的水平,结构必须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地整理加工新的材料。
  最后,结构是自我调节的,这就是说,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
  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结构主义者追求的“心灵的永恒结构”就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人脑程序”,而且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理解笔者提出的“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宇宙程序”。
  人脑是一种极其先进的超级电脑,采用并行运算,运算速度10^22次/秒左右。人脑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是其中主导的子程序在运行,其它众多子程序的运行是我们无法感知的,即无意识的,如一个人在走路时,还能思考问题,体内时刻进行着各种有序的生化反应,都是大脑的不同区域的子程序在有序运行。就算在睡觉时,大脑中也在运行多种子程序,由于此时已无觉醒时的主导程序,所以各种子程序相互作用,就升级为“主导程序”,因此梦境是相当奇异的,但信息编码(即梦境中每一个图像、符号)都是过去通过眼睛、耳等感觉器输入大脑的。其实就算人在觉醒时,大脑也时刻在进行着此类子程序的混沌组合运行,当其酝酿到一定程度,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如看到某物或听到某事),就使人产生苦思而不得的灵感。
  人脑时刻运行着几十万种子程序,使身体各部位能充分协调,这就象操纵机器人走路需同时运行多种程序一样,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复杂度不同。就拿我们认为是“低级动物”的果蝇来说,其机体的精密程度是目前任何人工机器所无法比拟的,人类目前所能制造的最先进的小型机器人的综合性能与果蝇相差10^7倍以上,由此也可看出大自然的结晶“大脑”相对于计算机的先进性。
  在目前的地球人类社会,由人脑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欲望,由人的欲望形成社会的价值体系,由价值体系产生出各种“利益”,由利益产生了人类社会无尽的纷争和苦难。这一切都源于人脑的生化反应,更准确地说,是源于人脑程序。以下是产生人类纷争的根源及其流程:人脑程序→神经生物化学→欲望→价值→利益→纷争。所以调整“人脑程序”,即改变人的思想,就能消除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灾难性的纷争(如战争、内乱),使人类大家庭充满祥和、幸福。
  
  §4.3 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程序采用“数理逻辑”。计算机程序可以说是“宇宙程序、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融合的产物,当然它也其创新独特的一面,人们设计“计算机程序”是为人和社会服务的,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更便捷,因此其中必然融入很多人脑程序和社会程序。
  逻辑在许多方面同计算机和程序设计语言有着密切联系,首先计算机是根据(以George Boole命名的)布尔代数设计的;布尔表达式和数据又普遍在程序设计语言中用来控制程序的动作。
  数理逻辑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组成、数据库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加工、逻辑网络等方面。
  如果说现代演绎逻辑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那么现代归纳逻辑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现代归纳逻辑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形式化与数量化的,并且用演绎方法进行处理的逻辑系统。
  人工智能程序属于人脑程序和计算机程序高度融合的产物,这种科技的发展必须设定一个“铁律”,即“人工智能”必须始终服从人类的意识。如果让它产生“自觉”,将是人类的灾难,特别是采用某些“生物材料”作为CPU主要构件的人工智能机器。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更加方便,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人类的惰性也是技术发展的一种驱动力,难道人类真的懒惰到因图方便而发明一种最终毁灭整个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吗?不!人类不需要,我们已经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大脑,我们只需要永远忠于我们的机器。人工智能机器的智能级别肯定不及我们的大脑,但它有一种很大的优势,即以光速与地球上的所有计算机系统联线,享有地球所有信息资源,随意操纵任何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军用的,解开操纵核弹的密码简直象吃豆腐一样简单,而且能瞬间摧毁世界金融系统,使每一个涉及计算机的社会领域陷入瘫痪。
  
  §4.4 文化也是一种程序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文化和社会是同一的,文化就是社会,另一些社会学家把文化看作是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
  文化要素即文化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成份,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技能、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模式,语言符号等,都是文化的要素,举不胜举。文化中的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包括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念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文化中的物质要素如器皿、衣布、建筑物只不过是精神要素的物化。人的交往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一切知识的继承和传递也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实现,这就是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要素。还有规范和模式也对文化非常重要,有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人们行为办事要有规矩,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要守不同规矩。规矩就是规则,就是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制定出来或衍生出来的,它是一定的价值观的具体化。各种规范互相配合共同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规范是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所以了解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首先是从认识规范开始,进而才能达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含一个复杂的整体,一个文化总体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它是由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组成的,文化模式是指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在功能上互相关联、依存而构成的文化整体。
  社会的运行就是文化的有序运行,文化体系是一种庞大的程序,文化的内部构造就是社会程序的结构,文化的精神、物质、符号要素就是社会程序的编码,可以说文化程序就是社会程序,或者说它们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相同的。
  
  §4. 5 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与人脑程序三者存在复杂相互作用
  在宇宙程序、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计算机程序四类程序中,宇宙程序占绝对主导地位,社会程序是人脑程序融合宇宙程序的产物,同时,社会程序又反过来影响人脑程序,计算机程序则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宇宙程序融合的产物。
  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宇宙程序。
  社会程序是人脑程序的显化、物化,最初的社会程序产生于人脑程序,如人类在群居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领悟到必须用一些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而后,社会程序又反作用于人脑程序,如通过教育使儿童学会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即向儿童大脑输入各种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相互作用非常紧密,人文科学以研究人类精神(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秩序(社会程序)为主,这也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存在密切联系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程序(社会程序、宇宙程序)中,而且我们自身就是由程序(人脑程序、宇宙程序)构成的,这是一个程序化的世界,程序代表着秩序,法律、法规及组织规则可视为程序中的“硬性规则”,伦理道德可视为程序中的“柔性规则”,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相当于在程序中设定的目标。程序混乱就是人脑或社会或自然环境失序,就意味着走向消亡(可以称之为“死机”或“系统崩溃”)。
  人类社会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种自然,因此,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如何顺应、遵循宇宙程序?首先,宇宙程序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和谐、均衡、有序、统一,表现为大自然充满和谐、有序的美,这是在构建社会程序、人脑程序时必须遵循的。消除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恶与不公正,这两者正是社会程序、人脑程序存在部分无序的表现。
  其次,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设定的规则,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即不能妨碍宇宙程序的有序运行,如人类社会行为不能破坏地球生态平衡,地球生态平衡是宇宙各级子程序协同运行的结果。
  再次,由于太阳的寿命有限,且空间运行着很多可能危及地球的小行星,要求人类必须尽快发展科学技术,开拓宇宙疆土,因此在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必须设定这个最高目标,人类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此为目的。
  最后,宇宙程序的运行使宇宙中的行星、恒星、星系、总星系团存在运行的周期,最终宇宙将在烈火中重生,形成新的宇宙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这就需要在社会程序、人脑程序中输入这种信息,使人类社会发展顺应这种周期,在宇宙黑洞坍缩之前,乘坐超光速巨型宇宙飞船,摆脱宇宙黑洞的引力,航行到宇宙的边缘,等待下一次宇宙大爆炸,在宇宙边缘漫长的等待过程中,就需要我们预先准备大量的能源及其它物资。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顺应宇宙程序的运行,违反它就将是灭顶之灾,就象现在已隐约可见的地球生态灾难。生态环境恶化正是因为人类不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中各级宇宙子程序的运行失调,致使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化丧失、全球增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淡水资源短缺。
  人文科学以研究“人脑程序”为主,社会科学以研究“社会程序”为主,当然两者研究领域、内容及适用范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紧不可分,因为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由人脑指挥建立的,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又反作用于人脑,两者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社会科学出现之前,人文科学兼有研究“社会程序”之责。人脑程序、社会程序必须顺应宇宙程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必须与自然科学紧密融合,采用大量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最终得到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真理。如地球生态环境是运行宇宙程序的结果,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与之相协调,不然必将使地球环境恶化,直至地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失去生存家园。又如,一群人主观地希望乘坐的一辆大客车能驶完1000公里的路程,而实际上汽车油量只够行驶600公里。这群人在讨论决策的过程中使用了“人脑程序”、“社会程序”,而汽油燃烧能及其在发动机中的能量转化率却是固定的“宇宙程序”,为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定,因此,这群人的“人脑程序”、“社会程序”没有顺应“宇宙程序”,他们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这群人可以引申为全人类。
  
  
  
  
  
  参考书籍
  
  [1] 天文学新概论 苏宜著 武昌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
  [2] 黑洞物理学 王永久著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 热大爆炸宇宙学 俞允强著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 量子力学 尹鸿钧著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 高等量子力学 倪光炯 陈苏卿著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 莱文森定理,反常和真空相变 倪光炯 陈苏卿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7] 宇宙的起源 [英]约翰·D·巴罗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
  [8] 相对论、天体和宇宙 王永久著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9] 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理论 胡宁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0] 时空本性 [英]史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著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11] 超越爱因斯坦 米切奥·卡库,詹妮弗·汤普逊著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2] 统一之路――90年代理论物理学重大前沿课题 丁亦兵主编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13] 万物之理 阎康年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4] 拓扑空间论 高国士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15] 非线性物理学 卓崇培主编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16]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 [德]哈肯著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
  [17] 混沌学导论 吴祥兴 陈忠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年
  [18] 理解宇宙:宇宙哲学与科学 [美]穆尼英著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年
  [19] 时间之河 [俄]伊戈尔·诺维科夫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20] 原子核物理进展 丁大钊 陈永寿 张焕乔著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21] 基础物理化学(上、下册) 张季爽 申成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2] 无机化学 何凤姣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3] 有机化学 蒋硕健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24] 量子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罗明道 颜肖慈 欧阳礼编著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5] 最新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梁国栋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6] 遗传学 [英] 温特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7] 分子医学原理 [美]詹姆森著 西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 2000年
  [28] 细胞生物学 汪堃仁等主编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9] 分子病毒学 徐耀先等编著 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
  [30] 现代医学免疫学 余传霖主编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1] 科学哲学导论 [英] 罗姆·哈瑞著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2] 科学的哲学 [美] W. H. Werkmeisdter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33] 中国哲学智慧 向世陵主编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4] 西方哲学智慧 张志伟 欧阳谦主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5] 西方美学通史 蒋孔阳 朱立元主编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
  [36] 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著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7] 认知神经科学 [美] M. S. Gazzaniga主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8] 神经生物学 [美] Gordon M. Shepherd著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39] 神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王尧 杜子威主编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年
  [40] 生物进化控制论,裴新澎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
  [41] 世界的尽头,(加)莱斯利著,刘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42] 诊断地球——人类命运展望,费勇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年9月。
  [43] 生机勃勃的尘埃: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比)德迪夫(de Duve, C.)著,王玉山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44] 地外文明探秘——寻觅人类的太空之友,迈克尔·怀特著,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45] 第三个1000年:挑战和前景——布达佩斯俱乐部第一份报告,(美)欧文·拉兹洛著,王宏昌、王裕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
  [46] 外星生命探索:20世纪对地球以外生命的争论,(美)迪克著,李经、昌增益、李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7] 当代印度宗教研究,吴永年、季平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48]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挪威)拉尔森(Larsen, S.U)主编,任晓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49] 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著,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50] 人文科学认识论,(瑞士)皮亚杰(Piaget, J.)著,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
  [51] 人文科学引论,刘鸿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2] 科学的结构,(美)内格尔(Nagel, E.)著,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4月。
  [53] 科学与宗教,(英)约翰·H·布鲁克著,苏贤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
  [54] 科学创新论,郭金彬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55] 本体论研究,俞宣孟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56] 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一、二辑),卓新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57] 神学与形而上学,(英)詹姆士·利奇蒙德著,朱代强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58] 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5—6),罗嘉昌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59] 解释与拯救——宗教多元哲学论,王志成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12月。
  [60] 思维科学研究,赵光武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61] 逻辑研究,(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62] 世界的逻辑构造,(德)鲁道夫·卡尔那普著,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4月。
  [63] 政治科学,(美)罗斯金(Roskin, M.G.)等著,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7月。
  [64] 国家哲学论,任吉悌、王暟霞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65] 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美)迈耶等著,罗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
  [66] 伊斯兰与国际热点,金宜久、吴云贵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8月。
  [67] 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余建华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68] 世界政治,(美)拉西持(Bruce Russett)(美)斯塔尔(Harvey Starr)著,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9] 逻辑学,宋文坚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70] 逻辑与方法,朱志凯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71] 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张华夏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72] 道德概论,张学曾编著,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73] 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余谋昌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74] 正义论,(美)罗尔斯著,何包钢等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10月。
  [75] 人的问题,(美)内格尔(Nagel, T.)著,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7月。
  [76] 法理学,葛洪义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
  [77] 欧共体竞争法,王晓晔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5月。
  [78] 法国环境法典,王姤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11月。
  [79] 国际法,刘健主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80] 环境刑法学,付立忠著,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3月。
  [81] 比较军事思想:部分军事思想比较研究,李效东主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82] 军事战略思维,李际均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
  [83] 文化哲学导论,刘进田著,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1月。
  [84] 跨文化对话(5—7),乐黛云等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85] 跨学科研究引论,金吾伦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月。
  [86] 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美)科尔(Cole, S.)著,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7] 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郑积源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88]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Werner, J. Severn)等著,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
  [89] 文学理论教程,赵炎秋、毛宣国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4月。
  [90] 现代教育学,王鸿江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91] 《世界全史》(百卷本),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92] 世界文明论研究,许启贤主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
  [93]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94] 组织行为学,张德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95] 民族学概论,周建新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96] 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编写组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
  [97]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卷),(美)沃勒斯坦著,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98] 世界文化史,张广智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99] 历史哲学导论(英)沃尔什(Walsh, W.H.)著,何兆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00] 世界通史,张延珍等主编,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年2月。
  [101]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102]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毛宗伟译,延边人民出版社。
  [103] 语言学概论,王德春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104] 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丹尼尔·丹尼特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9月。
  [105] 程序设计语言原理,招兆铿、朱洪编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7月。
  [106] 操作系统原理,何炎祥编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107] 脑模拟与神经计算机,沈政、林庶芝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
  [108] 数字逻辑,王玉龙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109] 程序设计,夏宽理、王春森编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110] 人工智能原理,石纯一等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
  [111]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美)霍兰(Holland, J.H)著,周晓牧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112] 系统、结构和经验,(美)欧文·拉兹洛著,李创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7月。
  [113]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7月。
  [114]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美)罗伯森著,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5] 国际经济学,(美)阿普尔亚德(Appleyard, D. R)、(美)菲尔德(Field, A. J.)著,龚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116]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程,张幼文等著,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
  [117] 走向全球化,黄卫平、朱文晖著,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118]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杨伯溆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19] 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白英瑞等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
  [120] 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刘杰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1] 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2] 地球告急:挑战人类面临的25种危机,郝永平、冯鹏志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10月。
  [123] 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美)阿西莫夫(Asimov, I.)著,王鸣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注释:
  (1)封面图片:
  ESO269—57
  棒旋星系 赤经13h10.1m 赤纬-46°26’
  视角径4.2’×3.0’ 距离1.55亿光年
  由于位于俯视星系圆盘(吸积盘)的位置上,所以旋涡结构看得清清楚楚。在直径20万光年的圆盘外侧,是属于旋臂部分的形成恒星的区域。缠绕中心核的内侧环状部分极其明亮,在那里,恒星正在不断地生成。这一现象是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发现的,所以用上述编号命名。
  (2)封底图片:
  NGC4945
  棒旋星系 赤经13h05.4m 赤纬-49°28’ 照相星等9.3 视角径19.8’×4.0’ 距离1500万光年
  这是距地球1500万光年的半人马座星系群的旋涡星系。由于我们同该星系圆盘(吸积盘)成仅仅10°左右视角,所以看不到旋涡结构,但是可以从尘埃带的形态看出星系似乎是呈旋涡状的。NGC4945的中心正在快速生成新恒星,并强烈地放射出X射线和红外线。一般认为这是被称为造父II型的活动星系核的一种。所谓造父星系是中心核非常明亮的高温型星系。
  (3)彩图1
  NGC7742
  旋涡星系 赤经23h44.3m 赤纬+10°46’
  照相星等11.5 视角径2.0’
  这是位于飞马座的飞马后背上的旋涡星系。中核温度特别高,很活跃,因此,被分类为活动星系(塞佛特II型)。
  中心呈现黄色是由于被尘埃覆盖的恒星很多。年轻恒星组成的蓝色的环,若即若离地把中心部分缠绕起来。由于视线正好处于从上方眺望星系的位置,星系看上去如煎鸡蛋一样,由此也可见旋涡场的标准几何形。
  (4)彩图2:
  NGC1232 波江座的旋涡星系
  旋涡星系 赤经03h09.8m 赤纬-20°35’
  照相星等9.9视角径7.8’×6.9’ 距离1亿光年
  直径20万光年的NGC1232是比银河系大1倍左右的旋涡星系。
  欧洲南方天文台8米口径的望远境(VLT)捕捉到了该星系旋涡的样子,用3个不同波段(紫、蓝、红)摄下的画面并进行了色彩合成。黄色闪亮的中心部和蓝色的旋臂都在发光。可以探知在其中心部位有很多类似于太阳的中年恒星,在旋臂部位有很多诞生不久、发蓝光的新恒星。
  (5)彩图3:
  NGC1232的处理画面
  NGC1232的画面不是依据色别来合成的,而是在紫色画面中减去蓝色后的画面。从经过这一处理的画面中可看到,明亮部分紫色强,也就是说,大量辐射紫外线的大质量恒星在其中占了多数。同时,蓝色的年轻恒星沿着旋涡星系的旋臂分布的姿态清楚地浮现出来,其特征正如我们银河系内的猎户星云那样。这是正在大量孕育恒星的区域。
  彩图1,2,3,33及封面、封底图片引自《星座奥秘探索图典》,林完次、渡部润一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引自“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宇宙”,潘之东、王胜宝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7)引自《宇宙与人》,忻迎一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
  (8)彩图7:太阳的内部必将发生另一次核点火。当其内部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时,核心的氦元素就会发生核聚变。这时太阳会由一个变成两个,体积将膨胀100万倍以上。引自《宇宙与人》,忻迎一著。
  (9)引自《宇宙》,胡家力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10)引自《宇宙大爆炸》[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2001年。
  (11)引自《创世纪:宇宙的生成》,Trinh Xuan Thuan著,刘自强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12)引自《神奇的数字:从埃及数字到几何学体系的建立》,朴海燕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13)引自《科学与探索》,迟双明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引自“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哈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15)引自《世界花卉鉴赏》,应立国、包志毅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
  (16)引自《分形艺术》,刘华杰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17)引自《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倪光炯、王炎森、钱景华、方小敏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引自《基因组》,[英]T.A.布朗著,DNA图由Kendrew A制作,2002年。
  (20)引自《走向严密科学:量子与理论化学》,陈敏伯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引自《大爆炸探秘——量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约翰·格里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引自《天文学新概论》,苏宜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引自《物质结构》,潘道皑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引自《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英]彼得·柯文尼,罗杰·海菲尔德著,江涛、向守平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25)引自《非线性化学》,辛厚文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
  (26)引自《原子物理学》,杨福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引自《对称》,赫尔曼·外尔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28)引自《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约翰·希里格斯 F·戴维·波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29)引自《无机化学》,何凤姣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0)引自《微生物学》,[英]J·尼克林等编著,林稚兰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
  (33)引自姚智慧、董关木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候选毒株A16株的分子特性”,《中国病毒学》,2001.16(4):315—320。
  (34)引自《无机化学》,何凤姚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5)引自《元素化学》,Greenwood.N.N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36)引自《高分子科学教程》,韩哲文等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37)引自《有机化学》,郭灿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38)引自《植物生理学》,潘瑞炽、董愚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9)引自《微生物学》,[英]J·尼克林等编著,林稚兰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年。
  (40)引自《天文学新概论》,苏宜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42)引自《无机化学》,何凤姣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45)引自《生物化学》,[美]LUBERT STRYER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46)引自《原子核物理》,杨福家、王炎森、陆福全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我爱上你了啊 回复日期:2005-1-6 22:35:15 
    好长 做个记号慢慢看
作者:玄华 回复日期:2005-1-6 23:33:45 
    感觉:
  大家都不对,楼主说的没错。文章中“科”和“学”字本来占的比例就不多,又没有声明是“严格”的,又没有注释是科学论文。估计跟科学什么的不是同类型,用学术上的东西来评价,并不恰当吧。
  
  再说了,打那么多字,是多大的工作量啊?有这档子功夫,早就看完三万本书了。
作者:ccna 回复日期:2005-1-7 0:42:03 
    杨振动同意了吗?
作者:爱因斯坦来了 回复日期:2005-1-7 10:26:38 
    “想像力比知识重要”——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5周年专家座谈纪要
  
  
  (2004-04-08 13:00)
  来源:文汇报
    今年3月14日是爱因斯坦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沪上一批专家学者聚会本报,重温这位科学巨匠的科学思想以及他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卓越见解。与会者的精彩发言,对我们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以他的科学精神指导我们今天的科学工作颇有裨益。
  
  没有广义相对论就没有现代宇宙学
  
    从1917年爱因斯坦第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发表以来,这套理论已经历了约一个世纪,但是他的宇宙学的那套理论仍然被物理学家和天文家广泛采用,这是很不容易的。
  
    苏汝铿(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我们知道,在20世纪初,开尔文指出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中有“两朵乌云”。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导致后来相对论的产生;第二朵乌云,导致了量子论的出现。20世纪末,李政道教授在复旦大学的一个报告会上指出,21世纪也有类似的“四朵乌云”:一朵是暗物质;一朵是类星体的能源;第三朵是看不见的夸克;第四朵是为什么会出现不守恒。
  
    1999年,特别是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上天之后,新的实验观测使得在宇宙学领域中出现了几大重要发现。其一,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因此,科学家十分关注加速膨胀的机理和原因。其二,观测发现2.75°K的微波背景辐射在准确度更高的情况下出现各向异性,而以前人们观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各向同性的。2007年,欧洲空间局还将发射比WMAP精确度更高的普朗克(Planck)卫星探测器,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三,发现宇宙常数是一个很小的正数,这意味着宇宙空间是一个德西特(deSitter)空间。这些事实,让科学家开始思考宇宙加速膨胀是否有新的物理,从而导致了近年暗能量的研究非常红火。按照目前的研究成果,与宇宙加速膨胀密切相关的暗能量占整个宇宙的73%,暗物质占23%左右。
  
    宇宙学的创立者是爱因斯坦,可以说,没有他的广义相对论就没有现代宇宙学。从1917年爱因斯坦第一篇关于宇宙学的论文发表以来,这套理论已经历了约一个世纪,但是他的宇宙学的那套理论仍然被物理学家和天文家广泛采用,这是很不容易的。
  
    可以说直到爱因斯坦宇宙学的出现,才真正把宇宙学从哲学上的问题变成了科学上的问题,变成可被实验验证,以判别其正确与否的科学。在这方面,爱因斯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爱因斯坦的遗产不仅有成果,而且包括他留下的问题
  
    爱因斯坦带给我们很完美的理论,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挑战。希望通过爱因斯坦125周年的宣传,激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想像力。
  
    王斌(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人有很多好奇心,包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宇宙是从哪里来的,时间是否有开始和终结?空间有没有界限等等都是一些人们想了解的基本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联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认为:首先是大爆炸宇宙,宇宙是从大爆炸以后膨胀而来;其二,时空在大的引力场中是弯曲的,例如在黑洞周围的时空是弯曲的。第三,因为目前宇宙是加速膨胀的,所以对宇宙现象的解释要与现有的实验相符的话,必须引进暗能量的概念。暗能量是一种斥力,是一种导致目前宇宙膨胀的力。
  
    但是,爱因斯坦留给文明的遗产并不仅仅是这些成果,他同时还留下了一些问题,包括宇宙爆炸的能量从哪里来,黑洞周围如此强的引力场时空结构到底是怎么样的?在黑洞边缘的物质有哪些物理特性?如果说暗能量是提供宇宙膨胀的原因的话,那么暗能量的物理组成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暗能量?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索。围绕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被有些人称为超越爱因斯坦(BeyondEinstein)。
  
    实际上,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这些问题对我们真正认识宇宙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我们已知的物理学只能解释百分之几甚至零点几的物质,对此我们可以用基本粒子或其他一些物理的规律来描述,而百分之二十几的暗物质和百分之七十几的暗能量的物理组成,我们尚不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一世纪的物理学确实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
  
    爱因斯坦带给我们很完美的理论,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挑战。希望通过爱因斯坦125周年的宣传,激起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想像力。
  
    中国太缺能写科普作品的科学家了
  
    柳延延(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科学发展到今天,科普读物越来越难写。在爱丁顿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后不久,英国政府曾斥资5000美元希望能找到一位能讲清广义相对论的科普作家。我认为要大声疾呼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在前沿工作的科学家能够挤时间写一些科普作品,中国太缺这种科学家了。
  
    我们纪念爱因斯坦不应仅仅看到他的辉煌,而是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的实质,这对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有意义的。现在很多人是把爱因斯坦当作一个神,觉得他离我们非常之遥远,其实他做学问的态度,他对待荣誉,对待普通百姓,对待国际政治事物的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许不能像他那样伟大,但我们至少可以学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有追求的人。
  
    沈铭贤(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英费尔德在普林斯顿是爱因斯坦的助手,当时为了解决英费尔德的学习费用问题,爱因斯坦让英费尔德从事物理学科普读物的写作,在英费尔德完成初稿以后,爱因斯坦逐字逐句地修改,然后两人才共同署名出版了这本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很大的优秀科普书籍——《物理学的进化》。
  
    沈裛(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现在的学生对于这种基础科学研究不太热心,这和二十五年以前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的年轻人好像对相对论还很有兴趣。现在的学生中对科学怀有好奇心的比较少,他们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面临更多金钱和名利的诱惑。
  
    一个离经叛道的科学怪人
  
    怀疑和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主要的武器。现在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沈铭贤:爱因斯坦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纪念爱因斯坦70岁的时候,世界上很多人都给他写纪念文章,其中有一本书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的学术自传,书中写到:我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怪人。当时牛顿力学碰到了一些问题,大家都解决不了,但他却解决了。因为他能够在某些方面背离牛顿力学之经,叛离牛顿力学之道。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爱因斯坦自己也说,他为什么能够突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框架,是受到马赫怀疑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实际上他就有这种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特别是在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实验观测和已有的理论有所矛盾的时候,你怎样来突破,你要有思想的武器,你敢不敢突破。恩格斯也说过,怀疑和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主要的武器。我想这样一种理念是很需要的,现在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们现在总是说如果中国能出一个爱因斯坦会怎样?是不是就可以得诺贝尔奖。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爱因斯坦在那个时期出来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客观的环境、个人的条件、文化的条件是怎样的?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机制、环境、培养人的方式,出不了爱因斯坦。不解决环境、机制、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爱因斯坦说过,进行科学研究要有两类自由,一个是外在的自由,不会因为发表不同的观点而受到压制,二是要内心的自由,内心的自由就是要有自由的思想,不要总是拘囿于传统的理念。
  
  想像力比知识重要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一些权威、老师不允许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能培养有思想的人才呢?
  
    沈铭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很重要。爱因斯坦成名是在1919年爱丁顿的实验以后,相对论才跨出学术圈,为社会公众所知。科学家在当时的公众心中是象牙塔中的人,一群埋头钻研苦干、和社会保持着距离的人。一谈到科学家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认为好像脱下了科学家的帽子,你所扮演的就不是科学家的角色了。爱因斯坦这样有名的科学家却非常有社会的责任感。1931年2月16日,他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时说: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可忘记这一点!
  
    爱因斯坦已经看到了,科学如果弄不好,可能会成为祸害。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讲这样的话,没有深刻的思想、远见是不可能的。在纪念爱因斯坦时应该思考这个问题:重视科学伦理。如果我们的政治家、科学管理者、科学家没有这样的理念的话,很可能出问题。
  
    关心人的本身应不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呢?一些科学家现在不太考虑这些问题,只是一味考虑技术的进步,科研的成果。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包括我们的教育都没有这种理念。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到时会受到惩罚的。
  
    我们现在不是缺科技人员和大学教师,而是缺高水平、高层次的大科学家。我们对这些人应该重点培养,扶持高水平的人,也就是有创新能力的人。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有想像力的人才能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对权威的人和理论有怀疑精神。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一些权威、老师不允许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怎能培养有思想的人才呢?
  
    少一点功利,多一些探索自然的兴趣
  
    这种实用态度,使中国不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理论视野都过于狭小,对其他领域的探索既缺乏了解,更缺乏兴趣和容纳的胸怀,读书的范围十分狭窄。
  
    柳延延:这里我想特别提出中国的教育问题。爱因斯坦曾一再告诫说:“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他对功利性的学习和科学研究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可是中国时下不少人对知识抱有的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态度,这特别体现在对知识的态度上:对任何一种知识,总要一眼能见其用处,才去学。
  
    正是这种实用态度,使中国不少学生的理论兴趣和理论视野都过于狭小,对其他领域的探索既缺乏了解,更缺乏兴趣和容纳的心怀,读书的范围十分狭窄。杨振宇先生曾谈到,他到中国一所很有名的大学里去跟研究生接触,发现他们都很聪明,都很好学,可是过了二十年,就发现这些人后来的研究成绩悬殊很大。有些人非常成功,有些人却颇令人失望。杨振宁通过调查后发现这些中国学生往往学一门就不去管另一门,没有广泛的兴趣。而美国学生就不同,常常什么都去看看听听,常常在乱七八糟中就把东西学会了。他们的知识面很广,同时漏洞也多。但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怕出错,不敢接触新东西,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是没有出息的。把自己培养成有独立思想能力的研究工作者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尽量使自己的阅读兴趣广泛些,尽量使自己的知识面广泛些。
  
    我们今天的问题在哪里呢?比如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中国学生很少提问?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延续的是“解惑”的功能,教师不能讲授暂无定论的并可以加以讨论的东西,而必须要给学生传授确切的无可置疑的知识,否则就是“以惑传惑”。这与现代大学的基本观念完全不同。按德国科学家洪堡的观念:学生来到大学后他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者,而且是一个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与学生一起来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探索和发现与“解惑”是完全不同的。
  
    沈裛:人们并不公认爱因斯坦是教育大师,但他对教育本义的理解确实精深不凡,灼见独具。他曾谈到学校培养科技人才不应以纯粹功利为目的,也不应单纯鼓励学生以满足个人的雄心壮志为娱乐方式。他认为:如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言行向学生有意无意地感染这样的动机意识,那么明显表露的便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潜伏的乃是有碍社会公益的个人野心的膨胀。归根到底,“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在爱因斯坦看来,从事教育,就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从事科学,就要献身科学,而献身科学,正是为了摆脱世俗“欲望的桎梏”。因此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工作动机是高尚的;而这一点,正是我们最应向他学习的。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典范
  
    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朗之万说得很确切,爱因斯坦的伟大是“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沈裛:20世纪末,加拿大《环球邮报》邀请世界各地的读者评选“从公元1001起的一千年内对全世界最具影响的100位名人”,想不到,荣登榜首的不是政治家、军事家,也不是文学艺术大师,更不是富可敌国的大财阀,而竟然是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这说明物理学的精英代表,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之大,已为世界公众所肯定。公众认为:爱因斯坦可算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象征、现代科技文明的偶像!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而确立了相对论时空观,并加上光量子论的建树以及对量子理论的多方面贡献,便促成现代物质观的树立和升华,相对论又用于宇宙学研究,则导致现代宇宙观的形成。所以,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朗之万说得很确切,爱因斯坦的伟大是“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我们纪念爱因斯坦,当然不是为了猎奇、牟利,而是为了发展科学事业而去学习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科学的自然观,同时也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爱因斯坦对传统思想持有“独立批判、自由思索”的态度,这是他破除绝对时空观等观念的关键。爱因斯坦很坦率、很客观、实事求是,成名以后照样敢于承认、修正自己学术判断上的错误。然而又非常执着,认为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诸如质能相当、引力场中的时空弯曲、光量子概念、光激射思想等等,都是颇为精湛的超前意识,从而导致相对论、光量子论等革命性理论的构建,并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相对论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近年来颇有些志士仁人,正在向相对论质疑、向相对论挑战。或许可以说,这也算得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会向前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会被突破的。同时又觉得,这革命性的举动也可能是受一些超前意识所驱使、所激越;当然,这超前意识往往未被当前公众所领悟,也可能包含着正确的科学预见。我在《自然杂志》近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这里简单谈点看法。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其主要成果是建立了两大理论支柱: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包括早期量子论、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不仅如此,这两个理论在形式上还已相互结合,并产生丰硕的成果。所以说,如果要提突破相对论的话,应当首先考虑如何促使其与量子理论的进一步结合。这是21世纪理论物理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必由之路;如果单方面地讨论相对论的突破问题,恐怕未必能明显地收效。
  
  
  
  
  
  
  
  
作者:恺撒大帝5 回复日期:2005-1-8 17:35:44 
    不倦探索的爱因斯坦
  
  
  --------------------------------------------------------------------------------
  
    正像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下半叶是牛顿的时代那样,人们常把20世纪的上半叶看成是爱因斯坦的时代。因为他的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几乎整个20世纪物理学的创造历程,都有他的巨手在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他当然是天才。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不但无限勤奋,他还是一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冲破禁区、创立新说的伟大科学家。他敢于并且善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不倦探索。
  
    当然,这首先是时代的要求。爱因斯坦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在他科学思想最活跃、贡献最多的20世纪初,是科学思想新旧交替的时代。就在绝大多数人向经典物理学顶礼膜拜的时刻,一连串“挑战”却接踵而来。在平静而晴朗的物理学太空中挂着两朵乌云:一朵和黑体辐射实验有关,另一朵和以太漂流实验有关。另外,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也有力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大厦。爱因斯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闯将。
  
    爱因斯坦还在少年时代,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追赶光线的人;关于光线的想法引出了狭义相对论。他又设想:假如吊索断了,一架升降机坠入深谷,里面的乘客会有什么感觉;这个想法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科学理论的发展,不是拆了旧房盖新房。它像登山一样。创立一个新理论就像登上一座高峰。视野扩大了,原来隐蔽着的东西被发现了。原有的理论仍然历历在目,只是显得小了,成了广阔视野中的一小部分。他在登上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高峰以后,没有满足,没有停顿。他环顾四周上下,看到宇宙间无比壮丽的景色,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准备攀登新的高峰
  ——统一场论。这是相对论的第三阶段。他希望把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而且希望这统一的场能够解释量子力学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
  
    爱因斯坦是这样写,也是这样做的。他在神圣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勇敢地深入探索宇宙。他探索了几十年,直到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夜,在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一叠统一场论的未完成稿,准备翌晨醒来再继续演算。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索,正是他一生追求真理的那种毫不气馁的热情和顽强性格的写照。
  
    生活就是追求真理。正像德国剧作家莱辛说的: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在勤奋的工作中,在追求真理的探索中度过了一生。他有限的生命已经结束。但是,人们在心里建起了纪 念他的殿堂。
  
  (选自《青年科学向导》总第3期)
  
  
作者:如此等等 回复日期:2005-1-9 13:52:55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因斯坦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无限勤奋,是因为他符合时代要求,不倦探索,敢于创新。
  ------------------------------------
  有理
作者:雅典娜9 回复日期:2005-1-10 17:50:26 
    爱因斯坦最反对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孔”。他把自己的“钻头”,对准统一场论上最厚最厚的地方,希望把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给物质结构一种统一的解释。他也知道统一场论不会在自己手里完成。可是他认为,“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科学史只写某人某人取得成功,在成功者之前探索道路,发现‘此路不通’的失败者统统不写,这是很不公平的。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他给比利时王太后伊莉莎白的信里是这样写的:“留给我的事情是:毫不悯惜自己,研究困难的科学问题。那个工作迷人的魔力,将持续到我停止呼吸。”
  ********************************************
  至理.高明.
作者:auqkhter 回复日期:2010-08-15 11:36:34 
    其实吧
  希亚的技术部主管自从看了这篇文章,就在捣鼓,快有六年了,当然,我们证实了其中一部分是正确的,其次,理论数据和事实的差异有点大,六年来,研究部的资金有大概五千亿用于研究该项目,是很大的比例。
  我在想,如果,各位真的没事干,麻烦你,把所有数据核实一下,并且考虑下实际情况。重新发一下数据,因为数据的不同时性,不准确性,我们已经有大概一千亿打了水漂。
作者:renaorenao 回复日期:2010-08-16 00:23:14 
    此贴如穿越时间隧道而来,学习,有很多不懂之处。
作者:近古来客 回复日期:2010-09-02 21:09:08 
    高深.....顶
作者:近古来客 回复日期:2010-09-03 15:21:48 
    我也有个贴:『国际观察』 [网友前线]简说宇宙之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86267.shtml
  还有网友有个贴:人类是怎么来的。。。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82968.shtml
  几个贴综合讨论下可能更明朗。。。。。
  最好来个数学家,用数学的方法论证下。。。。
作者:虫二呆呆 回复日期:2010-09-08 10:11:04 
    的
作者:k35035 回复日期:2010-09-08 11:11:47 
    都TMD在放屁!!!!?用人类自己建立的逻辑去解释宇宙.可笑!!!你们说来说去的前题都是用自以为是的逻辑的..这样怎么能行!!!人类的认知快达到饱和了.如果再用固有的逻辑去推断宇宙的话...顺便说一句:其实我不是地球人......闪----

    此帖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 加入收藏夹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谷歌书签 嘀咕 QQ书签 新浪微博 百度搜藏 开心网 雅虎收藏 人人网 Delicious 白社会 MSN空间 豆瓣

快速注册

点击[+] (最多可以插入 5 张图片)

清除  引用相册图片

 


关于天涯 | 广告服务 | 天涯客服 | 隐私和版权 | 联系我们 | 加入天涯

? 1999 - 2010 天涯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