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理论--宇宙自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16:11
◆ 宇 宙 精 神 茫茫宇宙浩瀚无穷,古往今来无际无垠,日月星辰往复如恒,人与自然生机无限。是什么力量以维系,是何物而使然?有史以来,人类的科学乃至哲学,无不在为之而求索!综合东西方哲学和科学,人们终于发现,宇宙精神的永恒,是这一切的客观存在,使这个世界具有了勃勃生机。 开天辟地之前,是一个寂静无为、没有生机的混沌世界;或者是原来的生机被破坏了,便无声无形、无息无象的在那里游离着。根据现代科学提示,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统一的正负两种力量,传统哲学则谓之“阴”和“阳”。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物理性能,使各种因子分离组合、混融冲和,最后抟聚到非常致密,形成巨大的能量,自然地运行不息。这种能量古称“混元一气”,又谓之为“太乙真气”。因为它存在于宇宙形成之前,故我们称之为“先天混元一气”。《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故知宇宙的形成,生天、生地、生万物,都是先天混元真气赋予能量的结果。这也可以使我们理解了《易经》所说的“无中生有”和《老子》说的“道本虚无”。然而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对处在阴阳未合之前、天地未判的状态下,不好说清楚的长期蕴酿过程的“强为名之”而已。根据现代科学早已证明了的“物质不灭定律”,我们也就不难明了阴阳流通演变、有无相生是永恒不易的宇宙自然规律。 先天混元一气充盈全体,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即爆发出新的宇宙,这是不是西方天文学家说的宇宙爆炸生成说,我们姑且不论。然而开天辟地,天地始判,阴阳又分确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理念。《黄帝内经》有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轻清上升为天为阳,重浊下降为地为阴。故须天阳下降,地阴上升,天地交泰,再生后天混元真气,万物方能衍生。宇宙万物得到了生命能量,在自己适宜的环境里生长发育,生成形形色色的生命体。这个变化过程,即《老子》“道法自然”的演变过程。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即先天阴阳合二而一的混元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即是现出一分为二的天和地——新的宇宙天体。“阴阳再合生三体”,是天地交泰而生后天的混元一气;“三体重生万物昌”,即后天混元一气发挥其能量作用衍生万物,并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人类的繁衍昌盛是社会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辉煌一页。人为万物之灵,善体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参天地之化育”(《礼记·中庸》),帮助万物更好地发育生长。所以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动和大自然规律无不相合,天人一体,息息相关。 人生之初,是在阴阳媾合产生先天真一之气时,得一则生。待到后天(包括胚胎、哺乳、独立生活)的各个阶段,又都需要后天真气的补充而化化无穷。如后天真气供应不足,或消耗过多,生命能量匮乏,则生命不能继续,失一而死。如果能使人体心肾相交、水火互济、阴阳和合、五行顺理,五气朝元则真气充足而生命力旺盛,健康长寿,终必返朴归真,就可以完成人生来去之始终。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至道”是治人事天的坟典,实际涉及宇宙万物,内容博大精深。伏羲作易画八卦,以示阴阳流通演变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观,都说明混元一气为天(大宇宙)人(小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人天一体的整体观,真气作为自然赋予的生命能量,也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又遵循宇宙万事万物,对人体真气益者受之、损者避之,以此养生则寿的“道生”法则,进一步提出了全真导气、行气摄生的修为方法。可惜该法因故失传已久,故后人知医者多,识道者鲜矣! 真气运行学说以宇宙精神阐发“三圣道”之本义,破除奉道修身过程中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唯心思想、玄奥理念,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手段,为医学、养生学的科学体系绘制蓝图。真气运行学体现自然本体,论述性命根源,确立医学核心,带来人类福音。 天地含德万物育,阴阳交感不错移。 五行为缘因成果,混元真气运玄机。 ◆ 道 法 自 然 中医学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和方法防病治病,在很多方面能够产生现代医学无法达到、也难以理解的疗效。特别是真气运行五步实践、中医针灸疗法对某些疾病动人心魄的奇效,不仅使不少西方学者瞠目,更证实《黄帝内经》的脏象、经络、气化学说是对复杂的人体及其运动规律的一个真实巨大的发现。中国医学、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古代“天人一际、道法自然”哲学的深刻影响。 近几十年来,人们致力于锻炼养生、人体科学的探索,对此,又有了新的认识。譬如《易经》的阴阳、太极、八卦学说和老子的有无相生、归根复命理论等,在医学养生界受到高度重视;《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理论也因此得到更高的评价。 《易经》的产生,时经三古,人更三圣,阐述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性。如《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个生字即由阴阳演变而来。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包含着阴阳两种对立的趋势,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就是阴阳交感作用下产生的。《易经》把阴阳的对立统一作为宇宙自然的总规律,用阴阳的象数作为占卜天时、人事的学问,故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易经》以或阴或阳的二元气论变化作用阐述宇宙万象,重视阴阳未判之前,或将成为阳刚或将成为阴柔这一变化流通的根源。而这一根源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并非凝聚静止的阴柔,而是属于积极流通的阳刚。这一根源以阳的性质变化作用时成为刚健,以阴的性质变化作用时成为柔顺,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才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也就是自然法则永恒不变的真理。如能参悟这一玄机,勤而行之,就有可能从“寿限”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是老子提出来的,是宇宙生成的本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道生一,是说道在根本阶段中呈现为一种阴阳未分的状态,即先天混元一气;一生二,即由混元一气分为阴阳二气;二生三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冲气),这种作用便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稳定状态(和),这些状态就是负阴抱阳的万物。老子向当时人们披露了宇宙衍化的一个奥秘,即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阴阳矛盾的运动之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一种状态,即指阴阳平衡和谐。《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和而万物生”。《德篇》说:“天地之道犹张弓然,高者抑之,陷者举之;有余则损之,不足则补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更把和谐视为万物存在的最佳最高状态。 祖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通篇贯穿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道法自然思想在医学、养生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如《灵枢·刺节真邪论》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来自于大自然;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契符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与生命共存亡的呼吸,更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内经》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天赖以清,地赖以宁,谷赖以盈,人赖以生,无非顺其自然之道。 人们以人身小宇宙这一开放的巨系统为主导,力求融于宇宙自然,利用自然,发挥大自然赋予的洪钧力量,永葆健康长寿为目标,构划人体科学体系的蓝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中最受人们推崇的、被誉之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的《易经》和“太古道”“太古经”的老子《道德经》及“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的《黄帝内经》,正是人类道法自然养生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渊薮。 ◆ 人 与 自 然 日本大阪大学名誉教授中川米造著文说:“现代医学越是进步和普及,其产生的问题就越多。这是因为现代医学运用‘分析’的方法,只看重局部,而无视整体”。中川教授因此指出:“气功,不是针对局部的,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解决身体的问题。假如以‘身心结合’的观点,或进一步以‘身心与环境结合’的观点来处理治病问题的话,则应把医疗人类学的,或者医疗社会学的行为科学的研究,摆在比生理学的研究更重要的位置上”。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云,西方人提出的问题,中国人早就做出来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所谓“天人之际”、“天人合一”,中国人几千年以前就研究的一清二楚。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探索人与宇宙万物的本原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的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承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来自于大自然。 天之日月星辰,形成宇宙天体,转移岁月,变易寒暑,在天道运行中寓有生生不息之机。大地有水火金木,承天气而生长万物,以保持生态平衡。人为万物之灵,体察天地之情,代行天地之道,培育万物更加繁荣昌盛,故天、地、人被称之为"三才"。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既重视人身的整体性,又把人体融入大自然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研究,力求内外的平衡和稳定。故中医学有着朴素而理想的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 顺 适 自 然 《荀子·天论》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凡是日常顺应自然者,都能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相反则疾病丛生,未老先衰。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知养生之道的人,多接近自然,沐浴着阳光,呼吸着包含多种元素的空气,用吐纳导引之法,充养、沟通任督,协调阴阳,使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悠然自得,生机旺盛 ,自然长寿;凡不知保生,随心所欲,违背自然,岂不自速其毙! 对四时气候变化的调摄方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精辟的论述。走近自然,又必须顺乎自然,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寒温的气候变化,调摄自身的生理活动,使情志与自然规律顺适和随,勿令忤逆,自然健康长寿。 ◆ 返 还 自 然 历代圣哲,为了返还自然,返朴归真,穷究天人之际,花出毕生精力。固为解除众生之疾苦,得享其天年,更进一步为有志者暗示天机,指出返还自然之大道。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命之源泉,不但说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依赖,更进一步指出人是从大自然中衍化而来的。有史以来,人类都经父母胎生,然而她的生理,不还是没有脱离阴阳五行之理,法于自然,暗合天地吗!所以今天不是都把人体称为小宇宙吗!老子据此,以身证天,以天验人,用直觉的方法,洞察了宇宙的奥妙。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在他练功达到恬憺虚无的时候,有一种力量在发挥作用,这种力量,“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个恍恍惚惚,不好形容的实际力量,就是人生之本的、天地未分之前的“混元一气”,也就是先天真气。 ◆ 通 向 自 然 为了返还自然,就必须建构通向自然之路径。这个路径是先天秉赋、自身原有的,只是因为后天诸多干扰而迷失了。大道不远就在眼前。简言之,只要收心返视,在呼吸吐纳上下功夫,就开辟了迈向自然的途径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饮食营养上追求,却从未把主宰人体生命的关键“呼吸”重视起来。呼吸与自然直接相通。后天生命从第一个呼气开始,一直到最后无力排除浊气时为止,生命即告结束,一呼一吸都是由大气压和肺内压的压力关系而形成的。一般肺内压是负于大气压的,因此吸气是自然的。为了多排除一些浊气,降低肺内压,更好地接受自然之清气;所以有意地注意呼气,吸气任其自然,这就是符合生理的自然呼吸法。经过长期锻炼形成条件,就把被动的呼气运动变为主动,而成为夺天地正气的主动呼吸法了。外呼吸的出入,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着人体内自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的生理功能联系,无不听令于呼吸的调节。故《素问·灵兰秘典篇》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尤其心肾之间的真气升降失调、关乎于人倾刻之安危。故《内经》有“升降息则神机化灭,出入废则气立孤危”之警示。所以,呼吸锻炼成为后天修为之归依,是可以在实践中领悟的。 善摄生者,通过坚持不懈的养生锻炼,由后天返先天,肾气源源不断地灌溉脑海,整个身心都会发生全面的变化。《丹经》说:“要得不老,还精补脑”。任督犹天地之子午,任脉统摄诸阴经,督脉总统诸阳经,任督一通,诸经随之而畅通,得到旺盛的真气运行,全身脏腑经络通调,阴阳和合,五行顺理,人与自然玄机暗合矣。故历代圣哲都在追求这条通向自然的道路。老子主张无为,然修炼须在有为的基础上达到无为,无为才能合乎自然。在静极生动的自然法则下,又产生了新的事物,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可见有和无不断的运动变化,使自身阴阳二气融为混元一气。再炼再养,也即《丹经》上说的“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成为与道合真的真人。《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有识之士若能遵循老子的教诲,循着以上真正的道路前进,自然可以返还自然,返朴归真。 有道是:借问通天真蹊径,三田三关路崎岖; 返朴归真无他义,阴阳再合道生一。(来源)气功养生网:http://www.19999.cn/gong/2007/0711/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