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 理论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1:32

领导干部要有道德感召力

 

  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德”的作用,提倡修身养性、重义崇德,并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厚德载物”、“德行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古语,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优秀道德情操的美好向往和由衷褒扬。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对党员思想的改造和自我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提出,干部要“又红又专”。邓小平同志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面向新世纪,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道德修养,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鲜明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成立89年来,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党员干部浩如繁星,新时期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王瑛、沈浩、郑垧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自己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道德风貌,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

  领导干部是党执政为民的骨干力量。强调领导干部注重品德修养、具有道德感召力,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不仅是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具有道德感召力,才能彰显道德力量、树立新风正气。官风影响民风。官风正就能涤荡歪风邪气,否则就会加剧社会的道德败坏。应该说,当前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品德是好的,涌现出大批清正廉洁的时代先锋和人民公仆,为广大群众树立了道德的标杆和学习的榜样。但也毋庸讳言,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以权谋私、利欲熏心,欺上瞒下、目无法纪,麻木不仁、作威作福等现象,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侵蚀了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官德修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培育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可以形成强大示范效应,引领全社会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提升。官德凝聚民心。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百姓、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就会产生强大的道德和人格力量,使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为之振奋、为之鼓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把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贡献出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领导干部具有道德感召力,才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领导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执行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实实在在与群众打交道。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有把尺,既称量世事,也衡量人品。领导干部的品行谁高谁低、孰优孰劣,群众一清二楚,心似明镜。有道德感召力的领导干部,才能一片赤诚,深深地感动和影响一方百姓。任长霞同志牺牲后,河南登封市的无数群众前去吊唁,追随灵车,泣不成声;而有的领导干部刚一宣布调动离任,群众就奔走相告甚至放鞭鸣炮庆贺。这巨大的反差发人深省,令人深思。道德感召力是党光辉形象的放大镜。群众把领导干部看作党和政府的化身,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来认识党和政府。领导干部道德高尚、亲民为民,有道德感召力,我们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越来越高;领导干部道德低下、品行不端,就会损害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和形象。道德感召力是打开群众心扉的钥匙。安徽小岗村原党支书沈浩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如鱼得水。大伙说“有困难找沈浩”,就是因为沈浩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叩开了群众内心那扇门。道德感召力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增多。领导干部有道德感召力,群众就信任他、钦佩他,愿意向他倾诉、让他调解,情绪容易理顺,矛盾容易化解,甚至一些合理的要求也可以等一等、放一放。那些本身德行不好甚至道德败坏的领导干部,群众不仅不会和他平心静气坐下来交心,弄不好还会激化矛盾。

  领导干部具有道德感召力,才能以德服人、以德聚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道德感召力出凝聚力。领导干部的威望靠权势地位不行,靠能力、水平也不够,还要辅之以人格魅力。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领导由于德行不够,群众对他往往是表面服从、暗地抵触,当面点头、背后摇头,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这样的领导,哪里有威望可言?对崇德重义的领导,群众信任他们、托付他们,有委屈、有意见,都愿意向他们倾诉。这样的干部,就是一块磁石,把大家团结在周围,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干事创业。道德感召力出战斗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人格魅力的领导,不用煞费苦心去说教,别人也会心悦诚服地效仿他,甘心情愿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欲罢不能,即竭吾才”。人格的力量润物无声却深远持久,顺境中大家群策群力、不邀功争宠,逆境中大家同舟共济、不离不弃,这样的集体无坚不摧。

  领导干部具备道德感召力,就要摆正做人和做官的关系。人品、官品如同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的两翼,缺一不可。做官必须先做好人。人品决定官品,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首先是好人。人品高尚的领导者,日三省其身,时刻保持警醒,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不丧失道德底线,不迷失人生方向,始终对群众感情真挚,对事业忠诚可靠,对同事热心诚恳。没有好的人品做底子,一旦权力在手,势必生邪心、走歪路、办坏事。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道理就在这里。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好的人品,还要有好的官品。领导干部的“德”应该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即要有高尚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强烈牢固的公仆意识,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真正成为毛泽东同志讲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生活情趣不是小问题

  生活情趣是个人品行和修养的直接体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既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

  生活情趣看似小事、小节,但小中见大。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反映了其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抉择和事业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既可以判断他的境界、品位和气质,更可以看出其对工作、对事业的基本态度,对党和人民是否忠诚,人格是否高尚。那些贪图安逸、沉湎酒色、留恋牌桌的干部,很难在事业上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感,很难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追求,往往因其消极颓废、追求享乐的人生态度而丧失为人的道德底线,丧失共产党员的基本原则,坠入腐化堕落的深渊。成克杰之流,即为明证。

  人人皆有情趣,但情趣有雅俗之分、高下之别。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有益于开阔视野,提高境界,鼓舞斗志,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同时也有益于娱情养性,保持身心健康。反观那些陷入腐败深渊的领导干部,由于自身情趣低下,贪图物质享受,往往经不起“酒色财气”的诱惑,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之中,流连于低俗甚至色情场所,败坏党风民风,贪腐现象也因此滋生。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就是因为经不起桃色陷阱的诱惑,“郎舅共享情妇”而日益贪腐堕落。赖昌星腐蚀拉拢领导干部,专门从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不怕领导不好交,就怕领导没爱好”,由此把一批领导干部拉入腐败深渊。可见,生活情趣是健康、高雅,还是放纵、低俗,往往决定了领导干部追求做什么样的人、干什么事,崇尚什么、摒弃什么,对不良现象、不良风气有无免疫力,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不是个人的私事,影响到单位、部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风气。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须知,领导干部的兴趣爱好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示范性,不论在八小时之内还是之外,都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都会影响周围的干部群体和人民群众,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如果不以身作则,严于自律,就管不住、管不好下面的干部,甚至可能带坏一个机关、一个部门的风气。一个领导干部的一个不良情趣,往往是其腐败堕落的开始,而一个领导干部的腐败堕落,背后往往会牵出一个庞大的腐败群体。重庆“涉黑打黑”案,以重庆司法局局长文强为首的一批贪官污吏纷纷落马,私生活上的骄奢淫逸、腐化堕落,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领导干部生活情趣的社会影响不容低估,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身为领导干部,越是身居高位,就越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摒弃不良的嗜好,对个人的情趣操守和道德水准,有高于普通干部群众的严格要求。领导干部要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对个人的喜好要学会选择、克制、引导,既要严于自律,又要管好身边的人,加强党性修养和素质培养。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树立我们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培养一支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勤政廉政 谨慎为政

  为政之要在于勤,为政之要在于廉,为政之要在于慎。

 

  勤政,就是要干事,多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做官不干事,这个官就没用,就得腾位置。我们常说,共产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是什么?就是仆人,人民公用的仆人。仆人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铺床叠被、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净堂扫院,什么事都得干,就是把主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就是要尽心尽力地去为人民办事,办生产中的事、生活中的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事。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发展了,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人民的所思所盼,所以要集中力量抓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茶,这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最现实的事,也是锅碗瓢勺经常响、碰来碰去矛盾最多的事,也是公仆最该干的事。社会和谐来源于生活安逸,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睡不好,衣食住行,诸多不遂心,就没有社会和谐可言。这些看似小事的琐碎事,对人民群众来说,往往就是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吃饱穿暖,把日子过好,这是广大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勤政干事,就要干老百姓关心的事、需要的事。一个抓发展,干发展的事,这是根本利益,既是长远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求;一个抓生活,干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急需帮助解决的事,使人民能过上安稳日子。强调勤政,就是要反对倦政。倦政就是懒于政事,说白了就是不干事。不干事不是简单地指上班点卯撞钟,无所事事,更主要的是指不负责任,不解决问题,不触动矛盾,大权揽在手,就是不发令,别人想干也干不成。当领导的,不能怕作难,不能怕矛盾,不能怕吃苦,也不能怕受累。干事没有不吃苦的,没有不作难的。我们有些干部想位置、争位置、保位置,可以说是处心积虑,精于算计,十分舍得下功夫,而对干事却不上心、不下力。看见难事躲着走,遇到矛盾绕着走,一心想当官,还想当个太平官,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我们现在有许多事情都耽误在不干事上,把大好的机遇错过了,把大好的时光浪费了,把人民的事业也给耽误了。拿着俸禄不干事,长期下去是会误大事的。在这里还需要提出另一个问题,倦政也包含整天忙忙碌碌而不干正事。我们有些同志,你不能简单地说他不干事,整天也是早出晚归,夜以继日,腿不停地跑,手不停地写,嘴也不停地讲,辛辛苦苦,热热闹闹,但干的事情离人民很远,离实际很远,在十分认真地搞形式,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用群众的话来说,这样的事干了还不如不干,宁肯让你们歇着,拿着工资薪水,也别没事找事瞎折腾。所以,勤政,要勤于正事。什么是正事,什么不是正事,道理标准很简单:凡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事,都是正事,有违的、不利的、不实际的,都不是正事。正事就多干快干,否则就少干不干。

 

  廉政,现在讲得很多了,但腐败现象仍然严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古今中外几千年,都还没有解决好。抓得不少,判得不少,杀得也不少,中国历史上因腐败而被杀头甚至株连九族的都不少,但仍是“前赴后继”。看来官场腐败是个痼疾,是个顽症。在这里不去分析它产生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原因,只谈一个具体问题,就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德问题。社会有公德,家庭有美德,公民有道德,各行各业还有职业道德,这是一个社会赖于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为官的一定要有官德,也就是为政之德。腐败现象为何蔓延不绝?从个人内因上讲,就是贪欲所致,欲壑难填,利欲熏心。抑制贪欲,要靠法纪,也要靠道德修养,在一定意义上道德修养更重要。古人讲,“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修身是最基本的。我们党历来重视从思想上建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强调法制,但决不能因此轻视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不端正,法制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腐败的问题出在欲望占了上风,道德感下降,甚至丧失了。凡是搞腐败的,没有一个不是利欲熏心,鲜廉寡耻。“物欲横流”,肯定要坏事。解决腐败问题,从思想深处,首先要解决好欲望的问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仔细想想,非常短暂,能够过得有意义些、清静些、坦然些、自由些、安稳些,比什么都好。自己给自己套上名缰利锁,苦苦挣扎,到头来身败名裂,烟消云散,何苦呢?从政之德,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公正,二是清廉。大家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剧,凡是有升堂审案的场景,布景上都有一块匾额,上写“公正廉明”或“清正廉明”四个大字。尽管剧中可能是昏官、贪官,但堂上这四个字是不可少的。老百姓看干部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你干事不干事,处事公不公,自身净不净。不干事,老百姓要跟着你受穷;处事不公,老百姓会心里有气;自身不净,就会风气败坏,贪腐横行。所以,公正清廉是为政的大德。公正清廉,就是要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依政策办事,带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办事,而不是凭金钱办事、凭亲疏办事、凭交情办事。说到底,就是世界观的改造问题。当干部的,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共产党的干部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看待权力,正确看待名利,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走好自己的从政路。

 

  慎政,就是要谨慎从政,小心从政。政治很复杂,政务很繁杂,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东西我们不了解、不熟悉,还要去处理,当然会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虚心学习,集思广益,依靠集体之力、众人之智来解决。我们说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其深刻的道理也在这里。领导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什么工作最难?千难万难,莫过于人的工作最难。只要把人的工作做好了,事业就成功了一半。领导,顾名思义,就是带领和引导。带领引导谁?说到底还是人,就是要把人带领好、引导好。世有百态,人有百情,把人组织好、管理好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改朝换代,政权更迭,都是最终在人的问题上出了问题。干事、公正、廉洁,就能把人带领好,人民就会拥护、赞同、信得过,说的话就会有人听,做出的决策就会有人办。领导需要权力,但一定要谨慎行使权力,绝不能一朝权在手,乱把令来行,绝不能搞“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那一套。掌权者应时时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千万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我们有许多问题出在不谨慎上,也就是盲目决策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比贪污腐败要大得多、多得多,而且还难以清理,贻误后代。我们说敢于决策,但必须善于决策、科学决策。这个决策是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认准了的前提下来决定的。果断和武断只是一字之差,要果断而不要武断。主见和主观也是一字之差,要有主见,但绝不能主观。有主见、敢果断,看其表是雷厉风行、敢作敢为,透其质是十分谨慎、百倍小心。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越要小心,越要格外谨慎。如果涉及大的利益调整,就更要慎重,搞得不好会出乱子。现在社会矛盾很多,各种利益关系都在重新调整之中,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一定要慎之又慎。慎政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慎重处理已经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我们反复讲一个观点,就是要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初发之时,处置在萌芽状态,不要把事件演变为案件,不要让个别事件酿成群体事件。我们是在和平条件下执政,解决社会矛盾不易采取过于激烈和强硬的手段,而要用民主法制、说服教育的办法去解决。现在许多问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警惕、不重视而逐步演变造成的。一些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认真追溯,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如果早发现、早处理、早采取措施,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包括一些事故,也多是不认真、不负责、不小心、不谨慎造成的。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就是告诫我们守成很难,执政不易,不可一日懈怠,不可粗心大意,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未然,谨慎从政,少犯些错误,千万不要大意失荆州。

 

看干部要既看功劳又看苦劳

 

  现实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与差、成与败、行与否时,往往只是一味地看重结果,而不太看重过程,讲究以成败论英雄和论功行赏,每每记住的是那些功名显赫和取得很大功绩的,而往往容易轻视乃至忽视那些下了很大苦功、付出很多努力却功劳不显甚至没有什么功劳的人。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看一个干部应该既要看功劳,又要看苦劳。此话耐人寻味。

 

  看干部,当然应该也必须首先看功劳,因为功劳代表了一个人的成绩与作为,是苦劳的集中体现和必然反映,是心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一般来说,功劳和苦劳大体是成正比的,下多大的苦功夫,结多大的事业果,功劳折射着背后的苦劳。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看功劳是正确的、必然的,这也是凭实绩看干部、用干部的内在要求,是鼓励、倡导和崇尚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的一种鲜明导向。把掌声和鲜花献给做出成绩、取得功劳者,是天经地义的奖赏。

 

  看干部,还应该也必须同时看苦劳。应该说,看功劳基本上能看出一个干部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但绝不是全部。从现实来看,苦劳有时也未必一定能结出期待中的果实,功劳和苦劳也有不成正比的时候。苦劳要转化为显在的成绩和功劳,往往需要一定的内外部条件,更与一个人的岗位、时机和际遇有关。有的人,虽然平时下了很大的苦功夫,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吃苦受累,但是有的因为工作基础差、难度大而一时出不了成绩;有的因为做的是抓长远的、干潜在的、打基础的工作,也一时见不到成效;有的因为见荣誉就让,把功劳和成绩都记在他人和集体上;还有的是因为本身主要从事大量具体、琐碎、零散的工作,长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基本上就出不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功绩,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付出苦劳而功劳不显者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推崇。我们既要对劳苦功高的干部高看一眼,又要对劳苦而功不显的干部厚爱一等。

 

  看苦劳,就是要注重看状态、看付出、看过程。我们不仅要看一个干部“干得怎样”,还要看一个干部是“怎么干”的,要看一个干部在平时工作中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不是很投入、很敬业、很勤勉,能不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看苦劳,就是要特别关注那些长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计功名、埋头苦干的人;格外关心那些一辈子甘做“小螺丝钉”的无名英雄;倍加重视那些在“不起眼”、“不足道”、“不热闹”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无功”者。这些人同样是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建筑师和施工员,同样是成就我们民族大业不可或缺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同样为党的形象增光添彩。

 

  看干部既要看功劳,又要看苦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看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只有既看功劳,又看苦劳,才能既让建功立业、劳苦功高者受尊崇,又让默默无闻、劳苦而功不显者受鼓舞,充分调动起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