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海教授在《档案界》写作研修班指导老师集训会上的发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23:22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海教授在《档案界》写作研修班指导老师集训会上的发言

另郁整理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者审阅):
 

我先谈谈体会:从研究生的培养角度来讲,总的感觉越来越难。从带研究生的角度来讲,都不愿带,没几人愿带,我是无可奈何,每年都给三四个、五六个,其实一年带一个就行了。本科生培养也存在问题,过去我们条件好的时候,到大三训练时,那时写学位论文相对容易些,至少在规范性和文字表达上问题会少一些,现在重点转到研究生培养上了,没人再愿意再搞大三训练研究论文,里面就暴露了大四的论文问题多。
      问题体现了几个方面:架子搭不起来,普遍就是大而空,选题你给他当面开会说怎么做,开口要小、以小见大,字数不要太多,实在不行三四千字就行,千万不要太多。说归说,回过头来还是大,为啥要大?他是怕少了弄不成。这可以理解,有个学生选个题目,给他改了三次,写出的还是那样—《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问题和对策》一写出来吓我一跳,共一万两千多字。最后,没办法只好给他改改题目、掐掐字数,你谈整合原则就行了,把问题、对策通通拿掉。
      到了研究生阶段,我们前两年注意了这些事,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有问题。我现在采取的办法也是笨办法,过去有点过于相信他们了,想到好多问题都解决过了,现在回过头一看不是这回事,上到研一时,我采取的办法是笨办法,第一学期先上基础课,什么是基础理论、什么叫应用理论,这必须得上,因为他在概论上搞不清,比如什么问题属于基础理论,什么问题属于应用技术范畴,应用技术好理解,什么叫边缘和交叉,你得用大量实例给他说明。你说现在限定边界,你要看问题、看文章,这个文章是啥问题,你自己都搞不清楚、糊涂,你得讲。讲完后,第二学期得写综述,目的是找对专题,然后相关材料收集的齐全程度,第二归纳能力,第三规范。
      说到规范要下劲儿抓,今年我采取是以《档案学通讯》第一期为蓝本,让他从第一题读到最后一题,哪个题选错了,或者文不对题,摘要问题在哪里,关键词哪点错了,错在哪里?什么叫关键词?然后再分析它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问题出在哪里,最后再说正文,正文问题不少,《档案学通讯》要比《档案学研究》好些,以《档案学研究》为例问题更多。这个问题讲完大概讲了一个半月,一周两节课,一个半月也没多少时间,一篇一篇地讲,讲了我也看,讲下来不一样,我觉得这是最基础的,解决不了不行,归纳、概括能力不训练不行。我觉得这是个前提,如果归纳、概括能力不上来,分析能力也不行。
      我想第一年采取这个办法,把这个程序走完后,然后第一学期我教综述,第二学期我教他写小论文,我不要求他写什么新花样,就训练他选题目、训练他的规范化,他自己选,没有,他写不长,最多四五千字,写不了七八千字,这两个作业交上来,规范化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文笔不行,语句不通、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太多了,这是我非常头疼的事儿,包括发表的综述我至少改了七八遍。一道道过,改完后,告诉他哪里改,看明白没?再改再过,一看还不行。大体上我是干这事。
      研二学生我采取的办法,就是给他讲专题、前沿性的最新动态,也没什么多讲,也就是那几个有代表性的东西,结合我自己的研究体会,给他们讲讲。结合问题给他讲清楚,我自己理解就是怎么看,更多的是方式方法上。因为我要教三种课,前提我不想教这么多,也是无奈之举,好多人不愿上这课,上这课比上本科生的课要累的多,每次都要准备,不能我没事拿本杂志去讲,怎么讲?三节课讲下来讲什么?我强烈反对研究生编教材,导师不一样,五花八门的导师他可以选择,谁好谁不好,他可以作判断。要多元化,如果搞成单一化就毁掉了,我讲过我有我的招,别人有别人的招,没有谁对谁错,你自己作判断,学术上方法很多,需要碰撞,但基本规律差不多,你得积累。三年下来,我不要求你创新,你只把方法掌握住,学会了规范,出了校门到了社会上,如果需要你作科学研究,将来你再慢慢积累,写文章有了思路,不费劲,达到这个目标就行。
      周一学校开研究生教育会,我们分到文科那一片,其他几个院长都讲,我说我实在讲不了,学校要求的程序是死的,套路是那一套。我说我没新招,我说我能做的事,只有两个,第一就是把系里的政策处理好“要想马儿跑的好,又不给马儿吃草”,那这事肯定不行,导师为什么不愿带研究生,因为没什么利益,现在是学校是谁带研究生谁赔本,还得一年给他三百元钱。上课有课时,不上课无课时,你想这事谁干?我带五个研究生一年交一千五,三年交四千五。如何带?我的办法很简单,你帮学校申请项目,申请下来,你利用那个钱来交,前提是两年内要发表两篇文章到核心期刊,这两篇把老师都难倒了,更何况学生。我做顶层设计,我给你工作量补贴,大概一年下来一个学生会有五百七十元的补贴,这样他才有干劲。这招儿我是新学的,不这样,现在研究生都没人带,到这个结局,学校又不管,你自己不解决就是不作为。第二个是学生,学生我现在反复强调,我们是规范第一、方法创新第二,我给人家提的唱反调,因为理工类与文科生有区别,是两个概念,人家有实验,跟着导师作项目,有实验结果,就可以写文章,老师把大块头弄走了,学生撷取个片断就可以写个小东西,就可以发表,老师也可以得钱,老师的项目纵向、横向钱也比较多,少则一二十万,多则上百万的经费。他给老师打工他自己也有收益,学术上有收益,他必须动手,不动手三年下来什么也没有。
      文科学生他没有这个东西,他必须看东西,看东西带来什么问题呢?大家都不愿看纸质文本。纸质文本的阅读和网络阅读有联系,但是我觉得又是两个概念,有区别。我觉得关键给文科学生提供些专著,如果你有工夫多看些,没什么坏处,立竿见影的好处没有,不知道什么时候用的上。我要求把几种档案核心期刊纸质文本当年的看了,然后往前看三年,然后接着往下看,一直看,直接进入学术前沿,然后向前追溯三年,然后跟着向前走。有的学生听话,看一年就有效果,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看,没法,得盯着他,看着他第二年不行了,不看的学生,文章里面逻辑错误、观点错误、例句上的漏洞都出来了。我想我现在采取这种方法,就是一个非常笨的办法,我有时候不想讲学术研究了,就说些感悟,感悟说完了,到学生毕业时最终会发现有两类人:一类人适合搞研究,一类人不适合搞研究,适合搞研究的从我今年毕业的学生看占一半,不适合的也占一半,大体是这样。
      我想对学生训练的时候还是方法训练,然后自己心里知道这个人行,那个学生不行。行的不用管,很省劲。写什么东西给我说说,写写小文章讲讲思路,我也看了,然后我大致参考一下就行了。实际上,对于文科来讲,我个人看,让一个不入路的人一年内迅速上路,我个人认为太难了,在座的我提醒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太难!因为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你很下劲,他也很下劲,也不一定有好结果。文科的必定需要积累、积淀,开始的时候他都要找些拐杖拄拄,学会比葫芦画瓢、照猫画虎,这是少不了的,我们也是从照猫画虎过来的。我想宁可把困难想得多一些,鉴于这种情况,我建议你最多指导两个、三个,实行淘汰制。你不能保证他全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