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中学新课文的增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16:11

乱弹中学新课文的增删

 

毛牧青/文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此举引发人们的激烈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不乏其人。

大家知道,建国后的学校课文,套用本府老人家所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精神,本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宗旨精选的。主题是颂扬幸福的新社会鞭笞万恶的旧社会。也就是说突出爱党爱国和阶级斗争这条“红线”来教育后人的。我是过来人,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文选材,除了少数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诗词散文、历史小说)被选外,大都是我们的“同志”或“同路人”诸位“大家”的作品。因此语文课文大量充斥鲁迅、茅盾、巴金、杨朔等人的作品,鲜见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反动”“汉奸”文化名人的作品也就不奇怪了。

这种精心选择的作品,的确自觉不自觉潜移默化了几代人(包括我),有意无意默许了这种现实,头脑里难免显露出意识形态的议论端倪。不管是教材删增什么范文,总会有人下意识感到不自在。赞成者反对者都在这个熏陶陷阱内提出自己的异议,实质无变化却是无一例外的共性。

当然,这次各地增删课文引发的对立争论,仍没有挣脱这种意识形态桎梏下的兜圈子,实质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打外围怪圈。也可以这么说:学生教材选材并不重要,关键是取而代之的标准是什么目的,而目的又是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的关键!

我喜欢鲁迅。“读点鲁迅”是我几十年的习惯。对先生选材为课文的杂文和小说,至今我仍耳熟能详记忆清晰。作为老人家延安时期就盛赞的“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我当同路人”的鲁迅,因其犀利辛辣的“匕首杂文”痛斥旧礼教和国民党的“吃人”,一拍即合自然很符合我们特定时期的宣传教育需要,所以他的文章首选丝毫不意外。

随着时代变迁和人类文明,及近年来国人对民国时期一些所谓“御用文人”的客观评价和宽容,像胡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的散文精品,也多有出版和进入课本。这些都是进步的展现。

客观讲,我国的学校课文总的趋势是落后于当今时代趋势落后于当今文学成果的。因此,对一些精品,因不太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删减,也是必需的;对一些近年来好的作品,打破传统守旧观念进行增添,更是时代需要。这些,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无可厚非!

但是,这次一些地区增删的文章,我还是有一点看法的。或者说,一些“删”后的“增”文,其实没有实质突破也没太大必要,有的甚至是釜底抽薪的别有用意,并没有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约束。比如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除了宣扬爱国主义的“思想性”外,文章写作技巧不过尔尔没啥新意。

所以传统的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给我的思维惯性,也只能让我去主观臆想这次选材的意识形态本原意图,也就产生出非驴非马的胡思乱想:删除鲁迅的《阿Q正传》和《药》这些至今无人能替代佳作,就是回避民族劣根的震撼力,简直就是绝杀我们至今仍没占主流的反思意识;而删除《记念刘和珍君》更容易让我浮想联翩,是不是怕人们举一反三想起3×2、2×2的“数字游戏”来;对删除《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显然是在避免暴力不良影响,容易让人想起杨弟弟邓妹妹;对元老革命家的《朱德的扁担》,毕竟时过境迁形同枯槁再宣传有些过时;至于要是真保留朱自清的《背影》,势必造成长辈都违章晚辈奈安能不学的祸根,况且如今亲情远不如金钱来得实在;于是《孔雀东南飞》的焦仲卿和刘兰芝追求自由恋爱、《雷雨》的蘩漪和周萍情爱纠缠悲剧,成了今天“嫁大款傍洋人”和“包二奶养小三”的消极样板;而《狼牙山五壮士》的记录真实,无非出自幸存的葛振林和宋学义之口令人大打折扣,再说也有损当今中日亲善的积极趋势;……总之,说句混话,如此这般折腾,倒不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我国自古很有影响的启蒙读物如《三字经》、《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摘选来得实在哩。

当然,这次删增课本并非一无是处。新增不少范文还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海明威自称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的《老人与海》,把老人与鲨鱼搏斗情景及与一小孩的友情描写的极具特色引人入胜;据说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佳作也被选入值得称道,因为我也很喜欢这篇文章,仅标题足以让我倾倒,无论思想性艺术性它都能给后人以更多的思考,选的好;余华早期“荒诞”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入选,应该说这篇文章很适合在校同龄段的学生,读来亲切感人选材还说得过去,但毕竟是20多年前的文章,似乎有点OUT;《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的“反思文学”,反映巴老“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我很赞成这个选择;……

语文不是政治。语文就是国语!它有自己独自功能。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语言表述基础平台。这也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广泛性、借鉴性和多元性。它是集古今中外文学库精华作品,通过师生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境界和思维能力并学会语言写作的学科。它的核心是“语言和文学”,绝不是其它。

说来我国的教育失败因素很多,但教材的喜好“偏食”过于重视意识形态选材甚至替代政治,却是个不争的事实。“文革”中,就有一段时间语文几乎演化成领袖和鲁迅文章的“专利”政治课本如同嚼蜡,以致使那代学生几乎语文知识贫乏,完全失去了学习语文乐趣与真正传授文学意义。这是个教训。所以课本如何选材不误人子弟,我的观点是:顺应历史大趋势,摈弃传统的封闭性排他性的意识形态做标准(那些是思想道德法律教育课的责任),而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的与时俱进,选择更多元更优秀的国内外经典作品为借鉴写作样本,使其回归到真正的“语文”和人文的层面生。绝不是实用主义的非合理性扭曲。那样的恶果只能是让下一代被默化成畸形儿。

以上说了一通,我也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缠绕哈,算是以其人之道谈观点吧。呵呵……

                                                       201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