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防病治病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7:49


www.XINHUANET.com   来源: 新华网
【字体:大 中小】 【背景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防病治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在50—60年代,集中力量消灭了天花,比全球范围内的灭绝天花提前了十多年。在50年代末,中国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90年代又将消灭脊髓灰质炎作为重点任务之一,1994年基本消灭血丝虫病;1995年消除脊髓灰质炎,1995年以来未再发现国内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血吸虫病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并计划1997年基本消灭麻风病,2000年实际消除碘缺乏病。
【传染病防治工作】
1989年,中国正式颁布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到1997年,中国已先后制定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各地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有关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此外,卫生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还联合发布了33个传染病与消毒国家卫生标准。已建立起了全国疫情信息中心,实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计算机疫情通讯联网。全国建立了1457个疾病监测点。为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对供血员实行了供血前体检,登记造册,一人一证,凭证在指定采供血机构采血的制度。
消除碘缺乏病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缺碘比较严重的国家,除分布在江苏、河北、山东等八个省份高碘地区的3000万人口之外,几乎所有的人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碘的威胁。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1993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中国200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成立了由24部委组成的国务院消除碘缺乏病协调领导小组。我国把全民食用盐加碘作为现阶段最经济、最有效的补碘方式,先后出台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三个有关法规,并于1995年实行全民食盐加碘。1998年5月,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1997年第二次全国碘缺乏病病情监测显示,我国控制碘缺乏病取得进展,全国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10.86%,比1995年第一次全国监测的结果降低了9个百分点。
 艾滋病防治
    198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开始进行艾滋病的血清流行病学检查,证明艾滋病病毒于1982年传入中国,1983年首次感染大陆的中国公民。
1985年,中国宣布第一例因艾滋病死亡的病例。
1986年,4名中国血友病患者在使用美国进口的血液制品后被发现艾滋病病毒阳性,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出现有关中国公民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报道。
1987年,中国报道第一例13岁的中国血友病患者因使用进口的血液制品而感染艾滋病死亡。
1990年,卫生部宣布成立国家艾滋病委员会。
1992年,中国卫生教育研究所宣布在北京开设一条艾滋病热线。他们保证所有打电话来咨询的人都会被保密。
1992年,中国派出了第一个代表团参加国际艾滋病会议。在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国家的中期艾滋病防治政策并证实中国已经有11个艾滋病病人。
1994年,卫生专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艾滋病病毒由高危人群向外扩散的阶段。
1998年10月1日,中国有关献血的第一部法律生效。这部法律阐述了中国公民有关献血和使用血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血液采集和血液替代品生产的标准化。
1998年11月30日,中国公布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将中国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以下。
1999年,卫生部宣布了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权利的新规定,它规定了艾滋病病人的隐私权,医疗机关不得拒绝为艾滋病病人进行治疗,艾滋病病人应当享有工作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应当允许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但已发展成为艾滋病的病人不得结婚。
2000年,湖北省研究人员桂希恩教授从河南省上蔡县的农民中抽查了155个血液样品。
2003年12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地坛传染病医院与3名艾滋病病人谈话,并且与艾滋病病人握手。
2004年,随着推广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措施的提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了重大政策突破。
2004年11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专门诊治传染性疾病的北京佑安医院考察,与艾滋病病人谈话,并且与艾滋病病人握手。
2006年3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艾滋病防治条例》。
 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分别在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出土的西汉古尸(肝脏、肠道)中查到了血吸虫虫卵,这一发现证实了血吸虫病在中国的流行历史至少在2100年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至1957年,中国对血吸虫病进行全面普查和防治试点工作。多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遍及长江流域及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及上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为,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15'),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县(北纬22°5'),东至上海市的南汇县(东经121°51'),西至云南省的云龙县(东经99°50')。流行区最低海拔为零(上海市),最高达3000米左右(云南省)。其中,除湖北省宜昌到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流行区基本连成一片外,其余均呈分散、隔离状态。>>
 疟疾防治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后期” 中国研究调整防控措施 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职业病防治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专家:蜱虫叮咬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防可控
2010年09月10日 08:05:02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高璎璎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新华网郑州9月9日专电(记者单纯刚、秦亚洲)河南省疾控中心许汴利主任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近年来,河南省信阳等地区相继发现并报告发生被蜱虫叮咬后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例,个别重症患者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其中一些病例被诊断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另有一些病例无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证据。卫生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家研究、探索此类疾病的病因。为做好该疾病的防控工作,专家将疾病的名称暂定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河南省的部分地区的病例中发现了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传播媒介可能为蜱,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相同。
监测显示,此类病例极少在城市人口中发现,病例多为成年农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5至6月份病例较多。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多急性起病,可伴乏力、纳差、恶心,部分病例可出现黑便、牙龈等部位出血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
蜱传疾病在我国相对较为常见,目前已有较成熟的防控手段。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并告知出现症状者及时就医。目前该病治疗手段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治疗。
专家指出,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河南省卫生厅下一步将根据目前掌握的疾病规律,加大防治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诊断、救治水平;加强疫情监测,切实提高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科研,继续开展对病原学研究,探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扩大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专家称蜱虫本身不致病但携带多种病毒
2010年09月09日 08:53:50  来源: 新浪健康   编辑: 杨静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资料图:蜱虫
河南商城今夏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村民被叮咬后症状如下:起先高烧不退,随后血小板、白细胞锐减,最终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蜱到底是种什么样的虫子,为什么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应该如何进行预防?新浪健康连线著名寄生虫学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新炳。
问:河南商城今年夏天多人被一种叫做蜱的虫子咬伤后不治身亡,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子?
余新炳:蜱虫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牛、狗等,平常约有绿豆黄豆大小,在吸血之后会变得更大,并不难发现。它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为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比如典型的“森林脑炎”就主要由蜱虫作为媒介传播的。如果携带有这些病菌的蜱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问:蜱虫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余新炳:主要分布在河南以南的地区,两广一带都比较多见。蜱虫一般并不主动叮咬人类,都是在人类同动物接触过于密切的过程中,才会受到蜱虫的叮咬。被蜱虫叮咬的案例一般都出现在农村地区、卫生不很讲究的地区,基本都是零星的出现。像河南这种大规模的爆发,引起多人连续死亡的案例极为罕见。
问:您认为这次为何会出现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余新炳:这主要同引发疾病的病原体有关。只有找到了致病的病原体,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病因,希望当地能够尽快分离出病原体。目前简单依靠发病的症状,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也不容易制定出特别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但是大家不用恐慌,这种蜱虫导致的多人死亡的案例很罕见,只是个案。居住在农村蜱虫多见地区的人,只需要外出时注意衣物防护,多注意身体表面,发现蜱虫及时拨弄掉就可以了,一般不会带来大的伤害。
问:那城市人群所饲养的宠物身上是否也可能寄生蜱虫呢?
余新炳:也有可能。但是一般城市宠物的卫生状况都很好,主人都会经常给宠物洗澡清洁,很少会发生宠物寄生蜱虫和人被蜱虫咬伤的案例。
专家:蜱虫病不会大范围流行
2010年09月10日 08:27:28  来源: 今日早报   编辑: 耿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河南蜱虫中毒事件,已造成18人死亡。看到相关消息后,杭州老百姓的心里不禁生起了疑惑。
“我们身边有这种小虫子吗?”“它真的会造成死亡吗?”“日常生活中该怎么预防?”……
相关新闻:河南疾控中心:蜱虫叮咬引发病症可防可控不必恐慌 河南557人疑因蜱虫叮咬患病 已致18人死 南京今年收治4例蜱虫叮咬病人 可人传人 河南疫控中心回应蜱虫叮咬致死 3年现245例病例 河南商城蜱虫叮咬病例 定点医院有特效药可治
做个小手术就能揪出蜱虫
“遭蜱虫叮咬的病人,我们每年都会碰到一两例。”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陶承军说,病人大多是刚从郊外踏青、爬山回来,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长了颗东西,才来医院问诊的。
41岁的朱老师,家住小和山高教园区,空闲时喜欢到山上走走。有一天晚上洗澡时,他突然发现右腹部长了一颗痦子(杭州人俗称老鼠奶奶),用手挠挠,还有一丝丝痛。
“这东西叫硬蜱。”陶医生张了一眼,就认出来了。不过,这种小虫长有倒刺,钻进皮肤容易,想拉出来可就难了。
陶医生先在患处喷上一些麻醉剂,等硬蜱虫被麻倒后,再用镊子小心地将它夹出来。小虫吸饱了血,肚皮已经撑得滚圆滚圆。
随后,陶医生嘱咐朱老师回去以后,在患处擦点碘酒,注意伤口别感染就行。
“我省对蜱虫病有监测。2004年,在我省某个农村地区监测时,发现类似蜱虫叮咬感染的个别病例。这种蜱虫的名称叫龟形花蜱。不过经传染病防治专家会诊后,感染的病人很快就能恢复健康。”省疾控中心首席传染病专家莫世华说。
2004年后,浙江再也没有监测到这种病,连龟形花蜱也很难发现它的足迹。
莫世华认为,蜱虫病不会在我国造成大范围的传播与流行。广大市民不必因此恐慌。
疾控专家:南京调查时每天吃50只小龙虾研究自己
2010年09月08日 08:43:19  来源: 扬子晚报   编辑: 耿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哈夫病究竟是个什么病?
夏季和秋季高发,小龙虾、鳗鱼、鳕鱼等都能致病
昨天,江苏省卫生厅网站上专门介绍了哈夫病。网站上说,1924年,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国外因食用水产品导致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例,因发生在波罗的海沿岸哈夫地区,因而称之为哈夫病(Haff Disease),该病怀疑与一种尚未确定的毒素有关。哈夫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横纹肌溶解的突然发作,伴随肌肉触痛、僵硬、酱油尿等。
而就在今年8月29日,科学松鼠会成员、生物学硕士游识猷在媒体发表文章《哈夫病或是“肌溶解”的幕后黑手》,文章指出,南京“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事件与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在短期内相对集中出现的横纹肌溶解病例极为相似。
1997年3月至8月间,美国发生了6例食用大口胭脂鱼后发生肌肉酸痛等严重不适的病例。疫情出现后,美国食药局(FDA),当地卫生、环境部门参与了调查研究,最后将疫情的“幕后黑手”锁定为哈夫病。
哈夫病是一种疑团重重的疾病。夏季和秋季是哈夫病的高发期,淡水鳕鱼、鳗鱼、狗鱼、小龙虾等等都有致病记录,发病地区包括瑞典、苏联、美国、巴西和德国。2000年8月上旬,在北京地区相继出现进食蝲蛄引起的哈夫病患者。哈夫病具体致病因素至今不明,只知道与摄入水产品有关。
“哈夫病目前看来都是食用水产品造成的。根据国外报道,严重会导致肾功能衰竭,我们医院收治的病人还没有发生一例肾功能衰竭,主要是肌肉的酸痛,背部的肌肉酸痛比较多。”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邢昌赢指出,目前该院发现的病例相对来说病情比国外报道要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