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揭秘假蜂蜜 - 生活管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6:35:44

养蜂人揭秘假蜂蜜

防骗秘籍 2010-05-27 15:45:12 阅读21 评论0   字号: 订阅

       近年来,市场上蜂蜜的种类越来越多,蜂产品的专卖店开遍了大街小巷。据了解,2009年,中国蜂蜜产量18万吨,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国内销售的。本报联合三九健康网的调查也显示,92.25%的民众有购买蜂蜜的习惯。可这几年,质检部门、工商部门查获的掺了糖浆的假蜂蜜被不断曝光;日前,更有人在网上发帖子称,所谓“金银花蜜”、“雪莲蜜”、“苹果蜜”等,都是假的。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假蜂蜜在市场上为何屡禁不绝?《生命时报》记者深入蜂场调查,并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

  210斤蜂蜜只含8斤蜜

  杜长海大爷的蜂场在北京市顺义区的一片杨树林里,80多个蜂箱摆成五六排。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戴着面罩,从蜂箱里拿出一个爬满蜜蜂的坯子,刮掉上面多余的蜂巢。一个蜂箱算一群蜂,在国内,养蜂60群以上的,就是专业蜂场了。杜大爷的蜂场算专业养蜂里中等规模的,这样的蜂场在全国最多,占到80%左右,正是他们为各大品牌的蜂蜜提供了主要的蜜源。

  有些品牌的蜂蜜厂家会自己去蜂农那里收蜜,也有些蜜是卖给个人,再由这些人转卖给厂家。收的时候一般要对蜜的浓度、含糖量等进行检测。“来收蜜的人有没有经验,非常重要。”杜大爷在养蜂这一行里,见多了有人为利益驱使,昧着良心造假的方法。“过去都是一斤白糖三两半水熬成糖水,有时一桶蜜210斤,其中160斤是糖,8斤蜜,其余都是水。现在白糖价格高了,就改用果葡糖浆或玉米糖浆、甜味素等,再加上食用果胶等黏稠剂,成本只有几块钱,但调出来的蜂蜜比真蜂蜜更甜、更黏稠,没有经验的人根本看不出来!”除了蜂农外,也不排除有厂家和收蜜的人造假的情况,出口的因为检测严格,大多不敢,但内销的就不敢说了,尤其是药厂用来制药的蜜,掺假的更多。在鉴别蜂蜜上,老蜂农的眼睛特别“毒”。“我没事常去超市里转”,杜大爷说,虽然这几年打击假蜂蜜的力度越来越大,但个别超市里的假蜂蜜依然不少,而越高档的蜂蜜里,假货越多。

  杜大爷说的情况是否属实?中国养蜂学会第五届理事、有着20多年养蜂经验的专家王凤鹤告诉记者,过去他也亲眼见过有蜂农熬制糖浆加到蜂蜜中。果葡糖浆很甜,外行从口味、外形上都分辨不出来。市场上的纯蜂蜜平均20块钱以上一斤,加了糖浆的则卖十几块钱,还有些蜂蜜完全是用果葡糖浆勾兑的,更便宜。对于这些假蜂蜜,大厂家设备齐全可以检测出来,但小厂家往往被蒙混过关。还有一种造假方法是给蜜蜂喂糖水,在流动放蜂的人中比较容易出现。中国蜂产品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也承认,确实有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蜂蜜里加人工糖浆的情况,大多是玉米糖浆等,因为它们价格低,而且属于单糖,和蜂蜜的基本结构相似,一般不好分辨。一桶蜜加糖20%以上,才能赚到钱。

  有些蜜根本不存在

  这几年的蜂蜜市场上,除了槐花蜜、枣花蜜、椴树蜜、龙眼蜜等老品种外,新兴的品种越来越多。本报调查也显示,在大家常买的蜂蜜中,苹果花蜜位居第一,占13.79%,其次是黄连蜜、槐花蜜和金银花蜜,分别占12.93%、11.03%和8.28%。

  然而,今年4月,一个名为《一个蜂蜜卖家诉说蜂蜜行业的事》的帖子在网上引起巨大反响,发帖人自称家中有20多年的养蜂经验,而据他分析和鉴别,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金银花、雪莲花、苹果花等蜜,根本就不存在。对此王凤鹤认为,蜜蜂一般在18℃以上活动,20℃以上才能采蜜,所以雪莲花蜜肯定是不能直接采到的。一般的花一次能出几十斤蜜,苹果花只能出三四斤,确实达不到商品蜜的产量。而金银花蜜,他认为有可能和目前市场上的玫瑰蜜一样,都是用含苞的花蕾在高浓度蜜中浸泡出来的,虽然也含有花的精华,但和蜜蜂直接采的蜜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蜂产品协会专家也告诉记者,除了这三种蜜以外,像玄参花,一般在自然情况下也采不到蜜;银杏花本身是没有蜜的,市场上的蜜大多是添加了银杏提取物。杜大爷还补充说,梨花和苹果花一样,也产不出商品蜜;益母草花只有在特殊年份里才能打蜜,一般情况下只够蜜蜂自己消耗;桂花的蜜大多不是天然蜜,而是用花蕾浸泡的。“一般来说,单瓣的花产蜜多,花瓣很多的花则不易有蜜。”

  对于不同种类的蜂蜜打着“妇科良药”、“清热泻火”、“软化血管”等功效大肆宣传的行为,中国蜂产品协会专家指出,蜂蜜只是一种食品,在任何时候宣传上都不能讲功效。虽然中医上认为花具有一部分植物的属性,但比如喝党参蜜,和吃党参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不同种类的蜂蜜之间,营养价值上的区别也不大。所有蜂蜜都有润肠作用,其中的单糖容易被人体吸收,更适合老人和消化不良者。

  蜂蜜中含有抗生素

  相对于假蜂蜜来说,即使是真蜂蜜,其中含有抗生素和重金属、农药残留的问题更让人担心。王凤鹤说,我国蜜蜂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发病率比较高,虽然国家提倡生物防治,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用化学药物、抗生素来给蜜蜂治病,导致蜂蜜中抗生素含量较高。这在过去相当严重,现在出口蜂蜜检测比较严格,但国内销售的蜂蜜做得还不够,因为检测一个指标费用很高,而且时间长。杜大爷说,据他了解,现在在一些蜂农中,给生病的蜜蜂喂青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类药物的情况仍非常普遍。

  对于这种情况,中国蜂产品协会专家并未否认,只是说,根据新的《食品安全法》,目前更严格的蜂蜜质量标准正在制定中,以后监测力度会更大。相对于进口的意蜂(意大利蜂)来说,中蜂(我国土生土长的一个蜂种)基本生活在山区,所采植物受污染相对少,因此中蜂蜜、野生土蜂蜜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物也较少。

  不结晶才有可能是假蜜

  如何分辨假蜂蜜,专家们提供了一些小窍门:一是用手捻。粘手、发黏的是真蜂蜜,加了糖的捻开后还是颗粒,感觉硌手,不发黏。第二是滴一滴蜜在餐巾纸上,如果洇开了,说明蜜中含水量比较高。第三,如果在超市中不能打开瓶盖,可以观察一下蜂蜜上层是否有气泡,如果有,说明蜂蜜中水分大、浓度不够或存放时间太长导致发酵,这样的蜜保存期短,容易坏。第四,很多人以为结晶的蜂蜜不好,其实,除了槐花蜜、枣花蜜等以外,多数加工后的蜂蜜在低温下都容易出现结晶现象,不结晶的可能是假蜜。

  一般来说,蜂蜜可以保存3年左右,保存时不放冰箱,就不会结晶;一定要把盖子拧紧,否则空气进去后容易氧化,会破坏其营养成分。如果想吃当年的蜜,可以去蜂场购买,但最好选择本地蜂农,农贸市场和野外摆摊卖散装蜜的最好不要买。《生命时报》

紫砂没任何保健功效

       近日,素有“泥土与黄金等价”之称的紫砂制品陷入“造假”风波。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日前曝光,市场上动辄卖几百上千元的紫砂锅,竟取材于最普通的田间陶土,和制作马桶的材料基本相同。随后,紫砂茶具行业潜规则也被揭开,市面上充斥着用化工原料调色的“化工壶”。检测人员发现,在15种茶具中,居然有13种含有钡、锰、钴等重金属元素。市面上究竟充斥了多少假紫砂产品?紫砂到底有无保健功效?

  紫砂煲竟为“泥巴锅”

  5月24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包括美的品牌在内的紫砂煲“出炉”真相:其宣称的“天然紫砂内胆”不过是来自田间的普通陶土。而这类陶土,一般都用来制造马桶。生产紫砂煲的厂家多数都不生产内胆,大多出自有“瓷都”之称的广东省潮州市。

  为使这些普通陶土更像紫砂,商家可谓用心良苦,先往陶土里添加“铁红粉”、二氧化锰等化工原料,同时还在内胆表面涂上一层紫砂色的“釉水”,烧制加工出所谓的紫砂内胆,使整个器具看起来“表里如一”。这些内胆以每个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价格,卖给美的、九阳等电器厂,经过厂家包装,就摇身一变成了所谓“优质纯正”、“天然养生”的紫砂煲,以每个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为了让紫砂煲好看而添加增色剂,这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已经存在七八年了。据我所知,业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行为。”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资深业内人士透露。

  5月3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次将调查延伸到紫砂壶,结果发现:市场上很多紫砂壶实际上是化工壶,多数是在泥料中添加化工原料制造而成。记者随机购买了15件紫砂壶和紫砂杯送检,经过检测,除了两件为原矿紫砂茶具之外,其余13件均含有钡、锰、钴、铬等几种重金属元素。

  百元以下的壶可能有假

  5月29日,《生命时报》记者走访马连道茶叶市场也发现,紫砂壶、紫砂杯等产品在很多茶叶店都有销售,不少产品都宣称来自江苏宜兴。同样的紫砂壶,价格差距也甚大,从几元钱到上万元都有。很多紫砂壶往往配有一张“收藏证书”,还有该作品制作人的照片及简介,说明书上标有使用泥料,但没有标明紫砂含量。

  “现在只有优质紫砂壶才使用紫砂泥,不少紫砂制品使用的是类似紫砂泥的陶土,甚至添加大量的人工金属化合物,这几乎成了整个‘紫砂’行业的潜规则。”中国茶叶博物馆前陈列部主任、知名紫砂收藏家吴远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高档产品中,真的占多数,但市场上很多批量生产且价格低廉的,通常就是假的了。”

  中国紫砂壶网创始人、紫砂壶资深专家闻亢也告诉记者:“真正意义的紫砂都来自一个地方——江苏宜兴,且仅限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及其周边区域的小范围内,但2000年以来,国家已对近乎枯竭的宜兴紫砂矿进行了封矿,也就是说,宜兴当地出产的真正的紫砂泥,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么多产品批量生产。即使周边地区的一些小矿有一定的存量,也几乎被政府严格控制,处于封存的状态。像浙江长兴、广东潮州等地,也产这类陶土,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真紫砂,属于类紫砂。”

  真紫砂从产量上来说也很难造假。闻亢表示,市面上好壶的数量其实很少。一把壶一般用不了半斤泥做成,很多陶艺师一年都消耗不了一百斤泥,有人甚至一个月都做不了一把壶,他们的年产量还不如厂家商品壶一天的产量。

  至于市面上衍生出的紫砂煲、紫砂锅产品,闻亢告诉记者,从工艺上来说,真正的紫砂其实不适合做大型炊具,紫砂具有7%或以上的收缩比,如果做体积过大的产品,很容易变形,这种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大批量生产。

  紫砂没有保健功效

  一件炊具,为何要披上“紫砂”的外衣呢?紫砂由于富含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近年来被一些厂家以“健康养生”的概念引入炊具行业,推出功能独特的紫砂煲。在不同品牌的紫砂煲宣传册上,记者看到“富含丰富微量元素,补铁补血,有益身体健康”、“富铁紫砂内胆,食疗更健康,营养易吸收”等宣传语。很多消费者也是奔着这个说法去买的。某烹饪爱好者王小姐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锅,是相信了商家宣传的养生概念,觉得用紫砂锅炖出的汤更滋补。”

  对此,两位专家均肯定地表示,紫砂本身并不具有保健功效。吴远明称,人们偏爱用它泡茶,是因为紫砂胎体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性,它不能释放营养元素,却能吸收茶汤中的某些元素,或是水中有害的碱性物质。所以,一把老壶,在没有茶的时候,也能泡出茶的味道,这些都跟它的物理属性有关。说紫砂能养生,是商家炒的太悬乎了。如果用来做锅,其实跟普通砂锅的作用差不了太多。”闻亢则表示,最终决定紫砂价值的是其文化的享受,通过把玩欣赏,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而这跟紫砂本身关系不大,真正玩壶的没人指望用它强身健体。

  还有很多人担心,以田土为主的伪造紫砂是否会分解出有毒元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家、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杨公明表示,“从食品安全的常识上来说,二氧化锰、氧化镍等化工原料都有一定毒性,但添加在食品用具中是否就对人体造成危害,一句话:剂量决定毒性。”闻亢称,一般原矿陶土、瓷料对人体没有伤害,但由于紫砂制品在国内至今仍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果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严格,产品掺杂了过量有害金属化合物,就有可能会威胁人体建康。

  具体到怎样挑选紫砂壶,吴远明建议,首先要看外观,紫砂壶的表面应该有明显的颗粒感,摸上去像豆沙一样;壶嘴、壶钮、壶把,基本上是在一条直线上;手按住茶壶盖的小孔或流口,水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壶盖里外颜色也应该基本一致;买壶的时候要试水,好的壶出水流畅,水柱圆润、有力;好的紫砂壶,使用过后,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尽量不要购买色泽过于鲜艳的紫砂壶。闻亢最后提醒说,由于假紫砂壶的厂家已具有仿真的工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向专业人员请教,一开始要多看,少买,不要盲目图便宜,具备一定鉴别能力之后再选择。《生命时报》

下脚料熬成滋补品,阿胶产品亟需标准

       俗话说,中药三大宝,人参、鹿茸与阿胶。可你有没有想过,高价买回家的驴皮阿胶,却有可能是用牛皮、猪皮制成的。

  阿胶竟用牛皮制

  6月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阿胶市场黑幕。东阿本是阿胶之乡,央视记者却发现,当地阿胶制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阿胶都从其他县市甚至外省购买。据东阿县东亚阿胶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透露,熬制一公斤阿胶要3公斤驴皮,当地阿胶厂一公斤要90多元,而外地阿胶一公斤只要23元。这么便宜的阿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央视记者赴河南台前县百忍堂胶业公司暗访发现,在这家公司的院子里、大门外的农田里、臭水沟边,都晾晒着许多一块块干柴似的东西,上面苍蝇乱飞,不时散发出一阵阵臭味。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厂家的负责人透露,这就是他们用来生产阿胶的原料皮,基本上都是在皮革加工过程中割下来废弃的头脸皮和腿脚皮,即通常说的“下脚料”。这位负责人承认,整张的驴皮价钱太高。“这里边得有40%牛皮,百分之百的驴皮是不可能的。”甚至有知情人士称,市面上9成以上的产品都使用劣质阿胶,甚至根本不含阿胶。

  阿胶产品价格差太大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的阿胶产品分三类:阿胶块、阿胶口服液等经国家食药监局批准的药品;有保健品批准文号的保健食品;阿胶糕、阿胶枣和无任何批文的含阿胶的口服液等普通食品。其中以药店销售为多,尤其在冬季销售最火。“从传统功效上来说,阿胶确实有养气、补血的功效,近年来还发现,它能升高白细胞,增强免疫力,冬天进补还可以养颜,因而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湖北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冯汉鸽告诉《生命时报》记者。

  “阿胶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以前半斤阿胶也就卖50元左右,现在却炒到了200多。”在冯汉鸽眼中,阿胶价格疯狂上涨的原因,一是百姓盲目追捧;二是驴皮供应日趋收紧,原材料价格上涨;三是一些商家有意囤货,以通过涨价牟利。

  记者调查发现,从价格上来说,不同阿胶产品也相距甚远。以阿胶块为例,著名品牌的东阿阿胶最贵,一般为355元/500克,另外一个老字号福胶阿胶,375克装卖185元,125克装卖65元,相当于500克卖250元,而另一款也是山东产的阿胶,500克装价格仅需65元。冯汉鸽对此表示,从成本角度考虑,卖几十元的基本不可能是真的。

  药品里阿胶含量多少有规定可循,但普通食品里到底含多少阿胶却没有标准。“含1%也叫含,含99%也叫含,而这些产品的价格也相差很大,比如阿胶枣,同样规格的有的才几块钱一包,而有的则卖到几十元。”冯汉鸽告诉记者,“其实,阿胶枣外面就是裹了薄薄一层阿胶,想靠它实现保健功效,几乎不可能。”

  选阿胶存在几大误区

  “现在阿胶被炒得太火了,不要把它当成灵丹妙药,最好的保健品是均衡饮食!”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内科主任医师罗卫芳教授看来,老百姓在选择阿胶时存在几大误区:其一,阿胶不是人人皆宜。它属滋腻之品,脾胃虚弱的、不存在血虚的、身体湿热的、正在感冒的人,都不适合吃。罗卫芳建议,大家吃阿胶前可以自查一下,如果舌苔较厚、较黄,嗓子有点疼,有点咳嗽,都不适宜吃阿胶。其二,阿胶是药,切不能当成营养品随意补。建议大家不要自己购买,如果身体不舒服,可以找中医开在药里。其三,阿胶功效没有那么神。养血的食品有很多,像桂圆、红枣都有同样的功效。

  冯汉鸽还教给大家几个鉴别真假阿胶的妙招:真阿胶外观光亮,色如琥珀,融化后可以完全溶解,劣质阿胶色乌黑,有沉淀,融化后不能完全溶解,有硬块;真阿胶有一股天然胶香味,而伪品却有一股腥臭味;正宗阿胶一拍即碎,而假阿胶则有韧性,不易拍碎。《生命时报》

“营养素食品”泛滥成灾 无人监管难题谁来解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2分报道, 中国之声近日重点关注了免费老年旅游团推销“营养素食品”事件,北京索康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提供免费旅游、免费足疗等方式,发展会员2万人,销售一种价格昂贵的欣康源牌磷脂维生饮。而这种产品其实是既没有保健品批号,也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不合法产品”。
  那么,所谓的“营养素食品”大行其道,蒙骗老人,相关监管为何缺失呢?
  在北京索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免费旅游团里,经常会听到工作人员说,“我们的产品是北卫药业生产的,就是那家给同仁堂做药的药厂,肯定有保证”。
  索康公司负责人徐新:食品安全问题怎么办,要接受社会监管怎么办,所以第三个基地和药厂合作,药厂GMP认证,生产的东西放心,药厂做的东西一旦有问题倒霉的是他不是我,因为药监局天天上门。
  那么北卫药业与索康公司以及这个所谓的“营养素食品”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药厂对这个产品究竟负什么样的责任呢?为了弄清这一点,记者专门到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北卫药业进行了采访。
  面对记者的提问,董事长兼总经理周秀丽说,他们不知道北卫药业已经成了所谓的“营养素食品”推销的噱头,她首先澄清了一点,北卫药业并不是给同仁堂做药的药厂,只是曾经为同仁堂委托加工过产品。
  周秀丽说,“欣康源牌磷脂维生饮”是北京索康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北卫药业生产的,也就是贴牌生产的。她强调,产品出了厂子,北京索康科技有限公司说这产品有什么功效,怎么推销等等,和他们没有关系。
  欣康源牌磷脂维生饮上有一个“顺卫食监字【2003】第1650号”的标志,说明这种产品应该属于食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以销售为目的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必须要取得质检部门发放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食品,出厂前必须在其包装或者标识上加印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没有加印QS标志的食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而北卫药业生产的欣康源牌磷脂维生饮上并没有这个标志。周秀丽拿出了一份顺义区卫生局发放的食品卫生许可证,说,只要有了卫生局发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他们就可以生产。
  拿着这份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复印件,记者找到了顺义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一位姓陈的副主任认真的看了看这份食品许可证,接着从右手边的抽屉里拿出一本《食品安全法》说,这个证是他们发的,但是从去年6月1号《食品卫生法》开始施行,卫生部门就已经不再负责企业生产食品的监督。
北卫药业董事长周秀丽说,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和市场准入QS标志,并不是他们一家的事,90%的食品厂、药厂都没有。
  一位质监部门的内部人士透露,据他们掌握,目前市面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没有市场准入QS标志的“营养素食品”不下1500种,已呈泛滥之势。但对卫生部门已经发证的企业,他们很难监管。
  而在顺义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看来,虽然没有明说卫生部门发放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失效了,但是无论怎么说,他们都已经不再负责食品生产的监管。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关心的不是一纸证书、一个标志,而是购买的产品有没有人监管。记者为了搞清楚哪个部门可以监管欣康源牌磷脂维生饮,曾经以消费者身份拨打过十几个电话,却被卫生、质监等多个部门推来推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顺义区技术监督局质量科一位工作人员明确向表示,目前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监管确实还存在空白。在《食品安全法》出台前,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韦云隆曾经对食品安全主管部门不明确提出批评,他说,法律授权的有农牧、质监、工商、卫生、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众多部门,诸多部门都管,而又都不认真管,这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不够。
  从《食品安全法》开始实施,食品安全的多头监管宣告结束,然而,一年多过去,“营养素食品”大行其道,面临的仍是无人监管的尴尬。
  北京索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新毫不避讳地说,质检部门估计的1500种“营养素食品”太少了,现在市面上号称有保健功能的“营养素食品”至少有1万种。众多“营养素食品”背后,是数以万计上当受骗的老年购买者,这个混乱的市场究竟应该由谁监管,这些老年人的权益究竟应该由谁保护?(中广网)

高钙食品多是噱头

       随着“补钙”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市面上很多打着“高钙”旗号的食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时下,除了传统的牛奶、奶粉等食物会被标注“高钙”,很多零食,如饼干、海苔等也被冠以了“高钙”的名头。“高钙食品”真的名副其实吗?到底该不该买呢?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相关部门就对随意在食品包装上添加“高钙”字样的企业进行过查处。为此,2008年,卫生部还专门出台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食品企业首先必须依次标出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及其含量。当每100克固体食品中钙含量≥240毫克,每100毫升液体食品≥120毫克时,才可以标注“高钙”。但这只是告诉消费者,该食品中钙含量达到了一定量标准。

  记者在超市采访时发现,市面上的高钙食品标注还是非常混乱。首先,部分产品依然没有达到“高钙”标准。比如一些号称“高钙麦片”,包装上标明每百克的钙含量仅为50毫克;其次,在钙含量上,高钙产品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比如,在超市随机挑选了一种高钙饼干,其100克含钙量有300毫克。再查看了其他几款非高钙饼干,每100克的钙含量也都在280毫克和290毫克左右。此外,没有标注“高钙”的食品,钙含量反而不低。比如,某品牌饮用天然水上标注的是每100毫升钙含量大于等于400毫克,而全脂奶粉每100克的平均钙含量是920毫克。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真的达到了“高钙”的标准,但想借此起到 “补钙”的作用,也不太可能。“拿牛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含钙量很高的食物,再往里面加钙意义不大。”大连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兴国表示。记者发现,高钙牛奶里加的大多是碳酸钙。这种钙在人体内的吸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牛奶中加入过多的钙、铁、锌等无机盐,如果不能吸收,反而会对人体肾脏以及消化系统造成很大负担。与其选择高钙牛奶,倒不如选低脂牛奶对健康更为有利。

  而零食类的高钙饼干、高钙海苔则更是“噱头”大于功效。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一些食品标注“高钙”字样,并不见得其含钙量就高。陈霞飞说,首先,很多人希望借所谓“高钙零食”来补钙,并不科学。因为钙的吸收与其他营养物的配比也有很大关系,比如钙和镁以2:1的含量同时摄取,比较容易被吸收;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人体骨骼维生素D的存积,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一些饼干虽然含钙量很高,但是其脂肪含量也很高,这种情况下,钙就很难被人体吸收。

  最后,陈霞飞建议,补钙的最佳方式还是多在日常饮食中选择天然的食物比如牛奶和豆制品,其钙含量绝对能够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尤其老豆腐中的钙含量高,又适合人体吸收;对于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则可以选择饮用酸奶。如果仍然不适,那就只能多吃些钙片,但是用零食来补钙,意义实在不大,千万不要迷信“加钙”、“高钙”。《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