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男生女民间说法多不可信 - 生活管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4:38:15

生男生女民间说法多不可信

家有宝宝 2010-05-20 17:26:56 阅读24 评论0   字号: 订阅

       准爸准妈们总是急切地想提前知道宝宝是男还是女。老百姓中也一直流传着一些预测胎儿性别的说法,它们可信吗?美国“新科学家”网站为此撰文,帮大家一辨真伪。

  说法1:晨吐厉害,会生男孩?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此相反,妊娠反应严重的孕妇反而更可能生女孩。1999年,研究人员分析了瑞典8186名因妊娠反应而住院的孕妇,发现其中只有44.3%产下了男婴。

  丹麦专家亨里克通过研究也发现,妊娠反应严重的孕妇只有46.5%产下男婴,而其他孕妇生男孩的比例为51%。他还表示,婚姻状况也可以影响男女比例,相对来说,单身妈妈更容易生女儿。

  说法2:胃口好的会生男孩?

  虽然美国波士顿医院的研究显示,怀男孩的孕妇胃口一般比怀女孩的更好,但差别并不很大,不足以据此精确预测胎儿性别。北京积水潭医院妇产科护士长肖亚兰也表示,怀孕后,孕妇口味的改变,和孕妇个体差异,以及孕龄、怀孕环境、心情等都有关,却与孩子性别无关。

  说法3:爱吃酸生儿子,爱吃辣生女儿?

  “酸儿辣女”是民间说法,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樊庆泊指出,这只能算是百姓对生产经验的感觉总结。从医学角度上讲,如果孕妇食欲下降,确实会对酸或辣的东西比较敏感,属于个体差异化的正常妊娠反应,与胎儿性别沾不上边。

  说法4:从胎儿心率可预知性别?

  有些地方流传一种说法:胎儿心率在每分钟140次以上的为女孩,每分钟140次以下为男孩。

  但其实,随着胎儿的成长,其心率是在逐渐下降的。8—10周时,胎儿心率每分钟为170—200次,怀孕中期则下降为每分钟120—160次。研究人员曾用超声波测量不到14周大的胎儿的心率,发现女孩的心率为每分钟151.7次,男孩的为每分钟154.9次,差别并不大。但在分娩时,确实是女婴的心率比男婴快。

  说法5:尖肚子生男,圆肚子生女?

  肖亚兰说,孕妇的肚型与胎儿的位置、体重,及羊水的多少等多因素有关。比如有些运动型孕妇,怀孕时肚皮就会紧一些;不爱运动,整天坐着的,则肚皮松一些,百姓可能因此总结了肚型上的差异。

  说法6:妈妈直觉很准?

  “女性直觉”在许多方面威力强大,包括预测胎儿性别。199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108名声称对胎儿性别有直觉的孕妇,结果60%的直觉正确。但是,这一研究并未公开发表,细节不详。

脸蛋红,可能上火了

        在很多家长看来,红扑扑的脸蛋是健康的象征,但有时这未必是件好事。

  “孩子脸红,可能是上火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医科主任张茂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医学上有“热性上炎”之说,就是指人体内的火气往往是向上“燃烧”。而孩子“体属纯阳”,更容易脸蛋发红。通常来说,天气热、活动太多、衣服穿得多等因素,也会令孩子脸红,但这只是一时的。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脸红,并伴有口干、大便干燥、眼屎多等症状,则说明孩子上火了。

  张茂建议,孩子上火,可以用金银花或菊花代茶饮,或者喝一些金银花露。在炎热季节,可以给孩子喂些绿豆汤。如果症状严重,可适当吃些清热降火的中成药或中药,如夏菊冲剂等。但这些清热药物不要长期服用,一旦症状好转,就停吃,否则很容易伤及孩子的脾胃。必要时要带孩子去医院就医。

  平时生活中,要按时作息、定时定量让孩子进餐,多喝开水,少吃零食,多吃“清火”食物,如新鲜绿叶蔬菜以及黄瓜、橙子、绿茶等,同时要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0—6个月的婴儿,最好母乳喂养,或选择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

让宝宝和你一桌吃饭

       宝宝总会拥有很多的“特权”,尤其是在吃饭上,不仅要单独制作,还要开个“独”桌。但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专家鲁杰指出,让宝宝与家人一起就餐,对他们日后的发育更有利。

  在和大家一起吃饭的过程中,宝宝能从大人的谈话、动作中学到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餐桌礼仪等生活细节。同时,成人的饮食习惯也会对宝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跟大人一起吃饭的宝宝要比独自进餐的宝宝更容易,也能更快地学会自己就餐。

  因此,家长应该为1岁以上的宝宝在餐桌边设一个专座,并创造愉悦的就餐氛围,尽量引导宝宝学会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不在餐桌上大声喧哗,不挑食,不对食物本身做任何偏激的评价。要记得将宝宝也视为餐桌上的一员:对小一点的孩子,可以通过语言、身体、目光与其交流;大一些的宝宝,则可以让他更多地参与到就餐活动中,比如让宝宝帮大人传递餐具等,这些都可以对宝宝日后的社会行为起到良好的影响。《生命时报》

乖小孩长大心理问题多

       北京的李女士问:我儿子蒙蒙今年17岁了,一直都是老师、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最近他却偷偷和校外的孩子打架、喝酒,而且不爱跟家人说话。听人说,一些乖孩子长大了反而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请问为什么会这样?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医生西英俊答:在临床上,孩子从小过分听话,长大后的确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小听话的孩子,为了得到“我是一个好孩子”的积极评价,常常忽略自己真正的需要,他们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经常是为了“不犯错误”,而不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孩子完成作业了,家长要求孩子练钢琴,这时,孩子想和朋友一起去玩球,但孩子为了证明自己是乖孩子,就去练钢琴了。结果是:他得到了“真是个好孩子”的表扬,但自己玩球的愿望却没有得到满足,内心由此会产生缺憾。

  心理学上认为,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自我发展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自己真实的感受都没有得到尊重。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独立选择的能力,隐藏了自己的需求,变得没有主见,盲目从众,遇事回避、退缩,自我怀疑、自我压抑,到了青春期或成年,还可能出现暴力倾向或其他不良行为。因此,对听话的孩子,家长更要给予他们积极的关注,鼓励孩子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命时报》

孕育健康宝宝,从关注甲状腺开始

       甲状腺被誉为“身体的发动机”,它通过分泌适量的甲状腺激素,控制着人体的代谢活动,并影响到身体的每个部分。甲状腺疫病是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据统计我国至少有超过5000万原发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但由于公众认知度较低,仅有5%的人接受治疗。“甲状腺疾病与妊娠有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如果得不到治疗,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可使胎儿智力下降8-10分。”5月14日,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滕卫平教授,在第二届国际甲状腺暨中国百城百院甲状腺健康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说,甲状腺疾病长期得不到治疗对身体危害极大。
  滕卫平介绍说,初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会使人精神不振、贪睡、记忆力下降、出现不明原因的浮肿或体重增加,如不治疗,危害会进一步增加,出现心率降低,血脂紊乱,便秘以及抑郁症状。育龄期女性有不孕的风险,如仍得不到治疗,最后会导致心肌梗塞,心肾脏等器官因积液而衰竭,甚至会增加老年痴呆症患病几率。
  “对于甲减,女性尤其需要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因为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6-10倍。”滕卫平说,我国每6个女性中就有1个可能患上甲减。从医学意义上,甲减的高危人群是35岁以上的女性群体。由于初期症状隐匿,患者往往会与其他疾病混淆,未得到正确检查治疗,造成精神萎靡、机能紊乱、不能正常怀孕和生育。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妊娠早期的准妈妈,甲减会增加胎儿早产、死产,胎儿智力和生长发育障碍以及胎盘早剥的危险。
  滕卫平认为,怀孕女性最好能在发现妊娠时进行一次甲状腺检查,如果在怀孕前接受过甲状腺治疗,在怀孕期间每6-8周应当进行一次甲状腺检查,以确保甲状腺功能正常,保证大人和胎儿的健康。
  为推动甲状腺疾病公众教育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默克雪兰诺公司投入2000万元人民币与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合作开展“中国甲状腺疾病教育项目”,在5月24日-28日第二个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期间,在全国100个城市100所医院进行甲状腺病疾病知识科普讲作,发放甲减自测表,提醒公众、尤其35岁以上女性关注甲状腺疾病,得到及早发现和科学治疗。
  专家建议,对于怀疑自己可能具有甲减症状,可以进行自测,或者到医院内分泌科进行一次甲状腺素的化验检查,就能获得科学的甲状腺功能的诊断,从而抓住治疗的最佳时机。同时,专家还建议国家卫生管理部门重视甲状腺疾病预防,为35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检查、为计划怀孕和受孕的妇女检测甲状腺功能。
  据了解,“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由国际甲状腺联盟于2009年首次发起,今年的主题是“甲状腺对妊娠妇女及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 《农民日报》

玩具要比嘴大

     给孩子买玩具,大人们注重的通常是品牌和质量,却可能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玩具的大小。首都儿科研究所急诊科主任任晓旭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给孩子买玩具,挑选比嘴大的更安全。

  任晓旭说,5岁以下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较差,不管什么东西,拿到手里后,总喜欢塞到嘴里咬,如果玩具较小、较滑,很容易误吞,阻塞呼吸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些小玩具棱角尖锐,比如,小摇铃、口哨等,不小心误入孩子食道,易划伤食道;表面涂有彩色油漆的积木、彩色蜡笔、铅笔等,如若被塞进嘴里舔、咬,可将有害化学物质吃进身体。

  可拆装的玩具也要小心,如果拆下的零件较小,家长一定要在旁边看着,以免孩子勿吞。如果给8岁以下儿童买了飞镖、弹弓、仿真手枪等玩具,最好等家长在场时再拿出来玩,之后妥善收纳起来。《生命时报》

别老追着给孩子拍照

       宝宝成长中每一个第一次,都让大人惊喜不已,恨不得用相机一点不落地记录下来。但当你拿着相机为孩子留下美好回忆的同时,是否想到,频繁给孩子拍照将会给他们的身心发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莹指出,给孩子照相本没什么问题,但从生理上讲,孩子的视网膜和黄斑还没有发育完善,如果开着闪光灯,又离眼睛较近,就可能对眼睛造成刺激。

  “另一方面,即便给孩子照相不开闪光灯,也不能过频。”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认为,这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首先,家长总将镜头对准孩子,会让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核心人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并最终成长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其次,不利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做惯镜头下“明星”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对挫折也就很难有足够的准备。此外,被拍照孩子不能体会到拍坏照片的心情,而这种小小的“不顺利”,其实对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十分重要。

  再次,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打扮得漂漂亮亮,美美地拍照,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识,把自信心建立在物质表层,而非内在能力。这种偏差,影响远大。

  当然,这并非全然不让家长给孩子照相,而是要掌握“度”和恰当的方法,才能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为他们留下儿时的美好回忆。

  给婴儿照相,尽量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或天气下,闪光灯能不用就不用。对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光线不够,要开闪光灯时,应让孩子尽量不直视闪光处。另外,不要在光线不好时频繁地给孩子拍正面照,最多一两张即可。

  光线充足时,也建议家长适度拍照。纪念日可多拍点,如孩子生日、六一儿童节等;家庭聚会多拍点,如老人过生日等;出去旅游多拍点;重大活动多拍点等。而在平时,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做些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而非总是手拿相机,追逐他们。《生命时报》

1岁娃就可学游泳

       近日,小儿科医学界的权威组织、美国儿科学会正式把孩童适合开始游泳的年龄,从4岁调降到1岁。

  以前美国儿科学会不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游泳,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而如今儿科学会的松口,一方面是因为在美国1~19岁孩子溺死的发生率平稳下降,从1985年的2.68/百万降到2006年的1.32/百万。另一方面,则是有新证据证明,1~4岁的孩子如果学游泳,也不会因此发生溺亡事件。越早学游泳,反而越早懂得在水中自救的方式。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赵纪生认为,1岁的孩子学游泳不如说是戏水玩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与水的接触越早越好。除了可以培养其亲水性,消除对水的恐惧感以外,在水中玩耍也会让孩子对于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对于突变性气温能较快地适应。不仅如此,常游泳还能使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指标较高,不易生病。

  不过,儿童戏水仍要警惕溺水的危险。要知道,溺死依然是1~19岁孩子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美国儿科学会博士杰弗里·文斯就表示,建议1岁宝宝下水学游泳,但是并不是强制推荐。家长们还应该根据自己孩子暴露于水中的机会频率、身体发展和游泳环境等来决定是否让宝宝去学游泳。

  其实,真正地学游泳姿势应该是6~9岁比较好,这个阶段能培养孩子对游泳的兴趣,掌握游泳技能。当然,不管是戏水玩耍还是真正学游泳,家长一定要寸步不离,留在保护孩子的安全距离内。《健康时报》

尿床的9大误区

       几乎每个孩子都免不了晚上睡觉尿床,有些甚至会持续到上小学。为此,有的家长困惑,有的家长烦躁。近日,美国《父母》杂志特别刊文,列出了关于尿床的9大认识误区,或许能让家长们找到正确的对策。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孩子懒得起来上厕所。

  事实是: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与懒得上厕所无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三: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

  误区四: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事实是:大部分尿床都不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尿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发育缓慢,容量小,以及遗传因素等。还有些孩子只是睡得太沉,没有感觉到尿意而已。

  误区五:男孩比女孩容易尿床。

  事实是:研究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女孩并没有发育上的优势。只不过,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会早些教女孩使用便盆,而男孩则晚一点。

  误区六:总尿床的孩子有病。

  事实是:6岁以下孩子尿床没有特定原因,不能说有病。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6个月没尿过床,突然又开始了,家长不妨带孩子检查一下,因为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异常和寄生虫等问题都会导致儿童突然尿床。

  误区七:罚上几次,就不尿床了。

  事实是:孩子对尿床完全无能为力,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不打呼噜,也不能要求孩子不尿床,惩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对不起你。

  误区八:服用药物可以让孩子停止尿床。

  事实是:尿床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药物,而是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怀疑孩子尿床是一种病态表现,那么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九: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

  事实是:这句话基本正确。对待一个不到6岁的尿床孩子,父母只能等待他长大。不过更好的方法是,平时睡觉给他垫块尿布,等到孩子自己厌倦了尿布,他就有动力学会不尿床了。《生命时报》

上幼儿园,年龄不是硬杠杠

       不少家长认为,独生子女在家里缺少玩伴,老人或保姆带孩子又有种种问题,不如早早送他们上幼儿园;但也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太小,进了幼儿园会不适应、受欺负。

  对此,小金星国际幼儿园北京分校总监杨清海表示,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状况来看,过去大部分人认为,3岁是宝宝最佳的入园年龄。但就像“买玩具应按儿童的兴趣爱好及能力来选择”一样,以年龄作为判断入园时机的唯一标准,是不够科学的。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王争艳分析说,孩子的个体发育千差万别,如果无视孩子的年幼体弱,执意把他送到幼儿园,培养“独立性”,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在心理上留下伤疤。因此,年龄过小、身体不够强壮、比较敏感、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不适宜过早入园。

  当然,入园太晚也不好。杨清海指出,幼儿园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与多人相处的大环境,孩子入园后生活会变得有规律,有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社交、适应、表现等能力的培养。因而太晚入园,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如果生活能够自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最基本要求和愿望,就可以入园。”杨清海说,例如,孩子会表示自己要上厕所,走路协调性好,上幼儿园的问题就不大。对此,王争艳给出了具体指导,她说:“有三类孩子适合早些入园,一是语言、动作能力发育好的孩子;二是女孩,因为女孩的语言、心理发育,通常都比男孩早;三是看护人的素质不高,难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生命时报》

常喝酸奶 不长蛀牙

      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3日报道,《牙科杂志》刊登的一项日本新研究发现,经常喝酸奶可以大大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病率。研究人员指出,每周喝4次酸奶的孩子要比每周喝不到1次的孩子,龋齿患病率低22%。

  这项由日本福冈大学和东京大学合作完成的研究调查了2000多名3岁孩子,并对其父母进行了孩子饮食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喝酸奶与降低龋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最密切,而其他奶制品则没有体现出这一优势。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澳大利亚科学家早期完成的“喝酸奶防龋齿”的研究结果。

  但喝酸奶减少龋齿的具体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种理论认为,酸奶中的多种蛋白质可以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层,使其免受有害酸性物质的伤害,也就是说,牙珐琅的主要成分钙和磷酸盐不会遭到破坏,因而更不容易得龋齿。

  然而,英国牙科保健基金会负责人奈杰尔·卡特告诫说,儿童不宜喝太甜的酸奶,因为太多的糖也会增加儿童患龋齿的危险。另外,由于酸奶较稠,在牙齿上附着时间相对较长,也会导致一定问题。因此,建议儿童最好在吃饭时间喝点酸奶。《生命时报》

女儿胎记何时去除比较好

       北京读者周女士问:我3岁的女儿头上有块明显的胎记,一直想去做掉,不知道什么时候合适?用什么方法做合适?

  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常建民:胎记是胎儿发育生长时,某些正常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且绝大部分为良性。胎记一般可分为色素型及血管型,常见的色素型包括太田母斑、先天黑色素母斑、咖啡牛奶斑等,血管型则包括葡萄酒色斑、草莓样血管瘤等。其外观颜色大致分为:黑色、蓝色、红色等。若是外观为蓝色或黑色,通常属于痣母细胞的增生,若呈现红色,则是正常微血管的异常增生。       

  恶性胎记越早治疗越好,如果只是影响美观的胎记,则应根据孩子承受等个体状况来判定,总体说来什么时候手术都无妨,但之前一定要让医生对其进行检查评定。

  诸如太田母斑、蒙古斑等色素型胎记可以通过红宝石激光手术去除,以太田母斑为例,一般小孩需要4—5次治疗,要趁黑色素尚未堆积前去除较好。

  血管型胎记则一般以染料激光治疗,但是效果难预期。如葡萄酒色斑可以用激光将血管分层去除,通常头两次效果最显著,可达50%—60%,之后因残留的血管愈来愈深,治疗效果会递减,通常需要高达7—10次治疗。草莓样血管瘤因为组织深度较深,激光只被作为辅助治疗,建议趁早治疗,甚至6个月大就可以开始治疗。

  咖啡牛奶斑数目较多而且逐渐变大时,就要警惕是否存在“神经纤维瘤”的可能。单纯的咖啡牛奶斑可不必治疗,若影响美观,可采用激光治疗。《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