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手册(经整理) 上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02:35

zhao501整理者标记:“健康人生手册”一文各版本均有删减,本人对其中一篇作了补充完整整理,文章较长故分为上下篇,段落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过去的科学界、医学界对饮食的科学犯了一项重大的错误。这重大的错误致使很多先进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这种错误的科学所引导,已经致使他们百姓陷入各种文明病当中。
为什么才过了短短几十年,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消化道疾病等各种文明病、慢性病在中国会变的如此普遍?
现在美国每年的死亡人数中,有40%是死于心血管疾病,20%死于癌症。而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这些疾病的罹患率却低得出奇。近年来,中国每年的死亡人数中有八成是死于慢性病,其中300多万是死于心血管疾病约占45%,160万是死于癌症约占25%,心血管病已成为中国人生命的“头号杀手”。目前全国18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2亿、超重2.4亿、肥胖7千万、糖尿病4千多万,这些都是心血管病巨大的“后备军”。中国每年因疾病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14000亿元人民币。
最近三十年,在中国各种慢性病、文明病的罹患率不断上升。从1982年到2002年短短20年间,中国就突然变成了第一“慢性病”大国。1957年中国死亡的人中有23%是死于慢性病,到2000年的时候,这个数据上升到75%!中国人的高血压比例比30年前增加了3倍。超重比例比十年前增加了1倍。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文明病在那时十分罕见,癌症曾被当作稀有病例来做研究。到了现在各种文明病、慢性病在全国已经非常普遍,而且渐渐呈低龄化发展,少年儿童患病的例子屡见不鲜,慢性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以上数据出自《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6》、08年全国肿瘤宣传周及其它官方各类文件。
一、你是亚健康吗?
2003年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提醒人们:“我国目前真正生病的人数占15%,真正健康的人也只占15%,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现在人类的三大杀手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无不都经过了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就是感觉诸多不舒服,在医院诊断不出是什么病,是一种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是走向重大疾病的前兆。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
2004年10月17日,北京马拉松比赛热力开赛,比赛进行至11公里时,一北京交大学生突然倒地,送医院后死亡,年仅20岁。随着比赛进行,又相继有一人猝死,11人被送医院急救,其中大部分为在校学生。2008年11月14日,5所高校160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 并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指标,1169名大学生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78.32%)。
亚健康的生理表征:
1、稍微运动就感觉累、气喘;2、不论上班还是学习一小时,就感到疲劳;
3、经常头晕目眩,夏天容易中暑;  4、肥胖,虚胖;5、瘦弱;6、口臭;
7、夏天,常低烧,晚上睡觉会出汗。8,掌心常发热出汗,发凉,发粘;
9、经常感到腰酸背痛;            10、身体免免疫力差,易患感冒;
11、超过两天才排便一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硬不规则或稀;
12、爱吃零食、圾垃食品、碳酸饮料,常常食欲不振;
13、晚上难入睡,心事多;         14、睡眠质量不佳,多梦;
15、早晨醒了不想起来,起来以后感觉很困,想睡觉;
16、早上起床发现掉发;           17、情绪容易忧郁;18、容易见忘;
19、情绪不稳定,易怒;           20、咽喉干燥,有异物感。
以上20项表征,如果含1项就需注意,含3项最好尽快改变自己饮食结构和生活规律。
亚健康的成因:错误的饮食---高动物性、高糖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高钠饮食(包括各类垃圾食品、零食、碳酸饮料、油炸食品),吸烟、酗酒和不健康、没有规律的生活。
二、洋快餐、各类零食和碳酸饮料虚化中国下一代
洋快餐、各类零食和碳酸饮料已成为外国用来虚化中国下一代的工具
洋快餐在欧美举步维艰面临倒闭,到了中国,却在高速膨胀发展。据统计,2003年肯德基宣布在中国连锁店要突破1万家。据悉,2003年国内快餐业的收入约为1800亿元,肯德基和麦当劳几乎占据了中国一半的快餐市场。麦当劳、肯德基已经连续三年稳居中国餐饮业营业额前两名。洋快餐在中国还受到一些营养专业人士的吹捧,中国有些营养专家甚至在电视上为洋快餐代言。而国际营养学界却称洋快餐为“垃圾食品”或“能量炸弹”,美国国会议员、消费者协会和家长们呼吁“把洋快餐赶出校园”。一些欧洲国家的城市条文规定,不允许洋快餐店开在城市中心地区。
以肉类和油炸食品为主的洋快餐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可以损害儿童智力,诱发早熟、肥胖癌症等各种文明病。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洋快餐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属于致癌物,可以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神经。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千克食品中丙烯酰胺不得超过1毫克,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超出规定标准500多倍。洋快餐制作用的油中38%的成份是属于“反式脂肪酸”。哈佛大学营养学家威得特教授就指出:长期食用反式脂肪酸会破坏人类正常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各种慢性病。更有研究说,1个炸鸡腿等于60支香烟的毒性!
全国政协委员张皎呼吁:为了下一代,请将“洋快餐”清出国门。全国政协委员缪寿良也对此深表忧虑,他表示已提交提案,限制洋快餐发展(出自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和国内各类报刊)。
三十年时间国人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人们基本上都是吃素食类,到了今天,甚至有人用鱼肉代替原本的主食—谷类。
1956年美国农业部颁布了以肉食为主的旧四类健康食物,被编入多国的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肉食更有营养的观念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而欧美确已经悄悄的在改变原来的饮食结构。1991年美国责任医疗医生委员会提出了新四大类食物: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强调不含蛋奶的全素饮食。
1998年美国农业部正式宣布:素食在各种营养方面均可达到「国家推荐的饮食标准」,也就是说,不必吃荤、奶制品和蛋,也可以获得很好的营养。
三、医生是健康专家吗?
1、“医务工作者的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率与社会人群一样呈逐年上升趋势。”摘自《医学本科教育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男心内科医师平均十年冠心病危险为百分之四,女性医师则为百分之二。其中四十岁以上男性和年轻女性相对风险高于同龄普通人群。”摘自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调查
3、“中国医生吸烟率男性为45.8%, 女性为1.3%”医生平均吸烟量为12支/日                                      -- 摘自《中国健康教育》
医生是营养专家吗?
1、“美国少于6% 的现职医生学过营养学理论” - 美国医师协会报告。
2、“中国临床医护人员掌握营养学知识的实际情况极不理想” - 临床医生普遍对营养学不了解,有初步了解的,也仅限于学生年代的书本知识,对最新的营养学没有认识。
3、“中国多数医学院校没有营养学课程” - 教育阶段接受的营养学知识有限,缺乏继续教育。                                                 -- 摘自《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第7期
国内目前多数的健康指南,其理论基本上沿用美国于1914年的老鼠试验。这些被国内奉为金科玉律的理论,经过美国人近60年的惨痛教训证明,是不负责任和不准确的,其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波及所谓"文明病"。
四、肉食是致病主因。
肉食是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胃病、肝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致病主因。
大量的科学文献证实,人吃肉可以导致心脑血管、癌症、肾病、肝病、糖尿病等等现代文明病。英国的研究报告指出:素食者早逝的机率只有正常人的二分之一。
1、肉食是造成酸性体质的主因。
医学上有句名言——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健康人体是呈弱碱性。人体的酸碱性取决于饮食,过度摄取酸性食品是形成酸性体质的主要原因。所有的肉类、蛋类、水产类和乳制品都是酸性食品,除了五谷杂粮外的植物性食品差不多都属于碱性食物。
酸性体质的生理表征和亚健康的生理表征基本相同,酸性体质造成:
1)、血液酸性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中的脂质类物质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2)、体液偏酸、人的免疫力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如感冒;
3)、偏酸的体液会导致人体中的碱性的矿物质大量流失,导致缺钙和各种牙齿骨质类疾病;
4)、体液偏酸导致血液循环缓慢,细胞供氧减少,易造成组织细胞衰老死亡,而眼底的血管又细又长,所以极易受累形成各种眼部疾病。
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全世界有70%至80%的人属于不健康的酸性体质,因生病而死亡的人中,有超过90%的人死于体质酸性化引起的高危疾病!人们所熟知的癌症,其患者则几乎全部为酸性体质!在中国,80%的国民都是酸性体质!
2、肉食中的激素、药剂。
如今水产、禽类、家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肉鸡从孵出到成鸡原本需要1、2年时间,现在最快只需要21天的时间,十几斤的小猪长到300斤只需要5个月的时间。为了让动物在短期内快速成长,给它们下生长激素(荷尔蒙)、开胃药、抗生素、麻醉剂、安定剂,甚至避孕药等各种药剂及化学混合饲料。这种违背自然的饲养方式,不但使动物的体内生理失衡,而且也扭曲了它们的自然习性。
某水产养殖场的员工透露:“从幼苗到上市,至少要用10种药,例如氯霉素、土霉素、乙醇、痢特灵、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 。附近很多女性因吃了带药的水产而流产。某女士称:“我生在水边,吃水产长大,怀上3个孩子都流产。后来医生禁止我吃水产,说里面的药物会对我不利,我照做才有了这个小宝宝。”
当你吃动物时,动物体内的各种药剂会被你吃下去。这些化学成份长期在人体淤积会导致各种慢性病,比如砷是有毒的元素,可以导致多种肝病,大部份养殖厂用含砷的药物作畜禽助长剂。肉类中含有大量生长激素,过度食用鱼肉的直接后果是早熟,小朋友早熟、不到年龄的女童提早月经。早熟也导致提前衰老。
爱斯基摩人是肉食民族,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27.5岁。吉尔斯地区的人以肉类为主食,他们发育得早,也衰老得快,很少有人活过四十岁。
天津儿童医院,接待过一些带孩子来治疗的家长,有的孩子五六岁就变声、乳房发育、月经。曾有一位母亲带着六岁的儿子来找医生,医生检查发现,孩子出现了第二性征,是性早熟的表现,母亲感到很委屈,说平时从不给孩子盲目进补,连吃药都很小心。当问及孩子饮食时,母亲说孩子特别爱吃炸鸡,几乎天天不离,医生的诊断是,孩子严重偏食,营养不平衡,大量摄入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导致性早熟。
3、内分泌失调称为“女性百病之源”。
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是保持平衡的,如因某种原因(肉类中的大量激素和化学成份)和使这种平衡打破了(某种激素过多或过少),这就造成内分泌失调。肉类中的激素和各种化学成份是现代人普遍内分泌失调的主因!
内分泌失调会引起各类病症。如糖尿病、肾虚、肾衰、尿毒症等肾上腺类疾病,发育早熟、性亢进症、性功能减退症、不孕不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等性腺类疾病,各类妇科疾病、皮肤类疾病、情绪类疾病、甲状腺类疾病、肥胖、过早衰老、体毛、睡眠质量不佳、记忆力减退等等。
4、肉食中的“膍毒”(尸毒)—大多数人不了解的一个事实。
我们身体在恐惧、愤怒或紧张的时候会自体中毒,华盛顿心理实验室试验显示人的情绪刺激,会导致生理上产生—种毒质注入血液。美国营养学会(NIA)指出:“动物尸体的肉里充满着有毒的血和其它废物。”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人类食肉危险的一个主因,肉类都含“尸毒”,法国化学家健德的研究报告指出:肉类当中,都有又一种叫做“膍毒”的毒素,这种毒素是在动物屠宰过程中,痛苦的情绪刺激,肾上腺素会亢进分泌,其体内的化学平衡大大转变,产生一种变性物质——尸毒也称尸碱,因为尸毒存在,肉质更容易腐败。其死亡的时间越长,毒素累积的越多。
民国四十三年间,嘉义肺病疗养院,有个叫小老广的病人,患上肺病,他的哥哥在香港做生意,他初到台湾,不通音讯,后来取得联络,函告身患重病,他哥哥寄了一大笔款来。他有了钱就想到要进补,进什么补品呢?吃鸡,吃鸡最补了!起初两天吃一只鸡,吃了几天,不见起色;‘加补’!一天吃一只鸡,吃了几天,身体反而更弱了。‘再加补’!一天吃三只鸡,他的吃法很特殊,深怕鸡身的营养会由血里流掉,于是用个竹筒,把鸡塞到里面闷死,将鸡肉放进特制的银子套锅,放在水锅里去炖烂,然后光喝鸡汁,这样一天喝三次,喝了不到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5、肉食中的化学污染,农药残留(DDT)
DDT是一种剧毒物质,能引发胎儿畸形、癌症、不育症、肝病等等多种病症。动物体对食物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也就是说,动物吃大量的饲料而使饲料中的有害物质大量地积存于体内,DDT一旦贮存于动物脂肪中就很难被分解。美国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报告指出肉类中的DDT含量为蔬果的30倍,其农药残留量为蔬果的13倍。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所做实验证实,人体内的大部分DDT源自肉食。
肉类脂肪热至高温,就会形成致癌物“甲基胆菲”。肉食商家为了使肉呈鲜红色,延长肉的保存期,添加了亚硝酸盐和其它致癌添加剂。肉中的毒素还远不止于此。在肉食加工过程中,肉类食品被添加了各种添加剂。商家为了使肉类呈鲜红色,添入了致亚硝酸铵类。
N-亚硝基化合物属烈性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亚硝酸盐、氮氧化物、胺等)广泛地存在于肉类和鱼类中,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转化为N-亚硝基化合物。除了烟熏或盐腌的鱼及肉和霉变的食品以外,鱼露、虾酱、咸蛋、腊肠、火腿也含有较多的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应尽量减少食用。
6、肉食极易引发青春痘、粉刺、痤疮等面部问题和各种皮肤病。
肉类中的大量荷尔蒙(生长激素)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使油脂和细菌附着。肉食造成酸性体质,偏酸的体液使皮脂腺受到破坏,皮肤失去了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肉类中会凝固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使皮脂腺阻塞。动物食品中的各种毒素在体内淤积也是导致面部问题的重要原因。此类患者可以尝试十天内停止食用动物性食品、奶制品、蛋类、和各类垃圾食品,相信十天后青春痘等面部问题会有明显改善。
7、肉食是癌症的主因
科学研究发现肉类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如N-亚硝基化合物、亚硝酸盐、杂环胺、多环芳烃化合物、激素、环境毒素等。酸性体质是癌症的主因,肉食是造成酸性体质的最大原因,酸性体质可以激发癌细胞繁殖,只有在酸性体液的条件下癌细胞才能完成扩散。健康时报报道:“癌症患者100%是酸性体质” 。肿瘤防治专家孙革新介绍:“酸性体质使癌细胞极易生长扩散,如果不改善酸性体质,癌细胞还会生生不息” 。美国癌症协会提倡癌症患者停止食用肉类。
美国人在1914年用老鼠做实验,实验是这样的。两组老鼠,一组吃肉比较多,一组没有吃肉。实验的结果发现吃肉的那组老鼠长得快。当时的实验者就把这个动物实验的结果应用到人身上。于在在1915年,美国就成立了推广肉食的这种社会团体组织,鼓励美国人多吃肉身体才会健康。1920年起,受到这种影响,美国人家家户户吃牛排、汉堡。后来却发现,美国人死于癌症的人数一年一年增加。1900年,每27人当中只有一人死于癌症,1950年上升到1:8的水平,即8个人中有一个人是死于癌症。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1:3。
德国的Hunze族人,终身蔬食,百年来没有发现罹患癌症者。1988年,英属哥伦比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哈洛德佛斯特教授:重新审查突然好转(癌细胞突减)的200癌症患者,发现90%的患者在好转之前曾改变饮食习惯,包括吃全素,不吃白面、糖以及过度加工过的食物。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一百多篇研究报道肉类食用和癌症的风险的联系。199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组织和美国癌症研究组织赞助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食用红肉能增加患肠癌的机率,而食用肉类加工品可能增加患肠癌的危险。
8、人体胆固醇含量过高是各类胆囊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因。
荤类中的胆固醇含量是植物的几十倍,动物脂肪中的可以凝固的饱和脂肪酸可以使血液凝结并刺激胆固醇的上升还可以引发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则难以分解,会逐渐附积在血管内壁上,天长日久,血管内径会越缩越小,血液流通会越来越困难。这种情况称为动脉硬化。由于血液流不畅,心脏被迫更努力地压送血液,从而大大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其结果导致了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胆囊疾病的成因:人体胆固醇含量过高在胆囊内沉积,难以分解,天长日久,则会在胆囊中形成结石,统称为胆结石。胆结石极容易并发其它胆囊疾病。这些病人最好停止食用富含胆固醇肉类、动物内脏、水产、蛋类。食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可以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朝鲜战争期间,有200多个美军士兵的尸体被解剖检验,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22岁。结果发现以肉食为主的美军士兵80%动脉已经硬化。在检验朝鲜士兵的尸体时,发现他们的血管并无硬化现象。朝鲜人基本上吃素。
蛋类是胆固醇含量最高的食物,日本科学家通过14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吃1个蛋的女性会比每周吃一个蛋的女性的死亡率要高出22%。。《美国医学协会会刊》(JAMA)指出:“吃素可预防90-97%的心血管疾病”
9、肉食造成多种肾脏疾病。
《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动物的尸体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包括尿酸和尿素和其它废物。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为了排泄肉食中有害的尿素和尿酸,肾脏的工作量增加了3倍。每磅的牛肉就含有高达14克的尿酸。年轻时,肾脏还能应付这种负担,天长日久,当肾脏开始老化或早衰时就不会有效地工作了,等到肾脏再也无法应付这些废物时,尿酸得不到有效的排泄,就会在全身各处积存。照成包括肾衰和尿毒症在内的各种肾脏疾病和关节炎和风湿、神经炎症等等。医学家告诫这些患者要停止吃肉。
10、肉食中的动物疾病。
动物携带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传染性疾病叫动物疫源疾病。鼠疫、霍乱非典、疯牛病、禽流感、艾滋病都属于动物疫源疾病,动物疫源疾病是一般检验员无法检验到的。有时候动物身上长肿瘤了,患病的部位被切除,剩余的继续卖出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动物被摆上了餐桌,动物疫源疾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全球暖化不仅影响气候,还会造成气温和湿度升高,加速蚊子、细菌、跳蚤、老鼠繁殖。从而大大增加疫病爆发的机率。据晨报记者了解,国内外海洋、气候、冰川病毒权威专家最新发现14万年前的病毒毒株,在冰层中还可以存活蛰伏,等待时机彻底释放,向人类世界传播。
11、肉食造成便秘等多种消化道疾病。
人类与食肉动物、食草动物的生理对比
比较项目
食肉动物
食草叶动物
人  类

有爪
无爪
无爪
出汗
从舌头散热
从皮肤汗腺散热
从皮肤汗腺散热
口腔唾液腺
细小不发达
发达
发达
唾液
呈酸性无淀粉酶
呈碱性含淀粉酶
吴碱性含淀粉酶
牙齿
尖利的犬齿
平坦的臼齿
平坦的臼齿
胃酸
强盐酸用来消化骨头和肌肉
胃酸强度比食肉动物弱20倍
胃酸强度比食肉动物弱20倍
肠子与身体的长度倍数
3倍以便腐烂的肉食迅速排出体外
10倍。慢慢消化
吸收素食
12倍。慢慢消化吸收素食
由于我们的消化系统不是为肉食设计的,所以,吃肉很容易引起排泄不良。肉类因纤维含量极少,在消化道中移动的速度只有植物的四分之一,需经三天才能排出体外,其间,大肠会吸收肉食中的毒素,粪便会渐渐变干变硬。经过体液循环,肉类中的有害物质不断地损害着人类器官。从而照成便秘、大肠癌等各种消化道疾病。健康地排泄需要植物粗纤维。最新的研究结果,天然纤维可以预防阑尾炎、憩室炎、结肠癌、胆结石、心脏病、肥胖症、糖尿病以及痔疮等。
健康人生手册(经整理) 下篇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191305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