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放 “鲁迅作品大撤退”宣告请鲁迅走下神坛? - Qzon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8:42

“鲁迅作品大撤退”宣告请鲁迅走下神坛?

 

张放

 

 

腾讯网读书编辑沙老师约俺写篇高中课本“鲁迅作品大撤退”现象的文章。以下是俺对此事的四种粗浅看法。

 

第一层意思:

心理层面因素。

 

首先,从心理意义上来看,之所以“鲁迅作品大撤退”引发很多议论,其中有一很重要原因,就是今天已经开始有些话语权7080后步入30岁之后,开始忆旧。这是他们步入“老者”行列的一个特点。

 

这很有点像当年的老红军没完到了地给后人讲“我当红军时,如何如何……”,像50后墨墨迹迹地向其子女讲述“我在青年点当知青时,如何如何……”,像60后装神弄鬼地向7080后讲述“我上大学那阵子,如何如何……”。

 

今天,这一怀旧特征,随鲁迅作品被撤掉,客观地来临了。70后和80后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大吐“苦水”,俺回家路上,听收音机里两个小80后主持人,谈到此事时,竟然愤懑地说,“怎么能把鲁迅那么好的东西,给撤掉呢。我当年都能背诵鲁迅的作品的啊。那可是经典啊”云云。于是,这一男一女两主持,就怀旧式地背诵起鲁迅那些早被人熟悉的句子来。

 

第二层意思:

把神六文章拿出来充数有些不妥。

 

其实,鲁迅作品被撤掉并不应该成为问题,成为问题的,是拿什么内容来替代撤换后的空白处。俺也看了一下,给俺印象深刻的替代品中,就数讲述中国神六的那篇东西了。俺斗胆猜测一下编撰者意图,大概是想再提升一下孩子们爱国热情。只是这种东西的入选,让俺不由自主地想起文革课本里的那颗173公斤重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文章来。当年俺也是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学完了这篇课文,也升腾起某种爱国情愫。但后来呢?横的纵的一比较,俺才知道,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当时还是十分落后的。爱国情愫与后来一对比再发现事实,失落感之外,总让人有些郁闷。

 

第三层意思:

古诗文似应更多地被选中。

 

俺以为,最应该替代的,应该是更多的中国文学史里的古代名篇。而不是这种有些应景的东西。从30年代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总署编撰的高中国文教材,我们不难看出,那时,占据大量篇幅的,是中国古代诗文。而不是其他。在这里,俺不得不借用一下台湾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观点。他的意思是,今天的中国人,都要好好重视古汉语学习。因为“五四运动”是掀起了一场不古运动,但同时,也把承载着中国几千年最伟大的文学及古人的伟大思想的承载物——古汉语,也一起给抛弃了。那时的人们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其实,那时的白话文的写作不过就是一群文人兴风作浪的产物。结果呢,就出现了一大堆白话文不白话文,古文不古文的东西。本来是很不成熟的东西,却因为后来的政治因素,有些东西反而成了所谓的“经典作品”。

 

最后一层意思:

让“神坛”上的鲁迅下来吧

 

鲁迅1881年出生,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于1936年去世。他活着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他的作品并未成为今天人们所谓的“经典”。只不过因为毛泽东赞美了他,才使得他突然之间来了个三级跳。毛泽东曾这样说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当毛泽东在文革时由人变为神之后,毛泽东的话,自然就成了神启示给我们凡夫俗子的神谕了。结果,随毛泽东由人到神的蜕变,鲁迅也跟着成为了文化领域里的“神”,可以称其为“文神”。鲁迅的作品也由之被奉若除了毛泽东作品以外的“经典”。

 

一晃,就是几十年。人们已经产生某种惰性,已经想当然地认为,鲁迅就是经典,经典就是鲁迅。而鲁迅的一些句子,也随着“洗脑”式的学习过程,被后人所熟悉,所背诵。而人就有种感觉,就是凡是能脱口而出的东西,就一定是“经典”。

 

不过,俺并不是说,鲁迅的作品不好。相反,鲁迅的东西的确不错。但也就是个不错。不能因政治上的原因,硬生生地给拔高到“文神”地位上。

 

这次“鲁迅大撤退”的行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说是将鲁迅从“神”的位置上,给请了下来,让其还原为一个正常的文人,这对高中生,对曾经的高中生,对未来的高中生来说,都似乎是个好消息。

 

下面的图片是俺截的图,是俺收藏的民国时期的高中课本原本。其中内容或对今天的编撰者们有些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