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题材电视剧的误区与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7:32
论文标题:“商战”题材电视剧的误区与出路

作者 吴小丽


  现实生活中到处涌动着商业大潮,荧屏上也是“商战”频频。先是中央台推出的19集连续剧《住别墅的女人》,紧接着上海台以“接力”形式连续播出了12集《都市平安夜》和9集《商城没有夜晚》。即将开播的还有《与百万富翁同行》、《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朋友你到底要什么》等。
  将这些作品定义为“商战”剧,是因为它们的内容进入了较为纯粹的经商领域,主要人物也以高层次“白领”居多;其次,这类题材的广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强,单凭着“钥匙孔”中那点热闹已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和热情。人们从这些貌似最新最现代的题材中,并没有领略到新生活的时代精神,没有捕捉到全新而密集的社会信息和值得思索玩味的思想内涵。在观众眼前不断晃动的,不过是些华美虚幻的造型元素、平庸落套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一句话,只是“商场”+“情场”的陈旧模式。而观众真正期望看到的,则永远是真实的生活、可以体验沟通的真实情感以及能触摸得到其温作品日见其多,已势在必然地成了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钥匙孔中的世界
  这些“商战”剧的主人公们住的是巨额外汇购置的花园别墅,办公则是在和国际接轨的摩天大厦中,出则流线型进口轿车,上下波音机如同乘坐公交车。五光十色、流光溢彩中,亮丽的女人潇洒的先生们于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之间拉开了一场场商战的帷幕。
  “商战”题材,也是个容易“包装”得令人眼花缭乱的题材。然而,题材毕竟不是先决的,“包装”也仅是一种外观。想要仅仅靠着这两者而取胜,那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侥幸。前苏联影片《国际女郎》的编剧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我们精神生活的贫乏和创作题材的枯竭造成的,大伙儿不过是争先恐后地朝钥匙孔中看热闹而已”。具有迅捷反映生活特性的电视剧,偶尔让观众及时地从钥匙孔中看看新生活的“热闹”也未尝不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热气息的时代真人。
    虚假的生态与情态
  通俗剧并不排斥模式,真正的通 俗剧也确实有一定模式。港台的言情剧一次次地重蹈模式,却又经常地获得高收视,其基本的一条是情节和情感的合理和真实,给观众一种“像真的一样”的感觉。我们的“商战”剧,恰恰在这一点上不幸走入了误区。
  首先,由于创作主体自身为“商战”的各种意象所自得所迷惑,结果却疏略了直观造型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故事可以说得头头是道、精彩纷呈,我们的导演阐述可以是准确到位、逻辑严密,可是一经造型显现,却整个儿显得装腔作势,让人无法认同,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所以一些影视剧经常把真事做假,而不能使虚构成真。
  其次,诸多情节构思的虚假。这些“商战”剧似乎也精心构置了“商场”上的龙虎相争,剑拔弩张的情节似乎也环环紧扣,可在观众看来就是觉得虚假和不可信。比如“现代商战归根结蒂是人才之战”,固然是个十分现代和现实的命题,可它却在《商城》中演绎成了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外语学院毕业不久的“白领丽人”,竟使美国、法国、香港各大财团商社为之大动干戈而不惜一掷千金,不惜使用“美男计”,出动经济间谍,甚至不惜制造假案冤案。围绕争夺姜艳艳,剧作编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出神入化的活剧。可观众却禁不住地觉得好笑:这怎么可能?即便真有如此奇才,剧中这样的跨国争夺,又究竟是显示了中国人的骄傲,还是反而暴露了我们实际上的人才匮乏?抑或是再次证实了中国电视剧的至今未脱幼稚?《都市》中,桑原在一家公司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为了争夺一个安琪而突然撤走了2000万贷款。可观众却产生了疑惑:银行的一个处长竟能如此轻易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我们国家对于几千万的贷款没有一个至少该有的程序么?随心所欲地摆布人物和情节,这到底是反映了社会真实呢,还是对社会真实作了拙劣简单的图解呢?
  作为虚假情节的孪生物,虚假的爱也成了商战剧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我们并不一概贬斥屡屡编织的三角甚至四角纠葛,只要纠葛得好,它也会增强情节和情感的张力,甚至会突现出异彩;我们也不去对婚外恋、血缘亲情等模式妄加评论,凡人间至情,总会赢得观众的一掬同情之泪。问题的关键是,在塑料制作的情节主干上是不可能滋生出青翠欲滴的枝叶的,至圣至上的爱之花也必然地只能植根附丽于真实之中。《别墅》中的女记者方梅华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港资公司全能的总经理,本就够传奇的了,偏偏董事长林大维对其情有独钟,在19集的漫长时日里,他唯一用心干的一件实事就是不断向她求婚;为了 将这悬念延宕到最后一刻,总经理则再三再四地摆谱拒绝,却又没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这种虚妄的爱,即使是两位明星演来也并无激情,又遑论观众情感的共鸣和震荡呢!而《商城》中的情场则更其不可信,为了姜艳艳可以不要生意的香港刘总,巧到竟是她的同父异母哥哥;姜艳艳死死爱着非他不嫁的出租车司机则一次次拒绝她;而那位被派去执行“美男计”的法国驻沪总代理又最终假戏真做地爱上了她。爱情关系编织得可谓够离奇了,可其间的爱却全然失却了根基,这倒真成了“爱你没商量”。
  一部成功的通俗剧固然都会给人留下点东西,或者是伦理是非、情感波折、人生反思、社会批判等,或者是风格独特、语言创新、光影追求等。然而获得这种成功的钥匙或通行证,便是它们恍如真实的荧屏形态,是把情感表现与人们的体验接上轨。但是当它们最初的造型已令观众反感和拒斥时,这种做法就显得十分尴尬和滑稽了。 
    女性形象的新模式
  和以往一些表现城市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相比,这些“商战”剧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就人物的地位而言,这些作品(包括即将出台的同类作品)中的第一主角已清一色全都成了女性;随之,女主角的身分也从司空见惯的秘书、助理、公关而擢升为独当一方天下的总经理或外资大商团的高级白领等;而她们给人的外观形象,也早已既不是只要事业不要爱情的女强人,也不是刘慧芳式的老式妇女,甚至也不再是《情满珠江》中那位较多受到市民观念浸润靠着勤奋苦干而走上事业高峰的梁淑贞。“商战”剧中的女性形象全有着高学历、新观念、高雅脱俗的气质品位,她们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于一身,是一类外柔内刚、秀外慧中的新型事业女性。
  应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女性接受教育和选择职业机遇的不断增加,男女平等观念在全方位上不断为社会接受,以及女性自身潜力和魅力的被重视和深入开掘,这样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是应该有可能出现的,文艺作品表现中国女性的新风貌也是义不容辞的。然而,在荧屏上,这些高层次的白领女士却不约而同地走入了同一个模式,戴上了同一张脸谱。她们形象的雷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全能完美。她们不仅具有卓越的专业能力,个个具备公关、经营、管理、谈判甚至平衡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又都具备很强大的人格力量和高尚的为人风范。这些女性才貌双全、品学兼优、完美无瑕,集男人女人之优势于一身。可是,这样的人物形象不是太明显地过于理想化了么?她们让人不由地想起过去年代的“高大全”人物。
  第二,矜持冷艳。一种过分表现出来的成熟、矜持、孤傲,使这类女性给人以一种冷艳的总体印象。尤其表现在她们对异性的关系上。那些身世地位显赫的男人强力“追捕”白领丽人,成了这些电视剧中不约而同的情节。在那里,已很难看到女人对于爱情的激情和主动精神,也极少看到她们由爱而激发出的纯情娇憨和甜美的笑容。这究竟是一种高扬的女性意识还是女性在男权主流话语中的一种束缚、无奈和自律?究竟是女人在“商场”因受到太多伤害误解而生成的一种“保护性”心理还是居于高位的女人对于男人的一种防范、报复或者欲擒故纵?抑或,这仅仅只是为了追逐一种“流行”?
  第三,与之相关的,便是表演上的“冷面”模式。继银幕风行“冷面小生”之后,目前一些女演员的表演有向“冷面青衣”、“冷面花旦”发展的趋势。它的特征就是表情淡然冷漠、神态忧伤深沉,时时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语言则尽量少而精,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多有“闪烁智慧光芒”的“警句箴言”。不仅女主角如此,连二号三号女角也多取此模式出演。如《别墅》中的赵亚莉始终满怀忧伤,女导演成天冷言冷语,女助理则一腔机智,每句话都似有弦外之音。比起先前那种夸张的表现式的表演和絮叨乏味的语言,现在这种表演似乎含蓄得多了;可当这一切成了一种时髦一种模式被滥用套用之后,它所造成的只能是观众的不屑与反感。目前似乎成熟女性很行俏,其实,所谓的成熟,指的主要是心智的成熟,而心智成熟的女人是绝不会为示其成熟而去故意冷着脸或说上几句貌似有哲理的话语的,因为那暴露的恰恰是一种不成熟。况且,一个专业上十分成熟的女人,也并不就有在生活一切领域全方位的成熟。女人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她们的喜怒哀乐也该有自然流露、尽情宣泄的时候。一个女人发自肺腑的情感神态,都不会损害她们的形象而只会使她们真实而倍添魅力。影视所要求的“生活化”表演形态并不等同冷冰冰的模式,影视表演反对“戏剧化”的过火表演,也并不是说演员就可以不需要表演。
  近年来,随着“商战”剧的流行,“白领”形象也日见频繁地出现于银幕和荧屏之上,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应该说,“白领族”的出现,是城市日趋文明的产物和标志之一,他们人数虽不多,却以其高质量的整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引导着市民。可是,平心而论,我们的影视至今还没有塑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白领”。“白领”因其集中体现的中西文化、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剧烈冲撞以及所处的特殊的“边缘人”地位,而具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底蕴。经过了最初的流行,表现“白领”的作品不应该再仅凭题材的热门、女人的亮丽和包装的豪华而取胜了,它是到了应该有些积淀的时候了。
    “商战”剧之出路
  “商战”剧一窝蜂,说明编导在当初进行题材选择、市场预测时的所见略同。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是它们的操练都这样的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商战”戏自然还会拍,但是在确定了“表现什么”之后,更重要的是“怎么表现”。我以为题材尽可不同,但艺术规律总是相通的。
    1.克服功利意识,制止胡编乱侃。
  作为“短平快”反映生活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常常也能够“短平快”地取得名利的双效益。这就在不同程度上滋长了一些创作人员急功近利的功利意识,促成了一种浮躁、仓促、急于求成的创作心态。而电视剧既有求新求异及时反映生活的一面,也应有着整体的审美目标和一种具有距离感的审美观照。这就需要创作人员真正贴近、沉入到自己所要表现的生活之中去,以宽松宁和的心态,抓住生活的质感,沉思生活的真谛和感悟生命的沧桑,然后寻找它们与电视剧表现的最佳联接点。自王朔们创造了一些电视剧后,“侃”的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和关注。殊不知,王朔们的成功,除了政治社会和受众等方面的有利契机以外,根本的还在于他们的“侃”实际上是以往生活和思想积累的一次厚积薄发。待到这种思想和生活的“库存”枯竭后,《爱你没商量》、《海马歌舞厅》、《皇城根儿》等就显得后劲不足。凡与生活隔膜的作品,再是明星大腕,也撑不起来而只会受到观众的冷遇。“生命之树常青”,只有尊重、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人,生活才会给予他们应有的馈赠。
    2.注重大众接受,避免承载过重。
  这些“商战”剧有一个通病就是既想取悦观众,又想竭力表达各种叙事内容及艺术表现的意念,结果却因其娱乐性不强而失去通俗,又因其并无艺术原创力而攀不上高雅,成为雅俗难赏的东西。比如,通俗剧的叙事结构一般总是循着“二元对立”和“因果相应”的原则,即人物之间的矛盾明晰,冲突也激烈;而它们之间又具备着逻辑性极强的因果关系。如果双方的矛盾冲突不紧凑或不合情理,那么不仅不能增强“二元对立”的张力,反而会使整个故事结构濒于倒塌。这几部“商战”剧在内容上并没摆脱类型化言情剧的老套,可它们所取的结构都不是与之相应的类型化言情剧的结构。像《别墅》采用的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交叉型网络性结构,却又没有相应密集的信息量和创新的思想艺术去填充它,结果每集显得拖沓单薄而分散,冲淡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3.营造地域文化氛围,确立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
  总体地域文化风格的确立,是电视剧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电视剧创作优劣成败的一个组成因素,这早已为许多成功的电视剧所证实。而“商战”剧的一个重大缺憾却恰恰是只注重了商战的共同的小环境,而忽略了营造独特的地域风格。它们的故事发生在天南地北,可观众却无法从荧屏上确定它们各自的“出生地”。千篇一律的豪华“包装”、不约而同的造型元素和大同小异的故事人物,不仅模糊了人们的视线,也模糊了它自身的形象。当然,我们所说的地域特色,并不仅仅是指自然地理风俗,而是指这些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不同的人文环境比如思想观念、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相异。同样是打“商战”,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或者温州人等等的战略战术都是各各相异的;同样是谈情说爱,沿海和内地的“白领丽人”在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取舍上也会有所不同。正是这种种不同,才从整体上构成了电视剧的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而对这种深层次的区域特色和文化风格的自觉把握和追求,则正是我们的“商战”题材电视剧走出误区走向成熟和个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