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朝关系的认识“误区”pp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0:06:39

走出中朝关系的认识“误区”

2010-07-15 18:40:07

归档在 战略评论 | 浏览 93006 次 | 评论 102 条

所谓认识“误区”,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认识上产生了“扭曲”,以至对事物的认知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做出了错误的结论。通俗的说,就是看走了眼。

在如何看待中朝关系问题上,国人存在严重分歧,而认识上的“误区”,则是造成这种分歧的重要原因。中朝关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人们观察这种关系的视角也存在很大差异,能否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对客观地看待中朝关系并采取恰当的对朝政策,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误区一:“意识形态”决定中朝关系。认为中国和朝鲜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维系中朝关系的纽带,迄今仍是“意识形态”因素。中国对于朝鲜的“无条件”支持,是两个“专制”国家的“同病相怜”,故而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中朝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冷战”期间,中朝关系具有鲜明的“阵营”色彩,中国对朝鲜也强调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因素无疑构成中朝关系的重要基础,双方皆为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但是,这种情况自“冷战”后已不复存在,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外交思想发生了变化。此时的中国,不再提倡所谓的“国际主义义务”,而是主张以“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最高准则。朝鲜对于中国来说,尽管依然是传统的友好邻邦,唇齿相依的战略伙伴,但不再是同一“阵营”的盟友。其后的中韩建交,以及平行发展中朝、中韩关系,就是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必然结果。

诚然,中国搞改革开放,朝鲜推行“主体思想”,反映了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彼此也不无学习和借鉴之处。但双方并非“老大哥”和“小兄弟”关系,两国并不存在谁要“罩着”谁的问题,中国也不会打什么“牌”。中朝之间虽然维系着“条约”关系,但这仅限于双边,并不针对第三方,同盟关系已经无从谈起。

中国在中朝关系方面淡化了“意识形态”因素,并不意味着对于两国关系有丝毫的忽略和轻视,而是在“国家利益”的基点上,着手发展一种新型的双边关系。也就是说,考虑朝鲜问题,首要的是考虑中国的政治和安全利益问题,谋求双方的战略互利。中国对于朝鲜也不是“无条件支持”,反对朝鲜拥有核武器,谴责导致韩国“天安号”军舰沉没的行为,都反映了中国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维护中国安全利益的原则立场,这是在新形势下正确看待中朝关系的重要着眼点。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有意淡化“意识形态”因素,而某些国家却始终没有放弃。它们坚持“冷战”思维,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关系,对中国和朝鲜实施打压甚至遏制,这反而促使中朝在政治和安全利益方面不得不相互依赖和彼此借重。正可谓“树与静而风不止”,中国重新审视并加强中朝关系,无疑也是形势使然。

误区二:“战略取向”决定对朝政策。认为朝鲜对中国“素有二心”,只要条件允许,朝鲜早晚要投靠美国。朝鲜的这种“战略取向”,要求中国尽快改变对朝政策,现在中国继续支持并援助朝鲜,是在“养虎贻患”,迟早会“自食其果”。

平心而论,持有上述认识,并非没有“参照系”,越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战略取向”毕竟是战略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的战略决策。国际关系也决非那样简单,许多情况下,鲜血凝成的“友谊”历历在目,但“牢不可破”的关系却难以寻觅。美国和前苏联在抗日战争中,为了援助中国人民,何尝没有流过血,但后来彼此交恶也是事出有因。可见,在国际政治中,此一时、彼一时的事情乃是常态,据此而不交任何朋友,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朝鲜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朝鲜的压力特别是军事压力,主要来自美国,离开了朝美关系的改善,朝鲜的安全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朝鲜半岛的和平也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对朝政策上都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并未像美国那样不断强化美韩军事同盟关系,公开对韩国实行“军事保护”政策,因而朝鲜寻求单方面与美国打交道,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战略取向”。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判断敌友关系,基本的依据是谁会对自己构成威胁,谁又是可以依靠和借重的力量,并由此决定自己的“战略取向”。化敌为友和变友为敌,这也是国际政治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但并非都会以出卖朋友作为交换条件。就中朝关系来说,朝鲜希望与美国化干戈为玉帛,未必就意味着肯定与中国为敌,朝鲜也完全有可能在中美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

前段时间,盛传朝鲜领导人在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谈话中,提出朝鲜可以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桥头堡”,朝鲜的核武器打不到美国,但可以“用在西面”。如此绝密的情报何以泄漏出来,它究竟有多大可信度,笔者持怀疑态度。退一万步说,这种情况即便是“真实”的,那也是朝鲜的一种“战略取向”,在其没有成为事实之前,中国任何企图“放弃”朝鲜的举动,都会在客观上促使这种“战略取向”变成现实,反之则可能改变这种“战略取向”的发展走向。

国家间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一种利害关系。有些是长期利益起作用,有些则是短期利益起作用,但只要双方存在共同利益,那就需要维系这种利益关系,而不能仅仅考虑其今后的“战略取向”。中朝山水相连,这种地缘政治关系难以改变,保持双方友好关系,这是一种长远利益,也是中国应当努力为之的事情。目前中朝都面对共同的压力和威胁,这种状况今后虽然有可能改变,但至少现在还需要相互借重,彼此也都具有这种战略需求,加强双方合作无疑是互利行为。如果单凭“战略取向”去考虑问题,据以做出中朝交恶的决策,显然是轻率的、短视的。

误区三:“历史恩怨”决定战略取舍。认为朝鲜背信弃义,屡屡做出伤害中国的事情,诸如发动“内战”把中国拖入战争,否定中国抗美援朝付出的重大民族牺牲,毁坏志愿军烈士墓,在申办“奥运”的关键时刻背叛中国等,因而主张决不能和这样的国家作朋友。

上面提到的问题多是事实,中朝之间的“恩恩怨怨”也确实存在,两国关系亦走过一段曲折路程。然而,国家间关系难免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历史恩怨”在许多国家之间都会遇到,彼此“不翻脸”甚或“不红脸”的事情,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

所谓国际政治,说到底就是国家间相互“博弈”的客观反映,而国家利益则是决定战略取舍的最高准则。利益相合就合作,利益不合则斗争,“历史恩怨”即是这种政治博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它决不能成为影响战略取舍的主导因素。倘若看看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内中又有多少“历史恩怨”,如果都要以清算历史旧帐为发展关系的前提,中国还会有朋友和伙伴吗?

中朝关系也是如此。双方为了相互援助彼此的革命和斗争,都在对方的国土上流过血,把中朝友谊视为“鲜血凝成的友谊”,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中朝之间有过“反目”也是实情,这种“历史恩怨”并非中朝所独有,所不同的是,朝鲜是个小国,又是个穷国,还是个被诋毁为“无赖”的国家。中国一如既往的对其施以援手,在某些人看来就是“不可理喻”甚至“大逆不道”的事情,“历史恩怨”在这里被“放大”了,根源还在于用异样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和朝鲜过去有过矛盾和分歧,现在也有诸多“麻烦”,今后还少不了磕磕碰碰。这些“恩恩怨怨”的事情,决非简单的“放弃”朝鲜就能万事大吉,相反,中朝交恶带来的麻烦则会更多,问题会更大,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是中国必须努力避免的。中国考虑对朝政策,决不能以“历史恩怨”来取舍,而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利益的高度来做出抉择。

 

13上一篇 << 东亚走到“十字路口”      下一篇 >> “黄海风波”彰显大国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