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芜:“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发言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2:15

“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与管理创新研讨会”发言提纲

首先,代表中央电化教育馆,感谢在座的各位教育局长、校长和各地电教部门的同仁,参加由中央电化教育馆、英特尔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承办,微软(中国)公司协办的“2008年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与管理创新研讨会”。我先做一个简短引言,抛砖引玉。题目借用北京举办2008奥运会的一个理念,就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在当今的同一个世界,对于从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人,有一个梦想是相同或者相通的。这就是,建造1:1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泛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使他们能够把握适应21世纪发展的机会和技能。

一、1对1(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国外学者也称之为“0NE TO ONE”。据我的资料,出自埃里奥.索洛维(Elliot Soloway)和凯瑟.诺瑞斯(Cathie Norris)。当他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经常在计算机教室与他人共享同一设备,还是在计算机教室里把学习计算机作为主要任务时,强调指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 对于学生来说,还不是也没有成为个人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在2002年举办的“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IEEE-WMTE2002),以及2004年举办的“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议”(ITS2004)上所作的主题演讲中概要性的表述过“0NE TO ONE”概念。

 所谓“同一个梦想”,在于这个概念,似乎也不仅仅是国外学者同仁的首创。

我们也曾于2001年2月,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申请立项研究《新概念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并于2001年4月被教育部科技司正式批准立项。该研制方案中的一些指导思想、研制思路和研究内容,与“0NE TO ONE”概念似乎不谋而合。例如,我们也已经意识到:那种以高配置计算机典型配置计算机教室的模式,使信息化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和亿万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距离显得遥远。迫切需要重塑“计算机”形象,开发有全新教育观念、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特点、充分体现中小学生学习使用个性、能够被更多中小学生认同的“计算机”产品。形成的“新概念中小学校园网”设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标准指标(包括相应的硬件、软件),避免沿用目前的网络技术模式和教育教学软件模式进行开发而造成社会资源新的浪费。

二、1:1数字化学习,核心是提出了一个在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问题。

对于学习方式变革的作用,我们可以发挥一下遐想空间和限度。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从“学习方式”上观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值得回味。

1、以书为例。当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一本书的时候,例如,龟甲或竹简的时期,知识可以有效的传递和延续。这相对于《格萨尔王》、《江格尔》、《荷马史诗》那样的口诵传承,已经是一个进步。但是在只有一本书的时代,对于大多数人还只是处在没有选择的被动接受着。当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共享的时候,人们对于学习的内容可以有了选择。从一本书到每个人一本书,必然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

2、以笔为例。当只有一个人有一支笔的时候,话语权只能是在少数人那里。正是所谓的“历史就是可以任人装扮的少女”的比喻。当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支笔的时候,每一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观点、思想,知识不仅仅只是被传承,更多地在被创造。也就有了司马迁与《史记》的感人故事。从一支笔到每个人有一支笔,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

3、以“计算机”为例。当只有一个人有计算机的时候,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属于个人的荣耀和财富。当每一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个人的计算设备时,特别是在基于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这三项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时代,个人的学习方式必将再次改变。

我们的梦想就是“创造、催化、促进、实现”这样一个改变。使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在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保持国际领先的竞争地位。至少我们不能落后于21世纪世界发展的进程。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做一个遐想去思考科学技术的进步过程,似乎是一个从制造出先进与落后之间的鸿沟,到最终仍将回归,去填平由自身发展制造的鸿沟的过程。

世纪之初,有一本“历史书”非常畅销,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他认为:21世纪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填平工业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的差距。弗里曼的观点是,信息技术将填平在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一理念正在被逐渐证实。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而言,这个理念同样具有相同的意义。

 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一度引起许多的关注和重视。就是在后工业时代形成的并正在被逐渐填平的地区之间的鸿沟,在信息化时代初期,鸿沟又逐渐加大。为了缩小这一鸿沟,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例如,我们实施了五年的农远工程。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时代的“数字鸿沟”问题,更主要的解决方式还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其中更为主要的还是要重视:信息技术的投入、智力的投入、教育观念的投入。

我不敢妄言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或者“后网络时代”,但我仍期盼着,建立在基于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这三项技术为支撑的“后信息时代”即将到来。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同仁,是否给与关注、是否有所思考、是否做好准备。 

四、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均衡发展的政治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确十分重要。但是,建设1:1数字化学习环境,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缩小数字鸿沟的均衡发展。 

我个人以为,可以结合教育自身的三重潜在目的,来进一步思考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目的1:“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信息时代,技术给了我们机遇,就是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缩小先进与落后地区的差别,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而且,还要能够促进相对落后地区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时代,教育均衡不应仅是那种“削峰填谷”式的均衡。

目的2:“创建一流的教育”。

在发展进程中,创建一流的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不言而喻的、广泛认同的目的。特别是中华民族,要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人类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创建一流的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今天面临的时代,普遍认同的是信息社会。创建一流的教育,其中必然包含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

目的3:“以人为本,适应人的个性发展需求,满足人的终生学习的需求”。

回顾人类以传承知识、培养技能的教育媒介,从书本笔墨、影视媒体,仅仅从其耗费的自然资源角度分析,没有哪一项能够比得上信息技术更加节省自然资源,也就为更加广泛的满足学习需求创造了可能与条件。

因此,我认为,我们和英特尔公司在这里倡导的1:1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其目的是使教育更加适应内在的需求,适应未来发展,也更加适应人的个性发展。

五、我还以为,要避免在1:1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产生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厘清一些认识:

1、泛在的、移动的学习方式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建设,并不是试图营造“放羊式”的、“自由的”、“松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中小学而言,也并不是营造“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的远程教育”的学习环境。对于中小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效果和效率,仍是在学校内,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上,也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一流的教育、实现满足个性发展的学习。

2、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也不是制造“廉价电脑”满足更多人学习电脑的需求。通用型标配型电脑给人们的影响太大了,对于电脑的认识也是没有区别的。许多人提出“廉价电脑”的概念,试图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接受信息技术。这个理想和设想都是好的,但与我们讨论的1:1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是不能同日而言的事。

我以为有几个观点,在1:1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可能会有相应作用。简述如下:

1、重视“信息流”的意义、作用和建设。特别是对于教育资源建设而言,在信息时代,教育资源的形态、载体、作用等已经发生变化,对于“信息流”建设的认识,对于1:1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将可能起到一定的影响。

2、重视“轻轨信息高速”的意义、作用和建设。所谓“轻轨信息高速”的寓意,在于区别基于常见的千兆、百兆的信息网络指标衡量的信息化概念。“轻轨信息高速”从技术、产品、应用环境等类似但有别于常见的信息高速概念,例如:将更多地利用移动宽带技术。在其中,教育资源的轻质化、减少教育资源中的冗余、可以实现更广泛传播和反馈,可以实现传授和选择,等等,不一一而足。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1:1数字化学习环境,也不仅仅是“校校通”、“班班通”,更是“桌桌通”、“处处通”、“人人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

3、对于教师职业技能而言,从以往用“一桶水”的理念来要求教师,应改变为用“虹吸管”的理念来要求教师去适应时代、特别是信息时代的职业技能的要求。

4、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深层次的“参与”。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不应该再是那种被动的、不能选择的传授与接受的学习方式。个性发展是人的发展美好愿望,也是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参与”则是现代民主社会建设的行为基础和意识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或者优势,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我也要作为长期生活在北京市的一个市民,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对北京承办的2008奥运会,给与的大力、热情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分享伟大祖国的荣耀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