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3:24:45
理想之所以称为理想,就在于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有些理想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有些却如天上的北斗,只能作为人类社会前进的指南,永远不可企及。就如同宗教里的天堂,其存在的意义在于用它的完美映照出人间的缺憾,使人们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人间可以无限地接近天堂,但永远不可能变成天堂,否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到了尽头。
  因此,明智的抉择,应该是清醒地辨别出人性的缺憾、人类社会的缺憾、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不能强行推行理想,更不能将理想与现实混为一团。
  相较于无私无欲的理想人格,现实人性中虽有良知基因成分在平衡制约着自私,但起根本作用的仍是自私的本性。
  个体私欲的膨胀,必然侵害他人利益,引起矛盾和斗争,导致社会混乱和群体生活苦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协调各方关系?西方人的思路是承认人的私欲,并凭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用宗教、法律等手段将私欲限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使其正面作用得以发挥而负面影响得以遏制。古希腊时代就提出了正义、自然法等概念和自由、法制、平等、节制等原则,建立了发达的城邦民主政治制度。古罗马时代法律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并诞生了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作为西洋文化之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所蕴含的科学务实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着西方社会对人性的认识和把握。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以人为本的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对人性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刻,在此基础上,不断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将私欲转化为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尽量限制私欲的破坏作用,从而才有西方“资本主义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才有西方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高度发达,社会成员文明素养的提高。
  但在我国,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抽去了人性内核、徒具仁义道德躯壳的理想人格就一直成为名为圣贤仁治实则家族极权统治的理论基础,成为统治阶级推行禁欲主张的参照和裁减现实人性的尺度,成为评价个人价值的标准和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同时也成为统治阶级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剥夺他们享受劳动成果权利的遮羞布。由于仁义道德的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儒家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尊天理,窒人欲”的主张,逐渐发展成了“以理杀人”的理学。在这种思想理论的统治下,人的自然天性要么摧残殆尽,成了凄惨的贞妇烈女、愚蠢的孝子贤孙;要么以各种虚伪、畸形的方式存续着,表现为普遍存在的双重人格,和与官方政策、道德标准相反的潜规则的盛行;要么以迥异的生活方式进行实际的抵制,表现为禁欲主义大旗越张扬,社会上的享乐之风越泛滥。就在朱程理学发展到最决绝的明朝后期,朝野上下的纵欲享乐之风也刮到极致,并出现了我国淫秽小说之先例的《金瓶梅》。这种“尊天理,窒人欲”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人的欲望及其创造性始终被禁锢,商品经济和商人阶层受到严重压抑,科技发明被斥为“奇巧淫技”而遭受排斥。尽管中华民族被公认为智慧的民族,尽管公元15世纪之前,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但近代科学却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到封建社会末期,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竟沦变成了麻木不仁万马齐喑的“东亚病夫”。当今有人将明清理学归为邪教,实不为过。
  理想主义的儒家理论诞生之日起,就有人指出其缺乏现实依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其后的两千多年间,尽管儒教始终有国家机器作后盾,但批判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到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的批判达到高潮。然而,被儒教思想浸润了两千多年的国人短期内很难从理智和情感上与之决裂。不仅如此,儒教的理想主义传统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在一片“破四旧”、“批林批孔”声中,反而以“一大二公”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强劲反弹。反弹的结果,就是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其后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大二公”走到尽头的理性回归,其实质就是承认人的私欲的现实性与合理性,是对强制普及“大公无私”理想人格做法的否定。
  虽然开始全面否定和纠正以理想为出发点的“左”倾错误,但邓小平同志有感于国人理想主义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积重难返,仍谆谆告诫我们: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然而时至今日,儒教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还随处可见。如我们的品德教育和文化宣传至今不敢正视私欲,一味地强调突出真善美,回避现实,造成不少受教育者脑子里只有教条、理想,不懂人情世故,缺乏生存智慧,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又如我国公务人员的收入标准不是按劳动价值,而是按无私奉献、安贫乐道的道德标准制定的,同时福利制度、职务消费制度、社会监督机制也是基于对国家公务人员道德境界和自律能力的充分推崇与信任,缺乏对损公肥私行为的有效防范。其结果,就是真正廉洁自律的国家公务人员两袖清风,生活窘迫;腐败横行且得不到彻底遏制;社会风气被腐蚀,出现“笑廉不笑贪”的反常现象。
  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我国近代社会的积贫积弱和上世纪“共产风”造成的破坏表明,否定私欲,压制人性,强制推行无私无欲的理想人格,必将把人类社会推进灾难的深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这一原则出发,科学对待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性,重新审视我们的各项方针政策,剔除一切不切实际的理想成分,乃是解决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