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缺失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4:19
这是最近读到的两个真实的小故事,它们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李玉琳毕业找工作,不顺利,试了70多家,全被拒之门外。   其中一个原因是,她竟然对用人单位提要求,而且是两条。一条是“甲方(单位)必须无条件让乙方(本人)享受法定假日”,另一条则是 “不允许甲方安排工作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比如陪酒”。   看上去,这都是合情合理的请求。不过,在一个供大于求的求职市场上,她还是被一些用人单位斥为“神经病”。就连有些同情她的人也怀疑 “该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其实, “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恐怕不是该学生,而是别人。这些人被社会染得五颜六色,已经不能理解一个女孩子保持清白的努力(见《报刊文摘》8月17日第三版)。   前天,母亲从乡下来了。扛来一蛇皮袋桃子。母亲说:“给你的左邻右舍送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家种的桃子,没施化肥,没喷农药,比买的桃子甜多了。”   我先到了一楼101室。我按了门铃,门开了,开门的是个少妇。我说:“我是二楼的,我母亲从乡下带了桃子来,你尝尝。 ”那女人警惕地望着我,好像我对她不怀好意。我忙放下桃子上了二楼。   我按对门的门铃。开门的是个小女孩。我说:“我是住在你对门的叔叔。送些桃子给你吃。 ”小女孩说:“我妈说过不能随便要陌生人的东西。 ”小女孩说着“砰”地一声关上门。   按301室的门铃按了许久,门才开了。开门的是个男人。我说:“我是住你楼下的邻居。我母亲从乡下带了一些桃子,送一点给你尝尝。 ”那男人忙从口袋里掏出钱包:“多少钱一斤? ”   401室的门开了,也是个男人。男人接了我手里的桃子,问我:“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我说:“没,只让你尝尝我母亲从乡下带来的桃子。 ”男人说:“如有事要我帮忙,别客气。 ”   但是第二天一早,我下去买早点,见垃圾桶里放着4袋桃子(见《报刊文摘》8月31日第三版)。   虽然,这两个小故事确实很“小”,小到人们可以不必太在意,小到许多人可以不以为然。但是在我们当今的社会和生活里,这种小故事折射的解读还是可以以细微处见文化、见人心、见取向引起我们的思考的。而且,这种小事被作者捕捉到感觉到写出来,并被我们的主流媒体所发表,让更多的人读到,其用意正是希望人们能关注、品味。因为,社会转型向着现代文明迈进,需要人与人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在精神、价值上力求趋同,使人性随富足和理性更纯粹,才是值得肯定和乐观向往的。如果人心反而更复杂了,本来很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包括起码的公平公道公正和信义,连法律有时也爱莫能助,无能为力,就是很不正常的。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我也自然地想到了邓小平同志在当年告诫与担心的“经济上去了,精神却滑坡了”。毕竟,这两个小故事折射的并不是孤立的,重庆刮起的“打黑风暴”涉及的官场生态与经济环境的触目惊心,广州市一名6岁的女小学生长大后想“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的令人吃惊的回答(据《成都商报》)等都在为人们的关注提供着佐证。特别是有人和有关专家学者说,对现实有些事应该“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艺术的归艺术,市场的归市场,宣扬的归宣扬,谋生的归谋生,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标准”,并受到一些人的推崇,使他们一方面在主旋律的影视作品中以“英雄”形象大谈“要想演好戏,必须先做好人”,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却绯闻不断,毫不脸红;一方面在给大家讲要怎样爱国,赚取大家的追捧,出尽风头,另一方面却偷偷摸摸把自己的国籍早就变成了他国;一方面在教育别人,另一方面却是自己在营私舞弊,腐化吸毒,则与我们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观明显有悖,是更容易让人们困惑的。即便现在可能是社会转型期会有一段各种观念和文化的冲突混乱,这也是不能见怪不怪的。有些东西缺失了,是会在人心上留下创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