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悟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0:21
 (杂文)                                      悟     性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用双眼在观察周围的一切,以及用其他知觉器官去感受各种各样的事物;但是,各人的观察结果却有高低深浅里表虚实之层次分别。比如看战争:一般人看到的是两军对垒,刀枪剌戳,厮喊杀伐,生死相搏,流血阵亡;指挥家算计的是战斗进退,战役攻防,战争胜负,以及弹药粮草,友军联动,敌军部署,甚或天时地利人和等;政治家观察分析国内形势,经济状况,百姓忧患,地区纷争,世界政局等。比如游览山川:平常人是游山玩水,走马看花,临风赏景,揽胜留影,购物送礼;喜欢风雅的则关注人情风貌,颂诗赋词,历史掌故,游记散文,碑刻书法;某些专家们特别探究人文地理,民俗世风,考古研旧,朝代变迁,历史沿革等。        战争就是战争,风景就是风景。其间并不会直接有作者所写的那一番情,那一套感想理念之类。这是因人而异,或触景只观景,或触景而生情、而寻理;这表明凡是事物(风景)其中必有情和理,由景到情再到理,这就是所谓的悟性。悟性还有级别、层次高低之分。        科学研究也是这个道理。同样作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有的可以独当一面,负责重要项目的研究,从确定方案、文献调查、难题攻关、试验报告、技术总结,到专题鉴定、申报专利、成果推广、工业化生产等,全过程都能胜任;有的却只能做助手、当配角,在后面跟着干,没有攻关闯隘、破疑解难、创新求异的能力。知识的高度决定于悟性悟性之翼的浮力;知识的深度因悟性大小而涨落。接受同样程度的教育,掌握知识成为自己所有、运用知识成为自己所能,却因悟性的高低而不同。只有万众公认的才相信,当“日心说”初成,却只信“地心说”,是惘然无知和悟性品位不高的一种反映;一叶落而知天下近秋,是生活的经验积累,要等到落叶满地、树冠凋零才说是秋天,那几乎白痴。做某种事情、学某种知识,有人一次暗示即会其意,而另外的人或许几十次贯耳也未入;一次提醒即悟,悟性诚可贵,三五次提醒能悟,悟性尚可嘉,十来次提醒才悟,悟性仍勉强,若需数十上百次的提醒还未开窍,要称“不是这块料”了。        悟性,实为高明之道所在,其高低深浅犹如:迈步不如跳跃,跳跃不如飞翔。孔子说过:“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震不为聪耳”。因此,透过表面征象,探究事物内在的实情原理,当是悟性高明者义不容辞、责之所趋、兴之所至的任务,这亦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之必然。真是善于从偶然事件中抓住隐藏的自然规律、从旁人未注意的现象发现客观真理、从繁杂纷呈的头绪中梳理出由此及彼的事物的原本面貌,悟性临之,能者功成,才带来如今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浪漫多情的人生世界。        有说:“悟性就在脚下”。就是指悟性不只要有知识的底蕴,更需要实践的磨炼。知识在于运用,否则光满足于知道的多,恐怕临事时可能不免手忙脚乱,稍逊一筹。记得曾看过电视片《小鬼当家》,有记者问一十三四岁女孩:能做什么家务?女孩干脆地说:妈妈能做的,我基本上都会做。并当场操演起来, 3分钟包了42只馄饨。我们很希望听到类似助工(工程师)对人说:工程师(高工)能做的,我也都会做。这对科技进步,出成果出人才无疑是一大福音,当然,这里所需的悟性在高低层次上就远甚于女孩做家务了。                                                          婉林的文稿   20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