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acebook看来: IT界SNS的“圈地运动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1:30:55
从facebook看来: IT界SNS的“圈地运动战”
2006-10-17 11:00:46

计世网 1969年,当互联网被首次运用到美国军事机构时,它的每个使用者都拥有着“双重身份”——他们分享他人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承担着信息发布者的角色。不过,此后的数十年里,技术与资金似乎成了困扰信息发布 的瓶颈,网络上的“话语权”被控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里,而另外大部分的用户只能望洋兴叹,被动的接纳信息。
 
而今,在Web2.0旋风席卷世界的年代,失却话语权的困境似乎出现了转机。Web2.0昭示天下:成为互联网信息发布者已不再是大众的奢望。
SNS:实名互联
作为Web2.0阵营中的尖兵,SNS以一种独特的实名制网络社会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网络用户与风险投资商们的广泛关注。所谓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社会性网络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网络用户关系构架。通俗的说,它是指可供用户以真实姓名登录,并在登录平台上以真实身份进行交流的站点,人们可以在这里开立自己的帐户、上传音乐和照片、撰写blog、小组讨论……当然,来到这里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能以某种共同点为契机,结识这个网站平台上的人。
由于有了现实现社会的道德准则作为依托,这个平台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大家不再需要为了彼此的受信程度低而承担大量社会成本,更不用担心自己对面坐的是“一只狗”。
SNS的窜红似乎是个必然。当初,美国社会性网络先锋LinkedIn获得水杉基金470万美元的投资的事件确实在硅谷地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因是这个数目是水杉曾经对Google做的早期投资的一倍还多。当时许多人对水杉这种做法颇有微词,毕竟,没有人能预知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空间究竟会有多大,它何以使风险投资家们如此倾心呢?
其实,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SNS的魅力就在于用户间的人际关系建立和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换被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这样,渴望被认知被接受的人们就自发的以共同享有的SNS平台为纽带进行交流。
巨头们的抢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SNS在IT界展开了数场“圈地运动战”,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出招:Yahoo的Yahoo360,Google的Orkut,微软的Wallop等项目纷纷抢滩登陆。
让我们来重点了解几个国外的特色SNS。
www.facebook.com
facebooking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全体美国大学生兴奋不已的名词。Facebook是一个由哈佛学生Mark Zuckerberg花了十天时间创办的网站,建立伊始,它只是一个线上学生名录,其最初目的也只是为美国各所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联络同学与得到同学的讯息的机会。谁曾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点却在2005年一年之间成长为了身价过亿的后起之秀,最近,Yahoo以十亿美元天价并购Facebook的消息更是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360.yahoo.com
Yahoo!360代表了时下最普遍的社会性网络运行模式:Blog、网页相册、媒体分享、IM交流等系列功能一应俱全,简洁的版面和快速的网页读取速度是其鲜明的风格所在。
通过预设,你的首页中会清楚的呈现出Yahoo!360社区内每个好友的最新动态。Blast功能,可以将类似于MSN签名档的一句话留言显示在朋友们对你主页的链接锚点上。而所谓的音乐、图片分享是指显示你所收听Yahoo!Music网络广播内容、显示你相册中的照片。另外,Yahoo!360还有着强大的权限控制功能,其中的每一个项目几乎都可以特别设定哪些人能够浏览,如果将这项功能与其他功能配合起来,你可以只告诉一个要好的“书友”你在读什么书,可以将你在听什么音乐告诉你的“乐友”,甚至还可以在某个朋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Yahoo!360的这个功能联络其他朋友,秘密的组织一次生日庆祝会,给他一个惊喜。
www.friendster.com
在Friendster中,通过搜索你可以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结识他,并邀请他把你加为好友,同时也把他的主页收藏到你的朋友圈中。通过类似操作,我们还可以很方便的把朋友的朋友加为好友。这样,人际网络可以很快扩大,你甚至可以创造出短时间内拥有数万朋友的“奇迹”。难怪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Friendster能让你寻找过去,让你对朋友了解多一点,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是那么小,它甚至能让你知道原来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正是你的偶像!”
不过,Friendster的开放性注定会导致人们对这个平台上“朋友质量”的质疑。另外,作为社会网络服务的开拓者,Friendster虽然对SNS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现在看来,一些设计稍显陈旧。
www.orkut.com
Google力推的Orkut在世界范围内并算不是最知名的SNS网站,原因就在于它的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入Orkut的必要流程是要先收到一个已经是Orkut注册用户的朋友邀请,然后注册成为会员。这种做法虽然对增加访问量与使用人数并不是很有利,但它却将用户个人信息的真实度保持在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这样被准入到大环境中的用户便可以享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小环境(针对Friendster而言),无须经认可便可以了解对方的信息且加对方位好友。为了确保公信,Orkut还加入了Rank friend功能,即可以给圈内朋友作匿名评价。可以说,Google的眼光是长远的,能够在社会性网络混战的今天一如既往的坚守这一阵地实在让人钦佩。
另外,Orkut与LinkedIn一类人脉网站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社群与社群间的相互交流模式运作。例如邀请您的朋友是位blogger并且参与到了名为“博客”的社群中,你则可以通过浏览他参与的“博客”社群连接到其他友人,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你结识了其他友人A,参与到A向你推荐的“读书”社群中,你就又可以在这个社群中结交朋友了。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在不同的社群众结交到不同领域的朋友。
在嗟叹于欧美国家Web2.0如此巨变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自己的SNS在哪里呢?
本土寻踪
国外SNS的异军突起似乎让国人也看到了国内Web2.0发展的新动向,以联络家(www.linkist.com)、亿友(http://www.yeeyoo.com)、UUME(http://www.uume.com)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SNS网站应运而生了。这些网站显然更加注重自身与国内沟通文化的接轨,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达成信息沟通。
与西方人就事论事的沟通方式不同,在中国人的辞典中,“人脉”需要“培养”。针对国内用户的交流习惯,SNS运营商们将“中国式沟通”中的一些所谓细节进行了“解码”,使网络更加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举例而言,联络家(Linkist)网站比较强调“中国式沟通”中的现实人脉关系,从国内用户的角度考虑,社区成员们仅维持一种线上“弱联系”是不够的,于是联络家选择以协办公益讲座等形式组织线下活动,并将活动内容反馈回网络,形成良性循环。另外,Linkist还通过简便的搜索来延展人际关系的“触角”。在这里,你可以像在Google上搜索新闻一样从搜索引擎中搜索人脉,但是,如果想与搜索结果中的特定对象结识,它又给定了一种权限——只能通过朋友的介绍建立朋友关系。这种通过朋友介绍传递信任的做法可说是颇有新意。
除了沟通方式本土化以外,国内还有一些SNS网站直接将视角转向某个人群细分,比如人脉招聘、优友地带就分别侧重于为求职、交友对象服务,而Linkist则力求为商务、IT人士提供服务。
不知你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经典理论:Web2.0时代,互联网利用价值的大小是与其使用人数的多寡成正比的,这就是说,假设没有用户,Web2.0就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中,我们每个人不但是信息接收的客体,更应该是信息发布的主人,是Web2.0不可或缺的主体。既然互联网给予我们平等的交流环境,我们不妨参与其中,与全世界共享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