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3:23:24

孤独地与群众站在一起(3)

作者:伍迪希(香港学者)



近年美国劳动人口约占总人口46%,但在1964年最低谷时此比例只为37%。
  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经济负担其实很重。60年美国婴儿潮一代开始就业后,年青人就业市场转趋恶化。为避免大量青年人失业而引发动乱,必须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纵使70年代通胀不断爬升(1979年美国通胀高达23%),但卡特政府不愿利用高利率来压止,原因是害怕大量失业。卡特年代的美国联储局局长伏尔克亦曾在其著作谈及因卡特政府不愿坚持货币紧缩政策,所以无法控制通胀。近年欧洲国家失业率长期高企,但中央银行仍是着意于控制通胀,不愿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创造就业,是因为绝大部份家庭只有一到两名子女,年青人纵使失业,很容易获得父母照顾,不会随便参与动乱。人口中年青人比例比六,七十年代低许多,一旦发生大型示威亦很容易安抚平息。
    八十年代美国青年膨胀开始退潮,因大量青年人失业而引发统冶危机的风险已比60及70年代大大降低。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以其魅力“麻醉”国人,忘记剧痛后,便可透过把利率提高至18%来击退通胀。随后里根鼓励加剧市场竞争及大增高科技国防投资,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再加上劳动人口比例在青年膨胀退潮下一路上升,经济便快速改善。
    反观苏联,政冶方面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地方官僚享有前所未有的近乎“终身制”岗位保障。除为他们带来了贪污腐败机会,亦令中央难以驾驭地方。另外苏共中央委员会亦几乎变成终身制,老的中央委员不离任,只能靠不断增加中央委员会委员席位数目来吸收新血。因而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平均年龄在60,70,80年代便不断上升,在苏联解体前接近60岁。造成中央及地方领导严重老化。
    在人口组成方面,70年代俄罗斯人约占苏联一半。苏联解体前俄罗斯出生率如西欧般低,但穆斯林占多数的中亚加盟共和国出生率却特别高(现在这些国家人口中许多都是年青人)。勃列日涅夫及其同僚曾对俄罗斯人会在苏联变为少数表示担心。在70年代欧洲俄罗斯城市人口减少时,穆斯林人口却每年以2。5%增长。若苏联90年代不解体,相信现在俄罗斯人在苏联已变成少数民族。
    当时俄罗斯人很害怕人口不断增加的中亚加盟共和国会对其在苏联的领导地位带来挑战。为了加强俄罗斯人对苏联中央政策的控制,苏共中央委员会及政治局在1966年至1981年间的俄罗斯人比例便增加了约20%。但这却令地方精英份子对苏联中央政府更缺乏热情。
    俄罗斯1917年10月革命后与白俄进行了数年内战,于1922年成立苏联,众多加盟共和国加盟后,俄罗斯人口变得只占一半多些,到列宁去世后更由格鲁吉亚人,年少时曾是东正教修士的斯大林接任。后来成立共产国际,支持各落后国家共产主义革命,其目的都在于为俄罗斯提供实现国家现代化所必须的屏障和与列强讨价还价的筹码。。
    在苏联中工业化程度最高而资源颇多的俄罗斯要负担对众多加盟共和国的补贴及对各盟友如古巴,北韩等经援,解体后便可把这些包袱通通甩掉。实际上,1991年苏联解体关键时刻,俄罗斯不愿意留在苏联之内,而加盟共和国普遍是愿意保留苏联。苏联解体特点是“不流一滴血”,完全和基层市民参予无关,反映解体纯粹是上层统治阶级的一次“选择”。情况一如已落伍的大企业,员工薪金高昂,生产效益低下,与各供应商及客户组成的网络老化。而“售卖”的“意念”又包装多年不变,缺乏“新思维”,吸引不到新客户。董事局内的少壮派便索性把公司解散,换过招牌,甚至邀请从前竞争对手“入股加盟”。
    俄罗斯统治精英通过放弃共产主义及与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迎来西方资本主义集团,顺便把其对国营企业工人保障,和对盟国的补贴通通甩掉,同时免除众多加盟共和国人口超越俄罗斯人而引发的统冶危机,换来对其阶层最大的利益和发展机遇。虽然苏联的老百姓是这巨变的最大受害者,当时普遍反对,但也无可耐何。
   俄罗斯90年代的国会议员中,约有一半为前苏联统治阶层成员。2000年底叶利钦突然离职,交棒给几乎毫无政治背景的普京。而普京上台不久,未经任何流血革命,便令俄罗斯社会近似脱胎换骨。和美国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令俄在油价及各种原材料价格大涨下尽获其利。(八十年代美国拖垮苏联经济,除靠挑起军备竞赛外,便是和沙特阿拉伯在国际市场上压低油价。),足见普京背后那群官僚在90年代俄罗斯动荡日子中丝毫无损,权力其实十分稳固。正如撒切尔夫人曾在其著作中透露:“俄罗斯的虚弱只是伪装”。毕竟前苏联留给俄罗斯庞大的核武库和军工集团仍保障着其免受入侵和大国地位,工业现代化后的俄罗斯,有否加盟共和国提供的屏障己不太重要。其实若美国不能继续为俄罗斯带来在石油,天然资源等轻易获利的市场环境,俄罗斯不会继续和美国在国际事务上采取合作的态度。
    俄罗斯摒弃苏联,迎来资本主义。对他们来说是打破了冷战中的三脚凳格局,把资源从军事转到经济发展。亦使各国加速了所谓“全球化”的趋势。后果是令西方国家统治阶层与其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加剧,掏空了西方一些工业部门的根基。
    毛泽东当年的政策十分正确,无论苏联解体与否,俄罗斯终有重新和美国合作的一天。而中国要做的是先改革自身的官僚体系,以确保在美俄重新合作的一天来到前中国己隐健地踏上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方面,看重历史的毛似乎从苏联吸取了宝贵的经验,
    苏联衰落远因是赫鲁晓夫试图改革官僚体系,但遇到庞大反对而失败下台。少人提出的是苏联官僚集团不愿让位很可能与斯大林于1937-38年以极血腥方法进行“大清洗”,强行换届有关。当时苏联中高层官僚过百万人被斯大林枪决。斯大林身边最重要的助手莫洛托夫在1970年曾说过,大清洗是为了在法西斯入侵来临前清除国内的“第五纵队”,即一切可能在入侵时投向德国的潜在敌人。可能真的因为这急剧的大清洗,苏联后来在极端惨烈,死亡人数高达二千多万,即超过人口10%的二战中成功地抵抗了德国的入侵。
    但血腥大清洗却造成极大的后遗症,令官僚们害怕一旦下台便会随之丧命。苏联成立于1922年,而斯大林于于成立后15-16年进行血腥大清洗强行换届,巧合的是身体十分健壮的斯大林在大清洗后刚好15-16年的1953年突然去世。不少人便怀疑斯大林是被当时苏联高层毒杀,因为苏共高层害怕斯大林要推行另一次血腥大清洗,所以发动这样一场“政变”。
    很多人未有注意的是,毛发动文革的时间亦是新中国成立后约16 ̄17年。而文革其实亦是一次中高层的广泛强行换届。毛是否受到其偶像斯大林的启发?这点不得而知,但历史学家比较中国文革及苏联大清洗时便发现,文革下台的干部绝大部份面对的只是再教育及体力劳动工作,而且下放期间工资照发,岗位保留,和斯大林时代苏共中高层面对的悲剧完全不同。毛有可能是吸取了苏联的经验,以不流血的方法达成强行换届,大大降低了将来换届的阻力。
    十分有趣,实行一党独大的新加坡,独立约15年后亦在李光耀坚持下1980年开始换届。李光耀在1979年人民行动党的刊物中便说:“甚么是现在最迫切的任务?是自我更新。”人民行动党的权力核心“中央行政委员会(CEC)”由党干部选出,而党干部则全由CEC委任,李光耀曾说此制度是启发自梵蒂冈由教皇委任红衣主教,红衣主教选举教皇的制度。其实,梵蒂冈不只启发了李光耀,亦启发了列宁,列宁式的政党奉行的亦是类似的选举方法。李光耀坚持1980年人民行动党开始换届是否受到苏联经验或毛泽东的启发?认识李光耀的可趁他尚还健在弄个明白。
    中国能于今天立足世界强国之列,离不开毛泽东当年高瞻远瞩的决策和超卓技巧,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不断革命”的意识。
    周恩来在1971年会见一班美国年青学者时便说:“在我们的革命中,我们许多同志牺牲了生命。毛主席常常说,我们是革命战争剩下来的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继续革命。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先烈,对得起我们的人民。”
    笔者去年曾收过一封比较毛泽东及蒋介石后人的电邮,大意指毛的后人在外表,风范和专业知识上都比蒋的后人差很远。
    对毛的后人来说,可能他们真的不如蒋的后人般幸运。但对现在绝大部份中国人来说,得到毛泽东领导解放后的中国肯定是非常幸运。中国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毛不关心其家人和后人能否过上风光的生活,而只关心广大人民的将来和国家的前途。国民党当年的失败是因为其领导层十分关注他们后人的幸福,而非中国人民的命运。
    中国究竟能否真的复兴?基层人民能否真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就取决于领导层是否毛泽东真正的追随者。  收藏 分享 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