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册语文教案 11-20课 表格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8:51

11、秋天的雨

原创:王江玲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在写 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学习状态分析:

    现在正是秋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比较应景,容易唤起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2.过渡: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学生欣赏图片,交流看法和感受。

 

 

 

 

 

以色彩丰富的画面引入,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唤起对秋天的喜爱的情感。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1、生认真聆听。

2、发表自己见解。

3、说自己喜欢的段落。

 

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1自然段。
a、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c、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d、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a、自由朗读。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  

 

c、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a、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b、采取赛读的方式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c、学生发表意见。

 

d、可根据时间,也可当堂说,也可作为回家小练笔。

在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感情,体会秋天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

 

 

 

 

 

在品读中体会秋天丰富的色彩,以及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

 

 

 

 

 

读写结合,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1.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2.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

指导朗读并练习朗读。

 

 

五、识字写字

 

1、 注:“枚”的右边不是“文”;“柿”的右边易错。

2、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教师巡视。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3、练写生字。

 

 

 

板书:

 

 

 

 

 

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

1、  学生听写。

2、  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1)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2)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3)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4)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1)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2)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3)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1)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2)学生读后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3)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

 

 

(4)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

 

(1)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学生再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2)学生说。

 

 

(3)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调动学生经验,拓展延伸。

 

 

 

 

 

 

 

利用语言训练,拓展学生知识,提高说话能力,为写作打基础。

 

 

三、总结拓展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3、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

学生背诵。

 

积累语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板书:

 

                             钥匙

                   秋天      颜料

                   的雨      气味

                             小喇叭

 

 

 

教学反思1:

《〈秋天的雨〉》是一篇语言特别有韵味的写景美文。因此我在教学之前便给它定位为重点在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的韵味。来感受秋天绚丽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声音。重点放在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

上完这课,让我感受颇深,思考很多,有收获有遗憾……

教学中,首先是自我感觉到老师学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整个课堂结构的安排上,能做到;有快有慢,有高潮低落,让课堂有节奏感,有乐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

但课堂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本节课下来没能完成教学计划,让我遗憾。主要是在一些环节上花的时间的太多,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这也说明自己教学不娴熟,课堂把握不够。

再则此文应以读为主,但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功夫不够,没有让人感觉到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有层次的进步的朗读。同时自己低估学生的能力。此节课学生的表现比我想象的要好。这说明学生只要老师指导有方,可塑性是很大的。同时说明我在备学生方面还准备不够。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上。我有很多细节需要指正,比如对学生评价语言和课堂语言不准确到位。

 

    教学反思2:

 

 

12、听听,秋的声音

原创:朱小倩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具、学具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带。 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一组秋天的图画。
2、学生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朱小倩)

教学重构2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师导:我们的耳朵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来自自然界,有的来自人为。正是有了这些声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走进声音的世界。静静地听,然后说一说你听见的是什么声音?
2、 播放声音。(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钟声、跑步声、大雁叫声…)

 3、熊老师真是佩服咱们班的小朋友,能听出这么多的声音。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

 

 

学生说自己听见的声音。

 

 

学生聆听声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声音,充分感受声音的魅力。

 

 

读题

 

 

 

 

 

 

 

 

 

 

 

课题恰好是课文中的中心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在读题时抓题练读,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作记号。学生发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齐读略读提示,说说提示中教我们怎样学习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我来教教你。

 

4、有几节?谁来当小老师指挥安排同学读。

 

5、感知内容:金秋时节是丰收的时节,秋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洋洋洒洒飘落在我们身边。她不仅有缤纷的色彩,还有奇妙的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6、我来告诉你。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边说师边贴板书(落叶、蟋蟀、大雁、秋风)。
指名读,邀请伙伴练习朗读。

齐读略读提示,说说提示中教我们怎样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

 

学生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词语或句子。

 

 

 

 

读自己喜欢的话。

 

回答。

 

 

学生说自己听到的声音。

读句子。

 

 

 

 

 

 

 

 

 

 

 

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我来教教你”“我来告诉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品读想象,感受诗情。

1、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带着美好的感情,将自己喜欢的地方用喜欢的方式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2、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是一个令人留恋的季节。让我们追寻秋的足迹,在动人的旋律中再来细细品位这首优美的小诗。配乐诵读,表现情感。


自己喜欢的地方用喜欢的方式朗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表演。

 

 

 

 

 

诵读全诗。

 

 

 

 

 

 

 

 

 

 

想象练说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展播秋天,咀嚼秋天。

1、过渡:读到这,同学们感受到了秋天怎么样?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 水果发布会、“我也来说几句”、动植物自述、朗诵….没有准备的同学教师引导他们朗诵一首《秋天的收获》。

齐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秋天,相互交流。

 

 

 

 

 

 

 

板书: 

        12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   刷刷

     秋的声音     蟋蟀   忂忂    音乐厅

              大雁   叮咛

              秋风   歌吟

教学反思1:

 

 

语文园地三

原创:王江玲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扩展,词语搭配,读读背背和绕口令的学习,使学生感知汉语词语的丰富,积累词汇,更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词语搭配、积累。

2、口语交际中的以情感人。

3、习作中注意运用恰当的词汇形象地展示写作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词语扩展,词语搭配联系的课件。

2、图画和习作展。

学生准备:

1、预习个题内容。

2、平日注意记录自己秋天里的发现,活动,为口语交际准备。

3、为写作准备一幅画。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2、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多的快乐,对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3、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学生回答、倾听。

激起生活体验,引起兴趣。

 

 

二、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1、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

生自己先说说。

2、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学生准备后说说演演。

 

 

 

三、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1、  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2、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讲台交流。

 

 

 

四、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五、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学生自由作画。

 

 

 

 

板书:

 

 

 

 

 

教学反思1 :

 

 

 

 

 

 

习      作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你们描述了在秋天所做的事,又画了美丽的画,那你们能把画面上的内容写下来吗?

学生回答。

 

 

 

二、写前指导

 

1.请同学们把画展示给同桌看,并说说画上的内容。

要求:说话完整、清楚,尽量用上好词

2.抽生上台展示、交流,评价。

3.交流好词好句。

 

学生交流。

 

 

 

三、写作

1.根据自己的画和描述写一段话。要求:事情叙述清楚、完整,语句通顺,用上了好词。

2.同桌相互交流所写的,并相互提出意见。

3.自行修改

 

学生写后和同桌交流、修改。

 

 

 

四、交流、欣赏

 

1.抽生上台读,大家评价

2.佳作欣赏,大家点评写得好的地方。

3.自己再次修改。

4.把话读给你喜欢的同学或老师听。

评点、修改。

 

 

 

五、作业

 

 

1.誊写

2.家长写出评价。

3.把画和话贴在教室的墙上。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明确本题设计意图。

3、启发学生词语扩展,教师板书。

4、出示各种颜色,让学生用不同关于颜色的字组词。

1、认真读词语,互相讨论交流。

 

 

3、比赛组新词,积累词汇。

4、和同学讨论,交流词语。

从词语的特点感受汉语的奇妙和丰富。

 

 

 

二、读读背背

 

1、过渡。

 

2、指名学生练习背诵对联。

 

3、课件出示。

 

 

 

4、鼓励学生大胆联想,用新事物对对联。

1、熟读对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2、同桌合作练习,背诵。

3、清楚、形象地描述自己看到的几个画面,配合画面结合对联说下联。

4、练习。

 

 

 

 

三、我会填

 

1、检查预习,师生评议。

 

2、启发学生填词。

 

3、组织。

 

4、出示类似的词语。

1、结合预习,说说自己所填词语。

2、从同学和老师的答案中感受词语搭配的多样性。

3、齐读,加深印象,积累词语。

4、学生扩展练习,比一比谁说得多。

感受词语搭配的多样性,积累词语。

 

 

 

 

四、趣味语文

 

1、师指导、纠正。

 

2、师巡视。

 

 

3、师可作示范。

 

4、可与学生一起。

5、师做裁判。

6、鼓励学生课余搜集绕口令,进行交流。

1、学生朗读,要读准字音。

2、然后自由读,同时展开想象,感受文中美好的景象。

3、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读出速度。

4、背诵。

5、比赛。(可分组来进行,再从每组选一至两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

 

 

 

板书:

 

 

 

 

教学反思:

 

 

13      花钟

原创:朱小倩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

选入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学习状态分析:

学生对花感兴趣,但缺乏有关花儿开放原因的常识。平时也不注意去观察花。

 

教学目标: 

1.会认“怒、暮、燥”等8个生字,会写“斗、艳、内”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
2.收集文中所及到的花的图片和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要求“艳、内”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重点: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钟”字,你了解钟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钟。那么“花钟”呢?出示“花”字。学生猜一猜。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出示课题。

 3、生活中你见过花钟吗?(多媒体展示几种花钟)

师:这种花钟不仅美观,而且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与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猜

 

 

 

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

 

 

把课外积累和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对花的了解,创设学习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一)、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二)、读画出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准带拼音的字,再读准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

 

认读生字及新词。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入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1)出示,自由读。

(2)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3)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 花

(4)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5)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1)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

(2)    交流名字

(3)    看图识花

(4)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3)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4)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读句子。

说自己仿佛看到了……

 

交流感受。

读这句话。

 

 

 

读,画。

 

交流。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

 

 

 

 

 

 

 

 

 

 

 

 

读,交流体会。

 

 

 

 

 

 

读,画

 

 

反复朗读一句,想象花的样子。

 

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四、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自主积累,说说理由。

 

运用。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五、生字书写

指导七个生字

1、认读

2、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个醒儿。

 

进行书写

将14个生字,分课时书写,降低难度,提高书写质量。

 

 

六、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学生课外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

 

 

 

板书: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报生字新词。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复习巩固生字词。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学生自由推测、交流。

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

什么关系。

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6、 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讨论交流。

 

 

 

在老师的鼓励下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牵牛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的关系。

 

 

 

 

 

 

 

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增强对语言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朗读体会。

 

 

课外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

 

 

 

注重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生字书写

指导七个生字

认读

说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给大家提个醒儿。

 

进行书写

将14个生字,分课时书写,降低难度,提高书写质量。

 

 

 

板书:

花钟

 

植物学家    留心观察

利用

一天内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原因:与温度  湿度  光照  昆虫活动有关)

建成——花钟


 教学反思:      

 

14、蜜蜂

原创:王江玲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十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实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发布尔的观察方法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试验蜜蜂有无辨别方向的能力。

2、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

作者怎么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的能力并得出结论的。

教具、学具准备:

1、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2、准备生字卡片,制作课件。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法布尔或蜜蜂飞行能力有关的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

1预习字词,阅读课文。

2查阅与蜜蜂辨别方向的飞行能力有关的资料图片等。

课时划分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忆、回答。

 

 

 

让学生在老师的导入中,对蜜蜂发生极大的兴趣,进入课文学习情境。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1.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已经有把握的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4.学生回答。

 

 

 

 

 

 

 

 

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1、学生读字。

 

2、学生讨论、介绍。

 

3、学生写字。

 

 

 

 

板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学生读字。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我”是怎么想起做试验的?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己平时对听说的东西是直接相信,还是先质疑、求证后再接受?

 

3、读第二段,“我”是怎样做试验的。

4、课件展示并明确重点词语:自家花园、记号、小女儿等着、飞得很低等。

5、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能不能省去一些做法?比如不做记号,少走点路等。

1、自读文,清楚这是在说“我”做试验的原因。

2、抓住“听说”一词,体会明白“听说”所表达的非真实性和不可靠性。

3 、默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试验过程。

4、认真听同学讲述试验过程,没说到的地方试着补充,对老师的提醒加以注意,

 

 

 

引导学生理解: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通过这些活动:捉自家蜜蜂,给蜜蜂做记号,在两里外放飞,叫女儿等在蜂窝旁等,体现作者做事严谨、考虑周密的做事精神。

 

 

 

三、理解第三、四段大意

 

1、范读第3段,让学生读第4段。

2、指名学生说出文中的结果,体会人物心情,互相讨论。

3、课件展示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明确大意,并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1)、引导学生读出下列句子:“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和“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两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想、这么推测,

(2)、设置情景让学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感情:假如你是作者,当到蜜蜂回来时是什么心情?小女儿哪?带感情朗读课文。

3、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体会人物的感情。

2、概括大意,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3、(1)、联系上下文,明白:作者考虑“起风了”的天气对蜜蜂飞行不利,所以对它们能否飞回家并不感十分确定。

 

(2)、假设自己是作者,体会意外和激动的心情,带着感情继续读课文。

 

 

 

跟随问题找答案,从而理解内容。

 

 

 

体会作者考虑种种因素的全面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教学反思1: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回顾上节内容,学习第五段

1、回顾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就只有两只蜜蜂回来了,能不能判断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2、指名学生读第5段,让学生说说:共飞回来几只蜜蜂?用多长时间

 

3、课件出示第5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让学生思考作者此时的心情。同桌讨论,指名学生说说,并齐读,互读这两句。

 

4、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确确实实”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1、讨论,从而导入对第5 段的学习。

 

 

2、学生朗读思考

 

 

 

3、学生讨论、朗读。

 

 

 

 

 

 

 

通过多读多看理解课文内容,在问题探究中加深印象。

 

体会作者的焦急,理解“尽管……但……”

所表达的作者对蜜蜂的赞叹。

 

理解“确确实实”说明了试验的真实性及作者对蜜蜂在起风的情况下还能飞回来这一事实出发对蜜蜂判别方向的能力的惊叹和赞叹。

 

 

 

 

 

 

 

 

 

二、总结课文

 

1、再次复述试验原因、经过、结果等, 提示学生思考:作者从这个试验得出的结果是什么?

 

 

 

2、请同学齐读最后一段,说出结论和作者对蜜蜂判别方向的飞行本领所做的原因分析,理解这一句。

3、请同学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对蜜蜂具有这种飞行本领原因的探究,鼓励他们课下有兴趣可以通过网络、看书等了解。

4、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课学习,自己有什么收获?从法布尔的试验方法、试验过程中受到什么启发?

1、学生复述。

 

 

 

 

 

 

2、齐读最后一段 ,

 

 

 

3、试着说出自己的了解。

 

 

 

4、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和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 

通过听对原因、经过结果的复述,再次感受作者的科学求实、严谨的作风,思考作者的结论。

 

体会作者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不妄加猜测。

 

从同学的介绍中增长知识,争取课下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 。

 

 

 

板书:

14          蜜蜂

 

听说                      试验                        结论

能辨别方向             捉蜜蜂20只                 飞回17只

                            放入纸带                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做记号                 而是无法解释的本领

                           到两里外

                           放飞蜜蜂

                           探究精神

 

教学反思1:

 

                     

 

 

 

15   玩出了名堂

原创:朱小倩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 会认“阅、固、调、皇、俄、拜”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待”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难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联系生活感悟、运用已学知识、独立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练笔,体会玩中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

1.准备生字和生词卡片。

2.教师搜集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

3.布置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平时爱玩什么。

 

 

玩耍常被有些大人看成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事,然而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中得到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玩出了名堂”。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交流爱玩什么。(我平时爱玩……因为……)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什么是“名堂”?谁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

从玩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激发阅读兴趣,为学习下文打基础。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收获。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遇到生字、新词想办法读准,同桌或小组间相互听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从生字、新词、文章内容等方面谈收获。

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交流学习收获,体验成功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习课文     理解内容

1.小结学生自学情况,表扬优点,指出不足,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2.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

(适时加以指导,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1)引导学生交流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是怎么玩的?

 

(2)引导学生体会列文虎克玩镜片的特点。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玩”,谈谈对列文虎克这种“玩”的看法。

 

 

 

 

 

 

 

 

 

3.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玩”与“名堂”的联系。课文为什么说“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体会为什么说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

 

4.指导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回答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并朗读。

 

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认识到:列文虎克是在做中玩,在玩中做。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谈看法。学生可能认识到: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应该向列文虎克那样,关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等。

喜欢哪一部分,就朗读哪一部分。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鼓励、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要求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促进生生互动,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

 

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是理解课文的有效途径,反复朗读更能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四、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1.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谁读的最好。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人人都有练习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及词语。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感悟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生字及词语。

   

复习课文内容以及本课生字和词语,为继续学习作准备。

 

 

二、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的外形特点,并练习用钢笔书写。

   

 

 

 

 

 

2.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写好字。如比较“堂”与“常”、“镜”与“境”、“访”与“坊”、“闲”与“阅”、“腿”与“随”。

 

学生仔细观察要求会写的“堂、镜”等12个字的特点,并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

 

学生在比较中书写生字。

 

观察汉字特点,选择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能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并提高写字能力。

 

 

三、课堂

练笔  体会乐趣

 

1.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时最爱玩什么,在玩中有没有乐趣和收获。

 

 

2.组织学生把自己玩时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展示作品,从中体会自己和他人在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培养写作兴趣。

 

 

 

体会玩中的乐趣与收获,培养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四、延展性综合实践活动

搜集一些科学家或发明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

玩出了名堂

 

玩                名堂

玻璃片           做成了放大镜

放大镜           发明了显微镜

                 发现了微生物

(善于观察思考创造)

 

 

 

教学反思1:

 

 

 

16、找骆驼

原创:王江玲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商人的骆驼有那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一些有关骆驼的小资料。

  2、准备一些考察学生观察能力的小试题或图片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自己准备一些有关骆驼的资料和测试观察能力的试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导入课文,提示问题

1、联系前边几篇课文的学习、总结“细心观察”对探究发现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秘密的作用,然后到导入“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能找到丢失的东西。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课件展示问题:找骆驼?什么样的骆驼?谁知道骆驼去哪了?怎么知道的?是他偷的吗?根据这学问题再读课文,看能否找出答案。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1、根据老师的导入回忆前几课内容 。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朗读、互读等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和同桌讨论,互相说说自己得到的信息。

3、跟随课件展示问题再读课文,听同学回答并补充答案。

激起学生对失物的兴趣,进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意识到“用心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性,好奇心强,探究文中是怎样找骆驼的。

 

 

 

 

 

通过找答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细节内容。

 

 

二、创设情境,趣味学习

1、假设情景:学生扮演老师商人,引导学生说出老人的推断并板书。

 

 

 

2、引导学生找到老人据以推断的理由,板书。

 

 

 

 

 

3、提问:商人为什么最后 能找到骆驼?

1、能在各自扮演的角色中配合老师参照课文找出骆驼的特点:左脚跛,左边驮蜜,右边驮米,缺一颗牙等。

2、读课文第10段,找出老人的观察发现来:看见脚印右边深,路左边有米,右边有蜜,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3、体会揣摩老师的表演,理解商人因为丢失骆驼心急而不注意观察,找不到骆驼;老人却善于留心观察、认真思考,所以能判断出应该怎样找到骆驼。

4、通过比较理解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学习写作手法,积累经验。

 

 

 

 

 

 

 

 

 

 

 

 

 

体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做出正确判断这个道理,老人的正确推理让商人找到了骆驼,从商人角度可以说商人敢于求教、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特点来。

2、让学生扮演角色再次表演老人和商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表演。

 

 

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留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的认识。

 

 

四、探究拓展

布置作业

  理解老人为什么会知道怎样指点商人找骆驼,商人却找了好多地方都找不到。

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板书:

 

16  找  骆  驼

脚印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得出结论

                       看到脚印 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树叶 图   

 又看见   左蜜右米     (两样东西)

          还看见   树叶上有牙印(缺一颗牙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原创:朱小倩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观察中的发现”。在导语中,已布置学生进行观察,《花钟》课后又做了提示,本组的几篇课文又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教材中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当然交际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导向是很明确的,即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本次写观察日记在《花钟》一课后面已有布置,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观察日记无非是日记的一种,并没有特别的格式要求,只是在内容方面侧重讲观察。这次“我的发现”共列了4行12个词语,带点的都是形近字,但各有不同。第一行带点的是同音形近字;第二、第三、第四行有同音形近字,也有音近字、形近字。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背背”和“读读认认”两项内容。“读读背背”的是关于一年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歌谣。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当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与课文《花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植物的一种巧妙观察和发现。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读认认”的是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这些带“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一器官有关。这是低年级归类识字的继续。“宽带网”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除了教材所举例子以外,可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通过到图书馆、上网、访问等形式,搜集更多的资料。

学习状态分析:

口语交际:在导语中,已布置学生进行观察,《花钟》课后又做了提示,本组的几篇课文又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因此学生应该准备得比较充分,人人有话可说。

习作: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写过日记,因此日记格式人人都会。内容方面侧重讲观察,在《花钟》后已有布置,也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因此学生应该都有内容可写。

教学目标:

1.学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修改习作的能力。

3.发现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的特点。

4.能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农谚歌谣,会认“读读认认”中的7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内容的卡片或幻灯片。

2.提前收集“口语交际”和“宽带网”中将要展示的内容。

课时安排:

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习了第四组课文,谁来说一说,这些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看来,我们都学得很认真。这组课文都是讲在观察中去发现和思考的。其实,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的发现,今天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回顾课文内容,暗示交际主题,为下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

交代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准备。

 

 

二、诉说“我的发现”、倾听“发现”

 

 

 

 

 

 

 

 

1、课前同学们去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也进行了观察,谁能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先请同桌两个同学先交流交流吧!

2、交流:谁先来说说你在观察中的发现。

3、你们真会观察,还有想交流的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吧!要注意把你的发现说具体,说清楚,还要认真听听同伴的发现,等会请你来说说都听到了哪些发现。

4、同学们刚才讨论得非常热闹,现在你能不能说一说:在小组里“你听到了哪些发现?”

5、同学们还能相互补充呢!可见你们平时都很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还有想交流的吗?

6、有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一口气能说这么多,这说明他们在边听边记。同学们,刚才××同学用上了一组什么词,把小组同学的发现连起来说。

 

 

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

如:

①我观察夜晚的天空、认识了北斗七星。

②我发现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

③我一碰含羞草,它就闭拢叶子。

 

 

 

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

 

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整理信息,组织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人人参与,给每个学生交际的机会,培养交际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交流对话、提问质疑

 

 

 

 

 

 

 

 

 

 

 

 

 

1、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奇妙的发现,你对什么发现最感兴趣呢?

2、同学们的讨论很激烈,大家都能积极参与,非常好!同学们还对哪些发现感兴趣但又不太明白,可以自由组合问问你的伙伴

3、教师总结:

其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要我们认真细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只要我们乐于探究、乐于交流,就一定能发现一个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学生交流

 

 

指名交流学会从欣赏的角度评价他人,取人长处,提高自己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整体回顾    激发兴趣

1.引导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共学习了四篇课文,每篇课文都讲了作者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事情,你能说说吗?

 

2.提示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观察日记。

学生回忆每篇课文的内容,并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展示自己的日记。

 

回忆所学课文的内容,明白学习本组课文的目的。

 

 

 

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日记  体会快乐

1.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写的观察日记。(以朗读、相互评价为主)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选出优胜者在全班交流。

学生认真倾听组内同学的日记,并简要评价。

 

通过互听、互评,评选出小组内的优胜者在班内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

 

 

 

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三、指导习作

1.组织同学交流听了同学们的评价后自己的感受。

 

 

 

 

 

 

 

2.指导学生再写一则观察日记。(要写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写的、有新发现的内容。)

学生在听了同学的评价后,能正确认识自己写的观察日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观察或回忆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把观察到的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写下来。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第三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新发现的观察日记写完了,愿意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学生回答

调动学生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二、展示作品,改进提高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品,并为他人提出改进意见。

 

 

 

2.组织学生在吸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提示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写新发现。

3.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使用书面语言。

4.引导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积极朗读自己的作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专心修改自己的习作。

 

 

积极交流自己的作品。

 

修改习作。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有利于改进和提高。

 

 

 

“说”和“写”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抄写作文

讲清抄写作文的注意点。

把自己的作文抄写到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我的发现

1.揭示内容:汉字非常多,而且很有趣,请仔细观察下面几组词语,会有什么发现。

出示“我的发现”中4组12个词语的幻灯片。

2.组织全班交流。

3.拓展练习。

让学生写出“音同、音近、形近”的字,相互考一考。

一边朗读,一边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发现特点。

交流各自的答案

同桌合作完成。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认识汉字不是枯燥的,享受识字的快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1)出示“读读背背”的内容,组织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

 

 

(3)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诵读文中的农谚歌谣。

 

 

 

 

(4)组织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5)拓展运用: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代表1年12个月份的鲜花:腊梅、茶花、玉兰、桃花、玫瑰、栀子花、荷花、月季花、兰花、桂花、菊花、水仙花。鼓励学生编一首歌谣。

2、读读认认。

(1)出示“读读认认”中的6个词语,组织学生朗读。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鼓励学生给每个带音的字组个新词语

学生借助拼音自己练习朗读。

 

认真倾听教师的范读。

 

采用师生对读、生生对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诵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背诵,再自己个人背诵,最后展示自己怕背诵。

 

自己或小组共同创编歌谣,并读给大家听。

 

学生朗读词语。指读、领读、齐读。

 

学生能认识到这些带“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一器官有关,在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时,边介绍字边指出相应的部位或说出其功能。

组词并展示。

   

 

   反复诵读是阅读学习的有效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增强读背的趣味性。

 

 

 

 

自己找出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丰富词语,加深记忆。

 

 

 

 

三、宽带网

通过本组内容的学习,同学们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课前你们搜集了不少古今中外发明、发现的故事,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把你们搜集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调动情绪,使学生的自信心十足。

 

 

四、展示作品

1.引导学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

 

 

2.组织学生及时评议。

 

 

 

 

 

 

 

3.组织学生展示本组最优秀的故事。

 

 

4.小结,并让学生给自己和他人掌声,鼓励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习惯。

 

学生朗读、讲故事、背诵。

 

重点抓住别人的闪光之外,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选出优秀者参加班内交流。

 

认真倾听别人的故事,共同评价。

 

 

 

先在小组内展示,人人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搜集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板书:

 

 

 

 

17.孔子拜师

原创:王江玲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 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第二部分,孔子历经艰辛前往洛阳拜师。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时,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孔子图象、老子图象、孔子、老子的介绍和相关故事。

学生准备:

搜集孔子、老子语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 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生介绍

通过交流资料,扩展学生知识面,激发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自读思考

 

生汇报交流

 

 

 

 

生思考、交流。

 

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一)、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1、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3、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二)、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1、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①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②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三)、齐读三段。

1、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2、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3、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

三、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1)、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2)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交流。

 

 

(3)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通过词语理解,体会孔子孔子一路上的艰辛和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体会老子谦和、知礼的美德,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

 

 

 

 

 

 

 

 

 

 

 

 

 

 

 

 

 

四、再读全文,再感受。

 

学生齐读全文。

 

 

 

板书:

17        孔子拜师

          日夜兼程

          上前行礼        孔            老           迎候

          风尘仆仆        子            子           毫无保留

          再次行礼        像            像           传授

          随时请教

                                 佩服、敬重

 

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1、认字,并提示重点字音。

迎yíng    等děng    品pǐn

2、组词竞赛。

3、学字。

 

 

 

 

 

4、学生说说其他字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

 

 

 

二、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

(2)背一背。

2、组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推代表交流。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

 

 

板书:

 

 

 

教学反思1:


第三课时

(综合性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都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

2、进一步指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很古的,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它就在我们身边,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3设疑进入课文中提示:

  到底都有哪些呢?课文中给我们例举了。

 

 

 

 

生举手汇报。

 

 

 

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其实离我们很近。

 

 

 

 

 

 

 

 

 

 

二、自学综合性学习。

1、自己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你觉得提示了哪几个方面?请用笔作上记号。

2、师:板书分类

3、师生扩展开再说一说。

 剪

民间工艺   (泥人、彩绣、陶艺、微雕、篆刻)

……

传统文化             

戏剧

民族艺术  园林建筑

民族舞蹈

……

节日风俗

风俗习惯  各地风俗

各族民族风情

 

 

汇报交流。

 

 

 

 

 

 

 

综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开展下一步活动作准备。

 

 

 

 

 

 

三、确定目标,准备开展综合性活动

 

 

 

教师建议。

1、设想开展活动的方式。

(1)、学生说一说。

(2)、教师建议。

2、组成活动小组。

(1)、自我选择合作伙伴,确定负责人。

(2)、确定活动目标。

(3)、拟定活动计划:

A、确定内容

B、确定活动方式

C、确定哪位同学负责哪一部分

D、设计出活动计划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板书:

 

 

 

教学反思1:

 

 

 

 

                                               18  盘古开天地

原创:朱小倩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所在的这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课文以丰富奇特的想象讲述了宇宙的起源。整篇课文围绕一个“开”字,先写盘古劈出天地,而后顶天蹬地,使天地形成,最后着重写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变成了世界万物。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习状态分析:

  不少学生在课外已经阅读过这篇神话故事,对故事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他们对神话很感兴趣,大部分已去自学过课文,因此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 会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激起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像力。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及其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谈话导入课题,交流对盘古的认识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神话传说,盘古就是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他开天辟地,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齐读课题:盘古开天地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神话故事,去看看盘古是怎样把天地开辟出来的。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按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课文大意。

 

 

三、认读生字词,分节读课文

   

 

 

 

 

 

 

 

 

 

 

 

 

 

 

 

 

 

 

 

 

 

 

 

 

 

 

 

 

1、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一起看词语,先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

猛劈  缓缓  一丈  逐渐

四肢 肌肤  辽阔  血液 

祖宗 倒下

2、你觉得哪几个词语比较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

 

3、你们真像一位位小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生字词,特别要注意刚才提到的词语。

4、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5、同学们学得真认真。请你们把课文读给同桌听,看看是不是读正确了。

6、现在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课文,听听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了。

学生自由认读生字新词。

学生齐读生字新词。

 

生:提醒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齐读生字词。

 

 

生说词语的意思。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鼓励学生相互提醒,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交流对词语意思的理解,为读懂课文打下基础。

 

 

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词语、课文,达到读通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说大意

 

1、接下来再请同学们一起来默读课文,每读完一个自然段就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读完全篇课文后对同桌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每一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3、谁能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交流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说整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从说段意到说全文的大意,体现了层次性。

 

 

 

五、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1、这就是《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下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并能把这个故事详细地讲下来。

 

2接下来请看课文中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和同学讨论一下,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4、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5、同学们都能够用自己学过的识记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的生字,真会学习。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些生字,还要把字写漂亮。现在就看老师来写一写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降”字和“创”字。

6、请打开生字抄写本,认认真真地写一写这14个生字,每个抄写两遍。可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啊。

 

 

 

 

 

学生读一读要会写的14个生字

 

学生同桌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交流。

 

 

 

 

师范写,生观察。

 

 

 

学生书写生字。

 

 

 

 

 

 

 

 

 

 

 

 

 

 

 

 

 

 

学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六、结课,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会认了这一课的生字词,会写了14个生字,还将课文读正确了,知道课文的大致内容,学得不错。课后要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把课文读熟练。下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能复述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回顾导入,讲述大意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神话故事,谁能按顺序简单地来讲一讲?

2、说得真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仔细读课文,学习比较详细地讲这个神话故事。

生说课文内容。

 

回顾全文内容,为下面的复述及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二、研读复述,感受盘古的英雄形象(第一、二自然段)

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二段。然后向同桌说说传说中的宇宙是怎么样的,盘古醒后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自由读

说。

 

 

 

 

 

 

三、复述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又是怎样做的呢?请你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像刚才一样抓住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2、(出示插图)谁能看着这幅插图,来复述这段神话故事。

你们觉得他复述得怎么样?

 

3、是呀,盘古为了不让天和地合在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支撑着。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万年过去了,天和地终于被固定住了,但盘古也已经是精疲力尽了。终于有一天,他轰的一声,倒在地上死去了。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读第四段)

 

好好去读读这一段吧,同桌两个人,一个读盘古身体的部位,另一个接读变成了什么。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你们真会读书。是呀,盘古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类,使我们有了这一个美好的世界,盘古真了不起!让我们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读完以后把里面你觉得写得好的词语画出来,再抄一抄。

 

默读第三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话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复述,评议。

 

 

 

 

 

 

 

 

 

 

 

 

同桌合作读

 

 

 

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学生接读。

 

 

 

 

学生自由互相接读

 

 

 

 

用刚学会的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复述。

 

 

 

看图复述,降低难度,增加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复述整个故事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我们合作把整个故事讲下来,好吗?

引:很久很久以前……

 

引:有一天,沉睡的盘古忽然醒了。……

 

引:天地分开以后,……

 

引: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学们真不简单,已经能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下来了。

 

与老师合作,把整个故事讲下来

 

 

通过教师引的方式,降低全文复述的难度。

 

 

这个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复述的层次性。

 

 

五、结课

 

课后大家要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要把这篇课文里许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摘抄下来。

回家讲故事,写好摘抄。

积累词汇,进一步练习复述。

 

 

板书:

18    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

盘古            顶天立地         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化作万物

教学反思1:

19、  赵州桥

原创:王江玲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说明性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学习状态分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具、学具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

 谈话: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

学生看图回答。

激起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

体感知课文大意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

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

2.教师读完后,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谈谈你知道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些知识,看谁记得既准确又多。

3.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①    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    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

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1. 认真听老师读,仔细看课文,用心记。

 

2.同学们谈谈自己记忆的内容。

 

 

3.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包括部分字词的意思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教师指导,纠正。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桥既非常雄伟,又十分坚固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利用填空了解各自然段主要内容。

 

 

板书:

 

 

 

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赵州桥》(板书课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

1.      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第1段的学习过程是以朗读为主线,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方法是:一读,了解写了什么;二读,抓住词语,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三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创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创举”是什么意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用文字投影片练习填空: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3)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课题是“赵州桥”,课文1至3自然段已把赵州桥建造的年代、外形特点和栏板上精美的图案作了介绍,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1. 齐读。

(1)谈读后的感受。

(2)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4)回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5) 理解“既……又……”句式。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用文字投影片练习填空:

 

 

 

 

 

 

 

 

4.学习第4自然段。

 (1)思考:为什么还要写第4自然段?

 

(2)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导学法,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①    划线部分的

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②出示投影片后要求学习朗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①划线部分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复片,便于学生完成填空后,变换句子的顺序反复朗读,从实践中理解分号的作用。②在练习完毕,从实践中使学生了解分号的实际作用后,启发学生从感性上初步认识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写法。)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美观,它的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体会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体会作者充满自豪和骄傲的感情。

 

 

 

 

板书

                                     

教学反思1: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原创:朱小倩      使用者: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教学内容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学习状态分析:

不少学生已经去游览过横店的景区——清明上河图,因此对于学习这篇课文相当感兴趣,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

1、生字卡片。2、教学挂图。3、多媒体课件。4故事等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请去游览过横店“清明上河图”的小朋友谈谈所见所闻。揭题。

2.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3.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 “溜” “乘”。    

4. 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

学生交流,读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 

 

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齐读第一小节。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有目标地学习。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   

 

 

 

2.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

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交流学习方法。

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启发学生可以用“图文对照法”读懂课文。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

 

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

 

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选一个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通过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到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四、

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想说什么?

2.出示小诗。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学生说说自己的读懂了课文后的体会。

 

 

 

 

 

 

读诗悟情。

 

 

 

五、课后扩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想课下大家也阅读过了相关内容,老师请大家继续收集,相互交流。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板书:

人物多

    画面清楚           名扬中外 

人物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