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朝天阙 长啸满江红----岳飞之死与南宋政治格局-家有多多-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09:58

千秋朝天阙 长啸满江红----岳飞之死与南宋政治格局

分类: 旧闻新知 2010-08-15 16:31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民族英雄,对岳飞的冤死,每个爱戴岳飞的人,大概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岳飞名言“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岳飞被投降派秦桧害死,一直是历史上最流行的说法。秦桧陷害岳飞是事实,多多妈也没必要替秦桧翻案,问题是秦桧这样做的背后还有深一层的原因,不是简单用抽象的忠和奸、是和非所能概括的。

    后人归纳秦桧的罪状主要有三条,一是卖国,二是主和,三是杀岳飞。说到卖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桧有什么资格卖?大宋是赵家天下,所以只有赵构才有资格卖国,国家的物权在他手上。再说主和,实事求是地说,主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在赵构领导下所定的国策。岳飞出兵前,赵构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要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秦桧作为当朝宰相只不过是这一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如果有错,也不能算是秦桧的罪名。说秦桧杀岳飞,这不用太多的考证、分析,秦桧不可能有这个权力。对一个取得节节胜利、战功显赫的高级将领,一个大臣就能把他杀了?只有皇帝宋高宗赵构才能有这个权力,秦桧不过是摸透了高宗的心理,作出迎合的计谋而已。
    实事求是地说,赵构对岳飞这一员爱将当初也是颇为赏识的。只是岳飞多次不识相,惹得他“龙颜大怒”,最后不得不杀之以息事宁人,这中间经过了一个从宠爱到不满到嫉恨到不能容忍的过程。

  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即位。欲迁都,岳飞越级上书反对,力主赵构“亲率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指,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朝可复”。赵构怒其越职行事,撤了岳飞的职,勒令其“归田里”。不久后,岳飞因立功而复职。接下来的十年,赵构对岳飞宠爱有加,岳飞也飞速升迁。公元1133年秋,皇帝赵构将岳飞召到首都,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制成锦旗赏赐给他。同时,要在京城为他建造府第。岳飞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大敌未灭,要家干什么?为此,皇帝赵构相当喜悦,很亲切地征求岳飞的意见:“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据说,赵构很吃惊,没想到一介武夫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不久,刚过而立之年的岳飞被授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县开国子,成为长江中游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这时,除了岳飞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斗力极强的岳家军外,岳飞资历浅、门第低,非世家子弟,也没有在军中朝中拉关系网,从不依附某权贵人云亦云,相反还时有坚持己见,与若干将相意见相左也是高宗所欣赏的,最关键的一条是,高宗认为岳飞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并且是绝对忠诚于他的。

  绍兴十年(1137年)二月,岳飞奉命进京述职。皇帝在他的“寝阁”就是卧室里单独召见了岳飞。皇帝对岳飞说:“光复国土,中兴大宋这项事业,我就托付给你了。从今以后,除了韩世忠、张俊之外,其余的军队都交给你节制。”古代汉语中“,节制”一词带有约束、指挥、管辖的意义,按照皇帝赵构的内定安排,岳飞从此统帅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在淮西、川陕、荆襄三个主要正面战场上,对金兵形成全面反攻的战略态势。岳飞感叹不已。如果这一切顺利实现,这位青年将军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青年皇帝,君臣二人的人生事业将可能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光辉顶峰。至此,岳飞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揣度此时岳飞的心情,他的自我感觉肯定非常好。这没什么不对。毕竟这一切荣誉、地位、权力,都是他在枪林箭雨中打出来的,他受之无愧。但另一方面,这一切,很有可能也造成了他对皇帝赵构的错觉,使他把适用于普通人之间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与信条,应用到了皇帝身上,这就大错特错了。

  绍兴十年(1137年)春,宋高宗本已慷慨允诺岳飞指挥除韩世忠和张俊以外的各军,大举北伐,尤其是刘光世被解兵权,赵构曾答应将部分军队拨给岳飞,却因张浚和秦桧的说服,取消成命,使岳飞北伐受挫。岳飞愤而上书辞职,未等批准,就擅自离去,去江西庐山为母守灵。赵构连降三道御札,命其归朝。岳飞固执不从。赵构耐着性子,命人赴江州敦请岳飞依旧管军,“如违,并行军法”,岳飞依然不出。高宗一连发了三道诏书,拖了六天才把岳飞劝了回来。也许,岳飞原本是企图用这种赌气的方式来唤起皇帝的觉悟。但是,此举可以说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岳飞摆明是在要挟皇帝。这件事皇帝表面上是宽恕了岳飞,其实他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后来岳飞在其部将苦劝下回建康向赵构谢罪时,赵构说:“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这句话不软不硬,杀机四伏。可以说岳飞的不听话、不服从已经给君臣关系和自己的命运蒙上了阴影。

    后不久,岳飞大概是出于忠心,入朝奏事,针对金人散布的要把钦宗送回当皇帝的谣言,建议高宗早立皇储,这就又破了宋代武将不能干预朝政的陈规。

    众所周知,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的皇家骨肉相残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立太子本是皇家私事,聪明人不会冒然进言,能说的也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无论是摸准还是暗通,只能迎合圣上。这足以说明,岳飞军事上有天才,政治上却是弱智。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几年前,在金兵的追杀下,赵构由于惊恐丧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医治。他刚三十出头,毕竟还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前些时候,他又遭遇了一个更加惨痛的事件,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而被惊吓抽搐致死。这两件最深的隐痛,如今被岳飞的一句话都给勾起,其恼怒可以想见。问题的严重还不仅仅在于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最要命的是,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谁知,后来岳飞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当时,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权相当难堪、被动。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请立宗子赵伯琮为太子,这又冲犯了赵构在立储问题上极端自私的心理。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而且是那种把皇帝当自己人的好意。但这种好意没有被皇帝接受,赵构开始对岳飞极为不满,处处防范、打击。

  绍兴八年(1138年),当岳飞几次北伐取得大胜之后,因功勋太大,难免有震主之威,自己却浑然不觉。而且在岳家军已有十万兵马,占全国兵力四分之一强的情况下,还多次要求增兵北伐。此时,宋金之间正在和议。岳飞明知这种情况而又要求扩充军队,高宗极为难堪,说:“宁可缩小防区,也不能添兵”,以“末大必折,尾大必掉”的理由拒绝了岳飞。此后不久,赵构欲定都临安,以利和议。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岳飞更是亲赴临安,面见赵构,指责他“谋国不臧”。赵构碍于朝野上下的舆论,又忌惮岳飞手中的兵权,只得忍声吞气。但君臣怨恨的情绪更重了,赵构对岳飞日渐疏远。

  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和议既成。当朝廷赦书抵达岳飞军中时,岳飞立即命幕僚张守节秉承己意写了著名的《谢讲和赦表》,讨伐投降派。在表章中,岳飞名为庆祝合约成立并谢赦,但却历数赵构、秦桧投降误国的罪状,强烈反对和议,并且声言要“复仇而报国”。这不能不使赵构之流害怕。为了稳定臣僚和各统帅之心,合约甫成之日,宋廷“进秩”岳飞、韩世忠、张浚等三将,诏授岳飞以南宋文官最高荣耀——“开府仪同三司”。诏书抵达,岳飞拒不接受,连续四次上章推荐,交称“今日之事,可威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这又让赵构大为难堪。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大举攻宋。宋朝方面军民奋起抵抗。赵构怒金之不守和约,又想骗取全国军民的拥护,开始时并没有制止。岳飞乘机率部北伐,大破金敌,又杀兀术女婿,并决心“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赵构要他保江山,却没有让他打江山,他口口声声要直捣黄龙府,要迎回两个老皇帝,却根本没有想到过两个老的回来了,那赵构这个小的该怎么办呢?在赵构的眼里,什么民族大义、恢复中原都不如他的皇位重要,

    而这时兀术向宋诱和。赵构见其求和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派司农少卿李若虚前往鄂州令岳飞退兵。李若虚到达鄂州时,岳飞“已进发”。李若虚追至德安府,令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岳飞不从。李若虚被岳飞诚心感动,且已“势不可还”,于是愿自任“矫诏之罪”。岳飞得以继续进兵。李若虚回朝后,因此被高宗治罪。岳飞拒绝班师,接着收复了陈州、蔡州、洛阳等全部京西地,完成了对兀术的包围。兀术只得又向赵构施压。赵构再次向岳飞下诏退兵,并警告岳飞,“兵事难以逾度”,要求岳飞把军事“委之僚属,即便就徙,赴临安觐见”。岳飞又没有接受。赵构万般无奈,只得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毒招,令其他各路宋军先班师,形成岳飞孤立无援的局势。又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火速班师。这时的岳飞,前有敌军重兵窥测,后有高宗心腹之将杨沂中和见风使舵的张浚的挟制,韩世忠也不愿意积极援助,朝廷的粮草供应随时都有可能切断。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只得挥泪班师。班师回朝后,岳飞即上章要求解除兵权,不等批复,重上庐山。这使赵构对岳飞更为忌恨与不满。赵构最后同意了岳飞的请求,同时,废岳飞之心已定。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廷令岳飞、张浚去楚州安抚韩世忠军,实际上是想陷害韩世忠,分割韩家军。岳飞极力反对,又及时向韩世忠报信,使韩世忠免遭祸害。这打乱了赵构收韩世忠兵权的计划。对此,赵构恼羞成怒,“飞自是归,(高宗)乃令论其罪,始有诛飞意奕”。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谈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时,金方提出了杀岳飞方可和的条件。赵构点头答应。岳飞被捕入狱。在狱中,岳飞绝食抗议,坚决不承认赵构、秦桧等加给他的各项罪名,与赵构、秦桧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使得他们几难下台,最后只得以一个“莫须有”的借口草草狼狈收场。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赵构亲自下旨,以毒酒赐死岳飞。

  可以看出,在南宋初期,赵构一生以自保为最大追求,即使抗金,也是以和谈而保皇位,他的抗金是限于对和谈有利的范围内的。岳飞不解其意,不断突破赵构划定的界限,与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抗金以外的其他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也与赵构屡有冲突。岳飞对赵构的多次触犯,不断加深与赵构之间的矛盾,直至最后赵构再也无法忍受,对岳飞动了杀念。

  确切地说,岳飞的死是由三方面的力量促成的。

  首先,金人想杀岳飞。岳飞是宋廷抗金的急先锋,是宋廷内部抗金派的主要代表,他所率领的“岳家军”又是金人最为头疼的力量。因此,岳飞就成了金的头号“敌人”,金人欲除之而后快。颍昌大战后,金主将兀术写信给秦桧:“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为河北图。且杀吾女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后宋金和议既成,但岳飞不除,威胁犹在,还是该除去。

  其次,秦桧等朝廷重臣想杀岳飞。和金一直是秦桧的目标,岳飞激烈的抗金呼声和举措使他的目标屡屡受阻。岳飞还多次攻击他,也令他万分嫉恨。而且,岳飞的过分得宠也不利于他的“和谈大业”以及其他朝臣在朝廷的位置。杀岳飞以利己利金,最后成了秦桧的锁定目标。

  当然,秦桧只是杀岳飞的执行者和合谋者,最后除去岳飞还得依赖于最高统治者——宋高宗赵构。赵构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荒淫无耻的君主。利用抗金诸将,以保南朝小朝廷,是赵构利用和驾驭岳飞等的目的。岳飞不解个中深意,一旦上了抗金战场,就自由发挥,根本不听其节制,屡触龙威,又惹怒了连赵构也不敢得罪的金人,几坏其和谈大事,令赵构大为恼火。岳飞还高叫迎回二帝(宋徽宗、宋钦宗),使他的帝位受到威胁(这是他的最高利益)。且岳飞又和群众抗金武装力量有联系,这也使赵构万分不安。还有,宋王朝靠兵变起家,对武将有着先天性的防范和恐惧,重文轻武,以文制武是其传统。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因为太祖本身也是从将领走上皇位的,赵构对手握兵权的武将更是一直心怀恐惧。与金人时战时和的时候,赵构尚对岳飞极力容忍。虽对其处处提防,但也给其晋官加爵。在金已无意灭宋,和议已成,亡国威胁已不存在的时候,杀岳飞之事已不容再耽搁。

  自古以来,为了服人,杀人都要有理由,很多时候真实的理由是说不出口的。韩世忠对岳飞之死愤愤不平,却不敢直面“圣上”,只好质问秦桧。秦桧说,岳飞谋反之事,虽然没有真凭实据,但事体“莫须有”。南宋时期古汉语的口语“莫须有”的意思就是“也许有”,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一类。而历史学家李敖的解释是“难道没有吗?”

  “莫须有”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除了一些小人,或为升官或为被迫诬告岳飞外,一个前方将领经常不听调动,曾经擅离职守,私上庐山以及借口感冒、缺粮等没有及时增援他人,以至用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显然是有令不行。现如今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执行的三大纪律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美国西点的22条军规第一条也是:无条件执行。所有古今中外的各种军队都是如此,军队的天职就是执行命令,走错路、开错枪,那是统帅部应当承担的责任。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第四野战军解放了东北,因为打得很苦,部队十分疲惫,需要休整,需要补充兵员、给养和武器弹药,不顾最高统帅部即刻入关作战的命令,想休整一些时日。在最高统帅连发三封急电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入关作战。这事后来成了林彪的一大罪状:不听指挥,破坏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在高宗看来,因不给其扩充军队就敢于未经许可自作离职主张的岳飞,无论其动机是否真的爱国,但他对自己的忠心已发生改变,并且有了挑战自己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嫌疑和征兆,如果再听从他的立储言论,手握重兵的岳飞不仅有挟立储君以自威的可能,甚至有黄袍加身代君自立的可能。对此,有着祖宗训诫的高宗不能不对岳飞产生猜忌。尤其是高宗在听到接十二道金牌撤军途中岳飞“天下事竟如何”的发问和唯独张宪“在相公处置耳”的回答之后,明白岳飞不造反则已,一旦造反定会成功,只有杀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及得力猛将张宪才是能让自己安心的唯一选择。这样,高宗走完了从利用、猜忌到杀戮岳飞的历程,而岳飞也在其践行以“天日昭昭”为道德本源的人生历程中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近,有网名叫“闻声”的博主,发表了一篇《年终考古大发现:秦桧政治遗嘱出土》。说“秦桧在该份遗嘱中表明自己坚信对金议和是当时的‘国情’下保全国家的唯一出路。激烈指责士大夫空言误国,以为慷慨激昂就能救国救民,政府一提出韬光养晦就会被指卖国,只要与金议和,就会被指媚外。而战争需要大量积累,需要‘暂息兵戈勤稼穑’与民生息。至于自己事后为皇帝分谤,从公议而言,高居相位责无旁贷,为江山社稷只好牺牲自己的令名。从私情来说,高宗于他有‘知遇之恩、信任之专’,只能为知已者死。所以,教诲子孙,高宗在位或可保秦家富贵,而高宗百年后秦家必将被清算。他感慨,‘生逢乱世国家颠沛’,总想做点经世济国的实事,但‘为实事者均不见容于当下’,岳飞难以见容于皇帝,而他必将更难以见容于言官史册,会让他‘羞万年’。”同时,他说:“是高宗决定杀岳飞的,他只是代高宗受过,他已尽全力至少保全岳云和张宪,但高宗指示全杀,他亦无奈。”

  这份“遗嘱”只能是一篇文学作品,却基本上反应出历史的真实。秦桧精通历史,知识丰富,有文化修养,北宋时曾任密州(今山东诸城)教授、太学学正,和高宗一样能写一手好字。性格沉稳,非常理智而机敏,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有政治谋略。金人未破开封前,秦桧一直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靖康之难后,金要求宋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身为职方员外郎的秦桧坚决反对。当时同意割地的有以范宗尹为首的70人,而反对派则只有以秦桧为首的36人。在金人的威逼下,宋朝百官议立张邦昌为帝,秦桧竟站出来反对,认为张邦昌一直趋附权势,干尽了坏事,难为世允。金人因此将其北掳。建炎四年(1130年),金国主和派人物挞懒带兵南进,命秦桧同行。为使妻子王氏免为人质,秦桧与妻子伪装吵架,王氏大骂秦桧受金重用,忘了糟糠之妻。挞懒信以为真,准夫妻二人同行。山阳城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秦桧等则登船而去,历经磨难,终于南归。关于秦桧的归宋,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其杀了监守金兵逃回,二说被金国有意放回,以便与南宋议和,这在张师颜的《金人南迁录》中有记载。
    南归不久,秦桧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继又升任参知政事。绍兴元年(1131年)任右相兼枢密使,明确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遭到许多大臣反对,次年即被贬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八年(1138年)复为右相兼枢密使,专主议和。经过艰苦的谈判,完成“绍兴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划定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河南邓县)二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二州之半予金。金归还伪齐刘豫统治下的河南、陕西部分地区予宋。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送还钦宗及徽宗梓棺以及亲族。这个谈判成果是令朝廷上下满意的。只是金国突然发生政变,完颜宗弼撕毁和议,决计不放钦宗,以备万一日后军事失利,让钦宗来做皇帝,和南方的高宗对立,所以“绍兴和议”最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秦桧是状元出身,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在书法上造诣很深,我们如今常用的“宋体”字,实际上是由秦桧所创,这是绝对真实的,虽然很少有人提起,却是从古至今没有疑义的。只是我们为“尊者”讳缺点的同时,也为“卑者”讳优点。所以,历史上有颜体、柳体等,而将应称为秦体的字改称为宋体。秦桧是代人受过也好,被人唾骂也罢,有句话说:“逮不到偷牛的,逮到拔橛的了”。谁让秦桧倒霉呢?高宗皇帝死前始终未听任何为岳飞平反的谏言,可谓恨之久已!但历史却将杀害岳飞的罪名,送给了秦桧,这也许就是令我们思考至今的史学魅力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岳飞的死并不完全是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的,而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杀害了他,也是屡犯忌讳的个性杀害了他。岳飞的所作所为,要换了别的皇帝,大将做上述随便某一件事情,脑袋恐怕早搬家了。应该说,对岳飞赵构是忍了很久的,他是一直把岳飞当成亲信的,岳飞也是赵构的卫星,乘着火箭升上来的。赵构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杀岳飞的,而岳飞的确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了赵构的忌讳,而岳飞却并没有很好地觉察到这些,这就是其不懂政治的地方。赵构对岳飞从喜爱到不满,到失望、到忌讳,最后则是愤恨,等到最终秦桧抛出岳飞谋反的事情时,赵构几乎都没有什么怀疑,只有震怒,于是有了风波亭冤狱。直到秦桧死后,赵构为许多受秦桧迫害的人平了反,却不愿意为岳飞平反,甚至因为恨“岳”这个字,把岳州都改名为池州,可见他对岳飞的态度。

       赵构坐了三十六年龙椅后,厌倦了皇帝生活,遂禅位于太子赵昚,自己当太上皇去了。孝宗赵昚虽非赵构亲生,毕竟也是养子,更重要的是皇帝宝座那可是赵构让他坐上去的,论情论理,他都应该对前任皇帝感恩不尽的。孝宗也的确对太上皇礼敬有加,五日一朝,生话关照更是不在话下。但有一件事,新任皇帝却硬是没给太上皇留面子,那就是平反岳飞冤案,而且几乎是以迅雷的速度付诸实施。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十一日,原最高领导、冤案制造者离开了宝座,孝宗正式受禅。七月十三日,新任皇帝的“第一把火”点燃——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为不让太上皇过于难堪,也为避免可能遇到的某些阻力,孝宗特别声称平反岳飞冤狱是仰承太上皇圣意的。这一来,让赵构纵使心里不愿意也不好再说计么。孝宗原诏如下: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不自矜夸,余烈遗风,于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同年十月,孝宗又发布第二道平反诏书,正式追复岳飞的少保、节度使等官职,对岳飞的人品事迹更是褒扬备至。其诏略谓: 故前少保岳飞,拔自偏裨,骤当方面。志略不专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资。事上以忠,至无嫌于辰告;行师有律,几不犯于秋毫。外摧孔炽之狂胡,内剪方张之剧盗,名之难掩,众所共闻……嗟夫!闻李牧之为人,殆将抚髀;阙西平而不录,敢缓旌贤。如其有知,可以无憾!可特追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实封二千六百户。

    同年十二月,敕以一品隆礼,改葬岳飞骨殖于临安府西湖栖霞岭之阴(即今所见杭州西湖畔之岳王墓),并赐钱百万。岳飞长子岳云复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岳飞妻李氏复封楚国夫人。当时李氏与次子雷、三子霖等流放岭南,均获生还,并岳家其他后裔均访寻录用,并授官爵。后来又为岳飞敕建庙于鄂州,赐号忠烈。淳熙六年(1179),追谥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再追封为鄂王。宋朝给岳飞平反的时间,从初步昭雪到发还田宅,从复官改葬到赐谥追封,直至追封三代,全程历时四十九年。

     作为一代名将,岳飞亲自参与指挥了一百二十六次战役,没有一次失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文武双全,著有《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其《满江红》词成为千古绝唱。对岳飞的评价,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由来已久的积习。在元朝为当局所不容;明朝时又成了民族英雄;清朝时期重在宣传岳飞的“忠君报国”;晚清的革命党人又将岳飞纳入反满兴汉谱系。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事例,随处可见,如今再争论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

    据说,整个中国古代史里,只有两个被称为民族英雄:一是戚继光,另一是郑成功。中学历史课本在给予岳飞高度评价的同时,又从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出发,没有说他是民族英雄。实际上,“民族英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中学历史课本指的是狭义的。如果从广义来说,不但反抗外国侵略可以称民族英雄,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在国内反抗民族压迫、民族奴役的斗争中建功立业的也应该算为民族英雄——他们是本民族的英雄。甚至在其他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有卓越建树,为本民族和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也可以视为民族英雄。否则,偌大的中国,长达几千年历史里只有两个民族英雄是绝对说不过去的。 
   

 

    请继续关注下篇《空山血泪凭谁诉 万里忠魂独自归----2010年暑假杭州游之拜谒于谦墓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