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百万虎狼于民间”:古代贪腐的历史镜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56:32

金谷园 资料图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历史悠久,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贪贿问题。这是他鉴于夏朝由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灭亡的教训而有所警惕的表现。可是,到了商末,恶名昭著的帝辛——也就是殷纣王,大肆聚敛,史书上说他“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史记·殷本纪》)他建了很多离宫别馆,甚至建“酒池”、“肉林”,大肆挥霍。奸佞费仲、恶来也都是大贪污犯。文王被囚于监狱时,周人正是通过费仲,向纣王贿赂珍宝、美女、良马,博得纣王大悦,释放了文王。费仲与纣王的贪腐残暴,最终导致商王朝的灭亡。与其相类似的是,春秋时,吴国太宰受贿亡国,其教训也是广为人知的。被吴国打得“败鳞残甲满天飞”、“岌岌乎殆哉”的越国,“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并进而煽情说:“你若肯帮助,还有更美于此者。”帮助什么?求和也。这位贪官贪污了越国的八位美女,还等着笑纳更漂亮的越国小姐,便鼓其如簧之舌,说服吴王夫差许越求和,从而吞下了致命的苦果。

古汉语中有“贪墨”一词。墨,古义是不洁之称。历代贪官当然都是心黑如墨之徒。他们的贪婪峻刻、残民以逞,有时真出乎常人想象。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百姓苦不堪言。后调往他处,宋州百姓互相祝贺,说:“拔掉眼中钉了!”不料消息传到赵在礼的耳朵里,他向上司要求调回宋州后,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致使宋州父老乡亲哭笑不得。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贪官表面上一尘不染,实际上,就像鹭鸶一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明朝有个贪官便堪称典型,明明想大捞一把,却装成分文不取,刚一上任便煞有介事地向神发誓说:“左手要钱,烂了左手,右手要钱,烂了右手。”但不久,有人送来百金,他假惺惺地不收,说我对神发过誓。他的手下人当然知道这位顶头上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赶忙凑上去说:“请以此金纳官人袖中,便烂也只烂了袖子。”这个贪官立即采纳部下的建议,赶忙将银子装进袖里,从此来者不拒,照收不误。

某些贪官的胃口之大,伸手之勤之远之宽,用疯狂二字,也不足以形容。据《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传》记载,此人“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亦即不笑不开口者,但对那些稍微对他有点抵触情绪的人,便动辄加以打击、陷害,故当时人们说他“笑中有刀”,这便是成语“笑里藏刀”的由来。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当上宰相后,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连其母、妻、诸子、女婿等,无不参与卖官,其门如市,倾动朝野,此“刀”何其毒也!但谁能想到,比这更毒的还有“四光”政策。不过,当时叫“四尽”,此人就是梁武帝时历任南谯、盱眙、竟陵太守的大贪官鱼弘。他常常得意忘形地对人说,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麞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他娶了大小老婆一百多个,“不胜金翠,服玩车马,皆穷一时之绝”。(《梁书·鱼弘传》)

不过,这些贪官比起封建社会后期权倾朝野的大贪官——如明朝的刘瑾、严嵩、魏忠贤和清朝的和珅来,又是小巫见大巫了。刘瑾被称为“立的皇帝”,其权势简直与皇帝并驾齐驱。百官见他不得不跪,有个叫邵二泉的无锡人,和同官某因公拜见刘瑾,刘瑾怒斥此人时,邵二泉竟吓得两腿发软,站立不住,尿都吓出来了。刘瑾垮台后,所抄家产的数字,据明代高岱《鸿猷录》记载,计: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元宝五百锭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宝石两斗,金甲二,金钩三千,金银汤鼎五百,蟒衣四百七十袭,玉带四千一百六十束,等等,数字之大,令人吃惊。但是,倘若您读一读《天水冰山录》,也就是嘉靖时的权相严嵩倒台后的抄家物资清单,更会大吃一惊!其中黄金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一两六钱五分;纯金器皿三千一百八十五件,重一万一千零三十三两三钱一分;金嵌珠宝器册共三百六十七件,重一千八百零二两七钱二分;更有价值连城的古今名画手卷册页达三千二百零一轴卷册……真是令人眼花缭乱。至于明末恶名昭著的人称九千九百岁的大宦官魏忠贤,被崇祯皇帝扳倒后的抄家数字,崇祯皇帝虽然未予公布,但据有关史料记载,时人估计“可裕九边数岁之饷”。至于和珅,因为电视剧的宣传,早已众所周知,他是清代第一大贪官。他靠机警干练、溜须拍马而赢得皇帝的宠爱。和珅很会聚敛财物,凡是有大小收入的机会,从不放过,还会巧立名目搜刮百官钱财。野史传闻他被抄家的财物,达白银八亿两以上,这无疑是夸大了。据当代史家研究,和珅除了珍藏的文物字画难以估算,其他财产,当在一二千万两之谱。(冯佐哲:《和珅评传》第301页)这同样是个惊人的数字,难怪当时有人说他“富可敌国”。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指出:“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日知录·吏胥》)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官是蟹壳,胥吏是蟹脚,没有蟹脚,岂能横行?吏治的好坏,不仅事关朝廷形象,甚至关系到王朝的兴亡。三国时东吴末年,吏治大坏,百姓怨声载道,恨不得吴政权立刻垮台。故晋军伐吴时,孙吴军队一触即溃。晋人葛洪在总结吴国灭亡的教训时说,用者不贤,贤者不用,不开律令之篇卷,而窃大理之位;不识几案之所置,而处机要之职;不知五经之名目,而飨儒官之禄。(参见《抱朴子·吴失篇》)呜呼,吴国的官也吏也,竟一塌糊涂到这种地步,吴国又岂能不呜呼哀哉!就连一脑袋糨糊的昏君孙皓在临降前,也哀叹非粮不足,非城不固,兵将背战耳!(参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这是人心丧尽的必然结果。

  1. 最大的腐败乃吏治腐败,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征。其实,早有史家指出,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是亡于“刀笔之吏”,以后历代王朝的灭亡,都与此痼疾有关。明代胥吏多而滥,百姓饱受其苦,顾炎武曾痛斥曰“养百万虎狼于民间”。试想,有此百万虎狼在民间茹毛饮血,百姓又怎么能不在死亡线上呻吟、呼号与挣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