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螳螂派功夫歷史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03:59
南螳螂派功夫歷史根源

中國傳統學武傳藝,均由師口傳徒心記方式傳授。各門派普遍亦無確實文字記載、流傳都是由派中師傅代代口傳耳記而來一旦時間久遠,又加上派中支系繁衍,也就變成了人言言殊,各有不同。據林師生前口述:本派拳藝,創自少林僧人三達和尚
(或稱達保)
時約在清末年間,有江西竹林寺僧李禪師,又名紅梅和尚,身帶此門絕技。彼常南下江南一帶,行醫濟世。偶在廣東惠陽縣收得門徒張耀宗,並攜回江西寺中傳藝。民國元年間,張耀宗返回惠陽故里,於坪山鎮開設醫武館,其所供奉祖師神位橫扁為「江西竹林寺螳螂派」,聯開則為「三達門中傳妙手」;竹林寺內練精功。此為竹林寺螳螂派始源。
因其拳技獨特高超,每於合手對敵手中,慣用短橋按勁鳳眼槌,促膝釘腳等驚擅彈等功法技藝,這種內外家暗勁由丹田而至週身各關節中的撐吐出來,在傷人倒敵中,外皮不傷卻傷其內臟,與其下門派所不同,而至本派南螳螂拳術盛行於東江一帶,俗稱客家拳術。至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張耀宗受聘到香港主持詳利和船務公司為教練後,本派南螳螂拳術秘技始流傳出來。一九二十年代,李禪師再重臨香江與張耀宗重聚,適有張耀宗幼徒林生得李禪師之垂愛,帶回寺中傳功授技。直到一九三十年代中日戰爭爆發,李禪師有感於世局入危,遂偕同林生師重返香江與張耀宗見面,設立竹林寺螳螂派分館遍布於淡水、坪山、九龍、葵涌等地。後得其技者有坪山黃()毓光,和林()生師。一九三八年中日戰爭爆發,當時林()生師主持葵涌分館,黃()毓光主持坪山分館,張耀宗主持香港總管,與李禪師組織一班東江鄉里及門徒,游走於東江、惠陽、柳州一帶與日軍對抗週旋,一九四二年冬香港失陷,張耀宗生死不明,李禪師有見全國大勢已殆,遂避居澳門,打發林生師往英國發展和等待時機,又適逢德國軍空炸英國,林()生師藏身之船亦被炸沉,後幸得美國海軍戰艦人員救起,而正式入美國之境,後應聘教拳於紐約市華埠之崇正會、協勝堂,及後期的洪青體育會。本派拳技學能流傳發揚於北美洲,實是林()生師之力也。
螳螂派弟子积极抗日
据介绍,螳螂拳创自少林僧人三达和尚(或称达保)。大约在清末年间,有江西竹林寺僧人,即第一代传人李禅师,又名红梅和尚,身带此门绝技,常南下江南一带,行医济世。李禅师原名李观清,清朝末年,他参加了山西五台山的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后因清政府镇压流落到江西竹林寺后,创立了武术馆,表面开馆授徒,实为联系失散的成员。偶然在广东惠阳县收得门徒张耀宗,并携回江西竹林寺传艺。民国初年,张耀宗返回惠阳故里,于坪山镇开设医堂武馆。
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日战争爆发后,李禅师有感于世局入危,设立竹林寺螳螂派分馆遍布于淡水、坪山、九龙、葵涌等地。后得其技者有坪山黄(公)毓光和林(公)生师。”这里的黄(公)毓光就是黄耀华的父亲,他是张耀宗的门徒,也是螳螂拳派的第三代传人。黄毓光学成后,受师父委托回归坪山家乡开馆授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毓光在各地开设的武馆都和共产党的东江纵队有密切联系,他们为游击队送医送药及时救治伤病员。解放后,黄毓光被安排在惠州市人民医院任主治医师。1962年,黄毓光移居香港九龙,后在香港荃湾、新界等地建立中华国术螳螂健身学院,继续钻研发扬真传武术和中草医术。
90岁的武林高手
在江西竹林寺真传螳螂派国术总会成立大会的贵宾席上坐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太太。众多来宾纷纷与她合影,就连今年81岁高龄的潘观清老人在她面前,也执弟子之礼,拍照时老太太坐在中间,潘观清侍站在一侧。这位老太太就是黄毓光的遗孀,今年90岁的李四妹。李四妹也是武林前辈,虽然现在松龄鹤寿不再舞刀弄枪,但江西竹林寺螳螂派传人中年龄稍长者,都知道老人家的厉害。
潘观清老人的儿子潘文辉,是坪山中兴社区的负责人,也是坪山舞麒麟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回忆说,10多岁的时候,他曾和几名小伙伴看过李四妹老人练武。在屋后的果园里,李四妹把一双剑舞动得密不透风,舞到高潮让围观的孩子们向她泼水,剑停下来时,身上却不见一个水滴。潘文辉说:“这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些细节我记不太清,但泼水这件事我却记得十分清楚。”潘文辉还记得那一天,老太太还表演了另一个绝技——铁鞭打铜钱。她手里持一条由5节铁棍连接而成的长约1米的铁鞭,让潘文辉他们几个小孩子向她抛铜钱,老太太一鞭打飞一个,非常准。潘文辉也只此一次见过老人习武。
据介绍,坪山所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拳术,就是江西竹林寺真传螳螂拳,有拳术套路八式:第一式单桩,第二式双桩,第三式三剪摇桥,第四式三剪摇手,第五式四门拳,第六式活步拳,第七式八门拳,第八式梅花拳。拳术的吞、吐、沉、浮、惊、弹、搓为运气用力法门,以短距离发劲为特征,强身健体,技击性极强。器械方面,棍、刀、剑、枪等均具特色。
保护客家文化刻不容缓
一次采访中,记者曾问黄耀华师傅的儿子:“你练习过螳螂拳吗?”他淡淡地回答:“我一点都不感兴趣!”
潘观清老人是黄毓光的嫡传弟子,也算是黄耀华的大师兄。他说,习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可现在的年轻人能这样吃苦的太少了,整个坪山坚持练习螳螂拳的不过二三十人,因为今天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了,年轻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娱乐方式也多。潘观清现在是江西竹林寺螳螂国术坪山分会馆的总顾问,他虽已81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指导徒弟习武。
坪山街道办在向市文化局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资料中,特别强调:“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舞麒麟及拳术,虽然在一些爱好者的大力扶持下,做了许多发掘、抢救工作,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二是一些颇有造诣的舞麒麟的师傅,因年事已高相继过世,有些绝技难以传承;三是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舞麒麟文化表现得很淡漠。”客家舞麒麟及拳术自明末清初形成以来,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整个客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客家传统文化的缩影。保护客家传统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据介绍,坪山街道办自1996年就已开始采取措施对舞麒麟和拳术等客家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由政府出资常年举办“舞麒麟”比赛活动,并将此活动列为街道办举办的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此外,街道办还组织一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将传统舞麒麟拍摄成VCD,收集完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