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七情--良好的心态是祛百病的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0:12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篇》

  百病由心生,这是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理念。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例证支持了中医的这一观点。

  中医常说:"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中医将致病的自然因素称为"六邪"(或六淫),将致病的社会因素称为"七情"(即人的七种情绪)。精神上的压力、情绪上的执著以及恣情纵欲的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身体的各种疾病。因此,保持健康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有正确的心态。

  养心莫执著,人生如道场

  一天,一个修行者来到佛陀面前,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佛陀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一个人不快乐的原因,除了种种生活压力,还有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忧思。

  人毕竟是人,总有七情六欲,只要不成为天天执著的习性,都是正常的。

  有个叫谢子衡的老中医,93岁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者问他有什么养生的诀窍,他回答说,人生如同大雁过河,大雁经过这个河上的时候,河水里面有影子;等到大雁飞过去,河水里就什么都没有了。事来则心始见,事去则心遂空,不要小心眼。

  事情分为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两种。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也无须执著。尚未发生的事情又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当下的行动能改变的,一种是无从改变的。无从改变的,也无须执著。不要浪费时间精力追悔过去,或焦灼于未来。正如佛陀所言,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有一句古老的欧洲谚语说:"心灵痛苦,经由身体宣泄。"

  当一个人很痛苦了,很累了,无法解脱,无法"处理"某种局面时,这个人往往就会生病。

  疾病可以让一个硬撑得焦头烂额的人,找到最合理的休息的理由、放弃的理由、承认自己软弱的理由。

  疾病也可以让一个耽溺于享乐、恣情纵欲的人反思与检点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疾病是对心灵的一种"保护",一种自然的调节。

  佛家有云:人生如道场。在人生道场里不断修行的目的,就在去除这种天天执著的习性。常常有活得很偏执的人,经历一场疾病后,仿佛就明白了,懂得了放下和放弃。

  内伤七情--你的心情会伤害你的脏腑

  人皆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剧烈的、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承受能力,它才成为致病因素,故又称"内伤七情"。

  中医按五行学说,将七情合并为"五志",划归于五脏。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详见下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志怒喜思忧恐

  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导致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偶有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是尽量戒怒,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更是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

  喜伤心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

  喜悦心情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

  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行动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那怎么又会说"喜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一下子涣散开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中也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是藏神的地方,喜笑过度,耗散神气,当然会使心气受伤。

  思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正常的思虑、思考是建立在脾气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础上的,正常的思虑、思考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当人们面对某一问题思虑过度,或者思虑时间过长,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状态时,思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从而造成各种疾病。思虑、思考太过最主要的是影响脾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或气结,使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头晕目眩等临床病理表现,即"思伤脾"。

  "思伤脾"理论直接揭示了这种联系,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印证。近代胃肠生理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也开始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对胃的分泌和运动有影响。近二十年来,至少发现有二十种胃肠多肽也同时存在于大脑组织中,人们把这种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之为"脑肠肽"。大脑和脾胃的这种生物肽的确是存在很多联系的。

  忧伤肺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在志为忧,忧伤肺"。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音低气微等症。《黄帝内经·灵枢》又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可见,过于忧愁还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症、消化性溃疡、消渴、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患。善忧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

  一般来说,忧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忧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忧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忧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

  恐伤肾

  肾在志为恐。惊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讲的就是这个。

  脑内有良药,也有毒药

  如果我们经常心情郁闷,或在饱受压力的状态下工作、生活,体内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类物质分泌适量可使身体机能瞬间趋于活跃,若分泌过多,就会促使细胞老化,或引发高血压等疾病。如果我们能够经常保持乐观,就会分泌脑内吗啡( -内啡肽,一种能令人产生强烈快感的激素),它可以使我们的细胞"返老还童"。

  愤怒时产生的毒素不亚于蛇毒

  人体在发怒、感受到强大压力时,可以引起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出大量去甲肾上腺素

  同时肾上腺髓质也会分泌过量的肾上腺素。这两种物质在人体内如超量分泌、堆积,就会使人"中毒",从而使人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症状。那些经常生气发怒的人,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患上各种疾病的概率也比乐观的人增高。

  疾病多因过分"执著于自我"而产生

  我们的很多疾病是因为过分的"执著于自我"而产生。实验证明,一旦随着忿怒、恐惧、不平、不满的情绪持续而引起了交感神经的紧张,末梢血管就会发生异常收缩(有时是因为副交感神经的紧张以致血管异常扩张),长久地处于这些不良情绪之下,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胃肠溃疡、皮炎、肝炎、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

  容易因情绪引发的疾病

  人生所经历的天灾人祸、失败挫折、歧视虐待和生活坎坷,都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恶性刺激。它可以使人产生愤怒、惊恐、焦虑、忧伤、失望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健康。

  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翰·辛德勒的医生,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出版了一本叫《病由心生:76%的疾病都是情绪性疾病》的书,在该书中,约翰·辛德勒用了大量的病例来说明"情绪决定健康"这一个观点。他认为,不良情绪会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这些疾病能够出现在人体各个系统,如肌肉紧张、胃肠疾病、皮肤、呼吸、内分泌等多个方面。约翰·辛德勒医生在书中还强调,一个人的智商越高就越容易患上情绪性疾病。

  不良的情绪到底可以引起哪些疾病呢?我们来一起关注一下。

  情绪性头痛

  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引起头痛。一位专门研究头痛的专家马丁博士说:"头痛常与人们互相间的矛盾、不如意、羞怯和内心恐惧有关。"

  紧张、激动、焦虑等不良情绪引起头痛的原因是,当我们在处于紧张、激动、焦虑等状态时,这些不良情绪可使头部某些动脉扩张,压迫神经,于是就引起头痛。此外肌肉收缩本身也会引起头痛,这是因为肌肉收缩使供应肌肉的血流减少,局部发生缺血,从而导致头痛。因此,我们平常把棘手难办的事说成"令人头痛的事",是有一定的医学根据的。

  情绪性胃病

  紧张和焦虑也会引起情绪性胃病。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猴子吊起来,并不时给以电刺激,造成猴子一直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中,不久猴子便得了胃溃疡。有医学机构曾采用纤维胃镜、X线及脑电图对胃病的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胃病的发生与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或抑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在平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由于情志不畅,如忧思恼怒,往往会明显影响食欲而出现不思饮食,中医一般称之为"肝脾不调"或"思虑伤脾"。

  情绪性脱发

  不良的情绪对脱发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医学专家曾经对200例斑秃患者进行过专门的统计和分析,发现25%的患者都有明显的精神创伤或急性焦虑情绪,而22%的患者则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此可以得出:情绪与少发、脱发之间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情绪性哮喘

  哮喘患者在焦虑、困扰、悲伤或愤怒时,会导致哮喘频繁发作。反过来,因为哮喘的频繁发作,又会造成患者情绪更加的紧张、抑郁、悲观和沮丧,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

  情绪性"阑尾炎"

  焦虑、紧张、困惑和悲伤等不良情绪可以引起结肠的情绪性痉挛。这种痉挛如果发生在腹部右侧下方1/4处,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阑尾炎。即使是再聪明的医生,面对此种情况,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尤其是这种情况出现在儿童身上时。还有一些人的痛性痉挛可能发生在整段结肠上。毫无疑问,这些人的情绪一定是相当的糟糕。 情绪性糖尿病

  我们在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等状态时,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且直接作用于胰岛 细胞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就有可能引

  起胰岛 细胞的功能障碍,进而发展成为糖尿病。

  情绪性皮炎

  紧张、悲伤、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会干扰到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发生神经性皮炎。临床研究发现,有些神经性皮炎患者在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忧郁、睡眠不佳、劳累、性情急躁时很容易发病,他们还常常会因为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使病情加重。

  病由心生,亦由心去

  古人说"身心如一"。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生物电脑,那么就可用信息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一旦人的大脑受到了刺激(输入),人体内分泌系统就会产生作用(处理信息),所谓肉体变化的这种反应就会呈现(输出)。连接精神和肉体的桥梁就是神经和激素。

  "三位一体"的自愈系统

  大脑(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三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部刺激时,大脑会分泌神经递质,影响内分泌系统(人体中分泌激素的系统)与免疫系统。同时,免疫系统也会分泌出细胞因子,影响到脑与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分泌出的细胞因子传到大脑,会对人的心情产生影响。而大脑分泌的传导物质作用于内分泌系统之后,会改变激素分泌强度,同时传到免疫系统,改变免疫系统机能强弱。免疫系统一旦降低,人的抵抗力也随之变弱,我们就会很容易生病。反之,如果我们的抵抗力增强,则可以保持健康或者使身体迅速康复。

  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自然治愈力发挥作用的三个基本要素,若这三位一体的互动失去平衡,就很容易罹患疾病。因此,乐观的心态会促进大脑活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保持均衡,强化的免疫系统会把病原体击退。反之,灰心和失望所形成的压力,会使大脑、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致使免疫系统弱化而降低我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中医认为,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不能称为健康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以下定义:"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具体地说,健康包括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的正常发育,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等心理方面的正常发展。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

  原始的心理疗法

  现代医学至今仍未搞清心理与生理的确切联系,这正是现代医学的软肋所在。而中医对心理与疾病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曾有一个"上古为医者"名叫苗父。

  苗父不像后世中医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他用草把子扎成狗的模样,对于任何前来就诊的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

  患者信任苗父,虽然听不懂那十个字,却相信鬼神听得懂,更坚信自己会在鬼神的帮助下痊愈,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帮助病人走向了康复。苗父堪称心理治疗的鼻祖。

  苗父的这种心理治疗在古代被称为"祝由",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原意是"祷祝"鬼神,请告说事之"缘由"。祝由是祝说病由、不劳药石的一种古代治病方法。

  在远古时代,人们所患的疾病,主要是因为节气变换导致的外感伤风,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的消化不良,因为各种外伤导致的感染以及皮肤病等。这些病的痊愈,取决于人体的自愈力。

  "祝由"就是利用人们对于鬼神的崇拜心理,增强人们抵抗疾病的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自愈力。所以"祝由术"实质上就是中国古代人类最早的、群体的心理安慰,心理疏导方法。

  "祝由疗法"一般适用于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一些病证,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看看

  你的压力指数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压力,人类的很多疾病都由不良情绪引起的。

  压力指数量化表

  压力排名 生活事件/平均压力指数

  1 丧偶/100

  2 离婚/73

  3 分居/65

  4 入狱、受拘禁/63

  5 近亲死亡/63

  6 重病、重伤/53

  7 结婚/50

  8 被解雇,失业/47

  9 夫妻冷战、吵架/45

  10 退休/45

  11 家庭成员出现健康问题/44

  12 怀孕/40

  13 性方面有障碍或困扰/39

  14 家里增加一位成员/39

  15 创业,开业,改行或破产/39

  16 财务经济状况突变/38

  17 好友死亡/37

  18 被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36

  19 与配偶争论/35

  20 大数目的贷款债务/31

  21 丧失担保物品的索回权/30

  22 工作或职务突然改变/29

  23 儿女离家/29

  24 与婚亲家人争吵嫌隙/29

  25 个人取得优异成绩/28

  26 配偶突然有工作或突然失业/26

  27 开学或退学/26

  28 生活方式的突变/25

  29 生活习惯的改变/24

  30 与老板或主管发生冲突/23

  31 工作状况的变动或工作时间大部分改变/20

  32 搬家/20

  33 学校发生变动/20 34 娱乐方式的改变/20

  35 宗教活动的改变/19

  36 社交生活方式的改变/18

  37 小数目贷款/17

  38 睡眠习惯的改变/16

  39 家人团聚次数改变/15

  40 饮食习惯的变化/15

  41 假期旅游/13

  42 过新年/12

  43 犯法/11

  注:

  1.除了离别、环境的变化,某些看起来很幸福的事情也会让人产生压力。

  2.若一年内积分数总和在150~199之间,第二年则有37%的概率会因为某些压力而患病(包括生理心理或精神病)。

  3.若一年积分总和超过200~299,第二年则有51%的概率会因为某些压力而生病(包括生理心理或精神病)。

  4.若一年积分总和超过了300,第二年则有79%的概率会因为某些压力而生病(包括生理心理或精神病)。

  有这样一个数据:在12个月里,抽烟人群的死亡率是不抽烟的两倍,而"说自己身体状况'差'"的人群死亡率是"说自己身体状况'很好'"的七倍。负面情绪、消极的性格,比不良的生活习惯更加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