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的语言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3:39
安禄山,作为一个杂种胡人的孤儿,跟随改嫁的母亲在突厥生活过几年;十多岁时逃出突厥,到了唐王朝辖境;干过边境贸易市场的经纪人(牙郎),因为偷羊差点被打死;从普通士兵开始,一路高升,最后做到集河北采访使、平卢军使、范阳节度使数职于一身的封疆大吏,差一点做了唐朝的宰相。这样的人生道路,堪称一种成功的范例。倘若他最后不发动叛乱,老老实实做唐朝的大臣,光宗耀祖、封妻荫子之类的封建士大夫理想,他就完全实现了。
安禄山前半生大获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之外,语言才能也不可忽视。《旧唐书》本传有如下记载:早年偷羊事发,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下令用乱棒将他打死。关键时刻,安禄山大喊道:“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这一喊,效果显著,“守珪见其肥白,壮其言而释之”。就是说,张守珪释放他,是因为被他的话语打动了。因为他跟史思明能够每次都完成活捉敌人的任务,而且骁勇善战,不久便被张守珪提拔为偏将军,甚至收为养子。做平卢兵马使期间,“性巧黠,人多誉之”。不难想象,八面玲珑,言语乖巧,一定是重要原因。天宝元年(742),安禄山以平卢节度使中丞身份入朝奏事,得到李隆基的宠爱,也跟他的语言才能有直接关系。
安禄山说了哪些话让李隆基对他宠信有加呢?《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六载(747)有如下生动的记载:
禄山在上前,应对敏给,杂以诙谐。上尝戏指其腹曰:“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对曰:“更无他物,正有赤心耳!”上悦。又尝命见太子,禄山不拜。左右趣(促)之拜,禄山拱立曰:“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上曰:“此储君也,朕千秋万岁后,代朕君汝者也。”禄山曰:“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不得已,然后拜。上以为信然,益爱之……禄山得出入禁中,因请为贵妃儿。上与贵妃共坐,禄山先拜贵妃,上问何故,对曰:“胡人先母而后父。”上悦。
从中可见,安禄山的应对语言,除了文中已经指出的“敏给(回应迅捷)”和“诙谐”两点以外,还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勇敢;二是有新意;三是句句都在表忠心。见太子不拜,皇帝跟杨贵妃在一起时先拜杨贵妃,都需要勇气,普通人做不到。但是,他的勇敢决不是蛮勇,他早就准备好了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的解释。解释之别致,任谁听了都会为之解颐。安禄山未必真的不知道太子是需要下拜的,李隆基也未必真的相信安禄山不知道有储君、胡人有先母而后父礼仪的说法。关键问题是,安禄山的巧言善辩,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对唐玄宗的忠诚。不拜太子、先拜杨贵妃,可以看出安禄山的狡黠:他知道,皇帝跟太子间的关系是有对立、排斥之处的,换言之,是“你死我立”的关系;而贵妃跟皇帝之间,则是依附、同体关系,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在皇帝年富力强的时候,小小得罪一下太子,利大于弊,而拍一下嫔妃的马屁,却可以讨得皇帝的满心欢喜。
安禄山的一生,成于其才能,包括军事才能和语言才能(他基本上只发挥出了马屁术的部分),败于其野心,过度膨胀的政治野心。
安禄山倘若生于今天,去从事跟语言表演艺术相关的行业,比如,在北京就说说相声,在上海就撇撇清口,肯定都可以成为一代明星,成就未必会在郭德纲和周立波之下。
',1)">
您已欣赏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