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自筹20余万为老家困难孩子发助学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30:4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01:42  汉网-长江日报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12年来,因老父亲的一句临终嘱托,已是78岁的卢明和73岁的陈静一两位老人,每逢9月开学之际,就会前往老家蕲春县青石镇,为当年申请报名的困难孩子发放助学金。今年,两位老人又将起程回老家,准备第13次发放,这一次他们显得格外慎重,只因这一次将是他们亲手发放的最后一次,明年他们期待着“接班人”能延续这份坚持……

  一封信联系上离乡31年的老父亲

  陈静一的父亲陈自强以前是国民党的一名军官。1949年,他随部队从南京到台湾后,从此与妻女两地相隔。陈静一和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在政府的资助下才有饭吃有学上。

  1958年,19岁的陈静一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在校学生,划成右派后,被遣送到沙洋农场劳动教养。1965年,陈静一和同样被划成右派的卢明结婚,回到武汉,那时陈母靠以做保姆维持家用。

  回忆那些年,陈静一和丈夫卢明挣扎在生活的最底层,为了养家糊口,两人什么苦都吃过。一直到1978年,她才和在武汉市华中里小学教书的丈夫得到平反。

  1980年,当时在武汉17中教书的陈静一突然收到老家蕲春青石镇转来的一封信——信是身在台湾的父亲写来的。可陈静一并没有急着给父亲回信,她觉得正是因为父亲,让自己一生坎坷。

  父亲来了两个月的信,封封都是对妻女的负疚之言,最后在母亲的劝说下,陈静一才开始和久别的父亲联系。

  通信8年后,75岁的老父亲陈自强决定从台湾回内地探亲。从小就和父亲失去联系的陈静一才对父亲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1.9米的高个,国字脸,风度犹存。早年行军时,因行踪不定,父亲又娶了妻,8个弟弟妹妹现在也都在台湾。其实,父亲在台湾过得并不好,一份普通的退休工资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次回来,老人迫不及待地想回蕲春老家。当时正是1988年的冬天,陈自强老人在陈静一和卢明的陪同下,来到青石镇介天村介天小学,教室是几间低矮的房子,有的只有窗户木框,有的窗户就是一个大洞。学校由于买不起课桌椅,学生们自带桌椅,高低不齐地摆在教室里。北风呼呼地往教室里灌,当时的情景就是“外面下大雪,教室里下小雪”。再看孩子们,都是身穿单薄,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在上课。

  这一幕让陈自强老人惊呆了,面对家乡的贫困状态,尤其是落后的教育设施及环境,老人心痛不已。当时老人自己虽也是经济拮据,但仍掏出1万元捐给学校。

  为了老父亲的遗愿坚持助学13年

  从那以后,陈自强老人作为蕲春籍同乡会会长,他竭尽全力帮助扶持老家建设。每年,老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家乡,捐款捐物或为老家建设引资。

  陈静一和丈夫卢明渐渐被老人的举动所感动。

  1996年,父亲陈自强病重,临终前,老人说出自己的心愿:他想在内地成立一个基金,专门帮助家乡的贫困学生。父亲的临终嘱托让陈静一热泪盈眶——早在1989年,53岁的陈静一患上淋巴癌,却一直坚守岗位,虽然多次昏倒在讲台上,可作为老师她对孩子、对教育有份特殊感情,她决定帮父亲完成遗愿。

  1997年5月,陈静一的后母及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一行专门从台湾回到內地,大家共同出资10万元,陈静一以先父“陈自强”的名义,和丈夫卢明一起发起并成立了“陈自强基金会”。当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陈静一和丈夫卢明前往蕲春县青石镇,给那里的贫困学生送去了“陈自强基金会”的第一笔助学金8000余元。

  从那以后,每年的9月的第一个星期,陈静一和丈夫卢明就给那里的贫困孩子们送去“红包”。至今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已有1400余名,老人自筹助学金20余万元。

  2000年,陈静一老人发动社会力量,把蕲春当地的7名民办老师接到武汉一些重点学校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眼界。

  2003年,在两位老人的活动下,武汉六中、育才二小等城里名校老师前往蕲春青石镇中心学校和青石中学作学术经验交流,青石镇40多个学校的400多名老师闻讯赶來,现场观摩了城里名校老师给农村孩子们上公开課。

  家乡学校太穷,上不了音乐课和体育课,陈静一和丈夫卢明给孩子们买来了羽毛球、篮球、乒乓球,陈静一还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台风琴搬到了介天小学……

  记不得哪一年,两位老人看到城里孩子过六一,不禁想到家乡的孩子。两位老人想到就做到,买来糖果饼干和肉松,一人提着两大袋零食,一人提着两箱书本就从所住的常青花园出发到蕲春县青石镇,一路乘车转车,花去大半天时间就为让孩子们高兴一刻……

  今年9月10日,两位老人又要如往年般给孩子们送去学费,两位老人商量着,今年将是由他们亲自发放的最后一次,由于两人年事已高,他们想把今后的发放交给更有实力的人来继续。如今,两位老人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成立“自强圆梦教育基金”,去帮助更多蕲春贫困孩子,壮大家乡教育事业是两位老人最迫切的“梦想”。记者 周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