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两位为爱付出的老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57:15

中秋的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在“外婆”(岳母)家吃完中午饭,老人返送的东西快要装满车子的后背箱,还在使劲往里塞。我们姊妹七个、她对老大家就如此偏心,在场的姊妹都有些“眼红”了,我待她返回去拿东西时,叫儿子开车就跑。

离开了外婆家,一家人爬上雨后湿滑的山坡,来到我母亲的墓前,三个孙子,孙婿争先恐后打扫墓前卫生,一家人边做边与老人开着玩笑,象似她还活着一样。墓的旁边随时备有一把扫帚,家里人谁经过这个地段,就主动上来为老人服务,走得最勤的要数小孙子,只要他每次来家乡,这是必做的一件事。记得祖母临终前,他在省城的学校接到电话,背着书包直奔长途车站,他是所有孙子的唯一代表,在现场为祖母送终的孙辈(在祖母的弥留之际,所以子孙都先后来看望过,只因路途太远,一时赶不到)。

离开家乡,在返程的路上,我想起了上述两位老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真有不少的长处值得我们晚辈借鉴。

两位老人都生在旧社会,没有文化。

两位老人都很慈善,是典型的“宁愿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宁愿送别人的东西,也从不占别人的便利,各自在亲戚及乡里的都是有口皆碑的。

常言道:“儿女亲家各顾各”。其实,这话有些偏面,这一对亲家却不是这样。小两口有点争吵,婆婆总是说儿子的不对;岳母总是说姑娘的不对。自从开亲后,两亲家相敬如宾,亲如姊妹。几十年从未红过脸,从未说个一句生气的话。

母亲病危送家乡达半年之久才离去,我顶多是半月回去一次,岳母总是长期与我爱人,还有我两个嫂子,我姐经常在一起守候老人家。

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纯天然空气,家乡的绿色蔬菜,家乡的纯朴、善良、厚道的人间真情,挽留我母亲长活了半年之久,真的是非常感激!

在返程车上谈到祖母,小儿子总是滔滔不绝:“奶是我们家最没有文化,又最懂得教育的人”。

我说:“你说这话不怕得最某些人吗”?

他说:“我没说父母不会教育,只是你们没有奶那种以情动人,以例服人的耐心。她不骂你,更不打你,总是让你吃好,逗你高兴后,才慢慢劝说你,那种情感的围攻,使得你只好乖乖说实话”。

“奶给我说‘跟好人、学好人,跟乌师、跳家神’。这话使我如梦初醒,老实说,是奶的嘴巴,爸爸的行动联合改变了我”。

儿子的说法有点夸张,但确是事实。我们姊妹四人,没有一个不尊重母亲,她是一个认理走遍天下的人,你生气时,她冷静地笑着听你说;当你气发完了,开始冷静后,她才心平气和,比方比喻地和你闲聊,最后让你自己的在醒悟中意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

她不是一个一碗水端平的人,她说“富的人不帮穷的人、不会长富;穷的人会帮富的人,不会久穷”。我们姊妹谁家有点困难,她是第一个号召行动的人。她多少有点“备用金”,关键时侯,总是慷慨解囊;有的时侯,弟兄也在保障她的备用金不透支。她给了谁,弟兄姊妹从来不过问,目的是只要老人高兴。

在墓前看到几个孙子的真情留露,那种深情的呼唤,不舍的告别,再一次证明,生他们的是母亲,养他们的是祖母加母亲,三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最不称职的就是某人。

文章写到这里,才真正感悟到,我们的下一代没有学坏,而且还能自食其力,这和祖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孙子对祖母的感情不亚于父母,这也是祖母身心付出的回报。

 

外婆的不同之处是对别人太好,对自己太差;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从不顾及别人的想法。

五个姑娘,两个儿子,她只认为外公的钱才是他该要的,儿女的钱他一个也不要,谁给了她的钱,她就设法给你还回来。没有办法,大家只好变着花样给她买生活用品,买药物。但谁家给他买的多,他就要多给谁家回馈。每次回去,都为这事感到头痛。

任何一家有事,她总会倾其所有,她会比别人还急。

她老来发胖,手脚很不方便,自己硬要在楼顶养鸡,在地里种绿色蔬菜,只要有车进贵阳,他不是带鸡,带蔬菜,就是买肉带来。冰箱里常年装的都是家乡的绿色食品。

这次回去,几姊妹商量,统一意见:几姊妹从此不再接受老人的赠品,有人来贵阳时也不要告知她,只有阻断了销路,她才不去生产。

这次她过生日,大家提出在酒店包席,她不同意,非要自己做。想做事的人、她不准做,该去做事的人、却不去做。一个生日过得腰都直不起来,这是何苦呢?看到真心疼、、、

七十多岁的人了,的确也应该好好休息了,但就不知怎样才能让她闲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