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的长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2:39
南水北调基本完工了,看了之后和所想的差很多。远处看宏伟壮观如长城一般蜿蜒在中华大地上,不禁有些吃惊和不解。为什么要往高处筑起十几米的大坝,而不是向下挖十几米修的水坝,一旦坝内水压大或者召到什么袭击,那遭殃的不是方圆几里的老乡吗?不禁要问这不是人为建了一座黄河吗。为什么,难道这么多专家学者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吗-----水要往低处流。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李冰的都江堰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隋炀帝修的大运河连接了南北交通,有利于统治,至今也在造福中华。南水北调高出地面达十几米的大坝,又有什用,就是解决北方的淡水吗,也没觉得淡水多了。疏导南方的过多雨水,可水灾还是不断呀。一不小心可能是个祸害呀。
下面是从网上摘的一些东西。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凡到过四川平原的人,都会惊叹那个已经造福人类两千多年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这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公元前251年,李冰上任蜀郡太守。在他看来,在其位,谋其政,天经地义。既然当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这里的官员首先要干的就是疏浚,是消灾。正因为有了这样具体而质朴的政绩观,才生发出为民造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真抓实干,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创新。于是,没有学过什么水利的李冰,硬是坚持以使命为学校,以实践为舞台,在当时没有任何高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绘制出水系图谱;在当时尚未发明火药的情况下,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凿穿玉垒山引水,并且总结出治水“深淘滩,低作堰”的“三字经”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这些直到20世纪仍被奉为水利工程的圭臬。
伟大的长城,伟大的运河。
不朽的长城,不朽的运河。
永远的长城,永远的运河。
万里长城与大运河,一个横跨我国东西(北方),一个贯通我国南北(东部),在祖国大地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可称得上是一对孪生的兄弟,双花的姐妹。它们都修筑于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历朝都在不断的修筑增扩,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两千多年两者都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内容。过去有人对长城说是中国半部历史,实际上运河也是半部中国的历史。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的象征,文化的宝藏、历史的丰碑,运河更是当之无愧,而且某些内容甚至还超过了长城。
长城运河,这一对孪生兄弟、双花姐妹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工程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的古代工程,可称得上是世界独一无二。加之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含和自然特色,作为世界遗产,当之无愧。
秦始皇与隋炀帝
这两人不仅在筑长城、修驰道,大兴土木修宫殿、园林,抗匈奴,开运河上完全相同,人们大都只知道秦始皇修长城,而不知或少知他开运河,他所修的运河灵渠也是世界之最;只知道隋炀帝开运河,不知道他大修长城的事。
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局面,统一并建立国家的人物。秦始皇为汉帝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隋炀帝为大唐帝国的富强创造了条件。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汉、唐盛世,秦始皇、隋炀帝之功不可磨灭。
秦始皇修长城被骂了两千年,隋炀帝修运河也被骂了1000多年。长城的功过争论了2000多年,最后孙中山先生给了客观的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而隋炀帝修的运河在1000多年前也被称之为可与大禹治水等了。
我曾有缘在1952年接受当时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的建议,受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之命维修长城,与长城结下不解之缘。50多年来一直奔走在长城上下,为了找寻长城遗址,前3年还西出阳关过罗布泊,8旬健步走楼兰。1972年又是郭沫若提出发掘武则天唐高宗乾陵,王冶秋局长叫我代郭老向周总理写报告,此事后来周总理未批。为此郭老找我交谈,谈到他已为曹操、武则天作出重新评价,还想重新评价隋炀帝。郭老他还未和别人说过此想法,因为难度大,因为隋炀帝结局不好,修运河巡幸江都被杀而亡,反面东西太多,正面的东西散失很多,就连他最出色的诗文也已散失,前人不屑收集,不敢公证评赏。其实修运河不是主要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北部边疆的保卫与开发。郭老说他已力不从心了,他知我做文物工作多年,学过历史和古典文学,问我能否收集一些材料先做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30多年来我收集了一些有关隋炀帝筑长城,开运河的材料,其诗文留下很少,明朝人收集了几十首成《隋炀帝集》,的确是好诗,而一些评论家在诗中找不出多少毛病,甚至大加赞赏,但总也要数一下他的主要罪状。如对他的一首《饮马长城窟·示从征群臣》实在是说不出缺点了,在称赞其真实、自然有亲身经历之后也要贬上几句。这首诗正反映了他执政以后多次筑长城反入侵,打败突厥、契丹、吐谷浑入侵,保卫边疆的历史事件。也可看出杨广从他平陈统一中国开始,40年来的戎马生涯并非昏庸、游乐的君主。
隋朝在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朝代,虽然只有40多年(公元581年建国,589年灭陈完成统一到618年),但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发达。炀帝大业年间修建的赵州桥,其结构与艺术都是世界古桥之最,隋朝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艺术的繁荣都是与大运河分不开的。隋炀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在平陈之后他就掌管了隋代的大权。
历史上对隋炀帝的评价
李密:反隋,瓦解了瓦岗寨,投唐又反唐被杀
——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窮,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成了“磬竹难书”的成语。
《隋书》:魏征等主编
——《隋书·炀帝纪》炀帝爱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逐匈奴昆弟之中,独有声绩,于是矫情饰貌,事厥奸回……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模,恃才矜己……
晚唐诗人罗隐诗:《炀帝陵》
出郭登桥入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晚唐诗人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河记》·《迷楼记》为后人编造,描写修运河的暴政,特别是《迷楼记》,描写淫乐纯系编造。
杨广的几首诗文
《饮马长城窟·示从征群臣》
肃肃秋风起,悠悠万里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台”字读“怡”yi,是的意思)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忽出没,原野穷超忽。
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崖驿马上,乘空风火发。
借问长城候,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杨广咏物、写景的诗十分突出,如《咏鹰》、《白马》、《古松树》等,写景的如《春江花月夜》、《野望诗》、《江都夏》、《东宫春》、《悲秋》等等。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和《野望诗》,启后代写景诗之先河。其中《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短短20字将春、江、花、月、夜包括而成文,较之其后被称为“全唐横绝”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00字并无逊色,且在其前多年。
一首在他400年后才被收录的《野望诗》更是独领风骚而被后人袭用而湮其出处。
《野望诗》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暗销魂。
几百年后被称之为“天生好言语”秦少游《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和被称为秋思之最的马致远散曲《天净纱》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何其相似。
要给隋炀帝一个客观的评价,实在是有很多工作要做,他是一个与秦皇、汉武一样有作为的君主,而不完全是残暴、昏庸、游乐、荒淫的皇帝。这个历史要澄清。修大运河不是专为游乐,而是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边境的安全、经济文化的发展。要肯定。
最后声明,我非历史、文学和水利、运输的专家,只是提出我的看法,在途中草草写成,资料未查核,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