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霍乱瞒报,百姓麻木还是官员迟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3:19

      安徽蒙城,这个曾因庄子当过“漆园吏”、相声演员牛群当过副县长的皖西北小城,眼下,随着已渐渐淡出公众视野多年的“二号病”霍乱,再度引起各方关注。与霍乱同样引人瞩目的,是此间政府长达12天的瞒报疫情:8月16日安徽省疾控中心已确诊霍乱爆发,而直到28日才向公众公布。当地疾控中心解释称,如果每起传染病发现一起就公布一起,容易让老百姓产生麻木。(《南方都市报》9月3日)

      对于公众而言,霍乱一度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这种仅次于鼠疫的甲类传染病、“二号病”,只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那里还存有一些记忆。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基本消灭了霍乱。这几年各地虽时有霍乱发生,但确乎没有爆发过大面积的疫情,即以安徽省而言,按照疾控中心的介绍,这些年每年都有霍乱病例,但数量并不多。然而,基本消灭霍乱不是政府反应迟钝的理由;“每年都有”、“数量不多”也不是迟报、瞒报的借口;而及时公开疫情则老百姓容易产生麻木的解释,更是荒唐得可以,不知所云。   
      回顾历史可知,新中国为了根治霍乱等传染病,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反应;民众广泛配合,知行一体。本着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态度,整个防治过程信息是透明的,责任是明晰的,其所取得“基本消灭霍乱”的成就并非易事。按说,历史的经验所昭示给蒙城的,应该是更积极、更负责任的危机处置。而不是像这一次这样,政府未能及时披露信息,却听任传言随着疫情而扩散,一会儿传说要“全城封锁”,一会儿传说物价飞涨,方便面都十元一碗了,一会儿又传说死了多少多少人……公众生产生活因此遭遇严重影响。

      进一步说,既然已经“基本消灭”之霍乱疫情有卷土重来的苗头,则相关部门更应该引起警惕,查找源头,防治并举,不放过每一次发生的病例,而不是将每年都有发生作为遮掩迟报、瞒报的幌子。事实上,“每年都有”、“数量不多”的霍乱,恰恰证实了地方在疫情防治工作上确实存在不足。不可否认,当下经济生活更为活跃,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疫情防控难度也随之加大。但是,非典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在民众的防范意识、防范能力也大大加强,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发布预警、公布应对情况,疫情还是可控的。

      至于“容易让老百姓产生麻木”的表述,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依然不过是推脱责任的说辞罢了。一些未必真实的网络传言,都会让整个蒙城闻“霍”色变,流言四起,则政府部门的疫情公布如何就会让老百姓麻木呢?事关生命安全,又怎么可能麻木?说到底,如果有麻木的话,“麻木”的或许只是官员对公众生命安全,以及对其身负责任的麻木。不然,何以会在确诊12天之后才“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麻木”的背后,是对公共安全习以为常的漠视,是凡事只唯上、只想着如何让上级满意的习惯性反应。

      实际上,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七条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就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现实的情形却是,在疫情发生之后相当一段时间,没有人告诉蒙城居民有霍乱,也没有人告诉居民如何防治。及至终于公布疫情,混乱已经形成,原本未必感染的人群也无从幸免。尤其吊诡的是,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与非典初期一些官员表态相似,这一回,安徽相关官员的表达听来也十分熟悉:只要防控得力不扩散,霍乱并不可怕,治疗也很容易……云云。这样的轻松,未免让人困惑。似乎,民众的担心、恐惧都是多余的,官员只要“辟谣”则疫情就不存在了。

      纵观整个事件,公众很想明白,当地所谓的“防控得力、不扩散”到底所指为何?是要防控霍乱疫情呢,还是防控民众对疫情信息的了解呢?如果是前者,实践证明,及时公开疫情相关信息,让民众知情,参与,群防群治才是最好的防控;而如果是后者,则事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瞒报、缓报,存在失职情形,应该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